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

ASUS Z87 Deluxe 液氮超頻實測主板

        隨着Intel即將正式發佈Haswell處理器,新的8系列主板平台也將一同與用戶見面,由於這一代的CPU底座從原先的LGA 1155更改成了LGA 1150並且無法兼容以往任何歷史產品,8系列的主板如何選擇就變得更加至關重要,首先我們第一款迎來評測的便是ASUS非ROG系列中最為奢侈的Deluxe系列:Z87 Deluxe.         Deluxe雖然定位日常使用,但不代表他不能超頻,而且超頻實力也相當的不俗。下面小弟用一段簡單的視頻簡單介紹一下這片稍顯奢華的Z87,這也是CHH第一片上LN2的Z87。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 4770K retail 主板:ASUS Z87-Deluxe 顯卡:NVIDIA GTX780 硬盤:鎂光 M4-128G 記憶體:海盜DDR3-2400C9 電源:海韻 X1050白金         這次的4770K相當的不好玩。。。。非常不好玩。。。玩超頻的都知道初版的BIOS bug多多,包括系統里的軟件,一整天都在被折磨,各種報錯。搞了一天,女友都說我始終在狂暴狀態。好了,而且初批的retail能力實在是有限,到目前為止,總共摸過3顆4770K,在這里小弟先感謝下本地的intel至尊地帶,友情提供給小弟那天在haswell發佈會上使用的那顆勉強OK的4770K。  ...

ASUS Maximus VI Extreme 評測主板

序言         在本次Comptex電腦展上,ASUS共亮相了5片基於Z87芯片組的ROG系列主板,他們分別是,Maximus VI Extreme,Formula,GENE(已測),Hero以及Impact,從字母排序來看正好是EFGHI.那麼多產品到底應該如何來區分呢?在今天評測開始之前先讓我來給大家理一下頭緒吧: Maximus=Intel主流芯片組 Rampage=Intel旗艦芯片組 Crosshair=AMD芯片組 Extreme=極限超頻 Formula=遊戲體驗 GENE=M-ATX版型 Hero=親民ROG(New) Impact=Mini-ITX版型(New)         這樣來看是不是就很清楚了?ROG這一路走來經過一代代的完善和自我超越如今產品線極為豐富選擇餘地眾多,有句廣告語怎麼說來着:必有一款適合你.今天要給大家測試的正式Z87芯片組里的旗艦產品Maximus VI Extreme.(以下簡稱M6E) 產品規格         從規格來看,M6E除了數量眾多的PCI-E插槽之外你可能找不出其它什麼亮點來,甚至很多地方和剛剛測完的M6G極為相似,那麼Extreme到底體現在哪里呢?別着急,看下去你就明白了. 包裝和附件 M6E的包裝盒,異常的"肥大". 打開外盒,初窺超頻神器"OC Panel" M6E的附件多的已經無法在一張照片里拍全家福了...讓我們分批來吧,先是各種各樣的CFX/SLI橋接器.然後是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的MPCIE Combo II以及Wifi外置天線 M6E里的MPCIE Combo II附贈了大家一塊Wifi網卡,所以會拖着兩個"小尾巴" 該網卡支持最新的AC規范,在Z87 Deluxe的評測里已經給大家測試過這塊網卡的性能了 因為有了Wifi網卡所以也就有了外置天線 10根SATA數據線 剩下的附件一覽 OC Panel解析 如果大家跟我一同回憶下,會發現ROG主板其實每隔一段時期就會在自己的旗艦主板上捆綁上獨立的超頻設備,例如早期的OC...

ASUS Maximus VI GENE 評測主板

序言         M-ATX作為曾經DIY用戶追捧的熱門Size,雖說當下的風頭並不如Mini-ITX那麼勁爆,但成熟的配件選擇餘地,以及相比Mini-ITX更符合折騰精神的擴展性,依然是我推薦給主流用戶的最佳選擇,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呢?Mini-ITX可以裝出體積小巧的整機是沒錯,但主板只擁有一根PCI-E插槽,機箱也絕大部分並不具備很強的擴展性,基本上,想要把最強的DIY配件裝進一台Mini-ITX的系統上目前來看還是很難實現的,但反觀M-ATX結構,前幾年機箱廠商在M-ATX架構上的努力早已碩果纍纍,什麼塔式散熱器,什麼旗艦級的顯卡這類都難不倒M-ATX系統的搭建,甚至如果你有閒情搞個雙卡CFX/SLI又或者索性體驗把水冷散熱也都是可以夢想成真的事,所以目前的格局來看Mini-ITX更像是DIY開拓者們的難題,M-ATX則是主流用戶成熟之選.在逐漸遠離了M5G的輝煌之後,我們迎來了基於Z87芯片組的新作M6G,今天的評測將要給大家解析M6G擁有哪些新的功能.產品規格         Maximus VI GENE(以下簡稱M6G)尺寸為標準的M-ATX規格,使用了Intel目前新一代的Z87芯片組,最大支持32GB的內容容量,兩根PCI-E x16可以讓用戶搭建雙顯卡平台.其它主要規格見下圖. 包裝和附件 M6G的包裝盒. 附件一覽,有找出亮點麼? 新的Rog銘牌貼紙 "請勿打擾"掛牌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MPCIE Combo II 正反面套着一個金屬外殼 拿掉後一面是新的NGFF接口取代了原先的mSATA接口.這個接口將會是未來Intel在超基笨上主流的SSD接口規范,(該接口傳輸速度為6Gb/s) 下面是我通過私人渠道搞到的NGFF接口SSD的圖片,目前來看這種接口的SSD就是容量越大長度越長. 另一邊是Mini-PCI-E接口,可使用WIFI網卡 插在I/O接口上的效果圖.I/O擋板有WIFI天線的走線孔 產品解析 M6G的主板看上去跟上一代外形上相差並不大. 主板PCB背部,PCB顯然是經過了黑化的處理 PCB為6層用料 I/O接口部分最左側的是就是剛剛介紹過的MPCIE Combo II,其它則是Clr Cmos,ROG Conent,USB 2.0x4,USB 3.0x6,光纖輸出,HDMI,LAN,音頻接口 MPCIE Combo II接口所用的排插 供電散熱系統,這幾代散熱模塊的發展好像止步不前了 芯片組散熱模塊 去掉供電散熱模塊 拔個干淨看得更加清楚 沒有黑化的CPU插座 8+2相供電系統 ASUS定製的鐵素體電感,以及最高可承受60A電流量的黑金鋁殼電容 DIGI+ EPU芯片,即供電PWM芯片 最高可支持DDR3 32GB容量的記憶體插槽 記憶體供電DIGI+芯片,右側是Debug指示燈和MemOK!按鍵 8個SATA 6Gb/s接口,其中6個原生2個則是通過板載芯片獲得 雙PCI-E...

