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直播課上線兩月數據仍不穩定,Keep還需要多久來驗證它?

記者 | 伍洋宇

編輯 |

距離Keep在8月上線單車直播課已經過去兩個月,由於各個維度呈現的數據還不能稱作穩定,Keep並沒有打算現在公佈出來。

Keep合伙人兼副總裁劉冬表示,「內測的時候數據是非常接近Peloton的活躍度。」

根據2019年8月的數據,在互動健身平台Peloton上,用戶平均每月使用課程的鍛鍊次數為11.5次,去年和前年分別為8.4次和7.5次。另據Keep此前對其單車硬體的數據分享,Keep智能動感單車在上市9個月後月度平均使用頻次為7至11次。

劉冬認為,內測時期的用戶是核心用戶,當用戶數量級放大後會對其活躍度有一定稀釋。不過這是一個用戶轉移路徑的必經過程,例如讓其從免費體驗卡轉移到付費行為。「這個流動性還在觀察,但整體來講它稀釋的程度跟我們想要的程度之間的差距是可控的。」

健身直播課是Keep今年嘗試的一種全新內容產品,從動感單車開始,目前已經拓展到了燃脂訓練、力量訓練、搏擊、瑜伽、尊巴等多種鍛鍊形式。新用戶一開始有免費體驗資格,然後再逐步轉向付費。

目前,Keep採取的是部分課程收費、其他免費的策略,根據App頁面顯示,單節課價格普遍為25元。

健身直播課出現的意義本身是多元且綜合的。根據劉冬在近期一場公開演講中的說法,直播課有豐富的課程類型,在課程時段上可以進行全覆蓋。並且,教練是這項業務的最大資產,因為Keepland帶給他們的經驗是用戶在線下常常會有自己更青睞的教練,而這對用戶黏性有幫助。

此外,網際網路公司製作的健身直播課還具有一項天然優勢,即社交關係。接下來,Keep的健身直播課或將加入輕社交的交互方式,在這一業務中融入遊戲化、娛樂化和挑戰化的設計,讓學員之間互相邀請、分組PK,以減輕運動本身的枯燥性,也使其變得更易堅持。

在對用戶的影響上,Keep也非常明確。「我們肯定是希望能起到一個拉新的作用,」劉冬說,「讓健身頻率低的用戶更活躍,讓從來不想鍛鍊的用戶因為有教練而來鍛鍊。」而如果只是原有用戶的遷移,那直播課的意義便沒有那麼大。

事實上,直播課吸引的到底是老用戶還是新用戶,Keep內部也在尋找答案,只不過目前的數據只呈現出一點苗頭,還不算一個確切結論。並且,隨著公測範圍的逐步擴大,每個環節的數據變化也非常明顯。

劉冬認為,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來完成數據積累,才能得以排除包括上述因素在內的季節變化、自然頻率衰減等造成的影響。「到時候你也會看到Keep到底是不是全力做直播。」

除了拉新的目的,作為App端的一條全新商業化路徑,直播課的商業價值也應受到拷問。

Keep將業務線分為運動產品、廣告、App會員以及Keepland,在今年三月已實現整體盈利。在毛利率問題上,公司表示運動消費品收入規模更大、線上業務利潤率更大,兩者結合之下是一個「標準網際網路公司大概的利潤比例」。

而直播課採用的內容付費模式,以其可複製性強、高毛利的特點,如果能夠跨過初期發育階段做到規模化,對於整個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將會非常明顯。但如果這項業務的數據增長持續緩慢、或者充滿不穩定性,前述的美好想像又會打一些折扣。

劉冬表示,這個屬於精細化運營問題,至少目前還無需考慮其成本高低究竟對規模化的影響如何。

同時,結合已有的用戶規模和銷售規模,他認為公司一旦盈利之後,其營收規模的增長一定能夠覆蓋成本。在這樣的底座和發展邏輯之上,「公司才會抽出另外的戰鬥力去做增值服務。」他說。

去年10月底,一篇關於Keep的裁員報導發佈後,Keep曾回應網傳裁員300人不是真實數據,此輪優化實際占總人數800人的10%-15%。事實上,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架構調整和優化屬於正常行為,但報導還是讓Keep乃至整個網際網路健身行業的變現能力受到了外界諸多質疑。

作為Keep最近的一項內容產品創新,直播業務的成敗——儘管這是個相對單薄的視角——對於Keep內容產品和商業邏輯的走向,仍然存在不小的影響。而作為線上健身領域公認的獨角獸公司,在融資上已經走到E輪的Keep需要更清晰的商業化策略及路徑。

直播是疫情期間市場湧現出的最大機會之一,但或許只有等到健身直播課上線半年的節點,才能清楚它究竟是否真的屬於Keep。

來源:kknews健身直播課上線兩月數據仍不穩定,Keep還需要多久來驗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