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抗生素使用將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這些症狀吃抗生素根本沒用

抗生素使用將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這些症狀吃抗生素根本沒用

抗生素曾被譽為「最偉大的醫藥發明」,其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但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危害同樣巨大。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包括腸道菌群失衡、肝臟損害、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等,而最嚴重的危害是產生抗生素耐藥性(即在體內產生了耐抗生素的新型病菌)。有不少人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或等同於「消炎藥」,誤認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症。 事實上造成人體炎症的感染來源很多(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只有對細菌造成的感染,抗生素治療才有效,而對咳嗽和咽喉痛等症狀,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日期,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遏制耐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情況納入醫院評審、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合理用藥考核等工作,並適當加大考核權重,發揮指揮棒作用。 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要加強合理用藥宣傳,重點宣傳抗微生物藥物使用誤區和不合理使用的危害,糾正患者不規范的自我治療行為,引導其在醫師、藥師指導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建立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定期宣傳機制,每年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開展宣傳活動,促進正確信息的有效傳遞。將抗微生物藥物管理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實提升公眾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認知水平。 以下為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為進一步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積極應對微生物耐藥,持續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保護人民健康,現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充分認識做好抗微生物藥物管理的重要性 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微生物耐藥問題,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多次呼籲要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更好地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聯合國大會和G20峰會等國際會議將微生物耐藥列為重要議題,在更高層面進行研究討論。各地要高度重視,將抗微生物藥物管理作為保障公眾健康、防範生物安全風險、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持續做好工作部署和責任落實。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落實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的指導監督責任,醫療機構要落實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主體責任,採取扎實管用的措施,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二、統籌部署推進,全面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 各地要進一步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有關要求,規范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藥物治療。同時,統籌部署推進結核分枝桿菌、寄生蟲和各種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工作,建立完善有關疾病診療規范、技術指南、臨床路徑、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及監測指標體系等。對各臨床科室醫師以及臨床藥師、微生物檢驗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理論和實踐培訓,強化抗微生物藥物臨床合理應用,規范經驗性用藥,減少無指征使用抗微生物藥物,進一步提升感染性疾病規范化診療水平,延緩微生物耐藥性產生。醫療機構要按照規定,科學調整優化本機構的抗微生物藥物供應目錄,從采購源頭做好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管理工作。 三、完善管理措施,進一步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情況納入醫院評審、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合理用藥考核等工作,並適當加大考核權重,發揮指揮棒作用。進一步增加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細菌耐藥監測網(以下簡稱「兩網」)入網醫療機構數量,發揮「兩網」監測和監管作用。2021年9月底前,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全部加入「兩網」;鼓勵其他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入網;積極探索基層醫療機構入網的方式和方法。新入網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領導和支持,積極為監測工作創造條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和分析,加強監測和監管,對管理效果進行持續評估,並採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用藥水平。試點開展抗微生物藥物體外敏感性折點研究,逐步建立抗微生物藥物折點標準體系,指導臨床科學精準用藥。 四、立足多學科協作,提高感染性疾病診療能力 醫療機構要以改善感染性疾病轉歸和提高醫療質量為目標,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建設,並做好感染防控、檢驗、藥學、護理等學科協作,共同制訂並實施感染性疾病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要督促全院落實感控基礎措施,根據本機構耐藥微生物流行病學特徵,實施臨床重要耐藥微生物感染的個性化循證防控措施。微生物實驗室主動與臨床溝通完善微生物檢驗項目,開展相應病原學檢測,提高感染性疾病診斷水平。優先培養配備抗感染領域的臨床藥師,要求臨床藥師積極參與抗感染治療,落實處方審核和點評要求,促進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規范β內酰胺類藥物皮試,優化抗菌藥物使用結構。做好優質護理服務,及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降低感染合並症。 五、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民合理用藥意識 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要加強合理用藥宣傳,重點宣傳抗微生物藥物使用誤區和不合理使用的危害,糾正患者不規范的自我治療行為,引導其在醫師、藥師指導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建立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定期宣傳機制,每年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開展宣傳活動,促進正確信息的有效傳遞。將抗微生物藥物管理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實提升公眾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認知水平。 按照要求納入「兩網」的醫療機構,應當及時登錄「兩網」提交入網申請。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網址:http://y.chinadtc.org.cn;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網址:www.carss.cn。我委將適時通報相關工作進展情況。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與COVID-19保護之間的聯系

研究人員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與COVID-19保護之間的聯系

據外媒報道,抗精神病藥物是一種通常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現在一項新研究稱其可能對COVID-19有保護作用。根據塞維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較小,而且在那些感染病毒的人中,達到嚴重威脅生命狀態的幾率較低。 科學家提供了兩項研究報告,這都是由該大學醫院的精神衛生部門領導的。這項工作涉及塞維利亞醫院698名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的數據。 研究人員指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中患COVID-19的比例「低於預期」。這並不意味着沒有任何感染報告,但在感染COVID-19的情況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人被發現更有可能發展成輕症。 第二項研究的主要作者Crespo-Facorro教授解釋說。 以一種驚人的方式,我們已經證明了抗精神病藥物如何減少與COVID-19感染的嚴重性相關的許多炎症和免疫學途徑所涉及的基因的激活。雖然這一發現需要復制,但這一發現可能非常重要,因為用原本適用於不相關臨床情況的藥物治療COVID-19,也就是藥物重新定位,已被證明是有效治療COVID-19患者的一個有趣來源。 來源:cnBeta

又一疫苗出血栓問題 歐盟調查強生疫苗不良反應

繼阿斯利康的疫苗之後,強生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也因為血栓反應遭到歐盟監管機構調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當地時間本周五公布,收到四例強生疫苗接種者出現嚴重血栓反應的報告,其中一人死亡。有一例是參與該疫苗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另外三人是在美國境內接種期間接受了一針注射。EMA安全委員會已就此問題展開調查。 EMA稱,目前尚不清楚強生疫苗與血栓問題之間有無聯系,也不清楚EMA是否可能要為此更新有關該疫苗的安全信息。 強生此後表示,該司密切追蹤的副作用情況顯示,接種後只有非常少的血栓反應。在這些罕見的反應病例和該司疫苗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周五當天,強生股價盤中跌近2%,收跌約1%,在道指成份股中跌幅居前。 今年3月,EMA才批准在歐盟國家使用強生疫苗,該司疫苗預計要到本月晚些時候才會開始在歐盟地區正式分發應用。因此,EMA所說的不良反應目前並未真正影響開展疫苗工作的歐洲國家。但這已經是第二種出現血栓方面不良反應的歐盟批准使用新冠疫苗。 最近EMA正在調查阿斯利康的血栓反應。雖然多次堅持接種該疫苗「利大於弊」,但EMA本周三稱,罕見血栓應被列為一種阿斯利康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稱接種該公司疫苗與血栓反應之間存在關聯性,這些罕見副作用的 「合理解釋是(個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截至3月22日,在歐洲經濟區——歐盟、冰島、挪威和列支敦士登記錄在案的86個阿斯利康疫苗接種血栓案例中,大部分患者為60歲以下女性,其中18例情況致命。EMA本周三公布對這些案例的研究結論仍是使用該疫苗的益處超過風險。EMA無法列出年齡或性別等具體的相關風險因素,但已發現的血栓病例大多為60歲以下女性。 由於擔心阿斯利康疫苗安全,德國、法國、荷蘭和加拿大等國已限制該疫苗使用,只為老年人接種。 在審議了EMA以及英國相關監管機構以及成員國提供的信息後,世衛組織的全球疫苗安全咨詢委員會本周三指出,注射牛津-阿斯利康疫苗與和血小板下降並出現血栓之間的因果關系被認為 「似乎可能」,但尚未得到證實。雖然令人擔憂,但血栓事件非常罕見。 來源:cnBeta

強生公司的單劑COVID-19疫苗因血栓問題正接受EMA調查

據外媒報道,強生公司的單劑COVID-19疫苗因血栓問題正在接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調查,這是第二個因潛在致命副作用而遭調查的新冠疫苗。EMA的安全委員會PRAC本周早些時候建議繼續使用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的疫苗,雖然要求可能的血液問題被添加到罕見的風險列表中。 當時,EMA表示,雖然有證據表明,一些人--尤其是60歲以下的女性--在接種Vaxzevria疫苗後可能更容易出現低血小板的異常血栓,但 "總體的利益-風險仍然是積極的"。具體的風險因素尚未得到證實,但EMA建議醫療服務提供者在接種疫苗後的兩周內「保持警惕」,注意此類血栓的可能性。 現在,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轉向了另一種COVID-19疫苗。強生公司的單劑COVID-19疫苗Janssen目前在歐洲尚未廣泛推廣,只是在美國獲得了FDA的緊急使用授權。EMA指出,該疫苗已於3月11日獲得歐盟(EU)授權,初步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開始推廣。 然而,現在有人質疑,它是否也會導致奇怪的血栓行為。「在接種COVID-19疫苗Janssen後,已經報告了四例嚴重的低血小板的異常血栓病例,」EMA周五證實。「一例發生在臨床試驗中,三例發生在疫苗在美國推廣期間。其中一例是致命的。」 血栓栓塞事件涉及在血管中形成血栓。它沿着血流攜帶,可以堵塞身體其他地方的另一條血管。它可能會導致中風,肺部栓塞或更多的問題。 雖然有幾個COVID-19疫苗目前正在世界各地管理,強生Janssen疫苗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只需要單劑注射。其他的疫苗--如美國也在使用的Moderna和輝瑞公司的藥物--則需要注射兩劑才能達到最高的有效性,兩劑接種時間一般間隔3-4周。 目前,EMA表示,PRAC正在審查有關潛在問題的所謂「安全信號」。這指的是一種新的或已知的不良事件,可能是由一種藥物引起的,並需要進一步調查。現階段EMA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接種COVID-19疫苗Janssen與這些病症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PRAC正在研究報告的4個病例,並將權衡是否應該採取進一步的監管行動。該機構表示,這通常涉及產品信息的更新;歐盟對COVID-19疫苗Janssen的授權被撤銷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正如他們之前對Vaxzevria所採取的措施那樣,更有可能的是,如果認為有必要,將增加一個新的副作用警告,讓醫療服務提供者保持意識。 來源:cnBeta
瑞典研究稱十分之一的COVID-19輕症患者在8個月後仍有長期症狀

瑞典研究稱十分之一的COVID-19輕症患者在8個月後仍有長期症狀

據外媒報道,瑞典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確診COVID-19輕症8個月後,十分之一的人仍有至少一種長期症狀,被認為對其工作、社交或家庭生活有負面影響。最常見的長期症狀是嗅覺和味覺的喪失以及疲勞。這是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由瑞典Danderyd醫院和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 自2020年春季以來,Danderyd醫院和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所謂的COMMUNITY研究,主要目的是檢查COVID-19後的免疫力。在2020年春季的第一階段研究中,他們從Danderyd醫院的2149名員工中收集了血液樣本,其中約19%的員工有針對SARS-CoV-2的抗體。此後每四個月採集一次血液樣本,研究參與者回答了有關長期症狀及其對生活質量影響的問卷調查。 在2021年1月的第三次隨訪中,研究小組對至少8個月前出現COVID-19輕微症狀的參與者自我報告的長期症狀存在情況及其對工作、社交和家庭生活的影響進行了檢查。這些參與者由323名醫護人員組成(83%為女性,中位年齡43歲),並與整個研究期間沒有患COVID-19的1072名醫護人員(86%為女性,中位年齡47歲)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之前患有COVID-19的人群中,有26%的人,而對照組則有9%的人,至少有一種長期症狀,持續時間超過兩個月;11%的人,而對照組則有2%的人,至少有一種對工作、社交或家庭生活有負面影響的症狀,持續時間至少8個月。最常見的長期症狀是嗅覺和味覺的喪失,疲勞和呼吸問題。 「我們調查了一個相對年輕和健康的工作群體在輕度COVID-19後是否存在長期症狀,我們發現最主要的長期症狀是嗅覺和味覺喪失。疲勞和呼吸系統問題在有過COVID-19的參與者中也比較常見,但發生的程度不一樣。」Danderyd醫院和卡羅林斯卡學院COMMUNITY研究的專家醫師、博士和首席研究員Charlotte Thålin說。"然而,我們沒有看到認知症狀的發病率增加,如大腦疲勞,記憶和注意力問題,或肌肉和關節疼痛,心悸或長期發燒等身體疾病。" "盡管研究參與者有輕微的COVID-19感染,但相對來說,很大一部分人報告有長期症狀,對生活質量有影響。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年輕健康的個體以及社會上的其他群體應該對這種似乎能夠顯著損害生活質量的病毒引起極大的重視,甚至在感染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如此。"Danderyd醫院副主任醫師、卡羅林斯卡學院該項目的博士生Sebastian Havervall說。 COMMUNITY研究現在將繼續進行,下一次隨訪將在5月進行,屆時預計將有大部分研究參與者接種疫苗。除了監測免疫力和再次感染的發生,還計劃開展幾個關於COVID後的項目。 "除其他外,我們將更仔細地研究COVID-19相關的嗅覺和味覺損失,並調查免疫系統,包括自身免疫,是否在COVID後發揮作用,"Charlotte Thålin說。 該文章已通過同行評審,並作為研究信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來源:cnBeta
日本科學家開發新型水凝膠 可根據溫度和酸度釋放抗癌藥物

