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徠卡

Tag: 徠卡

徠卡推出Sofort 2,時隔7年換代的拍立得相機

時隔7年之後,徠卡於近日推出了它的第二代拍立得相機:Sofort2。和初代相比,Sofort2的外形設計有著明顯的變化,它的尺寸為123x86x44mm,僅重約320g(不含膠片)。徠卡為其提供了三種配色可選。 它配備了五百萬像素的1/5英寸CMOS。鏡頭則是等效28mm的徠卡Summar,最大光圈為f/2。在背後,該相機有一個3英寸的LCD螢幕。根據徠卡官網的技術參數說明,Sofort2帶有10種膠片濾鏡和10種鏡頭效果。相機自身帶有存儲,可存約45張照片,它也支持microSD卡擴展容量。它的充電和數據接口為USB3.1Gen1Type-C。 而標題中的混合拍立得相機則是指Sofort2擁有著相當靈活的處理照片的方式:首先,和其他拍立得一樣,它可以列印自己拍下來的照片。然後,在通過藍牙連接手機上的FOTOS應用後,用戶可以把相機的照片往手機里傳,甚至反過來,讓Sofort2列印手機上的照片。 續航方面,Sofort2的電池為740mAh,當充滿電時,它能拍大約100張照片。而它的充電時間約2-3小時。 最後便是價格了,Sofort2的MSRP為379歐元含稅(約合2929元人民幣),可以說是徠卡目前在售相機中最便宜的一款了。它將於今年的11月9日在全球范圍內發售。 ...

傳統的歐洲影像巨頭,越來越喜歡中國手機

隨著小米 13 Ultra 的正式發布,中國 Top 3 的 Android 手機品牌都已經完成了各自超大杯旗艦手機的布局。 與其說這是 vivo X90 Pro+、小米 13 Ultra、OPPO Find X6 Pro,粉絲用戶們似乎更願意用蔡司、徠卡、哈蘇來代稱這些影像旗艦。 相機品牌與手機廠商的合作,由來已久。用過諾基亞手機且喜歡拍照的那群老用戶,都會對機身背面的 ZEISS 和「小藍標」logo 留有深刻印象。而一直鑽研光學的蔡司,也幾乎沒有離開過移動影像領域。 如今,對於定位高端的旗艦手機來說,拔尖的影像能力已經必不可少,通過與傳統的相機影像大廠的聯名合作,是一條顯而易見的「捷徑」,也是奠定品牌影像風格的可行之策。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於全球影像行業的地位不斷攀升,相機廠商自然更重視中國市場,更重視與中國消費者的直接交流。 這也說明,進入移動影像時代之後,傳統的歐洲相機廠商正在與中國手機廠商雙向奔赴,共同探索移動影像新的可能。 ▲ 圖片來自:Gizchina.it 現在,vivo 有蔡司,小米有徠卡,歐加有哈蘇。 但愛范兒一直都認為,與傳統影像品牌合作,不是萬能公式,只有將品牌長期以來的研發積累合作成就獨有的軟硬體優勢,才能成為長期發展的主線。 聯合相機品牌之後的手機移動影像,各有不同的取向與特色 來到 2023 年,無論是「徠卡」的小米...

