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兩處世界遺產都在長三角, 「後申遺時代」 創新保護剛開始

新增兩處世界遺產都在長三角, 「後申遺時代」 創新保護剛開始

上周有喜訊,長三角喜添兩處世界遺產,分別是位於江蘇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以及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尤其在江蘇人和浙江人的朋友圈里,” 申遺成功 ” 刷屏。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 55 處,位居世界第一。這喜事惹得蘇浙幾個古鎮的 ” 老法師 ” 也感慨:江南水鄉古鎮什麼時候能聯合申遺成功啊?一場世界遺產大會,勾起多少人的自豪感。長三角有 ” 顏值 ” 又有底蘊,世界遺產並不算很稀奇—— 8 年前,西湖成功申遺,5 年前,縱貫皖蘇浙的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再之前,世界遺產名錄中還有黃山、西遞和宏村皖南古村落,以及蘇州古典園林、包括南京明孝陵在內的明清皇家陵寢。

申遺成功,自然該慶賀,不過在總結成績和發現商機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護。

前幾天,聽到申遺成功的消息,鹽城攝影師李東明熱淚盈眶,他是保護勺嘴鷸的志願者,在他看來,保護好鹽城這片濕地,給勺嘴鷸中轉提供了重要保障。9 年多來,他的拍攝為勺嘴鷸研究和論證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勺嘴鷸全球種群數量不超過 210 對,每年,全球超過一半的勺嘴鷸會來到鹽城濕地覓食、換羽,停留長達 3 個月。何止是勺嘴鷸,鹽城這一片海岸型濕地,是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孫大明告訴記者,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環保認知水平尚未達到今日高度時,鹽城就先後建立了珍禽、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樣,在杭州良渚,前幾天的周末,良渚博物館的客流量比以往多了不少。7 月 7 日,”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 通過官方微信的預約系統上線,” 保護第一、最小干預 “,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已經能讓人工巡查和智能監測相結合。

對於各處世界遺產,如何創新、有效地保護,是需要不斷探索的新命題。回顧過去,杭州西湖之所以能申遺成功,在於十年如一日的保護;如今的西湖,依舊堅持 ” 還湖於民 “,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土地不出讓,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占。如今,蘇浙兩個新遺產地的保護責任更重。畢竟,過去幾十年間,東部黃海和渤海灣所發生的劇烈變化,一些大型的土地利用項目造成了候鳥棲息地的消失,包括工業項目、耕作、水產養殖、旅遊休閒發展及風力發電項目。也有研究表明,遺產地的捕魚量已經超過維持生態平衡的水平,過度捕撈的已造成一些物種的數量銳減。另外,入侵物種如互花米草也對鹽城候鳥棲息地產生了負面影響。而良渚古城,即便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這樣的 ” 老法師 ” 看來,依舊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好消息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將打造成全國首個 5G 全覆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用 5G 等技術加強對遺產區的動態監測。

” 後申遺時代 “,這是揚州人陳躍最喜歡談論的話題之一。他曾是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宣傳組負責人,在申遺最為緊張的五年間,他參與創辦了中英文申遺網站,主編面向運河沿線 35 個城市發行的官方刊物《大運河保護與申遺》。不過,他也承認,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後數年間,大運河一度 ” 冷清 ” 了不少。當下,揚州和大運河沿線城市究竟該如何利用好這一平台,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並在長三角亮出江南文化的色彩,依舊任重道遠。

不敢懈怠,不該自滿。如果保護不力,世界遺產依然有被除名的可能。怎麼讓這些遺產 ” 活 ” 起來,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讓老古董歷久彌新?杭州已經表態,接下來要加快打造 ” 世界文化遺產群落 “,深入實施 ” 城市記憶工程 “,充分運用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等綜合保護和申遺的成功經驗,積極謀劃推進南宋皇城、錢塘江古海塘等遺址綜合保護和利用,加大散落在城市街區和農村的歷史建築、歷史遺存的挖掘和保護力度,做好絲綢、茶葉、中醫藥、杭幫菜等東方傳統文化元素的活態傳承,更好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讓珍貴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