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戲曲的講述者和傳播者

做戲曲的講述者和傳播者

奚中路 ( 右 ) 與主持人對話 節目組供圖

中國戲曲有其獨特的藝術體系,它的念白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外在表現形式源於生活又不同於生活,所以其美學形態往往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日前,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角兒來了》邀請戲曲名家講述人生故事,訴說 ” 自己和戲曲的情緣 “,呈現 ” 戲曲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力量 “,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戲曲之所以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離不開一代代戲曲藝人的塑造。戲曲名家從入行學藝到上台演出,再到成為名家的過程,是 ” 個人歷史 ” 的回歸,也是 ” 戲曲文化歷史 ” 的縮影。” 菊壇第一大武生 ” 奚中路在節目中講述了恩師厲慧良的故事。厲先生每晚都要喝 8 碗水,為的是能夠一晚上不斷地起夜練功,每次兩翻身,兩飛腳,每日如此,從未間斷。在浴池洗澡時,厲先生會待到他人上來時,再獨自跳進池子,只露個腦袋頂練功。

被譽為 ” 菊壇儒將 ” 的李軍提到自己 9 歲學戲,大學期間受教於葉蓬、王世續、劉盛通、李世霖、傅德威等名師,而後又拜梁慶雲、馬長禮、李鳴盛、胡少安、汪正華五位京劇大家為師。他表示自己從對楊派有着特殊理解的汪正華先生身上,學會了現代戲和傳統戲之間演唱方法的調整。

從每位 ” 角兒 ” 身上,觀眾看到了戲曲的傳承有序,也看到了戲曲的繼往開來。比如粵劇名家曾小敏拍粵劇 4K 電影《白蛇傳情》,為戲曲電影化傳播努力着;評劇表演藝術家曾昭娟一直致力於經典劇目再創新,《趙錦棠》《紅高粱》等都是她的作品;楊派老生傳承人張克帶着京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等等。

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故事的藝術家,最後匯聚成一個群體,成為戲曲文化、戲曲精神的展示體。他們既展示了 ” 學到知羞處,方知藝術精 “” 三形,六勁,八心,無意者十 ” 的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也展示了 ” 榮譽並不能說明什麼,只有藝術才是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 ” 的淡泊名利的藝術品格,更展示了 ” 我把我所繼承的這個流派的藝術風格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就是增加我們的文化自信 ” 的守正創新的藝術擔當。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