小米 13 首發體驗:驍龍旗艦新芯 + 徠卡認證,3999 元起量大管好

它,又徠了。 過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小米手機再次換代。 回望數月前,小米與徠卡的聯姻,可以說是消費電子圈內的大新聞。 而更為可喜的是,在這次合作中,小米達成了理想的雙贏局面,小米和徠卡都在多個層面實現躍升。 於是乎,我們順理成章地,想在小米新機上看到更好的。 帶著這樣的期待,我開始了跟小米 13 的相處。 不止對標,還想更好 首先避不開的,是它的外觀,小米官微這幾天都在預熱,說實話它的外觀已無太大懸念,小米自己為這套設計給出了三個關鍵詞:輕盈、干練和秩序。 這三個關鍵詞概括得很得體。 小米 13 整機厚度為 7.98mm,重量控制在 200 克以內,更具體地說是 189 克,輕盈肯定是做到了。 其次是干練和秩序,這兩點被放在了同樣的考量高度上,二者相輔相成。所以小米 13 摒棄了一切會讓設計主體變得模糊的繁雜元素,線條都被簡化:直邊框 + 直屏就是最好的佐證。 當然,照顧到握持手感,正反兩面都做了弧形處理,這便解決了直板硌手的問題。 鋁制中框,耐看耐用。 機身按鍵被同一安排在右側,握持時單個手指就能控制音量加減和鎖屏,設計和交互皆干練。 此機為遠山藍配色,背蓋為科技納米皮材質,大塊黑色的後攝模塊,將三個攝像頭進行了隱藏處理,連 LEICA 標識都顯得低調。 此外,後蓋就只剩一個「XIAOMI」的 LOGO 標識了,延續了小米一貫的背面簡約風格。 關鍵在於背部線條,微微的起伏在背蓋和中框交匯處形成一道自然舒適的弧線,減少了直邊帶來的硌手感覺,加上 71.5mm 適中寬度,即便小手用戶也能找到舒適的握持支持,同時保留了單手操作的可能性。 對於背部用什麼材質,小米也有門道。小米甚至以此為賣點,宣稱小米 13 的背蓋可以做便簽用途,使用者可以在背面用馬克筆塗塗畫畫,事後用濕紙巾擦擦就干淨了。 雖說作為賣點,這種宣傳口徑令人感到迷惑,但至少證明小米 13 納米皮背蓋耐髒易清潔,耐久度會比以往的素皮材質更高。 皮類材質的運用,讓握持手感再上一層樓,同時還減少了手滑的風險。 剛好聊到設計,我們也很難把房間里的大象忽略掉,同事路過我的工位時,都會發出類似的一句疑問:「這台是...

小米 13 Pro 首發體驗:一英寸大底,陶瓷機身,還有首發 MIUI 14

小米數字系列的產品線細分,應該是從小米 11 這代開始。 ▲ 小米 11 順應了市場潮流的大中小三杯策略,分化出小米 11、小米 11 Pro 以及小米 11 Ultra 三種定位。 大概也是同一代,小米也喊出了全面沖擊高端的口號。 不過,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小米 11 首發了高通驍龍 888,並用上了 1 億像素和一塊高素質螢幕。而小米 11 Ultra 的記憶點就更簡單點,「安卓之光」就是了。 但對於小米 11 Pro,這個被其他品牌用來走量的中杯產品,存在感相當低,或許是因為與 Ultra 一同發布,也或許是與小米...

