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GCN

Tag: GCN

AMD停止支持HD 7000、R9 200/300/Fury系列顯卡:GCN老三代再見了

今天(6月22日),AMD上線了,如約帶來FSR超解析度功能,首批支持7款遊戲。 與此同時,用戶發現,AMD悄然關閉了對Win7系統驅動的支持,同時,21.6.1和上一版21.5.2相比,兼容的產品也存在很大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前三代GCN架構GPU的產品不在支持之列了。 這意味著Radeon HD 7000系列、8000系列、R200、R300、Fury系列顯卡正式進入「過時」列表,後續將沒有驅動維護了。 GCN架構發布於2011年,Radeon HD7000系列是第一代產品,其中HD7970是GCN老大哥,2016年的RX 400系列是最新的第四代,也就是目前21.6.1支持的最老架構了。 與此同時,包括Bristol Ridge、Carrizo、Kaveri在內的APU產品,後續也沒有集顯層面的驅動更新了,坦率來說,它們服役的時間並不長,畢竟AMD 2018年才發布第一代集成Vega的銳龍APU。 來源:快科技
Digital Foundry測試:RDNA相比第一代GCN在架構層面進步了多少

Digital Foundry測試:RDNA相比第一代GCN在架構層面進步了多少

「數毛社」Digital Foundry(以下簡稱DF)前幾天放出了一項對比測試的結果,他們用最新的RDNA架構產品——RX 5700去對比了GCN 1.0的最終產品——R9 280X,在一系列限制條件下面的測試最終得出AMD在架構方面的進步是非常驚人的。 首先來看對比對象: Radeon R9 280X是AMD在2011年推出的採用GCN 1.0架構的最終產品,核心代號為Tahiti。GCN1.0架構下面最出名的產品可能就是Radeon HD 7970了,R9 280X用的和它其實是一樣的GPU,不過頻率方面上調了,它擁有32組CU,2048個渲染單元以及288GB/s的顯存帶寬,在1GHz的顯存頻率下,它具有4.1TFlops的運算能力。 而最新的RX 5700採用的是RDNA 1.0的架構,擁有36組CU,2304個渲染器,因為使用了最新的GDDR6顯存,所以顯存帶寬高達448GB/s。 這兩張顯卡差距如此大,怎麼進行架構層面的對比呢?DF引入了RX 570以及RX 580。 首先RX 570是採用GCN 4.0的架構,也就是RX 480上面的北極星,擁有32組CU、2048個渲染器,不過顯存頻率稍弱於R9 280X,但是主要規格達成了一致。 然後是同樣採用GCN 4.0架構的RX 580,它擁有與RX 5700一致的36組CU以及2304個渲染器,不過在顯存帶寬上與RX 5700有比較大的差距。 這樣通過GCN 4.0架構的兩張卡的加入,RX...

Navi 14可能會以工作站顯卡身份出現,Vega可能正在被改進

是的,又到了我們熟悉的Linux驅動庫透露新硬體消息的時間了,在最近一些向AMD顯卡DRM驅動提交代碼的commit中出現了一個名為「把Navi 14的PCI ID加入到工作站SKU中」的新更改,這可能預示著Navi 14將會以工作站顯卡的身份首先出現。 新加入的兩個PCI ID分別是0x7341和0x7347,目前流傳的消息是Navi家族除了目前已經發布上市的Navi 10之外還存在Navi 12和Navi 14等成員,根據目前的信息,Navi 14的規模可能會小於Navi 10,市場定位類似於之前的Radeon RX 570以及NVIDIA的GeForce GTX 1650這樣子處於入門級之上的顯卡。而加入到工作站顯卡的消息可能是表示Navi 14將同時推出工作站版本和遊戲顯卡兩種版本,這對於低預算的工作站用戶來說是個不錯的消息,AMD近期推廣自家的計算卡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各項軟體支持也在不斷地優化完善,是除了NVIDIA的Quadro系列卡之外不錯的選擇。 另外,AMD看起來並沒有完全放棄GCN,現在的證據都在告訴著人們,下一代代號為"Renoir"的APU將繼續採用基於Vega架構的圖形核心,不過最近的驅動更新顯示這款未來的APU的圖形部分在外圍部分很像Navi,比如視頻解碼模塊,也就是Video Core Next(VCN)更類似於Navi上面的新版本而不是Vega上面使用的。還有DCN2.1顯示引擎,也是Navi上面使用的。目前看起來更可能是Vega架構還沒有被放棄,AMD正在對它進行著一些小改進使得它更好的適應未來的需求,AMD可能是會同時使用兩種核心架構來更好的覆蓋市場。 ...