ASRock Fatal1ty Z87 Professional 評測主板

序言         第二塊Z87主板的測試,這次換成最近人氣很旺的ASRock.華擎近年來的進步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不過相比驕人的業績,用戶可能最為關心的還是"華擎到底跟華碩有何關聯?"關於這個疑問我也四處打聽過,大致情況是不管是華碩還是華擎其實都可以視為某集團公司里的不同子品牌,就是說某些大股東同樣持有華碩和華擎兩個公司的股份,對於這些雙持股份的股東們而言華碩賣的多還是華擎賣的多他們當然不在乎,反正也就是左邊口袋進錢還是右邊口袋進錢的差異罷了,但對下面的人來說,大到品牌CEO,小到公司里打掃衛生的,這些人並不把對方公司視為"戰友",因為不同的公司業績決定了每個員工的收入,這里沒有戰友只有競爭對手.綜上所述,華擎和華碩的關系算得上非常微妙,不然也不會看到很多華碩剛剛啟用的主板新技術馬上華擎也跟着用上,但從產品銷售和市場占有率來分析兩個品牌又存在着明顯地競爭關系,但我覺得不管怎麼說,華擎的起來對於華碩的危險並不是最大,急的其實是GIGA和MSI這兩家.         三八了一些小道消息讓我們把話題轉回到評測產品上來."Fatal1ty"有人知道麼?如果是老的遊戲玩家一定會記得這位被稱作"FPS第一人"的第一代電競遊戲玩家,這位曾經集眾多冠軍於一身的職業遊戲玩家在自己事業的最頂峰與尋找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商業手法,即拿自己的影響力與Logo和硬件廠商合作,聯名推出過主板,聲卡,電源,記憶體,機箱等等各式各樣的電腦配件,不過隨着退役後人氣的不斷散去,如今Fatal1ty的名號可以影響的人群已經寥寥無幾了,不過ASRock依然還保留着Fatal1ty這個紅/黑配色的主板系列,那麼這個系列到底有怎樣的特色呢,Let's check it out~ 產品規格         Fatal1ty Z87共有兩個版本,今天測試的為高端的Professional(專業版),規格上這款產品跟剛剛測完的ASUS Z87 Deluxe極為相似,不過為了照顧老用戶ASRock還保留了2根PCI插槽.聲卡使用了創新的Creative Sound Core3D芯片,後面會給大家詳細介紹這塊聲卡的來頭. 包裝和附件 凡是Fatal1ty的產品都可以在包裝上看到這位仁兄的照片,想想現在應該都已經30好幾了吧... 附件里用於機箱2.5"位的USB 3.0x2擋板 I/O擋板上有3個Wifi天線的洞,如果大家加裝了Wifi模塊就必須通過這里走天線 其它附件一覽 產品解析 大家千萬不要看到主板的紅/黑配色就感覺是在抄襲ROG,Fatal1ty玩紅黑配色產品的時候ROG都還不存在. 主板的PCB並沒有採用黑化處理,所以可以看到其實並不是純粹的黑 主板I/O接口從左到右依次為USB 2.0x4,PS2,Clear Cmos,DP,HDMI Out,HDMI...

