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老建築是城市的一段記憶,像活化石一樣,訴說着城市源遠流長的歷史,彰顯着城市的文化個性與獨特品味。


上個世紀,福州作為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窗口,隨着外國人士的進入,各國領事館、外商洋行、教堂、教會學校,城中一座座具有西式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而當時福州倉山尤為突出,老洋房數量及風格的多樣,堪稱「萬國建築博覽會」,福州城中的小「歐洲」。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下福州倉山區留存的西洋建築遺跡,體驗福州的「洋氣」。

倉山「萬國建築博覽會」

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位於福州市區南部南台島上,南台島(即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為閩江中第一大島嶼,東西長(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對較窄(螺洲到煙台山),總面積118.2平方千米,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為202.6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南台設閩海關,倉山的商業貿易漸趨活躍。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鴉片戰爭後,福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第一個通商口岸,外國列強就是從這里進入中國,開始對中國的殖民之路,倉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而為外國勢力所盤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在倉山首設領事館,至20世紀初,境內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1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代辦處)。光緒年間,倉山已有外國商行30多家,如匯豐、渣打銀行倉山分行等。西方基督教會、天主教會也紛紛派傳教士來倉山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在這種情況下,一批風格多樣、造型美觀的近代西式建築在倉山拔地而起,成為倉山城區建築的一大特色。

倉山的近代建築可以說是西方建築風格的濃縮,建築及裝飾風格多為東、西歐樣式,如哥特式、羅馬式、洛可可式等。各種建築又以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這些風格多樣的近代建築雲集倉山,因此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值得注意的是,倉山的近代建築呈規律性分佈:領事館在對湖、倉前山、樂群路一帶,學校在麥園路、公園路、對湖路、下藤路一帶,醫院在上藤路、中藤路、對湖路一帶,教堂則在上下渡、中下藤路、樂群路一帶,洋行、商店、倉庫主要在江南橋以東及觀井、觀海、上藤、麥園一帶,西式民居多在麥園、公園、對湖、馬廠、樂群、進步、愛國、嶺後路一帶。

歷史的印證

城市是有記憶的,而建築就是凝固的記憶。隨着時間的推移,有的西洋建築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有的遺留下來成為了倉山特有的歷史印證。

羅馬凱旋門式—陶淑女子學堂

地點:福建師范大學倉山校區內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陶淑女子學校創建於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英國聖公會(也譯作安立間教會)在英國領事協助下,租用烏山彌陀寺部分房間創辦女子小學校,通稱「安立間女學堂」。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夏,聖公會非法占用寺產建造西式校舍,周邊居民聞訊前來交涉,遭教士辱罵,群情激憤,將建築中的校舍拆毀,並縱火燒燬舊租房兩間(此即有名的「烏石山教案」),學校停辦。

光緒廿五年(西元1889年),英國教會任命在福州傳教的「遠東婦女教育促進會」成員朗彼息女士為校長,負責募款購地籌建新校舍。光緒廿八年(西元1903年),嶺後山校舍部分落成,定校名為陶淑女子學校(Do-seuk Girls’ School,該校名為福州話音譯,用「羅馬字」拼音書寫,這種命名方式在近代教會創辦的事業中是很罕見的)。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陶淑女子學校建築佈局緊湊,其中教室樓、宿舍樓、教堂通過半地下通道及走廊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教學樓對面為獨立的辦公樓,與教學樓形成一個三面圍合的院落。

其中,陶淑女子學校內的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平面,高度相當於普通建築兩層,下有地下室,上為木三角桁架小青瓦屋頂。教堂正面山牆朝北,立面設計成兩層,橫向三開間,每開間設兩個哥特式尖券窗;中央開間略大,下層出哥特式小抱廈,上層為兩個哥特式尖券窗夾圓形玫瑰窗,未設山花。教堂南側突出為聖壇,設置彩色花窗。

哥特式—泛船浦天主堂

地點:倉山區新民街54號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泛船浦天主教堂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最初泛船浦天主教堂的全名是福州聖多明我主教座堂,後來因為它的位置處在閩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所以當地人變稱之為「泛船浦天主堂」,並且沿用至今。

泛船浦天主教堂不僅僅規模大,而且歷史悠久。據《福州地方志》記載:明天啟五年(1625年)相國葉向高歸故里,路過杭州時,在監察御史楊廷筠家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艾儒略隨着葉向高一起到了福建,並開始在福建傳教,後來在葉向高長孫的協助下,在福建城內宮巷建起了三山堂,這是福州歷史上第一座天主堂。

