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貝魯特搶先一步聯系康米國際的格奧爾基·迪米特洛夫,指控哥穆爾卡的溫和政治主張,暗示他與倫敦流亡政府有聯系。1944年8月,史達林任命貝魯特為PPR中央秘密政治局成員,監視黨和哥穆爾卡的動向。哥穆爾卡與PPR失去了蘇聯的信任,從莫斯科匯來的資金也中斷了,哥穆爾卡領導的游擊隊和反抗組織一度彈盡糧絕。華沙起義爆發後,史達林將貝魯特召至莫斯科,負責與流亡政府總理米科瓦伊契克談判。雙方在東部領土歸屬權上產生了較大爭議,流亡政府堅決反對寇松線以東的領土被蘇聯吞並,談判以失敗告終。

後來,貝魯特向史達林表達了他關於嚴厲鎮壓其他的「反動地下組織」和土地改革的建議。得到批准後,貝魯特返回波蘭,在1944年10月30日頒布嚴厲的《保護國家法令》,開始配合紅軍鎮壓並消滅其他地下組織,主要針對波蘭地下政府和國家軍。哥穆爾卡對粗暴的鎮壓行動表達了反對意見。在1945年與史達林的談話中,他認為蘇聯方面不顧信義逮捕了波蘭國家軍領導層,是對波蘭主權的侵犯,對波蘭工人黨,臨時政府和蘇聯都是不利的。史達林立刻提醒了他這番言論的危險性,但還是部分認可了哥穆爾卡的意見。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1945年2月4日,隨著戰爭即將結束,「三巨頭」齊聚克里米亞利瓦迪亞宮商討戰後歐洲格局的變化,決定波蘭命運的「雅爾達會議」開始了。在會議中,只有邱吉爾勉強考慮到流亡政府的利益,但他也是話語權最小的。羅斯福則不願為波蘭影響對蘇關系,很快做出了讓步。最終,三國同意建立一個「獨立、強大、民主」的新波蘭國家,還要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重組現有的臨時政府。新的「民族團結臨時政府」應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自由選舉,所有民主黨派的候選人都可以參加。當然,這將是一次典型的蘇聯式選舉。

新政府建立後,將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並互派大使。新波蘭的東部邊境將撤到「寇松線」,蘇聯占領區的所有波蘭人都被驅逐回國。作為補償,將格但斯克自由市、西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盧布斯和西里西亞等前德國領土授予波蘭,這些地區都是古波蘭滅亡前的核心領土。同時,將重新安置波蘭新舊領土上的德國人,實際就是驅逐回德國。邱吉爾和羅斯福還承認NKVD在波蘭的行動符合《陸戰公約》的規定,史達林將徹底消滅波蘭殘余的其他地下組織和政黨。波蘭的命運塵埃落定。

盟軍將與他們並肩作戰6年的波蘭人賣了個好價錢,與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如出一轍。雅爾達會議的決定甚至連民族團結委員會都毫不知情,但他們也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力。得知家鄉被蘇聯吞並後,波蘭第2軍團的三十名官兵絕望之下集體自殺。英國議會中的25名議員抗議英國出賣波蘭,但他們遞交的修正案也以失敗告終。超過五十萬名服役的波蘭官兵拒絕返回波蘭,迫使英國政府出台《1947年波蘭移民安置法》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從《慕尼黑協定》到「雅爾達會議」,以英美法為主的西方列強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出賣東歐國家一系列行動,被統稱為「西方的背叛」(Western betrayal)。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1945年4月19日,波蘭代表團團長貝魯特在莫斯科與史達林和愛德華·莫拉夫斯基簽署了《友誼、互助和戰後波蘭-蘇維埃合作條約》,為蘇聯廣泛干涉波蘭內政鋪平了道路。同年6月28日,史達林兌現他在雅爾達會議上的承諾,同意在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基礎上建立民族團結臨時政府(Tymczasowy Rząd Jedności Narodowej,簡稱TRJN)。流亡政府總理米科瓦伊契克返回波蘭擔任新政府的副總理,同時建立波蘭人民黨(POLSKIE Stronnictwo Ludowe 簡稱PSL),仍然以溫森蒂·維托斯為黨魁。PSL的前身是波蘭農民黨,現在是個中立政黨。米科瓦伊契克做出了妥協,他希望該黨在波蘭建立具有市場經濟的議會體制和自由選舉權,同時防止PPR壟斷波蘭最高權力。

