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序言

        在耳機板塊,Steelseries把西伯利亞打造成了龐大的家族;

        鍵盤方面則有APEX系列;

        至於鼠標嘛,把Sensei「這碗美味冷飯炒的快糊了「的情況下,steelseries開始回歸了右手鼠標的路線,從sensei轉向了Rival。繼100和300後,這個性能堪稱頂級的700把這條線算是「連接的比較完整」了,本期外設評測就來關注這款比較熱門的新品。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規格解析

        慣例放表

        別的不用說,「swappable Pixart 9800 Laser sensor「和 「Rival 700 top cover pack」在表里已經被高亮了——可更換的引擎,可更換的外殼,steelseries也開始了可換部件的模塊化嘗試。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外觀解析

Rival 700的標準版包裝很緊湊,體積不大,但沉甸甸——「越是旗艦,盒子密度越大「幾乎成了鼠標包裝的趨勢。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拿掉封套後的Rival 700還是比較特別的,既不是月餅盒,也不是首飾盒,而是與外包裝印刷圖案一致的斜向開合方式。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鼠標和附件的小黑盒一起內嵌在塑料內盒中,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附件不多,除了鼠標本體,附送兩條連接線,一本用戶手冊,一白一黑兩張貼紙(在一個版上)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不同角度觀察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在最初看到rival 700的諜照時,還以為會是新的無線型號,因為按照國際慣例,遊戲鼠標的各家旗艦通常會是有線無線雙模,但實際上,Rival 700隻是鍵、線分離。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所以,這個沒有線的圖並不是p出來的……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新開箱的rival 700底部有個貼紙,上面附圖說明了鼠標線的鎖扣拔插方式,切勿硬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出線口的方向是比較有特點的,目前似乎只有rival 700是這樣玩。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插好線後嚴絲合縫,鎖定裝置異常牢固穩定。另外,也注意到了底部的四顆螺絲,這就是可更換的引擎部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插上線後的完整形態如下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Rival 700整體形態與標準的300非常相似,只是多了點硬朗,直線和轉折都比rival 300更快速。300與700的差異,有點類似於一個正常的身材的人,和他「泡了兩個月健房」後相比的感覺。

另外,值得提到的是,雖然標版本身沒有什麼附件,但可選還是很豐富的,之前從新聞中看到過的可更換引擎及後殼,都有獨立的包裝,本次也一起到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現階段的可更換外殼包括了「鏡面漆「和「類膚漆」兩個黑色版本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引擎則是9800(標配的是3360)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細節解析

Rival不能算是個外形搶眼的鼠標,事實上,steelseries的鼠標看上去都很平實,除了外殼漆面的顏色,形態本身一向中規中矩(除了最初的IKARI看上去很特別)。本次的rival 700作為有線的頂級配置還是保持了這個傳統——強調細節材質,但造型很規矩。

Rival 700標準版的外殼是水轉印的暗紋,顏色有點灰黑又似乎略帶棕。拍照時因為有打燈,所以紋理看得很清楚,否則在沒有反光的情況並不是那麼明顯,效果低調。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曲線向前延伸,在頂部按鍵處開始背脊的棱線突起,模具還是比較有細節的。在分體式按鍵與後蓋之間是「硬切「的分界線,但拼合均勻規整。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按鍵為啞光黑色,看上去不像是「類膚漆」,也不是瀝青一樣的磨砂塑料,而是一種看似與後殼「水轉印「一樣的黑色漆面,質感舒適細膩。經過咨詢廠家,其實是與ABS塑料一體注塑而成,視覺效果和牢固度都很不錯;滾輪還是橡膠包裹,只是截面上看,紋理不再像以前那樣突出,其實這種方式更不容易打滑。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拇指位置前方有一塊亮面的區域,為了角落OLED的顯示透光,使用了透明塑料,在屏幕沒有點亮的時候,看上去像是鏡面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右側則是一整片的防滑顆粒橡膠,這次不再作為獨立的模塊,而是同按鍵一樣,與框架件兒是一體成型的,話說一體注塑對模具的結合精確度上來說大大提高了,但是否耐磨恐怕與此無關,不過廠家已經確認了耐磨度的提升(猜測或許橡膠材料本身有所改變吧)。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腳貼為三點式分佈——靠上兩塊,尾部一整塊,底盤模具在每一塊開槽上都預留了易換口,方便拆掉腳貼。USB的特寫可以看到鎖扣裝置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附帶兩條線,一條尼龍包裹,一條塑膠軟線,長度分別為2m, 0.9米,方便不同使用習慣和使用場合的玩家。這恐怕也是為何要把一個有線鼠標設計成可拔插連接方式的原因吧。

