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

文章介紹:

回南天的傍晚,你走進一家小餐館。看桌上的碗筷雖然潔淨異常,但沾手一摸,潮濕且黏糊。此刻你唯一想做的,是找店家的開水,把碗內外再衝刷一遍。什麼矯情、干淨、第一泡茶、水圍財,統統都抵不過空氣中小水滴對你心頭的那番攪弄吧。

作者 / 金何

” 知道 “(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

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一家餐館里的消毒餐具。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朋友是湛江人,有天我問她: ” 你是不是愛涮碗?” 朋友聽了大惑不解:” 涮什麼碗,我在家不做飯。” ” 我說的是去餐館里。” 我挑明了。朋友笑了:” 那是我們一種宗教儀式啊。”

朋友她還真不是說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在廣東全境,在外就餐前清洗餐具,是一種全民習慣,粵語中涮碗的發音為 “l ǒ ng 碗 “。在餐館吃飯,把餐具涮一涮,其它地方的人偶爾也會為之,只是大部分時候侷限於愛干淨和有潔癖之類的人身上。換言之,餐館飯前涮碗,在全國並非普遍現象,只在南嶺一隅有此嗜愛。

一種生活方式在變成全民參與的習慣之前,一定有其生成的合理原因。而廣東人之所以形成了愛涮碗的習慣,氣候占了很大的原因。

瘴氣濕熱惹人煩

” 須臾倒江湖,一掃蠻瘴腥 “。南嶺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被稱為蠻瘴之地的,作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廣東,現代人已經明白,瘴就是相對濕度高的環境里,混合了濕氣的腐爛氣息。一個北方人若有幸去廣東,下火車的第一感受肯定是,吸進鼻腔里的空氣是粘乎乎的,不是其它原因,正是空氣的相對濕度高。

說感受太主觀,還得用客觀事實說話,這里有一組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的年平均氣候資料數據:

” 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 ( 112 ° 56 ′~113 ° 04 ′ E,24 ° 30 ′~24 ° 48 ′ N ) 位於粵湘兩省交界的粵北南嶺腹地 , 該地年均氣溫 17.7 ℃,最高溫 34.4 ℃ , 最低溫 -3.6 ℃ , 冬季霜期較長 , 最長年份可達 100d。年平均降水量達 1705mm, 最高年份可達 2495mm, 降雨集中在 3~8 月 . 年平均相對濕度 84%”。

這個生態保護區地處粵北,與海洋的直接距離在廣東省境內應該是最遠的。此處的相對濕度就如此之高了,那麼越往南的地方,相對濕度只會更高。

另一組實時數據能夠佐證這個推測,這里有廣州市 2017 年 11 月 30 日當天的氣候數據:” 氣溫:23~13 ℃;體感溫度:25 ℃;相對濕度:94%;氣壓:1017hPa”。

相比之下,上海這一天的相對濕度是 85%,而北京的更低一些,只有 64%。雖然相對濕度的數據一直處在變化之中,而且一天的比對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空氣濕度,要比溫帶季風氣候區高。何況,華南屬於典型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 3 月至 4 月時,從南海吹來的暖濕氣流,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在嶺南形成准靜止鋒,使華南地區的天氣陰晴不定、非常潮濕。這就是廣東人異常憎惡的回南天,在回南天氣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進而霉變腐爛。如此一來,廣東境內一年四季濕度都很高,並且再配合以適宜的氣溫,就成了微生物瘋狂滋生的絕佳天堂。

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一洗碗廠內,工人正在用設備包裝消毒餐具。圖片來源:新華社

大腸桿菌說,喜歡到廣東人的碗里

細菌處處為家 , 無所不在。那麼 , 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在任何地方都能安家落戶 , 繁衍後代呢?並非如此。不同的細菌在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例如 , 對溫度的要求 , 有的細菌在較低的溫度下(15~18 ℃)能生長 , 甚至在-70 ℃下也能生存。有的細菌則適於在 45~50 ℃的溫度中生活 , 某種溫泉細菌在90℃的高溫下也能夠生長。