ASUS Z87 Deluxe 評測主板

序言         隨着Intel即將正式發佈Haswell處理器,新的8系列主板平台也將一同與用戶見面,由於這一代的CPU底座從原先的LGA 1155更改成了LGA 1150並且無法兼容以往任何歷史產品,8系列的主板如何選擇就變得更加至關重要,首先我們第一款迎來評測的便是ASUS非ROG系列中最為奢侈的Deluxe系列:Z87 Deluxe. 產品規格         Deluxe系列向來都是最默默無聞的"奢侈品",雖用料和個性化無法和旗艦的ROG主板對比,但就像大眾里的輝騰,誰說大眾就沒有百萬級的高級貨呢.先來跟大家說說規格,Z87 Deluxe顧名思義使用了Intel新一代的Z87芯片組,標準ATX尺寸的PCB好處是不用擔心機箱的兼容性問題,記憶體最大可兼容OC後的DDR3 3000,如此兇悍的支援性看來記憶體廠商又要面臨一波新產品的更新了.PCI擴展插槽方面雖說擁有3根PCI-E插槽,但個人建議最多雙卡CFX/SLI,雙卡下帶寬為雙x8.SATA接口拜Intel新的芯片組所賜猛增到了6個6Gb/s是原生接口,另外ASUS通過橋接芯片又多給出4個6Gb/s.USB 3.0原生也增加到了6個,同樣橋接再擴增到共計8個,剩下8個為USB 2.0接口.很久不見的雙網卡又重新回來了,不過一個是Intel的解決方案另一個是Realtek的解決方案. 包裝和附件 產品的外包裝,原來黑/藍的風格演變成了黑/金風格,包括產品本體也是如此. 附件一覽 這是附贈的Wifi天線,因為主板本身有板載Wifi芯片,這個後面會有獨立的測試給大家做解析 產品解析 第一次看到ASUS使用黑/金配色說實話我也很詫異,詫異之外肯定也在思考大家的接受度將會如何,我個人覺得審美是一件非常因人而異的事情,所以我並不准備對這塊板子的配色做出任何贊揚或者批判,論壇開了個投票帖,大家可以各抒己見:http://www.chiphell.com/thread-764912-1-1.html 主板I/O接口方面從做到有為USB 3.0 x6,Mini-DP,光纖輸出,HDMI,DP,Clear Bios,WIfi Go天線,USB 2.0 x4,Lan x2及音頻輸出接口.因為有3個視頻輸出接口,所以哪怕是Intel的集成顯卡也可以輕松實現三屏輸出或是未來的4K輸出 主板背部一覽,注意看原生PCI-E 3.0...

MSI Z77IA-E53 評測主板

序言         MSI第一片Mini-ITX規格的主板終於誕生啦~雖然晚了ASUS,GIGA那麼久,雖然就連ASRock都已經早早地拿出了Mini-ITX規格的7系列主板,但好在MSI還是想到要跟上主流市場的節奏,而不是徹底地自暴自棄...怎麼感覺這開頭有點"黑出翔"的味道呢~         Mini-ITX規格最近之所以火,一方面跟PC的性能過剩有很大關系,另外一方面就是DIY愛好者們當玩遍了ATX,又玩遍了M-ATX,最後為了還能讓自己保持着對PC的愛,於是就把"自我超越"的對象鎖定在了新興領域Mini-ITX上.雖然作為MSI的第一次,我並沒期待在產品上能夠有什麼本質的突破,因為如果能不斷自我突破,那MSI的主板也不會走到今天這種"忘我"的境界,所以最後對於我來說最難的是寫評測時的態度,我是應該以整個大局觀來評價這片主板的話,那麼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在"黑MSI",可如果我以站在MSI的第一次角度上,誰都知道第一次通常都是很糟糕的,那麼也一定有人跳出來說我在"捧MSI",糾結了很久我想通了,其實不需要我刻意的去黑或者捧,因為我再怎麼黑或者捧都不會影響到這片主板的銷量情況.. 產品規格         作為MSI第一款的Mini-ITX規格主板,芯片組選擇了Z77而非更為廉價的H77或者B75,可以看得出MSI還是很有想法想把自己的"第一次"讓大家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的.不過從規格而言,這片板子並沒有什麼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還是讓我們接着看產品本體部分吧. 包裝和附件 產品的外盒包裝. 附件一覽,那本Mini尺寸版的說明書拿在手里很有愛~ 主板本體和I/O擋板 因為主板板載了無線網卡芯片,所以在I/O接口部分可以外接WIFI天線 因為只是單天線接口,所以也就滿足一般家庭應用而已 產品解析 文章一開始我提到了"並不對MSI抱有什麼期待",那是因為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現在想要做一片針對DIY用戶的Mini-ITX主板,那麼CPU的位置一定是要做在遠離PCI-E接口的地方.這個事情我在此前Mini-ITX主板的評測中早就提到過了,早期DFI的第一片P55 Mini-ITX就能做到,可大廠一直等到這一代7系列的Z77 ASUS才做出這種佈局的產品來,至於GIGA和MSI,似乎還沒看透或者不願看透"用戶訴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為何要把CPU的位置偏離PCI-E呢?因為如果我們要使用第三方的CPU散熱器,特別是高性能產品的時候,龐大的散熱器體積很容易和PCI-E接口的顯卡甚至是記憶體出現兼容性問題,所以到最後我們只能使用原裝散熱器,而使用原裝散熱器恰恰是DIY領域里最讓玩家們覺得是違背DIY理念的行為,因為要知道早期的DIY時代里很多人從用戶蛻變到DIY玩家,往往第一步就是從更換更為有性能和安靜的第三方CPU散熱器開始的 看,使用了原裝散熱器後與PCI-E和記憶體的距離都已經"近在咫尺"的程度了,所以這種佈局的Mini-ITX主板會大大降低DIY的可玩性,影響DIY玩家的水平發揮,不過如果你只是想要裝個原裝散熱器那當然用起來是毫無問題的,又或者,你能牛逼到給Mini-ITX使用水冷散熱證明"輪子你Y就是個毫無技術含量的高級黑"的話,那麼的確我會承認你贏了~ 主板的背部一覽 Mini-ITX主板由於尺寸過小的緣故,一些原本放在正面的元件最後只能堆到主板的背部,所以這部分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往往有時候會因為某個凸出來的電子元件影響了第三方散熱器的背板安裝.不過目前來看MSI這片板子的背部元件高度還是比較平整的 I/O接口非常豐富,有VGA,HDMI,LAN,USB 3.0 x2,Clear CMOS,光纖輸出,PS2,WIFI天線,USB 2.0 x4,eSATA,藍牙以及音頻,看樣子是該有的都有了 換個角度再來看看主板的全貌.那顆貼在I/O接口元件側方用黃色絕緣包裹起來的CMOS電池,其實是為了照顧正面的配件兼容性,因為傳統的主板紐扣電池都是平放的,而Mini-ITX尺寸過小隻能讓電池豎立起來,但豎立起來後容易影響兼容問題,這個細節MSI處理的非常到位,雖然看上去簡單粗暴了些 CPU Socket全貌 6相CPU供電,8pin外接CPU輔助供電,用料還是很扎實的.不過8pin的位置實在有些尷尬 賣萌的PCH芯片散熱片 雙DDR3記憶體插槽 單根PCI-E 3.0 x16插槽 USB 3.0外接接口以及SATA 3...