日本科學家開發新型水凝膠 可根據溫度和酸度釋放抗癌藥物

據外媒報道,將抗癌藥物裝入藥物輸送容器中,在釋放藥物之前,可以將藥物輸送到腫瘤部位,可以提供新的高效治療形式,日本的科學家為此開發了一種很有前景的新技術。該團隊的多功能新型水凝膠可以裝入抗癌藥物,然後根據腫瘤微環境的溫度和pH值變化釋放藥物,作為手術切除後取出殘留癌細胞的工具。 這種新型水凝膠是東京理科大學科學家的研發成果,他們針對許多抗癌藥物在服用後容易在人體內迅速分解的特點,開發出了這種水凝膠。水凝膠由水狀聚合物網絡組成,在這一領域提供了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遞送工具,可使藥物保持穩定和完整,直至到達目的地。 這些藥物可以通過注射器注射,然後在體內激活,例如通過受到紅外線的照射。其他的可能性還包括設計水凝膠對腫瘤微環境中的某些刺激做出反應,比如暴露在溫度或pH值變化下會膨脹或收縮,並以此釋放藥物。 東京理科大學團隊的水凝膠的新突破之處在於它採取了多方位的藥物輸送方式。據科學家們介紹,迄今為止,為輸送抗癌藥物而開發的水凝膠只對單一的刺激作出反應,因此他們着手開發一種更多功能的解決方案。 該團隊的水凝膠由合成聚合物和有機化合物製成,並加入了氨基基團。這使得它們能夠隨着溫度和pH值的變化而收縮和膨脹,並因此釋放藥物。這一點通過實驗室實驗得到了證明,實驗室實驗復制了腫瘤微環境的酸度和溫度,水凝膠的網絡結構被證明能夠保存藥物,直到到了輸送的時候。 此外,研究人員還表示,通過改變聚合物網絡的網眼大小,可以控制水凝膠所能容納的藥物數量和類型,從而提高了個性化治療的前景。而一旦完成工作,水凝膠就會降解成水溶性低聚物,並能輕易地從體內排出。 隨着進一步的工作,水凝膠可以提供一種個性化的高靶向治療癌症的方法。該團隊認為,在手術切除腫瘤後,它將被投入工作,在那里它可以被管理以解決任何可能殘留的癌細胞。 該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稱「蛋白質浴」有助於器官「再細胞化」 使移植更安全

研究稱「蛋白質浴」有助於器官「再細胞化」 使移植更安全

據外媒報道,雖然器官移植手術可以挽救生命,但如果接受者的免疫系統排斥外來細胞,就會出現並發症。一種新興的技術通過將供體細胞從供體器官中剝離出來,並將其替換為受體自身的細胞來降低這種風險,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增加了一個額外的步驟,使這一過程更加有效。 成功的器官移植有許多障礙。首先是可能需要漫長的等待,尋找具有相同血型、相似體型以及其他因素(如距離和可用性)的捐贈者。即使找到了匹配的器官,也往往會出現排斥反應,患者需要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排斥反應可能使他們容易受到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影響。 但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能繞過這一問題的方法。將器官浸泡在一種特殊設計的液體中,剝離出捐贈者的細胞,只留下細胞外基質--賦予器官形狀的支撐結構。在這種「去細胞化」之後,器官可以用從受體身上提取的細胞進行 "再細胞化"。這可以防止排斥反應,因為病人的免疫系統不會將器官識別為外來器官。 雖然理論上聽起來不錯,但不幸的是,仍有並發症。「去細胞化」過程會破壞細胞外基質,使新細胞更難附着在結構上並繁殖。改善這方面的問題是巴西聖保羅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IB-USP)人類基因組和干細胞研究中心(HUG-CELL)的科學家們新研究的重點。 為此,研究人員在「去細胞化」和「再細胞化」之間增加了一個額外的步驟。在對大鼠肝臟的測試中,研究小組用含有SPARC和TGFB1等蛋白質的條件培養基清洗脫細胞器官,這些蛋白質是由肝細胞產生的,有助於它們增殖和生長血管。 然後在新調理的大鼠肝臟中加入一系列的人體細胞--肝細胞(主要的肝臟細胞)、內皮細胞(形成內膜的細胞)和間質細胞(干細胞的一種)。這些肝臟在培養箱中生長了五周。研究小組發現,被新溶液富集的肝臟比沒有該額外步驟的對照肝臟生長的再細胞化效果要好得多。 "用這些分子富集細胞外基質讓它變得更類似於健康肝臟的基質,"該研究的第一作者Luiz Carlos de Caires-Júnior說。"這種治療使肝細胞生長和功能更加旺盛。" 下一步,該團隊計劃建立一個更大的生物反應器,可以使人類肝臟去細胞化和再細胞化。這項技術應該也能在其他器官上發揮作用。 如果成功的話,這項技術可以在幾個方面擴大可供移植的器官庫。它將減少匹配捐贈者和接受者的需求,並可用於修復那些原本會受損或不健康而無法進行移植的器官。 該研究發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在斑馬魚中發現一個關鍵基因「開關」 或徹底改變心髒病治療

科學家在斑馬魚中發現一個關鍵基因「開關」 或徹底改變心髒病治療

據外媒報道,悉尼張任謙心髒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關鍵的新基因,希望能幫助人類心髒在心髒病發作後修復受損的心肌。研究人員在斑馬魚中發現了一個基因「開關」,它可以在心髒病發作後開啟細胞,讓它們進行分裂和繁殖,從而使這些魚的受損心肌完全再生和癒合。 人們已經知道斑馬魚可以治癒自己的心髒,但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一不可思議的壯舉的,直到現在仍是未知數。在最近發表在著名雜誌《科學》上的研究中,該研究所的團隊鑽研了一個被稱為Klf1的關鍵基因,此前只在紅血球中被發現。他們首次發現它在治癒受損的心髒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領導這項世界首創研究的Kazu Kikuchi博士說,他對這些發現感到震驚。 "我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秘密開關,它能讓心肌細胞在心髒受傷後進行分裂和繁殖。它在需要時啟動,並在心髒完全癒合時關閉。在人類中,受損和傷痕累累的心髒肌肉無法自我替換,這可能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Kikuchi博士解釋說。 "這些微小的小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70%以上,這真的有可能拯救很多很多人的生命,並導致新的藥物開發。" 該基因的作用是使剩餘的未受傷的心肌細胞更加不成熟,並改變它們的代謝線路。這使得它們能夠分裂並製造新的細胞。當該基因被移除後,斑馬魚的心髒在心髒病發作等損傷後失去了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就將其定位為一種關鍵的自我修復工具。 該研究所分子心髒病學和生物物理學部門負責人Bob Graham教授表示,他們希望利用這一與加文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世界首次發現,改變心髒病發作患者和其他心髒疾病的治療方式。 "團隊已經能夠找到這種極其重要的蛋白質,它在心髒病發作等事件發生後搖身一變,並為細胞提供超級能量,以治癒受損的心肌。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 Graham教授說。 "該基因也可能作為人類心髒的開關。我們現在希望對其功能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開啟人類心髒的再生,以提高其在身體周圍泵血的能力。" 重要的是,研究小組還發現,Klf1基因在心髒早期發育過程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它的再生特性只是在心髒損傷後才被開啟。 Graham教授補充說:「這清楚地證明,你在心髒損傷後得到的再生與心髒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情況並不相同,而是涉及一種完全不同的途徑;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多年。」 來源:cnBeta
研究:陽光跟COVID-19死亡率降低有關,但並非因為維生素D

研究:陽光跟COVID-19死亡率降低有關,但並非因為維生素D

據外媒報道,一項觀察性研究表明,陽光明媚的地區跟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有關。專家稱,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更多地暴露在陽光下--尤其是紫外線--可以作為一種簡單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那麼它可以降低死亡率。 資料圖 近日,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將2020年1月至4月美國大陸所有有記錄的COVID-19死亡病例跟同期美國2474個縣的紫外線水平進行了比較。 研究發現,跟紫外線水平較低的人相比,生活在紫外線水平最高地區的人死於COVID-19的風險更低。據悉,紫外線水平占太陽紫外線的95%。英國和意大利也進行了同樣的分析。 研究人員將已知的跟病毒暴露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的因素如年齡、種族、社會經濟地位、人口密度、空氣污染、溫度和當地的感染水平都考慮在內。 專家們表示,觀察到的來自COVID-19死亡風險降低並不能用維生素D水平升高來解釋。因為只有那些體內UVB含量不足以產生大量維生素D的區域被納入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繼續研究發現,對死亡人數較低的一種解釋是,陽光照射會導致皮膚釋放一氧化氮。正如一些實驗室研究發現的那樣,這可能會降低SARS Coronavirus2 --引發Covid-19的病毒--的復制能力。 該小組此前的研究還發現,更多的陽光照射跟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血壓和減少心髒病發作有關。由於心髒病是死於COVID-19的已知風險因素,這也可以解釋最新的發現。 該研究小組還表示,由於這項研究的觀察性質,所以不能確定因果關系。不過它可能導致干預進而可以作為潛在療法進行測試。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 來源:cnBeta

上海新冠路火出圈 網友紛紛打卡:把新冠病毒踩在腳下

近日,上海嘉定有條馬路「火」出圈,名叫「新冠路」。「上海嘉定某接種點,打疫苗停車請停在新冠路,有那麼巧麼?」近日,有博主曬出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圍觀。據了解,該照片拍攝於嘉定工業區的一個新冠疫苗臨時接種點,大家都在大門口豎着的引導牌前,駐足拍照,打卡留念。 「走新冠路,讓新冠無路可走!」「多在新冠路上走走,把病毒踩在腳下!」不少網友前來打卡。 據悉,自從3月25日該點被確定為新冠疫苗臨時接種點後,這塊引導牌就豎在門口了,附近的新冠路、新培路、匯源廣場也開辟臨時停車位,供接種者停車,萬萬沒想到這塊牌子竟然在網上「火了一把」。 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名叫「新冠」應該算是個巧合,實際上是沒什麼關聯。 事實上,「新冠路」在全國不止一條,雲南個舊市有新冠路,山東濟南也有一條新冠路,四川成都有新冠大道,山東青島還有新冠高架路。 來源:cnBeta
受肌腱啟發 科學家開發的下一代縫合線可促進傷口癒合和輸送藥物

受肌腱啟發 科學家開發的下一代縫合線可促進傷口癒合和輸送藥物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雖然縫合線已經以各種形式存在了幾個世紀,並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治癒了許多傷口,但一些科學家在它們如何幫助人體的問題上看到了另一個可能性。麥吉爾大學的一個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人體肌腱的新型縫合線,這使得它不僅能夠更有效地癒合傷口,甚至有可能監測傷口的進展,並裝載藥物來抵禦感染。 雖然擴大普通縫合線的功能是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的重點,但他們也試圖解決他們認為當前設計的缺陷。今天縫合線中使用的僵硬纖維可能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導致進一步的傷害和手術後的並發症,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更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在他們看來,部分問題在於這些更牢固的縫合線和人體組織的柔韌性質之間的對比,當兩者相互作用時,會產生摩擦。團隊的解決方案是向人體尋求靈感,開發出一種基於肌腱的材料,這種材料更適合這項任務。 「我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人體的內腱鞘,由於它的雙網結構,它既堅韌又堅固。」研究主要作者馬振偉說。「它將膠原纖維結合在一起,而其彈性蛋白網絡則加強了它的強度。」 科學家們將他們的創造稱為堅韌的凝膠鞘(TGS)縫合線,因為它們被一種耐用但滑膩的凝膠所包圍,模仿周圍組織的柔軟結構。他們在老鼠身上進行了測試,團隊確實發現,凝膠表面避免了傳統縫合線所造成的摩擦和損傷。 為了探索縫合線的潛力,不僅僅是將撕裂的組織縫合在一起,科學家們還演示了如何在縫合線中裝載抗菌化合物、pH感應微粒子、藥物和熒光納米粒子。雖然只是一個原理證明,但這提出了縫合線執行許多額外功能的前景,例如抵禦感染,輸送藥物以加速癒合和監測傷口的進展。 「這項技術為先進的傷口管理提供了一個多功能的工具,」研究作者李建宇說。「我們相信它可以用來輸送藥物,預防感染,甚至用近紅外成像監測傷口。能夠對傷口進行局部監測,並調整治療策略以達到更好的癒合效果,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探索方向。」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來源:cnBeta
《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34%新冠肺炎康復者患神經或精神疾病

