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作者 / 愛瓜 編輯 / 馬小褂、彼方

1934年,正在格拉斯哥藝術學校就讀的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在學校倉庫中發現了一台 16mm 膠片放映機。當時還沒有攝影機的麥克拉倫找來了一些廢棄膠片,刮去乳劑層,直接在膠片上繪制起了電影。

日後,在膠片上直接作畫成了這位動畫大師的標志,麥克拉倫一生中用此法創作了數十部動畫。其中,有像《憂慮滾開》(Begone Dull Care)這類抽象的影像實驗。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介紹一下「直接動畫」(Direct Animation)這一誕生了許多妙趣橫生的作品,卻又十分特殊的動畫類型。

繪制在膠片上的動畫

「直接動畫」或膠片繪制動畫(Drawn-on-film Animation)、無相機動畫(Camera-less Animation),指的是通過各類方法在膠片上作畫的動畫類型。這種形式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從業余愛好者的入門嘗試、到知名動畫人的慣用技術、再到跨越動畫邊界的探索試驗,都活躍著直接動畫的身影。

直接動畫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向延展:

第一,作為一種成本低廉、材料獲取方便、操作門檻低的的創作形式,直接在膠片上作畫往往成為了沒有足夠資金和經驗的學生和外行的首選。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麥克拉倫的例子,早期先驅在選擇開發這一技術時,也多少有一些被物質條件限制的無奈。

比如製作了最早的抽象動畫的義大利人阿爾納多·金納(Arnaldo Ginna)和布魯諾·科拉(Bruno Corra),他們之所以選擇在膠片上繪畫,是因為找不到可以一次只拍一張的攝影機。直接動畫的先驅連恩·萊(Len Lye)最早也是由於在拍攝畫稿時出現的種種技術問題,才選擇了這種越過相機的形式。

在數字影片普及前的年代,在膠片上作畫是許多人對動畫和電影的入門。在幾乎不需要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普通人也能通過在膠片上的刮擦體驗到製作動畫、創造運動的樂趣。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第二,由於膠片這一材質作為影像載體的特殊性和一些歷史原因,直接動畫一直在實驗影像領域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並時常處在動畫與攝影的邊緣。膠片直接動畫有時也被視為「手工電影」(Hand-painted Film/Hand-Made Film)的分支。

諸如麥克拉倫、連恩·萊等許多以直接動畫聞名的動畫人也同時是重要的先鋒電影作者。而像是著名的實驗電影人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等人充滿了快速剪切、打碎了連貫影像的作品,雖然同樣著力於直接加工膠片,但並沒有把創造運動做為重點,已經很難判斷是否屬於動畫范疇了。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直接動畫的發源

人類最早在電影膠片上直接塗抹顏料的例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紀末。攝於1895年的《安娜貝拉的蛇舞》是最早的手工著色影片,片中舞者的衣裙隨著舞蹈不斷變幻色彩。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但最早在膠片上繪制圖案的可能還是前文提到的阿爾納多·金納和布魯諾·科拉。他們在1910至1914年間完成了四部繪制在生膠片上的動畫:《花》《春之歌》《四色效果的研究》《色彩的和弦》。他們的影片不止開啟了膠片直接動畫這一技法,也標志著先鋒電影運動的開端。

可惜的是他們的所有影片都在二戰中損毀了。同時期,也有一些類似的早期實驗,比較難以界定究竟是否是直接動畫甚至是否是影片。比如美國人 Mary Hallock-Greenewalt 曾聲稱自己於1910年左右在捲筒膠膜上繪制了展現色彩變幻的動畫,並製作了供單人觀看的裝置。同樣,她的作品也沒有保存下來。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這些早期的作品大多已經消失。直到20多年後,直繪動畫的方法才被連恩·萊與麥克拉倫重新拾起。1935年,當連恩·萊得到了英國郵政總局的工作後,完成了動畫《彩色盒子》(Colour Box)。這部動畫被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可考的繪制在膠片上的動畫。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連恩·萊嘗試了用刀、針甚至箭頭等各種方式在廢棄膠片上刮擦刻畫,繪制了很多彩色線條、圖形、紋理。之後連恩·萊又用此法繪制了《萬花筒》(Kaleidoscope)、《彩色吶喊》(Colour Cry)等片。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至於麥克拉倫在學生時代的嘗試,也沒有被保留下來。1936年,他也進入英國郵政總局工作,兩年後,麥克拉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專業動畫《機翼上的愛》(Love on the Wing)。這部動畫用非常粗獷的白色線條繪制在錄有其他影像的膠片上。影片用豐富的想像力展現了一對情侶通過信件表達愛意的故事。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之後,麥克拉倫又創作了《點》(Dots)、《星條旗》(Starsand Stripes)等直接動畫短片。1941年創立加拿大電影局動畫部後,他用此法為政府製作了不少戰時宣傳片,比如介紹戰時通貨膨脹與價格調控的《美元之舞》(Dollar Dance)、宣傳一項戰時儲蓄運動的《四等於五》(Five for Four)等等。

