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用78輛坦克建造了一座重5000噸”紀念碑”,呼籲世界和平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有一座大樓,由於常年經歷戰爭的洗禮,它變得破爛不堪、觸目驚心,遠遠望上去就是一個「爛尾樓」,這是戰爭留下來的「傑作」。一個名叫Yar的本土藝術家決定在這個破破爛爛的「傑作」上再加點東西,Yar之前是一個軍火商,然而他厭倦了戰爭,戰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盡管戰爭讓他賺得盆滿缽滿,畢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嘛,於是他改行做了藝術家。 他將78輛坦克放到了這座大樓里,將其改造成為了一個紀念碑,紀念碑高30多米,重5000多噸,這些坦克是他斥資50多萬美金從戰場上買回來的,其中包括M113、T-55、M41鬥牛犬等。這些坦克曾經殺了多少人?如今它們依然還在,但那些可憐的人卻永遠離開了! Yar之所以花費巨資用爛樓加坦克打造這一個紀念碑,用意就在於呼籲世界和平,讓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戰爭、武器的可怕,這是一個特殊的藝術品,同時也是一個有着78輛坦克的武器庫,是全世界火力最猛的炮塔。它被成功打造後立馬引來了許多人的參觀,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個景點,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這個奇特的藝術品。 類似這樣呼籲和平的建築並不是孤例,聯合國廣場上有一把槍管被擰起來的左輪槍,之前英國有一個年輕人用冷兵器打造了一個20多米的天使,人類渴望和平,厭惡戰爭。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

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排名,美國竟然僅排第七

1、 盧森堡 盧森堡人均GDP為104103美元,它是一個歐洲國家,處於德國、比利時和法國的包圍之中,整個國家只有2586.4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寧波市的面積。 盧森堡雖然小,但是它的人均GDP卻是全球最高的,超過10萬美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着非常發達的金融、廣播電視和鋼鐵產業。 2、 瑞士 瑞士人均GDP是80190美元,它不止有名表,而且素有「世界公園」之稱,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所以自然環境非常優美。不僅如此,瑞士還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製造業和服務業是最重要的兩個產業。 3、 挪威 挪威的人均GDP為75505美元,人均薪資非常高,工作1-2年的基本都有4萬多克朗,相當於人民幣3萬多。挪威的社會福利也很好,不僅完善而且福利金高。正因為如此,挪威才會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4、 冰島 冰島人均GDP為73092.2美元,今年的世界盃比賽中,與阿根廷達成平手的冰島火了一把。冰島人口很少,只有34萬,足球實力卻不俗。事實上冰島的經濟實力更加讓人感到驚訝,它在全國人均GDP中排名第4。 5、 愛爾蘭 愛爾蘭人均GDP為69331美元,該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靠的主要是出口貿易。愛爾蘭富豪很多,2017年一年的時間有超過5000人成為百萬富翁,這跟他們發達的教育體系有着很大的關系。 6、 卡塔爾 卡塔爾的人均GDP為63506美元,它是一個阿拉伯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所以你懂的。在卡塔爾你可以看見遍地豪車,寶馬、奔馳數不勝數。而且當地的社會福利也是好的沒話說,教育、醫療、水電都有政府給你掏錢,除此之外還有生活補貼。 7、 美國 美國的人均GDP為59496美元,其是公認的經濟大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世界領先,其富有程度毋庸置疑。不少世界知名的大公司總部都設在美國,比如蘋果、Google、微軟等。 8、 丹麥 丹麥是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出生地,而丹麥本身也美好得像一個童話。人民富裕,人均GDP為56334.61美元,社會和諧,犯罪率低,不僅是個富有的國家而且非常適合居住。 9、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均GDP為53800美元,其地廣人稀,經濟發達,本地富豪就很多了,再加上吸引了一大波富豪移民而來,顯得更富了。豪車豪宅自然是富豪標配,而在澳洲很多人還有私人遊艇,開着遊艇出海釣魚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 10、新加坡 新加坡人均GDP為57714美元,是2018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排名榜上為數不多的一個亞洲國家,享有「亞洲四小龍」之稱。雖然它只是一個島國,但是其經濟發展速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從2017年人均GDP看,以上就是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了。很多人應該很好奇中國排在多少位,希財君遺憾的告訴大家,由於人口基數太大,中國只排在第74位,人均GDP為8582.94美元,連第一名盧森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關注真君,更新干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高福利國家做了一場「不勞而獲」試驗 結局發人深省

在以高福利聞名世界的北歐國家芬蘭,當地政府用兩年時間做了一場「不勞而獲」試驗,結局發人深省。據英國《衛報》8日報道,兩年前,芬蘭社會保險局隨機挑選了2000名25-58歲的未就業人口,每月發放560歐元,目的是觀察在保障一定收入的前提下,能否激勵失業者主動找工作,但初步結果相當「打臉」。目前,芬蘭政府已決定對拒絕工作的人進行福利削減。 其實,這個看似古怪、離奇,甚至有一點「不着調」的試驗,在經濟學家看來,無非是重復他們早已證實過的基本經濟學原理罷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很早就提出過一個叫做「自願失業」的概念。它與「非自願失業」相對,指工人由於不接受現行的工資或比現行工資稍低的工資而出現的失業現象。此外,薩克里頓也對「自願失業」給出定義:如果自願失業者寧願選擇不工作也不願參加他們能獲得的可勝任的工作,那是因為工資或其他工作條件同不工作的選擇相比,缺乏吸引力。 在此後的經濟學研究與社會政策實踐中,更多智庫、學者都觀察到,無任何限制性條件的政府補貼、救濟,對於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動機而言,起到的是負面的干預變量作用。但為什麼這樣一種脫離國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過度失業保障」,卻成為一些國家擺脫不掉的公共政策,甚至成為某種「福利包袱」?對此,有學者在觀察西方國家內部黨爭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那樣一個競爭性選舉體制下,為了贏得選票,左派政黨永遠是理直氣壯地主張「高福利」,但對於這背後的代價——高稅收卻避而不談;同理,右派在高懸「減稅收」的胡蘿卜時說得天花亂墜,但絕不會告訴你他們要大幅裁減國民福利。於是,左右兩派輪番上台執政,就會造成某種非預期後果:為討好選民,「低稅收+高福利」的惡性螺旋造成財政的枯竭和國家能力無可逆轉的損毀。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觀察,不同的國家,如果都陷入上述「過度保障」的陷阱,但有可能仍有不同的經濟表現,即有的國家迅速瀕臨破產,有的國家卻還能勉力維持。這其中的一大變量,就是國內經濟基礎與國際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即,弱國在國際體系結構中的位置,決定了它們只能以懇求援助的方式轉嫁國內危機。譬如希臘在經濟危機之後,先是在歐盟系統內苦苦央告,隨後待敘利亞難民危機驟起,則轉而以「濫發簽證、轉嫁危機」相威脅,逼着歐盟伸出援手。而強國,尤其是同時掌握世界貨幣金融體系和頂尖軍事力量的超級大國,則往往通過剝削邊緣國家、向全世界徵收「鑄幣稅」來實現以鄰為壑式的自我救贖。至於人口稀少、資源豐富的北歐諸國,原本被當做高福利、良秩序、高幸福感的代表接受全世界「膜拜」,而今這一神話卻被「不勞而獲」試驗狠狠戳破。 今天的中國,既非衣食無着的弱國,也絕非世界體系的霸主。我們在借鑒西方國家治理經驗不斷提升人民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同時,也需要對可能過猶不及的負面後果有所警惕。立足本國國情,博採眾家之長,方能建構可持續、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社會保障與福利體系。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十五歲的元朝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子,婚後一年苦不堪言

成吉思汗建立強大的蒙古帝國,在他死後,他的子孫繼承他的事業,蒙古鐵騎橫掃歐亞,中原也被他們占據,忽必烈經過艱苦的戰爭順利統一全國,但以他的性格,周邊的這些國家都是有可能被他攻擊的,像當時的日本,高麗這些國家都很難去和元朝對抗,為保命,他們就只能選擇臣服。 高麗是朝鮮這些國家的前身,他們所處在半島上,國力並不是非常強大,之前高麗一直都是依附中原的王朝,隨着元朝成立,高麗也立馬就投靠元朝,兩國為了鞏固關系,也採用聯姻的策略,在這之前,高麗與元朝有過幾次的大戰,他們的損失非常大,支撐不住的高麗就不得不主動認慫,在1271年的時候,高麗王主動派使者過來求婚,希望能藉助元朝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王位。 忽必烈也沒有打算繼續攻擊高麗,主要是高麗的那點地方他看不上,半島資源匱乏,很多都是山地,蒙古人對這種地方沒有什麼興趣。偏偏高麗之前一直在給他們惹事,如今有個停戰的機會,忽必烈也非常高興,於是他就把自己的女兒安平公主嫁了過去,他也確實是實在人,親生女兒說嫁就嫁,當時的安平公主也就只有15歲,她與高麗王子王昛成婚,迎娶公主後,王昛也順利繼承王位,而公主則是成為高麗的王後。 王昛一開始還是非常高興的,畢竟自己娶了忽必烈的親生女兒,這就得到元朝的支持,他的統治也必然會更加穩固,可後來他就後悔了,僅僅結婚一年就叫苦不迭,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這位安平公主可不像她的尊號那樣,她可是忽必烈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忽必烈對她也非常寵愛,可隨着安平公主漸漸長大,她就變得更加飛揚跋扈,她爹都管不了她,估計這次忽必烈這麼大方讓親生女兒遠嫁,也是想要盡快把這個令自己頭疼的女兒給處理掉。 這位公主她還有着暴力傾向,可能黃金家族無論男女都是戰士吧,她到高麗之後,對自己的丈夫王昛一點都不客氣,動不動就下手去毆打王昛,別看王昛已經是高麗王,可人家背後是強大的元朝,他可真的惹不起,當初高麗和元朝對戰,差點就被打得亡國,後來王昛他爹多次想要求親,忽必烈都不待理他的,好不容易得到這個機會,高麗肯定也是非常珍惜,王昛也只能是容忍妻子的這些暴行。 那麼安平公主她對自己的丈夫都不客氣,對朝中的這些大臣也一樣,動不動就打罵。滿朝的人都不敢去惹她,大臣們還經常見到自己的王被王後追着打罵,可他們也無可奈何。說到底,都是元朝在背後為安平公主撐腰,長期下來,王昛也是非常苦惱,自己也不能對妻子做什麼,在老婆面前抬不起頭,就只能是去外面找別的女人幽會。 不過王昛也確實從妻子那里獲得不少的好處,有元朝為他撐腰,他的統治還是非常穩固的,之後他與妻子也多次回去朝見老丈人,忽必烈也清楚自己女兒的這些個性,估計他還多謝有王昛這麼一個接盤俠幫他處理掉一個麻煩,因此他對王昛非常照顧。 每次王昛過來,都會得到大量的賞賜,本身高麗國小民弱,身為王的他也不會有什麼太多的財產,那麼來回去元朝幾趟,他可就賺大發了。相比這些實際的利益,自己受點氣也不是什麼大事。幸好安平公主不到四十就去世,可他老婆死了之後,自己又害怕元朝因為公主的死責怪他,好不容易沒有人管了,他肯定是更加珍惜後面的生活,於是他就放權給兒子,自己成為太上皇並且活到70多歲,看來他能從安平公主手下熬出頭,確實是有本事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亞洲十大富國家排名,第一讓人意外,大部分石油資源極為豐富

導語:在當今世界有貧窮也有富有,不論是人還是國家都是如此,之前本站有盤點了亞洲十大最窮國家排名,那麼反正在亞洲也有比較富有的國家,下面就隨排行榜123網來繼續繼續了解下亞洲十大富國家排名吧! 一、卡塔爾 在亞洲十大富國家排名中卡塔爾或許不少人還不是很熟悉,所以位居榜首難免是讓人有點疑惑,但實際上卡塔爾以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促進了經濟高速的發展,而且國內不錯的旅遊資源每年也吸引了不少的遊客。 二、以色列 以色列在亞洲是一個非常有宗教特色的國家,各種宗教建築遍布於國內各地,人文、自然環境等都是很不錯的,經濟上憑借着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交通及產業環境保持着很穩定的增長速度。 三、文萊 文萊在亞洲屬於是國土面積比較小的國家,人口總數不多,自然環境不錯,在不斷的發展中隨着石油等資源的開發,每年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民眾的生活水準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阿聯酋 阿聯酋這個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前去的國家,在全球被譽為遍地是黃金的國家,相信不少朋友還開過去阿聯酋當「乞丐」的玩笑呢,目前石油開采和旅遊業是阿聯酋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柱。 五、新加坡 新加坡這個國家在全球的知名度是極高的,不僅僅是經濟方面,尤其是在環境方面簡直就是做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尤其是在對經濟發展進行了轉型後,民眾不僅生活水準高而且幸福感還是滿滿的。 六、日本 在亞洲十大富國家排名中日本國民經濟發展總值在全球都是能排在前列的,豐富的旅遊、自然資源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的錢都是極高的。 七、韓國 韓國在整個亞洲各方面的發展是比較快的,獨有的商業和人文環境每年都吸引到了不少的遊客,所以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屬於是比較穩定,比較強的。 八、中國 中國在亞洲的發展速度是極快的,國家在經濟上推行出了不少的好政策,整體國民生活水準還是不錯的,主要還是人口基數比較大,所以會造成貧富差距有點大的問題。 九、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又被稱為是石油王國,所以在全球沙特阿拉伯也被評為了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如今當地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所以經濟的發展也保持在了最穩定的狀態。 十、科威特 在亞洲十大富國家排名中科威特於1961年才獨立,但是憑借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成為了亞洲比較富有的國家,後來科威特對其它方面的經濟發展都有進行合理的規劃,當下經濟的發展也更為全面。 關注真君,更新干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早期的西歐政治為何難成體系

西歐有 「日不落帝國」英國,「藍衫軍」意大利,還有「日耳曼戰車」德國等等,這些在世界大家庭中常露臉的大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然而,在這些西歐大國輝煌的背後也隱藏着一段「灰暗」的過往。在西歐社會早期,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並不緊密,就拿老百姓過日子來說,算「各過各的」。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國家缺乏凝聚力,國家與國家之間自然難以「擰成一股繩」組成強大的西歐版圖。統治一個國家,政治是第一要義,因此西歐早期政治是使其成為一盤散沙的關鍵。本文側重揭露於早期西歐政治特點。 一、西歐早期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三四世紀,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就以土地為寶,在同時期的西歐,人們也認為這是一筆重要的自然財富。因此早期西歐政治制度與土地分配有很大關聯,進行土地分配時,往往是由國王把土地向下分配給一些社會地位僅次於他的人,這一部分人得到了土地,成為諸侯,然後諸侯再將自己所獲得的土地分給社會地位僅次於他的人。這樣一來,一級一級地往下分封。 這樣一層一層的向下分土地的制度,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制。二者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西歐國家改了頭換了面,他們大小不同的封建主,大到人人尊敬的公爵、小到上流貴族被視作普通人的男爵,都在國防方面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不錯地,一個國家統治起來或許會讓它的主人焦頭爛額,西歐國家的領土雖然並不算是什麼遼闊到雄踞整個大洲之大,但管理起來也並非易事。通過這種等級分封,可以讓領土內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國民看守着,大部分的奴隸和莊園也均有分配。國民領了土地,心甘情願地為國家堅守疆土,統治者也能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寶座上。這種制度看上去是「兩全之策」,但一旦分封令下,分封者與被分封者就在無形中有了一層雇傭關系。分封者不但是自己領地內的「小國王」,也是被分封者的保護者。 因此分封者有義務管理好被分封者,每年供給他們一定的財力物資,保證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正常運轉。被分封者也需要付出許多,比如,當其他國家進犯時,首先出面的就是被分封者,友他們調派軍隊人馬前去抵禦外敵;當分封形成時,被分封者首先要向自己的上層分封者發誓以表衷心;被分封者往往還要負責一個大莊園里的經濟生產。這些還只是被分封者的一小部分職責。 總而言之,西歐分封政治制度之下的兩級之間雖然都要對彼此負責、都為對方有一定義務,被分封者永遠是處於劣勢的一方。這個政治制度的弊端就逐漸顯漏了出來,簡單來說,被分封者掌握着基本的生產資料,經濟、軍事大權在握,他們就很容易被利慾薰心。無論是什麼職責,還是當時自己發過的什麼誓言都統統被拋在腦後。一個被分封者的力量不夠雄厚,就會「拉幫結伙」地跟鄰國、交好的友國來一個權力的勾結,來反了一直在他們頭上嚴加管教的上級。所以這種分封制度很容易適得其反,一旦被分封者成功策反,一個分封者的大好時光就到頭了。並且分封者即使是管理,也有一定限制,他不論對自己的下級再怎麼慘無人道地剝削,但終究是但僅限於自己直屬之下的被分封者,上層分封者不能越級管理被分封者的從屬。所以,森嚴的等級政治制度固然「鐵面無私」,但也有漏洞。 二、西歐早期讓國王「吃癟」的封建制度 就拿歷史上出名的英國暴君查理一世來說,他喜歡四處征戰,搞得社會局勢動盪不安,而且向國民強征賦稅,遭到眾人抵制,最終被正義之士克倫威爾給推翻了。顯然,像查理一世這樣的君主並不能夠治理好國家,而且歷史上的「暴君」一個接一個,還有查理二世,愛德華五世等等,更有遺臭萬年、在《編年史》中出現的羅馬暴君。國民為國王可以說是「操碎了心」,於是找到貴族那里,聯合起議會限制國王權力,讓國王不敢也不能專橫殘暴。讓國王「吃癟」的封建制度——等級代表制應勢而生。 通過這個制度,國王要是覺得國庫空虛、想要徵收一點稅款,就必須經過議會批准;國王要是覺得某條法律對自己不利、想要改改,首先得過議會那關。這樣一來,議會成了限制國王權力的「絆腳石」,卻是監督國王的「好幫手」。可要知道,歷史發展總趨勢是由和平走向統一,即使國王再不滿意,想要搞不滿、鬧兩極化也是徒勞。這種等級代表制讓國王收了心,專注於國家大事的處理。 而且有了英國這個正面教材,不久後,它的老朋友法國也開始實行這種制度,甚至更為嚴格,選用三級的議會來限制王權。法國實行等級代表制的初衷為了限制過於強大的王權,而就算是實行了這種制度,也對強大的王權起不了顯著的限製作用。以至於後來出現法國大革命這樣的群眾暴動,在涅米的同名書籍《法國大革命》中詳細記載。 三、西歐早期社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城市 西歐早期,政治制度較為清明。在原來老城市的基礎上,許多新興城市冒了出來,如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並且市民階層興起,社會出現早期的資產階級。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發達,並出現了分工。人們不僅僅是生產出某種產品來,他們將生產鏈細化。譬如,賣絲織品的小販原本自產自銷,而常常是供不應求,這樣一來小販為了提高所得,便擴大產量。將產絲、養絲、銷絲分開,這促成了新的職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人力財力的西歐城市就開始爭奪自己的自治權利,這些在當時從社會基層興盛起來的新階級已經與舊制度產生矛盾,二者之間的磨擦逐漸變大,為後來反封建力量奠定了基礎。 四、總結 以上都是西歐早期政治特點,用人不當的分封制瓦解國王統治,英國發起的等級代表制對整個西歐政治制度都有重大影響,這些政治制度下逐漸興起的城市各自為營。這些政治特點都成為其政治散落成單、難成體統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編年史》,塔西佗,2011年,商務印書館 [2]《法國大革命》,涅米,1977年,商務印書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四)海灣戰爭結束十二年,伊拉克戰爭爆發

