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考核不能唯科研唯論文

臨床醫生考核不能唯科研唯論文

臨床醫生考核不能唯科研唯論文

新華社發

【把脈】

合格或者優秀醫生的標準是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通常想到的是醫技和醫德。但對於醫生自己而言,可能並非如此。在目前的醫生考核制度里,醫生的考核主要有三個標準:臨床、教學和科研。其中,科研這項考核指標備受爭議。因為,一個臨床能力強、會看病的醫生,如果科研上沒成果,沒有發表論文,很可能就通過不了職稱考核。而有些論文很多的醫生,很可能平時很少上臨床,根本看不好病。對於臨床醫生而言,把科研和論文作為考核中一票否決的指標,是否合適?如何優化臨床醫生的考核評審制度?

目前的衛生技術人才考核制度具有「唯科研、唯論文」的傾向,規定臨床醫生晉升職稱必須要在核心期刊或SCI期刊發表相應數量的論文,導致臨床醫生在科研方面耗費大量精力,忽視了對其臨床醫療醫技水平、實踐操作等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為建設健康中國,需落實和深化臨床醫生的晉升及評審制度改革,但目前尚未建立新的、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

合格的臨床醫生隊伍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堅實的人才保障。為構建基本滿足健康中國建設需要的專業基礎扎實的醫學人才隊伍,國家有關部門在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然而,在臨床醫生的考核評估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實行的臨床醫生考核和評審制度,過度看重臨床醫生的科研能力,以論文發表數量和科研項目等作為主要評價標準,成為各大醫院互相評比的一個數字和醫院的「政績工程」,忽視了臨床工作能力這一基本功的重要性,從而引發了諸多現實問題。

做科學研究、撰寫和發表論文與臨床工作一樣,都是非常繁重,且需要占據大量精力的任務。這就導致大部分臨床醫生只能二選一,專注於臨床或者科研。在當前的職稱評審制度下,就產生了「主任職稱、住院醫能力」「萬年住院醫」「論文主任」等職稱與能力倒置的奇怪現象。

論文至上的評審制度還導致了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即學術造假和論文買賣。因缺乏科研平台或臨床工作繁重等現實困境,部分臨床醫生迫於晉升壓力,選擇向中介高價購買論文、篡改數據或付費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2017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一次性撤銷的涉嫌造假的107篇論文,就涉及了500餘位中國醫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筆者不反對醫生在學科層面上有研究能力,多出成果,多發表好文章。但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其首要任務是集中精力救治病人、服務患者,不可能把精力都花在論文上。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不一定能寫出很好文章,但是寫出好的SCI論文,也未必就是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臨床醫生的考核評審制度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主要從事臨床實踐的醫生和主要從事科研的醫生,予以區別對待,建立更為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這不僅有助於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更有助於提升臨床醫生的臨床水平和醫療技術能力,使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筆者認為,不應該將SCI論文作為臨床醫生考核的硬性指標或唯一標準。不同的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學研究機構,對SCI文章的考核要求也應該區別對待。建議對在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醫生按照其自身意願進行分類,即以臨床為主或以科研為主。對以臨床工作為主的醫生,不再將論文、課題等科研能力作為晉升評審的硬性指標標準,比如只有多少SCI文章才能夠有資格報名,而是將SCI作為一項參考指標。重點評審其臨床工作能力和業績,且對不同級別衛生機構人員提出不同要求。

同時,基於當前醫療大數據平台,建立和完善針對臨床能力的電子化考核評估系統。這一評估系統可以納入臨床醫生接診的所有患者的相關信息,對患病情況、診療經過、診療結果等指標做進一步深入分析,判斷臨床醫生對患者的診療是否合乎規范,並對其診療水平進行評分。

還要設立臨床專家考核委員會,負責臨床醫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和職業道德考評。業務考評主要包括: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業務水平和學習培訓情況;職業道德評定主要包括醫德醫風情況。以個人述職、業務水平測試、日常工作和年度考核及職業道德評議等方式進行評定。在這一環節的考核中,需要尤其重視專科醫生的專業能力,如開展的手術類型、手術量和安全性、治療手段創新等指標;對於從事全科醫療工作的醫生,應重點評價其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預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等。

此外,建立患者對醫療機構和臨床醫生的官方評價渠道,並將患者對接診醫生的滿意度作為考核評估的一項參考指標。

(作者:張澍,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