清順治五年,三山堂被焚燬,到了順治十二年再重建,但隨後在雍正二年又被清政府沒收改成關帝廟。直到清同治三年,福州天主教會通過法國駐閩省領事館,向福州府索還三山堂,而最後福州府購得泛船浦農民黃堯年的四畝餘田地,作為三山堂的賠償同教會抵換。可以說,三山堂是泛船浦天主教堂的前身也未嘗不可。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如今我們看到的泛船浦天主堂建築,是在1932年開始建造,直到1933年9月才落成,當時耗資十七萬銀元。教堂為單塔哥特式教堂,座南朝北,外牆用青磚砌造。正面中央為哥特式塔樓,塔樓尖頂十字架離地約31.2英呎。入口門窗框為石製,哥特式尖券,並設彩色玫瑰窗。側立面牆上仿哥特飛扶壁立壁柱,尖塔狀裝飾。

教堂平面為巴西利卡式三廊式佈局,十字型平面,兩邊弧狀耳室一對,長60.20米,寬19.52米,面積1371.4平方米。廳內拱狀天花,每個柱頭放射出4條拱形方木,在拱頂交匯。兩側和祭壇上部窗門裝有彩色花玻璃,前沿三間玻璃繪有八幅彩色聖像。拱狀天花實際上不承屋頂重量,拱頂內部的三角屋架才是真正的受力體,屋面荷載通過三角屋架傳向牆、柱、地面,這種西式正統的肋骨拱頂從未在本地出現過。

哥特式—石厝教堂 St.John’s Church

地點:倉山區樂群路22號

石厝教堂於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由僑居福州的英國僑民集資籌建,並得到英國領事館的幫助,於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聘請香港土木工程師T.G.Walkers設計,由本地建築隊施工,十一年(西元1861年)落成。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與福州的其他面向中國教徒的教堂不同,石厝教堂主要供僑居在福州的英國人舉行宗教活動用,故包括建築形式、命名方式等都不同,是典型歐洲方式。連神甫也不是受教會派遣的傳教士,而是由僑民集資聘請的專門神甫。樂群路一帶是福州當時的外僑聚居區,教堂建成後,不僅英國僑民到此彌撒,歐美其他國家的基督教徒也多選擇此處進行宗教活動,故亦有”國際教堂”之稱。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石厝教堂為花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築,由藍灰兩色石塊搭配砌成,上為木桁架屋頂,雙層小青瓦通風屋面。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廳、側廳、門廳和聖壇等組成。主廳為長方形,雙坡頂,東西兩面為山牆,西山牆開三個哥特式尖券窗,山牆頂設有小型八角形鍾塔,塔頂高聳,上有十字架,後來被毀。東山牆外為突出半圓形聖壇。聖壇兩側為側廳。門廳設在西南角側廳位置,正門朝南,哥特式尖券門。

教堂外原為墓地,後逐漸發展成街市。教堂前方還有兩棵風水樹,一棵銀杏為一級保護古樹,一棵樟樹為二級保護古樹。

哥特式—天安堂

地點:倉山區天安里15號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天安堂(Church of Heavenly Peace)是美以美會在福州、也是在整個東亞建造的第二座教堂,與最早建成的茶亭街真神堂都是在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建造的,只比真神堂晚幾個月,至今已經有150年的歷史。該教堂位於福州倉山區天安里的山坡上,北面就是湍急的閩江。原來這里有一座寺廟天安寺。

安妮女王風—西林小築

地點:倉山區公園路4號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西林小築是倉山典型的近代英式住宅,兩層帶地下室磚木結構,紅磚砌築。底層「地下室」為各種輔助用房,入口設於其上,又雙合式八字形台階登上;上為門廊,磚砌圓柱,中央橢圓拱券,左右為哥特式尖券;門廊內為廳堂,房間環繞中廳佈置。建築立面略帶英國安妮女王(Queen-Anne style)風格,正面中央開間設置英式女兒牆,其他部分為疊澀檐口;屋頂為四坡頂組合。建築四周圍牆已經後世改建。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英式—匯豐銀行(現倉山區文化館)

地點:梅塢路57號「聚龍尚書院」內

「匯豐銀行」的全稱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Corporation Limited),創設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總行設香港,次年3月3日開始營業,是英國設在海外的最大私營銀行之一。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清同治五年(1866年)匯豐銀行在福州設分理處,行址設於南台大嶺頂匯豐弄1號,同治七年(1868年)升格為分行,經理是英國人F·G·Walker,屬上海匯豐銀行管轄。「微福州微信號:vfuzhou」抗日戰爭期間,該行於民國31年(1942年)遷往重慶市,抗戰勝利後又遷回福州復業。

