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日本沉沒

Tag: 日本沉沒

災變幻想曲:現代科幻200年,《日本沉沒》50年

序曲:《日本沉沒》新劇又襲來! 最近,由小栗旬、松山研一、杏、仲村亨、香川照之主演的TBS新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公開了全新預告,並宣布將於10月開播。據說,該劇對小松左京所撰寫的原著《日本沉沒》又……進行了一番大膽的改編,並由《墊底辣妹》編劇橋本裕志操刀劇本。 emmm……不管怎麼說,這卡司……還真是挺讓人期待的呢……說不准……《日本沉沒》的改編「魔咒」終於要被打破了呢? 正好,前不久通讀了一些《日本沉沒》的資料,結合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撰寫了這篇文章,作為我個人身為SF迷業余創作的【SF私房推薦】系列文章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作為觀劇前菜配合食用! 傳統科幻界一般認為,現代科幻小說起始於瑪麗·雪萊1816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部現代科幻小說溯源之作的誕生,與一場席捲全球的自然災變有著密切聯系。 前奏:末日、災變與現代科幻 1815年4月至7月,位於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猛烈噴發。據說,「它所產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濃塵遍布大氣層,使得陽光暗淡,氣溫下降,導致幾個月以來全世界范圍內發生天氣模式的巨大變化。「 隨後的一年,即1816年,史稱 「無夏之年」。 「在亞洲,無夏之年帶來的異常低溫減少了季風雨,南亞次大陸持續乾旱,印度爆發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亂,並傳到了莫斯科,最終在歐洲流行。」而處於大明王朝時期的中國則受此影響,接連產生如「南澇北旱」的嚴重自然災害,使得雲南全省出現了嚴重飢荒…… 「在歐洲。無夏之年亦帶來了農業歉收、飢荒蔓延、飢民暴動,多條主要河流泛濫以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流行性斑疹傷寒。在美國,無夏之年還帶來了食物短缺、宗教復興以及從新英格蘭到中西部的大遷徙……」 1816年7月,受連日降雨和異常低溫影響,在瑞士度假的雪萊與瑪麗不得不放棄出門旅行的計劃,與拜倫等人在旅居的別墅內開展即興創作哥特恐怖故事之競賽。面對陰郁的天氣,結合自身的境遇,《弗蘭肯斯坦》這一開創現代科幻小說之先河、哥特小說之巔峰的偉大構想,在名為瑪麗的女子頭腦中應運而生。 瑪麗所講述的故事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不久便在雪萊的支持與鼓勵下出版成書,名噪一時。這也意味著,現代科幻小說或許肇始於一場堪稱人類末日預警級別的大災變,乃至於時至今日,災變、末日依舊是科幻小說的一大熱門主題。 也正因為經歷過「無夏之年」這場大災變,1826年,瑪麗·雪萊敏銳地以當時的霍亂疫情為構想,出版了英文世界首部啟示錄科幻小說《最後一人》,一本講述人類於22世紀因一場蔓延全球的瘟疫而最終走向滅亡的末日之書。 無獨有偶。百年之後,生於1931年的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雖未經歷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但身處於多火山多地震的日本列島,富有危機意識的他同瑪麗·雪萊一樣,毅然提筆創作出了那本講述日本列島因一場大災變而走向覆滅的皇皇巨著——《日本沉沒》。 間奏:《日本沉沒》之創作背景 1973年,當時的日本社會正充斥著一種躁動不安的情緒。一方面,經濟正在高速增長的日本正因自身條件限制,面臨石油危機、通貨膨脹及物價飛漲的問題;另一方面,安保鬥爭、聯合赤軍事件在日本社會中營造出一股特異的氛圍。六十年代的青年亞文化浪潮日漸式微,日本暴走族卻由此興起。 