(四)海灣戰爭結束十二年,伊拉克戰爭爆 (四) 海灣戰爭結束十二年,伊拉克戰爭爆發 薩達姆 關於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歷史經過已經聊的差不多了,薩達姆對伊拉克的統治還在繼續,如果說兩伊戰爭是伊拉克抵禦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輸出,海灣戰爭是伊拉克獨霸海灣的幻想破滅,那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就是埋葬薩達姆的墳墓,埋葬他的不是別人,是他的老朋友美國。 海灣戰爭結束12年後,伊拉克的上空再次戰雲密布,此時薩達姆的對手換成了布什的兒子小布什。 一:薩達姆、本拉登 2001年9月11日是改變歷史的一天,這一天基地恐怖分子劫持美國三架客機撞向了世貿中心和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911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也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前的美國反恐形式力主於防,而自911開始美國的戰略由防恐變成了主動出擊打恐,先發制人取代了消極防禦,911以後,美國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隨後又將矛頭指向了薩達姆。 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沙特阿拉伯,自911事件以後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和主導全球戰略的心情更加迫切,而美國的老對頭薩達姆一直在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打擊伊拉克就可以控制能源,重組亞洲,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正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其實美國人把薩達姆和基地組織聯系起來很難自圓其說,美國想盡千方百計把兩者聯系起來也未能成行。 說到基地組織,我們有必要說一下一個人,奧薩馬·本·拉登。 本拉登是沙特人,他的一生其實是為了伊斯蘭聖戰一直在流亡。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本拉登放棄了大學學業離開沙特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反抗蘇聯的侵略,他一開始是不仇恨美國的,而且跟美國有非常密切的合作,1982年他是一個抗蘇戰士,跟美國中情局的關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說美國中情局一手培養了本拉登,1988年本拉登建立了基地組織,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本拉登返回沙特家鄉。 隨後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他向科威特提出了軍事援助計劃,幫助沙特抗擊伊拉克,但他的計劃遭到了法赫德的拒絕,法赫德反而向美國尋求援助並在此時驅逐了本拉登,失望至極的本拉登不得不流亡蘇丹,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阿拉伯領土上大打出手,這讓民族主義情感濃烈的本拉登極為不滿,本拉登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對他來說作為異教徒的西方大軍開進阿拉伯的領土是一次對伊斯蘭世界的嚴重冒犯,從此他與沙特王室和美國越來越遠,最後雙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無法接受美國50萬士兵踏上神聖的伊斯蘭土地,這也是前文中說到的海灣戰爭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他覺得這是沙特對伊斯蘭世界的重大背叛,美國欺凌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的苦難都是由於美國的軍事存在造成的。他反對美國也反對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包括薩達姆和沙特國王。他是一個極端宗教主義者,並不支持薩達姆政權。 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即然找不到薩達姆與基地組織的聯系,美國人又找了另一個藉口。2003年2月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美國國防部長鮑威爾說美國人掌握了各種情報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提供情報的是伊拉克的化學工程師,但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工程師美國人壓根就沒有見過,所提供的情報也是經過德國的情報站轉達到美國的。鮑威爾的這套說辭令法國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了否決,隨後也並沒有得到聯合國的通過。但美國此時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對伊拉克動兵。 之前的海灣戰爭美國在道德上是有巨大優勢的,也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美軍在解放科威特後立即宣布停戰也沒有進入伊拉克國土,表現出了大國風范,可以說1991年的美軍是一支正義之師。但2003年的美軍就有些強盜邏輯了,完全繞過了聯合國的授權,又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單方面的選擇對伊拉克用兵,此時的美軍跟1990年的薩達姆何其相似。 三:薩達姆窮途末路 1.2003年3月20日5時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南部城市巴士拉遭到美軍導彈襲擊,代號為「斬首行動」的空襲拉開了伊拉克戰爭的序幕,與此同時,美國特種部隊潛入巴格達,為美軍收集情報,幾個小時之後,美英地面聯軍攻入伊拉克,空地一體的軍事打擊正式開始,這是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動的歷次局部戰爭中首次採用這種模式, 開戰之前所有人都以為美軍還會用海灣戰爭的模式,有一個空襲為主的階段,然後才是地面作戰,但沒有想到美軍開始幾小時地面部隊就直接開始了行動,直插對方戰略縱深,事實證明,美軍的行動是對的。 2.美軍主力第三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軍突入伊拉克南部後,21日長驅160公里,22日推進40公里,到第8天,美軍已突入伊拉克440公里,距首都巴格達只剩幾十公里,美軍如入無人之境,以致於出現了美軍坦克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大飆車的奇特景象。 3.美軍第三機械師在第19天時已經兵臨巴格達城下,和人們預測的一樣美軍在巴格達外圍沒有遇到共和國衛隊像樣的抵抗,到21天時美軍攻占了已經是空城的巴格達,伊拉克由於遭到長達12年的國際制裁,和美國的軍力對比已是天壤之別,共和國衛隊主力在巴格達外圍已經遭到了美英聯軍毀滅性的打擊,重型裝備基本全被摧毀,剩餘的部隊基本上都化軍為民,美軍拉倒了巴格達露天劇場上了薩達姆雕像,隨後繼續向北攻入提克里克和摩蘇爾,占領了伊拉克全境,人們想象的巴格達巷戰沒有上演。這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以薩達姆的倒台很快結束了。 4.如果說海灣戰爭屬於機械化戰爭的巔峰狀態,那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戰爭的階段,美軍打伊拉克是一種全新的戰爭理念,是信息化條件下的精確閃擊戰,美軍每天的軍費在1億美元以上,要求速戰速決,精確制導武器使用率超過百分之90,在伊拉克上空美軍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戰場信息化網絡,僅衛星就動用了50顆,美軍的攻擊行動從目標信息獲取到傳輸處理再到反饋作戰平台,最後完成火力攻擊的整個過程只需要10妙鍾的時間,幾乎做到了實時打擊。 2003年6月薩達姆開始了逃亡生涯,統治了伊拉克24年的薩達姆政權被徹底被推翻了,12月13日,逃亡近半年的薩達姆在自己的家鄉提克里特被美軍逮捕。2006年11月5日被判處絞刑,12月30日被執行絞刑結束了自己充滿傳奇色彩又飽受爭議的一生,終年69歲。 截至2005年底美軍傷亡2000人,同時3萬多伊拉克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四:我們看一下整個伊拉克戰爭的過程。 1.2001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事件當天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把目光投降了伊拉克,4天後他向布什建議把薩達姆和911事件聯系起來一起打掉。 2.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9個月美國打掉了塔利班政權,不過費勁心思也沒有找到基地組織跟薩達姆有任何聯系。 3.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決定對伊拉克動兵,但聯合國並沒有通過該項決議,3月17日,布什向薩達姆下發最後通牒,要求其24小時內離開伊拉克,如果不離開就進行軍事打擊,隨後兩架F117轟炸機轟炸了巴格達內薩達姆有可能出入的房屋。 4.3月19日,美國出兵伊拉克,打出的口號是「解除伊拉克武裝,解放伊拉克人民,拯救世界於危難之中」。看看現在的伊拉克,真是莫大的諷刺。 5.2003年4月8日美軍攻陷巴格達。 6.4月13日占領北部的摩蘇爾和薩達姆的老家提克里特。 7.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 8.6月16日薩達姆政權的4號人物也是薩達姆的私人秘書馬哈茂德被逮捕。 9.7月3日美國開出高價搜尋薩達姆,賞金2500萬美元,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各1500萬美元。 10. 由於告密者的舉報,7月22日101空降師的200名士兵進入摩蘇爾的一棟別墅,經過4小時激戰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和14歲的孫子被打死。 11.8月1日,國防部長鮑威爾簽字支付給告密者3000萬美元賞金,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有人舉報薩達姆的下落。 12.11月8日,在薩達姆的老家提克里特抓到了薩達姆身邊的關鍵人物,綽號「胖子」的穆罕默德。 13.12月13日薩達姆在提克里特被捕。 伊拉克戰爭的故事結束了,現在的伊拉克又是如何呢?這值得全世界反思。不管發動戰爭的國家或者是人有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戰爭帶來的只有災難,這個星球上和平才是唯一智慧的選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史博覽

大國落幕 開戰前大英帝國世界第一,為何開戰後卻淪為二流國家?

大家都知道,在100多年前,英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英國的衰落卻非常突然,而之後他就把頭號強國的座位交了出來交給了美國,那麼為什麼英國會衰落的這麼突然呢? 首先要說,大家都覺得大英帝國非常強大,但實際上相比於今天的美國來講,大英帝國還是差了不少,他更像是冷戰時期的美國,有其他國家和他唱對台戲,英國也不是突然衰落,而是有一個漫長的衰落過程。 先說美軍,美軍現在很強大,強大到無與倫比,全世界的海軍加起來都干不過美國海軍。但是現在的美國海軍和當年的英國海軍,相比來講還是差點意思,從從1692年到1942年,英國海軍一直是世界第一,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中,如果有說,誰敢和英國海軍開戰,那麼一定是瘋了。 在一戰中,英國的海軍曾經和德國的海軍打了一仗,而德國海軍利用他們自己的戰術巧妙和戰鬥戰術素養,重創英國海軍,打出了非常漂亮的戰損比,但是英國的軍艦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用數倍於德國的兵力,把德國的海軍死死地按在海岸線上。 等到二戰之後。德國對英國宣戰之後,有一個德國海軍上將對手下人說。我們的海軍士兵只能體面的去赴死了,之後德國用幾年時間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戰列艦俾斯麥號。但是很可惜,俾斯麥號第1次出海就遭遇到了皇家海軍的圍剿,當場被擊沉,軍艦上的1000多人,基本上沒有倖存者。德國為什麼要使用潛艇戰術呢?就是因為他們實在是出不了海。 而後來英國的海軍實力有所衰退,他的殖民地維護不了,這也導致了他的海軍力量進一步的衰退。等到英國回到自己的本土之後,這就註定了他只能當一個二流國家,他只有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只有6000萬的人口,這樣的國家根本不能夠稱霸全球。 等到英國的殖民地體系崩潰之後,美國就順理成章的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而今天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印鈔票來換來真金白銀。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和英國是一脈相承的,美國繼承了英國的攪屎棍外交政策。當時英國的外交政策是,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 現在的美國和當年的英國也是非常的像,原則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東亞挑撥中日韓,在中東挑撥沙特,伊朗,以色列,在歐洲挑撥歐盟內鬥。完全可以看得出來,美國就是英國的親兒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一組照片暴露薩達姆土豪生活,堪稱所有男人的終極夢想

說起薩達姆,相信大家都會想到他過於嚴苛的政治氛圍和不苟言笑的為人風格,但事實上薩達姆在生活中過得可謂是相當土豪,薩達姆被捕後美國媒體就曝出了一組照片,完全暴露了當年薩達姆的奢靡土豪生活,媒體評論:這樣的日子堪稱所有男人的終極夢想。 ​ 照片中顯示,薩達姆本人非常熱愛黃金,家里很多東西都是由黃金製造的,就連自己最愛的步槍AK47也命人用黃金材質打造了一把,由此可見他對黃金的痴迷程度之深。不僅如此,薩達姆還喜歡黃金造的宮殿,當然並不是真正的純用黃金製造,而是在宮殿內,所有家具設施,甚至包括馬桶,都能看到黃金的痕跡。 ​ 據了解,薩達姆生前共擁有多達26座宮殿,這些宮殿雖然體積不大,但個個都富麗堂皇,盡顯奢侈。在薩達姆下台後,他的這些寶藏被美軍發現,很多美國大兵抵不住誘惑直接從宮殿里拿走了部分黃金,但這些比起整個宮殿蘊藏的寶物來說,幾乎是九牛一毛。不僅如此,薩達姆還有一個地下收藏室,里面也都裝滿了各式各樣的珍品,除了黃金手槍,還有其他軍器,如炮彈等,都是由黃金製成,一個個都價值連城。 ​ 不過有專家分析,薩達姆這麼熱愛黃金也是有一定理由的,本身伊拉克早期就是個石油出口大國,其擁有的石油資源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薩達姆上任後,對石油出口的把控更加嚴格,這也讓伊拉克政府賺的盆滿缽滿,因此薩達姆有這樣雄厚的資金來建造他喜愛的宮殿也就不足為奇了。 ​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位於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由美國建造完成,1914年開始通航,現由巴拿馬擁有和管理。長度約為65千米,最寬304米,最窄152米。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均為世界最重要的海運航道。 巴拿馬運河在世界航運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行駛於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船隻,原先不得不繞道南美洲的合恩角,通過巴拿馬運河後可縮短航程約5000〜10000千米。由北美洲的一側海岸至另一側的南美洲港口也可節省航程多達6500千米。航行於歐洲與東亞或澳大利亞之間的船隻經由該運河也可減少航程3700千米。其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 有趣的是,巴拿馬運河連接的是東部的太平洋及西部的大西洋,然而它的出海口卻是相反的,太平洋出海口的巴拿馬城在運河西側,而大西洋出海口的科隆在運河東側。運河中有一座湖泊名叫加通湖(Lago Gatun),是由查格雷斯河上的加通水壩攔蓄而成,湖水源自阿拉胡埃拉湖,加通湖面積425平方公里,水深14~26米。 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的過程並不輕松,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時,先開進約11公里的進口航道到達加通水閘。通過連續的3座水閘將船隻升高26米,進入加通湖。再經過甘博阿下游的蓋拉德人工渠至佩德羅米格爾水閘。佩德羅米格爾水閘將船隻降低9米,進入高於海平面16米的米拉弗洛雷斯湖。再通過一條長約2公里的水道,在米拉弗洛雷斯由兩級水閘降低至海平面。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時,先通過3級水閘開進蓋拉德人工渠,經過加通湖後在加通水閘連降三級。 通行之所以這麼麻煩,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點,原本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德•雷賽布計劃鑿穿整個巴拿馬地峽,卻低估了整個工程的施工難度,開挖量遠超預期,導致公司破產。第二任工程師史蒂文斯採用了多組船閘抬高水位的方案,這才大大減少了工程量,順利地推進了工程進度。 第二點,運河兩端的水位高度不一致,大西洋一側水位比太平洋高20cm(這是由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含鹽度不同以及洋流、信風、地球自偏力共同影響的結果),漲潮時落差最大可達5-6米,落差會導致海水的流動。運河上若沒有閘門,兩大洋的海面落差將導致運河水快速流動,船隻在運河中航行就容易發生事故。因此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時,必須使用船閘。 通行的不便也提高了運營成本,船閘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疏通航道、拖船牽引等費用不菲,致使巴拿馬運河的「過路費」是全世界最貴的,平均每條船收費近百萬人民幣!不過想想省下的油錢和大量時間,這點錢也算不了什麼了。 巴拿馬運河的修建過程可謂一波三折,19世紀時,先是法國人有意拿下運河工程,不過得不到政府支持而作罷。接下來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國力,通過一系列戰爭和談判拿下了開發運河的權利。沒過多久,在美國疲於內戰時,歐洲國家又乘虛而入同彼時的哥倫比亞政府簽訂合約,最終在1879年,法國洋際運河工程總公司正式成立,得到開鑿運河的租讓權,開始積極籌備運河工程。 然而費迪南德•德•雷賽布太自信了,由於之前成功主持了蘇伊士運河的建設過程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導致其對巴拿馬運河工程沒有經過周密細致的調研工作,而是對蘇伊士工程經驗的生搬硬套。巴拿馬是熱帶雨林氣候,潮濕悶熱、叢林密布、交通閉塞、地形復雜,當施工大軍進駐之後,工人們才發現那里簡直是一個人間地獄:毒蟲遍布,濕熱難耐,疫疾肆虐,還有傾盆大雨,惡劣的環境導致了2萬多名工人的死亡,最終公司也破產停工了。直到1904年,美國買下運河公司的資產,接續興建,控制瘧疾,改善方案,最終才修建完工。 斐迪南·德·雷賽布 在此之前每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舶數量達到1.5萬艘,貨物年通過量達到3億噸,承擔了世界總運量的5%,但是由於巴拿馬船閘的限制,通航船隻的尺寸和噸位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像蘇伊士運河那樣隨意通行,由此出現了一個名詞「巴拿馬型(Panamax)」,這類船隻的尺寸和吃水受到嚴格限制,長295米,寬32米,吃水12米,噸位65000噸左右。如今超巴拿馬型船隻數量越來越多,運河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擴建巴拿馬運河勢在必行。 2016年6月,在經歷了9年的工程及60億美元的花費後,巴拿馬運河拓寬項目完工。擴建後的新船閘長427米、寬55米、深18.3米,比此前的老船閘加長40%、加寬64%。船寬由32.3米增加至48.2米。集裝箱船的船舶載箱量也從此前的5000箱增加至1萬箱左右,增加了整整一倍,運輸經濟性得到很大提高。年通行船舶數量達到1.7萬艘,貨物年通過量從3億噸提高到6億噸。 巴拿馬運河已經開通100多年了,它將繼續橫亘於中美洲地峽之間,把太平洋大西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博覽大千
宋慶齡親筆信等近現代名人文物在沈陽故宮展出

宋慶齡親筆信等近現代名人文物在沈陽故宮展出

9日,《穿越時空 對話名家——「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展》在沈陽故宮開展,讓觀眾感受近現代名人風采。韓宏攝 中新網沈陽8月9日電 (韓宏)《穿越時空 對話名家——「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展》9日在沈陽故宮博物館開幕,李大釗手書對聯、宋慶齡致魯迅親筆信、郭沫若題於立群螃蟹圖、茅盾家書、蔣兆和畫老舍像、徐悲鴻畫作等多件文物展出。 「8+」名人故居紀念館2000年成立,歷經20年,從最初的「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發展到如今的「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按入盟時間順序分別為:桐鄉市茅盾紀念館、泰州梅蘭芳紀念館、重慶郭沫若紀念館等)。 民眾零距離與近現代文化名人「對話」。韓宏 攝 本次展覽從宋慶齡、李大釗、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鴻、梅蘭芳、李四光、詹天佑、康有為、紅線女等12位近現代文化名人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入手,展現了他們追求獨立自主、科學真理的強烈願望,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信念。 沈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說,風起雲涌的近現代中生了諸多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他們的存在使中國的發展歷史更加豐富多彩。沈陽故宮特別引進《穿越時空對話名家——「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展》,讓民眾可以零距離感受名人風采,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京瀋兩地的文化互動、文化項目合作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觀眾參觀《穿越時空 對話名家——「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展》。韓宏 攝 李聲能說,希望讓民眾來沈陽故宮不僅能看到清代的藝術展,同時也能領略到近現代文化名人大家的風采。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24日。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記者再走長征路 三十三顆紅星在述說

位於勞山戰役烈士陵園里的英名亭。 青山巍峨,綠樹成蔭,陝西延安甘泉縣勞山戰役烈士陵園里,整齊地排列着33座紅軍墓,每座墓前都有一座雕刻有紅色五角星的墓碑,墓碑上都沒有名字。 這33座無名紅軍墓,述說着紅十五軍團成立後第一場反「圍剿」戰役的壯烈。 1935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調集10多萬兵力,分5路對陝甘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9月15日,由鄂豫皖根據地突圍的紅25軍到達延川縣永坪鎮,紅26軍、紅27軍南下永坪與紅25軍會師,三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總兵力7000餘人。紅十五軍團組建後,經短時間休整,便投入反「圍剿」鬥爭。 「徐海東、劉志丹率領部隊在勞山觀察地形,決定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誘導延安守敵馳援甘泉,在路上殲滅敵軍。」甘泉縣黨史辦原主任史雲樓介紹,9月28日,紅十五軍團部隊和地方游擊隊包圍甘泉縣城。29日,紅十五軍團在勞山以南到白土坡之間兩側的山坡上布下「口袋陣」,設好伏兵,等待同國民黨軍隊一戰。 「即便如此,戰鬥依然非常慘烈,敵人的裝備比紅軍先進得多,紅軍傷亡很大。」甘泉縣委黨校副校長魏延宏說,但紅軍戰士紀律嚴明、臨危不懼,「有的戰士身中數槍依然沖鋒在前,有的戰士斷了手臂還堅持戰鬥,正是靠着這種精神,戰鬥取得勝利。」 「勞山戰役的勝利對粉碎敵人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鞏固和擴大陝甘革命根據地有重要意義。」史雲樓介紹,戰役中犧牲的紅軍大多沒有留下名字,他們用年輕的生命捍衛了革命,守護了革命根據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

日本人為什麼學希特勒那樣留鬍子呢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發式,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 而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國家就是德國,德國當時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同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國家,同樣剛剛消滅封建割據勢力,因此日本特別關心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日本當時什麼東西都學德國的,法律也是照搬德國的法律,政治、軍事體制也是學德國的,甚至連留衛生胡的習慣也是和德國人學的。所以日本人衛生胡與希特勒的衛生胡是有聯系的。 希特勒曾經在參加一戰的時候留八字鬍子,我還看了他留八字鬍的照片,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一戰結束,奧地利成為了戰敗國,部分領土被割讓給戰勝國,希特勒為此捶胸頓足,為此他的思想中產生了建立第三帝國的野心,為銘記國土被割讓之痛,他將大八字鬍修成了仁丹胡,其實他將自己的鬍子想象成他的國家領土. 日後希特勒獲得了最高的地位,納粹紛紛仿效他們的元首留起了小鬍子.這就是由來. 主要為平衡他的大鼻子。也可見希特勒極有獨創性,這樣做使他顯得既沉穩又有威懾力。我認為在他生前身後還沒有哪位留這種鬍子的名人能達到他那樣的積極效果。 關注真君,更新干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一艘運化肥的船,如何引發一場海陸空無死角的大災難?