AMD推出Radeon Pro WX 3200:面向入門級工作站,功耗50W無需外接供電

這兩天的主角當然是老黃家的SUPER系列顯卡,考慮到AMD新品需要再等幾天才能解禁,在這里我也不方便劇透。不過就在全世界硬體玩家都在看SUPER評測的同時,AMD默默放出了新款Radeon Pro WX 3200顯卡,這款顯卡面向工作站使用,功耗僅為50W,售價199美元。 AMD Radeon Pro WX 3200面向預算不多的小型或者個人工作站設計,通過了ISV認證,因此支持包括ACCA軟體、Autodesk Inventor、Autodesk Revit和CGTech VERICUT等專業軟體。與此同時,它還支持10位色深以及目前流行的OpenCL 2、DirectX 12、OpenGL 2和Vulkan 1.1等API,因此不用擔心兼容性方面的問題。 作為一款入門級專業卡,AMD Radeon Pro WX 3200採用GCN 4.0架構,台積電14nm FinFET製程,包含了10個計算單元(CU),也就是640個流處理器(SP)。雖然AMD目前尚未公布這款顯卡的工作頻率,但是它的峰值單精度浮點(FP32)性能達到了1.66TFLOPS,與目前的AMD Radeon Pro WX...

AMD RDNA顯卡架構簡析:更高速的數據運轉,更靈活的指令運算方式

在我們的記憶中AMD的顯卡產品已經用了很久的GCN架構,雖然每代產品所用的GCN架構都有改良的地方,但本質上還是GCN架構。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GCN架構很成功,因為使用了那麼長時間,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考驗,我們也可以說GCN架構潛力很大,從發布至今那麼長的時間依然可以展現出不俗的實力。 但GCN架構畢竟不是完美的,隨著競爭對手的發展,GCN架構的應對能力確實開始下滑了。那對於一直為推出頂尖產品而奮鬥AMD顯卡團隊來說,GCN架構顯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為此那麼拿出了核心代號為Navi的新產品,也就是新近發布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這里面所用的RDNA架構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RDNA架構雖然得到了GCN架構的一些啟發,但是從整體來說是一種全新架構,從絕對性能、運行功耗、能效比等多方面來說都全面勝於前輩,是AMD顯卡團隊的精品之作。 RDNA架構又叫做Radeon DNA架構,這個名稱是什麼意思相信不用我們多做解釋了。AMD之所以這麼命名,自然是認為RDNA架構是決定新一代顯卡表現的關鍵,就像DNA對於生物的重要性。 Navi核心顯卡一共有4個重要的地方,其一是7nm工藝,其二是GDDR6顯存,其三是PCI-E 4.0接口,最後一個就是RDNA架構了,可以說缺少任何一個,Navi顯卡都無法實現當前的性能表現。 我們直接把目光聚焦到RDNA架構上,RDNA架構有三大重點,一個是全新的計算單元設計,第二是多級緩存制度,第三是精簡化的圖形管道,三者的配合讓RDNA架構的運算效率相比GCN架構有極大的提升。 Radeon RX 5700XT的圖形核心是目前已知的Navi核心或者說RDNA架構產品中的完全體,其擁有40組RDNA CU單元,共計2560個流處理器、80個標量單元和160個64位雙線性過濾單元。 RDNA架構支持Wave32和Wave64兩指令長度模式,這個很重要 AMD R100顯卡架構到RDNA顯卡架構的的變遷史 那麼到底RDNA架構相比GCN架構有什麼地方是更為領先呢?