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無聲狂嘯

Tag: 無聲狂嘯

在 80 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電子遊戲會是什麼樣子的?

前些日子,一個叫斯洛伐克遊戲開發者協會(Slovak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的民間組織發起了一個不起眼的項目:他們成功將 80 年代末的捷克斯洛伐克電子遊戲翻譯成了英語,供人免費下載。 這 10 款遊戲的名字與開發年代如下: 《Fuksoft》(福卡的軟體,1987)《La Dame de Monsoreau》(蒙梭羅夫人,1987)《Dokonalá Vražda》(完美謀殺,1987)《Pepsi Cola》(百事可樂,1987)《Super Discus》(超級會談,1987)《Podraz IV》(底切4,1987)《Agent 99》(99號特工,1988)《Dokonalá Vražda II Bukapao》(完美謀殺2:布卡鮑,1988)《Šatochin》(薩圖辛,1988)《Kewin II》(凱文2,1989) 了解世界現代史的讀者們應該都明白,80 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是蘇東集團的一員,按理說不應該有什麼電子遊戲,哪怕有,也不應該叫《百事可樂》這種充滿資本主義氣息的名字。 但電子遊戲從誕生之初就是這樣,離經叛道,劍走偏鋒。 在 1980s 的意識形態大衝突時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年輕人們迫切需要一條暢通無阻的表達渠道,而電子遊戲作為一種暫時不受當局管轄的新興文化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以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電子遊戲都非常稚嫩,有些甚至都不能被稱作遊戲;但當我們放眼整個歷史,這些遊戲無疑具有其歷史特殊性,值得我們研究一番。 我整理了一下英文、捷克文和斯洛伐克文網站上的資料,編撰成了這樣一篇介紹捷克斯洛伐克 80...

《無聲狂嘯》:縱使沒有HappyEnd,但直面恐懼即是最大的勝利

本文系作者:中二臻病 投稿首發於 公眾號:迷失攻略組 文章包含劇透內容,請謹慎閱讀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前,首先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遊戲」是什麼?以及,好遊戲應該要滿足哪些點? 對於第一個問題相信大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能舒緩情緒,放鬆壓力,打發時間。 然而除此之外呢?引用維基百科的解釋: 我認為」遊戲」之所以被稱為遊戲,最主要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需要滿足的是,其是否能准確無誤地將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達給玩家。 那麼第二個問題對我而言:畫面?操作?玩法?完整性?劇情?不不不,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我評定一個好遊戲的標準,只能算是加分項,我在意的是通關這款遊戲後能給我的自我界限帶來多大的擴展,並且內心的地圖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能有遊戲達到以上的要求,那便是我認為的好遊戲。 我認為《無聲狂嘯》(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 )便是同時滿足上面兩點要求的佳作之一。 窺探人性深淵的AVG佳作《無聲狂嘯》 《無聲狂嘯》是根據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哈蘭·埃里森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遊戲的製作商是之前推出過《黑暗之蠱》系列的Cyberdream公司,但遊戲因為對有關戰爭,性,人格,暴力,虐待,權力等道德社會問題的直白呈現,導致發售後在當時那個年代一直飽受爭議也相應的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失敗,Cyberdream公司也因此而慢慢沒落,走向終點。 與其他同類型的改編遊戲不同的是,原作者哈蘭·埃里森不僅全程參與了遊戲的製作,還親自為遊戲的角色攥寫了大量的文本來補足修正遊戲的劇情,甚至為遊戲中最大的反叛」AM(主宰)」進行了配音,其實哈蘭·埃里森本人是不怎麼喜歡玩遊戲的,因此也在小說的遊戲化過程中要求本作「set the precedent that games should be more than a way to waste...

發行商暗示經典AVG神作《無聲狂嘯》或將推出重製版

今日(6月24日),《無聲狂嘯(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的遊戲發行商Nightdive Studios的CEO在其社交平台上暗示或將推出本作的重製版。 據悉,該遊戲是由遊戲開發商Cyberdreams和The Dreamers Guild聯合開發製作,遊戲劇情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大師哈蘭·艾莉森於1967年公開的經典小說。 Stephen Kick在推文中說道:「嗯……別買這個,我們即將推出一些特別的東西。」,並附了一張價格高達2470美金的《無聲狂嘯》遊戲實體版截圖。 據悉,該工作室之前翻新的《無聲狂嘯》已在Steam平台公開發售,售價25元,但並不支持中文。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