《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34%新冠肺炎康復者患神經或精神疾病

《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6日刊發的一項主要針對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六個月以內確診神經或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3.6萬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記錄,這些患者絕大多數來自美國。研究人員發現,34%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6個月內確診罹患神經或精神疾病。其中,最為常見的病症為焦慮和情緒障礙,17%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有焦慮症狀,14%有情緒障礙。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越嚴重,罹患神經或精神疾病的概率越高。有住院經歷的新冠肺炎康復者6個月內確診罹患神經或精神疾病的概率上升至39%。不過,研究人員暫時無法確認這些病症與感染新冠病毒是否有關聯。 主導這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病學家馬克斯·塔凱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相比患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感染新冠病毒以後出現腦部疾病和精神紊亂的情況更為普遍。」 來源:cnBeta

一次性喝完10瓶烈酒 專家提醒喝播:危害性極大

在吃播博主被整頓後,有媒體發現多個平台又現海量喝播視頻。4月7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在某視頻平台,有網友發布一次性挑戰喝10瓶烈酒視頻,甚至有人喝播過程中嘔吐。專家稱喝播的危害性比吃播更大,酒精可以導致心肌細胞死亡、心肌里面的蛋白降解、心肌功能障礙等,最終導致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異常和心肌損傷,甚至心力衰竭。 如果心肌出了問題,心髒可能跳的忽快忽慢,可能跳動的不夠有力,甚至無力再跳,因此一些原本就有心髒病的人飲酒可能導致猝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說提前喝些牛奶、酸奶能起到保護胃腸道的作用,這種說法沒錯,但這種辦法只能減慢酒精的吸收,卻並不能減少吸收,因此 酒精仍會傷及人體內髒器。尤其是肝臟,因為肝臟是對酒精代謝的主要髒器,很多人長期飲酒最終會導致脂肪肝和肝硬化,更嚴重的會發生肝癌。 補充: 新華微評:自殘式「喝播」當「喝止」 啤酒不論杯,白酒對瓶吹……以喝酒為主題的「海量喝播」視頻在各個平台冒頭,一些主播的兇猛喝法讓人「肝顫」。過量飲酒有害健康。為博眼球,以酒量換流量,這種行為傷害的是自己身體,傳播的是畸形酒文化和不良消費觀,已然變了味。直播有底線,飲酒當適量。「大胃王」不可取,玩命「喝播」也當盡快「喝止」。 來源:cnBeta

150萬亞洲年輕人研究:空氣不好,戶外鍛煉還有健康好處嗎?

這年頭,朋友圈三天兩頭就有人曬戶外跑步記錄。運動固然有益健康,但如果空氣不好呢?畢竟,打開天氣軟件,空氣指數也常常不夠理想。近期,發表在《歐洲心髒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只要年輕人不在空氣污染水平較高的日子里做非常劇烈的運動,體育鍛煉對預防心髒和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關於戶外鍛煉的健康益處,和戶外空氣污染的潛在危害,如何平衡兩者,目前人們還知之甚少。因此,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開展研究,基於韓國國家健康保險服務機構(NHIS)的信息,跟蹤調查了近150萬名生活在城市中的20-39歲韓國年輕人在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的健康情況。 這些參與者在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內連續接受了兩次健康檢查。在每次健康檢查中,參與者都完成了一份問卷,詢問他們過去7天的運動情況,並將這些信息轉換為每周代謝當量(MET)。然後把參與者分為四組:0 MET-分鍾/周、1-499 MET-分鍾/周、500-999 MET-分鍾/周和1000或以上MET-分鍾/周。MET是在活動期間消耗的能量與靜止時消耗的能量的比率。1 MET是休息時能量消耗率,4個MET就意味着4倍的休息時所消耗的能量。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韓國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系統的數據,計算出空氣污染的年平均水平,特別是PM10和PM2.5的污染水平。空氣污染的程度分為:低至中度(PM10和PM2.5分別小於49.92 μg/m3和26.43 μg/m3)和高度(分別為49.92 μg/m3和26.46 μg/m3以上)。 在隨訪期間,共發生8706起心血管事件。調整潛在影響因素如年齡、性別、家庭收入、身體質量指數、吸煙和飲酒之後,數據顯示: 在PM2.5高度污染的地區,在兩次調查期間,活動量從0增加到1000MET-分鍾/周或更多的人群,與那些不愛運動、沒有增加運動量的人群相比,在隨訪期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33%。這意味着,在隨訪期間,每萬人中可能多出108人患心血管疾病,盡管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在PM2.5低度污染的地區,與保持不活動的人群相比,將活動量從0增加到1000MET-分鍾/周或更多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27%。這意味着在隨訪期間,每萬人中可能會減少49人患心血管疾病。盡管這一結果也不太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於PM10低到中度污染,與保持同樣高活動量的人相比,活動量大幅減少,從1000MET-分鍾/周或更多減少到0或1MET-分鍾/周-499 MET-分鍾/周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38%或22%,具有統計學意義。這意味着在隨訪期間,每萬人中分別會多出74人和66人出現心血管問題。 歐洲心髒病學會指南(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建議人們的活動量應盡量達到500MET-分鍾/周-999MET-分鍾/周。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每周5次、每次15-30分鍾的跑步、騎自行車或徒步,或每周5次、每次30-60分鍾的快走、打網球或慢騎自行車。 論文的第一作者Seong Rae Kim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在20-39歲的年輕人中,在空氣污染水平低的組中,隨着活動量的減少,中風和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但是,在空氣污染水平高的組中,將體力活動量增加到1000MET-分鍾/周以上,超過國際推薦的體力活動水平,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這是一個重要的結果,表明與40歲以上的中年人不同,當年輕的成年人在重度污染的空氣中時,過度的體力活動不一定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領導這項研究的Sang Min Park教授補充道:「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體力活動,特別是歐洲心髒病學會指南推薦的水平,與年輕人患心髒和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有關。然而,當空氣污染水平較高時,超過推薦量的運動可能會抵消甚至逆轉有益影響。」 來源:cnBeta

研究:大自然是天然的抗抑鬱藥

據外媒報道,現在,人類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我們在室內工作、我們在室內睡覺、我們在室內做飯、我們在室內放鬆。大部分人都認為,因為人類建造了房子、道路和車輛,所以走到戶外只是生活的一種選擇而非必須。然而隨着科學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了解到戶外活動對人類身心的影響,大家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我們想要快樂和健康,那麼我們的生活需要大自然。 日前,一項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論文描繪了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動畫面,其展示了大自然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感受。 據悉,這項研究調查了三十幾項獨立研究的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體驗的一個特定方面。具體來說,這些研究檢查了人們在聽到自然聲音如鳥鳴或森林小溪的流水聲時身體所發生的變化。通過對所有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大量的證據表明,當一個人接觸到大自然的聲音時,他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顯著的改善。 用於這項薈萃分析的研究范圍各不相同。比如有一項研究檢測了使用呼吸機的個體在聽自然聲音時疼痛反應的差異,而另一項研究則研究了聽自然聲音的個體跟沒有聽自然聲音的個體之間的心率、血壓和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 數據都指向一個方向。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可以降低高血壓、增加平靜和平和的感覺,實際上還可以降低體內循環的皮質醇水平。當大自然的聲音出現時,真實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就會發生,有些聲音似乎會觸發某些反應。比如鳥兒的歌聲似乎最能緩解壓力,而流水除了能讓人感到平靜外還能促進身體健康。 所以,當你在都市叢林中醒來且耳邊全是警笛聲、車窗邊飛馳而過的汽車和喋喋不絕的人們時,想想看,如果你能吸收一些大自然的東西,你的日常壓力水平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控制。大家不妨嘗試在一些音樂平台上找到大自然的音樂播放列表來聆聽。 來源:cnBeta

世衛組織總幹事呼籲擴大新冠疫苗生產規模 公平分配疫苗

當地時間6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不應把地點作為病毒、疾病或病原體名稱的一部分,新冠病毒變異株也不例外,但持續看到人們把國家名稱用於命名新冠病毒變異株。世衛組織正與科學家商定新冠病毒相關命名法,將於近期發布,確保不會污名化個人、姓氏或地點。 當地時間6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不應把地點作為病毒、疾病或病原體名稱的一部分,新冠病毒變異株也不例外,但持續看到人們把國家名稱用於命名新冠病毒變異株。世衛組織正與科學家商定新冠病毒相關命名法,將於近期發布,確保不會污名化個人、姓氏或地點。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世衛組織支持推出疫苗接種證明,以提供個人健康信息,但若將其用於工作、上學或旅行時,所需考慮則不同。邁克爾·瑞安強調,目前全球存在疫苗公平性問題,如果引入「疫苗護照」,有人會因無法獲取疫苗而被隔絕。世衛組織《國際衛生條例》緊急委員會已向世衛組織總幹事建議,不應將此類疫苗接種證明作為國際旅行要求。本月15日該委員會將再次舉行會議,討論這一建議。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需要在公平生產和提供新冠肺炎快速檢測工具、治療用品和疫苗上進行投資。目前已有190個國家和經濟體開始接種新冠疫苗,「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已向86個國家和經濟體提供了3600萬劑疫苗。 譚德塞強調,擴大疫苗生產規模和公平分配疫苗仍然是應對疫情的主要措施,而一些國家的衛生工作者和高危人群仍未接種疫苗。世衛組織繼續呼籲各國政府共享疫苗劑量,公平分配疫苗、快速檢測工具和治療藥物,世衛組織還將考慮與疫苗製造商合作以提高疫苗整體產量。 來源:cnBeta
科學家深入研究關鍵蛋白 向新的COVID-19藥物和疫苗邁出關鍵一步

科學家深入研究關鍵蛋白 向新的COVID-19藥物和疫苗邁出關鍵一步

俄勒岡州立大學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一種蛋白質與SARS-CoV-2遺傳物質的相互作用,向防治COVID-19的新藥和疫苗邁出了關鍵一步。該病毒的核衣殼蛋白或N蛋白是抗病干預的首要目標,因為它為新冠病毒的感染周期執行了關鍵工作,而且它的變異速度相對較慢。圍繞N蛋白的工作而建立的藥物和疫苗具有高效、長效的潛力--即不易產生耐藥性。 在SARS-CoV-2蛋白中,N蛋白是病毒RNA的最大「夥伴」。RNA擁有病毒用來讓活細胞(如人體細胞)製造更多自身的遺傳指令,而N蛋白則與RNA結合並保護它。 而最新發表在《生物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是對N蛋白及其與RNA相互作用進行更多研究的重要跳板,是徹底研究SARS-CoV-2感染、傳播和控制機制的一部分。 俄勒岡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Elisar Barbar和博士候選人Heather Masson-Forsythe在本科生Joaquin Rodriguez和Seth Pinckney的幫助下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系列生物物理技術,測量N蛋白與基因組RNA片段--3萬個核苷酸基因組的1000個核苷酸--結合時的大小和形狀變化。 "對於病毒來說,基因組是相當大的,需要許多N蛋白的副本粘在RNA上,使病毒具有球形的形狀,這是病毒製造更多副本所必需的,"Barbar說。"我們的研究幫助我們量化了需要多少個N的拷貝,以及它們粘在RNA上時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多近。」 Barbar說,通過核磁共振對N與大段RNA進行生物物理研究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制備部分無序的N蛋白和長段RNA的難度很大,都容易發生聚集和降解,但這類研究是Barbar實驗室的專長。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一般都局限於小得多的RNA片段和小塊的N蛋白。 1000個核苷酸的觀點讓科學家們了解到,當蛋白質是全長二聚體--兩個拷貝互相連接時,蛋白質的結合力要強得多,而不是只單獨研究N蛋白的RNA結合區域,並確定蛋白質中對RNA結合至關重要的區域。 「蛋白有結構化的部分,但實際上真的很靈活,所以我們知道這種靈活性對RNA結合很重要,」Masson-Forsythe說。「我們還知道,當N蛋白開始與較長的RNA結合時,其結果是與一種結合方式相反的多種結合蛋白/RNA復合物的集合。」 她說,因此,阻撓N蛋白靈活性的藥物將是制藥研究人員的一個潛在途徑。另一種可能性是破壞任何那些被證明具有特殊意義的蛋白質/RNA復合物的藥物。 來源:cnBeta
孕婦也能打疫苗 西班牙誕生世界首個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

