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在美國 美國人的戀愛觀有多奇葩?

一位中國男生初到美國留學,在一次偶然的酒吧聚會中,結識了一位心儀的美國女孩兒,開始互相交流,產生好感,最後發生了性行為。

第二天,男生問女生「所以你現在應該是我的女朋友咯?」

美國女生回答「不,雖然我很喜歡和你在一起,但是成為男女朋友太快,還沒有準備好,我們保持聯系吧。」

後來,經過了多次的dating約會,他們才正式確立了男女朋友關系。

女孩兒後來表示「你當時嚇了我一跳,竟然那麼早就說我是你女朋友,也太隨便了,這麼容易認定一個人」。

男孩兒一時發愣,也搞不清楚是誰隨便。

不難看出中國人在戀愛約會方面與美國人的不同:

中國人習慣先確立關系,再深度交往,而美國人,雖然表面上對「性」更開放,卻對「戀愛關系」這層界限非常保守。

留學在美國 美國人的戀愛觀有多奇葩?

在傳統的中國愛情故事里,許多美好的自由愛情總是受制於世俗的價值觀。

反觀西方人的愛情觀,他們則更嚮往自由主義、大膽追求,主張「以人為本」。

正是不同的文化和愛情觀,導致了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戀愛、約會習慣。趁着情人節,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對比一下中美戀愛關系的差異吧!

美式約會文化(Dating Culture)

在美國,約會通常意味着男女一起去看個電影、喝杯咖啡、吃頓飯,是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尋求歡樂的好機會。和中國約會文化中一對一不同的是,在這個階段的美國男女未必只和一個異性約會,他們可能同時在和好幾個異性約會並從中挑選出和自己更為契合的人。

美劇《緋聞女孩》里,女主Serena開始和一名有好感的藝術家約會時,因為發現對方除了她還在見不少女孩而感到很失望,但在藝術家向她解釋他對約會文化的看法後,Serena表示了理解和接受,繼續和藝術家約會直到他們共同同意成為一對一的關系。

而在中國,約會階段歷來有「不成文的」一對一的規定,不然就會被他人認為是「渣男渣女」「人品差」「花心」「不靠譜」之類的。

不僅如此,中式文化下的約會「目的性」往往更強,比如大部分男女從天約會的目的就是是否能夠戀愛,而戀愛的目的就是為了結婚,仿佛「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因此,中國男女在約會階段保持的「一對一」,某種程度上更強調了對結婚的目的性。

美國人在成為正式的男女朋友之前,約會的階段可長可短,也許會「進化」成男女朋友,可能會保持現狀,也可能會「倒退」,並不像中國人會很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關系處在什麼階段。

下面是一般美式戀愛會經歷的過程:

Meeting

戀愛的開始,也是男女初識的階段。

Hang out

一起出去玩、參加聚會等,這個時候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誰會是自己下一步繼續dating的對象。

Dating約會

通過初步的了解,雙方已經確認對方是自己想進一步了解的對象,於是兩人開始了單獨的約會,吃飯、逛街、看電影都是這個階段的日常活動。

總的來說,兩個人的關系看起來有那麼點曖昧,卻又沒有正名,只是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方罷了。

美國青年在dating約會的過程中,大多數是AA制,這樣不會給雙方造成壓力,即使未來沒有在一起,也可能順其自然地成為朋友。

另外,這個階段兩人互相示意好感也會把握分寸,比起意義重大的「I love you」,他們更願意先說「I like you」,以維持輕松友好的關系。

Relationship確立關系

通過一步步的相處和了解,雙方已經緩慢過渡到了「確立名分」的階段了,這時男方會正式地宣稱對方成為自己的女朋友。

接下來,就是訂婚、結婚,甚至有些情侶一直不結婚,直到有了孩子,也只是維持着「relationship」的戀愛關系。

可以想象,在男女交往的過程中,任何一方不滿意,都可以隨時很自然地終止下一步的發展,而不用對對方負什麼責任

關於性行為,除了一些有虔誠信仰的人,性行為可能發生在男女雙方從Meeting到Relationship的任意階段。

比如在美國人熱衷的酒吧文化里,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們可能在初識階段就發生性行為,只要雙方願意即可。

