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1~瀘定橋

旅行紀實

D51~瀘定橋

從康定出發,目的地成都,中途參觀瀘定橋景區。

D51~瀘定橋

沿途山腳下一條長長的河流掠過視野,那就是大渡河 。河水奔騰在兩山之間的峽谷中,耳邊仿佛清晰的聆聽到那水石相撞的聲音。河這邊公路盤旋,河那邊懸崖峭壁,峭壁上隱隱約約有一條留下痕跡的山路,已經漸漸消逝於雜草之中,如今很少有人會真實的踩過,只有那掠過山間的風,仿佛依然還在敘說著紅軍草鞋曾經真實的踏過。仿佛從幻覺之中,看見了當年的紅軍在風雨之夜,打著火把行走在山路上的壯景。那段歷史有些遙遠了,又似乎近在眼前。車輪轉動,漸漸駛近瀘定橋。

D51~瀘定橋

在景區附近停好車,順著大渡河沿岸走,大約200米就到了景區大門。

D51~瀘定橋

西橋頭就是紅軍攻橋一方。有一個寺廟建築群。蹬上最高點清楚的看到瀘定橋景區的全貌。在那照相後才進入瀘定橋頭。

D51~瀘定橋

鐵索橋由十三根粗大的鐵鏈構成,兩邊各兩根作為橋欄,下面九根作為橋面,鐵索上鋪上三道木板,兩邊及中間各一塊,彼此之間相隔著縫隙,通過縫隙可以看見橋下奔騰的河水。

D51~瀘定橋

到了鐵索橋,自然要上橋。走上橋面,橋不停的晃蕩著,多少有些不適應。橋上有專門的人員守護著,他們會幫助那些害怕的遊客。

D51~瀘定橋

隨著腳步向橋中延伸,橋也晃蕩得越來越厲害,堅定地繼續前行。

D51~瀘定橋

靜立在橋端上,扶著鐵鏈,任橋晃蕩,思緒穿越了歷史的煙雲:歷史上,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 大渡河 上的第一座橋樑,大橋於1706年建成,康熙親書「 瀘定 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於橋頭。

D51~瀘定橋

碑文正文為「 瀘定 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此 瀘定 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 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

D51~瀘定橋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 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D51~瀘定橋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 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已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

D51~瀘定橋

現代史上,面對國民黨追兵的緊追不捨,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作出了奪取 瀘定 橋的決定。部署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 瀘定 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D51~瀘定橋

5月28日,紅四團晝夜兼行240里山路,於29日晨出現在 瀘定 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當時的 瀘定 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塗上了機油,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 瀘定 橋橋面。

D51~瀘定橋

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鬥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2名紅軍身掛衝鋒鎗,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

D51~瀘定橋

當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衝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占領了 瀘定 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鬥僅用兩個小時,驚險地奪取了 瀘定 橋。

D51~瀘定橋

紅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鋪就了一條希望與解放的橋,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北上 陝北 ,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 中國 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D51~瀘定橋

河風靜靜的拂過臉面,注視著從橋上經過的歡笑人們,心想,今天人們笑著安全的行走此橋時,又有多少人此刻回想起那段歷史呢?又有多少人記住從此橋經過的先烈呢?江水奔騰,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什麼?

D51~瀘定橋

離開瀘定橋,在高速上往成都方向行駛,天氣熱的厚衣服穿不住了。

D51~瀘定橋

下午趕到成都,於晚上8時8分乘上成都發往烏市的K2058次列車。長達51天的雲南、西藏、川西行宣告結束。感謝一路關注旅行紀實的所有朋友們!

D51~瀘定橋

2021年4月20日,於成都站。

D51~瀘定橋來源:kknewsD51~瀘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