徠卡博物館-講故事

來德國之後第一次旅行,選擇了Wetzlar的徠卡公園。Wetzlar距離法蘭克福搭火車一個小時左右,周六在法蘭短暫停留周日前往Wetzlar,總部商店不開,從根源上預防剁手,不過也少了一些逛店看器材的樂趣。 Wetzlar火車站有公車直達徠卡公園,車程約25min。走路同樣可以到達,地圖顯示50min,實際上離開Wetzlar鎮子中心之後一路上坡,走到兩腿發顫,沒有必要。之所以選擇走路是想順道看看鎮子中心的Wetzlarer Dom,韋茨拉爾大教堂。到達的時候陽光正好,教堂里面風格混雜光影斑駁,外面旋轉木馬還沒有組裝完成。冬季假期要到未到,有點無聊,也有點期待。 從大教堂再走半小時左右(的上坡路)就能到達徠卡公園。雖然叫徠卡公園,德/英文是Leitz-Park,也就是原先Leitz光學工廠的品牌而非Leitz+Camera結合而來的Leica。當然Leitz作為相機商標一直使用到1986年,後由Leica取代。如今紅點Leitz的logo則使用在電影鏡頭產品線上,這也體現在園區的建築上。 整個徠卡公園大致有畫廊,酒店,博物館,咖啡館這幾個可以進入的建築。最大的畫廊也是徠卡總部所在的建築,里面有產品陳列,還可以預約參觀工廠。去的這天里面都是爺爺奶奶,跟品牌氣質好像毫無關聯,又好像有幾分道理。 沒有畫廊的內部照片是因為拍完Leitz博物館之後相機沒電了,看起來m10電池壽命將盡,好在逛得最認真的也是博物館,來詳細說說。 博物館分上下兩層,一層是另一個真正的畫廊,去的時候正在展出22年度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獎奧斯卡·巴納克獎。畫廊入口右邊寫著這次獎項的介紹,一個自然段特別指出本次評選有大量的女性攝影師入選。你要是跟我嘮這個,右邊牆上是歷屆獲獎者的照片,大量白男,無一亞裔。 除了畫廊之外博物館一層是周日關門的徠卡商店,那幅嘲諷少女,以及通往二樓的大眼睛樓梯。 二樓是真正的博物館部分,主要有徠卡公司的歷史展示和一些攝影相關的互動裝置。歷史方面展示了徠卡如何從一家顯微鏡公司到現在的相機和光學巨頭,羅列了幾代重要人物和每個時代重要的產品。 其中一個小廚窗展示用以輔助計算光路的打孔計算機,並指出徠卡是首次採用計算機輔助鏡頭設計的光學工廠。聯想到2022年炒冷飯的m6,行,願你不忘初心吧。 互動裝置方面有介紹光學設計的演示台,比如下面這個,左下角架在小銅圈上鏡片/鏡組可以拿起來移動,右邊的圖像會隨著鏡片/鏡組的增減和移動改變成像,同時左邊的光學結構圖會隨之改變並介紹每一組鏡片對光路做了哪些修正。 還有一個模擬暗房,用模型加觸屏的形式展示照片沖印過程,從對焦到顯影到定影,沖印結束照片還能掃碼帶走,在純純digital的空間了解analog的技術,未來已來了家人們。 另外還有一批互動裝置介紹曝光三角,順帶展示SL2的對焦連拍暗光等等性能。比如這一個小廳里觀眾可以通過調節幾個風扇的速度來控制背景里紙條的晃動程度,然後通過調節曝光三角的參數來獲得想要的動態模糊。 類似這樣的小廳有四五個吧,打光一流,布置用心;SL2性能也足夠強大——只是要看懂說明,別動得太快了。 藝術也好,生意也罷,最後賣的都是故事。上面的裝置,觀眾可以通過在空中揮動小棍控制對焦點和拍照,「別動得太快」可能是因為動作捕捉或是連線拍攝的局限而非相機本身性能不濟。被斷章取義放到我的故事里,「你細品」。 類似的故事還有各種鏡頭和它們的油膩外號,ccd卡片機的神奇療效,新聞攝影獎項上鏡頭只對准一邊的獲獎作品。 1914年,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出版《堂吉柯德沉思錄》,里面寫道,我就是我與我所處的環境,如果我不能拯救我的環境,自己也無法得救。這「環境」既指可觸碰的物理環境,也指由故事和敘事構成的精神環境。沉思錄出版前一年,奧斯卡·巴爾納克在Wetzlar發明世界上第一部35mm相機;而沉思錄出版幾天之後,一戰爆發。 來源:Chiphell