這並不是以後會繼續dating或者交往的信號,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會繼續約會、交往,甚至步入婚姻殿堂的可能性。

需要補充的是,不同於中國人傳統印象里的酒吧,美國的酒吧文化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社交方式,一些適合年輕人去的酒吧,可供所有滿21周歲的美國年輕人單純地喝酒,放鬆,交友。

當然,這些行為都是建立在美國人對「性教育」的高度普及,以及美國法律對「性侵犯」的嚴格管控的基礎上,對於兩性關系中處於劣勢的女方來說,可謂一種好的保護措施。

美劇《Modern Family》里的母親Claire為即將上大學的女兒Haley准備安全套以備不時之需的劇情,可以看出美國青年性觀念的開放,以及父母在面對此類問題時表現出的客觀、現實的性教育理念。

美式 VS 中式「早戀」

大部分美國人從青少年、高中時期開始約會,這在美國社會里被視為正常隨意的事。

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過不斷戀愛來積累經驗,獲得感情方面的成熟度,即使年少時的戀情很難持久,美國的青少年在經歷過失戀、分手等挫折之後卻能在感情中迅速成長。另一方面,他們能較早地了解到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戀愛類型,形成自己的戀愛觀,這樣也不容易被父母在感情方面過度干涉。

在中國,「早戀」是一種特有的概念,大部分家長都視早戀為「洪水猛獸」,一有苗頭就要「趕盡殺絕」,生怕影響了孩子的成績和前途。

我在美國高中期間,所在的Homestay家庭有一兒一女,兒子是8年級,女兒是10年級。兩個孩子都分別有了男女朋友,平時Homestay媽媽不僅會接送他們去約會,甚至還會經常邀請孩子的男女朋友來家里玩。這讓我再次感到震驚!

我和Homestay媽媽關於這個問題交流過,媽媽表示孩子們有男女朋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早戀」的概念讓她一頭霧水。相比之下,美國家長對待孩子「早戀」的態度,以及孩子們也能和「戀人」正大光明的相處,和國人的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年齡對中西女性的影響

隨着女生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在校讀書年限越來越長,對戀愛結婚年齡都產生了影響。年齡的增長,不僅對中國女性,對西方女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存在一定的影響。

上圖來源於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統計的關於從1947年到2013年,美國男女初次結婚的年齡。可以看出,初婚年齡從50、60年代最低的年齡開始一路飆升,2010後的男性首次婚姻在28-30歲之間,而美國女性初婚的年齡在26-28之間。

對中國女生來說,往往過了25歲,家長就開始焦慮,開始積極地為孩子籌劃找對象相親,不少留學生和海歸們雖然在國外接受「西化」,依舊「逃不過」這種命運。

還在美國讀大學的小H就常因為找男朋友的事情和媽媽隔着太平洋吵架,媽媽認為她已經20歲了還沒男朋友還不着急,不干「正事」,於是天天催她去隔壁某著名理工大學「鍛煉身體」,想讓她「偶遇」個男朋友。

在美國的多元的社會下,有單身主義者,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式家庭,有「二婚三婚」組建的大家庭,有跨族裔家庭,還有同性家庭,並沒有統一的社會標準「壓迫」你,強迫你在某個年齡之前結婚,並催促你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目標」。隨着年齡的增長,未婚的美國女生依舊會受到影響,然而相比中國女生由於年齡而承受來自父母、親戚以及社會上的強大外部壓力,美國女生卻面臨着不同的壓力。

外部的壓力常常是來源於生活方式(life style):當你周圍的朋友、親戚慢慢步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你不由開始思考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否也需要改變;盡管生出下一代並不再是每個女性必須做的,而成為了一個選擇,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不少美國女性仍舊會受到來自內部的生理壓力,從而產生了焦慮感。由此可見,年齡並不只會對中國女性產生影響。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留學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