西班牙專家:案例顯示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可助新生兒獲得免疫

由於母親孕期曾接種新冠疫苗,最近在西班牙伊維薩島出生的布魯諾成為該國首個出生即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新生兒。西班牙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病例為通過孕婦接種疫苗間接助力嬰兒實現新冠病毒免疫打開了大門。 布魯諾的母親孕晚期接種了新冠疫苗。在布魯諾出生後,醫院對其臍帶血檢測後確認布魯諾身上帶有新冠病毒抗體。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馬德里醫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格蘭達爾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布魯諾身上的抗體對其產生的保護效果與直接接種疫苗的效果相當。 他說:「孩子擁有的抗體是母親在懷孕期間傳遞給他的。這些抗體將持續一段時間,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具體多久,不過現在這名嬰兒已受到了保護,就像他曾接種過疫苗一樣。」 格蘭達爾還透露,目前該國並不強制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因為「盡管沒有證據表明接種疫苗對孕婦有害,但眼下尚未有足夠的疫苗安全性的論證」。但他也表示,由於孕婦群體屬於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較高人群,如果她們自願申請接種疫苗,同樣不會被禁止。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市一家醫院的婦產科主任科爾多·卡沃內羅則從免疫學方面進一步解釋孕婦與新生兒之間新冠病毒抗體的傳遞。他說:「《美國婦產科學雜誌》曾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病毒對孕婦影響的研究文章,該研究最令人驚訝的一點就是,在新冠患者誕下的孩子中,有78%的新生兒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 卡沃內羅表示,如果這一理論正確,那麼未來只要給孕婦接種不攜帶病毒的信使核糖核酸類新冠疫苗,便能同時使新生兒獲得免疫保護。「正常情況下母親會產生抗體,並將其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使嬰兒出生時就具有抵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來源:cnBeta
研究:攝入過多的糖分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傷害人體肌肉

研究:攝入過多的糖分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傷害人體肌肉

據外媒報道,肌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它需要承受着磨損和撕裂的痛苦,另外則還需要不斷修復以保持其功能。一種被稱為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干細胞在肌肉纖維因運動或一般活動而受損時發揮着修復的關鍵作用。現在根據一項新研究了解到,糖可能會對這些細胞產生負面影響。 這項新研究來自東京都市大學,那里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這些干細胞是如何在體外--也就是在培養皿中--生長的。這帶來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研究人員注意到,生長介質中葡萄糖含量過高會降低細胞的生長速度。 當生長培養基中葡萄糖的含量降低時就會產生大量的干細胞。研究指出,雖然這並不適用於體內的所有細胞,但研究發現,當暴露在葡萄糖耗盡的生長介質中,干細胞生就會長得「很好」。 這一發現表明,盡管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揭示這種來源可能是什麼,但這些參與肌肉修復的關鍵干細胞可能從其他來源獲得能量,而非葡萄糖。研究人員還指出,研究結果可能暗示了糖尿病患者會經歷肌肉流失的原因。 這一發現還可能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飲食--尤其是含糖多的飲食--在我們變老時對肌肉修復和維持肌肉質量的影響。然而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過程,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如驅動這些干細胞的燃料來源。 來源:cnBeta
新的誘餌蛋白處理方法可愚弄冠狀病毒 使其失效

新的誘餌蛋白處理方法可愚弄冠狀病毒 使其失效

西北醫學科學家設計的一種新型誘餌蛋白通過攔截冠狀病毒的尖峰,使其失去行動能力,從而愚弄SARS-CoV-2。在一項動物研究中,這種治療方案可以減少冠狀病毒感染後的肺部損傷,並帶來較為輕微的症狀。 這種新型蛋白能顯著減少肺部損傷,並使感染SARS-CoV-2的小鼠僅出現輕微症狀,而該模型中未經處理的動物全數被感染。 "我們設想這種可溶性ACE2蛋白將減弱冠狀病毒進入體內主要是呼吸系統的細胞,進而減弱嚴重的COVID-19所出現的嚴重症狀,"首席研究員、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醫學教授Daniel Batlle博士說。"我們已經將一種致命的疾病轉化為一種較溫和的肺部疾病,這是完全可逆的。該蛋白可以與其他潛在的治療方法相輔相成,或者單獨有效。" 該蛋白是ACE2的變體,ACE2是冠狀病毒用來進入和感染人體細胞的受體。改造後的蛋白質可以攔截冠狀病毒的S尖峰,並愚弄它與之結合,而不是與細胞膜中真正的ACE2受體結合。 該研究是首次使用適當的動物模型證明可溶性人ACE2蛋白在體內有效的概念。Batlle及其同事開發的可溶性ACE2蛋白變體能很好地與冠狀病毒結合,並得到了增強。"雖然廣泛的疫苗接種是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最佳方式,但對於沒有接種疫苗或疫苗沒有完全有效的人來說,總是需要治療,"Batlle說。 然而,這項研究報告目前是預印本狀態,這意味着研究結果被認為是初步的,直到它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研究人員在轉基因小鼠模型中測試了該蛋白,因為正常齧齒類動物對導致COVID-19的冠狀病毒感染有抵抗力。小鼠ACE2不與冠狀病毒結合。但轉基因小鼠可以被冠狀病毒感染,因為除了自身的小鼠ACE2,它的組織中還有人類的ACE2。 Batlle的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研究ACE2,將其作為腎髒疾病潛在治療方法的一部分。Batlle和研究合著者Jan Wysocki博士,Feinberg的醫學研究助理教授對西北大學授權的新型ACE2變體進行了生物工程研究。他們認為這些變體可以通過攔截冠狀病毒,防止其附着在細胞膜的天然ACE2受體上,從而適應COVID-19的治療。 下一步的工作涉及到在為COVID-19患者的未來研究申請研究性新藥批准之前完成所需的安全性研究的規劃。 來源:cnBeta
鄉村音樂傳奇人物多莉·帕頓宣布其第二劑莫德納疫苗注射完成

鄉村音樂傳奇人物多莉·帕頓宣布其第二劑莫德納疫苗注射完成

歌手多莉·帕頓現在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這位鄉村音樂傳奇人物上周五注射了第二針,也是最後一針冠狀病毒疫苗,就像她第一次注射一樣,她在Twitter上分享了注射過程的照片,包括一張她與幫助她的醫務人員合影的照片。 她在圖片上寫道:"多莉得到了她的(第二)劑",然後寫道:"感謝(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納吉·阿布姆拉德、安德里亞·卡爾霍恩和希瑟·奧戴爾醫生。" 當帕頓在3月份接受第一次注射時,她為這個場合調整了她最著名的熱門歌曲之一。這位歌手分享了她打針的視頻,還唱了她1973年的歌曲《Jolene》的新版本。 帕頓沒有唱 "Jolene,Jolene,Jolene,Jolene,Jolene,Jolene/我求你,請不要帶走我的男人/Jolene,Jolene,Jolene,Jolene,Jolene/請不要因為你能帶走他",而是將歌詞進行了現代的調整。"疫苗,疫苗,疫苗,疫苗/我求你,請不要猶豫/疫苗,疫苗,疫苗,疫苗,疫苗/因為一旦你死了,那就有點太晚了。 " 帕頓在去年4月捐贈了100萬美資助使該疫苗的研究。她的多年好友,納什維爾范德堡大學的納吉·阿布姆拉德醫生親自為帕頓注射了疫苗。 "這並不痛!"。帕頓在3月3日第一次注射後曾說,"我做到了,我做到了!"這位75歲的歌手錶示,她之所以能選擇率先接種疫苗,是因為 "我夠老了,夠聰明",並鼓勵觀眾效仿她。 "我只想對你們所有的膽小鬼說,別這麼膽小,快去打針吧。"帕頓笑着說。 來源:cnBeta
研究稱COVID-19重症中 肺部細胞因子「颶風」吸引了有害的炎症細胞

研究稱COVID-19重症中 肺部細胞因子「颶風」吸引了有害的炎症細胞

據外媒報道,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科和外科醫生學院的免疫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以肺部為中心的細胞因子 「颶風」推動了COVID-19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症狀。兩種細胞因子,CCL2和CCL3,似乎在「引誘」免疫細胞從血液中進入肺部,這種免疫細胞從那里開始過度積極地清除病毒。 用抑制劑靶向這些特定的細胞因子可能會平息免疫反應並防止肺組織損傷。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利用一種阻斷對CCL2免疫反應的藥物對COVID-19重症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研究。 研究還發現,COVID-19重症的倖存者,其肺部的抗病毒T細胞比死亡患者更豐富,這說明這些T細胞可能是幫助患者控制病毒、防止免疫反應失控的關鍵。 這項研究於3月12日在線發表在《免疫》雜誌上,是首次研究重症COVID-19住院患者肺部和血液內實時展開的免疫反應的研究之一。 COVID-19重症患者需要的治療方法 COVID-19重症患者通常肺部受損,患者需要補充氧氣。死亡率的風險超過40%。 「我們想看看嚴重疾病中肺部的免疫反應,因為正是這些反應保護了器官或造成了損傷,」領導這項研究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外科系George H. Humphreys II教授Donna Farber博士說。「即使個人正在接種疫苗,嚴重的COVID-19症狀仍然是某些人面臨的重大風險,我們需要找到治療重症患者的方法。」 眾多的COVID-19研究都集中在確定血液中的免疫反應;少數研究考察了來自單一時間點或屍檢的氣道樣本。很少有研究考察呼吸道中對SARS-CoV-2的免疫反應,因為從患者身上獲得這種樣本是很有挑戰性的。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了解到,他們可以從每天例行的氣管內管的生理鹽水清洗中檢索呼吸道免疫細胞,這些管子將插管病人連接到呼吸機上。 成對的氣道和血液樣本實時顯示完整的免疫反應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從15名已插管的COVID-19患者身上收集了呼吸道免疫細胞。這些患者用呼吸機治療的時間為4到7天,每天研究人員都會獲得氣道和血液樣本。 所有樣本都被檢查是否存在細胞因子和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對於其中4名患者,研究人員測量了每個免疫細胞的基因表達,以詳細了解細胞的活動情況。 「似乎很明顯,呼吸道中的免疫反應會推動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但我們不知道這些過程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與系統性反應一起工作,」 Farber說。「這里的新內容是,我們已經能夠隨着時間的推移同時對呼吸道和血液進行采樣,並將所涉及的反應以及局部和系統反應如何共同工作的更完整的畫面放在一起。」 兩種細胞因子似乎是肺部損傷的驅動力 盡管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許多細胞因子的水平升高,但更多類型的細胞因子存在於肺部,並且水平高度升高。 「人們指的是患者在血液中經歷了細胞因子風暴,但我們在肺部看到的是另一個層面,」Farber說。「肺部的免疫細胞進入超速狀態,釋放出這些細胞因子。」 "有人認為全身性細胞因子在驅動嚴重的疾病,但我們的結果表明,延續疾病的炎症過程來自肺部," Farber說。 肺部釋放的CCL2和CCL3細胞因子在嚴重疾病中似乎特別重要,因為被吸引到肺部的單核細胞表達了這些分子的受體。"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胞永遠不會進入氣道,但在COVID重症患者中,它們在整個肺部積累,並堵塞肺泡空間,"Farber說。 這些發現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其他細胞因子抑制劑的試驗,包括tocilizumab,顯示出不同的療效。Farber表示,tocilizumab可抑制細胞因子IL-6,IL-6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升高,但似乎不是肺部炎症的主要成分。 倖存者的肺部有高水平的T細胞 在該研究的15名患者中,有8人死亡,所有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0歲以下。這些倖存者的肺部有明顯更多的T細胞,這些細胞被「動員」到肺部清除病毒,而炎症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比例較低。 一般來說,年輕人的T細胞反應更強,而老年人的炎症細胞基線水平更高;這兩個因素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老年重症COVID-19患者表現更差。 活着的患者和死去的患者之間的細胞差異有可能導致預測哪些患者更有可能發展成重症,盡管這種差異只在肺部明顯,而不是在血液中。重要的是,氣道免疫細胞頻率的預測價值優於肺部和器官損傷的標準臨床測量。 「我們的下一步是試圖找到一種更容易獲得的生物標志物,預測嚴重的COVID-19症狀,這樣我們就可以嘗試更早地給風險最高的患者提供治療,」Farber說。 「了解嚴重COVID-19的免疫反應在這一點上真的很關鍵,」Farber補充道,「因為我們可能會在下一次新冠病毒爆發時再次看到這種情況。這就是新冠病毒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所做的事情,這就是它們的M.O.。」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小鼠擁有腦迴路可以防止它們選擇生病的配偶

