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天空戰記

Tag: 天空戰記

為什麼被車撞的日本人都喜歡穿越到歐洲中世紀?

作者 / 若風 編輯 / 彼方 熟悉日本動畫的觀眾一定對異世界轉生/重生(異世界転生/転移)題材再熟悉不過。在逐漸成為一種類型片的過程中,它也形成了固定的故事結構及越發古板的敘述視角:男主角因為某種原因無意穿越/重生到異世界,然後和夥伴們開始升級/成長之路。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刀劍神域》《為美好世界獻上祝福》《無職轉生》……這些作品的故事雖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共同點無疑是:主角們都到了以歐洲為背景的異世界。 如果我們把「異世界」這個限制剔除,更是可以發現歐洲元素貫穿了整個日本動畫與漫畫的創作歷史。從早年的一眾少女漫畫《緞帶騎士》《凡爾賽的玫瑰》等;經典作《羅德島戰記》《鋼之鍊金術師》《吸血鬼獵人D》等;到近年的《紫羅蘭永恆花園》《Fate/stay night》等。 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以傳統歐洲的建築、風景、服飾搭建起來的視覺奇觀,而歷史故事、傳說、神話則在文本上建構了一個無國籍的「歐洲世界」。 盡管「西學東鑒」在藝術創作上十分常見,尤其是在當今文化越境已成常態的網絡時代,但總體上來看,日本動畫對歐洲文化的借鑒有著近似變態般的偏執。 這篇文章將立足於這個有趣的 現象,試著淺析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日本動畫一直離不開歐洲文化元素。 ※如同每一次藝術潮流、運動的背後都有著復雜的原因,對於這個已能構成一部論文體量的選題,本文只選取了個人看來最重要的幾個因素。 身處亞洲的「歐洲國家」 「一方面,日本人對歐洲文化已經非常熟悉,而這些元素無疑也充滿了對歐洲的美好想像。」 日本自古就是一個善於吸納外國文化,使之加工融合為本國文化體系一部分的國家。如果我們要探究日本動畫中為何對歐洲文化如此執著,就勢必要去尋找其文化根源——日本人對歐洲的美好想像。 1853年7月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黑船事件),腐朽的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並簽訂不平等條約。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面對國家的內憂外患,日本革新派發動明治維新(19世紀60~70年代)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廢除不平等條約,推行三權分立,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則全面推行西化,毫無保留地接受西方的科技與文化。 全面西化的日本,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甚至在1880年代左右,日本社會興起了脫亞入歐的口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在1885年發表的《脫亞論》,其文呼籲日本應該與落後的中國、朝鮮進行完全切割,應該全面否定儒家傳統思想,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與歐洲國家共進退。 不久,西化後的日本迎來了第一個盛世: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 在這個被稱為「大正浪漫」的時代,歐洲元素從各個層面進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大街上隨處可見男人們身著西服,女學生則穿著各式水手服;店舖中琳瑯滿目的威士忌、咖啡等西洋商品;蒸汽機車和電車忙碌地穿梭在城市之間..…… 我們也可以在很多日本動畫中一瞥這一時期的日本社會,如《鬼滅之刃》《千年女優》《櫻花大戰》《大正野球娘》。 就像上文所說,經過明治、大正時代數十年來的西化過程,不論是物質上還是文化上,歐洲元素已經完全滲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日本藝術作品中也早已開始反映出相應的社會現狀。 對西方文化和物質的追求,使日本人在有意和無意之間都會透露出對歐洲的「某種崇拜/想像」。 同時,如果我們循著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也會發現,創作者在經歷了歐洲文化的薰陶後,也開始以歐洲文化為創作靈感。 明治-大正時代由於經濟發展文明開化,日本女性意識逐漸覺醒,社會地位得以提升。女性們不僅可以去銀行、商場、報社等公司上班,少女雜誌、少女文學也大量產生。 戰後,依託這些少女雜誌為載體,大量少女漫畫誕生。