徠卡M9-P:摯愛不需多言

論壇里有不少關於M9/M9-P/ME的分享,但是我真的好愛這台相機,也鬥膽發個貼,作為注冊CHH之後的第一帖。M9系列相機作為一代經典,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直接開始分享我與它的故事。緣起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佳能60D,上高中的時候拿來記錄生活。它加上18-200的套頭對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大塊頭了,塞進書包就放不進多少書了,平時湊合著用。那時沒事喜歡盯著DXO的跑分看,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總是想換尼康索尼,並且覺得用徠卡的是人傻錢多,花天價買一個不能自動對焦、傳感器參數拉垮的玩具實在無法理解。      然而, 用了兩年單反之後,它的體積和重量逐漸難以忍受,尋思著以後得換一個小相機。它既能更換鏡頭,又要有光學取景器(用了同學的微單覺得EVF太傷眼)。誒,這不就是旁軸嗎?好巧不巧,高三的時候看到無忌上有一個文章「2013【每天一張,靜靜講述】」。里面的照片用M9拍攝,大部分使用夜神0.95鏡頭,記錄者樓主在英國求學的日常。好傢伙,我一點進去就剎不住車,一口氣頭看到尾,被里面的照片毒得死去活來,還緩存下來放到手機里慢慢欣賞。M9的毒性已經開始侵蝕我的心靈。      那時候雖然沒有販子炒CCD,但在網上也不乏吹CCD的聲音,其論調就是CCD的低感純淨、扎實、油潤(不過好像沒有現在吹所謂膠片感的說法),結合著網上的圖片,我也跟著被洗腦。      M9搭載著屈指可數的全畫幅CCD,成了我的夢想之機。光被圖毒到還不夠,它還攻破了我的精神防線。畢竟當時還too young, too naive,不成熟的心智被一些如今看上去很扯的說法蠱惑,比如「黃斑對焦的快感不是自動對焦可以理解的」;「世界上只有兩種相機,一種是徠卡,一種是垃圾。」那時沒有加入攝影群,身邊沒有懂攝影的玩家指點,直接走入這條歧途。      於是在2016年大一的時候,購入了一台二手的M9-P,雖然回看當時選擇M9-P的邏輯覺得是胡鬧,但我不後悔。就事論事,它給我帶來了太多快樂。一、落差       M9-P/M9/ME的這塊CCD成的像很毒,倒也不能說隨手一拍就是德味。反過來,大部分場景其實難以激發它的潛力。況且它的顯示屏效果之差,咱就別期待能看著預覽去驚嘆它的色彩了。於是我拿M9-P到手拍的第一批照片,完全達不到預期。它寬容度確實低,高感幾乎不可用。DNG格式和JPG的色彩也有出入,想把DNG調到直出的毒性還得另費一番功夫;而直接用JPG的話彌補它寬容度和低光劣勢的空間則更為狹窄。一時無可適從。M9系列的機器成也CCD,敗也CCD。用了大概三四個月,它脫膜了。好在當時有免費換CCD的政策,就出了點郵費送修去。德國徠卡也一同更換了快門模組,貼心地塗了一下頂蓋刻字的白漆。於是它以全新的姿態回到了手里。二、磨合       前期使用階段中總是不乏鬧心的時候。但我卻沒想過把它出手。它的隨身性很棒,小巧的體積配合精緻的做工,確確實實讓我每天上課的時候帶著,下課趕場換教室的時候拍兩張。就算拍些爛照也罷。之於過程而言,是十足的享受。哈哈,純純的玩具。當然,我有時也琢磨著如何去契合它的秉性,和網上的那些「範本」靠攏。有一說一,端著它拍不出好照片,確實也只會反思自己。前一年,大部分照片都是JPG+DNG雙格式拍攝,在DNG上重度後期。漸漸的,等待自以為發現了它適合的場景,就基本玩它的直出。DNG也保存,但從未點開過。到現在都是這樣。三、深愛       2019年大三有幸得到CSC的資助,去英國交流了半年,恰好也是那個時候,我習慣了M9-P。它也用它「應有的模樣」來回報我,我總算是追到了曾經無忌上的那個夢。我想,每個玩家都有一台本命相機。它有它的獨到之處,它未必能適應全場景,但我們了解它的特長,適時發揮,加善利用。反過來,它也一定能激發出我們拍照的欲望。或者未必拍照,光是把玩就心滿意足。那麼我的本命相機,就是它,M9-P。      它記錄了我的本科時光,那個疫情前、我對未來心懷期冀和些許不安,在象牙塔里度過的流金歲月。那里有歡鬧的校舍,透亮的陽光,璀璨的星河,廣袤的天地。更重要的,是我真正實感著的心境。這一切,無不讓今天的我深刻懷念。其實在大二的時候我入了膠片坑,如今拍膠片多過數碼,但這M9-P,我會一直留藏。上圖!     ...