國內外屢屢發生化工廠爆炸事故,令人心驚膽戰。 一來二去,人們對危險化工品產生了恐懼的情緒。 但生活總是離不開化學,就連必不可少的糧食在種植中使用的肥料,也可能是易爆危險品。 硝酸銨就是一種常用的農業肥料,卻也是造成美國史上最嚴重工業災難的「罪魁禍首」。 美國史上最嚴重工業災難中爆炸產生的滾滾濃煙 「硝」字當頭的這種化學物質總是讓人感到不安。 也許是因為它們常常和爆炸一起為人所知,比如TNT炸藥的主要成分三硝基甲苯,就是由甲苯硝化製成的。 TNT的巨大威力人們早有共識,戰場上扔出一顆炸死傷一大片的手榴彈中只有50克的TNT,而14斤的TNT就能摧毀一個足球場。 早在19世紀中期,瑞典工程師就申請了用硝酸銨和其他助燃劑製成混合炸藥的專利。 硝酸銨自此成為廣泛使用的工業炸藥原料。 一枚1/4磅的TNT手榴彈 雖然硝酸銨能做炸藥,但未添加助燃劑的純硝酸銨,其實是最難引爆的硝酸炸藥。 它在常溫下並不會自行燃燒,在耐撞擊方面,硝酸銨也極其鈍感。 實驗研究顯示,50kg的鐵錘從50cm的高度落在固體硝酸銨上,它的爆炸幾率是0%;而對比著名的炸藥硝酸甘油,200g的鐵錘從20cm的高度落下,就100%能被引爆。 同時,硝酸銨的含氮濃度還很高、性能穩定,所以人們常把它當做含氮化肥使用。 氮肥主要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改善其品質。 殊不知,讓人們放鬆警惕的硝酸銨化肥,引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海陸空復合災難。 硝酸銨化肥 二戰之後的美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大部分地區卻陷入戰後經濟蕭條的困境。 然而,南部城市德克薩斯州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面貌。 這個臨海的都市日夜繁忙,化工廠、煉油廠運轉不停,港口貨船絡繹不絕。 其中的德克薩斯城當時被美國各大媒體報紙贊譽為「機會之港」,是南方工業發展的核心。 這番繁榮讓全國艷羨,但很快,繁盛的工業發展也醞釀出一個摧毀一切的小火星。 到1947年,德克薩斯的港口每年大約有2500艘船來往停留,連孟山都公司也在鎮上開設了一家化工廠。 4月16日,碼頭一如往常還沒天亮就開始運轉,但這又是被記載入美國工業史的特殊一天。 港口旁停靠着一艘格蘭德坎普號貨輪,這艘法國貨輪已經停留五天了。 船上裝載着從比利時運來的一些油田器械、鑽杆、麻繩和武器彈藥。 而它最主要的「乘客」,其實是2300噸的硝酸銨化肥。 運載硝酸銨的貨輪 早上8點多,船員正在把剩餘為數不多的幾袋硝酸銨劃分搬運到船艙中,這時一股煙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他們定睛一看,煙霧似乎是從堆放化肥的4號船艙傳出來的。 或許是哪個無知的船員或碼頭工人無視禁煙標志,在船上抽煙,引發了火災。 而火勢很快蔓延到甲板、船體表面,煙霧也越來越大。 船員急忙拿起滅火器和消防管道滅火,二十多名消防員也及時趕到。 眼看火勢並沒有減小的趨勢,反而愈發強烈,船員又想出了另外一個滅火方法。 救援人員不再用水滅火,而是用板條把貨倉封住,蓋上防水布;然後把高溫蒸汽通入船艙中,打算通過這種形式擠出艙內的氧氣。 這樣一來,缺少了燃燒三要素*中其中一項,燃燒也就沒法繼續進行了。 這種方法在當時是一種常用的貨船滅火方法,而船長也在其中夾雜私心——減小貨物被淋濕造成的損失。 *註:物質燃燒需要具備三個要素才能發生,助燃劑、可燃物,以及溫度達到燃點。其中氧氣是最常見的助燃劑。 人們萬萬沒料想到,這方法確實不錯,但對於運輸硝酸銨的貨輪來說卻相當於火上澆油。 比硝酸銨着火更可怕的,是爆炸。 硝酸銨雖然耐撞擊,但在高溫面前卻十分「脆弱」。 當溫度達到165℃左右,或者與明火接觸,固體硝酸銨會迅速分解產生一氧化二氮和水蒸氣。 而一氧化二氮也會在高溫下轉化生成氧氣,救援人員千方百計想除去的氣體又重新出現了。 這時候,空氣中醞釀的反應就不只是燃燒這麼簡單了。 滅火人員費盡心思營造的高溫、高壓環境,讓貨倉成了加速爆炸反應的密閉容器。 硝酸銨爆炸後的場面 人們當時對此還一無所知,只是發現,即便出動了強大的救援力量,火勢還是大得無法控制。 8點30分,船長下令放棄格蘭德坎普號,承擔着所有貨物的損失。 然而他原本只是心疼損失一艘船和貨物,卻沒料到這場火災竟演化成更大的災難。 燃燒中的硝酸銨 9點12分,從港口傳來的一陣轟隆巨響把讓幾乎整個城市為之一顫。 一個火球直插雲霄,把天空映成紅色。濃濃煙霧竄上610米的高空,並向四處彌散。部分船體隨之融化成碎片,從碼頭噴出。 兩架飛機不湊巧地在這時候從上空飛過,直接被摧毀墜落。 碼頭邊上的爆炸引起方圓160公里的水體波濤洶涌,引發海嘯,掀起一波接一波高達4.5米的浪潮,向陸地襲來。 就連在德州北邊40公里開外的休斯頓也感受到了劇烈的震動,一些民居的窗戶玻璃直接被震碎。 這成了一場海、陸、空三方全方位都面臨的重大災難。 在突如其來的爆炸中,第一批進入救援的消防員無一生還。 附近的居民誠惶誠恐地在家避難,但還是逃不過奔涌而來的海嘯。 而爆炸延續的火情仍然持續不斷,讓人不敢接近。 繁忙的德克薩斯碼頭可不是一艘格蘭德坎普號的港灣,密集的貨輪和海岸邊的化工廠、煉油廠成了又一大隱患。 就在爆炸發生之後的15個小時,人們還沒從中緩過神來,第二次爆炸發生了。 大量化工廠、煉油廠密集分布 距離格蘭德坎普號200米的海岸,還停靠着一艘成功號貨船。 這艘貨船同樣也裝着近1000噸硝酸銨,另外還有180噸硫磺。 爆炸和火災延伸到成功號上,帶來了第二次驚心動魄的爆炸。 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次爆炸又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附近的貨輪、工廠接連爆炸。 接連不斷的災情最終造成581人喪生,超過3500人受傷,當時德克薩斯城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在災難中傷亡。 上千座居民樓和商業建築被海嘯摧毀,碼頭1100艘受牽連被損毀。 當時的繁榮之都、工業城市德州損失了約1億美金(相當於現在的10億多美金)。 爆炸後的救援 這是美國工業史上最嚴重的一場災難,而背後的原因復雜詭異。 先是迄今無法明確的原因,釀成了船艙中的一場小火災。 接着救援人員採用了弄巧成拙的滅火方式,最終加劇了爆炸的發生。 同時政府監管機構本身也漏洞不小。 在戰後經濟復蘇的年代,工業進程成了越過法規政策之上的重中之重,而管理人員在利益面前,也只能做到忽而不察。 事故後為身份不明的受害者舉辦大規模葬禮 當時美國擁有大約6000家肥料化工廠,但大多數並沒有在國土安全局報備存儲有硝酸銨,盡管庫存量已經高達觸發強制審查的1300倍。 可想而知工業密集的德州,當時相當於藏匿着無數個隱形炸彈,只等一個契機引爆。 而一旦引爆,也就釀成了無可挽回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只有這樣,才推動了聯邦政府正視對化工廠、危險化工品的審核與監管。 政府擬定了新標準,完善了對危險化學品的管理和運輸制度。企業之間也建立了工業互助系統,約定在險情發生時聯手對抗。 這起駭人聽聞的德克薩斯大爆炸成為了歷史,美國也走進了工業嚴管的新時代。 事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此次事故 但任憑嚴格的制度放在哪個時代,都總是還有鑽空子的人。 而以硝酸銨為例的危險化學品從來不會對疏忽者仁慈。 2013年,同樣在德州,又發生了一起化肥工廠爆炸事件。 不過這一次不再是因為人們的無知而出錯,而是這家化肥廠私自建設了不合規的氨氣儲存槽。 多達24噸的無水氨意外引發了爆炸,造成35人死亡。 可悲的是,有人無辜地在硝酸銨爆炸事故中遇難,也有人刻意利用硝酸銨作為恐怖襲擊的武器。 2011年,巴厘島一間夜總會突發爆炸。這是恐怖分子用硝酸銨造成的202人死亡的惡行爆炸事件。 1995年恐怖分子用硝酸銨製作炸藥炸毀聯邦大樓 化學製品通常對人類既有利又有弊。 硝酸銨是常見的工業炸藥,卻也是性能良好的肥料;能做炸藥的硝酸甘油,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良藥…… 人們在利用它們來達成某些利益的同時,往往也深受其害。 但人類的進步就在於,讓再危險的物質也能受控於人類,最終服務於人類。 *參考資料 硝酸銨. 維基百科, 2019.06.26. MarcLallanilla, LiveScience. What Causes Fertilizer Explosions? ScientificAmerican, 2013.04.18. 1947 TexasCity Disaster. Moore Memorial Publiclibrary. MichaelBaumann. How a Fertilizer Accident Led to the Deadliest Industrial...

最早蒸汽消防車要用兩匹馬來拉

最早蒸汽消防車要用兩匹馬來拉 去廣州博物館看消防車的歷史 展出的微型消防車是1881年英國造馬拉蒸汽消防車。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黃丹彤攝影報道)兩匹馬拉着一輛紅色蒸汽消防車,上面還坐着四位準備就緒的消防隊員……記者昨天所見這輛微型消防車,是1881年英國造馬拉蒸汽消防車,屬於世界可見到的最早蒸汽消防車。這輛罕見的微型消防車,是廣州汽車模型收藏家蔡葵的珍藏,展示了世界消防車的最早歷史。 廣州博物館也館藏有一部刻有「真慶宮 宣統三年」及「永隆製造」等字樣的消防車,與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館藏的「粵東廣平安造」字樣的消防車造型相似,是廣州人最早用來救火的消防車。廣州外銷通草畫研究學者程存潔說,這樣的消防車早在19世紀就出現在廣州外銷通草畫面上。他判斷,或許在清末,廣東就是消防車生產基地。 據史料記載,世界上第一輛消防車出現在1518年,由德國奧格斯堡市委託做金屬工藝品的手藝人安特尼·布拉特納所製造。這輛消防車是將大型水泵直接裝在車子上所形成的,水泵由人力槓杆來操作,車的動力則來源於馬匹牽引,所以說這輛車更應該被稱為「消防馬車」。由於沒有形成一定規模,這類消防車並未能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四地均稱「哪吒故里」,專家 這娃不是真的啊

近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將不少觀眾吸引進了電影院,哪吒形象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一些城市也開始乘勢宣傳自己的 " 哪吒文化 "。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全國至少有 4 地宣稱是 " 哪吒 " 的家鄉,當地政府官網上發布了不少證明此地為 " 哪吒故里 " 的證據,有的地區在相關政府文件中也稱要建設 " 中國哪吒文化之鄉 "。" 哪吒只有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故里』呢?" 有的網友表示疑問。 專家表示,地方想憑借一個神話人物壯大城市文化聲勢,恐怕很難如願,一些地方可能會有蹭文化熱點的想法,但要成功的前提是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否則失敗的可能性會很高。 多地宣稱自己是哪吒故鄉 "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 近日,動畫電影《哪吒》成為了不少市民熱議的話題,8 月 3 日,《哪吒》票房突破...

《雍正王朝》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李衛這個人呢

看了n遍《雍正王朝》,劇中李衛這個形象深入人心,那麼真正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李衛這個人呢? 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知道,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並非像劇中演繹的那樣,劇中演繹說李衛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從小跟着雍正混,但歷史上真正的李衛生於1687年,卒於1738年。但他並非是雍正的包衣奴才,而是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富裕家庭。 李衛 論家境,他是富家子弟;論出身,也是個監生,捐來的。30歲那年,李衛捐了個兵部員外郎,兩年後又捐了個戶部郎中。李衛的形象,比較確切的一點,就是他升官確實非常快,他升官速度真的是歷史少有。那麼,為什麼李衛這個普通老百姓升官跟皇帝親姑爺似得,難道他長得帥,還是……不是,李衛這麼快升官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大概因為從小家境富裕,李衛對於舊日陋規一點也不沾染,如《小倉山房文集》中即說,李衛在戶部管理銀庫事務時,某分管親王要求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餘十兩。李衛屢次諫阻,親王不聽,後者遂在庫外置一櫃,上面赫然寫着「某王贏余」,一時引起鬨動。該親王見後,大為難堪,只得下令停收。正因為這種敢作敢當的可貴品格,李衛才被雍正發現並在繼位後加以提拔重用。雍正元年,李衛被授為直隸驛傳道,尚未上任即改為雲南鹽驛道。到任後,李衛將當地鹽務積弊一洗而空,凡在雲南所見所聞所思,無不據實陳奏。對此,雍正很表贊許,次年即將之提拔為雲南布政使,仍管鹽務並兼管銅廠(鑄錢)。雍正還批示說:「爾為人剛直,居心蒞事,忠誠勤敏,朕所深知。覽所奏數摺,實一片血誠,毫無顧忌。且其中分析款項,井井有條,甚屬可嘉,殊不負朕一番識拔!欽此! 第二,也是讓李衛飛快升官的因素之一。就是雍正皇帝給李衛安排得當,讓他發揮他所能的事情。我們來看看,李衛從一開始到最後,當任的職務,基本都是跟鹽商有關的職位。雍正三年,李衛被擢升為浙江巡撫並兼理兩浙鹽政。抵任後,李衛積極推行「攤丁入地」改革,清理積欠,興修海塘,成就斐然。在鹽務上,李衛一方面加緊打擊私鹽販賣,一方面推行鹽政改革,「諸場有給丁灘者,以丁入地,計畝徵收;無給丁灘者,暫令各丁如舊輸納」。由此,既穩定了鹽業生產,又增加鹽業稅收,這讓雍正感到十分滿意,李衛也隨後官升一級,被授為浙江總督。此時的李衛,剛剛四十齣頭,和田文鏡、鄂爾泰老來才得志相比,可謂是騰雲駕霧了。 第三,李衛這樣非科舉出身的人何以會得到重用,主要還是取決於雍正的選材標準。康熙晚年選官,最重官員操守,結果各地官員只顧清廉虛名卻不做實事。殊不知,世上這清官、貪官本就難以分辨,一味地追求清官,反而弄出許多弊政。雍正上台後,常說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對社稷民生毫無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在才幹,至於什麼資格或科舉出身之類,倒是其次。恰如李衛的諡號「敏達」,既反映了李衛的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選官標準。也正因為如此,李衛才脫穎而出,成為雍正朝的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貴人,豈非人生一大幸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小國巴拉圭曾以少打多,和南美多個大國開戰,最終的結局如何

提到巴拉圭,也許我們對它並不熟悉,因為這個處在南美內陸的國家,似乎沒有多少存在感。它的國土面積僅有40萬平方公里,人口700萬,北臨玻利維亞,東接巴西,南面和西面是阿根廷。 巴拉圭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標準內陸小國,周圍被三個國家完全堵死,沒有一個出海口。因此這個國家的經濟形式單一,主要以農牧業和旅遊業為主,同時靠出口資源勉強度日,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屈指可數的輕工業和加工業也都集中在首度亞松森。2018年,巴拉圭的人均GDP還不到5000美元。 (巴拉圭男子足球) 盡管巴拉圭貧窮落後,但它也有兩個特色被世人熟知。 一是它的足球,巴拉圭男子足球傳承了強大南美足球的基因,曾5次打入世界盃,甚至有過進入8強的記錄,還在2004年雅典奧運上獲得銀牌。 最出名的球星要數曾經的守門員奇拉維特,不但擁有過人的守門技術,還是一個任意球得分好手。 二是它在歷史上曾有過的「一夫多妻」制度。 歷史上的巴拉圭曾規定,一個男子至少要娶兩個老婆,而且一旦結婚後,就禁止離婚。如果成年男子只娶一個老婆,在政府的提醒下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再娶第二個老婆,那麼這個男子將面臨牢獄之災。 因此,一旦男子進入談婚論嫁的年齡,就得趕緊結婚,並考慮趕快娶第二任老婆,結婚年齡過大同樣犯法。當然,對於娶了多個老婆的男子,巴拉圭政府會給予一定的獎勵,一般會以現金或土地的方式兌現。 但是,巴拉圭的「一夫多妻」制度還有別於古代的的妻妾成群現象。歷史上的三妻四妾只能叫做一妻多妾,結發妻子永遠只有一個,而且享有遠比小妾更多的權利和更高的地位。而在巴拉圭,一個家庭里所有妻子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當然也擁有平等的權利。 (巴拉圭戰爭) 那麼,為什麼巴拉圭會有這樣的婚姻制度呢? 這源於巴拉圭歷史上的一場戰爭,也就是「巴拉圭戰爭」。 19世紀四十年代,巴拉圭出現了一個強人,那就是老洛佩斯。在巴拉圭宣布獨立30年後,這位政治強人上台執政,成為巴拉圭總統。面對積貧積弱的巴拉圭,老洛佩斯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改變閉關鎖國的狀態,引進高素質人才,並為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員提供移民優惠政策。比如,廢除奴隸制度,讓奴隸們擁有自由的身份和土地。比如,大面積釋放在押犯人,緩解社會矛盾。比如,和美國等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等等。 但同時,老洛佩斯也極度貪婪,他不但修改了憲法,允許總統繼承,還霸占了巴拉圭大片土地,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地主。 通過老洛佩斯的不懈努力,巴拉圭一躍成為南美強國,擁有了鋼鐵廠、造船廠等一些現代重工業,國民生產總值也明顯上升,遠遠地把鄰國烏拉圭、阿根廷等甩在了身後。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兒子小洛佩斯順理成章的成為總統。小洛佩斯上台後野心畢露,他想改變巴拉圭內陸國家的處境,擁有出海口。因此,他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引進軍事人才,為他的野心精心准備。 1864年,機會終於來了,烏拉圭國內發生內戰,反對派紅黨企圖武力推翻執政黨白黨。巴拉圭不顧巴西的警告,以幫助白黨平息叛亂為由,武力入侵烏拉圭。 烏拉圭紅黨隨即求救於巴西,巴西也派出軍隊,幫助紅黨對付巴拉圭。巴拉圭眼見寡不敵眾,急忙向烏拉圭增兵。由於巴烏兩國不交界,巴拉圭的軍隊必須借道阿根廷。偏偏阿根廷不答應小洛佩斯,一怒之下的小洛佩斯,乾脆對阿根廷開戰。 (一夫多妻制) ​我們來看看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巴拉圭人口53萬,軍隊8000人。烏拉圭、巴西和阿根廷人口總計1200萬,軍隊7萬人。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但小洛佩斯仍然決定孤注一擲,將整個國家的命運押上。 開戰初期,巴拉圭快速地從國內補充了兵員,使得軍隊增加到了3萬人,因此並未處於劣勢。相反,盟軍反而有點招架不住。但後來,隨着巴拉圭的後繼乏力,勝利的天平向盟軍傾斜了。盡管巴拉圭舉全國之力,不斷地向戰場上投入兵力,連十幾歲的小孩兒都被迫扛起槍上了前線,但還是無法挽回敗局。 這一戰,被史學家稱作近代戰爭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雙方在戰場上使用了步槍、機關槍、高爆炸藥、大炮等現代武器,都損失慘重。尤其是巴拉圭更是元氣大傷。 1870年,曠日持久的「巴拉圭戰爭」終於結束了,巴拉圭損失了近30萬人,僥幸生還的人中,成年男子不足3萬,而婦女則有13萬人,出現了嚴重的性別失調現象。同時,巴拉圭不但沒有攻下出海口,還喪失了近40%的國土面積,完全淪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陸小國。 為了恢復國力和人口,巴拉圭不得不出台「一夫多妻」制度。但巴拉圭男子對這個制度普遍存在抵觸情緒。因為「多妻」就意味着「多子」,家庭就會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生活的重擔,壓得巴拉圭男子無法抬頭。 不過,經過近100年的發展,在上世紀60年代,巴拉圭的人口已基本恢復了正常,曾經實施過的這種落後的婚姻制度,也隨之取消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小兵婁敬向劉邦獻妙策四條,帶給漢朝400年江山,其中兩條還被沿用2000年

毛主席曾說,劉邦在封建皇帝中,是最厲害的一個。而劉邦之所以那麼厲害,是因為他善於用人。 漢四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剛剛打贏了楚漢戰爭,決定效仿西周,建都於天下之中的洛陽。這時,一個名叫婁敬的齊國人路過洛陽,因為他要奔赴隴西戍邊。在宮廷中,婁敬有個名為虞將軍的同鄉。因此,他設法聯繫到虞將軍,並說自己想覲見劉邦,向他獻策。 其後,求賢若渴的劉邦果然召見了還是布衣的婁敬。談話間,婁敬的真性情得到了劉邦的好感,於是劉邦請婁敬吃了一頓大餐。吃完後,婁敬便向劉邦提出第一個重要建議。婁敬問劉邦:「陛下建都洛陽是想與周朝比試一下興隆嗎?」劉邦回答:「是的」。 隨後婁敬說:「周朝之所以建都洛陽,是因為周武王滅商後,德行布於天下,六師威震四方,天下沒有任何諸侯可以與周抗衡。因此,周朝才會建都天下之中的洛陽,方便四方諸侯朝覲。然而當周室衰微,洛陽的弱點就顯露無疑。洛陽雖然有山河之險,但並非不可攻破。當中央衰落,洛陽就會成四戰之地,沒有迴旋的餘地。」 其後婁敬建議道:「相比於洛陽,關中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山東大亂,仍可以關中百萬之眾為依託,居高臨下鎮壓叛亂。實在不行,也能依靠函谷關天險保住半壁江山,以圖再舉。只要占據了關中,那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後背啊。」 聽了婁敬的話,劉邦竟激出一身冷汗,於是他立即召開國務會議,詢問群臣是否應遷都關中。由於群臣皆是關東人,不樂於遠離故鄉,於是紛紛說秦建都關中也不過持續了兩代,不如遷都洛陽,以德治天下。然而大謀士——留侯張良卻力排眾議,他認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有四塞之固,因此應當聽從婁敬建議。 就這樣,劉邦遷都於長安,穩住了大漢江山。其後,漢朝以關中為根本之地,壓制整個關東。終西漢一朝,關東諸侯曾屢次叛變。若漢朝真的建都洛陽,沒有關中的山河之固,恐怕早就被諸侯所顛覆。因此,婁敬為漢朝400年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相比於建都開封的宋朝,婁敬建都長安不要太高明。 雖然婁敬只是口頭提出一個主意,但劉邦仍給他一個特殊的賞賜。他對婁敬說:「婁和劉差不多,你以後就姓劉吧!」於是婁敬改名為劉敬,和劉邦成了本家。 公元前200年,匈奴勾結韓王信騷擾邊關。劉邦向匈奴派出使節,試圖刺探該國情報。使者回到長安後,卻說匈奴國中都是老弱殘兵,很容易打敗,於是劉邦決定親征匈奴。 劉敬聽聞此事後,立即向劉邦提出第二個建議:「但凡迎接異國使節,都會派出精壯士兵迎接,而匈奴卻反而擺出一群老弱病殘,其中肯定有詐!」當時劉邦剛要帶着大軍開拔,聽了劉敬的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罵道:「齊國孬種,竟敢胡言亂語!」於是,他派人捉拿了劉敬,准備等打敗匈奴後收拾他。 誰知當劉邦帶兵到了平城,果然中了匈奴人的詭計。冒頓單於故意隱藏實力,將冒進的劉邦圍困於白登山,如果沒有陳平的奇謀,劉邦早就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脫險後,劉邦果斷放出了婁敬,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 白登之圍後,漢朝幾乎被匈奴盡探虛實,簡直是拔下了底褲。當時漢朝剛經歷大戰,還不能和匈奴抗衡。於是劉敬不失時機提出了第三個建議——和親。他認為現在還不是和匈奴全面開戰的時候,不如以嫁公主的方式換取兩國互信,以贈送禮物的方式減少匈奴的入侵。 對於劉敬的建議,劉邦非常贊賞,於是他以宮女假冒公主,將她嫁給了冒頓單於。而劉敬親赴大漠,與匈奴簽訂了盟約。雖然和親政策看起來很屈辱,但卻一定程度限制了匈奴對漢朝的入侵,拖延了漢匈全面戰爭的爆發。若當時漢朝與匈奴全面開戰,很容易導致民變四起畢竟。秦朝可就是因為長城戍卒造反而滅亡的。因此,劉敬的第三個建議也是穩定漢朝統治的基石,而和親政策,也一直為後世所效仿。從漢到清,都曾沿用過和親政策,使用了2000年。 劉敬從匈奴回來後,高瞻遠矚的他又不失時機地向他提出了第四條妙策。當時,漢朝不僅面臨外敵匈奴的威脅,同時內地的舊六國貴族也在蠢蠢欲動,准備叛亂。因此劉敬建議,不如遷徙六國豪族至長安,讓他們脫離根本之地,不至於作亂;同時,還可以利用他們的人力、財力充實關中,外可以抵禦匈奴,內可以鎮壓山東叛亂,可謂是一舉兩得。 對於劉敬的意見,劉邦自然言聽計從,他立即將十萬多的山東豪族遷到了關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而這項移民實邊政策,甚至一直沿用到現在,新疆建設兵團就是這一政策的濫觴。 雖然劉敬沒有親自帶兵打仗,但他卻以智謀構建了漢朝400年的鐵桶江山,就如司馬遷所說:「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