ASUS Z9PE-D8 WS 簡測主板

序言         雖然這是一塊基於Workstation系列的產品,並且雙路主板並非一般用戶所需求的產品,但實際上服務器雙路主板民用化,甚至是Gaming化,絕對是有一段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典故的...         故事依然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當然,也沒有那麼久啦...2008年,就在老百姓還不知道馬上即將引來全球性金融風暴之前,就在PC DIY發展到歷史最高水準之時,就在全球PC玩家們為了顯卡,為了跑分,為了超頻極致瘋狂的時候,PC界的上游廠商,也可以說是決定PC未來趨勢的老大哥"Intel"推出了一個絕對風格的主義,一個名為"Skulltrail"的系統方案首次推到了民用消費者面前,什麼是Skulltrail?         簡單歸納,Skulltrail系統就是將原本服務器領域的芯片組,針對民用消費者製造民用化的主板,以實現更為強勁的性能表現.這句話很好理解吧?其實別說是雙路,哪怕是四路或者不歸路服務器領域都能統統給你你想要的,但問題在於,那些雙路或是四路主板都是服務器產品,不具備可DIY性,而且產品的定位也完全跟民用不搭邊際,功能上我們民用消費者需要的功能無,不需要的服務器功能一大堆.基於以上情況,Intel拿出來第一塊也是至今唯一一塊針對民用消費群體的雙路主板,也就是Skulltrail系統的成品產品,上圖中的D5400XS         既然老大說了要玩新花樣,下面的系統廠商們當然也要做出行動勇往直前~第一個響應號召的當然是主板界的一哥ASUS,推出了自己的Skulltrail系統解決方案:Z7S WS,雖然這是一塊Workstation事業部旗下的產品,不過從當時這塊主板的配色來看,多多少少是可以看出ROG產品風格的(當年ROG自己的板子也還沒有大規模的黑/紅化,也有不少白色的部件使用)         隨即,當時剛剛邁入主板領域的EVGA絕對讓人意想不到地拿出了自己的第二代Skulltrail平台產品:EVGA Classified...

ASUS Maximus V Extreme LN2及4 Way測試主板

Top Gear有Stig測試汽車跑圈性能,我們Chiphell有"冷水魚"測試板卡液氮極限超頻性能~         Z77作為今年Intel主流平台的芯片組,各大主板廠商都在這一領域使出全力推出自家旗艦產品來爭取用戶們的關注和認可,比如微星的MPOWER,華擎的OCF,技嘉的UP7,各家在極限超頻這一塊寸土必爭。當初華碩發佈M5E的時候,直指M5F只是為了遊戲,M5E才是側重超頻這一塊的主板。M5E到底有多大能耐,小弟下面用一張圖以及一段視頻簡單介紹一下Z77 ROG系列旗艦主板。         下面小弟用一張圖片和一段視頻簡單介紹下M5E         通過圖片和視頻可以看出,M5E繼承了R4E所有的優點,並且讓Z77也可以Supports 4-Way。所以小弟在後繼的測試中也加入了7950 4way的一些簡單基準測試以及一些遊戲測試。感謝南京新銳科技在本次測試中提供的4片7950,可以讓更多的DIYer以及GAMEer瞭解此平台強勢的性能。         本次測試中所採用的CPU銅柱則是最新的Dragon F1 Gemini 2.0 Anodized Red。    ...