1945年7月,TRJN陸續被美、英、法等國承認主權,只有梵蒂岡拒絕承認。同時,美英等國撤回了對流亡政府的承認。TRJN代表團參加了7月至8月的波茲坦會議,確定了雅爾達會議對波蘭邊界和政治現狀的落實。8月16日,蘇波代表在莫斯科簽署兩國邊界協定,波蘭將東部省份割予蘇聯,在稍微修改的寇松線的基礎上承認了新的邊界。10月16日,TRJN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正式加入聯合國。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但是,史達林無意給予非康米主義者任何實質性的權力,也無意進行真正的自由選舉。1947年1月17日的波蘭立法選舉是一次典型的蘇聯式內定選舉。在此之前波蘭的所有右翼政黨均被禁止選舉,只剩波蘭人民黨的米科瓦伊契克與「民族團結陣線」的貝魯特展開較量。這次所謂的「選舉」不如說是蘇聯霸權意志的體現,因為所有潛在的威脅和反對者都已被PPR扼殺。409,326位被認為不利於當局統治的選民被禁止參選,80,000多人民黨成員被指控「親反動匪幫政府」或「右翼分子」被逮捕,100人下落不明。在某些地區,特別是明顯支持人民黨的地區,PPR乾脆取消了當地的選舉資格。到了選舉日,當局的確兌現了「自由選舉」的承諾,不過這份自由只屬於PPR及其盟友。實際票數無人關心,選舉的結果早已被內定。一些地區的投票箱被摧毀,或是與准備好的投票箱互換,當地官員只需按照蘇聯和PPR指示的數字填寫投票數據。

「投票」結果公布,「民族團結陣線」擁有9,003,682張選票,占總數的80.1%,獲得394張議會席位。排名第二的波蘭人民黨獲得1,154,847張選票,占總數10.3%,得到28個議會席位。而波蘭人民黨實際的投票率至少高達50%,人民黨聲稱如果是公正的選舉,他們可以獲得80%的選票。在唯一已知的真實選舉文件中顯示,PSL在凱爾采省得到了54%的選票,而民族團結陣線則占44%。值得注意的是,同年8月的匈牙利大選中,非康米主義黨派也取得了超過40%以上的選票。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米科瓦伊契克見無法通過合法手段打敗或壓制蘇聯對波蘭的控制,最終離開了這個國家。西方政府僅發表了象徵性抗議。選舉結束後,議會通過了「1947年小憲法」,貝魯特以蘇聯和波蘭雙重公民的身份當選國會議員。波蘭人民共和國眾議院取代了國民議會,在波蘭作為中樞權力機關一直運行到1989年。

大選的另一個結果是結束了近期波蘭的政治鬥爭,PPR掃除一切反對派,確定了在波蘭的統治地位。當局隨即任命PPS的約瑟夫·西蘭基維茲(Józef Cyrankiewicz)為首任波蘭總理,貝魯特為總統。在西蘭基維茲執政時期主導了對維托爾德·皮萊茨基的逮捕和審判,諷刺的是,他曾和皮萊茨基一同關在集中營。西蘭基維茲宣稱:「如果被告試圖提及我們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識,這也絲毫不會減輕他的罪惡,也不會寬大處理。被告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敵人,他是一個非常有害的人,因此他應面臨最高刑罰。」皮萊茨基在奧斯維辛的朋友曾向貝魯特請求特赦皮萊茨基,前者並未理會。

最後,當局以「帝國主義的間諜」罪名將這位做出傑出貢獻的反法西斯英雄謀害在莫科托夫監獄中。1990年,波蘭司法部長亞歷山大·本特科夫斯基廢除了1948年對「皮萊茨基集團」的判決,為所有受害者平反。2003年,波蘭司法部宣布逮捕所有參與皮萊茨基謀殺案的人,當然這一舉動也是象徵性的。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當TRJN利用蘇聯軍隊和其他手段開始治理新的波蘭時,波蘭「舊社會」的政黨和組織發動了堅決的抵抗運動,抵制政府的一切決定,特別是阻止當局建立行政和軍事機關。於是,波蘭公共安全部(Ministerstwo Bezpieczeństwa Publicznego 簡稱MBP)很快建立,下轄「安全部門」(Urząd Bezpieczeństwa 簡稱UB)和內政部安全局(Służba Bezpieczeństwa 簡稱SB)。他們的作用等同於蘇聯克格勃與東德史塔西,即不擇手段打擊和消滅「反革命分子」。至1948年,活躍的反對派組織已經全部消失。