騰沖故事 世界著名「植物獵人」在騰沖

喬治.傅禮士這個人們不太熟悉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世界稱之為「植物獵人」的英國人,最近在動植物學領域、在生態科研界、尤其在被稱為植物王國的雲南、在滇西北高原、在那個充滿撲朔迷離神秘色彩的邊陲騰沖,被人們默默地尋覓着。對他感興趣的有中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及一些西方國家的人士,他們的足跡遍及雲南西陲的山山水水,探訪着當年傅禮士工作和採集標本的軼事,最近其范圍逐漸縮近騰沖城附近那塊他靠之獲取成就亦是其「以身殉職」的地方,以下介紹的便是一隊日本人士最新的「尋蹤」活動,那遙遠而深邃的歷史,再次閃現在邊陲騰沖。 1998年1月9日凌晨,我帶着一夥日本外賓和當地一位世紀老人,跋涉在來鳳山南的一段森林坡地上,目的是讓日本人拍下近一個世紀前進入騰沖並逝於斯的一位外國人的墓地——洋人墳。來鳳山茂密的杞木林靜靜地矗立於晨曦之中,藤蔓、草叢覆蓋着隆冬的白色冰霜,人走於上發生嚓嚓的響聲,山雀發出幽揚的啼鳴,它們不知道這伙不同國度、不同年齡段的人集合在一起要去干什麼,不知道一個世紀以前騰沖發生了什麼,下面我將介紹一下這伙人的情況,他們當中的四位日本外賓是由日本鐵木真攝影公司組成的攝制組,該公司1996年曾幾次來滇,所拍片子大多積極、客觀,並很受日本觀眾歡迎,其中反映雲南傈僳族人民的《風之俗》還在日本獲了大獎。這次赴滇到昆明、文山、保山等地,拍攝一部《綺麗的地球之行一喜馬拉雅蘭花的走廊》電視專題片,介紹雲南豐富的野生蘭花資源,雲南人種蘭花的工藝與蘭花的關系,專門為1998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世界蘭花展拍攝,將於蘭展期間在日本廣播協會(NHK)衛星二台播放。經外交部批准,雲南省外辦安排日本鐵木真攝制組於月8日至13日到保山、騰沖拍攝,省外辦新聞處胡女士專程陪同,到騰沖時請縣外辦與相關部門派人協助,提出由我完成在騰期間的陪同。本來該公司攝蘭花在保山、大理等地即可完滿,為何專程到騰沖,當中有段奇緣。 1997年11月28日,單位主任電話通知我,說省地外辦同志領一日本小姐到單位詢問英國人傅禮士情況,要我明天到單位介紹。29日晨我到單位,見到了來訪客人,當中一位20多歲的日本姑娘,長得聰俊端莊,穿一件淡黃色羽絨服,樸素大方。我已多次接待過日本客人,有尋問抗戰情況的,有訪察生態的,已很習慣。加之這一日本姑娘在廣州讀過中文,國語說得通暢,交談起來很隨和,下面就是有關英國植物學家傅禮士的情況。 歷史火花應該閃光 1月8日,鐵木真公司攝制組改變行動計劃,提前行動,當天飛抵保山後即乘車於中午1:30到達騰沖。他們一行四人,導演助田卓,攝影師愛甲明正,錄音師大川和之,翻譯兼導演助理即踩點時的高橋廉子。3點鍾即要我領他們到了王齊賢家。 王老家坐落在騰沖老城西門附近,一正一廂中國的木結構房屋,建築占地280平方米。這在日本是不多見的。日本客人這是第二次扣響他的門。事先我曾請省外辦胡女士轉告日方,王老90高齡,日方上次踩點,就有點詐唬,這次是否還是提着「摔手五子」(空着手,不帶東西)去,太小氣了。胡說,日方准備了一點小禮物。當交給王老時看清楚是個一公分厚,三五公分長寬的小紙盒。開拍了,日方真有點「審問」味道,叫我坐在鏡頭之下,王老在對面,做交談狀,由高橋小姐將導演提問的問題翻譯給縣外辦小字,由小字對着老人耳朵復述(王老耳聾),問後即閃開,由老人單獨回答,回答後經我用普遍話重述給高橋小姐,由她再翻譯給其他日方人員。 任何人都不插嘴,問題如下: 問:您叫什麼名字,哪年出生?怎麼知道傅禮士的? 答:我叫王齊賢,1908年3月生。我見過他(傅禮)做的八哥標本,我是領事館的勤雜,對他這個人所認識,生相是一般英國人樣,無什麼顯著特徵,中國話說得相當流利。 問:當時當地人對傅有什麼看法? 答:騰沖一般知識界說他是做特務工作,幫他打鳥的一個人是我的相識(朋友)。 王老家院前院後都是花,攝制人員不時搬動盆景,改換拍攝角度。當他們得知騰沖養花家庭太普遍後 問:騰沖人愛花是否受到傅的影響,我們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 答:沒有什麼影響。 問:介紹一下傅死時的情況? 答:傅死在稅務司衙門,由領事館發喪,棺木抬到來鳳山,傅生前常用的二隻犬打死在外面城壕里,同他一路(起)埋葬。 問:當時騰沖和現在改變在什麼地方? 答:傅那時,騰沖主街市在南城外,以前英領事館租駐的那個村叫元吉村,又叫管夷巷,很背靜(僻靜),與現在完全一樣(而現在擴了路,不同了),那里原只有領事館、稅務司公館。傅來騰沖城還未遭破壞,有四道門,城牆高,日軍侵入後才破壞,那時城門白天開,晚上關。騰沖城四方形,正中文星樓,象一個印,那時還沒有破壞,附近山林沒有什麼變化。 問:您的印象,傅的為人如何,與其他洋人比起來? (這時王老的思緒、歷史印象閥門打開了,眼睛閃耀着光芒,他突然講到與傅的接觸,過去我是不掌握的,是否是被當年政治運動壓抑着不敢吐露,這下似能量釋放。) 答:傅的中國話說得流利,為人如何不知道,有次我與他接觸,因我也愛打鳥,想加入傅手下的採集隊中,我的相識介紹我去見傅。傅會講騰沖方言土語,回答態度很好,他說,人已經夠了,不需要了。我曉得他是生物學家,是在一中教生物時領學生到洋人上看到的。在領事館我學到的英文。 這時高橋小姐拿出一本日本出的植物雜誌,翻開一頁,上方一英國人斜靠撫摸着一隻犬,英人身體結實,頭戴洋氈帽。她把書遞給王老說:「給你看一個人」。王老低頭看着,不做聲了,一分、二分、三分、四分鍾過後,才說:「他的長相就是這樣,是了,尤其是這頂舊氈帽。他出進多半走路不騎馬,其他領事出進多半騎馬。」 這天的拍攝就此告一段落,時已6點,攝制人員不舍離去,仍在擺弄機子拍攝庭院及草木花卉,當發現一側兩棵騰沖的木本酸茄樹上綴滿了紅紅的果實,愛甲攝影師好奇的問我:「那是什麼?」我說:「酸茄,過去叫洋酸茄,日本有嗎?」他說「沒有」。到此我與王老早已退休的女兒交談起來,騰沖不是還洋絲瓜、洋石榴、洋芋、洋白菜,洋茄子,洋辣子,還有洋油、洋火、洋傘、洋桶、洋碗、洋燈嗎,是否與洋人、與傅禮士有些關系?想必有些關系吧。 當時攝制組約王老明天一起到洋人墳。日本人又較勁起來了,他們要老人親自口囑,頤指氣使,一幅做事認真的模樣。同時我還發現他們每人胸前掛一個小金屬盒,是裝飾用嗎?原來是煙灰盒,這是抽煙的現代文明,是進步。 第二天早上我去接王老時,他女婿談到了一個怪的巧合,那就是1942年日軍侵占騰沖城,王老家避難城西北小西鄉,他不幸被日軍抓走,與一夥年輕人被送到飛鳳山強迫當苦力,王老的母親找到那里向日本軍曹苦苦求情,要求饒放他。日本軍曹看見王上衣口袋中吊着一節鏈子,知道是懷表,以手指指自己手上的表說:「不准」,要老王取懷表給他,王只好滿足他,人也就被放了。以後才知抓去的年輕人受盡日軍折磨,最後都死了,是這個懷表救了他的命,不期53年後的今天,竟又得到一隻懷表,而且是日本人親自奉上,好奇喲,他家要把這個奇遇告訴日本客人。 在來鳳山,王老沿着一條崎嶇的小道拄着拐杖慢慢向山上走去,攝制組在後邊變化着角度,到了杞木林中一個緩坡地上停住,他以手指指着說:「平坡地,對了,這就是洋人墳在處,文革中被破壞。我也遭了牢獄之災,但不在騰沖」。這時一切是那樣的靜,只見老人凝神靜氣以手指額,聲音宏亮地說道:「康賽爾,維斯爾,賽司」,意即「領事,等主再來,」每冢墓碑銘文最後都如此即「等主再來!」 緊接着攝制組拉開鏡頭,拍攝來鳳山的生態環境,拍完後驅車離去,又從騰沖西山壩方向拍攝了騰沖城全景,到城西拍了英國1931年第二次建的領事館,復進騰沖城拍攝舊的古街,再到城東元吉村藤器市場,一直到中午1點半鍾,還不願休息,保山地區外辦同志提醒,下午保山地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人士已在白花嶺等侯,遲了可能趕不到,攝制組真不願離開騰沖,經反復催促才離開街市就餐。 在就餐片刻等待中他們又按事先安排,要求展示縣志中關於傅禮士的記錄。我熟練地打開縣志,翻開大事記1908年那一頁,第一條就是傅禮士「偷砍」大樹杜鵑,攝制組立即用大小兩個機子拍攝,愛甲攝影師拍完又從頭翻起,指着前面照片英國領事館咕哩咕嚕講了一通,我同時指着抗戰中被炸得一片瓦礫的騰沖城示意給他,眼下有中國負傷的兵,有硝煙彌漫的戰場,愛甲立即以不大通的中國話說:「對不起,對不起」,愛甲個子結實高大,臉盤方正,眼眶很大,很風趣。早上吃早點時,我想問他年紀,話又不通,便指指他又抓着自己額上的頭發以示,他「唔」一聲立即在手心劃一個53,我即劃了52,他「喲許」一聲笑了。 在送王老返家後,王老一家即講述了那個懷表的故事,我們都說應該教育日方一下,高橋小姐一開始有點迷離,聽完後她完全明白了。王老指一指堂屋的那副陽刻對聯:「國防重鎮三載淪陷不當順民不投敵,慨毀典居之宅天涯流浪;歷史名城一朝收復有命歸來有熬頭,端賴仲子跨灶建房恢家。」「跨灶」乃一典故,指馬行走時後腳踏着前腳印而,意指後人繼承前人之志。臨別日人以一電動剃須刀相贈於我,上印「記念品日本放送協會」(「記」字原文如此),我即將早已准備好的騰沖藝人雕制6五個翡翠玉雕件回贈,高橋小姐拿到的是白色透明觀音站像;大川錄音師也是一個觀音站像(他們興地說,他們信佛);助田導演拿到的是一個羊雕件。他與高橋小姐反復看着,指圖樣問:「這是什麼」,我說「一個葫蘆,四周四隻蝙蝠,叫「福祿」。愛甲笑了,直抒一大口氣:「哦,喲許,OK」。上車前,他們每人上前90度鞠躬,然後熱烈握手道聲「謝謝!」 與王老、外辦人員及日本鐵木真攝制人員合影 此文寫於2003年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1173年8月9日,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破土動工

比薩位於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大區城市,比薩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比薩斜塔。比薩斜塔是現存的世界奇跡建築,因為它斜而不倒的特徵聞名於世,每年慕名來意大利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其實,比薩斜塔只是比薩大教堂的一個鍾樓,因其特殊的外形、歷史上與伽利略的關系而名聲大噪。意大利比薩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宗教文化遺產,是意大利羅曼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比起教堂本身來說,比薩斜塔的名氣似乎更大一些。 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課文,講述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但是,伽利略的兩個球體並非像傳說中的一樣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變,兩個球體受到空氣阻力影響,是不會一起落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鵝毛和鉛球不會一起降落的原因。由於受到空氣阻力,兩個球體不能看作自由落體。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理論是正確的,在真空中,無論多重的物體,都遵循自由落體定律。 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另據記載,1612年有一個人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這樣的實驗,但他是為了反駁伽利略而作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兩球並沒有同時到達地面。 關於這座塔傾斜的原因,曾經專家們也爭論了很久,究竟是建築設計師故意設計了斜塔,還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呢?在進入20世紀之後,隨着測量設備的先進化,從而對比薩斜塔的地基土層研究更加深入,很多研究證明,比薩斜塔在設計師最初的設計中,其實應該是垂直的,當時由於建造的時候,這里是沿海地帶,土層當時就已經開始沙化了,因此比薩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傾斜,它地基下面土層是由不同種類軟質粉土的沉澱物和非常軟的粘土組成,地下一米深處還有地下水層,從此,每年都開始緩慢傾斜,在歷史長河中,曾相隔267年測量對比,比薩斜塔傾斜僅增加了5厘米。 不過比薩斜塔像如今這麼傾斜,不是完全由於土層的變化,而是在1838年,某建築師為研究比薩斜塔地基挖掘了比薩斜塔周圍的地面,導致了比薩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突然加速傾斜,大約加劇了20厘米的傾斜,幾年後又趨於平穩,這也是此塔的神奇之處,一直屹立不倒。 據說,比薩斜塔之所以斜而不倒,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設計師的設計,當時在建造時就對土層有一個預測,所以盡可能的減少塔身的重量,甚至房頂都沒有。不過盡管如此,如果不加以修護,比薩斜塔很可能在未來十幾年間發生坍塌,因此當地政府不得不對比薩斜塔傾斜嚴重這一現象進行投資修護,塔身高出的一側抽走一部分泥土,低處的一側則墊一些鉛塊等材質,甚至用鋼絲繩矯正塔身。歷經修復後,比薩斜塔被扶正了4厘米,並停止了傾斜,實在是令人欣喜。 意大利比薩斜塔開始修建於1173年8月9日,它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所以8月9日是比薩斜塔的特別紀念日。比薩斜塔是著名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廣場的一部分, 離比薩大教堂20多米,是大教堂的鍾樓,外觀呈圓柱形,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在塔基上用拉丁文刻的始建年為1174年,於1350年竣工;但實際上比薩古時所使用的歷法比公歷早一年,所以比薩斜塔的始建年為1173年。據說比薩斜塔是用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建成的。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比薩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圓形建築就是洗禮堂。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禮堂擋住了,後面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整個建築群坐落在一個由磚牆圍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個供進出的大門。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1063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比薩大教堂。由著名設計師、雕塑家師那諾·皮薩諾主持設計。大教堂正立面高約三十二公尺,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準,逐層堆積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艷奪目。比薩大教堂的正面是洗禮堂,緊挨着教堂而建。它的建築風格是混合式的,拱廊的下半部分是比薩——羅馬式風格,而小小的尖塔與圓頂則是哥特式的。 教堂前方約60米處是一座洗禮堂,採用羅馬式建築風格,但後來的一些工程也採用了哥特式風格。圓形洗禮堂的直徑為39米,總高為54米,圓頂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約翰銅像。洗禮堂內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諾創作的雕塑《誕生》,其主題是耶穌降生時的情景。畫面中聖母瑪麗亞側臥其間,下面的羊群隱喻耶穌救贖的民眾。洗禮堂內有一個洗禮池,由白色大理石鑿刻,呈八角形,有半個游泳池那麼大。 比薩斜塔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擁有八百多年歷史。曾有專家建議扶正斜塔,但比薩本地人對這種想法深惡痛絕,他們堅信比薩塔永遠不會倒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為什麼日本建築這麼像唐朝,不是宋元明清?

日本京都很多建築遺跡都在試圖描繪唐朝的往昔,到處是唐朝的印記。日本建築為什麼像唐朝? 法隆寺被譽為日本最早的木造建築群之一 原來,在唐代時,日本才出現了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化和制度,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前往當時最為繁華的兩都長安和洛陽,偷師學藝。 日本遣唐使團 在遣唐使團回到日本後,政府就決定依照唐朝的都城、制度、文化、風俗進行改革,唐朝建築和城市規劃是學習的重點,直接體現在京都皇宮和其他重要建築上。這才有了如同夢回大唐一般的古京都。 到了宋朝,中國朝廷和日本的關系變得更好。因為宋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感,不像隋唐時期,只當它是附屬國,而是一直禮遇和提攜。但此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更多的是茶道、劍道、禪宗、水墨畫等藝術文化類,而建築已不再是日本模仿的對象。 ↑日本的茶道稱為「抹茶」,基本上是繼承了宋代的茶道 明清時期中國開始閉關鎖國,日本也逐漸強大,兩國之間甚至開始了戰爭,就更別說再去效仿了。所以,日本的大部分古建築都是仿照唐朝而建,如今保存的也較為完好,讓我們還能有機會領略當年的風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英國殘暴的女王,她的綽號是邪惡的代名詞,晚年因為假孕被人恥笑

提起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女王,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伊麗莎白一世,然而實際上,對於中世紀的英國人來說,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絕不是伊麗莎白一世,而是在她之前的瑪麗一世,這位與被伊麗莎白處死的瑪麗•斯圖亞特有着表親關系的血腥女王。 瑪麗一世堪稱英國歷史上最殘暴的女王,她對父親的政策倒行逆施,鎮壓新教,甚至不惜下令一次性燒死三百多人,就連教皇都對她的舉動感到不可思議。英國人將瑪麗一世稱為「血腥瑪麗」,而這個稱呼在後來演化為邪惡的巫女的同義詞,令人聞之色變。然而,在政治上令人膽寒的瑪麗女王,在生育方面卻是一位失敗者。 瑪麗的父親亨利八世性格殘暴,他一直想有一位繼承人,但王後久久未給他生下兒子,作為女兒的瑪麗也被父親所輕視。王後不願與亨利八世離婚,但亨利八世最終還是將她驅逐出境,並與女侍官安妮結婚。 不久以後伊麗莎白一世出生,亨利八世明顯要對她更加偏愛,他剝奪了瑪麗大部分的權利和財產,甚至讓她服侍伊麗莎白。盡管如此,瑪麗還是倔強的自稱自己是公主,並對伊麗莎白非常仇視。 安妮最終被亨利八世斬首,此時的瑪麗一世終於逐漸恢復自己的地位,而伊麗莎白反而成為名義上的私生女。瑪麗與伊麗莎白此時都是英格蘭的繼承人,但她們都排在愛德華王子後面。在亨利八世死後,愛德華繼位,但不久之後愛德華就因肺病去世。 瑪麗終於在此時露出了她的獠牙,她將愛德華選定的繼承人廢黜,並將她處死,然後自己登上王位,成為英格蘭的瑪麗一世女王。亨利八世信仰新教,但瑪麗繼位以後卻顛覆了父親的政策,聯合天主教鎮壓新教。為此瑪麗一世下令燒死三百多位抗議者,得到了「血腥瑪麗」的稱號。 為避免王位被信仰新教的伊麗莎白奪去,瑪麗一世同意與當時還是西班牙王子的腓力二世的婚約,兩人初次見面兩天以後就舉行了婚禮。這次婚姻徹頭徹尾就是一場政治聯姻,然而讓瑪麗一世顏面掃地的是,她始終沒有生下孩子。瑪麗一世是如此的渴望生下繼承人,她甚至因此還表現出現假孕症狀,此事讓她淪為西方貴族的笑柄。 瑪麗一世費盡心機就是為了避免王位落入伊麗莎白手中,然而到她去世前她依舊沒有任何子嗣。瑪麗一世無可奈何,只能將王位傳給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一世繼位以後的行動果然如同她所預料的一樣,將她的宗教政策全部顛覆,甚至將新教定為英國的國教。 瑪麗一世是一位頗有政治手腕的人,她忍辱負重,最終發動政變成為英格蘭的女王。然而只可惜瑪麗機關算盡,卻因為沒有子嗣只能將王位讓給伊麗莎白,就連她的表親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最終也死於伊麗莎白一世手中,這不免令人唏噓。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日本攻占朝鮮對俄羅斯不利,那俄羅斯為何又不願介入朝鮮的戰事?