徠卡SL2-S入手記

前言:(全是廢話可跳過)       之前去北疆和川藏線旅遊都是6D+大白兔和徠卡Q2的雙機組合,每次玩回來處理照片的時候都感覺Q2比6D好了不是一點點,但因為Q2配的是不能更換的28mm定焦,實在是做不了我的主力機,所以之前其實想更換的是佳能的R5,至於可換鏡頭的徠卡的SL系列我只是偶爾看到,並未真正了解過。正巧前幾天要幫朋友去徠卡專賣店買台Q2,順便就試了一下徠卡SL2,感覺這就是個可換鏡頭的大號Q2啊,這畫質和對焦,不就是我想要的麼~特別是這質感和做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除了體積和重量,我似乎找不到什麼缺點了(當然覺得價格貴是我的問題)。回家做了一下功課,發現SL2還不是最新的,後面還出了個SL2-S,改善了SL2在對焦和高感上的短板,雖然解析度砍了一半,但價格也便宜了1萬多啊,這還猶豫什麼,直接下手了啊~開箱 包裝的箱子大得匪夷所思,不知道的還以為買的是90-280的長焦套機 看到第一層的泡沫厚度就瞬間理解了,這貴重物品保護得真好..... 機子和鏡頭是分開包裝,紅色可樂標真是顯眼 這個體積就正常了 先看機子,最上面是一疊不會去看的冊子(中文版手冊還得去官網自己下) 第二層是機子和配件 配件一覽 SL2-S來啦,金屬機身,整體風格簡潔硬朗 後面依舊很簡潔,和佳能、尼康那種布滿各種轉輪和按鈕的設計完全不同 頂部來一張,金屬的質感非常好 低角度正面 其實仔細數一下,按鍵也不少,而且很多都可以看你自己的習慣自定義 右邊雙SD卡槽 左邊耳機、話筒和HDMI接口 底部很平整,和徠卡Q2一樣沒有電池蓋 電池是直接按進去,出來的時候解鎖後還要再輕輕按壓一下,這樣電池就不會直接崩出來 和之前版本的SL機子不同,LEICA從白色變成黑色了,感覺低調內斂了不少 當然可樂標還是非常顯眼的 二次曝光來一張 打開蓋子就能看到全新的CMOS了 這樣更顯眼,上面一串金屬觸點用於L卡口的信號傳輸 第一次開機會有可樂標和型號顯示 關機的話就只有個可樂標了 再來說說鏡頭        其實從焦段上來說最合適的掛機頭應該是徠卡自家的Vario Elmarit SL 24-90mm f/2.8-4 ASPH,所以最初我也是計劃SL2-S機身+2490鏡頭,但是SL的機身本來就已經很大很重了(加上電池、手腕帶和肩帶 1Kg往上了),以至於被戲稱為「巨單」,雖說是台無反,體積和重量面對5D之類的單反都「不落下風」,這也是當時我上手店里的SL2時候的第一感受,然後再看看24-90這只鏡頭,好傢伙,比佳能的RF70-200都還要重,1140g!這拿個5D4+70200一樣的體積重量去掃個街什麼的也太痛苦了吧,何況都玩徠卡了,後面怎麼也要搞幾只AA定焦玩呢,所以掛機兼幹活的頭還是得輕一點才行       於是「便宜」又「輕巧」的24-70套機走起來~ 鏡頭的配件就少了 機身寫著Made in Japan,這也是最讓人詬病的地方之一 前後蓋的Leica那肯定不能少 82的大玻璃很亮眼 既然機身是Japan的,那隻能靠Germany的UV來撐場面了 這個遮光罩也是金屬的,質感無敵,里面抗反射的設計和常見的植絨還不一樣 合體,1.8kg,還是蠻重的 樣片 新的固件已經支持左右眼對焦了,這讓我有些意外的驚喜而且6400的高感非常干淨,看來這兩塊主要的升級還是非常給力的(以下為JPG直出)ISO 3200 ISO 6400 ISO 12500,開始能看到噪點了 人物抓拍,眼睛對焦很好用 手持1/5秒,5.5級的防抖還是挺不錯的 長曝 逆光 光影 層次感 多重拍攝 徠卡SL2-S還有個好玩的多重拍攝模式,是連拍8張照片合成1張9600萬像素的照片,所以靠這個模式拍一些風光片就很合適了(以下為DNG直轉JPG) 隨便裁~ 紙的紋路還有油墨都清晰可見 小結:      1、徠卡居然出了一隻可以「幹活」的全畫幅相機   ...