研究發現小鼠擁有腦迴路可以防止它們選擇生病的配偶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在小鼠的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腦迴路,它可以防止小鼠與生病的小鼠交配。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探討了在某些情況下如何推翻這種強大的本能。科學家們表示,當雄性小鼠遇到有生病跡象的雌性小鼠時,它們的互動很少,更不會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嘗試交配。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行為是由杏仁核中的一個電路控制的,該電路能夠檢測到患病動物身上散發的氣味,並觸發警告,讓它們遠離。在動物界,生物能夠與生病的個體保持距離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尤其重要,而像老鼠這樣的物種,交配是由本能驅動的。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生物中,當風險很高時,必須要有一種能夠關閉本能的機制。 在小鼠和其他動物中,交配和戰鬥等行為是先天固定的,如果有某些刺激,就會導致動物自動參與其中。現在有證據表明,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行為可以被推翻。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小鼠可以區分健康的小鼠和注射了一種名為LPS的細菌成分的小鼠,這會誘發輕微的炎症。研究表明,小鼠利用氣味過程來識別生病的生物。研究人員確定了控制這種行為的腦迴路,它被稱為嘔吐器官。那是處理信息素的同一個器官,並反饋到稱為COApm的杏仁核組件,該區域會因為注射了LPS的動物的存在而被激活。 另外的實驗發現,COApm的活動對於抑制雄性小鼠在患病雌性小鼠面前的交配行為是必要的。如果關閉COApm的活性,雄鼠就會試圖與生病的雌鼠交配。人工刺激雄性小鼠的COApm,即使它們在健康的雌性小鼠身邊,也會抑制交配行為。 來源:cnBeta
NIRVANA:可診斷COVID-19並追蹤變種的快速/便攜的新檢測方法

NIRVANA:可診斷COVID-19並追蹤變種的快速/便攜的新檢測方法

據外媒報道,使用新冠病毒篩查檢測的臨床醫生不僅可以用一種便攜式設備在幾分鍾內診斷出COVID-19,還可以同時檢測其他病毒,如流感--這可能被誤認為是新冠病毒。同時,他們還可以對病毒進行測序,為COVID-19突變和變異的傳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2021年3月31日,一個由多個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醫學》雜誌上在線描述了這種被稱為NIRVANA的新檢測。 「這是一種病毒檢測和監測方法,不需要像其他方法那樣使用昂貴的基礎設施,」研究共同通訊作者、Salk基因表達實驗室教授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說。「我們可以用一個便攜式檢測來完成別人用兩三個不同的檢測方法、用不同的機器來做的同樣的事情。」 在世界各地,已經有超過1億人感染了SARS-CoV-2,即導致COVID-19的病毒。迄今為止,已有超50萬美國人死於COVID-19,數量驚人。對人群進行檢測是阻止病毒傳播的關鍵。此外,跟蹤新的SARS-CoV-2變異體的傳播至關重要--其中一些變異體可能對治療或疫苗有不同的反應。 目前確定鼻拭子是否對COVID-19呈陽性的標準方法是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以檢測SARS-CoV-2病毒的遺傳物質。然而,如果樣本是陰性的,患者和臨床醫生就得不到任何可能導致新冠病毒樣症狀的信息--除非他們使用不同的拭子樣本,對其他病毒進行單獨的PCR檢測。而如果樣本對SARS-CoV-2呈陽性,他們也無法得知患者感染了哪種COVID-19變種,除非運行另一組測試;這些測試需要一台大型且昂貴的下一代基因測序機。 去年夏天,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李默正在思考如何將他在基因工程和納米孔測序方面的專業知識用於對抗COVID-19大流行。李默此前在Izpisua Belmonte實驗室擔任了6年的Salk博士後研究員,他想知道一種名為等溫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的基因檢測方法與實時納米孔測序相結合,是否會比目前的COVID-19檢測方法更有用,而且更快、更便宜、更便攜。他與Izpisua Belmonte合作來尋找答案。 與PCR不同的是,PCR通過較低和較高的溫度循環來分離DNA鏈並復制它們,RPA使用蛋白質在短短20分鍾內完成同樣的事情,而不是溫度變化。該技術讓研究人員可以復制更長的DNA片段,並同時探測多個基因。 「我們很快意識到,我們不僅可以利用這種技術來檢測SARS-CoV-2,還可以同時檢測其他病毒,」李默說。 在新論文中,李默和Izpisua Belmonte描述了一種小型的便攜式設備,它可以使用RPA檢測法同時篩選96個樣本。他們將該方法稱為NIRVANA,用於「等溫快速病毒擴增的納米孔測序,用於近實時分析」。 科學家們設計的NIRVANA可以同時檢測COVID-19、A型流感、人體腺病毒和非SARS-CoV-2冠狀病毒的樣本。研究人員報告說,在短短15分鍾內,設備就開始報告陽性和陰性結果。而在三個小時內,該設備就會最終確定所有96個樣本的結果--包括SARS-CoV-2的五個區域的序列,這些區域特別容易積累突變,導致新的變異,比如英國發現的B.1.1.7變異。 李默和Izpisua Belmonte對10個已知SARS-CoV-2陽性的樣本、60個未知SARS-CoV-2狀態的樣本以及藏有SARS-COV-2病毒的城市廢水樣本等進行了NIRVANA檢測。在所有情況下,該檢測都能正確識別出哪些病毒存在。測序數據還使他們能夠縮小陽性樣品中SARS-CoV-2的來源范圍;例如區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菌株。 「這種檢測的設計真的很靈活,所以它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展示的例子,」李默說。「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調整它來處理另一種病原體,甚至是一些新出現的東西。」 來源:cnBeta

心疼:為了陪你久一點,神經細胞有多努力你們知道嗎?

人類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一旦成年,就很難再產生新的細胞。所以你腦子里的每一個神經細胞都算是老壽星。它們陪你活上好幾十年,就為了維持自己的功能,好讓你有一個清醒的大腦,也讓你記得這一輩子發生的喜怒哀樂。 但神經細胞的超長待機,給它們留下了健康隱患。由於無法分裂成新的細胞,它們難以通過細胞分裂來修復DNA出現的損傷,因此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對DNA進行小修小補。在過去,科學家們對這種修補機制了解不多,但今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解開了這個謎題。 <p在這項研究里,來自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技術。首先,他們將胚胎干細胞誘導成了神經元,然後給它們提供一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這些核苷酸會成為修復DNA損傷的「材料」,哪里的DNA被修復了,哪里就能發現它們的蹤跡。此外,研究人員們還能通過測序或是成像的方法,了解這些核苷酸在基因組上的具體位置。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核苷酸並非「雨露均沾」,而是集中在一些區域之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了將近65000個修復的熱點,而它們只占神經元基因組的2%左右。這也說明在有限的能力下,神經細胞會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先處理它們覺得比較重要的區域。 ▲在這個神經元的細胞核中,亮點顯示的是集中修復的位點(Credit:Salk Institute/Waitt Advanced Biophotonics Center) <p後續的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對這些修復熱點的分析發現,其位點附近所產生的蛋白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或是衰老有着關聯。因此,神經細胞優先修復的,是那些涉及到自身功能和身份的基因組部分。演化上看,這些區域也是人類基因組中比較保守的部分。 研究人員們也指出,隨着年齡的增長,神經細胞的修復能力終究會出現下降,這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區域的完整性,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年紀一大,就可能出現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是其它衰老有關的痴呆症。 <p 「本研究首次發現,神經元在進行修復時,對基因組的不同部分有着優先級區別,」本研究的負責人Rusty Gage教授說道,「這些發現有潛力改變我們對於許多衰老相關疾病的認知,也有可能探索出治療性的DNA修復手段,這讓我們感到振奮。」 <p「我們顛覆了範式,沒有去尋找DNA損傷,而是去找DNA修復,這也讓我們找到了這些熱點,」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Dylan Reid博士說道,「這也表明新的生物學能如何最終改變我們對神經元的認知。我們了解得越多,越能開發解決神經相關疾病的療法。」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Rusty Gage教授(左)和共同一作Dylan Reid博士(右)(Credit:Salk Institute, Dylan Reid) <p綜合來看,由於不能通過細胞分裂來修復DNA的損傷,神經細胞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能力,優先修復那些對自己功能至關重要的基因組區域,好讓我們免於各種神經疾病的困擾。陪伴我們數十年,它們一直在默默守護着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讓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參考資料: Dylan A。 Reid et al。, (2021), Incorporation of a nucleoside analog...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再升級:5分鍾自愈嚴重傷口 具備「記憶」功能

據外媒Tech Xplore報道,來自美國塔弗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UVM)的研發團隊成功開發了第二代微型生物機器人「Xenobots」,同樣基於非洲爪蟾細胞構建。但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Xenobots不僅能實現單細胞的自主組合,它的移速還更快,信息讀寫功能和自愈能力也大大增強。 目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於美國時間3月31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論文題目為《一個用於開發合成生命機器的細胞平台(A cellular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living machines)》。 論文鏈接: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2/eabf1571 早在去年1月,該團隊發布的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Xenobots就已登上頂級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封面,該研究提出並實現了用計算機設計生物體的概念,用生物材料代替金屬、塑料等人工材料來構建機器人。 一、通過青蛙胚胎干細胞分化構建生物體 從細胞構建上看,第一代Xenobots採用了「自上而下」的構造方式,通過手工重組青蛙皮膚和心髒細胞,使心髒細胞在底層收縮來實現機器人的移動。 相比之下,第二代Xenobots則採用 「自下而上」的方法進行構造,由單個的細胞自主形成生物體。塔夫茨大學生物學家用非洲的一種青蛙——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這也是Xenobots名字的由來)的胚胎干細胞進行生長和增殖,幾天後一些干細胞就分化形成了纖毛。這些能移動、旋轉的纖毛充當了第二代Xenobots的「腿」,使它無需肌肉細胞就能快速移動。 由於構造升級,第二代Xenobots的移速更快,壽命更長,也能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 「我們見證了細胞組織非凡的可塑性——它們違背常識,構建了一個新的青蛙『身體』,並且這只青蛙的基因組完全正常。」 塔夫茨大學著名生物學教授Michael Levin說。「在正常的青蛙胚胎中,細胞增殖分化形成蝌蚪。而現在我們看到細胞可以重新分化,形成纖毛來實現運動功能。令人驚訝的是,細胞可以自發承擔新的角色,創造新的身體和行為,而不需要長時間的進化選擇。」 「在某種程度上,第二代Xenobots與傳統機器人的構造很相似,我們只是用細胞和組織來代替人造組件,以構建形狀和創造可預測的行為。」資深科學家Doug Blackiston說。「在生物學上,這種方法更好地解釋了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控制這些作用。」 二、新型的Xenobots或可用於收集微粒 這個團隊由計算機科學家和機器人專家Josh Bongard領導,通過先進計算核的Deep Green超級計算機集群,在數十萬隨機環境條件下運行進化算法,以測試不同形狀、單獨或群體的Xenobots是否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並分辨哪些Xenobots群體最適合在粒子場中共同工作,收集大量碎片。 結果表明,與第一代Xenobots 相比,第二代Xenobots在完成垃圾收集等任務的表現更好。一方面,第二代Xenobots能成群結隊地掃過培養皿,收集大堆的氧化鐵微粒;另一方面,它們既可以在大型平面上工作,也可以穿過狹窄的毛細血管。 不僅如此,他們的研究表明,未來硅模擬可以優化生物機器人的附加功能,以生成更復雜的行為。 「盡管目前第二代Xenobots的任務都很簡單,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一種新型的生活工具,讓它們做更多實際有用的工作,例如清理海洋中的微塑料或土壤污染物。」Bongard說。 三、通過熒光報告蛋白構建讀寫功能 機器人技術最大的特徵之一是能夠記錄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控制機器人的行為。 在這一方面,研究團隊通過一種名為EosFP的熒光報告蛋白來記錄信息,這種蛋白通常情況下會發出綠光,但在波長390nm的光線照射下會發出紅光,以此將第二代Xenobots設計成一個擁有讀寫能力的機器人。 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在青蛙胚胎細胞內注射了編碼EosFP蛋白的信使RNA,並分離出干細胞形成第二代Xenobots。成型後的Xenobots會內置一個熒光開關,能記錄波長390nm左右藍光照射的情況。 在實際測試中,研究人員讓10個第二代Xenobots在一個表面上游動,同時該表面中有一個被波長390nm光束照亮的點。兩小時後,有3個機器人發出紅光,其餘則保持綠色。這表明,這次「旅程記憶」被有效地記錄了下來。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分子記憶原理在未來也許可用於探測和記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學污染、藥物或疾病。同時,研究人員針對Xenobots的記錄系統還給出了不同的優化路徑,例如讓機器人記錄多種刺激(需要添加更多信息位),並在刺激下釋放化合物,或根據不同刺激的感覺改變行為。 「我們賦予機器人更多能力的同時,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設計出更復雜的行為,讓它們執行更復雜的任務。」Bongard談到,他們設計的機器人不僅可以報告所處環境的狀況,還可以修改和修復所處環境的狀況。 四、生物材料癒合代謝能力強,5分鍾自愈嚴重撕裂傷 「我們希望能將許多生物材料的特性應用在機器人上,例如用細胞來組成傳感器、馬達、通信和計算網絡,以及信息存儲設備。」Levin說。 在Levin看來,癒合是生物體的自然特徵,傳統的金屬或塑料機器人很難做到。但第二代Xenobots及未來的生物機器人可以隨着細胞的生長和成熟,來構建自己的身體,並在受到損傷時進行自我修復。 據了解,第二代Xenobots的癒合能力很強,5分鍾內就可以癒合嚴重的撕裂傷,傷口將近是它們身體厚度的一半。在實際測試中,所有受傷的機器人都能恢復如初,並可以繼續工作。 不僅如此,第二代Xenobots還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與金屬或塑料機器人不同,第二代Xenobots的細胞可以吸收和分解化學物質,並像小型工廠一樣合成、排出化學物質和蛋白質。 同時,以往主要研究單細胞生物的合成生物學已經能研究這些多細胞生物,或可對它們重新編程以產生有用分子。 與第一代Xenobots類似,第二代Xenobots可以靠胚胎時期的能量儲備存活10天,並在沒有額外能源的情況下執行任務。在持續能量供應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全速運行好幾個月。 結語:生物技術與機器人技術互惠,前景可期 活體機器人的研發技術不斷迎來突破,而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將與生物技術密不可分。 正如Michael...
科學家開發負載硼的水凝膠 使受傷肌肉的恢復時間縮短一半