但是 , 絕大多數細菌的生長適宜溫度是 20~40 ℃ , 也就是適合在室溫或人的體溫環境下生活。如同動物和植物一樣 , 水分也是細菌細胞的主要成分。在一般情況下 , 細菌中水分的含量為 75%~85%。如果缺少水分 , 細菌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繁殖 , 因此 , 乾燥的環境是不利於細菌生存的。反之,細菌則鍾愛有加。

看到這里,你已經不難發現,愛 “l ǒ ng 碗 ” 的廣東人並不是矯情和潔癖,而是在常年濕熱的氣候環境下生活,在公共場合吃飯,一定要保證餐具的潔淨和衛生。尤其露天的大排檔和小吃攤,餐具的衛生不能保證絕對達標,在吃飯前用熱水涮一涮碗,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也有了 ” 碗筷已經用熱水消過毒 ” 的心理暗示。所以,廣東人愛涮碗的習慣,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的,跟眼下社會普遍對食品安全問題有憂慮的情況並不重合。

事實上,2017 年最新的 GB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 ( 飲 ) 具》標準實施,取代了過去的 GB14934-19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比如新標準規定,” 餐(飲)具應表面光潔,不得有附着物,不得有油漬、泡沫、異味 “。同時,” 大腸菌群發酵法和紙片法的限量值統一為不得檢出 “。舊標準里大腸菌群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都有一定的限量規定,只要不超過限量就是合格的。但在新標準中明確規定這兩項都為不得檢出,不再有限量規定。

規定是嚴格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會出現不按規定操作導致的不達標情況。媒體報導顯示,去年八月份,武漢市食藥監局對餐飲食品(復用消毒餐飲具)進行監督抽檢發現,有 60 批次的餐飲具樣品不合格。有一些知名的餐飲連鎖企業,也榜上有名。雖然這並非發生在廣東地區,但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導時常見諸報端,在衛生層面,人們普遍對餐飲餐具沒有更高的信任度。這種全國食品安全問題風聲鶴唳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只會加劇廣東人愛涮碗的頻次,而不會讓他們放棄這樣的習慣。

濕熱的氣候環境導致細菌容易滋生的自然現象,加上餐飲具消毒不達標的客觀事實,都在促使着廣東人加大涮碗的頻次。尤其這兩者如果重疊在一起的話,更容易形成廣東地區的餐飲餐具比其它地方髒的心理暗示(實際上可能不會這樣)。因此,早於全國其他地區的食品安全意識,形成的愛涮碗的習慣,更多是拜濕熱的氣候所賜。

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

洗刷刷,刷成文化

都說一種習慣的養成只需要短短的 21 天,廣東人的涮碗情結可要遠遠大於這仨星期了。當這種習慣變成一種全民意識的時候,生活中不但人們會自覺去做,而且隨着時光流逝,還要把自己的行為,自覺地傳給下代人。當它演化成為一種記憶的基因傳承下來的時候,就不再僅僅是某種生活習慣,而已經蛻變成為一種文化傳統,被全社會敬畏膜拜了。於是,”l ǒ ng 碗 “,就成為了廣東人心中的信仰。

因氣候環境形成的生活習慣演變為信仰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在它的文化傳承中添磚加瓦,不斷為其增添新的詮釋。

關於廣東人 “l ǒ ng 碗 ” 就有一種文化上的說法,說廣東人嗜茶,不過第一泡的茶只為洗去茶塵,是不能喝的,但是倒掉呢又覺得可惜,所以用這第一泡的茶水涮碗,一舉兩得。

另一種說法是,廣東人認為 ” 水圍財 ” 是一種好的兆頭,水代表了財,熱水沖燙餐具,就有了周身圍繞着財富的意思了,於是呢就餐之前就要用水圍一圍財了。雖然這是一種迷信的思想,但客觀上,開水燙過的碗筷等於又消了一遍毒,使用起來也就安全了。敬信好兆頭,表明了人們對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美好情愫的嚮往。

回南天出現的一個傍晚,你懷着跟週遭一樣潮濕的心情走進一家小餐館。看桌上的碗筷雖然潔淨異常,但沾手一摸,潮濕且黏黏糊糊。此刻你唯一想做的,難道不是找店家的開水,把碗內外再衝刷一遍嗎?這時候什麼矯情、干淨、第一泡茶、水圍財,統統都抵不過空氣中小水滴對你心頭的那番攪弄吧。

這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氣候育一方生活習慣。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上流Up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