這些作品很多都吸收了歐洲文化,尤其是歐洲中世紀騎士與公主的愛情、奢華的服飾及宮殿、美型金發碧眼的人物等。 如少女漫畫的先驅:手冢治蟲(冢同塚,《リボンの騎士》,1953);水野英子(《銀の花びら》《星のたてごと》);西谷祥子(《花びら日記》)。後來,融入歐洲文化進行角色和故事創作的思路,在池田理代子(《凡爾賽的玫瑰》)、竹宮惠子(《風與木之詩)等人手上得以繼承發展。最終這類少女漫畫題材隨著時代的演變才漸漸被其他故事主題所分流(如校園戀愛故事)。 不論是電影、文學、繪畫、漫畫,這些藝術作品中大量西方元素的出現,一方面因為日本人對歐洲文化已經非常熟悉,另一方面也透露著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美好想像。 正是這種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在日後才能讓以《指環王》和《龍與地下城》為代表的西方奇幻元素在日本生根發芽。 西方奇幻世界 「事實上,所有這些元素都跳脫不開小說《指環王》和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所構建起來的「西方奇幻的世界。」 在經歷了百餘年西方文化全面地洗禮之後,日本的藝術創作者們已經對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駕輕就熟。就像文章開頭的提問——為何日本動畫中的異世界都是歐洲?並且總是離不開騎士、精靈、矮人、寶劍、巨龍、寶藏、地下城等關鍵詞? 事實上,所有這些元素都跳脫不開奇幻小說《指環王》和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所構建起來的「西方奇幻的世界」。 《指環王》(又譯為《魔戒》,1954~1955)是英國國寶級長篇奇幻冒險巨著,被公認為近代奇幻文學的鼻祖。在1999年亞馬遜舉辦的讀者投票中,《指環王》不僅成為世紀最偉大的書,也被評為2000年來最重要的書。 《指環王》有著厚重的史詩感,其故事時間跨度達上千年,支線人物繁雜。日文版早在1972年就由瀨田貞二翻譯並出版,中國則是在近30年後,即2001年才由譯林出版社正式購入版權並翻譯出版。(此處資料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除了跌宕起伏的史詩故事,《指環王》最大的貢獻是為後世建構了一套完整的奇幻世界觀。 作者托爾金結合歐洲傳說故事,塑造了不同種族的歷史體系和形象,身為語言學教授的他甚至結合了古英語與歐洲各國語言,為它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語言體系。我們所熟悉的靈巧的精靈弓手、勇敢的人類騎士、固執的矮人戰士、狡詐的巫師等「職業設定」在《指環王》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簡單來說《指環王》雖不是首創,但是它基本上為近代所有奇幻文學、影視、遊戲提供了「劍與魔法」的完整世界觀。 而作為現代RPG遊戲始祖的《龍與地下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指環王》的影響。 由美國人加里·吉蓋克斯(Gary Gygax)在1974發明的《龍與地下城》(以下簡稱 DND)進一步吸收並強化了「劍與魔法的世界」,創造出一個能夠讓玩家們融入其中進行冒險的桌面遊戲。 以 DND 為參考創作的《創世紀》(1981)是世界上第一部RPG電腦遊戲,隨後的《巫術》系列、《魔法門》《博德之門》《上古卷軸》《魔獸世界》等著名 RPG 遊戲均受到 DND、《指環王》的影響。 相比《指環王》建立了最初的完整世界觀雛形,DND 對於日本動畫和漫畫的創作影響,則主要是確立了一種「遊戲模式/規則」。隨著電子遊戲的進一步發展,這套「遊戲模式/規則」的深度和廣度均得到了無限的延展。 如果我們大致瞭解一下 DND 的基本玩法,相信很多人便能夠立刻理解DND對於日本奇幻類作品,尤其是異世界故事的影響之深刻。 首先,在遊戲開始時,每個玩家都需要根據官方給出的《玩家手冊》設定好屬於自己的角色(精靈、半精靈、人類、龍裔等)、以及相應的職業(戰士、聖武士等),每個種族和職業有著獨特的專屬技能和特長,接著通過擲色子分配角色的能力值。——也就是現代 RPG 遊戲中的「捏臉」。 當建立好角色後,最熟悉遊戲規則的人所擔任的中立人物:地下城主(簡稱 DM)將會按照劇本(可官方購買,可自寫)為所有玩家介紹遊戲背景、引導劇情、交待任務、進行裁判等。——也就是 NPC。 根據劇本的不同,遊戲的獲勝條件或者說遊戲目的可以是探險、解救人物、推翻魔王、拯救城市等等。 在筆者看來,DND 最大的吸引力是其自由度。玩家們除了需要思考如何解決突如其來的困境,還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打怪、升級、分配裝備和技能點數等,並且只要玩家們的行為不違背《玩家手冊》上的規則,你甚至可以朝自己臉捅上一刀。 我們所熟知的日本 R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