科學家開發負載硼的水凝膠 使受傷肌肉的恢復時間縮短一半

據外媒報道,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說明可注射的水凝膠如何促進受損肌肉和肌腱的恢復的有趣例子,其中一些是通過注入干細胞,另一些是作為支持性支架。西班牙的科學家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水凝膠,它能釋放硼,顯著加速新肌肉纖維的形成。 這種新的生物材料是由巴倫西亞理工大學和生物工程、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它被描述為一種含硼的海藻酸鹽水凝膠,旨在通過皮下注射將其輸送到受損的肌肉部位,在那里硼被釋放出來,並啟動有助於肌肉再生的連鎖反應。 當硼進入肌肉時,它會刺激被稱為整合素的蛋白質,促進細胞和細胞外基質之間的粘連,細胞外基質是幫助它們建立成組織的支持性結構。這樣做的效果是引發更多更大面積的粘連,將未分化的肌肉細胞連接起來,產生肌管,進而產生新的肌肉纖維。 研究人員在遭受急性肌肉損傷的小鼠身上觀察到了這一過程。該團隊的技術大大加快了它們的恢復速度,使肌肉的再生速度大大加快。 「我們驗證了,將硼添加到受損的肌肉細胞中,它們的粘附水平提高了,現在它們以更快、更強的方式粘附,使肌肉在更短的時間內再生。」研究作者Patricia Rico博士說。 該團隊認為,這項技術在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肌肉萎縮,以及遺傳形式的肌肉萎縮症方面可能具有特殊價值。該研究還為改進普通肌肉撕裂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科學家們表示,這些肌肉撕裂可以在一半的時間內治癒。 「例如,如果二度纖維撕裂需要30天才能再生,那麼使用我們的水凝膠可以將恢復時間縮短到15天,」Rico說。 該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雜誌上。 來源:cnBeta
MIT科學家的應激激素研究為治療脫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MIT科學家的應激激素研究為治療脫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據外媒報道,壓力可以以各種方式影響人體,去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證明了壓力如何導致頭發過早變白,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同一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一篇新論文對此進行了擴展,詳細說明壓力激素如何抑制毛囊的再生能力,增加了我們對脫發的認識,並為解決脫發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集中在我們的毛囊所經歷的自然周期,它們在生長和靜止階段之間交替,這是由毛囊干細胞的活動所驅動的。在休眠階段,這些細胞處於休眠狀態,毛囊更容易脫落,而在生長階段,它們會開始行動,再生新的頭發。當這一周期失去平衡,干細胞處於休眠狀態的時間增加,就會導致脫發。 哈佛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着手研究壓力如何塑造這一過程。最初,該團隊發現,小鼠的慢性壓力會使其毛囊干細胞長期處於靜止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它們不會產生再生組織。科學家們通過給小鼠注射一種名為皮質酮的主要應激激素,這種激素由腎上腺產生,相當於人類的應激激素皮質醇,能夠復制這些效應。 「這一結果表明,壓力激素的升高確實對毛囊干細胞有負面影響,」研究資深作者Ya-Chieh Hsu說。「但當我們把壓力激素的來源拿出來時,真正的驚喜才出現。」 這一輪實驗旨在探索壓力、年齡和脫發之間的相互作用。隨着動物年齡的增長,毛囊再生過程會變慢,因為靜止期變得更長。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現,當把壓力激素從方程中移除時,這個靜止階段變得非常短。這意味着小鼠不斷地進入生長階段,即使在它們變老的時候也在再生毛囊。 「所以,即使是體內正常循環的應激激素基線水平也是休眠期的重要調節器,」Hsu說。「壓力本質上只是提升了這種預先存在的『腎上腺-毛囊軸』,使毛囊干細胞更難進入生長階段再生新的毛囊。」 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原因是壓力激素對毛囊下方的細胞群(稱為真皮乳頭)的影響方式。研究人員發現,當壓力激素水平升高時,會阻止這些細胞分泌一種叫做Gas6的分子,而Gas6被證明可以激活毛囊干細胞。 「在正常和壓力條件下,添加Gas6足以激活處於靜止期的毛囊干細胞,並促進頭發生長,」該研究的主要作者Sekyu Choi說。「未來,Gas6途徑可以開發其激活干細胞促進頭發生長的潛力。探究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組織變化是否與壓力激素對Gas6的調節影響有關,也將是非常有趣的。」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實驗性興奮劑在減肥和運動補充劑中十分常見

研究發現實驗性興奮劑在減肥和運動補充劑中十分常見

據外媒報道,一項引人注目的新研究對一些非處方減肥和運動補充劑產品進行了測試,發現它們含有許多興奮劑的組合,而這些興奮劑要麼是以前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禁止的,要麼是從未被批准用於人類消費。 這項新的研究是由哈佛醫學院副教授Pieter Cohen領導的,他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市售膳食補充劑中添加的危險興奮劑。這項新研究最初的重點是幾個品牌的膳食補充劑,其中含有一種叫做Deterenol(地特諾)的興奮劑。 當FDA在15年前禁止在膳食補充劑中添加麻黃生物鹼時,許多公司乾脆用替代化學品取代了這種興奮劑。盡管FDA不允許在膳食補充劑中使用Deterenol,但Deterenol是一種經常被用作替代品的興奮劑。 Cohen和他的同事們只能找到一個研究到口服deterenol在人類中的影響。目前還沒有關於口服這種化合物的安全性的研究。事實上,2013年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市售膳食補充劑中的deterenol和其他興奮劑的組合可能與惡心、嘔吐和心髒病發作有關。 科學家在新的研究中分析了17種補充劑。所有的成分標簽上都列出了deterenol或其同義詞之一(異丙基腎上腺素和異丙基辛巴胺)。其中13種補充劑被證實含有deterenol,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大多數被測試的品牌中,還檢測到了另外8種實驗性興奮劑的不同組合。 在所分析的17種補充劑中,有4種被檢測出含有苯丙甲胺。這種特殊的興奮劑最早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被開發出來的,是一種名為Vonedrine的鼻腔吸入劑減充血劑。這種鼻腔吸入劑在20世紀60年代被撤銷銷售,FDA在1971年撤銷了Vonadrine的市場批准。苯丙甲胺幾乎沒有療效和安全性數據,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批准其口服使用。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補充劑中發現的其他七種以各種組合形式存在的興奮劑。這些化合物都沒有被批准用於人類消費,研究人員隨後將它們歸為實驗性興奮劑。它們分別是β-甲基苯乙胺、奧昔洛芬、1 3-二甲基丁胺、1 3-二甲基胺、1 4-二甲基胺、八丁胺和希根胺。 這7種興奮劑此前都曾被FDA作為產品查封和警告通知的對象。那麼問題就很明顯了,為什麼市場上有這麼多含有實驗性或違禁興奮劑的膳食補充劑?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認為,FDA在保護美國消費者方面是失敗的。 「在美國,FDA負責從市場上清除摻假的補充劑,」科學家在新研究中寫道。「然而,該機構並不總是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FDA沒有召回746個被發現摻雜藥物的補充劑品牌中的一半以上。在另一個案例中,FDA在該機構的科學家發現運動和減肥補充劑中含有一種新型興奮劑後,沒有警告消費者。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即使是該機構自己的科學家發現了摻假的補充劑,FDA也可能沒有採取行動,deterenol的情況似乎就是如此。」 Cohen和他的同事之前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可能只是忽視了FDA的召回通知。該研究發現,在FDA召回四年後,三分之二的分析補充劑仍然含有違禁化學品。 另一個問題是膳食補充劑的獨特監管標準。《膳食補充劑衛生與教育法》(DSHEA)規定,膳食補充劑中使用的化合物在上市前不需要證明任何安全性或有效性要求。事實上,FDA要從市場上撤下一種膳食補充劑,需要證明該補充劑是不安全的。 前FDA局長David Kessler在200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社論對DSHEA進行了嚴厲的抨擊,認為1994年的這項法案基本上放鬆了對整個行業的管制,並創造了一個危險的數十億美元的市場。 「1994年的膳食補充劑法案並沒有要求膳食補充劑(定義廣泛,包括許多沒有營養價值的物質,如草藥和氨基酸)在上市前被證明是安全或有效的,」 Kessler寫道。「FDA不會在膳食補充劑進入市場之前對其進行審查。如果一種物質在標簽上的使用條件下或在通常消費的情況下構成了『重大和不合理的風險』,該機構被允許限制該物質。」 鑒於FDA顯然無法控制這些減肥和運動補充劑中的內容,Cohen建議消費者和臨床醫生要注意任何不良影響。特別是這些化合物中的許多都沒有標簽。 「我們敦促臨床醫生保持警惕,當患者在食用減肥和運動補充劑時,可能會無意中接觸到實驗性興奮劑,」Cohen說。「我們說的是未被美國FDA批准作為處方藥或膳食補充劑口服使用的活性藥物興奮劑。這些成分在膳食補充劑中沒有地位。」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臨床毒理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飲用含高含量黃烷醇的可可飲料可能對心髒有益