俄羅斯的調停沒有成功,戰爭開始後,俄羅斯政府的考量迅速發生變化,轉為防止這場戰爭傷害俄羅斯利益的方向。8月7日(7月26日),吉爾斯外相上奏了關於應隨着日清開戰而修改俄羅斯政策判斷的意見書:「我們不能允許日本完全攻占朝鮮半島,因為這樣一來就侵占了我們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如果日本勝利了,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與日本締結協定。隨着交戰發展為局地戰爭,必須保護俄羅斯在清國的權益。 吉爾斯外相 我們要向日清兩國要求,不讓軍隊進入朝鮮北部,不在擁有戈什克維奇灣(造山灣,包含雄基港)和拉扎烈夫港(元山)的咸鏡道內進行軍事行動。還有必要要求日本不占領朝鮮沿岸靠近俄羅斯國境的海軍136據點。「我們在日本海最重要的利害是對馬與釜山間的布勞頓海峽(朝鮮海峽)的航行自由。」這一海峽堪稱「遠東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遠東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我們有必要與日本約定,如無俄羅斯同意,不決定通向太平洋的自由航行問題,為此,「我們承諾」不介入日清兩國間的「不和」,也不占領朝鮮的任何部分。皇帝在這份意見書上批示,「很多地方都正確」,表現出贊成之意。8月21日(9日)舉行了特別協商會。與會者為外相吉爾斯、陸相瓦諾夫斯基、海相奇哈喬夫、財相維特,以及外務次官希施金和亞洲局長卡普尼斯特。 特別協商會 會議開始,外相吉爾斯說明本次會議的目的在於討論面對日清這場戰爭,俄羅斯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方式,如果某一方勝利後做出損害朝鮮領土完整的舉動時,俄羅斯應該如何應對。吉爾斯匯報了應李鴻章的請求,駐東京公使向日本政府調停卻被日方拒絕的情況。他還講到李鴻章似乎有意請俄羅斯也參與朝鮮內政,但俄羅斯「認為直接介入朝鮮的改革不合適」,拒絕了李鴻章的這一提案。 特別協商會 由於日本沒有回應請求,俄羅斯與歐美政府也做了溝通,其中,英國政府贊成盡量迴避衝突,提議將日清兩國兵力分置於朝鮮南北兩方。然而,在此期間,兩國卻發表宣戰公告,開始了戰爭。俄羅斯不參與這場戰爭,將呼籲兩國迅速停戰,締結和平協定。「協定的基礎在於有必要維持朝鮮statusquo(狀)。 日清大戰 「日本如果占領了朝鮮半島南部,…布勞頓海峽就會被日本掌控。那樣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講,即使從維護日本海的通行自由上來考慮,也是難以允許的。然而,在日清兩國都…不希望破壞朝鮮領土完整的情況下,我認為維持朝鮮的 status quo是有可能實現的。」財相維特贊成不介入戰爭,但他認為如果戰爭結束,勝利者攫取成果時,英國有可能懷揣利己的目的介入。 日清大戰 他主張「不能允許這種介入,因此,當英國露骨地表現出利己性時,我們應該准備反擊」。奇哈喬夫海相表示,如果英國介入的話,俄羅斯出於對抗的目的,可以占領朝鮮領內的岡恰羅夫島(馬養島),但從朝鮮獲得領土沒有太大的利益,反而會造成巨大的經濟上的負擔,因此,如果可能的話應該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馬養島 陸相瓦諾夫斯基說:「維持朝鮮的status quo必須成為現階段在遠東政策上的主要應該開始增強俄羅斯在遠東的兵力任務。日本徵服朝鮮,對我們來講尤為不利。」另一方面,他主張這次協商會得出的結論是:俄羅斯不介入日清戰爭,但也不發表中立宣言,爭取戰爭在結果上維持朝鮮的statusquo,陸相和財相進一步協商增強軍備之事。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態度是慎重的,甚至可以說是消極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美國建國不足三百年,憑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3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美國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相繼移民至此。18世紀前,英國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為什麼美國建國在不足三百年的時間里面,卻能成為第一大國呢?其實很多專家都分析出這里面的答案,因為這個移民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就好像是天選之子一樣被上天眷顧。 自然條件優越 在地里課本上學過美國本土位於中緯度地帶,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美國地貌類型多樣,500毫米年降水量線與西經100度大致吻合,並將其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東部濕潤,地形平坦廣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早期移民開發;西部乾燥,多沙漠和草原,地勢高峻,土壤貧瘠,適宜發展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美國水陸交通極為發達,東北部的五大湖與縱貫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構成龐大的內河航運系統,經聖勞倫斯河與大西洋相通,且與稠密的公路和鐵路相銜接;由於它三面臨海,多優良不凍海港,既可享有海上交通和捕撈之利,又可加強與其它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還可闢建軍港,發展海軍,捍衛海洋權益,並有利於國際人口遷移和對外貿易。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阿巴拉契亞北部和密西西比河中游東部有大量煤蘊藏,五大湖以西盛產優質鐵礦,墨西哥灣西北是主要油田,西部多有色金屬,森林覆蓋率約占全國面積的1/3,耕地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外來移民匯集 由於美國自然條件優越,海運便利,因而引發了人口遷移的洪流。外來移民紛紛湧入美國,其中大部分是英國人,此外還有愛爾蘭人、德意志人、法國人、荷蘭人、瑞典人、猶太人等歐洲移民,以及黑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一些國家移民,歐洲各國移民中白人占80%以上。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首先侵占北美大西洋沿岸富饒地區,先後建立13個殖民地。經過外來移民及其後裔100多年的積極開拓,美國經濟發展起來了。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工業興盛,漁業、紡織、制鐵、木材加工業都有發展;中部是主要產糧區;南部盛行種植園經濟,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西部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源源而來的歐亞移民,在19世紀最後25年達千萬人以上。他們不僅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熟練的生產技術,雄厚的「剩餘資本」,先進的思想觀念,從而使美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飛速發展。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躍居世界首位 領土迅速擴張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利用歐洲國家同法國作戰、雙方無力兼顧美洲的有利形勢,一方面通過海外貿易壯大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乘機奪取交戰國在美洲的土地。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里購買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的路易斯安那,將領土擴大到墨西哥灣;1810年~1819年,美國採取先派兵強占,然後出低價「購買」的手段從西班牙手里奪走佛羅里達半島;19世紀30年代,美國在得克薩斯挑起叛亂,使其脫離墨西哥成為所謂「孤星共和國」,又於1845年吞並了它,接着,美國又發動侵略墨西哥的戰爭,搶走墨西哥格蘭德河以北的大片領土,直到濱臨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1846年,美國從英國取得俄勒岡。這樣,美國領土就從大西洋岸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岸,約占北美大陸面積的一半。1867年,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1898年,美國吞並了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現在,美國共有50個州,一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總面積已達937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整個歐洲,居世界第四位。遼闊的領土,使美國擁有極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這為美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先決條件。 政治位置有利 美國橫亘北美洲中部,與歐亞大陸之間被大洋隔離,南北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又遠比它弱小,這既使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遠離主戰場,境內免受戰爭創傷,又不用擔心鄰國侵擾。美國還利用其有利的政治位置,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一方面供給歐洲各交戰國以武器和糧食,另一方面又取代歐洲列強向落後國家傾銷工業品。因此,美國工業突飛猛進,海外貿易激增,藏金之富甲天下。一戰後,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移到美國紐約;1949年,美國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的73 4%。雄厚的資本,為美國工業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二戰後初期,美國工業總產值,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1/3,到1948年占1/2強,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唯一國家。 美國從建國開始所遵循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國策也是一種重要舉措,這使得原本不同種族的人群更加團結起來為美國奉獻自己。 除開這些內在的因素,美國崛起很大程度上面是由於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販賣軍火來收獲巨額財富,加上當時美國開放的政策,使得大批優秀的猶太人和各種科學家都逃亡美國,優秀的人才政策,讓美國在一定意義上獲得科技的進步與勝利,到目前為止現在還有很多人打趣的說二戰時期的科學界和技術還能在用兩百年!這可見當時這批科學家給美國帶來了什麼樣的進步。 縱觀世界歷史,就如同三國演義中所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論功過,不談得失,無可厚非美國就是這個時代的梟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乾隆晚年兩件大事 一個順利解決,另一個卻抱憾而逝

本文摘自《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重慶出版社2019年7月,已獲華章同人授權。 本 文 約 3856 字 閱 讀 需 要 10min 從古至今,乾隆大概是為數不多的幸福皇帝。到了晚年,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就解決繼承問題。如他所願,嘉慶順利繼位,繼承了乾隆創造的「盛世」基業,本來可以像乾隆一樣當一個幸福的皇帝,但是乾隆卻給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乾隆想解決而不能解決,嘉慶其實也沒法解決,因為人口太多,而傳統社會體制和傳統農業的潛力都已經被挖掘到極限。 1778年, 乾隆東巡沈陽時,一個錦州生員金從善就攔路呈詞,要求皇帝盡快明立太子,並說:「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唐文基《乾隆傳》) 皇帝聞言大怒,看來天下人竟然已經普遍認為自己不立儲君,是因為「貪戀寶位」了。最好面子的乾隆怎麼能容忍這樣的攻擊?於是在殺了金從善之後,皇帝向全國頒布「明發諭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計劃。皇帝說,自己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就已經向上天默誓,只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 康熙皇帝畫像 他還告訴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不過此事他只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所以天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此諭一出,關於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對於市井小民來說,猜猜哪個阿哥將成為下任皇帝也是極好的談資。 其實,這個謎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乾隆三十八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繼亡故……除了死去的那些阿哥外,十二阿哥因為生母那拉皇后為皇帝所厭惡,根本沒資格列為皇儲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別過繼給履親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為孫,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為皇儲的可能。皇帝真的要決定立儲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這狹小的范圍中做一抉擇。 八阿哥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十一子成王永瑆柔而無斷,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怪脾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吝嗇。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幾個中最不成器的,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性情也輕佻浮躁。年紀稍長,就常常溜出宮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狹路曲巷尋花問柳。唯一還不讓皇帝失望的,只有十五阿哥了。 和其他三個皇子比起來,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 十五阿哥在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被密立為太子時年僅十三歲。他的生母魏氏,是漢人出身,系內務府包衣,外祖父為內管領清泰,身份並不高貴。 但皇十五子永琰有其他幾個不及的優點,「以勤學聞名」,而且孝順與「端淳」。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歲的老皇帝到天壇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向蒼天禱告:「我已經秘密立永琰為皇儲,然而此子年僅十三,性情未定。如果永琰有能力繼承國家洪業,則祀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他並非賢能之人,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繼承大統。我並非不愛自己的兒子,只是為祖宗江山計,不得不如此。」(《清高宗實錄》) 上天似乎對永琰也比較滿意,從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到六十年 (1795年) ,永琰一直身體健康,他的表現,也越來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到了舉行傳位大典的這一刻,在乾隆心中,為這個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嘉慶皇帝畫像 他讓乾隆滿意的有四點: 第一,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自製力強,富於恆心和毅力。他生活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第二,此人品質「端淳」,待人真摯,善於為他人着想。他富於同情心,十分重感情。他時時處處克己忍讓,生活儉朴,從不追求自己的個人享受。最為難得的是,這個皇子修養極佳,為人謙遜,很少發火,待人從無疾言厲色。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歷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績非常突出。永琰對儒家天理人心之學,頗有心得。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嘉慶皇帝的外表,可以說幾乎沒有缺點: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勻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型介於方臉和圓臉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表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 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乾隆由衷地覺得,上天對自己一直是厚待的……對於禪讓之舉,乾隆非常看重。他把這一舉動,當作自己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當成了六十年統治的完美壓軸。 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標志着他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人」。這個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時時處處,要超越歷史,創造紀錄。 乾隆順利地解決了帝位繼承問題,但是另一件大事卻始終讓他坐立不安。乾隆最大的遺憾是陷入了一場沒能取勝的戰爭。那就是平定白蓮教起義之戰。 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稱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高山長林綿亘千數百里,彌望蓊鬱,竟日不見人煙」。(《三省邊防備覽》) 本非宜人類所居。但是,乾隆中葉起,大批流民湧入這片森林,伐樹造屋,開荒種地。 這些流民來源極廣,不但有四川、陝西、湖北三省,還有廣東、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遷過來的百姓。「攜帶家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對這些移民的估計,保守的是十餘萬,有人說有百餘萬。(《三省邊防備覽》) 大批移民的出現,說明了乾隆中葉人口壓力的嚴重程度。當時尚殘留的山區本不宜耕種,因為這些深山老林地勢險峻,土地貧瘠,且無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損很快,勞動與收獲不成比例。在老林中生活是極為艱難的:「伐木支椽,上覆茅草,僅蔽風雨。借雜糧數石作種,數年有收,典當山地,方漸次築土屋數板,否則仍徙他處,故統謂之棚民。」 雖然艱難如此,人們仍然樂此不疲。這說明大清王朝社會體制內的潛力挖掘到極限,仍然無法解決人口問題。又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迫在眉睫了。 乾隆剛剛完成禪位大典,宣布自己成為了「千古完人」,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初七,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起義在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爆發,迅速蔓延到川、陝、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縣、廳、衛等二百零四個。 當太上皇這幾年,乾隆的全部殘存精力都用在了鎮壓起義上。僅三年時間,動用的軍隊已經有十萬,花掉餉銀已經有七千萬兩。雖然「猶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調兵遣將,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 掌握權力六十年來,乾隆還是頭一次這樣一籌莫展。野史記載,一日早朝已罷,嘉慶帝與和珅入見。「珅至,則上皇(指乾隆太上皇) 南面坐,仁宗 (指嘉慶帝) 西向坐一小杌 (每日召見臣工皆如此) 。珅跪良久,上皇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上 (嘉慶帝) 極力諦聽,終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啟目曰:『其人何姓名?』珅應聲對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蓮教首領姓名)...

《聖經》和土地

南非原來是一個由少數白人統治的黑人國家,種族的壓迫和種族歧視十分突出。圖圖大主教就是南非領導黑人反對種族壓迫的堅強鬥士。1984年他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84年冬天,他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宗教儀式上演講時說:「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里有《聖經》,我們(黑人)手里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於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到我們睜開眼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里有了《聖經》,他們手里有了土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趙賢文 莊子說的這段養生故事,非常精彩

莊子·養生主 里面,有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非常精彩。 因為文化的斷層,所以古文變得晦澀難懂,但看不懂古文沒關系,不影響讀取它,先把能懂的拿來用一下。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u)然向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偏解: 庖丁解牛的過程,動作瀟灑自如,自然,自在,不做作,遊刃有餘,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如一段《桑林》之舞。 解牛居然成了一段藝術欣賞,有了觀賞性,技藝之高超,手法之精煉,可想而知。 原文: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笑解: 文惠說:哎吆,不錯嘛,好牛逼,你是怎樣練出如此技能的? 原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偏解: 這位姓丁的廚工放下手中的刀,謙虛的回答: 沒有啦,就是合乎於道(規律)做事,所以練就了這樣的技能。 別小看莊子筆下的這位廚工,極有可能是位入道者,高手在民間,大隱隱於市。 接下來也是一段精彩的解釋。 原文: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kuan),因其固然,技經肯綮(qing)之未嘗,而況大軱(gu)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xing)。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huo)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這段故事是先秦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莊子創作的一段故事,講的其實是養生之道。 「養生」不完全是指現在人們說的養身體,包括生機與生計,自生跟生他。 庖丁是一位姓丁的廚工。 合乎規律做事,以刀法入道,人 牛 刀三者合一,為一體狀態。  看下他是怎麼做的。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在達到一定的清淨狀態時,能夠看到事物更本真的一面,會出現一些功能(如:透視、千里眼、順風耳、讀心術) 人的眼睛用來識別看清事物,但因此也會成為一種障礙。 眼睛只關注視線 光波內的事物,以為能目視一切,因此而看不到事物更本真的一面。 清淨到一定程度時,能看到人體經脈的運行狀態,不是用目視而是以神遇。 官知止而神欲行 眼耳鼻舌身用來感知外物,但也會形成一種障礙,將五官暫時性的關閉,「神」 因此而得到外顯。 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順便也開了一扇窗。 一些盲人雖然眼睛看不到了,因為眼睛的功能沒有了,可能因此會有更靈敏的觸覺、聽覺功能。 莊子為道家核心人物,他筆下這位丁姓廚工應該也有透視功能,能看到牛的內部構造,所以更能順着牛的整體構造而入刀。 最後牛無所知覺的就被解刨開了,沒有任何痛苦。 古文就是這樣,言簡意駭,不廢話,少囉嗦,但是有很深的含義,尤其是經典。這段里面有很多內容。 養生是說養身,同時也是養生之計,以法入道。 不斷符合於規律做事,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全神貫注,暫時關閉外欲。 拍打也是如此,通過不斷的練習,保持覺知,關注當下,符合規律。 規律也指節奏,人我合一,手隨「病「走。 拍打可以自生,也可以生他,可以是一種職業,以此來養生、謀生,同時可以養生,養身。 當然,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如書寫,創作,茶(茶道).... 跟着內心的節奏(與神遇),合規律做事(空性狀態)。 所以,這段故事,講了養生(有),也講了空性(無)。 有無 相生,通也! 以上,為個人偏解。 趙賢文 ∣傳播自愈文化 傳播踐行 自然站樁,自然拍打 輕輕松松站樁,自自然然健康 輕松激活自愈力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趙賢文

以史為鑒 面對樓市泡沫,看俄羅斯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之前我們聊過,我們鄰邦日本在樓市泡沫破裂時,他們做的選擇題是選擇放棄樓市保住匯率。二我們的另一個鄰邦俄羅斯也曾面對過同樣的選擇題,而他們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當年的俄羅斯和今天的中國一樣秀。 當年俄羅斯,也曾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樓市的價格已經嚴重的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以至於當時許多有錢人面對房屋的價格也是力不從心。 就在2014年,當時的俄羅斯就好像重拾了冷戰之前的大國氣派,隨着經濟快速的復蘇,但是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的國家又要重回當年了。 這一年,舉世矚目的冬奧會也在俄羅斯舉行,就在萬眾期待重回王座的時候,底層人民發現之前不屑一顧的房子瞬間成了奢侈品,他們能喝的起的也只有伏特加了。 俄羅斯的房價還是比較堅挺的,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局勢總體穩定,當時的俄羅斯底層人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從1996年至2009年,俄羅斯的房價就像是喝了伏特加一樣,一路走高,就像之前瘋狂的中國房地產一樣,昨天和今天的房價都有可能天差地別。 但是俄羅斯就是俄羅斯,他們做出果斷的決定,那就是直接放棄匯率而保樓市。 俄羅斯作為曾經的世界強國,最鼎盛的時期能和美國面對面的扳手腕,雖然隨着蘇聯解體,大年的老大哥略微有點腎虛,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的俄羅斯雖然說不上強盛,但是還是敢和美國直接叫板的。 當年俄羅斯的GDP增速保持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間,又因為中間有了幾場小型戰爭,直接給了這個武器強國送來了一大堆的票票,此時的俄羅斯坐地掙錢,笑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誰家的樓市沒瘋長過。 當年的老大哥腎虛之後,自己地盤上的事剪不斷理還亂。被大眾忽略的房地產突然得到了機會。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消停之後,恢復平靜的人們突然找到了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吃住。 而這個「住」徹底的刺激了房地產。原本停滯不前的房地產在得到了大量的需求之後,就像是蒼蠅找到了一個有縫的蛋,資本瞬間蜂擁而至。 有錢就是大爺,資本盡管來 此時的俄羅斯繼續住宅,也需要大量的資本來恢復本國的經濟。他們為了刺激房地產直接放手,讓房地產野蠻生長。 由於當地的人口多,加上之前很少有人投資房地產,所以房子也特別少。瞬間大量資本湧入,直接超過了資本的容納能力。 戰鬥名族一看錢掙得太多了,我們的鈔票跟不上了,所以直接開動了印鈔機,新鮮的盧布直接流到了資本市場。 印錢就像是嗑藥一樣,俄羅斯一下子沒忍住,印的超出了市場的需要,這時大家手里的錢比之前多了,樓市也隨着水漲船高,房價像是安了翅膀一樣,蹭蹭的往上漲。 安逸的生活說沒就沒,都賴金融危機。 0809年的金融危機就像是一個劊子手一樣,將俄羅斯的樓市攔腰斬斷,蘇子和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正在建設的都直接關停。 之後幾年,經濟和房地產都不見起色,眼看本國金融要涼涼,俄羅斯政府直接選擇強硬手段來干預市場。 包括,為現役軍人和貧困人口購買住房,撥款給被樓市拖下水的人和銀行。 這麼做的代價就是資本擾亂了現有的市場,在14年普京直接調整了基準利率,此時的盧布也迅速貶值,最高點貶值超過百分之五十。 放棄匯率保住了俄羅斯最愛的樓市,相當於壯士斷腕,給以後的俄羅斯留下了復蘇的希望。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世界歷史 帕勞的海底景觀為什麼被公認為世界七大海底奇觀之首?