伴隨著這種情緒,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與五島勉編著的《諾查丹瑪斯大預言》碰巧都在這一年出版。這兩本書一經上市,便相繼成為當時日本罕見的暢銷書。據說,出版後不到一年,僅《日本沉沒》就重印100餘次,狂銷近400萬冊;而《諾查丹瑪斯大預言》則更是因其所謂的「預言解讀」屬性,一度為各類「末日論」愛好者所津津樂道,影響跨度之廣,令人驚嘆。 據小松左京日後回憶,《日本沉沒》是在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那年開始寫的。當時距離日本二戰戰敗還不到二十年,日本卻又沉醉於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去了。對於這樣不計後果地高速發展經濟的日本,對於這樣一個善於遺忘過去、缺乏反思的時代,他感到強烈的困惑與懷疑:如果就在這不久之後的將來,當日本面對末日危機悲劇,日本又該何去何從? 就這樣,一個只有置於極端條件下或許才能激發日本社會思考「何以為日本,何以為日本人」這一攸關日本國家命運及民族前途問題的科幻構想,在小松左京的腦海中逐漸成型。 一本充滿警示意味並展示小松左京非凡洞見力的社會派科幻小說,就此誕生。 高潮:九年磨一書的敏銳洞見與反思 《日本沉沒》的創作耗時長達九年,這無疑需要一種超乎常人的毅力。 九年來,豐富的知識儲備與長期的調研尋訪閱歷,使得小松左京能夠熟稔地掌握當時相關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發展,並對日本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敏銳洞見與反思。 書中對於相關科學技術的詳實論述與精妙推導,即使對於一個科幻迷而言,想要充分理解都極具挑戰性。 無論是其中關於探索日本海溝的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潛艇(即深潛器)的大篇幅介紹,還是對當時的新興地質學說「海底擴張說」與日本列島沉沒徵兆的應用聯系推導,都是長期側重於星辰大海的科幻作品鮮少觸及的領域。 正因為此,這本書基本沒有什麼穿越時空、跨越星際、超脫現實的超尖端前沿設定,而是立足於腳下的山川大地,講述了日本列島因遭受一場不可抗禦的地殼運動,接連發生異常災變,最終沉沒致使日本人民失去家園的悲劇故事。 這出悲劇既洋溢著淡淡的哀傷,也飽含富有危機意識的小松左京對當時社會的敏銳洞見與反思: 也正因為書中有著大量對戰後日本國民性的反思,以及對當時日本社會政經格局的敏銳洞見,作為中國讀者的我們甚至可以將《日本沉沒》當作《菊與刀》一般社會科學類作品進行解讀。 更何況,這樣的解讀似乎還具有某種奇妙的延展性,分別體現在其各種改編、戲仿作品中,以及小說的續作《日本沉沒II》里。 變奏:改編、戲仿、致敬,日本一再沉沒或崛起的反復縱跳 1973年12月29日,電影《日本沉沒》的上映堪稱影史上蹭熱度大片的絕佳案例。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趕在小說出版同年上映,據傳要歸功於當時的東寶製作人田中友幸在第一時間閱讀完這本年度熱門小說後,便果斷拿下授權,邀請曾與黑澤明合作過的森谷司郎和橋本忍分別擔當本片的導演、編劇。 專業團隊的高效運作,讓這樣一部災難大片僅僅花了4個月便完成製作,卻在因小說熱銷與社會上「末日輪熱潮」與「諾查丹瑪斯熱潮」的多重加持下,創下了880萬名觀眾、發配收入約20億日元的驚人紀錄,從此確立了森谷司郎在日本電影界的地位。 雖然,時至今日再去看這樣一部忠實原著到近乎教條程度、充斥著過時視效的災難片,已難以滿足當代人的審美趣味,但其「反好萊塢敘事」、「別具一格的特攝視效」、「迎合時代憂患意識」等特點,以及承襲原著的「危機處理之政治推想」、「國家關系之拆解諷喻」、「去國懷鄉之故土情深」等橋段無不令當時的日本觀眾震撼深思。 有趣的是,據說該片在美國上映時曾遭到大量刪改,片方另外聘請了好萊塢演員拍攝美方救援日方的片段穿插其中,使得電影在北美市場反響極為慘淡。 但不得不說,此後《日本沉沒》的改編之路就仿佛陷入魔咒一般,難出佳作。 1974年10月6日起,東寶製作人田中友幸乘勝追擊,推出了26集電視劇版《日本沉沒》,並於每周日晚黃金時間8點檔播出。 