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旬老人耗時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楷體小字367萬個,手抄書152本,手工裝幀後按順序整齊放在箱子里,箱子堆起來,占了張喜才臥室的四分之一。這些被他視為「鎮宅之寶」的《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四大名著手抄本,是其耗時八年完成的作品。

在印刷業發達的今天,張喜才此舉讓他成了名人,但這並非他的初衷,「決定抄寫,只是覺得智能化時代,書法、四大名著這些中華傳統文化正在遠離我們」。

年過七旬的張喜才是山西省高平市絲織印染廠的退休職工,不喜吸菸、不好喝酒,平時喜歡寫寫字,唱唱曲兒,練練太極劍,文藝范兒十足。張喜才告訴記者,因家境貧困,他只上到小學四年級,但自小受長輩影響,酷愛寫字,尤其喜愛毛筆字,一有時間就臨摹名家書法,細細揣摩,慢慢鑽研,無師自通。

一開始他只是隨手抄抄《道德經》《千字文》等傳統文化素材,有時也寫地書(用水在地上寫字),以地為紙,以水為墨,筆走龍蛇,揮灑自如。直到2011年,張喜才意識到,隨着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身邊人很少再用筆寫字,用毛筆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有幾次跟隨文化團去德國、日本、美國等地考察,發現國外練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張喜才回來後,決定手抄四大名著。

買紙、裁剪、打格、書寫,每一步他都親自完成。提筆蘸墨,一天抄寫十幾頁,抄完一本後手工裝幀,就連封皮也是張喜才用廢舊檔案袋裁剪、塗色製作的。其過程艱辛超過張喜才的預期:裝幀打孔工具由錐子改為電鑽,毛筆用壞了100多支,抄寫甚至一度因病中斷。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話百歲」,張喜才常用書桌上壓着的座右銘鼓勵自己。身邊書法愛好者見他如此,也想效仿,但大多半途而廢。「既是寫字,又是寫毅力」,張喜才認為,這些摞起來有3米多高的手抄本,便是其毅力的體現。

2018年4月23日,抄完四大名著後,張喜才接着抄寫了《道德經》《千字文》等,他還將寫好的《曾國藩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貼在空白卷軸上,全部展開長達25米。

張喜才的作品常被拿到當地學校展覽,鼓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胸中有丘壑,字里藏深意,張喜才說,書法是瞬間的藝術,卻是一生的功夫,他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可以影響年輕一代,去觸碰筆墨紙硯,尋根傳統文化。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