首先我們可以從兩者的CU單元來判斷。首先GCN架構是擁有4組SIMD16單元、1個共享標量單元和1個共享向量單元;RDNA架構擁有2組SIMD32單元,2個共享向量單元和2個共享標量單元,可以看出其SIMD單元的組合方式不同,向量和標量單元也更多。 RDNA這樣的組成有什麼好處呢?以運行一個Wave64指令為例,由於GCN架構僅支持Wave16長度指令,僅有一個標量單元,因此Wave64指令會被分到4組SIMD單元中,每個時鍾周期運行一組,這樣就需要4個時鍾周期才能完成一個Wave64指令。 而RDNA架構有兩組SIMD32單元,支持Wave32長度指令,而且有兩個標量單元,因此一個Wave64指令可以同時由兩個SIMD32單元運行,一個時鍾周期就完成了。 也正因為這樣的結構,RDNA結構可以同時運行兩個不同Wave32指令或一個Wave64指令,這也是其Wave32/64雙模式的來由。 從結果來看,運行Wave64指令時,GCN架構的SIMD單元利用率只有25%,而RDNA架構的利用率可以達到100%,這就是為什麼後者可以在硬體規格接近的情況下,迸發出凌駕於GCN架構效能的原因。 RDNA架構SIMD單元組成 支持Wave32與Wave64雙模式 當然除此之外RDNA架構還進行了很多的增強,例如2倍與GCN架構的ALU單元與4倍於GCN架構的緩存帶寬,這些都是我們表面上看不到的規格,為此即便是CU單元和流處理器數量相同,RDNA架構的性能會比GCN架構性能高出一個甚至幾個檔次的原因。 不同架構之間的區別 RDNA架構緩存系統 緩存帶寬相比GCN架構有很大的提升,延遲則有大幅度的下降 精簡化的圖形管道使數據處理的速度更加迅速 因此與RX Vega 64顯卡相比,Radeon RX 5700 XT也就是Navi核心顯卡在性能領先14%的前提下,功耗還有23%的下降,而且得益於7nm工藝,Navi核心的面積只有251平方毫米,Vega 10核心卻已經接近500平方毫米,單位面積可以提供的性能,前者是後者的2.3倍。 當然除了硬體上改進外,這次RDNA架構顯卡還給遊戲玩家帶來了軟體上的優化。首先是AMD FidelityFX套件,這是一個開源的畫質工具,目前可以實現的作用是提升遊戲換面的銳利度和對比度,使原本因為抗鋸齒等原因而導致模糊的畫面重新變得銳利。 當然這並不是AMD FidelityFX的唯一功能,事實上AMD FidelityFX還能完成很多事情,只是其他功能目前尚處於開發階段,因此並未進行公開。此外這個套件雖然開源但並不是一個外部優化軟體,而是需要融入到遊戲本身的,不過目前已經有不少遊戲廠商跟AMD合作將AMD FidelityFX加入到自己遊戲中,就像當年的「海飛絲」特效那樣。 已經可以確定的是《F1 2019》和《無主之地3》都會支持AMD FidelityFX,未來會有更多的遊戲加入,有興趣的玩家也可以到GPUOpen網站下載開源包,自己來玩一玩。 很多遊戲廠商已經確定會支持AMD FidelityFX 而AMD圖像銳化功能則是由顯卡驅動提供的功能,這意味著什麼遊戲都能支持,其作用同樣是銳化遊戲畫面,使其看上去更加清晰。 AMD表示相應的功能會在Radeon RX 5700顯卡發售後的最新版的驅動中提供,不過目前僅支持RDNA架構顯卡,後期是否會支持GCN架構顯卡,他們表示這不方便透露,因此大家也只能等待了。 對於電競玩家來說RDNA架構顯卡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抗延遲功能,這是一項降低從操作到畫面響應所需要的時間的功能,AMD表示開啟抗延遲功能後,操作到顯示的延遲時間將縮短三分之一,對於電競玩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AMD的GCN至少再撐一年,Navi GPU底層架構還是它

