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經濟學 過把癮就死

​「人設」經濟學 過把癮就死

2019年開春第一炮,誰也不曾想過會引燃翟天臨這個曾公眾認可的「被低估的實力派演員」,直至現在,他一個人所引起的連鎖效應還在持續擴大,並將質疑的火焰燒至娛樂圈、學術界以及被名利扭曲的社會規則。

我們雖無法探究一所高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低頭諂媚,但因明星人設崩塌而挫傷的個人信譽、粉絲情感,以及受波及的影視作品或公司利益損失,卻是觸目所及。而向內追溯,這正是建立於粉絲經濟基礎上人設構建「摻假」造成的傾塌事件,曾經為其添磚加瓦的主體都算不上無辜。

一個翟天臨,固然觸動不了明星人設背後的產業鏈,不過商業利益的刺痛或許會刺激人設經濟出現轉折點。

暴利、風險和破滅

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明星人設花樣百出,背後正是娛樂產業層層深入的商業聯系。

明星作為最直接的受益人,首先獲得的便是身價和名氣。前幾年,靠着「三好大叔」的人設,吳秀波接下了不少產品代言。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間其共代言18個產品,據華仔·明星經紀公司的報價,他的代言費2年850萬元,照此計算共獲超1億元代言費。

黃磊也深受其益,「文藝男青年」過眼雲煙,「神算子」又開啟事業第二春,據媒體消息,他在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上的片酬一季高達3000萬。

明星人設的效果立竿見影,不僅迅速為辨識度不高的新人開辟流量,而且還給非流量明星提供逆襲的機會,但人設經濟更關鍵的是他們作為商業主體所牽扯的利益版圖,這才是這場娛樂狂歡的人性貪婪。

比如吳秀波,2013年他認繳40萬入股上海喜天影視文化,喜天影視作為吳秀波所屬經紀公司,僅其一人的明星人設就給公司創造了巨大商業價值。公開信息顯示,喜天影業2017年1-7月的前五大客戶,大多是由吳秀波、張天愛參與拍攝製作電視劇、廣告的公司。另外,2016年華策影視投資喜天影業,也正是看中了吳秀波、張天愛這兩位核心人物的價值。

再以薛之謙為例。2016年至今,薛之謙參加的綜藝節目超過40檔,擔任常駐嘉賓或主持人的有10檔左右,其中《火星情報局》和《明日之子》分別是優酷和騰訊視頻的王牌綜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經紀公司、影視製作公司以及視頻網站背後的阿里、騰訊等投資方,這些利益主體在明星人設成功的基礎上,圍繞明星進行全方面開發,就像是構建一幅大文娛體系下的小生態,形成緊密的商業網絡。同時反之,他們也在這一過程中幫助明星穩固人設或樹立新的,引導正向循環。

但是,明星人設崩塌接連席捲娛樂圈,所倒下的不止是個人形象,而是牽連甚廣的商業主體,作鳥獸散後的「無人生還」,更意味着人力、財力的全盤破滅。吳秀波出軌門爆出,巨額投資無法回本,與其關聯的影視公司紛紛受難,翟天臨步其後塵,旗下控股公司也將面臨致命打擊。據最新消息,劇方有可能向兩人索取高額賠償。

尤其是翟天臨學術造假,突破圈層上升為社會事件,或將觸動人設存在的根基以及背後的粉絲經濟。

人設經濟坍塌的第一步

移動互聯網之前,觀眾記得很多明星或演員的角色,但他們本人卻沒有多少粉絲;移動互聯網之後,「有些人非常出名,有上百萬粉絲,但幾乎什麼都沒做」。戛納電影節上,凱瑟琳·徳納芙將後者看作是法國巨星「已死」的前兆。

我們處在一個娛樂工業化時代,二三十年間,從明星包裝改為建立人設,娛樂產業經過了「發現明星」到「創造明星」的整體變遷,由此,行業法則也適時而變。不過,明星湧出的空前繁榮時期,他們隕落的速度異常加快,這背後正是所謂人設崩塌。

近兩三年來,人設崩塌日益顯示出明星人設產業鏈的脆弱性,一旦人設不成立,在此基礎上粉絲、明星和商業形成的穩固關系,輕而易舉地就被推翻了,而且這一過程中,粉絲甚至比投資人更積極主動、善變無情。正如鹿晗、吳亦凡,粉絲願意一直為偶像買單,但換句話說,她們雖然願意將他當作「男友」,這個「男友」不能有其他女友或炮友,否則將人設崩壞。