題外話,「遊戲玩家」還真是一群不好伺候的存在……鼠標線吧,尼龍硬,塑膠沒檔次;微動吧,這個回彈差,那個壽命差;引擎嘛,這個兼容性不好,那個定位不准確,再來那個靜默高度太高……等等吧。針對這點,很多廠家把模塊化作為解決方案,讓玩家自己去形成自己的配置。但其實真的到手了,按照自己的需求組好了就不會再拆,可能定製化(部件可選,類似NIKE ID的做法)也是個不錯的解決方式。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尾部的橡膠塞這次雖然不是模塊化的主角,但若是要拆卸,還是要先把它拿下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從尾部掀起來就可以把後殼拿掉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Logo背光的部分為半透明材料,起到了柔光罩的作用。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以鏡面殼為例,換上的效果如下,在不改變其它部分的情況下,只是後蓋的更換作用有限。如果換的顏色或圖案太過不同,恐怕視覺效果不見得合適,個人還是偏向於黑色或暗紋的配置。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底部的另一個可更換的模塊,四顆螺絲打開即可拆下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整塊部件打包「的做法,讓引擎的更換成為可能,這也是為了滿足挑剔的玩家吧,畢竟這個部分並不是需要經常變動的。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模具的形態,一些轉角和凹凸都幫助底部的定位穩定,通過12針腳端子的連接實現數據的傳輸。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模塊化」是各個廠家都在進行的嘗試,從多年前的砝碼配重調節就開始了,如今已經五花八門,有磁吸附的,有螺絲擰的,也有直接打開外殼的,有針對視覺效果,針對微動的,甚至對核心也已經出現了,究竟調節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哪里才是最有效的,各廠家的理解似乎不同,Rival 700從本質上來說,調節的是引擎和線,至於後蓋,對手感和使用影響則基本可以忽略。

驅動及燈光解析

Rival 700的設置使用Engine實現,這次有個細節,第一次設置的時候,engine會有個小教程,提示你機載記憶體里的每個配置與當前設置的邏輯關系,這對於第一次使用來說很方便。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至於設置分項方面,都是常見的傳統條目,包括每個按鍵的隨意設置,宏錄制及編輯功能都集中在每個按鍵設置內,宏編輯器也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CPI、正負加速、直線修正、回報率等等,但沒有靜默高度的調整,兩個引擎模塊的互換並不會影響驅動設置。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燈光的顏色點亮模式是典型的RGB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發光的位置為滾輪和鼠標,當然兩者都可以分別設置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另外,Rival 700最大的變化是OLED屏幕的「回歸「,為什麼叫回歸呢,早在IKARI的時期,steelseries的鼠標就在底部有個小屏幕,Xai和sensei也有,這個屏幕除了可以自定義不同的圖案,最大的用處其實是脫離驅動的設置顯示。這次Rival 700保留了這個功能,按住滾輪後面的鍵不動,會切換到設置模式,滾輪滾動切換選項,下壓為「enter」,基本邏輯是這樣,更多的就不廢話了,有屏幕顯示,傻瓜的很。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結合Gamesense的設置,可以實時反饋遊戲中的動作,在絕對武力全球攻勢版的rival 300中已經有生命值與燈光顏色的結合了,這次這個更有趣,震動功能來了——是的,震動,能震的鼠標終於出現了,只是目前能夠結合的遊戲不多,只有DOTA2和絕對武力全球攻勢,而且震動的強度和節奏可玩性不高,畢竟震動不是重點嘛。Ps,其實如果是玩競技遊戲,尤其是精度要求極高的FPS遊戲,並不能設置每一槍,每個聲音反饋都震動,畢竟震得太厲害恐怕就打不准了。所以,它主要在技能冷卻,擊殺,死亡之類的情況下發生,這點還是拎得清的。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手感解析

Rival 700的官方標稱重量是135g,實際測量下來大致如此(確定是不算線的重量);而Rival 300大概是105g,重量上比之前有所增加。而135g的重量是什麼概念呢,幾個數字——sensei無線在110g左右,manba 125g左右,它的重量已經超越了常見的無線,當然了,對於已經習慣了華碩spatha的我來說沒有壓力……總而言之,它是個小尺寸的大重量鼠標,握在手里「實「的很。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對於我19cm左右的手掌來說,它是比較合適的,Rival的形態之前已經分析過,左右方向非常明確,有高度、有厚度,而且側鍵切角的設計,拇指整個擺放愜意。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而右側沒有IE3那麼外放,所以無名指和小指排列基本是垂直的,鼠標的重心控制主要還是依靠拇指和右邊兩個手指捏着,靈活性比一般的趴鼠型要出色些,這種特點,由於」體型的縮小「而變得更加明顯。而尾部對手掌的支撐對我的手來說就顯得不足了,沒法趴着用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以右手為例,如果說,IE3是個趴握鼠標的典型,G502則是另個典型,而Rival 300則是在這兩者之間找了一個自己的位置,對喜歡趴的用戶來說,它顯得細長,那這次的Rival700在手里,則不再像「抓着一根香蕉」了,變成了一個有着右手人體工學趨勢的靈活型鼠標,更像是Rival的進化版,而非另一個型號。

綜合體驗

Rival700的引擎可以更換,在兼容性和適應性上沒有什麼可挑剔的,3060和9800的細微差異在不同表面因人而異的去感受即可。畢竟steelseries對這兩個引擎的運用本來就已經很成熟。

