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激勵新時代持續前進

延安精神,激勵新時代持續前進

百年足跡(13)

本報記者 潘英麗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出發,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於1935年10月19日下午,到達延安吳起鎮,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但一直尾隨其後的國民黨騎兵團企圖一舉消滅立足未穩的紅軍,軍情十分嚴峻。毛澤東當天連夜召開軍事會議,並指出「後面的敵人是條討厭的『尾巴』,一定要把這條『尾巴』斬斷在根據地的大門之外」。一天後,毛澤東在吳起平台山親自指揮了著名的「切尾巴」戰役,指揮所就設在山頂的一棵杜梨樹下,激戰後的紅軍大獲全勝,勝利地結束了長征後的最後一仗。為了紀念此次戰役的勝利,當地群眾把平台山改名為勝利山。

「切尾巴」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在吳起明確提出了把陝北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領導全國革命的決定。吳起因成為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出發點而舉世聞名,彪炳史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站在勝利山山頂的那棵杜梨樹下,仰望毛澤東雕像,置身於一片綿延起伏的丘陵中,撫今追昔,當年戰馬嘶叫、槍聲炮聲仿佛仍在耳畔,但眼前的漫山綠色,山下的現代化城鎮,清晰地回答著百年間中國共產黨一步步蹚出的人間正道。

悠悠歲月,滄海桑田。一提起延安,人們便會想起土窯洞、小米加步槍的崢嶸歲月。在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取得全國勝利長達28年的奮鬥歷程中,有13年在延安,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轉敗為勝的歷史性轉變。

那時的延安,山是光禿禿一片,一發大水,延河泥漿就滾滾而來。人們為繁衍生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自然災害頻發,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惡性循環。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奮鬥歷程讓延安成為了威武雄壯的紅色革命的中心舞台,那麼,生態修復則是一次氣壯山河的綠色革命起點,再次從延安出發。

1997年,吳起在全國首開封山禁牧的先河。1998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縣整體封山禁牧。1999年,全國拉開退耕還林的序幕,吳起便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2008年,實現了生態保護與農民致富的雙贏局面。全國唯一展示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的森林公園就設在吳起。

薪火蔓延到延安,且葳蕤蓬勃。要改變封閉落後的貧困面貌,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脫貧致富,站在新的起點,延安精神再次發出時代光芒。

首先是幹部帶頭推動。「吃苦的精神最可貴。」延安創(建)綠(色)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把崗位設在田間地頭,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和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地交流科學種植方法,克服一切困難,既讓國家有「被子」,也讓農民有「票子」,建成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蘋果)標準化生產基地。此外,還為村民搭建頗具特色的電商直播間,不遠萬里請來中國「網店第一村」浙江省義烏市青岩劉村經驗豐富的人給村民培訓電商,發動全民力量打響延安蘋果品牌。

因病致貧的劉世兵是延安市寶塔區麻塔村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種上了30畝蘋果樹,這幾年種蘋果每年的收入20萬元左右。「現在已經完全脫貧了。」劉世兵高興地告訴記者。

一以貫之地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深度融合綠色產業與脫貧致富,是延安舊貌換新顏的關鍵所在。如今,轉變發展模式的延安漫山遍野種上了蘋果樹,每一個蘋果都成了致富果,蘋果已經是延安人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曾經生態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生產力極度落後的革命老區,在堅定不移地退耕還林、產業扶貧和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又一次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延安精神再次成為激勵新時代持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來源:kknews延安精神,激勵新時代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