該劇播出至1975年3月30日,中途還發生演員退演的情況,故事走向也與原著漸行漸遠,最終雖反響平平,但也能由此看出田中友幸「再一次」不俗的執(圈)行(錢)效率。 1995年1月,身處關西地區的小松左京親歷了「阪神大地震」。據說,這次震災讓小松左京一度抑鬱,在翌年出版了《小松左京的大震災』95》一書後便決定休養淡出,直至1998年《日本沉沒1999》電影拍攝計劃的公布才逐步回到公眾的視線。 遺憾的是,電影《日本沉沒1999》最終因製作費用過高而流產,但當時計劃基於「阪神大地震」的素材、CG新視效場面以及小松左京為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年輕世代站台等宣傳策略令公眾這部電影的期待呼聲不小。 2006年7月15日,樋口真嗣版《日本沉沒》公映。 06版《日本沉沒》的改編與73版背道而馳,不再忠實原著,而是在改編力度上極盡所能向商業片靠攏。 作為當時日本科幻文化輸出,樋口真嗣一方面展現了驚人的視效觀感,摻入了不少新時代世相的思考及觀念轉變;一方面卻讓劇情流於迎合中產階層式商業片的俗套,失去了前作承襲原著的「反好萊塢敘事」的精髓,改編得並不算出色。 盡管如此,這部耗資20億日元的電影最終收獲了50多億日元的票房,可謂十分叫座。 2020年,日本再次「沉沒」。隨著湯淺政明的動畫劇集《日本沉沒2020》播出,人們對《日本沉沒》這部作品的改編認識無疑又被再度刷新。 在這個動盪不安情緒再度籠罩全球的一年,《日本沉沒2020》的劇情走向是離奇而詭異的。 很難想像,這部動畫劇集竟能從災難-公路片發展成了仿若獻給日本新世代後浪的另類宣傳片。一種充滿猶太民族流亡式的「無論身處何處,不要忘本」的主旋律精神指導綱領如於劇末呼之欲出,卻在難稱合理的多重要素釋放下令人眼花繚亂。 原著所提供的,除了世界觀與成災原理,以及深潛員小野寺與田所博士人物的背景交互,幾乎盪然無存。 但至少,作為湯淺政明工作量爆表的「爆肝」趕工之作,那些家國紐帶與災難重建,那些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方面的共鳴,或許還是能勉強成為時下解讀的慰藉。 由此也可見,小松左京歷時9年創作的社會派科幻《日本沉沒》的改編難度之大,相關行業工作者如若不加以沉澱,終難成大器。 然而,雖說改編之路尚需沉澱,但戲仿致敬倒是好玩得飛起。 還是回到1973年吧。相傳在那年的一次為《日本沉沒》小說熱銷舉辦的慶功宴上,小松左京等人突發奇想,聊起了「如果日本以外全部沉沒會怎樣」的話題。被後世譽為「日本科幻御三家」中的另一位科幻作家筒井康隆隨即接過話頭,欣然表示自己很希望能圍繞這一話題寫成小說,隨後還得到了小松左京的首肯。 結果,僅過了一周之後,筒井康隆便完成戲仿《日本沉沒》的短篇科幻作品《日本之外全部沉沒》,故事格外辛辣諷刺,調侃了日本崛起與日本以外各國沉沒後的新時代關系,並呈現出的各種災後各國在日求生的荒誕軼事,直至文末土崩瓦解…… 後來,《日本以外全部沉沒》與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分別榮獲次年的日本科幻星雲賞短篇作品獎與長篇作品獎,《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改編電影還緊隨06版電影《日本沉沒》公映之後相繼推出,大有調侃惡搞之意,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在庵野秀明、樋口真嗣等人製作的動畫《藍寶石之謎》中,在佐藤順一製作的動畫《青蛙軍曹》中,都曾有過對《日本沉沒》的戲仿、致敬。 插曲:原定名《日本漂流》的補完——續作《日本沉沒II》 2006年7月,在樋口真嗣版電影《日本沉沒》公映之時,一本名為《日本沉沒II》小說也在同期出版上市,作者署名為谷甲州x小松左京。 須知,這並非是出版商為蹭電影熱度而蓄意推出的圈錢之作,而是小松左京多年來的夙願補完。 在《日本沉沒II》的後記里,小松左京曾如此解釋道: 由此,《日本沉沒II》於2003年11月起,通過小松左京提供的最初構想為框架,組織項目團隊和相關專家進行探討,最終委託曾在尼泊爾實地考察過的科幻作家谷甲州執筆完成。 作為補完作,《日本沉沒II》講述了日本列島沉沒發生後二十五年,如「猶太民族」般在全球流離失所的日本人漂泊他鄉的艱難境遇。