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Scratch, Crackle& Pop!

Tag: Scratch, Crackle& Pop!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動畫史上燦爛的一筆!直接在膠片上做動畫的「黑魔法」

作者 / 愛瓜 編輯 / 馬小褂、彼方 1934年,正在格拉斯哥藝術學校就讀的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在學校倉庫中發現了一台 16mm 膠片放映機。當時還沒有攝影機的麥克拉倫找來了一些廢棄膠片,刮去乳劑層,直接在膠片上繪制起了電影。 日後,在膠片上直接作畫成了這位動畫大師的標志,麥克拉倫一生中用此法創作了數十部動畫。其中,有像《憂慮滾開》(Begone Dull Care)這類抽象的影像實驗。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介紹一下「直接動畫」(Direct Animation)這一誕生了許多妙趣橫生的作品,卻又十分特殊的動畫類型。 繪制在膠片上的動畫 「直接動畫」或膠片繪制動畫(Drawn-on-film Animation)、無相機動畫(Camera-less Animation),指的是通過各類方法在膠片上作畫的動畫類型。這種形式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從業余愛好者的入門嘗試、到知名動畫人的慣用技術、再到跨越動畫邊界的探索試驗,都活躍著直接動畫的身影。 直接動畫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向延展: 第一,作為一種成本低廉、材料獲取方便、操作門檻低的的創作形式,直接在膠片上作畫往往成為了沒有足夠資金和經驗的學生和外行的首選。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麥克拉倫的例子,早期先驅在選擇開發這一技術時,也多少有一些被物質條件限制的無奈。 比如製作了最早的抽象動畫的義大利人阿爾納多·金納(Arnaldo Ginna)和布魯諾·科拉(Bruno Corra),他們之所以選擇在膠片上繪畫,是因為找不到可以一次只拍一張的攝影機。直接動畫的先驅連恩·萊(Len Lye)最早也是由於在拍攝畫稿時出現的種種技術問題,才選擇了這種越過相機的形式。 在數字影片普及前的年代,在膠片上作畫是許多人對動畫和電影的入門。在幾乎不需要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普通人也能通過在膠片上的刮擦體驗到製作動畫、創造運動的樂趣。 第二,由於膠片這一材質作為影像載體的特殊性和一些歷史原因,直接動畫一直在實驗影像領域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並時常處在動畫與攝影的邊緣。膠片直接動畫有時也被視為「手工電影」(Hand-painted Film/Hand-Made Film)的分支。 諸如麥克拉倫、連恩·萊等許多以直接動畫聞名的動畫人也同時是重要的先鋒電影作者。而像是著名的實驗電影人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等人充滿了快速剪切、打碎了連貫影像的作品,雖然同樣著力於直接加工膠片,但並沒有把創造運動做為重點,已經很難判斷是否屬於動畫范疇了。 直接動畫的發源 人類最早在電影膠片上直接塗抹顏料的例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紀末。攝於1895年的《安娜貝拉的蛇舞》是最早的手工著色影片,片中舞者的衣裙隨著舞蹈不斷變幻色彩。 但最早在膠片上繪制圖案的可能還是前文提到的阿爾納多·金納和布魯諾·科拉。他們在1910至1914年間完成了四部繪制在生膠片上的動畫:《花》《春之歌》《四色效果的研究》《色彩的和弦》。他們的影片不止開啟了膠片直接動畫這一技法,也標志著先鋒電影運動的開端。 可惜的是他們的所有影片都在二戰中損毀了。同時期,也有一些類似的早期實驗,比較難以界定究竟是否是直接動畫甚至是否是影片。比如美國人 Mary Hallock-Greenewalt 曾聲稱自己於1910年左右在捲筒膠膜上繪制了展現色彩變幻的動畫,並製作了供單人觀看的裝置。同樣,她的作品也沒有保存下來。 這些早期的作品大多已經消失。直到20多年後,直繪動畫的方法才被連恩·萊與麥克拉倫重新拾起。1935年,當連恩·萊得到了英國郵政總局的工作後,完成了動畫《彩色盒子》(Colour Box)。這部動畫被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可考的繪制在膠片上的動畫。 連恩·萊嘗試了用刀、針甚至箭頭等各種方式在廢棄膠片上刮擦刻畫,繪制了很多彩色線條、圖形、紋理。之後連恩·萊又用此法繪制了《萬花筒》(Kaleidoscope)、《彩色吶喊》(Colour Cry)等片。 至於麥克拉倫在學生時代的嘗試,也沒有被保留下來。1936年,他也進入英國郵政總局工作,兩年後,麥克拉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專業動畫《機翼上的愛》(Love on the Wing)。這部動畫用非常粗獷的白色線條繪制在錄有其他影像的膠片上。影片用豐富的想像力展現了一對情侶通過信件表達愛意的故事。 之後,麥克拉倫又創作了《點》(Dots)、《星條旗》(Star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