ASRock Z77 OC Formula 評測主板

序言         上一次MSI Z77 MPOWER評測中已經跟大家提過,在最後這一個月中我會抓緊時間給大家回顧2012年中還有哪些值得給大家呈現的主板評測.那麼除了我們經常看到的ASUS,GIGA,MSI這三家老牌主板廠商,近兩年里相信還有另外一家曾經的二線品牌正在不斷通過產品的實力將自己的地步穩固提高到了一線水準,甚至當GIGA,MSI在這兩年里銷量不斷下滑的過程中,和ASUS一起分瓜市場占有率的,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我在說哪個品牌:華擎 ASRock.         在今年年中的時候,我就通過微博曾經**過想要評測華擎主板,不是因為華擎的市場行為做得如何體面,其實這點和MSI的顯卡有點相似,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產品來講故事,即口碑的傳播逐步影響到更多的人群來討論或是購買,最後媒體端也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來尋求評測以體現媒體的自身價值.在評測開始之前,我下來跟大家聊聊我認為的好主板應該具備哪些先決條件: PCB的Layout; BIOS的解Bug及深度挖掘; 用料/堆料.         以上三點中,其實1和2都是我們用肉眼完全看不出來的,而第三點堆料,說實話這年頭不會堆料的廠商也早就已經在市場上混不下去了,但千萬不要以為會堆料就一定會火,很簡單的例子就是GIGA的供電相數,絕對是業界堆最多的,但也並不能挽救其高端產品叫好不叫座的怪圈.那麼既然1和2是看不出門道的,3又是無法決定產品好壞的,消費者又要如何選擇主板呢?答案我會在此次評測的總結部分揭曉 產品規格         Z77 OC Formula的定位是華擎Z77芯片組系列產品中第二高端的產品,頂級的是Z77極限玩家.關於命名,不得不提到之前給大家評測過的"ASUS Maximus V Formula",因為當大家仔細研究華擎的產品線再去對比ASUS的時候,會發現怎麼就可以那麼出奇的相似...特別是高端...當然,如果你認認真真看完這篇評測,就會知曉原來相似的不只是命名那麼簡單而已了...這種根深蒂固的歷史"基"因不是一時半會能跟大家解釋得清的~  ...

MSI Z77 MPOWER 簡測主板

序言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又將要迎來新的一年.在即將過去的2012年里,回顧Chiphell的主板評測數量真的少得可憐,當然究其原因的話,有Intel IVY Bridge超頻無能的關系,也有主板嚴重同質化的關系,也有我輪子漸漸對DIY失去了熱情等等因素在,不過有一點一定沒錯:沒有好的產品又如何讓用戶保持持續的激 情呢?         在本年度最後一個月里,我會以較快的速度為大家呈現幾塊今年也值得給大家評測的主板,至少這幾塊板子都是一個品牌在今年里最拿得出手的產品.第一塊來自MSI的Z77 MPOWER         我們都知道MSI的旗艦產品為Big Bang,此次推出的MPOWER定位略低於Big Bang系列,主要的產品特性是強調了超頻的穩定性,例如官方聲稱Prime 95持續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穩定性.說到這里我不得不打斷大家來給大家分析一下Z77及IVY Bridge的現狀:我們都知道IVY Bridge因為內部硅脂的原因導致了風冷超頻極限讓大家大為失望,反觀繼續保持性價比無敵的E3-1230 V2則滿足了不超頻用戶最大的性能訴求,所以去看看各種電商的實際銷售情況吧,要為可能連E3-1230 V2一成銷量都沒有的i7-3770K用戶來針對性談超頻,談穩定性,就算滿足了他們最後自己銷量又會怎樣呢? 產品規格  ...

ASUS Maximus V Extreme 評測主板

序言         Z77作為今年Intel主流平台的高端芯片組,各大主板廠商都在這一領域使出全力推出自家旗艦產品來爭取用戶們的關注和認可,雖然ASUS的ROG系列如今在PC DIY界已經擁有了無法撼動的地位,但在M5F推出之後ASUS並沒有停止研發的腳步,就在一個月後ASUS又推出了M5E.既然使用了Extreme這個代號,足以證明M5E將會是ASUS ROG事業部今年最強的主板產品,那麼M5E到底擁有哪些能耐呢? 產品規格         規格上M5E依然使用了Intel Z77的芯片組,可以支持所有Intel LGA 1155接口CPU,同時在擴展性上,M5E提供了更多的PCI-E,更多的USB 3.0以及更多的SATA 6GB/s接口,最重要的是,M5E還集成了Intel Thunderbolt(雷電)接口. 包裝和附件 每次ROG的主板附件就要給大家說上半天,因為實在是太多了,這一次M5E作為2012年度終結性的旗艦產品,附件當然也多到你眼花繚亂...首先還是傳統的ROG紅黑包裝盒. 第一類的附件有說明書,光盤,擋板以及SATA線材 這里的附件包含了ROG OC Key的數據連接線,USB 3.0 PCI位擴展擋板,Wifi無線天線,電壓測量轉接線,ROG Connect數據線 因為可支持四卡的原因,附件里特意包含了各種AMD Crossfirex和NVIDIA SLI的橋接器 其中擁有3/4卡的SLI硬橋接器以及兩根特殊加長的Crossfirex/SLI軟橋接器,均為ASUS定製產品,擁有獨立的ROG Logo OC...

