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 全面戰爭》海戰聯網對戰 從搶T到納爾遜突擊

1, 艦隊部署:

    由於網絡對戰時的對手是玩家而不是電腦,所以事先很難對對方的艦隊部署做出預判,本人見過對手採用單縱隊,雙縱隊,三縱隊,甚至一列橫隊;而對手的戰術意圖在部署完成之前也無從推測。所以己方的艦隊部署一定要以靈活為優先條件。在艦隊大於6艘戰列艦時推薦使用雙縱隊,而在艦隊大於12艘時推薦使用三縱隊,各縱隊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使變陣容易。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使縱隊的縱深變淺,使得起手後對對方做出針對性的變陣容易一些。另外每個縱隊在部署時應向後布置一點,先導艦應保持在對方炮火射程的2倍以上;這樣可以使我方的變陣和機動安全進行。

2,關於搶T的一些感受:

    T字頭戰術最早的的經典成功運用是日俄戰爭時的對馬海戰,日本人成功地搶得了頭T優勢並殲滅了俄國艦隊,而這次戰例發生於1905年,和帝國全戰的時代晚了最少一個世紀。那麼為什麼納爾遜一類的海軍天才沒有在那時就開始運用呢?我認為主要是當時火炮性能的原因,納爾遜時代的海軍火炮射程太近,所以即使整個艦隊搶到T字頭優勢,超過10艘以上的戰列艦展開以後也無法同時開火,艦隊火力優勢無法最大發揚。而同樣由於射程太短,很有可能在敵方先導艦被癱瘓前對方縱隊就中間突破了我方縱隊,也就是說以大艦隊為單位即使搶到了T也極有可能被對方納爾遜突破。

    有人可能會問,我這麼說是不是在否認T字戰術在帝國全戰中的實戰價值?不是的,T字頭的原則是利用位置優勢最大限度發揚我方火力,最大限度限制敵方火力,而納爾遜突擊成功後所造成的位置優勢實際上是一種十字形的T字優勢。我所說的以大艦隊為單位搶T的問題是因為因為射程原因我方的位置優勢無法起到最大限度發揚我方火力的作用,而敵方位置劣勢持續時間又太短 -由於是人類玩家,很難出現癱瘓先導艦後面全被堵的情況。

    既然以全體艦隊為單位的搶T效果不好那麼改成小型分艦隊的搶T不就行了麼。根據我的經驗分艦隊的規模在5~3艘為宜,多過5艘無法完全發揚火力,少過3艘無法快速癱瘓被攻擊的先導艦。至於頭T還是尾T的問題,我認為除非敵艦是在完全逆風行駛否則尾T效果十分不好。

    小型分艦隊搶T攻擊的流程如下:1)先以單縱隊或雙縱隊取得艦隊T頭優勢,此時敵艦在射程之外較為理想 (至於如何機動,前輩 kau76901的神帖「全軍破敵:海戰戰術講座」 里面有) 2)視艦隊位置分出一分艦隊對敵先導艦進行T頭炮擊而後T頭內轉實行U形包抄。目的是把敵先導艦裝入U形口袋以最大發揚火力(說是U形,其實在實戰中經常會變成大於90度的v形)。3)此時敵方後續艦只應會試圖繞開被先導艦堵住的通路,此時保持在敵艦隊上風的我艦隊剩餘艦只應再以分艦隊搶頭T的模式給敵以打擊,不過此時的打擊建議於T頭位置使用鏈彈先癱瘓其試圖改變航向的新的先導艦,這樣做一般會嚴重影響對方的突圍行動並打亂其編隊使其艦只發生擁塞,近一步影響其火力發揚 (連續兩艘先導艦都被打癱,而且還有我艦的堵截,產生擁塞無法避免) 4)繼續形成局部火力優勢,直到將敵殲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方艦隊較大,而且是單縱隊,後半部的敵艦可能會成功改變航向逃掉,但因為我方有一定上風優勢,而且逃掉的那部分離我方較遠,很難快速對我形成外圍包抄,而我方在解決完敵方的前半部後數量優勢就會很明顯,這時再不濟同舷炮戰也可取勝。

    關鍵是我方在發起攻擊前要占有上風頭T,若沒有上風優勢那就需要大家的接敵路線完美無缺,否則很容易為敵所乘。還有艦隊在搶T機動中最好呆在敵火力以外,否則容易產生一些意外情況。


更多相關內容請訪問:帝國:全面戰爭專區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