故事聚焦於中亞、日本海、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區的主要人物,圍繞著計劃回歸島礁重建浮島家園的日本流亡政府再次預見一種可能引發人類末日的自然災變,不得不與新世紀的大國再度博弈斡旋,在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是非曲直中進行艱難抉擇等事件展開。 有關續作的自然災變的設定,有一件軼事較為值得分享,因為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文章開篇提到的1816年 「無夏之年」 那場的自然災變。 據說,小松左京曾在一個電視節目的對談中,被問及到了關於續作的構思,當時的他回答道:當年「曾考慮過『日本沉沒時,被大量噴發出來的火山灰使整個地球變得寒冷,世界每個角落的糧食都不夠。在如此情況下,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日本民族會變得怎麼樣呢?』這樣的構思。但從近期類似情況的火山爆發的現象來看,這樣的主題太過現實了,導致寫作之筆無法推展」。 事實上,《日本沉沒II》在某種程度上毫不遜於前作,谷甲州的執筆確實也可以說很好地繼承了小松左京的構想,其中有如報告文學般詳實具象的刻畫,有關國家關系之間的精妙論斷,以及小國在大國間博弈斡旋等橋段尤為精彩。而在第一部文末引人遐想的小野寺等人物的命運,也依然聯結著這個國家的全新命途走向未來之彼方。 除此之外,據說《日本沉沒》其實還曾有過構思第三部小說的想法。早在2006年,小松左京在參加東京FM廣播電台的一個電台節目時就曾作出過澄清,但也打趣說「如果著作第三部的話,在第二部中存活的日本人就不得不到太空中去了。這要跟谷甲州談談,看看用不用在太空中弄個『巨大人工浮島』來。」 尾聲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舉世震驚的9.0級強震。地震造成19533人遇難,2585人。此次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同年的7月26日,小松左京因肺炎病逝,享年80歲。 在世時,小松左京與科幻作家星新一、筒井康隆共同被譽為「日本科幻御三家」,又因他對推進日本科幻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亦有「日本科幻推土機」之美稱。 一代科幻巨星的隕落,令人為之惋惜。或許,他曾是帶著某種科幻創作照進現實般的無奈的離開,但也正歸功於他與生俱來的這種敏銳的危機憂患意識,以及數十年來一次又一次善於鑽研、潛心耕耘的驚人毅力,使得小松左京和他的《日本沉沒》能夠流傳至今,成為日本時代精神的某種象徵。 參考資料 關於無夏之年,可參考《無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歷史》一書,本文中相關引言內容多摘錄於此書。 相關內容參考自長山靖生《日本科幻小說史話:從幕府末期到戰後》 相關內容參考自《日本沉沒II》後記。 「海底擴張說」是美國海洋地質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於20世紀60年代分別提出的,該理論在繼承「大陸漂移說」下進一步發展,為如今的「板塊構造說」奠定基礎。 相關內容分別參考自維基百科「日本沉沒」詞條和西夏所著的《外星人的手指有多長:世界經典科幻電影評論集》。 來源:機核

小栗旬主演,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公開新預告

由小栗旬主演的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日本沈沒―希望のひと―)公開了新預告,該作預計將於10月開播。 本作原作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編劇橋本裕志對其進行了改編。舞台是2023年的東京,描寫了以小栗旬扮演的原創人物天海啟示為首的、在日本面臨沉沒危機時為尋求希望奮鬥的人們。除小栗旬外,參演演員還有松山研一、杏、仲村亨、香川照之、瑛士、中村安、國村隼等。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