照例還是在不同表面的墊子上進行了嘗試

Razer的Megasoma 2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Razer甲蟲速度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eelseries SP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Corepad 玻璃墊子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eelseries SX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先說我的兩個觀點,

第一個是關於鼠標的光頭與物理中心的關系。

通常情況下大致是這樣的,越一致,定位感越強,但活力相對中庸;光頭靠前,偏向快速靈活性, 靠後則會穩定性更好,當然,與外形在手里的支撐和接觸有關,與拿法有關,也與適應與否有關,比如手腕流和手臂流對於此,感受會不太一樣,這僅僅是單純的趨向。

第二個是關於重量。

鼠標越重,起動和停止時又要精確,手上的肌肉就要更緊張才能hold得住,理由簡單,慣性大;而若再加上體積大,對於手不夠大的用戶,就會有失控感,比如早年的微軟X8和不久前的spatha,用久了就累,也不大適合需要細致的快速微調的遊戲操作,比如壓槍。

而鼠標過輕,問題也一樣,你點擊個按鈕,鼠標自己都跑,你必須肌肉緊繃控制它防止它跑偏,也會累,所以適中最好。而適中又是個因人而異的概念,所以關於重還是輕,總歸會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的。

回來看Rival 700,光頭與重心的關系在中央偏後,給手上的感受以穩定為主,單純的定位感,個人感覺沒有Sensei強。但微調的易控感是足夠的,對我來說, Sensei給人的感覺是指針捏在指尖,而Rival700則是在掌心,看你的習慣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Rival700是一個有着較大的重量,體積卻並不大的鼠標。穩定性非常好,但卻沒那麼靈活,微調很容易,瞄準很容易,對於頻繁大面積平移它就沒什麼優勢——累。所以,我的感覺是Rival 700適合FPS,MOBA次之,MMO再次之,至於RTS,只能說倒是比SPATHA那種沒法提鼠的強……

按鍵手感方面,大概由於是分體式的設計,同樣的微動情況下,它和rival 300有着很明顯的差異——Rival 700的整個鍵程清晰銳利了很多,干淨利落,節奏更佳。至於與其它微動,不在同一個外殼和結構內,討論的意義也不大,這次300和700的明顯不同,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就不多說了。 

拆解解析

作為一個可以「震動的鼠標「,我決定還是拆開看看。

拿掉腳貼後有四顆螺絲,全部擰開就可以把底盤和上蓋分離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另外,這個角度可以看清可更換的引擎組件的四個鎖孔,內部都有金屬套芯,這可以防止經常拆卸帶來的螺絲脫絲。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底盤就是單純的塑料模具,主要的原件基本都集中在了上蓋的內部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在繼續拆之前,把按鍵掀開,上蓋與按鍵之間並沒有連接,只是鎖扣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按鍵柱為「一」字型觸點。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肉眼能看到的螺絲全部拆掉,就能將板子從上蓋中拿出來,而這並不容易,卡扣,排線還是比較繁瑣的。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拿掉側面透明蓋子,可以看到OLED屏幕,它通過排線與滾輪總成那塊板子連接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下圖這個插口就是為屏幕預留的,另外可以看到兩個主微動為賽睿自家的黃點微動,號稱3000w次點擊壽命,而滾輪的配置是TTC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側鍵是凱華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M32F103,RCT6,來自意法半導體的32位mcu,256K記憶體,這次的任務除了分析匯報數據這種「傳統工作「,還包括「板載記憶體」,「燈光控制「,且又多了個振動控制,所以用了這塊相對強大的U。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在上蓋,靠近燈光出口的部位,總算看到了這個叫做1030的紐扣馬達,給你這「酥酥麻麻」感受的,就是這個小東西。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最後,引擎組件就簡單了,拆開四個螺絲就能打開,兩塊板子上下分佈,拿掉上面的,就能看到芯片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從拆解上來看,內部的規格還是比較高的,模具一體注塑,所以分割結合的部件並不多,而核心部件的連接機關卻很多,出線口、排線等等,固定方式的主要方式還是卡扣,設計比較巧妙。這里值得提到的是並未發現有添加配重,也就是說它的135g重量,都來自模具和元件,內髒並不囉嗦的情況下。有這樣的重量,估計還是因為料厚造成的吧。

總結

        Steelseries早年的鼠標平實好用,拿在手里質感也不錯,但無論是IKARI還是Kinzu,Xai,總歸會缺少一點什麼。很多年里,由於性能和手感都比較順,所以並沒有較真兒的尋找答案,而到了Rival 700,這種差異就自然地明了了——這就像是同樣打磨光滑,上了漆面的杉木和黑胡桃,掂量一下,什麼都不用說。

        價格嘛,標準配置,699;9800組件,179;兩個外殼組合99。

        如果說在中端領域里,ROG的大G是個近兩年來務實的代表,那麼在高端這塊,Rival 700則可以拿來掂量一下,即使簡單粗暴的從定價和「物件兒」本身的關系上看,這麼說也不算過分。

Steelseries Rival 700 評測外設

作者:zach9999
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