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水平最高的軍事家,為何統一不了三國?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水平也是三國時期獨一檔的存在,不僅個人能力十分突出,而且擁有著淮泗武將集團和潁川集團的眾多人才鼎力相助,文臣比如王佐之才的荀彧,算無遺策的郭嘉,武將諸如張遼,徐晃,均為當世名將,還有一批宗室將領,比如夏侯淵,曹仁等,面對天下大亂,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曹操而且知人善用,三下求賢令,擢於禁樂進於統軍之中,拔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天下十三州自己占九個,人口,兵力,都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是曹操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大家都知道由於蜀國和吳國聯合抗曹,互為依存,大大增加了曹操統一的難度,但是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導致曹操無力統一亂世。

1.叛亂頻頻

曹操統治時期發生了許多大規模叛亂,導致曹操出征沒有一個穩定的北方,三國戰爭頻繁,農民很難有積累,也很難改善生活,時間長了,就會隱藏不滿、叛亂的苗頭。宛城侯音的叛亂,《資治通鑑》明確說是因為「南陽吏民苦徭役」,就是不堪徭役的重負。雖然曹操雖然施行屯田制度,但老百姓的負擔依然很重,對於曹操的屯田制度,歷史上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起到了恢復生產的作用。但是,屯田對老百姓的盤剝其實是很重的。如果使用官牛,官府分六成、農民分四成;如果使用私牛,官府和農民五五分成。這和西漢初年的三十稅一、十五稅一相比,稅負要重的多。

2.晚年進取心不足

在早期曹操有很強大的統一天下決心,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曹操汝南逐劉備,南皮戰袁譚,鄴城克袁尚,幽州平袁熙,勝郭援滅高幹,降張燕擒塌頓,用了整整八年時間統一北方,公元208年曹操抱著吞吐天下的雄心,提兵十幾萬準備統一江南,但隨著赤壁之戰的那把大火而灰飛煙滅,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的轉折點,以後帶兵打仗成了副業,加官進爵,代漢自立成了他五十四歲以後的主要工作,西征漢中一戰成功,而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南取漢中收降張魯,卻得隴望蜀見好就收,三臨江南,次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見到一兵一卒渡過江水,所以說赤壁之戰後曹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難以一統天下,赤壁之戰那晚的東風也吹熄了曹操心中的火焰,留下了終身不如江南的遺憾。

3.不重用外姓將領

自古以來凡帝王克定九州,手下都有一位統御三軍,獨當一面的帥才,嬴政有王翦,劉邦有韓信,劉秀有吳漢,李世民有李靖,就連劉備都有關羽,孫權也有周瑜,可是曹操有誰?夏侯惇?赤壁之戰前曹操給了夏侯惇幾次單獨領兵的機會,但夏侯惇先被高順擊敗,又被劉備打的大敗而歸,曹洪也是難堪大用,赤壁之戰後曹操有意培養曹仁和夏侯淵,雖然夏侯淵虎步關右平定雍涼,可是也暴露出其有勇無謀的性格缺點,最終戰死定軍山下。曹仁雖然智勇兼備,但是水戰過於外行,一生逢水必敗,致死也逃脫不了水戰的缺陷。宗親的能力不夠,外姓將領中的張遼、張郃、徐晃、軍事能力突出,但是曹操又不願意多給機會,相比曹操更信任文官,比如漢中之戰督張郃徐晃的杜襲,合肥之戰監視張遼李典樂進的薛悌,赤壁之戰前督七軍的趙彥等,外姓將領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軍事才能,雖然曹操唯才是舉,知人善用,但是對於這些外姓將領並沒有給予多大的權利,對於張遼徐晃張郃這些突出的將領,軍區司令員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曹操的軍事能力在三國足以傲視群雄,但是天下之大不是一兩個州而已,不可能每逢大戰就掛帥出征,宗親能力不夠,外姓將領不重用,導致曹操一生疲於奔命,說到底曹操還是輸給了自己的多疑,如果在赤壁之戰前,讓曹仁守荊州,張遼取西川,張郃攻漢中,徐晃平交州,曹操親率夏侯淵取涼州,不出兩年必定各條戰線捷報頻傳,把劉備扼殺在搖籃,到時候孫權可還有一站的勇氣?

曹操的軍事兵法大多參考孫武和吳起,曾為《孫子兵法》做注十三篇,流傳後世,四百年後,李世民曾評價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意思就是能在危機之時能夠隨機應變,預料敵人的先機,設置奇謀,當個將軍綽綽有餘,但是當皇帝還是差一些。但是曹操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戰術大師。如果有重來,曹操能統一三國嗎?

來源:kknews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水平最高的軍事家,為何統一不了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