分享買入徠卡Q三個月以來拍攝的一些女孩的照片

一直喜歡徠卡這個品牌,今年碰巧遇上了一台成色不錯的Q,於是買入了。雖然Q2都出來好幾年了,但是Q也還挺有性價比,做工也很不錯。平時把它帶在身上,主要是為了街拍,沒有想到春天到了,意外抓拍了幾張路上女孩的人像,她們很喜歡,於是互留了微信,再然後成為了朋友。在下面的幾個月里,給她們拍了一些環境人像,另外又搭訕了幾個女孩拍了一些照片,我一起發出來就當做階段性的紀念吧。拍的不好,也沒有專門打光,畢竟我是以街拍為主,主要靠自然光。照片一共是三台設備拍攝的:Q,D-LUX7,NEX5R我給照片加了邊框,這樣可以清晰地區分相機和參數,供兄弟們參考。少部分沒有後期,應該能一眼看出來。 【第一組】這組照片在之前的貼子里有發過,但還是貼出來,畢竟開啟了我這幾個月的人像之旅 很喜歡這兩個姑娘,現在都是朋友了。 【第二組】於是後來又約出來拍了一組,這一次有些事奶昔拍的,機器是老了些,但還也還能看 【第三組】這是另外一個姑娘,天氣不好,只拍了少數幾張 【第四組】這是後來搭訕的一個姑娘,叫小香,18歲,可以說是無死角的顏值,還有些baby fat 【第五組】後來小香放假,問我有沒有空,於是又出來拍了一組,可惜以後恐怕沒有可能再拍了 【第六組】這是參加了一次索尼俱樂部的活動,夏日戲水人像,很多大爺大媽,設備都很好,組織方看我拿著5R,於是把A7R4MA + 135GM接我體驗了把,這種環境里,也就只能懟著一頓糖水的拍法,盡量找點前景吧,期間我還是用Q拍了幾張環境 【第七組】下面這是一組日常,平時隨便拍拍,畢竟拍照是為了有趣地記錄生活 首先,是幾張手機拍的,華為mate40 pro,我喜歡用135mm長焦,畫質一般,但是能拍到就很好,電腦上看還是可以的 然後是一些相機拍的 最後,我買了一台熱感列印機,做了一面照片牆,把照片列印出來貼在牆上,這種感覺很好。感謝看了這麼多照片。 來源:Chiphell

我用徠卡裝逼的每一天~

小米發布徠卡合作相機,看著那徠卡的水印回來翻翻之前徠卡拍的人文照片。做了一個合集,真心懷念以前徠卡拍照的日子,參數都在照片下面。極少數不是徠卡拍攝 這個色彩,真的是太絕了~~~愛了愛了小米發布徠卡合作相機,看著那徠卡的水印回來翻翻之前徠卡拍的人文照片。做了一個合集,真心懷念以前徠卡拍照的日子,參數都在照片下面。極少數不是徠卡拍攝 我來對,你這些照片,除了色彩濃,有什麼是現在的手機不能拍的麼?漂亮,堅定了我買徠卡的想法,哈哈哈來源:Chiphell

