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黑手黨3》是一款飽受爭議的作品。相較於前作《黑手黨2》、《黑手黨3》的風格轉向了育碧式的開放世界,頻繁的槍戰、高重復度的任務讓本作難以被一部分玩家認可。但筆者認為,《黑手黨3》是一部被低估的誠意之作。其反映的60年代美國文化,涵蓋之廣泛,讓玩家很難再其他作品中獲得類似的體驗。《黑手黨3》折射出了反正統文化時期最真實的美國面貌,也是一代美國人抹不去的特殊記憶。

紐奧良

《黑手黨3》的背景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新波爾多」的城市,這座虛構的城市以美國南部名城紐奧良為藍本。紐奧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曾是法國屬地,該州以紀唸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而得名。1762年,西班牙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此後該地有大量的法國移民居住,導致該州至今都是美國比較主要的法語地區之一。

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如遊戲開發商在steam商店頁面介紹的那樣:新波爾多/紐奧良是一個「一個巨大,多樣化的,由暴徒和貪官污吏所統治的世界。」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文化對這座城市施加了難以磨滅的影響: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和奢靡成性構成了這座城市上層社會的縮影。相反的是,由於是18世紀、19世紀的奴隸制重鎮,這座城市的黑人長期遭到白人的歧視與打壓。

固然有1964年的《民權法案》,該法案否定了種族隔離政策;然而在60年代的紐奧良,這里的黑人與白人之間依然充滿了猜忌。白人社區不歡迎黑人的出現,黑人聚居的街道也將白人的闖入視作威脅。在這里,黑人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該地的公共教育長期處於低迷的水平。

2005年,卡特琳娜颶風襲擊了紐奧良,以黑人為主體的貧困民眾受災慘重,在極度混亂的局面下,黑人在城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搶劫乃至暴動,與警方爆發了槍戰,甚至驚動了國民警衛隊前來「鎮壓」。由此可見,嚴重的種族問題、階層矛盾是紐奧良從蓄奴制時期起就根深蒂固的問題;這在以民主、自由標榜的美國形成了另一番景象。

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黑手黨3》中的辛克萊教區便是這樣一個場所,白人警長博蒙特在此地進行腐敗而殘忍的統治:任何在宵禁時期出現在街道上的黑人,都會被他手下的警員槍殺在街頭。主角林肯·克萊在此參加了民權鬥爭,玩家扮演林肯在辛克萊教區駕駛車輛大肆破壞博蒙特的生意與州長競選活動,在筆者看來是《黑手黨3》中最為刺激的槍戰劇情之一。固然,宣揚黑人平權是當今美國的政治正確,但遊戲中的劇情也確實是紐奧良這個復雜社會的真實反映。

巫毒文化

巫毒教是非洲南部的一種神秘宗教。該宗教要求施法者一邊用紅繩緊勒纏繞人偶,即巫毒娃娃,一邊重復喊出咒語,然後用針或釘刺入人偶,以達到詛咒人的目的。在非洲人民被西方殖民地國奴役之時,巫毒信仰遭到嚴格禁止,而例如在海地對法國殖民的推翻過程當中,巫毒在民族意識的凝聚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除了政治層面上的破壞,巫毒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威脅就是西方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極為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使用詛咒用的小人形、招攬「惡靈」、恐怖的夜間儀式,或是醜化的活體獻祭儀式。

這種非洲宗教通過美國的蓄奴運動傳到了港口城市紐奧良,也給紐奧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當然,傳到紐奧良的巫毒教已經與基督教產生了結合,跟非洲的巫毒教已經不大一樣了。在現代的紐奧良,一些人依然會請巫毒教巫師來隱秘地詛咒他人。

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紐奧良的法語區,隨處可見關於巫毒的奇怪小店,里面有各種各樣嚇人的巫術用品。

在《黑手黨3》中的新波爾多市,玩家扮演的黑人林肯·克萊就可以投擲獨特的道具「巫毒娃娃」來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但現實中的紐奧良,巫毒娃娃似乎走起了可愛風,更像是作為一種旅遊商品來招攬好奇的遊客。

越戰陰影

縱觀整個1968年的美國,這絕對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年代之一。民權運動、嬉皮士浪潮和反戰遊行此起彼伏。而這些運動的背後,不得不談到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是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與北越發生的局部戰爭,這場戰爭在1968年達到了如火如荼的時期。

1968年1月,北越發動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兵力超過32.3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200多個市鎮和農村地區發動「總攻擊——總暴動」,包括南越36個省會、5個大城市、64個縣城和50個戰略村,西貢機場、總統府和南越總參謀部。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也遭到越共敢死隊夜襲,引發美國輿論嘩然。也是在這一年,美軍在越南的美萊村發動了屠殺,500餘名無辜的民眾死在了手雷、刺刀和自動武器的槍口下。

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幾十萬美國的年輕人被送上戰場,極不情願地接受北越游擊隊的毒打;而在美國國內,人們通過大眾傳媒,即時而真切地看見了美軍在越南犯下的種種暴行,與無休止、無意義的戰鬥減員。

《黑手黨3》的車載電台中,就常常傳來越南戰場上傷亡人數的匯報消息。年輕人不願意白白送命,反戰示威遊行遍佈了美國全國,暴力衝突屢見不鮮。著名的反戰歌曲《Fortunate son》就這樣展露心聲:有人是政治家的兒子,是參議員的兒子,是百萬富翁的兒子;而「我」是那個被派到戰場上的人,「我」並不是幸運的那個。這首歌作為《黑手黨3》的BGM之一,在激烈的槍戰劇情中屢屢響起,讓人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動盪的越南叢林中。

巫毒、搖滾與民權鬥爭:淺談《黑手黨3》的60年代美國文化(上)

反越戰遊行是美國退出越戰、乃至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鑒於國內的反戰浪潮,美國提出了「戰爭越南化「的口號,將越戰的事情丟給越南人,自己則漸漸撤出中南半島。1975年,西貢被北越軍隊攻克,越戰結束。

縱觀整個越戰史,美國在越南先後投入了53萬軍人,《黑手黨3》主角林肯·克萊也是返回美國的越戰退伍特種部隊成員。在遊戲中,玩家可以穿上越戰迷彩服,聽著反戰搖滾,與手持AK系步槍的敵對黑幫在街頭、倉庫和建築群中展開火拚,這無疑是一種獨特的體驗。然而,投入越戰的諸多士兵並未像林肯·克萊這樣回國之後還能在新波爾多叱吒風雲;據統計,有6萬余美國軍人死在了越南戰場上,更有10萬人因患上了戰後創傷性應激障礙而自殺。

(待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