同時期,也有一些零星的直接動畫實驗,比如德國紀錄片導演 Herbert Seggelke 的《Strich-Punkt-Ballett》(1943),但這部影片直到戰後數年才與公眾見面。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1949年,麥克拉倫創作了可能是他最重要的膠片直接動畫《憂慮滾開》。在這部影片中麥克拉倫採取了更激進的實驗態度,採取自由爵士作為配樂,取消畫格而在膠片上繪制連貫的線條。這部影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獲得1951年柏林電影節銀獎。進入五十年代後,膠片直接動畫已成為了更加普遍的形式。

視頻:《憂慮滾開》

消失的畫格

無論是傳統的紙上作業的動畫,還是使用黏土等物質材料的定格動畫,其原理都是通過逐張拍攝互有區別的靜止畫面來製造運動幻覺,都離不開幀、張、畫格這樣的基本單位。

然而,在膠片上直接繪制的影片卻可以把畫格的概念徹底拋棄。早在連恩·萊的《彩色盒子》,就有這種嘗試。影片沒有把整條膠片分割成大小相等的畫格,而是將畫面一次性繪制在數幀膠片上。麥克拉倫在1947年的《D調小提琴》(Fiddle-De-Dee)也嘗試了這種方法。《憂慮滾開》的一個片段中,麥克拉倫在膠片上劃下了幾條長長的白線,線與點伴著輕柔的音樂緩緩流淌、挪移,十分優雅。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另一種情況是,雖然有畫格的限制,但動畫師卻並沒有讓每幀畫面間的變化有跡可循,有時甚至刻意使它們毫無關聯,從而讓影片時刻處於一種閃爍、跳躍的動態。這種嘗試在直接動畫中非常常見。諸如麥克拉倫、斯坦·布拉哈格,再到後來的 Steven Woloshen 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這種現象。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膠片直接動畫長片也是一部時刻在閃爍的作品。這部作品完成於1970年。 西班牙藝術家 José Antonio Sistiaga 在看過麥克拉倫的影片後,製作了長達75分鍾的無聲抽象影片《…Ere erera baleibu izik subua aruaren…》。片名是一串無意義的字母。整部影片由108000張透明膠片上的手繪組成,有些是逐幀繪制的有些是跨幀繪制的。

他用氈尖筆、刷子、墨汁、肥皂沫等材料繪制了許多不斷變換的星群、風雪、沙礫般散落的顆粒,這些星星點點在沉默的銀幕上持續地執著地閃爍著。這些抽象意象不只是審美實驗,也被 Sistiaga 視為政治表達的一種隱晦策略。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連恩·萊與麥克拉倫也做過一些打斷連貫的圖形運動、製造視覺間歇的動畫。比如1958年的《自由激進分子》(Free Radicals),連恩·萊就在膠片上刻畫了一根隨著非洲鼓的節奏躍動、閃現的曲折白線。麥克拉倫1955年的《瞬間的空白》(Blinkity Blank)也是如此,只是圖像內容更俏皮有趣。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從欣賞流暢運動的角度面對上述這些影像實驗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但它們確實是先鋒影像與實驗動畫的重要傳統,是對動畫本體的拷問。似乎毫不在乎運動效果的破壞性作畫卻依然使觀眾產生了動態感。

刮開乳劑

一般而言,在膠片上繪制動畫有兩種方向可以走。一種是在被刮去感光乳劑、或已經曝光過的膠片上直接用畫筆作畫。另一種是在未經曝光就被沖洗出來、保持黑色的膠片上用刻刀劃出圖形,再根據需要上色。前文提到的《自由激進分子》《瞬間的空白》等影片就是用這種方式刻畫出來的。

