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白居易外號「詩魔」,是中唐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白居易最擅長創作敘事長詩,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等。

他的作品「以詩為文」,敘事若行雲流水,初看平平無奇,實則手法巧妙,富有層次感。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名篇,在這些詩篇中,以他早期創作的「諷喻詩」,得到的評價最高。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過去讀書的時候,課本上重點介紹了他的《賣炭翁》,而《觀刈麥》因為寫得通俗,被放到擴展閱讀里,留給學生們自己學習。不過考試的時候,它卻又成為了重點。

假如有人問你,這首《觀刈麥》為什麼好,你該怎麼回答呢?答案當然是因為它反映了農民的疾苦。但是也不僅限於此,其實這一首詩在敘事上自有其高妙之處。

一、《觀刈麥》賞析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的敘事,分成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至第八句,寫白居易在田間觀察到農忙時節,農婦、孩童們去田間給男丁送飯食、漿水的情形。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那是在五月的某一天,因為在此前的晚上颳起了一陣南風,第二天就看到田間的小麥全變黃了。正是收割穀子的季節,於是全家人都動員起來了。

媳婦沒有在家里紡線,小姑也沒有在家里繡荷包,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帶著孩子,再帶著瓶子、罐子,裝著飯食和清水,到田里去給男人們送飯。

為什麼要這麼勞師動眾,全家人出動呢?因為要趁著沒有降雨,趕緊把麥子全部收割了。如果太晚了,就沒有辦法收割了。

第二部分是第九至第十二句,是「足蒸暑土氣」到「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描寫當時的農民在田地里工作的情形,用了「特寫鏡頭」。

他當時腳踩在泥土地上,暑氣蒸騰,脊背也被天上的太陽光燒灼著。勞動耗盡了他們全身的氣力,可是他一點不覺得熱,反而要擔心這個夏日不夠長。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但惜夏日長」的「惜」,在這里應當解釋為「捨不得」。為什麼呢?因為五月間天氣變化無常,農民擔心天上突然降雨,就沒辦法收割麥子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就會得到像蘇軾在《吳中田婦嘆》里寫的「黃穗臥青泥」那樣的結局。麥子爛在地里,農民一年也就白忙活了。

這個句子的手法,就像是《賣炭翁》中的「憂炭賤天寒地凍」的那樣。以主人公看似違背常理的期盼,來反襯收割麥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從「復有貧婦人」開始,到「拾此充飢腸」結束。從一位婦人抱著孩子,手挎竹筐來在田邊拾麥子的細節入手,講出了當時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

然後讓讀者意識到,前面了解到的農民搶收麥子的條件艱苦還不算什麼,還有比他們更艱苦的, 那就是這位婦人。

她家的田地因交不上稅被收走了,她只有靠著拾別人家掉落的麥子來過活。就這樣,讓詩歌對農民生活的苦難敘事,直接又更近了一層。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緊接著,敘事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是作者的反思。這一段談不上多麼精彩,但是卻是古代詩文中極其罕見的一段。

「憫農」詩數量本來就不多,而在「憫農」的同時反思自己當官的收入,再把它和底層農民的生活狀況相對比,就更為難得了。

二、融散文技巧於詩歌

白居易的這首詩,創作於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當時他三十五歲,在陝西當縣尉。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賣炭翁》的時間差不多。

從敘事上來看,《賣炭翁》是單一的主角。通過對事件細節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以及官吏惡劣的行為,來表達對「宮市」的不滿。

而這首《觀刈麥》,則是通過對兩個農民家庭現狀的描寫,來引發讀者的深思。儘管官吏搶掠小商販的行為在古代很常見,但是《賣炭翁》事實上是在「宮市」背景下發生的一起事件。

觀刈麥》中所描寫的農民的苦難,則顯得具有跨越時代的普遍性。在這首詩里面,白居易運用了一些散文的手法。他首先是通過一個場面描寫,引起了人們的好奇。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比如讓大家很奇怪,這些姑娘、媳婦和小孩子們,為什麼大舉出動到農田里面去了。然後再通過對壯丁在田間辛苦勞作的細節刻畫,交代前者到農村里去的原因。

同時又讓讀者看到,農民們生活的不易,敘事顯得非常富有層次感和畫面感。這是一個轉變,從農夫耕種的細節轉向了那個婦女。

懷里抱著孩子,說明婦女的孩子還很幼小。而她一手抱著孩子,一手還要挎著筐,另一隻手還要來拾麥子,這顯然是很辛苦的。

按理說,別人在收麥子,她怎麼好意思在邊上撿現成的呢?這樣做,不但會遭人白眼,搞不好還要被辱罵驅趕可是農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位婦女肯定有什麼苦衷。

果不其實,一問才知道,她家的田地早在上一年就因為交不起租稅,被沒收了。寫完了這一段之後,白居易就開始加深了思考,開始對此事發表議論。

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

先從場面描寫到細節描寫,再從一個細節描寫深入到另一個細節描寫,引出詩歌的主題,最後再發表議論。用為官者的生存現狀進行反襯,行文多轉折,多層次,結尾引人深思。

結語

古代的中國人一直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職業沒有高低貴賤這樣的思想」則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也鮮少有為官者會把自己的工作收入和農民作比較。

而古代為自己「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而暗中慚愧的,則是少之又少了。所以這首詩的思想價值是相當高的。不過與此同時,它的敘事技巧也值得後人學習。

來源:kknews白居易為勞苦大眾發聲,寫諷喻詩怒懟封建官吏,成傳唱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