帕勞全稱是帕勞共和國。帕勞位於西太平洋,關島以南700多英里處,屬於加羅林群島,是太平洋進入東南亞的門戶之一。陸地面積459平方公里,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大約62.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19公里,由300多個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分布在南北長640公里的海面上,其中只有9個島有常住居民。最大島嶼為巴伯爾島,面積352平方公里,在本地區僅次於關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距1400公里;和菲律賓馬尼拉相距1650公里;和中國福建相距2500公里;和日本東京相距4000公里;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相距5200公里;和美國夏威夷相距7600公里;和美國加州相距11200公里。 帕勞分為16個州,分別是:卡揚埃爾州、艾梅利克州、艾拉伊州、梅萊凱奧克州、雅拉爾德州、雅德馬烏州、埃雷姆倫維州、雅龐州、恩切薩爾州、雅切隆州、宜瓦爾州、科羅爾州、佩萊利烏州、昂奧爾州、松索羅爾州、哈托博海伊州。前首都科羅爾,2006年10月7日,帕勞首都由科羅爾遷至梅萊凱奧克。 帕勞全國總人口在2017年達到2.18萬。官方語言為帕勞語,通用英語。全國70%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中41.6%信奉羅馬天主教,28.3%信奉基督教新教。帕勞人多屬於密克羅尼西亞人種,但最早期的帕勞人可能來自波利尼西亞和亞洲。從該地各家族的起源傳說可以看出,帕勞人可能混雜了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的人種。 帕勞舊稱帛琉、貝勞。400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 公元1710年,帕勞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但直至18世紀末歐洲人才開始涉足這一地區。 公元1885年,帕勞被西班牙占領。 公元1898年,被西班牙賣給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帕勞被日本占領,戰後成為日本的委任統治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美國占領。 公元1944年9月至11月間,帕勞爆發貝里琉島戰役,是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爆發的最為血腥激烈的一場戰鬥。耗時2個月,美國以1.5萬人的傷亡全殲日軍近萬人,作為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傷亡率最高的一場攻防戰。 公元1947年,聯合國將其交給美國託管,與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四個政治實體。 公元1969年,帕勞開始就未來政治地位同美國談判。 公元1977年5月,美國卡特政府宣布於1981年中止託管協議。 公元1980年,帕勞組成政府,改名帕勞共和國。實行總統制,總統和副總統經普選產生,國家執行機關由部長和部長級官員組成。全國分成16個州,各州自行立憲。帕勞在實行總統制的同時,還保留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酋長制影響,設有一個酋長委員會。帕勞的最高酋長稱「伊貝杜爾」,享有至少等同於總統的聲望。 公元1981年,帕勞當地憲法生效。 公元1982年8月,帕勞與美國簽訂了《自由聯系條約》。根據條約規定,結束託管後,帕勞有權治理內政外交,防務和安全仍由美國負責。 公元1994年5月21日,在舉行的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第61屆會議上,帕勞和美國政府代表宣布,《自由聯系條約》自同年10月1日起生效。 同年10月1日,帕勞共和國宣布獨立。11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956號決議,宣布結束對最後一個託管地——帕勞的託管地位。12月15日,帕勞成為聯合國第185個成員國。 公元2013年1月,小湯米·雷門格紹就任總統。 公元2016年11月,小湯米·雷門格紹在大選中獲勝連任。次年1月就職。直至今日。 那麼,帕勞的海底景觀為什麼被海洋學家公認為世界七大海底奇觀之首? 1.帕勞的海水共有7種不同的顏色,讓每一個見過它的遊客都贊嘆不已 究其原因,是由於帕勞的海水清澈無污染而其海底景觀造型奇特,一會兒是黑黑的礁石,一會兒是斑斕的軟硬珊瑚,抑或是細細的沙礫,還有遠古時代沉積的火山灰,這一切都被清澄的海水毫無保留地映上了海面,於是就有了這養眼的色彩。據說,世界上很多廣告公司都選擇到這里來拍廣告片。 2.山中湖 這一潛點的淺礁區內,發現有曼陀鈴魚,此魚身上由六種不同顏色組成不同的形狀,美麗耀眼,堪稱世界最美的熱帶魚。因為曼陀鈴魚極為稀少,個性溫馴可愛,而且喜歡寂靜之處,對於水質環境要求極高,所以被列入保護區,除了浮潛者外禁止任何船隻以及漁獵者進入。運氣好的話在淺礁區可以發現其行蹤。另外在入口處海底,有着極為稀少的粉紅大海珊,甚是美觀。 3.烏龍水道 烏龍水道潛點是個非常有趣的潛點,不算陡峭的地形延伸到海底深處,在水道的內側海底有一迭迭的珊瑚礁,當遇到有水流時,水流會相當快速由烏龍水道外側流入,到水道終點水流就會減緩,潛者可進入水道隨着水流逐流潛水,乘着水流,有如飛行般在水道中快速前進的快感相當過癮,水道底部遍布珊瑚,一隻只碩大的石斑魚在底部好似在探頭看你從頭上飛過。在水道入口則可看到一些鯛科魚類,鮪魚以及各種珊瑚礁魚類。 4.席爾斯隧道 位於帕勞西側靠近烏龍水道,是一個極深的隧道且具有挑戰性的潛場。沿着布滿着軟珊瑚的水道前行,從70英尺的深度進入此隧道,而隧道旁是50公尺深的峭壁。當潛游在中途時,會有一個寬達十幾公尺的大洞穴,此洞穴旁有鯊魚、狗魚、魟魚洄游。此潛點水流較詭異,地形也極特殊。非常適合潛水愛好者。 5.藍洞和藍角 帕勞的藍洞特色為多孔的入口,從水底約三公尺處有四個入孔通入藍洞,光線從四個洞射入反射藍光,形成神秘美麗的景象,底部的哭洞非常寬廣,約在二十公尺處有一橫洞通往外界的懸壁,在橫洞的上方側面長着許多的柳珊瑚,深不見底的黑漆深淵里可遇到各種魚群。 藍洞外的懸壁往左通往藍角,為高級潛水點,藍角的前端成v字型向外洋的方向突出,大約深十五公尺,然後垂直直落八十公尺,在傾斜到黑暗深淵,成群的梭魚、粗皮鯛、板跡鯙散步在滿海飛舞着,鮪魚三五成群的由你面前掠過,鯊魚到處盤旋,有時在你的後上方游過,運氣好的話還可能遇上龐大身軀的鯨魚,或者幾百隻的魟魚群,如烏雲般遮住陽光。 6.水母湖 水母湖是帕勞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在數萬年前,水母湖曾是海的一部分,由於地殼運動,周圍的海床升高,逐漸將它與外海隔絕,形成了一個看似普通的內陸鹹水湖。其特殊之處在於,湖中大多數海洋生物都隨着養分的消耗而消亡,只剩下了一種低等的、靠少量微生物就可以生存的海洋生物——水母。由於天敵們的消失,這些水母退掉了祖先用以防衛自身的武器——身體內的毒素。這樣,帕勞水母湖擁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毒水母。 7.牛奶湖 牛奶湖是帕勞頗具特色的旅遊勝地,它其實不是淡水湖,只是一個眾小島之間的小小海域,只是地形的關系,看起來像座湖。在古代,這里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區域,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灰沉積湖底,長年累月,形成厚厚一層的火山泥。由於帕勞的海水透明度極高,湖底沉澱的火山泥使得海水藍綠色中帶點乳白色,加上湖底綿白的火山泥很像牛奶,所以才被稱為牛奶湖。 8.軟珊瑚區 軟珊瑚區有着色彩鮮艷的珊瑚,有美麗的紫色珊瑚、黃色珊瑚等。但有些珊瑚是具有毒性的,所以必須要保護自己的腳避免去踏到珊瑚。 9.硬珊瑚區 帕勞硬珊瑚區,即這里的珊瑚不像軟珊瑚會隨着水流舞動,看來如同一叢叢的石林,不過,這里的魚群還很多,能看到美麗的熱帶魚群。若是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帕勞的國寶魚——龍王鯛(又稱蘇眉),因為眼睛上方的兩道短小黑色紋路和眉毛很像而得名,而其成魚的背部很像拿破侖的帽子,因此又稱拿破侖魚。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印象

此地一分為三成三國,一個發達,一個富裕,一個窮困且領土遭蠶食

在世界的近代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為種種原因被分裂被肢解,像英屬印度先是一分為二,後來一分為三,成了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像塞浦路斯雖然對外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實際上也一分三,南、北塞浦路斯,加上英國控制的軍事基地。這樣的例子很多,以前的奧匈帝國是這樣,後來的南斯拉夫和朝鮮半島都是如此。 今天要說的是,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原來的概念,指的是迦南和埃及之間的整個區域,包括朱迪亞山區和中約旦裂谷,後來又先後成為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巴勒斯坦行省。公元7世紀初,巴勒斯坦屬阿拉伯帝國,公元1517所歸屬奧斯曼帝國。一戰之後淪為大英帝國的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人正式將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東部稱外約旦酋長國,也就是約旦王國前身,西部臨海的部分則繼續稱為巴勒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 第二戰世界結束後,英美等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兌現二戰期間的承諾,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其中猶太國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為國際共管區約187平方公里。 這樣一來,起先的巴勒斯坦在1921年先是一分為二,之後在1948年現在的巴勒斯坦又再次一分為二,如此傳統意義上巴勒斯坦地區就一分為三了,形成以色列、約旦、巴勒斯坦三個國家。然而雖是同一個地區分裂出去的國家,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卻出現了迥然不同的境況,現如今一個高度發達,成為發達國家和領先周邊各國的強國,一個靠着地理資源優勢,不缺錢過着富日子,一個身處窮困窘境,戰爭動亂不斷,且國土被蠶食在縮小。 發達的當然是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和眾多猶太富商的幫助下的以色列。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雖然生存穆斯林國家的夾縫中,但其發展出乎人們想象,異常迅猛,不僅在幾次中東戰爭中奪得了不少領土,還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農業、工業體系,幾十年內間已然就發展成一個發達國家,並擁有先進的軍工體系,而且是擁核國家,軍事力量不容小覷。已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是中東地區國家中國民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靠着地理資源不缺錢的就是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雖然沒有以色列發達,也沒有什麼油田資源存在,更沒有像以色列那樣有猶太富商和英美諸國的支持,所以約旦百姓的生活曾一度很貧困。好在約旦有着獨特的地理優勢,就是約旦王國在中東要道亞喀巴灣有着長達20公里的海岸線,有了這一地理優勢,約旦就可以憑此幫助鄰國伊拉克出口石油。當時的薩達姆就與約旦達成協議,伊拉克修建輸油管道直達約旦亞喀巴灣地區,每年給約旦三十億美元的租借出海口費用,讓自己的石油出口至西歐和北美。這使人口只有九百多萬的約旦,等着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來賺錢,同時還依託佩特拉古城、死海和瓦迪拉姆沙漠等知名景點,發展旅遊業,所以生活也普遍比較富裕。 最悲催悲慘的就是巴勒斯坦國了。領土不斷被以色列搶占,如今實際控制區域僅2500平方公里,加之長期被以色列欺壓以及巴解內部派系林立紛爭不斷,使得巴勒斯坦國異常貧窮與落後,窮得叮當三響。由於巴解內部的不團結,建國30年巴勒斯坦,至今仍沒有一支像樣的軍隊,只有一些的民族獨立武裝,戰鬥力極差,還生存在地區強國以色列的淫威之下,境況異常窘迫,國家領土隨時都有被吞食的危險,若不是國際社會的干預呼籲,或許早就沒有巴勒斯坦什麼事了。境遇實在是悲慘又悲催!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沒想到明朝史稱最糊塗的皇帝手腕有這麼硬

有了宋元的前車之鑒,明朝朱姓統治者們施行了絕對化的皇權專制。皇權專制使一些身懷雄才大略的皇帝能夠大展拳腳,也讓某些昏庸的皇帝獨斷專行肆意妄為。可惜的是,歷史上身懷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多,昏庸糊塗的皇帝卻數不勝數,這也使得明朝皇權專制的弊端顯露無遺。 今天我們要講的皇帝明世宗就是一位標準的糊塗皇帝,也是明代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朱厚熜登基初期就曾與內閣進行了一場禮儀之爭,最終,使用暴力手段徹底鞏固了其皇權專制的地位。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朱厚照一生未留下子嗣,這樣如何安排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就成了大明皇朝的首要任務。於是,皇太後張氏與朝廷重臣就皇位問題進行討論,內閣首輔楊廷和提議依照祖宗制「兄終弟及」由先皇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滿朝文武無人反對,就這樣,朱厚熜登基被正式提上日程。 皇宮多位禮官太監浩浩盪盪的前往安陸迎接新皇,朱厚熜稀里糊塗的成了皇位繼承人,卻未曾想到,原本順利的迎接儀式卻在一行人抵達京城郊區時鬧起了矛盾。 由於一眾禮官堅持用對待皇太子的禮節迎接朱厚熜,讓這位先皇的堂弟頗為不滿。朱厚熜表示,連遺詔都說我是繼承兄長的皇位,你們卻用迎接兄長兒子的禮節迎接我,這豈不亂了輩分?雖說如此,但是,楊廷和堅決按禮部當初擬定的文書照章辦事,雙方就這樣僵持起來。 為了讓新皇帝順利登基,最後,還是皇太後帶着滿朝文武上表三次,這才讓朱厚熜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進宮登基,定國號為嘉靖。從此,年僅十五歲的他進了紫禁城,開始坐了天下。 朱厚熜坐上龍椅才五天,就召集群臣研究如何祭祀自己的父親,也就是故去的興獻王,其實這就是嘉靖想為自己的父親追諡個皇號罷了。禮部尚書和當朝首輔又不同意了,直接表示,必須按照藩王的禮儀祭祀嘉靖的父親,還說「異議者按照諂諛奸佞直接處死」。 這可是赤裸裸的威脅,直接把嘉靖想孝敬老爺子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嘉靖登基未久,根基不穩,無法與根須糾纏的權臣們抗衡,所以,只能暫時妥協。過了段時間,嘉靖的生母從安陸前往京城,半路上聽說朝中大臣對嘉靖的態度,大為光火。於是,對趕來迎接的大臣說道:「你們做官後父母都能得到恩寵,我兒子做了皇上如今卻成了別人的子嗣,我還去皇宮干什麼?」說完就耍起了脾氣不再趕路。 嘉靖聽說這件事後,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找到張太後,威脅到:「你還是另挑個皇帝吧,我要跟母親一起回家做我的獻王了。」張太後無奈之下,只能一邊安撫嘉靖,一邊讓朝中大臣妥協。楊廷和一眾老臣沒轍了,只能追諡嘉靖的父親為興獻帝,嘉靖的母親則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太後。可以說,嘉靖的父親朱祐杬沒有做過一天皇帝,是被嘉靖強行追封的,嘉靖的繼位也意味着明孝宗一脈斷絕。 之後,禮官們重新安排了嘉靖母親的入宮儀式,最終嘉靖的生母從皇宮中門進入,這件事才算作罷。 經過這場較量,楊廷和開始運用手中權力在朝廷里搞小動作,不斷排除異己架空嘉靖,嘉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待一個好時機將這批不聽話的老臣一網打盡。 三年後,嘉靖羽翼日漸堅實,在自己派系的權臣擁護下重新提案為自己父親追加個名號。楊廷和自然與嘉靖針鋒相對,甚至,不惜以辭職威脅嘉靖妥協,並且,朝中楊廷和一派紛紛表示與首輔大人共同進退。此時,的嘉靖早已不是那個毛頭小子,以強硬態度貶斥楊廷和罷官成為草民。 扳倒楊廷和後,朝中老臣尚有不服嘉靖者,最終紛紛被嘉靖以強硬態度處理,百餘大臣被錦衣衛逮捕下獄,其餘八十餘人聽候發落。經嘉靖一系列鐵腕處理後,朝中再沒有反對聲音,嘉靖的皇權逐漸穩固。這場由「禮儀」而掀起的紛爭,其背後隱含的卻不止禮儀這麼簡單,它意味着閣權與皇權之間的此消彼長。 嘉靖作為一個年輕的藩王,一步登天成為皇帝,最初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禮儀」背後牽涉的權力對抗。隨着嘉靖逐漸成長,對於自身權力式微逐漸不滿,所以,掃清朝中不和諧聲音也成了必然趨勢。隨着其權利的集中,在其統治前期,出現「嘉靖中興」的局面。他力革前朝時弊,勵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闊斧的推行了改革。 可以說,這場禮儀之爭並沒有贏家,嘉靖雖然以鐵腕政策維護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卻使滿朝官員無法心服口服,使皇帝與官員間的關系愈發僵化。最終,嘉靖躲在深宮中沉溺於丹道,朝廷被奸邪小人掌控,使明朝走向衰落。嘉靖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

為什麼尼德蘭會分裂為兩個國家

在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問題非常嚴峻,當時遍布各地的宗教裁判所動不動就把「女巫」掛在十字架上燒死。這種氛圍下,教皇所代表的教會地位水漲船高,他們藉此囂張跋扈,以註解《聖經》來謀取私利,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冒犯他們的權威。 到了十四十五世紀,隨着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這類工商業城市的崛起,這類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帶動了資產階級的產生。但是教會對此熟視無睹,在教會眼里,這些新誕生的資產階級和以前那些被壓迫的貴族子弟區別不大,於是教會依舊按照曾經的經驗,要求他們聽從上帝安排,祈求來世幸福。 可是很明顯,這種老舊的要求限制不了新興的這些資產階級,這些資產階級更願意通過創造財富來讓自己今生就過的幸福快樂、比起來生和崇敬神靈,更願意追求現實的享受。 這種情況很快就引起了文藝復興運動,越來越多的人民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的關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按理來說到這一步 教會也該有所收斂了,可是教會他不,他非常欠揍的在16世紀的時候搞了一個「贖罪券」,宣布只要給錢,靈魂就得到拯救,這直接激怒了神學教授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怒斥這是搶錢並且列出來了九十五條駁斥的理由,列出這種荒謬的「贖罪券」荒謬的理由後,宗教改革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了。 宗教改革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剝奪了之前只有教會才配解釋《聖經》的權力,按照神學家馬丁路德的說法,人人都有資格解釋《聖經》,所謂「信仰即可得到拯救」,這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拋棄了舊的天主教的那些繁文縟節的「新教」,這也是歷史上「新教」的起源。 這些「新教」不承認收到羅馬教皇控制,新教毫不猶豫的否定了教皇以及教廷的權威、簡化宗教儀式、堅持國家政權要高於神權。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問題就像一股春風,迅速吹遍了歐洲大陸,在歐洲大陸經久不息的徘徊,使得千千萬萬人民覺醒了,其中就包括我們問題的主人公尼德蘭。 當時尼德蘭地區收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北尼德蘭由於之前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發展收到大量來自教會的殘酷壓迫,所以很順利的接納了新教,換句話說就是北尼德蘭人非常滿意這場宗教改革運動,但是尼德蘭南部地區態度可就相當不對勁了,由於南尼德蘭封建貴族地主階級實力強大,他們對於北方的工商業城市本就看不慣,現在看到北方的那些傢伙紛紛離經叛道了,這還得了?於是南尼德蘭與北尼德蘭割袍斷義——我還是做我自己,誰想搞事情我就搞誰! 原本尼德蘭地區同屬西班牙控制,這麼一來,尼德蘭地區北部宣布獨立,而南部依舊在西班牙控制之下,而獨立的北尼德蘭人建立了聯合省共和國,也就是荷蘭國的前身。 那麼南方尼德蘭到底是怎麼獨立的呢?上文說的是16世紀的事情,等到了17世紀,法國強勢崛起之後,面對着昔日的「無敵西班牙」,這個時候的「無敵西班牙」就已經是一個沒牙的老虎,西班牙被法國按在地上一頓狂扁,按照法國的構思,西班牙這下得乖乖的把南部尼德蘭雙手奉上吧,實際上,法國想太多。 因為西班牙這個曾經的霸主早已經衰落,奧地利也狠狠地挖了一口,南尼德蘭地區早就變成了奧屬尼德蘭,發現被奧地利捷足先登之後,法國很不高興。但是法國也沒什麼好辦法,因為奧地利這幾年也發展得不錯,為了這個南尼德蘭地區有點不值得。 法國這些年南征北戰,可以用窮兵黷武來形容,就像這種出力沒結果的戰爭不知道幹了多少,早就讓人民很惱火了,於是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奧地利帝國為代表的歐洲封建貴族國家一致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洪水猛獸,於是集合起來一起痛打法國,但是法國竟然反敗為勝,反而擊潰了奧地利帝國,還把朝思暮想的尼德蘭南部地區拿到手里。 等到拿破侖上位後,北尼德蘭也沒有逃出法國的魔爪,因為拿破侖,分隔了將近兩個世紀的尼德蘭地區歸於一統,真的是世事無常,真讓人難以想象,居然是這種統一的方式。 更戲劇化的還在後面,隨着拿破侖的垮台,北尼德蘭再次獲得獨立。而南尼德蘭作為拿破侖留下的遺產,於是尼德蘭聯合王國在反法聯軍的見證下成立了,反法聯軍相信這個王國將會遏制住法國,奧地利帝國為了遏製法國,也就看着木已成舟,只能忍痛割愛了。 只是很可惜,兩百年的時間,滄海桑田,兩地的文化傳統以及宗教都變得已經大為不同。北尼德蘭又因為本身就是獨立政權,而南部尼德蘭一直是他國附庸,所以生活中南尼德蘭人總是被北尼德蘭人歧視和和嘲諷。並且特別由於宗教問題,雙方勢同水火,最後南尼德蘭人忍無可忍,民變四起,爆發了一場獨立革命,正式獨立後的南部尼德蘭就是日後的比利時王國。 所以,讓我們回到題目,南北尼德蘭之所以非要分裂,實在是因為經過百年時間的分離,雙方已經不再擁有相通的一切了,尤其是在宗教問題上,更是致命一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中世紀,為什麼尼德蘭會分裂為兩個國家