此時,哥穆爾卡與貝魯特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發展成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哥穆爾卡認為單靠鎮壓和逮捕無法讓民眾真正支持新政府,只會適得其反。他強調波蘭與俄羅斯的革命背景是不同的,不能把俄國的經驗和方法粗暴套用在波蘭。哥穆爾卡也反對NVKD在波蘭肆無忌憚的逮捕行動,並認為這樣侵犯了波蘭的主權。盡管PPR在波蘭已經取得統治地位,但哥穆爾卡仍努力推動PPS與PPR合並,他希望通過統一波蘭左翼來建立一個真正擁有群眾支持的新政黨。當「南斯拉夫危機」爆發後,PPR是蘇東政治集團唯一沒有譴責狄托和南斯拉夫康米黨的組織。哥穆爾卡尋求建立「波蘭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傾向是符合波蘭國情的正確選擇,但這種公然「唱反調」的行為在當時是非常危險的。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1948年7月,由蘇聯政治局委員組成的外交團氣勢洶洶的抵達華沙,為首之人正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7月6日,蘇聯代表在會議上明確宣布加強「內部路線」,又點名批評了哥穆爾卡。在8月14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哥穆爾卡被免職。8月21日,貝魯特向哥穆爾卡通告了史達林的決定,他被免職,由貝魯特接任黨第一書記的職務。9月,貝魯特在PPR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公開指責哥穆爾卡的種種「罪狀」,包括「右翼民族主義傾向」、反對農業集體化、反對制裁南斯拉夫康米黨、猶豫建立波蘭情報局以及對全盤蘇化的否定。哥穆爾卡盡可能解釋了他的看法並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這為他挽回了幾分敗局,中央委員會保留了他的其他職務。

1948年12月15日至21日,在華沙理工大學主樓禮堂展開統一會議,PPR與PPS決定合並,波蘭統一工人黨(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簡稱PZPR)建立,至1949年4月,兩黨完成徹底合並。波蘭人民黨在同年與其他反對派合並,組成了統一人民黨(Zjednoczone Stronnictwo Ludowe簡稱ZSL)。這一年,統一工人黨已有超過100萬黨員。

「1947年小憲法」、統一工人黨的成立和西蘭基維茲政府的上台標志著波蘭人民共和國(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 簡稱PRL)時代的開啟,盡管「1952年憲法」通過之後才是嚴格意義上的PRL時期。TRJN及之前動盪的年代結束了,波蘭民族終於挺過了20世紀前半葉的無盡苦難。雖然新的波蘭國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全面依附於蘇聯,但波蘭人民終於迎來了寶貴的長期和平、穩定發展的時代。

經濟重建

TRJN在1946年和1947年頒布了嚴格的企業國有化法令和三年經濟重建計劃。此時波蘭的情況比1918年還要糟糕,除了領土變遷引發的動盪和政治大換血之外,戰爭帶來了大量人口損失、基礎設施幾乎毀壞殆盡,經濟重建非常困難。但幸運的是,TRJN的三年計劃得到了蘇聯的鼎力支持。波蘭眾議院在1947年2月2日宣布:「重建經濟的目標包括在1947至1949年間,國家經濟的基本任務是將勞動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至超過戰前的水平。」雄心勃勃的三年經濟計劃包括重建國家基礎設施、恢復農業和工業的生產規模。三年計劃基本成功,至1949年波蘭工業總值已經超過戰前的規模,但農業生產卻因自然災害和低效率的集體農莊制度並不理想。盡管如此,波蘭工農業的生產效率都比戰前產生了明顯提高,而且國家重建工作也基本結束。但在1947年,在蘇聯的壓力下,波蘭拒絕了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各國的援助,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波蘭的經濟復蘇。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復蘇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並非決定性作用。但60-70年代的修正主義學派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經濟帝國主義的體現。美國企圖通過這一計劃全方位控制西歐,就像蘇聯控制東歐一樣。此外,德國的對波蘭的賠償也被終止了,作為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友誼」的象徵。