研究發現飲用含高含量黃烷醇的可可飲料可能對心髒有益

據外媒報道,許多人把巧克力作為一種壓力緩解劑,這可能是一件好事,至少基於伯明翰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在經歷壓力的同時,攝入高水平的黃酮醇(存在於可可和許多其他植物性食物中)可能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 黃酮醇是一種植物化學物質,可以在各種水果和蔬菜中找到,包括可可豆、葡萄、漿果、茶等。許多研究已經將黃酮醇與各種潛在的健康益處聯系起來,包括改善心血管和認知功能。 根據最新的研究,用於製作可可和巧克力的可可豆中含有特別高含量的黃酮醇,當在精神壓力期間食用時,可能會提供保護作用。研究結果是基於一項涉及高黃酮醇可可飲料的研究,在執行一項會誘發精神壓力的任務前90分鍾,提供給健康的參與者。 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在飲用可可飲料後有更好的血管功能,包括在壓力時改善血流。當然,這里的關鍵方面是,該飲料的黃酮醇濃度很高,這意味着吃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棒可能不會提供同樣的好處。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指出,黃酮醇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將其添加到自己的飲食中,可以讓人每天都能達到理想的劑量。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Catarina Rendeiro博士解釋說: 我們的研究結果對日常飲食有重要意義,因為通過食用各種富含黃烷醇的食物--尤其是蘋果、黑葡萄、黑莓、櫻桃、覆盆子、梨、豆類、綠茶和未加工的可可,可以達到每天的服用量。這對保護那些更容易受到精神壓力影響的人的血管的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從空氣中收集DNA 帶來新的生態、健康和法醫應用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從空氣中收集DNA 帶來新的生態、健康和法醫應用的可能性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表明,環境中脫落的動物DNA可以從空氣中收集。這項發表在《PeerJ》雜誌上的概念驗證研究為環境DNA(eDNA)的新生態、健康和法醫應用開辟了潛力。動植物等生物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會將DNA脫落到周圍環境中。 近年來,eDNA已成為幫助科學家識別不同環境中物種的重要工具。然而,雖然包括土壤和空氣在內的一系列環境樣本都被提議作為eDNA的來源,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從水中收集eDNA。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是否可以從空氣樣本中收集eDNA,並用於識別動物物種。他們首先從一個曾飼養過裸鼴鼠(一種生活在地下聚落的社會性齧齒類動物)的房間中採集空氣樣本,然後利用現有的技術檢查采樣空氣中的DNA序列。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小組表明,空氣DNA采樣可以成功檢測到動物住房內和房間本身的鼴鼠DNA。科學家們還在空氣樣本中發現了人類的DNA,表明這種采樣技術有可能用於法醫應用。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高級講師、該研究的第一作者Elizabeth Clare博士說。"eDNA的使用已經成為科學界越來越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對於生態學家或保護主義者來說,他們正在尋找高效和非侵入性的方法來監測生物環境。在這里,我們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表明可以從空氣中收集動物的eDNA,為調查洞穴和洞穴等難以到達的環境中的動物群落提供了進一步的機會。" 研究團隊現在正在與工業界和第三部門的合作夥伴合作,包括NatureMetrics公司將這項技術的一些潛在應用付諸實施。克萊爾博士補充道:"一開始是想看看這種方法是否可以用於生態評估,現在用途已經變得更多,在法醫、人類學甚至醫學方面都有潛在的應用。" "例如,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科COVID-19等空氣傳播疾病的傳播情況。目前,社會距離准則是基於物理學和對病毒顆粒能移動多遠的估計,但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實際對空氣進行采樣,收集真實世界的證據來支持這種准則。" 來源:cnBeta
研究稱飲用甜菜根汁後口腔細菌的變化可能促進健康的衰老

研究稱飲用甜菜根汁後口腔細菌的變化可能促進健康的衰老

根據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甜菜根汁可能是是改善健康的一種簡單方法,以促進更健康的衰老。研究人員將飲用甜菜根汁與口腔細菌的有益變化聯系起來,這對血管和大腦健康有連鎖反應。 過去的研究已經將一氧化氮生成的減少與血管和大腦健康的類似減少聯系起來。這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個問題,他們往往會產生較低數量的一氧化氮,可能會導致血管和認知功能不那麼健康。 然而,在口腔中發現的一些有益細菌能夠將硝酸鹽轉化為一氧化氮,這就是甜菜根汁的作用。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指出,甜菜根是眾多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無機硝酸鹽的食物之一。 當食用時,口腔細菌會去工作,將甜菜根汁中的硝酸鹽轉化為一氧化氮,至少基於對26名年齡較大但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在兩次為期10天的研究。 給予甜菜根汁的參與者經歷了與大腦和血管健康有關的有益的口腔細菌的增加,以及可能推動身體炎症和疾病的 "壞 "細菌的下降。此外,這些參與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了5mmHg。研究結果強調了除了腸道細菌外,保持健康口腔細菌的重要性。 來源:cnBeta
人類如果沒有闌尾,恢復有益細菌最佳方法是「糞便移植」

人類如果沒有闌尾,恢復有益細菌最佳方法是「糞便移植」

3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闌尾通常被認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種「無用產物」,它就像鯨魚身體上進化殘余的後腿骨一樣,依據《外科病例報告》雜誌一篇報道稱,十萬分之一的人出生時沒有闌尾,如果每個人都缺少闌尾,那麼未來人類的生活將會怎樣?目前,科學家預測稱,如果在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時期,人體闌尾消失,恢復之前人體有益細菌的最佳方法就是「糞便移植」。 闌尾是一個小型蠕蟲狀終端囊狀結構,是從盲腸(大腸的起點)延伸出來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以上患闌尾炎,這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炎症。同時,闌尾炎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疾病之一,每年至少有1000萬人因此就醫或住院,近5萬人因此死亡。 許多人認為,似乎闌尾對人類帶來的只有炎症疼痛,但事實上它曾是人類祖先的一個重要器官,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稱,闌尾是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一個退化器官,那時的人類祖先吃樹葉,闌尾有助於消化樹葉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隨着這些人類祖先進化到依賴更容易消化的水果飲食,達爾文推測闌尾不再具有功能,就像當代人類脊柱底部的小三角形尾骨,它是人類遠古祖先進化殘留的尾骨。 如果達爾文當時就知道現代科學家對闌尾的認知,他就不會認為闌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毫無價值的退化器官。 2007年,科學家發現闌尾可能是腸道細菌的儲存庫,這些腸道細菌有助於人體消化食物,當疾病從腸道中沖走有益和有害微生物時,有益細菌就會從闌尾中出現,闌尾相當於有益細菌的「安全港灣」,從而快速幫助腸道恢復至健康狀態。 此外,闌尾壁含有濃度較高的淋巴組織,該組織產生被稱為淋巴細胞的白細胞,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對入侵細菌的反應,這意味着闌尾可能幫助製造、指導和訓練這些免疫細胞。 當科學家分析闌尾在動物王國的進化史時,發現闌尾在哺乳動物體內已進化存在至少8000萬年,遠超出人們的預期,他們開始置疑闌尾是否是一種沒有功能的退化器官?該研究報告發表在2009年出版的《進化生物學》雜誌上。此外,他們還發現闌尾在哺乳動物中獨立進化了至少32次,其中包括:猩猩、袋熊、鴨嘴獸、海狸、樹袋熊、豪豬、海牛等。 如果你揮動魔杖,闌尾突然消失了,會發生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取決於它在進化歷史上發生的時間。 如果闌尾在早期人類狩獵採集時期消失,將會有很多人死於傳染性疾病,然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大約幾百萬年之後,人體可能會逐漸進化形成某種類似於闌尾作用的器官組織,這樣人們就不會那麼容易死亡。 如果闌尾在人類開始定居後的農業社會時期消失,可能會有更多的人死亡,那時,人們趨於生活在擁擠區域,衛生條件差,疾病會傳播得更廣泛。 在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如果人體闌尾消失了,人們就會使用抗生素來幫助他們生存,然而,如果沒有闌尾,人們就不會有闌尾中存儲的有益細菌幫助他們從疾病感染中恢復過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可能需要進行糞便移植。 是的,沒錯,就是糞便移植,這聽起來可能會讓人作嘔,但是非常有效,這種越來越常見的簡單手術將健康人群的糞便通過導管或者膠囊送入喉嚨中,輸送到腸道疾病患者的腸道系統。該治療方案的想法是將健康人群的腸道細菌移植到患者腸道,抑制患者有害細菌泛濫的腸道系統。 近年來,隨着人們過度服用抗生素,腸道細菌已進化形成相關的耐藥性,體內有害微生物泛濫的現象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糞便移植的最大特點是不會產生抗生素耐藥性。 沒有闌尾的一個潛在好處是闌尾炎消失了,許多人將不再擔心患闌尾炎,也不擔心會承受這樣的疼痛,之前研究表明闌尾炎可能是由於工業化社會和衛生條件改善帶來的「文化變遷產物」,這些變化使我們的免疫系統沒有進行多少工作,這意味着如果沒有闌尾的情況下,人體健康會變得更加混亂。 總而言之,人體如果沒有徹底沒有闌尾,那麼我們將面臨更頻繁地與細菌做鬥爭,闌尾是一種退化器官,這種觀點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過時觀念。(葉傾城) 來源:cnBeta

研究稱高強度運動將是健康太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美國心髒協會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長期在太空中度過的旅行者將需要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以保持他們的心髒健康。科學家們認為,原因是低重力存在對心髒及其保持功能和力量的影響。 地球引力對人類的心髒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每次站起來,血液都會被拉向腿部,盡管有重力的影響,但心髒必須進行調整以保持血液流動。然而,在像國際空間站這樣的微重力環境中,宇航員並沒有體驗到同樣的效果。 在沒有地球引力的情況下,心髒不必那麼努力地保持血液流動,因此心髒開始萎縮。新的研究顯示,低強度的運動不足以抵消長期失重對心髒的影響;這一發現是基於在太空中度過340天的宇航員斯科特-凱利以及長距離游泳運動員伯努瓦·勒孔特的數據。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勒孔特的159 天橫渡太平洋的游泳運動不足以防止心髒萎縮,此外凱利在太空的340天里進行的運動也是如此。他每周鍛煉6天,每天鍛煉1至2小時,使用一輛固定自行車、一台跑步機和進行阻力活動。兩者都失去了左心室的質量,不過科學家們指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數據如何應用於普通大眾。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Benjamin D. Levine解釋說: 心髒是非常可塑性的,特別是對重力或其不存在的反應。地心引力的影響以及對運動的適應性反應都起着作用,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即使是極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也不能使心肌不萎縮。 來源:cnBeta
太空旅行者將需要高強度運動來保護心髒健康免受失重的長期影響

太空旅行者將需要高強度運動來保護心髒健康免受失重的長期影響

研究人員稱,隨着美國宇航局尋求建立月球前哨、訪問火星和商業化太空飛行,失重對人類心髒的長期影響至關重要。研究人員周一在美國心髒協會的旗艦雜誌《Circulation》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通過分析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太空中一年的數據,並將其與模擬失重狀態的伯努瓦·勒孔特的極限長距離游泳的信息進行比較,發現低強度的運動不足以抵消長期失重對心髒的影響。 研究人員檢查了退休宇航員斯科特·凱利2015年至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的數據,以及精英耐力游泳運動員伯努瓦·勒孔特在2018年橫渡太平洋的數據。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長期失重對心髒結構的影響,並幫助了解廣泛的低強度運動是否可以防止失重的影響。 「心髒具有顯著的可塑性,對重力或其不存在的反應特別靈敏。地心引力的影響以及對運動的適應性反應都起着作用,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即使是極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也不能阻止心肌萎縮。」該研究的資深作者、UT西南醫學中心內科教授、德克薩斯健康長老會運動與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Benjamin D. Levine醫學博士說。 研究小組研究了凱利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年太空生活和勒孔特橫渡太平洋的健康數據,以研究長期失重對心髒的影響。水中浸泡是失重的一個很好的模型,因為水可以抵消重力的影響,尤其是在俯臥游泳的情況下,這是長距離耐力游泳運動員使用的一種特殊游泳技術。 凱利在2015年3月27日至2016年3月1日在太空的340天里,每周鍛煉6天,每天鍛煉1至2小時,使用一輛固定自行車、一台跑步機和阻力活動。而勒孔特在2018年6月5日從日本銚子港出發,歷時159天,遊了1753英里,期間他平均每天游泳近6小時,這能讓他的心髒不至於萎縮和衰弱。醫生們進行了各種測試,以衡量凱利和勒孔特的心髒在每個人開始各自的探險之前、期間和之後的健康和有效性。 分析發現: 凱利和勒孔特在經歷的過程中,左心室的質量都有所下降(凱利0.74克/周;勒孔特0.72克/周)。 兩人都遭受了心髒左心室舒張期直徑的初始下降(凱利從5.3厘米下降到4.6厘米;勒孔特的從5厘米減少到4.7厘米)。 即使是最持續的低強度運動期,也不足以抵消長期失重的影響。 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舒張功能的標志物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都沒有持續變化。 本案例研究考察了兩個獨特的人的兩項非凡壯舉。雖然了解身體對極端環境的反應很重要,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些結果如何應用於普通人群。對勒孔特游泳前後的心髒核磁共振成像的分析即將進行,也將有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失重的長期影響是否可以逆轉。凱利沒有接受心髒核磁共振檢查,目前,對他沒有進一步的跟蹤計劃。 來源:cnBeta
一些常見藥物含有動物副產品 但目前美FDA未發布指南來提醒患者