這種直接動畫也被稱為「刮擦電影」(Scratch Film)。用這種方式刻畫的膠片,即使不刻意上色,也會因刻劃的力度不同而使乳劑本身呈現出不同色彩。奧地利動畫作者 Bärbel Neubauer 在1997年的作品《Moonlight》便呈現了從深綠到淺黃再到亮白的多層次的瑰麗色彩。而 Vicky Smith 則因為認為像《自由激進分子》中那種劃痕太硬朗了,於是她在製作《Primal》時,用藥物將膠片軟化,從而刮出了更柔軟、更不穩定的痕跡。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加拿大電影局的卡羅琳·麗芙(Caroline Leaf)於1991年創作的《兩姐妹》也是用這種方式刻畫的。《兩姐妹》是鮮有的敘事性比較強的直接動畫。為了更方便地刻畫人物,麗芙採用了相對較大的 70mm 膠片,而非其他直接動畫更常用的 35mm、16mm 甚至 8mm 膠片。

這部10分鍾的短片壓縮了麗芙本人創作的1小時體量的劇本,講述了一對各有缺陷、互相扶持的姐妹的隱居生活。黑色的膠片恰好表現了小屋中黑漆漆的環境,當劇情中的陽光照入時,膠片表面的藥物也被擦去了。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刻畫膠片這種方式也許是最親近材料本身特點的創作方式。Steven Woloshen 在他介紹直接動畫的著作《Scratch, Crackle & Pop!》中,有一處特別有趣的細節:判斷膠片乳劑究竟在哪面,最快的方法是將膠片用嘴唇含住。正是對那層薄薄乳劑的專注掌控讓直接動畫在創作體驗上變得如此與眾不同。膠片意外的磨損、劃傷也可以為作者帶來愉悅的體驗。

第一部 IMAX 動畫短片《Pandorama》的作者Nina Paley 曾表示,製作這部短片時的環境充滿了揚塵,並且有一隻貓會不時地窩在施工中的膠片上。但她認為揚灰與貓毛帶來的瑕疵正是她想要的。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對實拍影像而言,刮傷感光層而形成的瑕疵感也是很重要的影像風格。斯坦·布拉哈格使這種技法發揚光大,甚至進入了好萊塢主流電影。Jordan Baseman 的《Little Boy》是一部講述廣島倖存者的抽象影片。片中用純粹的光影表現爆炸,但星星落落的膠片傷痕也貫穿了全片。這些疵點製造了爆炸之外的另一個視覺空間,強調了目擊者和他心理活動的在場。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人造音響

對聲畫關系的討論是實驗影像非常常見的母題。許多抽象動畫被製作的初衷就是探索「視覺音樂」的可能性。比如從80年代開始製作直接動畫的美國人 Stephanie Maxwell 便一直保持著和許多專業作曲家的密切合作。而自由奔放的爵士樂則特別受到青睞,麥克拉倫的《動感塗鴉》(Boogie-Doodle)、《憂慮滾開》和《短衣》(Short and Suite)都是以自由爵士為配樂的動畫。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膠片作為影像和聲音的載體,使直接動畫為這一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考空間。有聲膠片的錄音軌道在膠片的邊緣,通過電流波動將信息刻在膠片上。而麥克拉倫則開始嘗試自己在音軌上刻畫人造聲響,也就是所謂的「動畫聲音」(Animated Sound),正如他在膠片上繪制圖案一樣。

麥克拉倫從《機翼上的愛》就開始嘗試這種方法。在1939年到1940年間,麥克拉倫還創作了《倫巴》(Rumba)、《環》(Loops)、《點》等兩分鍾左右的短片,也用到了這種方法。這些短片有著非常濃郁的趣味性,比如在《環》中,麥克拉倫在膠片上繪制了兩坨不斷變形、舞蹈的紅線,不時發出類似電流的啵啵聲,非常詼諧可愛。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在麥克拉倫之後,也有不少繼續探索聲畫關系的動畫。1972年,正在大學就讀的英國藝術家 Lis Rhodes 創作了《Dresden Dynamo》,這部影片同樣是通過直接在膠片上製造聲音,將視覺信息翻譯成了聽覺信息。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加拿大動畫人 Richard Reeves 則非常鍾情於處理這個問題。他從80年代末開始繪制直接動畫,大約自1994年的《Zig Zag》開始,他作品中的音響便全是在膠片上刻畫的。他最重要的作品是1997年的《Linear Dreams》。Richard Reeves 在介紹他的工作方式時,表示他一般會先繪制聲軌,然後再根據聲音繪制圖案,這樣有助於匹配圖像與聲音間的節奏。

