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吠陀

Tag: 吠陀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正式發售STEAM多半差評

今日,2D動作角色扮演遊戲《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Astra: Knights of Veda)》正式上線STEAM,遊戲免費開玩。 (>>>點擊進入《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STEAM頁面)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是一款2D冒險RPG遊戲。該作為全球累計下載超過2000萬次的人氣RPG手遊《星之後裔》最新續篇。遊戲將會採用黑暗幻想風的世界觀設計,玩家們將飾演得到戰爭之神「正義女神 吠陀」賜予力量的最後騎士,為了追查其他墮落的「Knights of Veda 女神騎士」而踏上旅途。 截稿之前,《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在STEAM平台全部評測為多半差評,123條用戶測評中,好評率僅為23%。 部分評論: 來源:遊俠網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全球預注冊玩家超過100萬

今日,官方宣布《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Astra: Knights of Veda)》全球預注冊玩家數超過100萬人。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曾於本月5日開啟預注冊,接受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全球約120個國家和地區,第五天的注冊用戶數就已突破100萬。為感謝玩家的支持,官方為所有預注冊的玩家送上一份遊戲額外福利。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是一款視覺震撼、故事情節豐富的2D RPG遊戲。一場由瘋王舉行的黑暗儀式所引發的黑暗瘟疫侵襲了弗萊尼斯大陸。只有你和其他吠陀騎士才能讓世界重回正軌。 該作為全球累計下載超過2000萬次的人氣RPG手遊《星之後裔》最新續篇。遊戲將會採用黑暗幻想風的世界觀設計,玩家們將飾演得到戰爭之神「正義女神 吠陀」賜予力量的最後騎士,為了追查其他墮落的「Knights of Veda 女神騎士」而踏上旅途。 來源:遊俠網

《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新預告公布3.5開啟預注冊

今日,官方公布了《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Astra: Knights of Veda)》新預告片,並宣布遊戲將於3月5日開啟預注冊。 【游俠網】《星之後裔2吠陀騎士》新預告 該作為全球累計下載超過2000萬次的人氣RPG手遊《星之後裔》最新續篇。遊戲將會採用黑暗幻想風的世界觀設計,玩家們將飾演得到戰爭之神「正義女神 吠陀」賜予力量的最後騎士,為了追查其他墮落的「Knights of Veda 女神騎士」而踏上旅途。 視頻截圖; 來源:遊俠網

《重返未來1999》吠陀占星玩法攻略

重返未來1999吠陀占星怎麼玩 1、在今日尋星通過關卡後,選擇已經擁有的星球。 2、玩家隨機旋轉角度,即可領取獎勵。 3、每天參與一次可以獲得三個星球,星球是抽獎道具。 3、參與10次後可獲得晚來勝利之月,旋轉角度不影響結果。 活動時間 吠陀占星從9月7日版本更新後開啟,持續到9月28日結束。 來源:遊俠網

異世界架構手冊:十化身(下)