在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問題非常嚴峻,當時遍布各地的宗教裁判所動不動就把「女巫」掛在十字架上燒死。這種氛圍下,教皇所代表的教會地位水漲船高,他們藉此囂張跋扈,以註解《聖經》來謀取私利,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冒犯他們的權威。 到了十四十五世紀,隨着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這類工商業城市的崛起,這類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帶動了資產階級的產生。但是教會對此熟視無睹,在教會眼里,這些新誕生的資產階級和以前那些被壓迫的貴族子弟區別不大,於是教會依舊按照曾經的經驗,要求他們聽從上帝安排,祈求來世幸福。 可是很明顯,這種老舊的要求限制不了新興的這些資產階級,這些資產階級更願意通過創造財富來讓自己今生就過的幸福快樂、比起來生和崇敬神靈,更願意追求現實的享受。 這種情況很快就引起了文藝復興運動,越來越多的人民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的關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按理來說到這一步 教會也該有所收斂了,可是教會他不,他非常欠揍的在16世紀的時候搞了一個「贖罪券」,宣布只要給錢,靈魂就得到拯救,這直接激怒了神學教授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怒斥這是搶錢並且列出來了九十五條駁斥的理由,列出這種荒謬的「贖罪券」荒謬的理由後,宗教改革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了。 宗教改革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剝奪了之前只有教會才配解釋《聖經》的權力,按照神學家馬丁路德的說法,人人都有資格解釋《聖經》,所謂「信仰即可得到拯救」,這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拋棄了舊的天主教的那些繁文縟節的「新教」,這也是歷史上「新教」的起源。 這些「新教」不承認收到羅馬教皇控制,新教毫不猶豫的否定了教皇以及教廷的權威、簡化宗教儀式、堅持國家政權要高於神權。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問題就像一股春風,迅速吹遍了歐洲大陸,在歐洲大陸經久不息的徘徊,使得千千萬萬人民覺醒了,其中就包括我們問題的主人公尼德蘭。 當時尼德蘭地區收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北尼德蘭由於之前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發展收到大量來自教會的殘酷壓迫,所以很順利的接納了新教,換句話說就是北尼德蘭人非常滿意這場宗教改革運動,但是尼德蘭南部地區態度可就相當不對勁了,由於南尼德蘭封建貴族地主階級實力強大,他們對於北方的工商業城市本就看不慣,現在看到北方的那些傢伙紛紛離經叛道了,這還得了?於是南尼德蘭與北尼德蘭割袍斷義——我還是做我自己,誰想搞事情我就搞誰! 原本尼德蘭地區同屬西班牙控制,這麼一來,尼德蘭地區北部宣布獨立,而南部依舊在西班牙控制之下,而獨立的北尼德蘭人建立了聯合省共和國,也就是荷蘭國的前身。 那麼南方尼德蘭到底是怎麼獨立的呢?上文說的是16世紀的事情,等到了17世紀,法國強勢崛起之後,面對着昔日的「無敵西班牙」,這個時候的「無敵西班牙」就已經是一個沒牙的老虎,西班牙被法國按在地上一頓狂扁,按照法國的構思,西班牙這下得乖乖的把南部尼德蘭雙手奉上吧,實際上,法國想太多。 因為西班牙這個曾經的霸主早已經衰落,奧地利也狠狠地挖了一口,南尼德蘭地區早就變成了奧屬尼德蘭,發現被奧地利捷足先登之後,法國很不高興。但是法國也沒什麼好辦法,因為奧地利這幾年也發展得不錯,為了這個南尼德蘭地區有點不值得。 法國這些年南征北戰,可以用窮兵黷武來形容,就像這種出力沒結果的戰爭不知道幹了多少,早就讓人民很惱火了,於是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奧地利帝國為代表的歐洲封建貴族國家一致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洪水猛獸,於是集合起來一起痛打法國,但是法國竟然反敗為勝,反而擊潰了奧地利帝國,還把朝思暮想的尼德蘭南部地區拿到手里。 等到拿破侖上位後,北尼德蘭也沒有逃出法國的魔爪,因為拿破侖,分隔了將近兩個世紀的尼德蘭地區歸於一統,真的是世事無常,真讓人難以想象,居然是這種統一的方式。 更戲劇化的還在後面,隨着拿破侖的垮台,北尼德蘭再次獲得獨立。而南尼德蘭作為拿破侖留下的遺產,於是尼德蘭聯合王國在反法聯軍的見證下成立了,反法聯軍相信這個王國將會遏制住法國,奧地利帝國為了遏製法國,也就看着木已成舟,只能忍痛割愛了。 只是很可惜,兩百年的時間,滄海桑田,兩地的文化傳統以及宗教都變得已經大為不同。北尼德蘭又因為本身就是獨立政權,而南部尼德蘭一直是他國附庸,所以生活中南尼德蘭人總是被北尼德蘭人歧視和和嘲諷。並且特別由於宗教問題,雙方勢同水火,最後南尼德蘭人忍無可忍,民變四起,爆發了一場獨立革命,正式獨立後的南部尼德蘭就是日後的比利時王國。 所以,讓我們回到題目,南北尼德蘭之所以非要分裂,實在是因為經過百年時間的分離,雙方已經不再擁有相通的一切了,尤其是在宗教問題上,更是致命一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唐朝四大賢相之姚崇,臨終教其子一計,保其全家平安無事,真是厲害

唐朝是非常繁榮的一個朝代,就連後代都用「盛唐」兩個字來形容,可見它的繁榮程度多麼高,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在貞觀時期這兩個人的功勞不可磨滅,後世稱之為「房杜」房不就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和左僕射杜如晦。 同樣在後來唐玄宗在位的前半生創立的繁榮程度也遠遠超過了貞觀之治的開元盛世,這完全離不開「姚宋」姚崇、宋璟兩位宰相兩位宰相的輔佐。 在史書記載中這四個人被譽為四大賢相,就連毛主席都對姚崇這人稱贊不絕,給出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的高度評價,姚崇經歷了改朝換代和多次的政治更迭,他獻上了十條改革建議,玄宗看了之後大為贊賞,在姚崇的主政下唐朝的經濟、軍事煥然一新,百姓們都說是「救時宰相」在像救命時間古往今來。 一切有豐功偉績的人都會遭到別人的妒忌,就連死後也會對他的子孫造成傷害,據是史書記載,姚崇有一個政壇死敵張說,張說經常在姚崇背後搞一些小動作,但都沒有得逞。 公元721年,72歲的姚崇病倒了,在臨終前讓兒子們到床前說: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收藏的玉佩全部擺在棺材面前,兒子們大惑不解,姚崇說道張說一直看我不順眼,但是他這個人喜好佩飾玉器,為了一塊美玉甚至不擇手段,如果我死了肯定會來祭拜,到時候看到棺材前的那塊美玉,你們一定要送給他,他收下之後要他為我撰寫碑文,然後馬上請皇帝批閱。 果然如姚崇所說,張說和大臣一道前來祭拜,剛進靈堂就看見擺在棺材上的玉器,姚崇的兒子急忙跑上去說:這是家父的生前的收藏品,它們在我們手中實在浪費,不如送給您。張說十分歡喜,接着姚崇的兒子又說:還麻煩您給家父寫一段碑文吧! 正在興奮頭上的張說揮手寫下了一千字的碑文,其中全是贊美之詞,回到家中的張說總感覺哪里不對,回過神來趕緊派人前去姚府說背文有幾處錯誤需要修改,可那時為時已晚,姚崇的兒子已將碑文呈給皇帝批閱,這時有着死敵寫的贊美碑書,卻成了姚崇兒子們的護身符,躲過了張說的清算,這也算是保住了他們全家的命。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

解析空襲珍珠港所謂的」陰謀論「,連美國都沒有想到損失如此巨大

網絡上受歡迎的總是「陰謀論」,覺得什麼都應該是「背後有鬼」,所以在空襲珍珠港這個事情上很多網友還是傾向於美國所謂的「苦肉計」。但是這些所謂「苦肉計」很多方面是經不起推敲的,或許說美國人當時確實是在等一個參戰的機會,甚至說確實嗅到了日本會在太平洋進行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是突然造成這麼慘重的傷亡和損失確實是美國沒有預料到的。 大家總是站在現在的立場以及已知戰爭結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是美國人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假設美國是真的搞「苦肉計」,但是1941年的美國人知道後來自己會在什麼時候翻盤嗎?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搞這麼大的「苦肉計」完全是在進行一場沒有未來的豪賭,只要稍有差池就有崩掉整個太平洋的危險。我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某國想要教訓日本,但是沒有理由,為了達成目的搞一個苦肉計,先讓日本先把某國在太平洋方向的三大艦隊主力全部消滅,然後以這個藉口參戰???這不是「苦肉計」,這是腦子有問題,為了找藉口參戰先讓對方把自己的主力幹掉?? 正在遭受空襲的珍珠港 我們把這個問題談的具體一點: 第一個問題:航空母艦到底在哪。 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一共擁有3艘航空母艦 CV-3「薩拉托加」號:1941年1月返回美國本土西海岸大修改造。1941年12月7日當天還在聖迭戈接收艦載機大隊。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第二天)啟程開往珍珠港,12月15日抵達珍珠港。當時「薩拉托加」號還搭載了部署在瓦胡島的陸戰隊VMF-221中隊14架F2A戰鬥機。 CV-2"列克星頓」號:1941年12月5日前往中途島運送陸戰隊VMSB-231中隊18架SB2U俯沖轟炸機。12月7日當天「列克星頓」號位於中途島東南500海里處。 CV-6「企業」號:1941年11月28日前往為可到運送陸戰隊VMF-211中隊12架F4F-3戰鬥機。12月7日當天「企業」號距離珍珠港80海里。但是我們要注意:「企業」號原本計劃於12月6日(最晚7日)返回珍珠港,只是因為半道遇到風暴減速航行(總不至於美國人的苦肉計連風暴都製造出來了吧)。 1941年在聖迭戈的CV-2「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 1934年CV-3「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1939年CV-6「企業」號航空母艦 所以很顯然,美國對於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調動並不是刻意為了規避所謂「日本空襲」,甚至如果按照美國的正常計劃,空襲珍珠港時「企業」號應該在港內遭到轟炸才對,風暴幫「企業」擋了一槍而已。至於「薩拉托加」的調動是在11個月前的事情,當時日本連珍珠港計劃都沒制定出來。而"列克星頓」號的出港完全是因為「企業」號可以在6號返回珍珠港,這樣就能保證珍珠港內有1艘航空母艦可以隨艦隊調動。問題就是出現風暴上,這導致「企業」號回港了耽誤了半天的時間才導致了珍珠港內出現了航空母艦的短時間空缺,而日本空襲時剛好遇到了這個空缺,所以造成了「美國把航母刻意調走」的錯覺。 第二個問題:珍珠港事件時航空母艦到底是什麼地位。 很多朋友看到了二戰的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馬里亞納海戰還有二戰後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和衝突,知道航空母艦是艦隊的核心。然而珍珠港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年底,在那個年代航空母艦並不作為艦隊核心來使用,戰列艦仍然是大艦隊作戰的主力,所以根本不存在美國將作為「主力」的航空母艦提前調走用於反攻這種說法。 從1936年-1940年期間,美國批准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4艘「南達科他」級6艘「衣阿華」級共12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同期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只有6艘,數量只有戰列艦的一半。雖然美國在1940年6月批准了《海軍擴軍法案》並在1941年多次追加包括1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建造數量,但是至1941年12月7日時,美國海軍的現役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數量為17:7,正在建造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為15:11。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仍然以戰列艦作為海軍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不是航空母艦,至少沒有明確航空母艦一定會作為艦隊核心。 至空襲珍珠港時美國海軍現役及正在建造的艦艇數量 而在20年代-40年的幾次「艦隊問題」演習中得出了一些對航空母艦比較「不友好」的結論,這體現了當時美國的「航空兵派」和「水面艦艇」派之間的一些矛盾。比如1928年「艦隊問題9」演習 「航空兵已經在艦隊里找到了位置,其角色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是關於『艦問九』的分析尚無力動搖以下結論:戰列艦才是海軍命運的終極裁判者。」 1930年「艦隊問題11」演習 「雖然空戰技術的進步和空中艦隊的優異性能在剛剛結束的演習體現無疑,海軍軍官們仍指出,厚甲重炮的戰列艦,這種唯一能夠在給予打擊的同時承受住打擊的軍艦,仍是艦隊的中流砥柱,她們在未來多年內將一直存在,除非因為國際條約而在萬國海軍中一同廢止。」 雖然從1929年的「艦隊問題9」演習成功讓航空母艦從僅僅作為偵查輔助工具走上了前台,也開始出現航空母艦獨立作戰演習的幾次嘗試並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演習結果。但是考慮到早期航空技術的不足,技術性能落後的艦載機在30年代早期並不能對戰列艦構成致命威脅。而且當時僅有的3艘航空母艦在數量上也夠不成對戰列艦編隊的壓倒性優勢。所以一些技術上的問題、航空母艦如何編隊問題、兩派的思想理念鬥爭問題,直到1937年「艦隊問題18」演習中還是將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組成一個捆綁編隊的「半特混艦隊」。 1929年美國僅有的3艘航空母艦:「蘭利」、「列克星頓」、「薩拉托加」 雖然到1941年美國下了1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訂單,但是考慮到當時戰列艦訂單也增加至15艘,所以只是認為航空母艦訂單數增加一方面是平衡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數量、另一方面是美國意識到與日本在航空母艦方面可能會出現軍備競賽的下風。所以11艘「埃塞克斯」的訂單這並不能證明美國當時已經將航空母艦正式確立為海軍的主力和核心。 CV-9「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1942年12月服役 從造價來看,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造價只有「阿拉斯加」大型巡洋艦的51%,是「蒙大拿」級戰列艦的19%,僅與「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造價差不多。但是如果美國早早的將航空母艦作為核心,那麼有了「物美價廉」的「埃塞克斯」後為什麼還要堅持要將「阿拉斯加」完成建造?而「蒙大拿」的建造計劃也一直堅持到1943年才正式取消?這從側面印證了美國至少在1941年甚至是1942年初期一直沒有確立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問題。 被取消的「蒙大拿」艦模型 所以我們說,在1941年的美國海軍中,航空母艦至少不作為艦隊的核心存在且當時的戰列艦地位確實要高於航空母艦。如果要珍珠港時確實要調走主力的話,那麼應該也是將戰列艦調走而不是航空母艦。所以將「航母不在港內」就斷定是美國故意調走的這個結論顯然是不對的,這與當時美國的海軍的思想存在矛盾。 第三個問題:如果這是美國的「苦肉計」代價有多大 其實核心問題已經討論完了,但是我們再繼續從這個「苦肉計」到底有多「苦」進一步認證這個問題的正確與否。 實際上,在1941年12月7日空襲珍珠港中一共有8艘戰列艦,其中「俄克拉荷馬」、「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西弗吉尼亞」、「內達華」被擊沉;「馬里蘭」、「田納西」中等傷害;「賓夕法尼亞」輕傷。這樣看來當時在珍珠港內的戰列艦無一倖免,「亞利桑那」和「俄克拉荷馬」是永久性損失,其他的戰列艦雖然也開始維修和打撈,但是最快的也是1942年才重新投入服役。也就是說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是沒有主力使用,只能利用當時僅有的4艘航空母艦(由大西洋艦隊調來「約克城」號進行補充)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局勢。 遭受攻擊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 該艦陣亡官兵1147名 永久沉沒 除了8艘戰列艦的全部受傷或沉沒之外,太平洋艦隊還損失了超過2500名經驗豐富的官兵,這是一筆更大的損失。也就是說美國這是拿自己的在太平洋上的全部「家當」在給日本當「誘餌」,這可能嗎?如果美國想要參戰的話那麼更應該的是把自己的主力保留下來而不是給日本「送人頭」,在之後的珊瑚海海戰中美國還將「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損失,這就等於當時太平洋上只剩下3艘航空母艦可以使用,面對擁有至少10艘艦隊級航母、11艘戰列艦的日本聯合艦隊很有可能把自己輸掉。這種「苦肉計」未免也太「苦」了吧,已經與「參戰」的意圖向背,如果連主力的送掉還美國人還打什麼呢?在1941年敢主動放棄戰列艦那麼美國人可能是真瘋了。 遭受重創的「列克星頓」號 其實美國想要參戰沒必要將自己的胳膊「砍掉」,這個代價太大了。參考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無限制潛艇戰」和美西戰爭「緬因」號裝甲巡洋艦在哈瓦那沉沒,其實對美國來說想要參戰藉口不必於這麼的「興師動眾」,這簡直就是在拿自己在整個太平洋的利益當藉口。貢獻出2艘戰列艦甚至重巡洋艦以及幾百名官兵就足夠讓美國對日全面開戰。 ACR-1「緬因」號裝甲巡洋艦 所以對於珍珠港是美國的「陰謀論」其實很多都是站在現在我們已知歷史的前提下去考慮的,站在那個年代誰會知曉未來到底會怎麼樣呢?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站在已知的立場去評價當時的決策,就像以前寫過一篇中途島海戰南雲的決策問題,其實站在我們現在已知海戰結局的角度去考慮南雲確實指揮的太沒有「遠見」了,甚至會罵他是「廢物」,但是如果把你放在1942年中途島戰場你會比南雲做出更有實力的決定而翻盤嗎?顯然在密碼泄露且不知道美軍是怎麼個情況的前提下沒有幾個人會做的比南雲更好。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美國頒布《排華法案》,清政府一會抵制一會支持,為何兩種態度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通過了《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說的《排華法案》),在十年內禁止那些被雇傭為礦工的華人勞工進入美國。這份法案創造了兩項美國紀錄:第一次立法禁止一個種族進入美國,第一次立法排斥一個種族加入美國國籍。法案生效後,在三年內,共有五萬多名華工被迫離開加州或被迫害致死。1884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一項修正案,加強了對《排華法案》生效前入境華工的驅逐,並將《排華法案》適用於一切華人,包括已經獲得第三國國籍的華人。 ​盡管清政府對此進行了多種方式的抗議和外交斡旋,但是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1902年,這項法案被無限期延長。在不斷收緊的《排華法案》下,華人在美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排華行動的對象從針對一般華工逐漸蔓延到針對所有華人。 自1903年開始,清政府積極推動中美之間關於華工條約的修訂,雙方在華盛頓展開了近兩年的拉鋸戰,最終在1905年5月,將談判地點改到北京。美國人的最初意圖是試圖通過談判地點的轉移避開一直以來咄咄逼人的大清駐美公使,同時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他們沒想到,中美談判移師北京,也意味着將原本主要是留美華僑關心的《排華法案》變成了民眾關注的一個焦點。 ​當時正是大清朝野對「立憲政改」討論最熱烈的時候,商人們的政治參與熱情空前高漲。5月10日,上海總商會在其商董會議上決定兩個月後發起抵制美貨運動。同時,上海總商會還致電北京的外交部和商部,以及全國其他21個通商口岸的商會,號召聯合抵制美貨。 在華有特殊利益的美國企業和教會等對大清的反美情緒十分重視,他們聯名致函總統,認為《排華政策》將迫使大清轉向其他國家尋求代替消費品。於是,總統分別指示商業部長和勞工部長,命令移民局在執行法規時,既要嚴禁華人勞工入境,又不得對准許入境的大清官員、商人、遊客和學生無禮。 大清的反美情緒深深地刺激了美國,在美國的持續外交壓力下,原本暗中支持抵制行動的清政府不得不在8月31日發布上諭,叫停抵制運動。其實,清政府並沒有真想喊停,這只不過是一個障眼法,用來堵上美國人的嘴,表示政府已經盡力了,而民意畢竟不可違。清政府裝模作樣的禁令當然沒有任何效果,在廣東等地,抵制美貨運動越來越洶涌,以至於美國總統開始考慮動用軍事手段干預。 ​就在此時,清政府派出兩個高級代表團對歐美政治制度進行全面考察。美國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高層對爭取美國在政改方面的各種支持充滿期待。美國適時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從總統、國會到各州州長,都給予了兩個考察團崇高的禮遇和熱情的接待,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國的政改。考察團還沒離開美國,清政府就再度發布上諭,叫停抵制美貨。這次是動真格的了。因為抵制運動已經超出政府所能掌控的尺度,而清政府也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在清政府的強力干預下,日趨激烈的中美衝突終於冷卻下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雪 珥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他是一代戰神 開國皇帝 怎就成了現代小品開山鼻祖?