華沙的重建,是擺在所有波蘭人面前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重建,更關乎國體和政治。最初,考慮到華沙受損過於嚴重,蘇聯人甚至考慮過將波蘭首都轉移到另一座城市,將華沙作為某種「戰爭遺跡紀念館」保留下來。但華沙雖然被夷為平地,但還有幾千人生活在城市的廢墟中,周邊鄉村和避難的人口也重新湧入華沙,一直在進行自發的重建工作。更重要的是,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中承諾建立的波蘭國家,其首都仍然定為華沙。重建華沙老城區,是對納粹法西斯反人類暴行的有力回擊、是工農政權和波蘭民族強大生命力的體現,也是恢復波蘭的文化傳統和人民信心的有效措施。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1945年2月3日,國民議會通過重建華沙的決議,2月14日成立了「首都重建工作組」(Biuro Odbudowy Stolicy)。由波蘭著名建築師楊·扎瓦托維奇(Jan Zachwatowicz)領導修復工作,他不僅是專業的建築師,更是古跡遺址修復師。在波蘭被占領期間,他參與了對文物古跡的教學、保護和保存工作,特別是對華沙古跡建築的測繪。戰爭期間,華沙城市的主要建築圖紙和測繪數據都得到了妥善保存,是重建的重要參考資料。

波蘭民族再一次被動員起來了,藝術家,攝像師,科學家,工人,市民,一切能為重現華沙風貌而做出貢獻的人都踴躍參與重建工作。大家紛紛獻上可靠的繪畫、照片和圖紙,甚至是記憶,力求精準、完全的復原戰前華沙的核心。特別是18世紀義大利建築畫家貝納多·貝洛托為華沙繪制的22幅街景畫作更是成了復原華沙老城區的關鍵材料。在施工過程中,扎瓦托維奇的完全重建方案被否定,在最終計劃里,只有核心城區得到了1:1完全重建。其他地區僅恢復了公共建築和市政廳、歌劇院、博物館等大型文化設施。波蘭民族各階層都踴躍向華沙復原項目捐款,自發的支援者更是不計其數,許多人乾脆就從此落戶在華沙。廢墟的磚塊和建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們肩扛手挑,機器轟隆作響,古老而年輕的華沙正在重生。

波蘭土地改革與「六年計劃」

波蘭立陶宛聯邦是一個純粹的農業國家,國家多數土地歸大貴族所有,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三國占領期間,波蘭廢除農奴制,農業效率得到提升,但小農經濟仍然根深蒂固。波蘭第二共和國建立後,舊土地貴族和大地主為保全自己的利益與新政府合作,通過提供兵源與稅收來維持自身的地位。這樣的土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但沒有實質性解決問題,波蘭的農業仍然沒有擺脫半封建式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1944年9月6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宣布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當局要求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強制剝奪東部地區耕地面積50公頃以上者和西部地區100公頃以上大地主土地的所有權。二戰爆發前,波蘭2000個最大的地主平均擁有3000公頃土地,大地主扎莫伊斯基伯爵擁有191,000公頃土地。現在,這些地主階級的殘余終於被消滅干淨了。12月12日,PKWN又頒布法令,將25公頃以上的森林和林業用地無償收歸國有,集體農莊模式開始落實。

在1944年至1948年間,共有9707塊土地(約349萬公頃)被實施土改,其中120萬公頃的土地分配給38.7萬個農民家庭。PKWN甚至將在德占期間失去的財產還給了天主教會和其他宗教團體。至1949年,波蘭土改政策基本落實,約600萬公頃的土地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模式的新農莊,創造了約747,000個工作崗位。經歷幾個世紀的壓迫和剝削,波蘭農民和農業生產力終於被徹底解放,耕者有其田。在「六年計劃」中實現了廣泛的農業機械化改造和先進的農業體系,初步實現了波蘭農業的現代化。