本文首發於【樂博睿】公眾號,關注獲取更多跑團干貨、產品評測吧! 作者:何玄 異世界架構手冊-序章 異世界架構手冊-原則一 異世界架構手冊-權能 異世界架構手冊:十化身(上) 4.人獅那羅辛訶(Narasimha) 阿修羅金床(Hiranyakasipu)得到了梵天的賜福,許他不被人,抑或動物;室內,抑或室外;白晝,抑或黑夜;地上,抑或天上被殺死,亦不能被武器所殺。爾後,金床被從柱中出現的一個獅頭人身(既非人,亦非獸)的怪物抱至門檻(既非室內亦非室外),於膝上(既非地上亦非天上)拿利爪(「手無寸鐵」)於黃昏(既非白晝亦非黑夜)時開膛破肚。「那羅」即人,「辛訶」即獅。 《納尼亞》阿斯蘭一般溫馨的那羅辛訶,這種寫實主義風格的人獅是持續道德化,更富人情味的必產物 更多見的那羅辛訶則是柱中人獅,Sthauna-Narasimha的樣子,在藝術家Keshav筆下,忠實、完美地呈遞了這一傳統,那羅辛訶將金床的腸子掏出,掛在頸上,充作瓔珞。相比前一張圖,腳下的金床之子,與其說敬愛,不如說是敬畏。這張猙獰駭人的臉,所釋放的正是非人神,「畏」的力量 5.矮人婆摩那(Vamana) 阿修羅王缽力(Bali)攻占了三界,毗濕奴化身成一個矮人向缽力求取三步大小的土地,巴力應允。矮人便一步跨天,一步跨地,只留下界地府給缽力居住。 6.持斧羅摩(Parashu-Rama) 陀沙跋多羅中首個有完整經歷的人類化身,婆羅門仙人,以一柄大斧將剎帝利種姓中作惡的國王血洗肅清。 7.羅摩(Rama) 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被譽為印度聖王的典範,最大的功績為消滅了劫持其妻悉多的楞伽島羅剎王,十頭的羅婆那(Ravana)。 8&9.大力羅摩(BalaRama)與黑天(Krishna) 黑天與聖主羅摩並為毗濕奴兩大最重要的化身,有著獨立的神話簇,其兄即大力羅摩。據說,二人分別是毗濕奴的一根白發及一根黑發所化。黑天具有毗濕奴的全部力量。他在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具盧大戰中,充當英雄阿周那的御者。 10.毀滅者伽爾吉(Kalki)。 至鬥諍時末期,地上的罪惡已無以復加,騎白馬的伽爾吉便會出現,掃除世間萬事諸物,壞劫盡時,轉入下一輪回。 騎白馬武士形象的伽爾吉。晚近時期南亞造像的神基本以來自中亞的征服者,莫臥兒王公為模特兒,這在伽爾吉身上就顯得異常貼合了。 不說讀,或是聽聞過各路毗濕奴救苦救難的故事,如果只是看到一組「陀沙跋多羅」的造像,也會為它神異、矯飾的美學而贊嘆吧,顯然,這都寓於它多樣的神形里。自摩嵯開始,咱們大致能摸出一項規律:由獸到人。 這里,我們就以十化身為基礎,確定第二套三分法。試把陀沙跋多羅刪訂為九,再分作三神一組:去掉依傍黑天的大力羅摩、神格為破壞性的伽爾吉,添上毗濕奴另一個重要化身,馬頭的訶耶羯黎波(Hayagriva)。 第一組,包括摩嵯、俱摩、伐羅訶,是純粹的動物形象;第二組,訶耶羯黎波、那羅辛訶、毗摩那,為具備人類成分的半人神;末一組的兩位羅摩及黑天,就純乎是地上出生,地上長大的人類了。三組對比如下: 試想,要你真的有間戲院,不是萬神殿,就只是一群少女的戲院,要排演名為「陀沙跋多羅」的劇目,以上三組神的特點就要被斟酌一番了: 1-3的劇本最簡短,布景最空曠,能省卻大量成本,但演員必須具備一些特殊表演手段,扮成大龜,在背上壓一根柱子簡直不算戲劇,是雜技了;7-9的劇本可謂長且雍容,幾乎囊括現世的各種社會活動,舞台布景要盡極奢華,但總歸能以一般表演手段呈遞出來。4-6則介於二者之間。 由此,我們就大致能厘定這個三分原則下三類神的特質: 由獸體嬗變成人形,是神祇社會性持續遞增的過程,同時,也是神的特異性持續遞減的過程。每有一類獸神,那基於這種動物那得天獨厚的形態,就必定產生他不可思議的神力。可以說,人神總是相似,而動物神各不相同。當神趨近於人,能用十指、五官呈現喜怒,能復寫咱們這個濁亂人間的百千種行為:匠制、牧養、戰爭、偷掠、愛戀、婚媾時,社會性也就浮漲起來了。 至於充沛的社會性有哪些好處呢,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開場前就絮叨過: 社會情境有一些巧合,是自然界所不會有的;因為社會情境是自然界加社會。僅就兩性來說,描繪社會類屬所費的工夫,至少相當於描繪動物的兩倍。總之,動物之間相處,很少有慘劇發生,其中也不至於有什麼錯綜復雜的情節,它們你追我逐,如此而已。人與人之間也互相角逐,但他們多少有一些智謀,這就使鬥爭格外復雜起來。雖說某些學者不承認生活的洪流將獸性轉移到了人性當中,可是雜貨商確實當上了法蘭西貴族院議員,貴族有時卻淪落到社會的底層。 徹頭徹尾社會化的神,只能失去其頂上圓光,墮落為人,同樣地,徹頭徹尾特異化的神,無非是一些強大的異獸或魔物罷了。總之,在全獸、半人、人神間選定一類,作為造神的基礎,是格外方便的。結合「權能三分」,我們就獲得了一個九宮格: 憑此,諸神便被劃為九類,譬如柏拉圖的銜尾蛇,顯然就是獸形的太一神,菅原道真所化的厲神則是人形世間神。我們先以出世神及世間神為主,從獸形神至人形神來填充萬神殿。 未完待續 考慮到人獅出現的場景是門檻及兩側的廊柱,極有可能是基於一類守門神獸的圖樣衍生出的神話,這與地中海的胡姆巴巴或戈耳工或許存在某種圖像學聯系。 「馬頸」,這個詞也對應佛教的「馬頭明王」,其功績為從阿修羅手中奪回婆羅門教聖典,《吠陀》經。 「獸」為泛指,當然包涵各類匪夷所思的幻想生物,但莫可名狀之邪惡不在此列。 來源:機核

異世界架構手冊:十化身(上)