1947年,匯豐銀行轉為福州私立塔亭護士學校,銀行遷往進步路27號辦公;1952年,護士學校被政府接辦,銀行社址轉為市二醫院宿舍。2009年,匯豐銀行經過修復,並被樓盤「聚龍尚書院」圈入,目前已掛牌為倉山區文化館。

英式—英國領事館

地點:倉山樂群路3號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英國向福州派駐領事始於道光廿四年(西元1844年)福州開港之時,但在設置領事館過程中受到本地居民的一致反對,無人肯租與房舍,幾經周折才在官府的協調之下借住在烏山積翠寺廂房中。此後英國領事一直為在城內設置領事館而努力,但都沒有成功。直到十年之後,英國領事放棄了這個努力,由地方政府指定在城外的天安山(遠離居民)雙江台開始建造領事館。

英國駐福州領事館於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動工,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完工,耗時五年,建成辦公樓一座,樂群樓(Foochow Club)一座,以及一些住宅等配套建築。領事館內目前尚存一座住宅,殖民地券廊式風格,面寬六間,地下一層,地上現存一層,其上已被加層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檐口線角是不是民間的疊澀做法,而是正規的梟混曲線斷面,這種形式在倉山非常罕見,目前僅知愛國路2號建築使用。

東歐風格—俄國領事館

地點:公園路39號(現福州外國語學校院內)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清同治四年九月(西元1865年10月)俄國首任副領事德理到任,於次年在今公園路39號建造領事館。本官邸為俄國駐福州領事館的組成部分之一。

1996年,本建築的使用者為福州九中校友會。該年中,九中校友會組織校友們捐資,對本建築以「修復」的名義進行改造。由於主事者(可能不是校友,只是學校的工作人員)對校園歷史環境不熟悉,加上粗心大意,連建築開間這樣巨大的差別都沒發現,將本建築錯認為另一座樓——已經被改名為「必翰樓」的原俄國駐福州領事館辦公樓,導致原來保存完好的木製俄式門廊被拆毀,改造成英式混凝土門廊,且製作工藝粗糙。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2006年,俄國駐福州領事館官邸被公佈為倉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近代優秀建築—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地點:上三路8號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是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美以美會(1939年以後稱衛理公會)在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教會女子大學,是福建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也是民國時期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之一。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美以美會外洋女布道會開始募資修建校舍,其中Mr.J.D.Payne為紀念其女兒捐款修建教學樓一座,美以美會外洋女布道會哥倫比亞河支會為紀念前任支會主席勞拉夫人(Mrs.Laura Granston)認捐修建宿舍一座。工程於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2月12日奠基,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竣工啟用。竣工後兩座樓按照其捐款者的意願命名為馬蓮彭學院(Malian Payne Hall)和谷蓮堂宿舍(Granson Hall),俗稱彭氏樓和谷氏樓。

文化價值

倉山地區的領事館、公館、教堂、醫院、學校、洋行的西式樓房,反映了倉山近代史上的特殊文化,是倉山近代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具有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從民族角度來看,這些近代建築雖是民族慘痛而心酸的歷史記憶,但對於後人確實極其生動的教育實物,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凝聚力。

從近代建築本身來看,由於倉山近代建築是歐洲建築歷史的縮影,其繽紛的風格,其散發的創造性和欣賞性對中國的建築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並進一步美化倉山人民的居住環境。從文物的歷史特性來看,倉山近代建築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資源。

因此保護好倉山的近代建築,對提升倉山的文化品位,打造倉山區域發展的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倉山「老洋房」,展現你未見過的福州

當走在倉山的小巷里,看着牆體斑駁的老房子、安靜的老街道,恍若隔世。這是你從未見過的福州另一面。

福州歷史悠久,其城內的三坊七巷、馬尾的船政文化與倉山的「老洋房」,三者構成了福州在中國對外開放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形成了福州獨特的城市文化。近年福州的發展越來越快,數據顯示福州市2018年GDP總量、增幅雙雙躍居省會城市前十,縣(市)區人均GDP全體突破1萬美元。福州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和增幅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拉薩除外,下同)排名連續4年實現趕超。福州將在新的改革開放中成為耀眼的明珠。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