正說波蘭史(八十):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國家重建

在打倒了擁有兩匹馬以上的「富農」,以及鎮壓反對集體化的農民之後,波蘭集體農場終於在50年代開始運行。至1955年,集體農場的數量達到9,800個,占波蘭總耕地面積的9.2%,擁有205,000位農民。平均每個農場雇用20人,占地80公頃,擁有65頭牲畜。但集體農場從落實的第一天起就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農民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特別是與私有農場相比,集體農場的生產效率較差。為了扭轉局勢,當局出台政策強制集體農場農民工作,又增加了私有農場的生產負擔,結果造成了1950年代普遍的農產下降。韓戰和過度向重工業傾斜的政策又令國家對農業部門投資減少,結果農村開始缺乏肥料、機械,甚至桶和釘子,農業生產下降又造成大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惡化。統一工人黨被迫開始轉移國內矛盾,將農業的糟糕現狀歸咎於「帝國主義間諜」和「富農分子」的破壞。直到1956年,哥穆爾卡逐漸放棄集體化政策,減輕了私有農場的負擔。之後,波蘭集體農莊迅速衰退,但國有農場卻保留了下來。至1989年,波蘭國有農場擁有波蘭總耕地面積的約17.8%,而且實現了部分盈利。波蘭第三共和國建立後,在國有農場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庫農場。

1950年7月21日,波蘭下議院通過新的「六年計劃」法案。它的全稱是「為社會主義奠定基礎的計劃」,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繼「三年計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經濟計劃。「六年計劃」的重點是以蘇聯模式投資和建設波蘭工業,尤其注意發展重工業。計劃建造數百座工業廠房、冶金、采礦、機械和化學工廠,將波蘭工業生產總值增長85%-95%,農業生產增長35%-45%。「六年計劃」取得了部分成功,180萬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參與建設,成為城市工人階級。波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增加了310萬人。盡管現有生產力還有待提高,但廉價勞動力和蘇聯市場的存在讓波蘭的經濟增長速度絲毫不遜於西方國家。這一時期波蘭的國民收入實際增長了76%以上,生活水平也與西方國家不相上下。「六年計劃」使波蘭工業產值激增250%,農業產值僅增漲13%。但過度偏向重工業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包括農業增速放緩,輕工業不足,生活必需品和糧食的短缺一度使波蘭進入糧食配給狀態。

參考文獻(一部分):

  • 劉祖熙,《波蘭通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
  • 劉祖熙,劉邦義,《波蘭戰後的三次危機》,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 孔寒冰,《東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洪茂雄,《波蘭史-譜寫悲壯樂章的民族》,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 劉彥順,《白鷹美人魚之國》,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年
  • 劉彥順,《山河湖海話波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劉彥順,《波蘭歷史的弄潮兒: 雅魯澤爾斯基》,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
  • 劉彥順,《波蘭十月風暴》,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 萬昌華,《波蘭政治體制轉軌研究》,齊魯書社,2013年
  • 方政,《波蘭淪亡》,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年
  • 朱少華,《鷹爪下的羔羊》,藍天出版社,1970年
  • 亞當·扎莫伊斯基,《波蘭史》,郭大成譯,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
  • 斯坦尼斯瓦夫·阿諾德/馬里安·瑞霍夫斯基,《波蘭簡史》,史波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
  • 耶日·盧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波蘭史》,常程譯,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 博爾克曼·博佩爾,《閃擊波蘭》,方政譯,京華出版社,2004年
  • 卡爾·馬克思,《關於波蘭問題的歷史》,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
  • 塔德烏什·舒凱維奇,《波蘭人在遠東》,黑龍江省求真經濟研究基金會譯,哈爾濱出版社,2018年
  • 維托爾德·皮萊茨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志願者》,黃煜文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 哈莉克·科漢斯基,《不折之鷹:二戰中的波蘭和波蘭人》,何娟/陳燕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
  • 喬治·肖-勒費弗,《瓜分波蘭》,王靜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年
  • 黛安娜·阿克曼,《動物園長的夫人》,梁超群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
  • 羅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傑弗里斯,《東歐史》,韓炯等譯,2013年
  • 楊·T·格羅斯,《鄰人:波蘭小鎮耶德瓦布內中猶太群體的滅亡》,張祝馨譯,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
  • 凱文·奧康納,《波羅的海三國史》,王家豐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 蒂莫西·斯奈德,《民族的重建》,潘夢琦,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