ASUS Maximus V GENE 評測主板

序言         ASUS ROG能有如今的出貨佳績與成就,我覺得在所有3個系列中"Extreme/Formula/GENE",GENE系列的出貨量無疑是最大的.如果說ROG的高端影響力是由Extreme系列奠定的話,那麼GENE系列則就是讓大部分普通DIY用戶也能享受到ROG魅力的源動力所在.         從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Z77的ROG產品定位,其中和Intel Z77同期發佈上市的是GENE系列最新之作Maximus V GENE,而隨後的5~6月份才是Formula與Extreme系列的問世 產品規格         Maximus V GENE作為M-ATX規格的ROG系列,從產品規格上絕大部分的用戶需求都能滿足,包括了雙卡Crossfirex以及SLI,所以GENE系列的M-ATX摘除了"ATX縮水版"的口碑,取而代之的便是"小鋼炮".下面便是"小鋼炮"的基本規格: 包裝和附件 Maximus V GENE包裝,標準的ROG風格. 附件一覽,這次Maximus V GENE所引入的新附件"mPCIe Combo"是最大的亮點 mPCIe Combo是一個通過25pin從CPU內部引出Mini...

MSI Big Bang-XPower II評測主板

序言         如果要談論ASUS,GIGA,MSI三大主板廠商的旗艦產品,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ASUS的ROG系列,GIGA的G1系列,以及MSI的Big Bang系列.雖然從產品的細節上三大廠商擁有自己的各自特點,比如說ROG主打超頻,G1主打極致板載網/聲卡芯片,而Big Bang則是主打極致的供電用料和提供多卡同時使用的超強擴展性.         從X58時代首次登場的Big Bang由於出現的時間較晚,最終未能像其名稱那樣真的在DIY領域引爆自己,不過貌似MSI一直都很擅長玩這一手,例如顯卡里的首個Lightning GTX 480,也是因為上市時間幾乎已是GTX 480停產前不久而已,真正讓用戶得到認可的還是GTX 580那一代的Lightning系列."是金子總會發光",MSI在高端旗艦上的持續研發投入已經在顯卡上得到了很好的回報,那麼MSI的Big Bang系列高端主板又將帶來怎樣的震撼呢? 產品規格         Big Bang是一個系列名稱,標識着MSI的主板旗艦系列,而此次X79芯片組的芯片,命名則是XPower II,既然是旗艦產品用料當然馬虎不得,XL-ATX尺寸規格的板型也是為了能夠在用料上追求更多的容納空間.PCI-E擴展上方面XPower II提供了7根PCI-E插槽,其中2根為PCI-E...

ASUS Rampage IV Extreme評測主板

序言         追溯ASUS ROG的歷史產品,有這樣兩片板子不得不拿出來提一下:Rampage II Extreme和Rampage III Extreme.前者可以說是作為ROG奠定實力的代表之作,而後者則可以理解為ROG將紅黑配色貫徹到底的決心之作.ROG經過了長達六年左右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激情和實力交匯的過程,當DFI宣佈退出民用主板領域之後,當EVGA因為被挖牆角失去主板主力研發Team之後,當GIGA和MSI還沉迷於製作兒童槍支造型的主板散熱片之後,我們除了ROG還能指望誰來給予我們又一次的心跳感?X58時代終於圓滿地完結了,伴隨着X79一同到來的是我們期待已久的Rampage IV Extreme! 產品規格         ASUS首批公佈的X79主板一共有6款產品,下面是摘自ASUS官方的6款產品簡單規格對比圖,未來有機會我也會給大家逐一奉獻上其餘幾款我認為值得推薦給大家都產品評測.         下面是Rampage IV Extreme的規格資料,主板尺寸依然為E-ATX規格,4條PCI-E 3.0插槽可以實現x16+x8+x8+x8模式下的四卡SLI/CFX 包裝和附件 雖然包裝風格看起來與以往的ROG產品相同,但紙張的材質經過了變化,新材質韌性更好,不容易撕破. Rampage IV...

MSI X79A-GD65評測主板

序言         終於,X58之後讓PC發燒友們苦苦等待的X79就要在下個月11月14日發佈了,面對全新的CPU,全新的主板,相信玩家一定會有很多疑惑希望得到解答,就在前幾天,第一片X79順利抵達Chiphell評測室,是等到11月14日發佈當日揭曉,還是提前偷跑,這是個問題~思之再三,我想到了我論壇簽名的座右銘: 我前進的時候,跟着我; 如果我後退,槍斃我; 如果我犧牲,為我報仇,為我報仇!          如果我掛了,請一定不要把Chiphell捐贈給中國紅十字!! 產品規格         X79的規格有延續X58的部分,也有源自於6系列的部分.一些主要的差別在於: CPU插座變成了最新的LGA 2011 Socket; 記憶體變成了4通道; PCI-E Lan數量由X58的36根以及6系列的24根增加到了40根; 可支持外頻調節(這一項要結合CPU,K結尾的依然只能修改CPU的倍頻,只有至尊版X結尾的才可以實現主板外頻的調節); 記憶體最高支持DDR 1600(默認).         以上便是X79芯片組的一些新特性,CPU部分我們今天暫時先不談 包裝和附件 MSI X79A-GD65主板定位中高端,並不是旗艦型號,大家也知道MSI的旗艦主板一定是Big Bang. 一堆線材附件,包含了USB 3.0和eSATA的PCI Slot位擴展槽 文本類附件一覽 有意思的是附件里有一個文件袋~ 里面是一張彩打測試數據表以及一張超頻輔助教程.這是專門給媒體提供的,零售版里不會出現 第一次拿到主板送測還有參考的測試數據,里麵包括了測試日期,測試員姓名,測試平台,以及測試某CPU幾個主要軟件的數據,做了Chiphell快5年了,頭一回讓我感受到廠商如此重視給媒體的送測產品 這是一張零售版也有的快速說明書 打開可以看到最直觀的主板彩頁解說 產品解析 MSI的主板一般都是用黑/深藍的配色,而X79最大的一個佈局改變是記憶體由原先CPU下方變成了CPU上下兩側. MSI很少有把PCB的層數標識在產品背部,經過詢問得知該主板使用的是8層PCB I/O接口從左到有依次為PS2,USB...