徠卡Apo-Summicron 50mm f2 ASPH(50 2AA)開箱

老早就在覬覦這顆Apo-Summicron 50mm f2 ASPH也就是大家常說的50 2AA了。這只徠卡在2012年5月份的時間發布的鏡頭,我在整整發布了十年後才擁有了它,可真是久違了啊。 這只傳說中光學技術的巔峰之鏡,體積是如此小巧,但力量卻如此強大。摸起來真的不由得讓人感嘆它巧奪天工的氣質。一開始想要買黑色,想了想自己三台銀色機器,竟然沒有一個銀色鏡頭,算了,還是買銀色吧。但買了又後悔了,應該選擇黑色的,因為以後如果要是有黑色機身,特別是Monochrome只有黑色機身的情況下,黑身+銀頭的配置,真的不能忍啊。唉,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先上一張官方圖。 從他的結構來看就知道是一隻超級緊湊的鏡頭,怪不得Peter Karbe說把這麼一堆光學組件擠在這麼狹小的一個空間內,難度太大了,連一點多餘的空間都沒有了。無比強大的MTF曲線,看起來真的是比較恐怖的。 來,開始開箱!盒子都要比一般的徠卡鏡頭大好多。 金屬的鏡頭蓋,當然還贈送了一個黑色塑料卡扣鏡頭蓋,很多人以為贈送的是UV哈哈,因為那個獨立的包裝真的很像原廠UV的包裝,但其實是一個黑色的塑料鏡頭蓋。徠卡怎麼可能這麼大方,會贈送原廠UV?真是異想天開! 前玉、後玉都非常完美,燈光下看不膩。前玉是E39,真的很小巧,十年前的技術,這麼小巧的鏡頭竟然能做出f2 APO,那個技術的確是讓人佩服的!後玉四周都有消光漆,看起來做工真的是非常的精細。 裝在M11上看看也是挺漂亮的,銀色機身配銀色鏡頭比較亮騷的搭配。(反正黑身+銀頭不能忍) 看看我的大房夫人M240、二房姨太M9、三房姨太太M11 來,大房、二房、三房排個隊 來,三房姨太太們同桌開個席 最後來個三房M全家福, 不要打架,每天翻牌子,帶你們飛~~~~ 大房夫人:    M240+11663 (Summilux 35mm f1.4 ASPH. Black)二房姨太太: M9+11891(Summilux 50mm f1.4 ASPH. Black)三房姨太太:...

所有驍龍 8 旗艦手機將都能拍出徠卡德味照片,靠什麼?

不管命名如何改變,高通對 8 的喜愛一直未變,從上一代的驍龍 888,到昨日發布的全新一代驍龍 8 移動平台,8 系一直就是驍龍晶片的招牌系列。 和以往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全新一代驍龍 8 移動平台在各個方面的進步: 驍龍 8 在 CPU 部分比起上一代,有 20% 的性能提升,同時功耗下降 30% 驍龍 8 相比於上一代的圖形渲染速度提升 30%,功耗降低 25% 全新驍龍 X65 5G Modem 可提供最高...

華為P40手機渲染圖曝光:後置徠卡三攝,藥丸狀挖孔螢幕

根據余承東此前公布的信息,華為將於3月份在巴黎發布旗下最新的P40系列產品,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是包含P40以及P40 Pro兩款。對於新系列機型,余承東此前已經透露了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設計、進一步升級的拍照體驗、更強大的性能以及增強的續航能力等等。隨著發布時間的逐漸臨近,一些驗證余承東所說的特性的爆料就逐漸多了起來。 華為P40渲染圖,來源見水印 至於這個前所未有的設計,P40 Pro應該是穩了,四曲面設計,看起來跟目前的手機設計似乎是不太一樣。而新曝光的P40的渲染圖則看起來有些普通,正面應該是普通的直面2.5D玻璃,四邊框的寬度看起來也是控製得比較好,屏占比看起來略高,前置藥丸狀挖孔雙攝,螢幕尺寸預計在6.1和6.2英寸之間。背部則是熟悉的矩陣相機,後置三攝,有徠卡標。 至於性能方面,P40系列搭載麒麟990 5G處理器應該沒有什麼懸念的,至少支持5G網絡的版本應該都是搭載麒麟990 5G。我現在對於新系列產品的一個疑問是P40和P40 Pro是否還會有4G版本。至於續航上,既然石墨烯電池沒有了,還是希望能夠上個4500-5000mAh電池的。 從目前的爆料消息來看,華為P40和華為P40 Pro兩款產品之間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差別的,至少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外觀上就存在很明顯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