追根溯源,明星人設一面作為賣點自動吸收流量,另一面,人設的單一性卻淹沒了明星人格的多樣化,他們只能演這一個「角色」。

所以,在多數流量明星幾乎少有代表作品加持的情況下,他們若是不能維持住自己面向粉絲所展現的特徵,就等同於自毀根基。而即使如吳秀波、翟天臨這種演技派,他們影視作品的榮譽,在人設受挫之後的輿論討伐中也無濟於事,因為本質上其作品成功也得益於人設。

人設經濟首先毀於人設造假,如果說天仙、吃貨、文藝青年等標簽作假,尚不能一棍子打死,那如今學位、學術摻假,挑戰的不只是粉絲的信任,而是大眾的底線。翟天臨事件,也恰恰反映出人設經濟的病態走向。

但這或許只是明星人設目前所暴露出的第一重風險。長遠來看,人設成功的反面是約束和裹挾。

一方面,人設不僅架空了明星的「本我」,而且很有可能制約其扮演的影視角色。粉絲很難接受他們氣質高冷的偶像去演喜劇里的逗逼,他們更不願意自己捧上「神壇」的天仙扮丑搞怪,所以連影視製作都習慣性迎合粉絲,為明星寫劇本。另一方面,粉絲自身的口味在不斷變化,一個固定的「人設」即使再完美,也難以滿足粉絲動態的喜好變遷。

相比人設驟然崩塌帶來的破壞力,長期風險可能不是定時炸彈,但猶如很難根治的慢性病,如果達到某個臨界點,也是「病來如山倒」。

無「人設」時代?

娛樂產業的明星交替,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而宏觀來看,當週傑倫作為最後一位巨星「封神」,整個行業也進入時代交替。破舊立新,娛樂領域向來如此。

若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連續不斷的人設崩塌事件以及一次次擴大化的惡性影響,也有了更深層次的價值。由娛樂產業快餐式文化催生的明星人設時代,是否會在人設必然崩壞的規律下終結?而若是人設不再成為明星的標配,娛樂產業又將迎來一個怎樣的時代?更好或更壞?

人設是粉絲經濟的核心,粉絲經濟是人設的基礎。正如人設塑造本就以粉絲喜好為依據,只要粉絲經濟的商業邏輯沒有受到重創,為迎合粉絲而構建人設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不會因為吳秀波、翟天臨這些失敗的案例而被放棄。這是人性使然,相比未來的風險,明星更在乎當前能不能紅。

同時,在賺快錢的市場環境下,明星之外的商業主體也都盡力壓榨已經成功樹立的人設價值,不會輕而易舉選擇放棄。

雖然人設時代還未到重創動搖的地步,但影視製作及其投資方已經有些膽顫心驚了。范冰冰、高雲翔、白百合等藝人的意外淪陷,讓其出演的電視劇、電影無法照常播出,損失慘重,如今翟天臨事件又牽連甚廣,故而明星與投資人在這條產業鏈上的關系,正產生某些變量。

如今業界有不少聲音提議將相關風險付諸於合同,寫入「作品未播完之前不得發生有違道德的惡劣負面事件」道德自律條款,保障作品因明星個人原因無法播出後,退回全額片酬且賠償相應損失。據新京報報導,吳、翟兩人或將被影視出品方索賠,如若成立,人設崩塌後的損失可以被相對分散。

國外的做法也可作為參考。比如,出品方會給影視作品上保險,即保證一旦電影在拍攝中發生了不可抗力的意外,導致電影拍攝不成,保險公司將分擔一部分損失。

投資方為減少或規避風險,從而施壓明星及其經紀公司,短時間內,這種風向可以預見,而只要他們在塑造人設時慎之又慎,也不至於為了弄虛作假不顧底線。長遠來看,如果分散風險的相關嘗試取得效果,也會刺激經紀公司約束旗下藝人,將業務精力從賣弄人設轉變為克制人設。

由此,或許娛樂產業將迎來「人設管理」時代。

在人設經濟中,明星如同危樓高起,外表看似光鮮亮麗,可終究支柱過少,無風時瘋狂添磚加瓦,風聲一來便頃刻倒塌。不過,既為利起,也為利破,以前背後的利益既得者可能對風險不屑一顧,而現在他們或許同樣為了利益而改變。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