ASUS P8B WS評測主板

序言         "Hi guys~        no X79…yet…"         現在還要給大家做LGA 1155的主板評測大家一定會以為我腦袋是不是哪里短路了,其實我也不想,可是無奈唯獨ASUS居然出了這樣一款產品,實在是讓我不得不給大家做評測..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作為全球第一家曝光"Intel Xeon E3-1230評測"的Chiphell,評測一出立刻獲得了DIY玩家們的認可,比如我們可以現在來看看淘寶的銷售情況: E3-1230銷量排名前三位: 再來看看i7-2600K的淘寶銷量前三位情況: 最後再來看看i5-2500K的淘寶前三銷量情況:        ...

ASUS F1A75-M PRO & GIGA GA-A75M-UD2H評測主板

序言         作為伴隨AMD Llano APU一起新鮮上市的A75主板,首先要為大家推薦APU主板購買的心得: APU定位入門級平台,用戶在選購主板之時通常都是選擇與CPU價位相同的產品來組建整機平台; APU因其極強的GPU性能毫無疑問是HTPC平台的首選對象,而M-ATX規格主板對於HTPC的組建更加具備泛用性; M-ATX規格主板在售價上相比同檔次ATX主板要更加便宜,擴展性能亦可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綜上所述,Chiphell特意為大家挑選了兩款符合以上要求並且為M-ATX規格的產品:ASUS F1A75-M PRO和GIGA GA-A75M-UD2H,在介紹這兩款產品的同時,我還會將兩款產品在用料,BIOS,輔助軟件這三點上進行PK對比,相信此次評測一定會讓大家大呼過癮. 產品規格         產品規格上兩家產品差異並不大,比如一樣的記憶體,PCI擴展容量及記憶體最高穩定頻率(非OC)等,但SATA接口上ASUS擁有6個原聲SATA 6GB/s接口,而GIGA則只擁有5個,原因是GIGA將另一個改成了eSATA做到了I/O接口處,聲卡芯片我們可以看到ASUS使用的是Realtek ALC 892芯片,也是目前主板集成聲卡中來自Realtek的最高級別,GIGA則是使用的是等級稍低的ALC 889. 包裝與附件 ASUS F1A75-M PRO的包裝如下圖 附件包含了用戶手冊+軟件/驅動光盤+I/O擋板+兩根SATA數據線 GIGA...

MSI Z68MA-ED55評測主板

        MSI這段時間顯卡發力大家都已經有目共睹了,那麼主板呢?極力推廣的那個神馬Big Bang我是一點沒看出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不就是給主板增加NF200堆PCI-E麼,想要在高端上超越ASUS,GIGA恐怕只能稱之為Little Bang了.So...在測試了那麼多MSI顯卡之後Chiphell一直都沒碰MSI的主板,原因就是我們是以產品為主導,關系鐵錢到位麼用,產品不過關就是上不了Chiphell的評測.But...當Z68發佈之時我似乎看到了亮點,看到了MSI終有一塊讓我心動的產品,一塊M-ATX規格的小強板,型號就是此次評測的Z68MA-ED55,讓我心動的原因很簡單:這貨可以和ASUS的ROG GENE系列玩一下.         在介紹Z68MA-ED55之前先讓我們來分析ASUS ROG GENE的成功之處: 作為ROG成功之後延伸出來主打M-ATX規格的GENE系列產品,光環效應下的產品親和度猛增; 同樣是繼承了ROG系列的紅黑配色,高端質感毋庸置疑; 用料縮水幅度不大,基本上在同類M-ATX主板中長期處於領先; 在GENE之前業界從未有過哪家主板廠商將M-ATX規格的主板按照高端主板的定位去打造,GENE一經發佈便順利坐上了王座.         看完ASUS ROG GENE系列成功的奧秘之後大家有沒有發現,ASUS在創新,產品精準的定位以及瞭解高端用戶需求這三方面上的功勞是GENE系列能有如今反響的根本原因,真要說產品的用料如何如何猛?從來都是6層PCB也沒見過有8層的;CPU供電相數從來都只能算是矮子里拔高子,和ATX比起來也就是EVO基本的,還不及DELUXE.不要怪Chiphell的評論過於犀利也不用質疑為何Chiphell之前一直擁護ROG以及GENE系列,最好的產品是需要給予肯定的,但與此同時請不要過度神化.好了,言歸正傳,下面是Z68MA-ED55的規格資料,不用多介紹,大家都看得明白,如果這都看不明白的也別繼續往下看了,等補完課再來取經吧 Z68MA-ED55的外盒包裝圖,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點不高端,美工與包裝極其平淡,很正常,農民工進城人人身上都是一件西裝,只不過他們這第一件西裝也一定是完全不合身的廉價貨(沒有詆毀農民工的意思,實話實說而已). 附件一覽,貌似用來體現細節的小玩意不少 兩根SATA線為一頭90度彎曲一頭直角,兩頭均帶有金屬鎖扣 黑化了的I/O擋板,看到這里的玩家可能已經心里默念:哦喲,不錯哦~ 一些機箱延長線使用的快插模塊,如果我沒記錯這玩意最早是ASUS開始用的. 好了,開始看主板了.ASUS的高端主板配色為ROG的黑/紅,GIGA貌似最近比較亂黑/金,黑/綠都有,MSI高端主打的是黑/藍配色,藍色也一直都是MSI慣用色,好看與否不評價,配色這種東西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同,加上還有個審美疲勞的因素在里頭,大家自己定奪 跟ASUS和GIGA把所有主板的PCB層數都標識在主板背部不同,MSI是選擇性標注,不理解為何要這樣,高端層數多的就敢標底端4層PCB的就不敢標了?其實4層真沒有什麼好見不得人的,沒看到人家ASUS賣2000元的TUF系列都在用4層PCB麼,MSI還是能標就全標注一下吧 I/O接口從左到有依次為PS/2,USB 2.0 x4.IEEE 1394(這玩意早就完敗給USB了還要來做撒),光纖輸出,HDMI,千兆LAN,USB 3.0...

