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通常情況下,如果生物學家希望確認一個動物標本代表一個新的物種,他們必須進行解剖–基本上是將其銷毀。但是現在,這項任務已經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完成了。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早在2016年,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他們認為可能是一個新物種的「小飛象」章魚,因為它的鰭看起來像大象的耳朵而得名。

尺寸約為30厘米長(12英寸)的生物被捕獲在北太平洋海底的一個鐵籃子里,然後被絞到4000米(13123英尺)高處的一艘研究船上。不幸的是,由於水壓的相對突然變化,這只章魚在到達船上時就死亡了。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因為他們只有一個有價值的標本,所以科學家們想保持它的完整 – 但他們也想看看它的內部,看看它是否真的是一個以前未知的物種。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首席科學家Alexander Ziegler博士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在最初的MRI(磁共振成像)掃描中,該生物的內部器官和其他軟組織在一系列高解析度的3D圖像中被成功揭示。然而,由於它的喙和齒舌是由一種被稱為甲殼素的堅硬物質製成的,因此它們顯示得不是很好。這個問題通過進行微型CT(計算機斷層掃描)得到了補救,這種掃描更適合於對硬質材料進行成像。此外,科學家還利用被捕獲時的組織樣本對這種動物的DNA進行了測序。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當所有的數據被分析後,人們確定這只成年雄性標本確實代表了一種新的巨型章魚物種。這種生物被命名為Grimpoteuthis imperator,拉丁文的意思是 “帝王章魚”–它是在日本附近的一座水下山脈上捕獲的,山脈的山峰是以日本天皇的名字命名。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由於該標本仍然是完整的,它現在可以被其他生物學家檢查,否則他們可能不得不收集和殺死更多的章魚。更重要的是,該標本的 “清晰的數字拷貝 “可以從在線MorphoBank資料庫中下載。

Ziegler說:「我們的非破壞性方法可以開創一個先例,特別是對於稀有和珍貴的動物。」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和CT掃描技術對新物種章魚進行非破壞性分類

由博士生Christina Sagorny共同撰寫的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BMC Biology》雜誌上。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