本文首發於【樂博睿】公眾號,關注獲取更多跑團干貨、產品評測吧! 異世界架構手冊-序章 異世界架構手冊-原則一 異世界架構手冊-權能 正是因為眾神的權能不一,萬神殿的戲劇方能唱起來,這好比一個稍微像樣點的戲班,總得有專演暴君、弄臣,或是才子、良將的演員。在中國戲劇里,不同的角色除有其專門的表演方式外,頂重要的要算造型,即靠戲裝、勾臉、砌末等塑造出異於他角的形象。 這便是外形的重大意義,同一個高瘦的老者,披上紫色托加或錦斕袈裟,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連同氣質,仿佛也自動勾連到皇帝或高僧身上了。 因而,我們判分神祇的第二准繩就是外形。現實中的人類世界僅有我們這個孤獨的單一智慧種,所以只得以服色、珠寶等外物來豐飾造型。至於神,那選項就無萬大千了:你可以假定神是一枚骰子,靠自身旋轉決定一國興亡;也可以假定神是一個不斷吞噬舊世界,吐出新世界,有口無身的饕餮怪…… 但要完成摹寫自社會生活的萬神殿戲劇,至少需要身、口、意的三重呈現,僅能對話或以光電形式存在的神便無法勝任,所以以上這類怪神,我們先按下不表,單說身、口、意具足的神。 有如下的這樣一組神話,它能滿足我們找尋各形神祇的目的,而且,這些神們本質都是一個。 這一體系來自南亞,或稱印度教神話,名叫「陀沙跋多羅」(Dashavatara),意即「十化身」,由十個造型、事跡各異的神祇組合而成,十者均被當作大神毗濕奴的化身(Avatara,阿跋多羅)。 今日在南亞文化圈中享有無上地位的毗濕奴並不聞達於《吠陀》時代,後隨歷史演進,神格日益尊隆,並在中古後期,逐漸具備了某種一神論傾向,當然祂的意譯名本來也就叫作「遍入天」。毗濕奴即一切,這在《薄伽梵歌》,黑天對阿周那所講那番恢弘鋪陳的話中有極強烈的表述: 我是苾濕尼族中的黑天,我是般度族中的阿周那……你要知道,一切存在,無論怎樣莊嚴吉祥,無論怎樣輝煌燦爛,都源自我的部分光輝! 由於統攝一切,神話歷史中的各類小神及故事就萬川集海般附會到毗濕奴名下,形成一個龐大的神話簇。將它們轉化為毗濕奴事跡的關鍵概念即是「化身說」:毗濕奴以部分力量下降,成為某一神性實體,來完成各類功績。 毗濕奴的這種化身行動貫穿著整個歷史,通行的南亞神話歷史週期被分成四個「由伽」(Yuga),它們是:圓滿時(krtayuga)、三分時(tretayuga)、二分時(dvayuga)和鬥諍時(Kaliyuga),持一種持續惡墮,終招毀滅的史觀。各由伽長度比為4:3:2:1,對應下降的毗濕奴化身數目也就成了四、三、二、一,在這兒略述十化身的神話: 1.摩嵯(Matsya)大魚。在南亞版的大洪水故事中,摩嵯是一條被人祖摩奴拾養的小魚,隨後魚大水大,只能放歸大海。等滅世的洪水發動後,摩奴造了一艘大船,將人類、動物安置其中,由摩嵯拉載,眾生才得以延命。 圖註:人類被水生動物告知洪水將臨,並被搭救的故事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干寶《搜神記》,不獨舊大陸,像澳大利亞相似的版本是:人們捕獲巨鰻魚,除一個老婦沒吃外,所有人均被洪水淹沒。 毗濕奴的形像是青年貴族姿態,四臂分持輪、螺、蓮、杵,紺青色的膚色對應天空,黃色的袴對應大地。盡管摩嵯是條魚,但更多被畫成魚嘴冒出毗濕奴半身的樣子。 2.神龜俱摩(Kurma)。登場在著名的「攪拌乳海」故事當中:諸天與阿修羅打算合力攪拌大海,生成眾寶和甘露,他們取曼荼羅山為杵,以婆修吉龍王為繩,轉動攪拌海水。毗濕奴就化身為巨龜,抵住曼荼羅山。 3.野豬伐羅訶(Varaha)。名為金目(Hiranyaksa)的阿修羅將大地女神劫走後,囚禁於海底,這時,一頭大野豬衝入海底,殺死金目,將大地拱出海面。「伐羅訶」即野豬之意。 圖註:由某個動物自海底取出泥土來塑造大地,就是所謂的「潛水者神話」,這恐怕是伐羅訶神話的原初版本,豬掘地的行為使它與大地連結起來。這便是動物神因形而設的法則。 被打倒的阿修羅自然也是故意添加的敵役角色,森林、莫臥兒風格的建築用來像徵地上世界。 十化身說法不一,較流行的版本為第八化身黑天,第九化身佛陀。這一版本存在爭議,我們這里採用的是第八化身大力羅摩,第九化身黑天的說法。在化身數為「二」的時代出現的雙子化身,顯然更加合適。 眾所周知,《薄伽梵歌》有多個譯本,這里選用的是黃寶生譯本。 未完待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