Gigabyte G1.Assassin評測主板

        高端主板不超頻並不會給系統帶來更為強勁的性能表現,那麼用戶為何要多花錢購買高端主板呢?還是先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目前高端主板從早期發展至今的一系列蛻變: 超頻潛力強.最早期高端主板出現是以超頻潛力作為賣點,在那個年代里電腦配件不管多貴在軟件或者遊戲應用時多少都會存在性能不足的表現,於是通過各種超頻來挖掘配件的潛在性能讓主板廠商看到了賣點. 接口更為豐富.當絕大部分主板廠商已經都在用超頻作為抬高主板售價賣點之時,同質化現象必然需要重新尋找高端主板的新定位,通過橋接額外的芯片為主板提供更多的SATA,LAN,USB等輔助接口變成了高端主板第二次的升級. 外觀更顯個性化.當有了很好的超頻性能,也有了豐富的接口,高端主板如何繼續讓消費者乖乖掏腰包買單呢?PCB的黑化或是散熱器的進化無疑是滿足高端用戶追求個性的另外一個不錯的方法.         事實上直到如今,ASUS ROG系列主板的成功正是抓住了消費者購買心理,從以上三個衍化過程逐步發展至今成為高端主板的典型成功案例.那好,將來的高端主板又要如何尋找新的亮點,高端主板還將會如何進化呢?當ROG不再具備最強的超頻性能;當ROG的紅黑配色已經讓消費者開始審美疲勞,當ROG不斷炒冷飯讓消費者甚至產生厭煩的時候,高端主板正在預謀着一次新的革命,而這一次領導此次革命的廠商變成了技嘉         G1是技嘉今年新推出的系列,一共分為三款產品,全都為X58芯片組,型號從高到低依次為G1.Assassin,G1.Sniper以及G1.Guerrilla,其中G1.Guerrilla因為沒有板載創新的聲卡芯片所以不推薦給大家,而G1.Sniper則是PCI-E相比G1.Assassin少了一根PCI-E x8,無法組建AMD四卡CrossFireX.三款產品都板載了Bigfoot Networks公司的Killer E2100網卡芯片.本評測採用的是G1.Assassin,該主板尺寸為XL-ATX,稍大於ATX主板規格. G1.Assassin的包裝圖. 附件中包含一張雙面印畫的海報以及一套主題不干膠貼紙 5"位轉接面板包含USB 3.0 x2,一個eSATA接口以及技嘉Quick Boost快速超頻預設啟動按鈕 其餘附件一覽 G1系列採用的是黑/綠主題風格. PCB採用的是消光黑 PCB為6層.可能很多玩家會質疑如此高端的主板為何不採用8層設計?要知道兩千多元的GA-P67A-UD7都是用8層PCB,而且那還是沒有北橋的P67芯片組 I/O接口從左到右依次為PS2鍵盤/鼠標,S/PDIF同軸輸出,USB 2.0 x4,USB 3.0 x4,千兆Lan,音頻接口以及S/PDIF光纖輸出 Lotes OEM的亮黑色LGA 1366 CPU插座. 用熱管鏈接起來的一體式散熱器 南橋的散熱器做成了彈夾的形狀,從目前G1發佈後高端用戶的反饋來看似乎大家對於G1的散熱器外形設計並不叫好,這方面ROG依然處於領先 北橋散熱器有5盞LED燈,在下圖為開機之後的效果 拆除散熱器之後給大家逐漸講解PCB及各種板載芯片. G1.Assassin一共帶有1個CPU風扇4pin,1個系統風扇4pin以及3個機箱風扇4pin接口 雙8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