一些常見藥物含有動物副產品 但目前美FDA未發布指南來提醒患者

根據發表在《骨科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越來越多的醫生和藥劑師主張讓患者了解常用藥物中含有的動物副產品。常見的藥物,包括廣泛使用的血液稀釋劑和激素,經常從動物副產品中提取,並在沒有咨詢患者信仰的情況下開出處方。 「患者應該知道他們的藥物是由什麼製成的,然而這種信息很少被分享,」林肯紀念大學德巴斯克整骨醫學學院的博士生、該論文的作者 Sara Reed說。「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意味着與他們溝通推薦他們的護理藥物,在某些情況下,開出替代方案。」 肝素類藥物是一類主要來源於豬的藥物。這些藥物是常規的血液稀釋劑,用於預防血栓,在很多場合都會使用,包括手術後、心髒病發作後或防止血栓的進一步發展。同樣常見的還有共軛雌激素,可用於治療中度至嚴重的潮熱和其他更年期症狀。它們是馬源性激素。 「一般來說,開出各種激素治療處方的患者可能希望就其內容咨詢醫生,」LMU藥理學教授、論文的主要作者Mary Beth Babos說。「例如,市場上沒有完全不含動物成分的口服甲狀腺激素。」 雖然美國沒有正式的建議,但其他國家已經發布了針對動物源性藥品的指南。英國的第一份指南於2004年發布,澳大利亞的指南於2007年發布,並在2019年再次更新。然而,美國FDA的指南仍未發布。 由於一些患者信奉建議避免使用某些動物副產品的宗教教義,研究作者回顧了以前的醫學研究,以確定世界主要宗教領導層的聲明立場。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許多宗教不鼓勵使用從動物中提取的產品,如果不是為了拯救人類生命而需要的話。 猶太教和穆斯林領袖一致認為,只有在需要保護人類生命的情況下,使用從豬身上提取的產品才是可以接受的--這通常是兩個宗教所禁止的。 澳大利亞印度教理事會認為源於牛的產品,包括從牛身上提取的藥物,是不可接受的。 錫克教領袖和印度教吠舍派領袖反對使用源自動物的藥物或手術敷料,在緊急情況下或常規治療中,如果沒有其他替代方法,則可免用。 許多信奉素食主義的上座部佛教徒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派的基督徒將素食主義作為其信仰的一部分,他們可能個別地拒絕使用動物來源的醫療產品。 耶和華見證人教派的領導人強調,這個信仰的信徒會拒絕血源性產品。 「在沒有政府指導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醫生和處方師開始與患者進行對話,討論他們是否接受動物源性產品,」Reed說。「最終,應該由患者來決定一種藥物是否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 來源:cnBeta
新的2美元測試可在一小時內准確檢測血液中的COVID-19抗體水平

新的2美元測試可在一小時內准確檢測血液中的COVID-19抗體水平

據外媒報道,Igor Stagljar是多倫多大學Temerty醫學院Donnelly細胞和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教授。去年春天,在該校的多倫多COVID-19行動基金的支持下,他的團隊開始開發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那些從COVID-19中康復的人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他們現在准備揭示他們的創造--一種針刺測試,可以在一小時內准確測量血液中新冠病毒抗體的濃度。這種測試價格便宜,只需2加元(1.59美元),也就是市場金標準成本的十分之一。他們的方法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的一項研究中。 Stagljar說:「我們的檢測方法在檢測低水平的IgG抗體方面與目前的其他檢測方法一樣敏感,甚至更好,其特異性(也就是假陽性率)與市場上最好的抗體檢測方法一樣好。」他與加拿大各地的公共衛生機構和血庫合作,在前COVID-19患者的血液樣本上進行了檢測驗證。 血清學檢測可以檢測血液中的抗體、蛋白質分子,識別並中和Sars-CoV-2,以防止感染。這種測試被視為公共衛生專家想要衡量人群免疫力的關鍵工具,以便能夠更好地管理正在進行的流行病。 根據加拿大國家COVID免疫力工作組1月份的一份報告,大多數加拿大人仍然容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只有不到2%的人在抗體測試中呈陽性。人口水平的研究還可以幫助揭示從無症狀到嚴重的不同疾病經歷的患者的冠狀病毒免疫力持續時間。它們也有可能揭示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後保護所需的閾值抗體水平。 「這個水平還有待確定,但我們確實知道,感染過SARS-CoV-2的人有非常多樣的抗體水平,如果發現低於某個基線水平,他們可能就沒有保護性了,這並不奇怪,」Stagljar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助理、該測試方法的發明人鍾瑤說。 當涉及到測量抗體濃度作為個體免疫反應的強度時,一些血清學測試已經獲得了監管部門的批准,基於ELISA的方法是金標準。但它包括多個實驗室步驟,需要6個小時才能完成,因此不適合快速診斷。使用試紙條的簡單方法,類似於妊娠試驗,可以提供快速的結果,但不是定量的,可靠性較低。 新的方法被稱為SATiN,即基於分離式Tripart Nanoluciferase的血清學檢測法。它是COVID-19血清學檢測中第一個採用高靈敏的蛋白互補化學法,將發光熒光素酶蛋白從單獨的片段中重組出來作為檢測讀物。 熒光素酶最初是以不能單獨發光的片段提供的。一片附着在病毒刺突糖蛋白上,抗體與之結合以中和病毒,而另一片掛在細菌蛋白上,抗體也與之相互作用。通過同時與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和細菌蛋白結合,抗體有助於將熒光素酶碎片鎖定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分子。隨之而來的是一束光的閃爍,其強度被讀板儀檢測並轉化為抗體濃度。所有的試劑都可以從頭開始批量制備,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Stagljar現在正與多倫多大學的知識產權辦公室和多倫多創新加速夥伴合作,尋找行業合作夥伴,以幫助使該方法廣泛使用。他還與聖米迦勒醫院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泰大Dalla Lana公共衛生學院教授Prabhat Jha博士合作,後者正在領導一項長期研究,以確定10000名加拿大人的免疫力持續時間。在另一個項目中,Stagljar正在與西奈衛生系統的高級臨床科學家、同時也是Dalla Lana教授的Allison McGeer博士合作,評估人們在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水平。 「擁有這種定量能力來了解某人的抗體狀態真的很有用,無論是來自過去的感染還是疫苗接種。這對於下一階段的流行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現在各國政府開始用最近批準的抗COVID-19疫苗進行大規模接種。」Stagljar說。 來源:cnBeta

新冠疫苗接種技術指南:暫不推薦18歲以下人群接種 60歲以上建議接種

今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冠疫苗接種技術指南。據悉,目前,已有5個生產企業的新冠病毒疫苗批准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同時,指南明確了特定人群接種建議: 1、60歲以上人群,建議接種; 2、既往新冠感染者可在半年後接種1劑疫苗; 3、暫不推薦18歲以下人群接種新冠疫苗; 4、其他疫苗與新冠疫苗接種間隔應大於14天; 5、女性不必僅因接種疫苗而延遲懷孕計劃; 6、哺乳期女性接種後建議繼續母乳餵養。 該指南指出,60歲及以上人群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死亡高風險人群。目前,4個附條件批准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研究納入該人群的數量有限,暫無疫苗對該人群的保護效力數據。 但Ⅰ/Ⅱ期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該人群疫苗接種安全性良好,與18-59歲人群相比,接種後中和抗體滴度略低,但中和抗體陽轉率相似,提示疫苗對60歲以上人群也會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建議接種。  目前已有的疫苗尚未獲得用於該人群的臨床試驗數據,暫不推薦18歲以下人群接種。 此外,慢性病人群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死亡高風險人群。健康狀況穩定,藥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禁忌人群,建議接種。 如果在接種後懷孕或在未知懷孕的情況下接種了疫苗,基於對上述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薦僅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而採取特別醫學措施(如終止妊娠),建議做好孕期檢查和隨訪。 對於有備孕計劃的女性,不必僅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而延遲懷孕計劃。 雖然目前尚無哺乳期女性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對哺乳嬰幼兒有影響的臨床研究數據,但基於對疫苗安全性的理解,建議對新冠病毒感染高風險的哺乳期女性(如醫務人員等)接種疫苗。 考慮到母乳餵養對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的重要性,參考國際上通行做法,哺乳期女性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建議繼續母乳餵養。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出將光熱療法跟免疫療法結合的新抗癌方法

據外媒報道,中國科學院(CAS)的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兩種實驗性治療方法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抗癌方法。這種方法的秘密武器是利用改良的血小板創造了一個反饋迴路。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有前景的新抗癌技術,像免疫療法,它涉及到增強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以來幫助其更好地靶向腫瘤,而與此同時,光熱療法(PTT)使用納米顆粒在光照下加熱並殺死癌細胞。 而現在這項新研究則在血小板的幫助下將這兩種方法結合成一種治療方法。在血液中,當血小板發現血管受損時它就會迅速形成血栓。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就利用了這一點,他們通過修改血小板使其對癌細胞造成損害從而創造了一個正反饋循環,癌細胞隨後則會召喚出更多的血小板加入戰鬥。 為了造成損傷,研究小組將對近紅外光敏感的光熱納米顆粒以及一種免疫刺激藥物裝入到血小板中。他們的想法是將這些經過修飾的血小板引入病人的血液中,然後用紅外光聚焦腫瘤。這能讓血小板通過加熱並損傷血管進而吸引更多的血小板抵達目標部位。 與此同時,血小板釋放免疫刺激藥物進而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注意。這就產生了一種針對癌症的全系統免疫反應,這不僅可以幫助攻擊目標腫瘤,還可以攻擊其他可能通過轉移擴散的腫瘤。研究小組表示,這也可以防止癌症的復發。 另外,熱損傷還會產生更小的「血小板」將藥物輸送到腫瘤更深處。 據悉,研究小組在9個不同的老鼠模型上測試了這項技術,結果圖阿門發現接受全面治療的動物比接受部分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的動物表現得好得多。在完全治療的小鼠中,腫瘤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止,這部分的全部小鼠在100天的實驗時間內都存活了下來,而所有其他組的老鼠都在實驗中途死亡。 當然,這種治療方法還處於早期階段,並且它也還不能保證該結果也會在人類身上出現。但這仍是一項有趣的研究。 來源:cnBeta
研究:如果想要一個健康的腸道那麼請每天都吃一些牛油果

研究:如果想要一個健康的腸道那麼請每天都吃一些牛油果

據外媒報道,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影響我們健康的因素了解得越來越多,我們已經非常清楚,我們腸道內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居住在人類消化系統的微生物集合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體內微生物的多樣性會以一種巨大的方式影響着我們的健康,它們當中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現在,對一種流行的「超級食物」的研究表明,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它可以促進腸道健康並讓腸道的微生物保持快樂。 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里,牛油果迅速成為一種受歡迎的健康食品。雖然大家可能早就知道牛油果對人體有益,但直到最近才知道這種水果究竟深藏着多少好處。據悉,它富含健康的脂肪和營養物質,可以幫助人體保持健康,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良好的腸道微生物也喜歡吃它。 在已經知道腸道微生物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也知道牛油果富含好東西,現在,研究人員想看看這種水果是否真的對微生物存在任何可衡量的影響--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種類上,於是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們為研究招募了160多名成年人並讓他們的飲食做出一些改變。他們被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一頓包含牛油果的特別餐,另一組則吃類似的餐,但不包含牛油果。 參與者在實驗前、中、後都提供了血液、尿液和糞便樣本,除了每天吃一頓研究人員准備的特別餐外,他們還被告知每天吃他們平時吃的任何東西。12周後,試驗結束,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結論。 首先,跟不吃牛油果的人相比,吃了牛油果的人有更能分解纖維的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包括它們產生的化合物對我們的消化系統有好處。最重要的是,吃牛油果的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更多,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跟全面健康有關。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每天吃牛油果會以積極的方式影響消化生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代謝功能。所以,如果你想要一種快速、簡單、美味的方法來讓你的細菌快樂那麼就塗上牛油果醬,盡情享用吧。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