視頻:《Linear Dreams》

更激進的實驗

僅僅在膠片上繪畫圖像、刮刻音效並不能滿足所有人。一些藝術家開始在膠片上進行更激進的實驗。這些實驗主要著眼於開拓更多可能用於膠片上的材料。前文已提到多次的斯坦·布拉哈格是美國非敘事電影的重要代表,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實驗電影作者之一。

除了直接刮擦膠片乳劑,他還發展了將物件直接按在膠片上進行曝光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在暗房中,將小物件固定在未經曝光的膠片上,再用手電筒等光源對膠片進行曝光。起先,感嘆於飛蛾生命脆弱的布拉哈格企圖用攝影機拍攝活飛蛾,但效果不佳。於是在1963年的《月光》(Moonlight)中,布拉哈格將飛蛾屍體、枝葉、花瓣等物件用膠帶粘在膠片上曝光,完成了這部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後他也用類似方法完成了《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1996年,布拉哈格甚至由於長期在膠片上塗抹煤焦材料而患上癌症,並最終因此去世。

視頻:《月光》

布拉哈格的作品影響了很多人。Bärbel Neubauer 在她的作品中也使用過將物品放在膠片上曝光的方法。Kayla Parker在製作《日落大道》(Sunset Strip)時,甚至用到了長筒襪。Stephanie Maxwell 則會用掰彎掰折的方式處理膠片以獲得特殊效果。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但在用各種方式「折磨」膠片上走得最遠的可能還是紐約獨立影人 Jennifer Reeves。她會在膠片上塗抹很厚的顏料、化學藥品甚至毒品粉末,再用電吹風將其吹乾。因為熱風形成的開裂紋理是她的一大標志。Reeves 試圖通過2011年的《垃圾填埋場》(Landfill)表現對人造垃圾的擔憂。她將膠片臨時埋入土中,讓泥土中的酶分解乳劑層,再挖出來進行上色。當然,膠片經過這些折騰後已經無法直接放映了,只能重新拍攝一遍。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膠片本身作為影像載體的作用已經被剝離,Reeves的膠片更像是縮小的畫布。類似地,英國獨立影人 Jodie Mack 講述二戰時期故事的《Lily》(2007)中也沒有把膠片作為影像載體,而是將一條條膠片當作定格動畫的材料擺弄。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舊媒介的明天?

其實,除了本文給出的例子,還有非常多運用直接繪制、刻畫、處理膠片的技術製作動畫的作者。很遺憾,像早先的抽象動畫師 Harry Smith、Roberto Miller、Rose Bond,到一些近年仍在致力於直接動畫的諸如 Luis Recoder、 Ian Helliwell、Thad Povey 等人的工作都來不及在此談到。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膠片直接動畫是一種門檻很低的動畫形式,它的相關實踐是非常分散且私人的,很難梳理出明晰的整體發展脈絡。不少看起來十分相似的作品其實互相並沒有影響,還有不少動畫人製作的直接動畫只是他們學生時代的小插曲。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散落各地但源源不斷、或者粗糙或者激進的小型實驗給予了直接動畫長久的生命力。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然而,在數位化日益普及、電影膠片逐漸退出舞台的今天,直接動畫的未來可能真的打上了問號。固然,膠片作為一種材料的特殊性是任何東西都難以取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膠片變得奢侈了,已不再是從前那種易得且必要的入門產品,未來的麥克拉倫不再可能從倉庫里翻出膠片放映機來。

曾經對傳統的直接動畫技藝十分固執的 Steven Woloshen,也在2013年後不再用膠片為學生放映作品。在用手機就能完成拍照的時代,年輕人有太多條通往動畫的道路。直接動畫的黃金時代註定將要落幕,但幸運的是它已書寫了燦爛的一段歷史。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