AMD的GCN架構已經用了許多年了,本以為Navi會是新的架構,不過從AMD最新的開發驅動來看,Navi依然是GCN架構,那麼它還是繞不開GCN架構最大4096個流處理器的束縛。 Phoronix在查找各種Git資料庫時發現了AMD進行提交的AMDGPU LLVM開源顯卡驅動,里面有這麼兩行: EF_AMDGPU_MACH_ AMDGCN _LAST =EF_AMDGPU_MACH_ AMDGCN _GFX1010 GFX900是Vega,那麼GFX1010就肯定只能是Navi,而前面有AMDGCN的字眼,說明Navi的底層設計還是GCN,AMD只是在這個老架構上再繼續優化,此前有人說過GCN架構如果不進行大規模調整的話就無法擁有超過4096個流處理器,但如果進行大規模調整的話它還會叫作GCN嗎? GCN架構誕生於2012年,當年的Radeon HD 7970性能確實強大,但是7年以來AMD的顯卡依然是使用GCN架構,這架構的潛能應該也挖掘得差不多了,Navi應該會是GCN架構最後的產物,而AMD再下一代的7nm+顯卡代號Arcturus會徹底轉向新的架構,預計2020年登場。 根據目前的各種消息,Navi將在Vega架構的基礎上引入流式傳輸光柵器(Draw Stream Binning Rasterizer),這樣它就能支持光線追蹤了,而且支持的顯存類型也變成了GDDR6,這樣顯存的成本也可以降下來,當然不排除高端型號還會繼續使用昂貴的HBM2顯存的可能性。 來源:超能網

AMD的Navi 20憋大招:支持光追,7nm EUV工藝,放棄GCN架構

2018年NVIDIA推出了全新的圖靈架構,開啟了RTX追光之路,AMD去年的主力依然是RX 500及Vega系列,年底推出了RX 590,2019年初AMD拿出了7nm工藝的Radeon VII顯卡,性能倒是追上RTX 2080級別的,16GB HBM2顯存看着也不錯,但是功耗、發熱偏高,而且缺少光追支持。AMD今年的重點是7nm Navi,A反是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發佈,但是第一代Navi 10性能主打中高端市場,都不一定能取代Vega顯卡地位,不能戰NV全家。既然Navi 10不討好,那期待下Navi 20吧,爆料顯示Navi 20真的是個AMD大招了,不僅支持光線追蹤技術,還升級到更新的7nm EUV(7nm+)工藝,更重要的是它不再使用GCN架構,會更換全新的底層架構。 對於Navi GPU核心,此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是Navi顯卡是給微軟、索尼新一代主機定製的,所以性能上並不是最頂級的,定位更像是RX 680這樣的,是14nm Polaris架構的繼任者,Vega顯卡在2019年內依然會是AMD的高端顯卡。 不過AMD官方並沒有證實或者否認Navi的定位,而早前也流傳着另外的爆料,那就是Navi家族不是只有一款,首批問世的是Navi 10核心,定位就跟上面所說的那樣,但它還有更高端的Navi 20核心,只不過Navi 20的爆料比較少,之前傳聞的很玄乎。 對於Navi 20,油土鱉播主RedGamingTech日前在視頻中在視頻中爆了個猛料,根據他所說,Navi 20核心至少有三大變化: ·Navi 20將支持光線追蹤 ·Navi 20將使用更先進的7nm+工藝,也就是7nm EUV工藝 ·Navi 20將放棄GCN架構,轉向更新一代的底層架構 對於這個爆料,假如存在Navi 10到Navi 20這樣的進化路線的話,Navi 20支持光追應該沒什麼懸念了,因為Navi 20的發佈時間不是今年,靠譜的發佈時間是2020年到2021年間,那時候光追不能說普及至少也是3A新遊戲的標準了,而且業界也在推動非加速單元的通用型光追技術普及,NVIDIA在這方面也有所松動了。 至於剩下的兩點——7nm EUV工藝及全新架構,對照AMD的路線圖的話,這兩個特性是Navi之後的Next-Gen處理器才有的,雖然Next-Gen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命名,不過之前的爆料稱下下代GPU架構代號為Arcturus,也就是大角星。 當然了,這些爆料依然不是AMD官方承諾,沒發佈之前一切都可能變的,Navi 20核心並不是今年就發佈的,至少要一年之後,時間點使用7nm EUV工藝也是有可能的,而更換GCN架構的事也不是第一次傳聞了,之前有爆料說Navi會是最後一代GCN架構,不過Navi 10、Navi 20是兩款核心,所以Navi 20替換GCN架構也不是沒可能。 來源:超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