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有很多個國家曾經向明朝朝貢,比如說高麗、暹羅等。而明朝君主面對這些朝貢國家,也常常是樂意接納,還在經濟來往中對朝貢國十分慷慨。但這里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日本。

在明太祖洪武時期,日本曾多次請求朝貢,皆被明太祖拒絕,這是為什麼呢?

洪武七年的《明太祖實錄》記載了足利幕府派出日本僧人無逸克勤等帶上「馬及方物」前來朝貢。按理說有外國人來朝貢,皇帝應該會高興。明太祖的確也龍顏大悅,給祖闡、無逸克勤二僧賞了「白金八百兩,文綺帛各二匹」,連從行僧都得到了白金、綺帛。可事實是,雖然明太祖和日本僧一行看起來一團和氣,但明太祖乾脆利落地拒絕了日本向明朝朝貢。

但足利幕府似乎對朝貢一事格外執著。洪武十三年,幕府又興致勃勃地遣使來貢。明太祖又拒絕了。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明太祖真像 國家博物館藏

這只是日本朝貢失敗的兩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上,洪武初年至洪武十九年,日本方面合計共遣使朝貢五次,皆被明太祖「卻貢」,明太祖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明太祖卻貢是有自己的考慮。這些考慮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1、日本政治混亂

洪武初期,明太祖獲知日本分裂,北朝政權和懷良政權相互鬥爭。一個國家,政治局勢不穩定,與其朝貢,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明太祖顯然不想白白給自己增加風險。

而日本幕府為了給明朝吃一顆定心丸,在後來的交涉中捏造了一個「國王良懷」的形象。明太祖一開始就對「國王良懷」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後來經過打探情報,明太祖認識到日本國的將軍擁有較大權勢,「國王良懷」只是幕府外交「陳情飾非」的結果。於是,明太祖在洪武十四年遣禮部「責其國王」、「移書責日本徵夷將軍」。國王是假,臣子為真,連國王都可以捏造,那國內局勢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明太祖當然不樂意和處於政治迷霧中的日本搞朝貢了。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明朝版圖

2、「人臣無外交」

明太祖是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君主,他不能認同一個臣子代表一個國家來跟他打交道。畢竟「君為臣綱」,這是忤逆的行為。可日本國彼時將軍為尊,在明太祖這里也是神氣十足。

足利幕府的足利義滿在洪武十三年曾遣僧人明悟、法助等前來朝貢,還上書一封。明太祖認為其「辭意倨傲」,於是卻貢。那足利義滿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據日本學者田中健夫推測,信中可能是炫耀足利新居建成,勢力強盛。足利義滿被卻貢不只是因為高傲,而且還因為足利幕府尚未統一日本,足利義滿出面外交缺少合理性。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足利義滿(1358年9月25日-1408年5月31日),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幼名春王

3、缺少合法文件

朝貢貿易是正規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所以是需要一些合法的文件的。比如說需要國王肯首的、有表文的外交文書。

洪武七年,祖闡等人所持的外交文書,既無表文,又是臣子之書,所以明太祖認為這是不合禮法。

洪武十三年,鹿兒島的大名島津氏久倒是在外交文書上呈了「表文」,但明太祖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臣子身份,於是卻貢。有意思的是,明太祖還命禮部行文,譴責島津氏久「以日本之號紀年,棄陪臣之職,奉表入貢,越分行禮」。美其名曰「我中國撫外夷以禮,導人心以善之道」。也就是說,面對這種不知禮儀又狡詐的外使,明太祖會想著怎麼教他們懂禮、向善,而不是抱著多多益善、貪小便宜的心態跟他們朝貢。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明朝時參與勘合貿易 成為了日本大名們的生財之道

明朝初年,日本試圖使明朝接受「無國王、無文書、無禮儀」的三無朝貢,接連失敗。那麼後來,明朝和日本就沒有任何貿易往來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在明太祖當政時,日本一直沒有加入到明朝的朝貢體系中來。但是日本後來還是加入了明朝的朝貢——勘合制度,與明朝進行經濟往來。那這個勘合制度是什麼呢?

1、勘合制度

勘合制度不是專門為日本設立的貿易制度,剛開始也不是用於貿易管理的。「勘合」,即雙方各持一半蓋有印信的符契文書,需要使用時將符契相併,驗對印信,作為憑證。勘合制度最早用於公務、兵事。洪武十六年,明太祖賜暹羅、占城、真臘諸國勘合文冊,首次將勘合制度引入貿易活動。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室町幕府國王之印 (足利幕府一般指室町幕府)

2、勘合貿易初期:和諧

明朝的建文帝繼位後,在內亂中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顯示出自己皇位的正統性。永樂帝繼位後,足利義滿的使節便把表文呈給永樂帝。而永樂帝為了顯示出自己是正當繼位,維持對足利義滿「日本國王」的冊封,還賜足利義滿「龜鈕金印」作為「日本國王」的憑證。而足利幕府也抓住機會,頻繁朝貢,致使大量的白銀和銅錢流入日本。

3、勘合貿易的波折

足利義滿去世後,足利幕府內部將軍和武士因為朝貢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了矛盾,於是日本反覆中斷又恢復與明朝的貿易。1467-1477年,日本發生「應仁文明之亂」,足利幕府勢力不斷削弱,而1550年明朝和日本的朝貢關係也就此終結。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寧波

日本當時煞費苦心地想要加入中國的朝貢——勘合制度,加入後卻又行為反覆,這是為什麼呢?

1、對明朝「厚往薄來」的不滿

明朝在與各國進行朝貢初期,一直堅持厚賞的原則。所以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便收益頗豐,日本當然也是獲益國之一。但久而久之,「厚往薄來」成了明朝沉重的負擔。明代宗時,就曾出現過日本使團不滿賞賜比以前少,輾轉不行的局面。一個苦於支付,一個貪得無厭,明朝和日本有貿易矛盾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由於日本自己製造金屬貨幣的能力有限,所以日本希望從明朝那里得到更多的銅錢。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明朝貿易的主流貨幣成了白銀,明朝也少有鑄錢。可此時日本國內的通用貨幣仍然是銅錢。成化年間,足利幕府的當家人足利義政就曾經哭窮,稱「銅錢拂地而盡。官庫空虛,何以利民?」但這顯然不符合明朝經濟的發展趨勢,明朝也不想為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日本跟明朝的嫌隙越來越大。

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

上圖_ 應仁之亂 讓室町幕府徹底失去了控制權威

2、「神國」思想的膨脹

足利幕府的顧問瑞溪周鳳,曾集成致明朝廷的外交文書為《善鄰國寶記》,其在開篇便寫下:「大日本者神國也」。在明朝面前自稱「神國」,可見日本是充滿優越感的。

瑞溪周鳳還批判了日本在外交文書中使用明朝年號,並向明朝稱臣的做法,認為這有損一國之尊嚴。

除此之外,瑞溪周鳳還大肆誇讚日本的地理位置,顯示出高度的民族優越性。

而147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本國已是自顧不暇,就更別提跟明朝朝貢了。到了1550年,明朝、日本的朝貢關係終結,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情。

作者:夏禎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王來特《近世中日貿易中的政治問題》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kknews日本主動朝貢朱元璋為何拒絕,日本加入朝貢體系後又為何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