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隨着目前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即將進入尾聲,大錘的有關大唐的故事也即將要面臨暫時的一個終結。我們之前曾經講述過,《長安十二時辰》中隋唐長安城,堪稱中古時代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的巨型之都,人口號稱百萬,繁盛至極。

關於它的氣勢宏偉與文化傳奇,已經傳頌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而且在預料的未來歷史中,還會繼續延續下去。本期我們就來解密,這一座歷史上的奇跡之城,又是如何湮沒於歷史中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在這里咱們先說一下,歷史上的長安城的優勢所在,它地處關中,歷史上的關中號稱四塞之險,一般來說就是東邊的函谷關(後來是潼關)、西邊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這些都是易守難攻之地,在古代沒有空軍的戰場上,可以憑借少量精銳據險而守。

而且關中地區雖然依據險要之地,但同時又四通八達,西北可通西域,東南可入荊襄,南向可入巴蜀,北向可抵長城,可以說是處於古代中國的要害之地。而且,歷史上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又擁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平原,為在這里的都城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資和人口,還有八水繞長安之說的八條河流提供漕運及灌溉。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應該說,這樣優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歷史上的關中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秦漢唐三代國都都設在這秦川之地,也足見關中之地對國都名城的強大支撐作用。

歷史上的隋唐長安城,就是在這樣雄厚的基礎上,維系了宏偉的都城數百年之久。

不過,就是這樣的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導致了隋唐長安城揮之不去的發展瓶頸。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關中地區所依仗的「山河之險」。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尤其是東面潼關這一路,沿途地形崎嶇。這從軍事防禦角度來說是非常理想的,誰來進攻潼關都會很麻煩。但是反過來,長安城運輸物資進關,也是非常麻煩的。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之後,伴隨着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來自東南的糧食等大宗物資,就構成了大運河向京都長安運輸的主要內容。

可是這糧食要向從江南,一路運到長安,要經過五條河道的轉運,特別的艱難,一條船的糧食運過來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尤其是其中的黃河轉渭水這一段,因為黃河水流湍急,而且這一段從東向西是逆流而上,因此特別費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尤其是途中的黃河三門峽那里,還有一處著名的「砥柱之險」,那個地方不僅水流特別急,而且還有砥柱巨石伸出水面,水下還有暗礁,因此歷來被視為運輸奇險之地,據說每年上行運糧的船隻平均在這里要損失掉百分之七十以上。

由於三門峽砥柱實在太險,所以在隋朝的時候朝廷就規定,誰能通過三門峽砥柱之險,把四十石米糧從洛陽運到陝州的常平倉(今天的三門峽市陝州區),就可以免一年的兵役徭役。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如此困難的糧食輸入,造成了關中地區糧食供應情況的危險——其實,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關中地區在隋唐時代的糧食供應還是很不錯的,如果不遇到災年,基本不需要外地運輸糧食進來就能夠滿足關中特別是長安城的消耗。

但是問題是,隋唐時期關中地區自然災害頻仍,大約每十六年就有一次大災,而每一次大災,就會打破關中脆弱的糧食供應平衡,而這個時候,外運而來通過三門峽的糧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唐朝中期以前,由於黃河到渭河這一段的運輸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唐朝皇帝多次出現長期去洛陽「就食」的情況,其實就是關中遭災之後養不起這麼多官員和軍隊了,皇帝於是只能帶着人馬浩浩盪盪去洛陽吃飯,畢竟那里直接連接大運河,不用經過三門峽砥柱天險,糧草運輸非常方便。而其中的唐高宗李治乾脆就病死在洛陽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李治畫像

但是一缺糧食就跑去東都洛陽就食,這個時間成本和政治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從唐玄宗時代開始,歷代唐朝官員,絞盡腦汁,想出了分段運輸、分段儲存以及開鑿山路等等辦法,用大量牛馬拉車,用陸路的方式越過三門峽天險,把糧食總算是大量運輸進了關中地區。從那以後,南方漕運而來的糧食就從唐朝初年的一二十萬石猛增到一百萬石以上,此後歷經劉晏等著名文臣的努力,終唐一代,關中的糧食問題總算沒有再出大的差錯。

但是即便如此,這樣費時費力的外來輸入糧草,已經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時的關中對人口的支撐能力,已經基本達到了極限,在這種脆弱的平衡之下,隨便一場關中的天災,就可以打破這個脆弱的供給平衡。唐朝人拚命疏通的運河漕運糧草,讓長安城這個百萬人口的空前大城能夠維持得住,但是唐人的種種努力,只是延緩了這個脆弱平衡破壞的周期,但是關中的這種脆弱,已經暴露無遺。除了天災,關中實在是經不起其他的折騰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而偏偏歷史上的唐朝,對長安左近的折騰又特別多。首先是府兵制度和租庸調制度的失靈,結果就是一方面關中駐軍的數量增加、消耗增加,另外一方面就是唐王朝收集關中糧草的能力大幅度減退,關中糧食徵集常常不足額。

而更是雪上加霜的是,隨後爆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吐蕃[bō]入侵等等導致關中一帶戰亂頻仍,又嚴重破壞了關中當地的人口和生產,導致關中長期沒有從戰亂中恢復過來,結果就是,之前那個脆弱地維持着長安城運轉的關中糧食平衡,徹底被打破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統治時期,有一年關中大災,結果長安就立即斷糧十天,這可不只是飢餓問題了,給皇帝看家的禁軍如果還沒有糧草,那是要嘩變造反的。結果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刻,東南漕運的糧船終於趕到,當時唐德宗竟然激動得對太子說:「糧食已經到了,我們父子總算是得救了。」到了這個份上,極大代價換來的糧食漕運,已經嚴重影響了長安城繼續的發展,甚至成為了唐王朝的累贅。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因此到了唐朝覆滅之際,面對着軍閥混戰、嚴重毀壞的長安城,後繼的軍閥們將國都搬遷到更靠近運河、方便漕運的地方,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而從此之後,那個百萬人口的恢弘長安城,也就在關中的疲敝與戰亂中,逐漸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