「小品」一詞本是佛家用語,最早出現於晉代,直到明萬歷三十九年,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才最早將「小品」納入文學范疇。小品又稱情景劇,作為一種舞台文藝表演形式而大火特火,還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因而涌現出趙本山、陳佩斯等優秀的小品表演藝術家而深受觀眾喜愛。但是有一個問題,歷史上第一個小品出現在哪朝哪代?表演者是誰?現在就給大家解開這個謎底,原來中國第一部小品的表演者不但是一代戰神、開國皇帝,還頗有藝術細胞,表演風格獨特,堪稱現代小品開山鼻祖,他究竟是誰?皇帝和小品八竿子也打不着啊?欲知詳情,本回分解。 此人便是五代時期後唐的開國皇帝李存勖,既然是皇帝出身,那就對他的藝術造詣暫且不提,先說說他的文治武功。 李存勖(885年-926年),小字亞子,沙陀人,晉王李克用庶子,從小膂力過人、武藝精湛,又熟讀《春秋》,可謂文武全才,深受李克用喜愛。 908年,晉王李克用病重,臨終之前,交給李存勖三支箭,要他替父報三仇:一是消滅世仇朱溫建立的後梁國,二是鏟平劉仁恭的燕政權,三是擊敗契丹國。 李克用死後,二十四歲的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他不忘父親臨終「三矢」之託,下令把那三枝箭供於宗廟,以後每次出兵作戰,他都把這三枝箭讓人背着,走在隊伍的前面,等到凱旋歸來,再供回宗廟。 李存勖沒有辜負父親重託,趙州一戰,李存勖膽識過人,採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策略,僅以幾百人打敗朱溫5萬大軍。後又經幾次大戰,把朱溫的數十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朱溫元氣大傷,羞愧而死,李存勖終於替父報了一箭之仇。 接着,李存勖又力克河朔三鎮,攻破幽州,活捉劉仁恭和他的兒子劉守光,替父報了二箭之仇 。 公元922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派兵南下犯境,李存勖親帥5000銳士,大破契丹兵,生擒契丹王子,終於替父報了三箭之仇 。 李存勖作戰非常勇敢,謀略過人。他帶兵有一個與歷史上任何一名統帥都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作戰前,除了擊鼓鳴號以壯軍威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號令全軍齊唱軍歌,而且軍歌都是由李存勖自己譜曲填詞,稱為御製軍歌。您想想,動輒幾萬、幾十萬人齊唱軍歌,勢若轟雷,再加上鼓號齊鳴,足以令己軍熱血噴張,而讓敵軍聞之喪膽,首先在士氣上壓倒了敵人,這也是李存勖的河東兵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三矢」之仇已報,李克用遺留李存勖的那三支箭,從此永奉朝堂,再無請出。李存勖也於923年在魏州稱帝,史稱「後唐」。當上皇帝之後,雖然還沒有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太平光景,但李存勖也該享享清福了,便開始把自己的業余愛好搬將出來,大玩而特玩了,什麼愛好呢?那就是現代人所說的「表演藝術」,古代稱做「優伶之技」。 所謂「優伶」,說白了,就是戲子。咱們這位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先生偏偏好的就是這一口,早在稱帝之前,便已經養了一大幫伶人隨軍娛樂。當了皇帝之後,玩的就更甚了,不但自己塗抹裝扮,親自上台出演不說,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李天下」。 有一次上台演出,李存勖對着台上全體演員連喊兩聲「李天下來也」!由於大家都化了妝,一個伶人沒有認出他是皇帝,便沖上前去扇了李存勖一記耳光,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理直氣壯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一個小小伶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打你還是輕的!」李存勖聞之大喜,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從此「李天下」的藝名不但聞名天下,還名垂青史了。 李存勖豢養伶人,除了供其娛樂外,還有另外兩個用途,一是間諜,二是奪權。奪誰的權?藩鎮的!先說說伶人「間諜」之用途。 李存勖不傻,雖然自己當了皇帝,但是朝野未穩,藩鎮覬覦皇位者、朝內大臣們結黨營私者大有人在,如何得到朝廷內外第一手情報?李存勖自有妙招,他派出心腹伶人,以「巡迴演出」為由,四處打探情報,老百姓都說些什麼?大臣們都議論什麼?巡演當地對朝廷評價如何等等,都成了伶人們向皇帝私人匯報的材料。 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稱兄道弟、不分戲里戲外地打打鬧鬧,隨意侮辱戲弄朝臣,群臣們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着送禮巴結他們,更使得伶人們有恃無恐,甚至向皇帝所要官職。而皇帝還真給他們大官做,皇帝自有皇帝的目的,那就是趁機削藩。 歷代開國皇帝都害怕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鎮們做大,但是他們各有各的妙招,比如趙匡胤玩陰招「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直接來硬的「弒殺功臣」等。而咱們這位「李天下」用了另外一招,那就是給伶人進官加爵,讓那些戰功卓著的將軍們靠邊站,或把伶人安插在藩鎮充作監軍,他們恃寵爭權,干預軍政,凌慢將帥,使得各藩鎮皆憤怒不已。伶人們還奉命到全國各地挑選美女充實後宮,曾有一次性掠走青年婦女三千人之例,連皇城軍營兵士的家屬也難以倖免。 李存勖對伶人極為寵信,早在稱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楊婆兒為刺史,雖然楊婆兒貽誤戰事但未受任何責罰。而接下來的這位伶人就更厲害了,竟能一句話說動皇帝連封兩名刺史,可見其在李存勖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這位伶人名叫周匝,在後唐建國之前的胡柳陂之戰中被梁軍俘虜,因梁國的兩名伶人陳俊、儲德源對他百般保護而免於一死,周匝感激涕零,便對二人許願:等我返回唐營,見了唐皇后,一定討給你倆刺史做做。後唐滅梁後,周匝回到李存勖身邊,竟然真的要求皇帝授陳俊儲德源二人為刺史,以報答二人對他的救命之恩。您猜怎麼這?皇帝會答應嗎? 李存勖還真就答應了,雖然受到郭崇韜等人的極力勸阻,但最終還是任命陳俊二人為刺史,原因竟然是作為皇帝「言而無信愧見周匝」。而當時,親軍中很多百戰將士都沒得到刺史之職,李存勖輕易許給敵國伶人如此高官,本身就以為伶人可信,而決不能把兵權交給真正帶兵的人。他的這番削藩伎倆,傷了太多與他征戰多年的將士的心,也為將來的死於叛亂埋下了伏筆。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可能心急了,怎麼還沒到現代小品開山鼻祖章節呢?別急,馬上到,不過關於這個話題,還得先從李存勖的寶貝老婆說起,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此言不虛,因為那場李存勖自編自導自演的超級小品的素材,就來源於李存勖的奇葩皇后劉玉娘的奇葩經歷。 李存勖在位期間整天忙於「優伶之技」,大權盡皆交給皇后,皇后所發布的誥令與皇帝詔敕具有同樣效力。 但是,劉玉娘小時候生活卻十分艱苦,甚至淪落到沿街乞討的地步。後幾經周折,爬上皇后寶座。可能也是當初苦慣了,依然保持「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吝嗇到了極點、貪婪到了極點,甚至皇宮配給的生活用品、柴米油鹽等物,都要太監拿出宮外變賣,還美其名曰「宮中之物」,以此高價出售。她還暗示官員對其行賄,每次都是大手筆,她的小金庫不說富可敵國也差不多。 作為一國國母,攢點私房錢倒也無妨,但是一旦國家有難,百官盡行捐贈之時,總該拔幾根毛意思意思吧?可她偏偏又是個鐵公雞。 926年,國內飢荒,洛陽府庫空竭,禁軍軍士都發不出軍糧。親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飢,以致凍餓而死者無數,很多軍士甚至被迫典賣妻兒。軍中怨聲載道,流言四起,形勢非常嚴峻,很容易促成嘩變。在這種情況下,宰相率百官上表,請李存勖開內庫賑災。李存勖應允,但劉氏卻死活不肯出錢,竟然將自己的梳妝用具、兩口銀盆,以及三個年幼的皇子送到宰相面前,稱宮中只剩這些,讓他們拿去賣了以籌軍餉。丞相怎敢賣掉皇子以充軍費?這不是耍潑嗎?可這位劉皇后耍潑的地方還遠不止於此,這次的潑耍的可是青史留名,直接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小品,且看下文。 話說這位劉皇后少時淒苦,父親劉老漢是江湖游醫,因為戰亂,父女倆家境淪落、沿街乞討。後來戰亂加劇,父女失散。劉玉娘姿質不錯,被納入晉王府,後因美貌出眾,做了貞簡太後的婢女,最終爬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后寶座。 劉老漢得知女兒當了皇后,便跑來認親。誰知劉玉娘怕父親出身低賤,影響自己的皇后地位,便指着劉老漢說:「妾父死於亂兵,是時環屍而哭。妾固無父,是何田舍翁詐偽及此!」 《北夢瑣言·卷十八》 劉老漢以為自己太蒼老,女兒認不出來了。於是便把女兒小時候的事一點一滴講給她聽。想以此喚起劉玉娘的記憶。哪知劉玉娘責怪劉老漢在皇室面前揭自己的短,侮辱自己的出身,竟然性起,命令左右將劉老漢處以笞刑之後,哄了出去。 在場的李存勖當然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劉玉娘不認生父的行為,促使這位藝術細胞爆棚的開國皇帝突發靈感,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喜劇小品由此誕生:他身背草藥袋子。讓兒子李繼岌戴一頂破草帽,李存勖在前面走,兒子在後面跟着,學着劉老漢和劉玉娘當年流浪乞討的樣子,讓李繼岌學劉老漢大喊:「劉衙推(游醫)尋訪女兒來了」。 劉玉娘在午睡中驚醒,見丈夫兒子如此戲弄自己,氣得把兒子痛打了頓屁股板子。「帝自負蓍囊藥篋,令繼岌相隨,以後父劉叟以醫卜為業也。後方晝眠,及造其臥內,自稱劉叟訪女,後大恚,笞繼岌。」 《北夢瑣言·卷十八》 【結語】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奇葩皇帝,有當和尚的、有餓死的、有被親兵誤殺的、有當木匠的,現在又出了這麼個伶官天子、戲子皇帝。雖然李存勖跨馬征殺,打下後唐大好山河,但玩物喪志,重用伶人擾亂朝綱,終於926年四月激發興教門之變而被殺,死後伶人們把樂器、戲服蓋在他身上一並火化,死時不穿蟒袍反穿戲服,也算是一代君王、文藝青年最好的葬禮吧。 歷史上的奇葩皇后也不少,但連生身之父都不相認的,恐怕也只有李存勖那位沒正形的劉皇后了。兵變之後,劉玉娘帶着大量珠寶逃走,本想着落發為尼便能獨匿其身,攢了一輩子的財寶總有消費出去的時候,不想還是被叛軍搜出,這個不認生父、貪財吝嗇的女人,最終的下場可想而知。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北夢瑣言》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荊州到底是誰的

『孫劉聯盟』是孔明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方針。劉備想要站住腳就要聯合東吳從而擴大自己的勢力。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成就了孔明輔佐劉備直至三國鼎立。 孔明夜襲南郡後,東吳第一次討要荊州。孔明並沒有直接拒絕魯肅的請求,而是搬出劉琦,打發了魯肅。然而兩人的話中諸葛亮的『物必歸主』和『別有商議』已經很明確的表明了態度——在這個戰亂的年代,土地是能者居之。在周瑜籌劃不周,被孔明襲了南郡後,魯肅去『討』是很不明智的。 在魯肅討要未果的情況下,孫權將忿氣未消的周瑜掉回柴桑養病。 劉琦死後,魯肅第二次來討要荊州。孔明的態度比第一次強硬了,拿出劉備『大漢皇叔』的帽子,在氣勢上壓倒孫權。隨後才立下文書『我主若得西川,便還荊州』並強調孫劉聯盟的重要性逼迫魯肅不得不答應。 周瑜得知消息後很是氣不過。正巧 甘夫人去世,周瑜獻美人計於孫權,孫權應允。然而周瑜的計謀並沒有成功,蔣欽一等未能攔截劉備。回報孫權。孫權聽從了顧雍的建議派華歆為使到魏國,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以穩住劉備並使曹操不輕易進兵。曹操識破了孫權的計謀讓周瑜領南郡和江夏目的是使孫劉不合好伺機而動。 領了南郡,敗家的周瑜表奏孫權,要魯肅去討荊州。 而孫權再次應允了。 東吳沒有一個人看懂曹操此舉的用意。 魯肅這次來,諸葛亮利用了魯肅的同情心,再一次的打發了他。 之後周瑜的多次計謀都未能成功,病死於巴丘。 周瑜死後,諸葛亮為其弔孝,用偽善感動孫權,並與孫權再次強調孫劉聯盟的重要性。 此後,劉備留關羽守荊州自己率軍攻取了西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成型了。 劉備入川後,孫權綁了諸葛瑾一家老小,再次來討要荊州。 劉備這次不還說不過去了,答應還了三郡。 而關羽當面回絕了諸葛瑾,並將他羞辱了一番。 這明顯又是劉備的緩兵之計。 劉備頭上頭上扣了一頂仁義道德的大帽子,嘴上答應,而占據荊州卻是心里所想。 你我聯盟,我怎好和你搶地盤? 其實啊,識趣的要麼一鼓作氣搶回去,要麼就和和氣氣的不要糾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魏看歷史

為什麼康熙最終選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就有雍正繼位。關於雍正皇帝是否通過合法途徑繼位,至今亦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論焦點。隨着歷史學家和學者們不遺餘力地挖掘真相,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明朗,雖沒有十分有力的證據證明雍正皇帝繼位完全無瑕疵,但是那些所謂的篡位證據,顯然更加蒼白無力而經不起推敲。 我們暫且先不急着就雍正皇帝繼位合法問題下結論,不妨我們先研究一下雍正皇帝是否具備繼承大統之資質。 換就話說,雍正皇帝上位到底是德不配位還是實至名歸? 圖1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皇帝 ​決定雍正能否繼位的第一重要人物必然是其父康熙皇帝。在經歷了兩廢太子、大阿哥胤禔謀害太子和八阿哥胤禩結黨營私等一系列爭儲風波之後,花甲之年的康熙皇帝被折騰地心力憔悴。作為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康熙皇帝自然無比清楚儲君人選之重要性,然而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康熙皇帝明白,儲君之選擇不可以公開明了化,只有仔細考察,認真比較,選定人選後,須在最後時刻公布答案。如此才能降低兒子們兄弟殘殺悲劇之發生(至少自己活着的時候,可以盡量避免之),更可以消除圍繞儲君而形成威脅皇權之黨派,康熙皇帝實在不想,再次極其嚴厲地處分某位皇子。 此外,榮耀一生的康熙皇帝,也絕對不想因為立儲問題給自己的執政生涯留下一個晚節不保的遺憾結局。他曾對着滿朝文武公開表態,他選定的接班人必定是能讓各位心悅誠服之人,定然是一位擔得起大清江山重責之人。 圖2 九子奪嫡 ​那麼是否有符合康熙皇帝這般要求之人選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康熙皇帝手里有的是可打的好牌。 康熙皇帝一生子嗣眾多,而且因為他十分重視對皇子們之教育與培養,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都是出類拔萃之人物。也正因如此,「九子奪嫡」才成為冠絕中國歷史的奪嫡大戰,倘若不是一次高智商精英人群之間的比拼,而是一群酒囊飯袋,紈絝子弟們之間的撕打,還有什麼意思可談?所以,即便在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和老八胤禩相繼倒台,被排除選擇之外,優秀可選之皇子亦不在少數,如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五子恆親王胤祺、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和皇十四子貝子胤禎等等。 ​圖3 康熙帝妃 康熙皇帝手里好牌確實不少,但是真正的關鍵時刻上得去的「王牌」又有那幾張呢? 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祐,這兩個人屬於無心皇位型,雖然皇位與權力吸引力極大,但是還是有些人能想得開,這兩位明白在放棄權力的同時也就規避了風險,所以主動選擇全身而退。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䄉屬於能力欠缺型,二人早已經被父皇康熙皇帝貼上了撐不起大業的「標簽」,這兩位也基本與皇位無緣。但這二位與胤祺、胤祐不同的是,他倆自己當不上皇位,但是積極「抱大腿」,企圖以這種方式撈取政治資本,從而有活躍於政壇之機會。 除去上述兩種類型,最後類型皇子就是爭奪儲位的有力競爭者了,主要有三人: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禎,那麼就這三人比較各自優勢又在哪里呢?或者說誰更有希望繼承儲位呢? ​圖4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 先說皇三子胤祉。 胤祉的個人優勢在於學問出眾,他曾主持編纂《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部內容極為豐富的百科全書。胤祉因此也得到其父康熙皇帝青睞,所以他個人在掙儲方面也有躍躍欲試之意。然而,論政治方面能力,胤祉就十分有限了。舉幾個例子,康熙三十七年,胤祉是首批獲封郡王爵位的皇子,在當時應該比較搶眼,但是這位老兄,卻因為次年敏妃去世而百日內剃頭,觸犯了忌諱,遭受降爵貝勒之處分。 此外,還有更為嚴重一事,有一位名孟光祖之人,竟然打着自己是胤祉門人而到偏遠省份招搖撞騙,不少地方官員都被孟光祖蒙騙,就連年羹堯也在因受騙而受到了重處。盡管胤祉以無辜不知情而逃過處分,但是這勢必會對他本人造成不良影響,會不會給康熙皇帝留下暗地里聯絡黨羽之印象?即便康熙皇帝信任胤祉不會結黨,至少也得說明你胤祉很不注重小節,與當年喪期百日內剃頭之時沒有什麼進步。設想一下,將皇位傳於胤祉,康熙皇帝放心否? ​圖5 愛新覺羅·胤禵,清聖祖康熙帝第十四子 (別稱:允禵、胤禎) 說完胤祉再說胤禎。 胤禎之所以能夠入得了康熙皇帝之法眼,主要還是他過人的軍事能力。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以「馬上民族」著稱的滿族人建立的,因此歷代帝王都很重視武功修煉,清初尤為甚之。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再生戰亂,此時康熙皇帝已過花甲之年,御駕親征很不現實。連康熙皇帝自己都承認,他自己現在老了,無法披甲上陣,倘若年輕十幾歲,定然戎裝在身,親臨前線。康熙皇帝說這話並非在吹牛皮,之前的三次親征准葛爾就是實例。所以,這一次西北叛亂,康熙皇帝十分重視,雖然自己不能御駕親征,但是形式上必須與親征無異,方可穩定軍心,才能更好地調動尚未叛亂的蒙古親貴之軍事力量。正所謂「上陣父子兵」,老父親上不去了,那兒子就是最佳人選。 面對這次建功立業的絕佳機遇,眾皇子們都蠢蠢欲動,武功不佳的胤禛都毛遂自薦,就連被囚禁的廢太子也妄圖通過各種門路獲取這次掛帥之機會。當然,康熙皇帝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廢太子帶兵的,至於胤禛也就是表表態度爭取一下,康熙皇帝心里也很明鏡。與人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康熙皇帝,最終相中了自己的十四子胤禎,那個曾經為了兄弟頂撞自己的「毛頭小子」。不得不說,康熙皇帝極會選人。胤禎此時剛過而立之年,年輕力壯更容易適應西北惡劣生活環境,同時胤禛的武藝在眾阿哥之中,也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之人物。康熙皇帝的思想還是有先祖影響之成分,那就是帶兵之人不會舞刀弄槍,關鍵時刻不敢沖鋒陷陣怎麼行?顯然,胤禎符合康熙皇帝的各種要求。 圖6 愛新覺羅·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後改名為允禟 ​胤禎如願在萬眾矚目之下踏上了征程。 實話實說,這次替父出征對於胤禎來說真是一次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對於皇位最終能否為己所有就看胤禎接下來的表現,這一點相信所有的局內人都心里有數。但是問題就出現在,胤禎對於父皇的考驗理解得過於簡單了。他以為只要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為大清王朝建立功業,這皇位就是其囊中之物。 事實上,康熙皇帝所要選擇的接班人絕非只是一介武夫。原本,胤禎成為「大將軍王」已然有了「自立山頭」之資本,可以遠離已經被父皇厭惡的「八爺黨」們,摘了結黨營私的「帽子」,但是胤禎卻執迷不悔,至始至終都與胤禟等人保持着親密聯系。此外,起初胤禎率領大軍,確實取得了一些列驕人戰績,但是隨着戰爭的進一步深入,清軍並未取得預期之戰果,戰局一度陷入僵持,這都側面反應出,胤禎在用人調度方面之能力還是有所缺陷。無奈之下,康熙皇帝將胤禎回京面授機宜,以解戰爭之圍。 因此,胤禎的不知潔身自好和關鍵時刻表現的略微不完美,都會讓康熙皇帝感覺胤禎的政治敏銳性不足。這皇位要是讓他繼承,不是被「八爺黨」那幾位骨幹玩弄於股掌,就是明目張膽地反目成仇,血雨腥風自然不在話下,到時候朝綱不穩也不是沒有可能。康熙皇帝怎敢冒這等風險? ​圖7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最後咱們來說說皇四子胤禛。 眾所周知,最終奪得皇位之人就是胤禛。胤禛高人之處我總結主要有三點:自我完善、洞察人心和揚長避短。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首次大封皇子之時,胤禛僅封貝勒爵位,比起哥哥們差距很明顯。康熙皇帝當時給出的解釋是:皇四子「喜怒不定」,也就是說胤禛年輕之時容易發怒,情緒管理做得很差,這樣的胤禛顯然是難堪大任。自此之後,胤禛痛定思痛,書「喜怒不定」四字掛於書房之中,以父皇口諭「隱忍戒躁」為座右銘,鞭策自己努力改掉性格之缺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二封皇子之時,晉親王爵,得到了父皇之首肯。相比胤祉的前後吊兒郎當性格且日後無甚變化,胤禛已然勝了半步。這是胤禛自我完善之例子。 ​ 圖8 雍正帝書法 ​洞察人心那就是胤禛的智慧了,集中體現在他對父皇康熙皇帝的心里揣摩以投其所好,以及對兩廢太子過程中各方勢力之對比分析,做到知己知彼。進而如何以「閒王」之狀態迷惑對手,在博得各方好感之同時,又與之保持距離,避免結黨營私之嫌。他小心翼翼地培養着自己有限的「圈子」,讓康熙皇帝即不覺自己在結黨,又讓其感覺到自己的進取心。對待康熙皇帝指派之任務,胤禛在一絲不苟完成之時,更是展現了自己霹靂手段,同時又毫不拖泥帶水,沒有沽名釣譽的「留一手」,顯然這些都是他從那些對手兄弟處汲取的經驗教訓。除此之外,在康熙皇帝晚年,心力憔悴之際,他又能投其所好地讓老父親感受到了普通人家的天倫之樂。這一切,胤禛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如此怎能不得父皇之青睞? ​圖9 雍正朱筆御批 至於揚長避短,胤禛就更是高手,他的短就是他的武功一般。但是,胤禛清楚,皇帝的主要任務是治國安邦,不是帶兵打仗,所以文韜遠重於武略。所以在胤禎出征西北之時,胤禛獲取了大量在文治方面展現自我的機會。如上文所述,胤禛同樣極好地把握住這些機會,終集跬步已成千里,匯小流已成大河。在胤禎事業出現瓶頸之時,胤禛卻一直穩步提升。如此一來,二者誰高誰低,已然有了答案。 誠然,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絕非完人,但是就其克己修身、厚積薄發乃至步步為營的掙儲策略來看,就已然無愧於皇位繼承人之最佳人選。「高手不是一天練成的」,對於閱人無數的康熙皇帝來說,胤禛的進步就是他下定決心的「定心丸」。至於胤禛得位是否有「篡」之為,顯然答案也不言而喻了。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 1. 《清史稿——諸王列傳》 2. 《清世宗實錄》 3. 《清聖祖實錄》 4. 《雍正傳》 作者:馮爾康 5. 《揭開雍正帝的神秘面紗》 作者:楊啟樵 6. 《雍正大傳》 作者:關河五十州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