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驚魂30天:流言、暴跌、焦慮……

與以往幾次治理「風暴」不同,本輪政策的矛頭並不止於機構在課外培訓中的違規行為,更針對於課外機構作為「影子教育」,背後衍生出的教育焦慮、教育公平和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等深層問題。在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另一方面的措施也在各地陸續出台。

教培機構驚魂30天:流言、暴跌、焦慮......

教育機構人士形成的普遍共識是,政策趨勢已定,「靴子」遲早落地。

聚集在海淀區知春路113號銀網大廈內的幾十家培訓機構,一片靜寂。這里連同它身後的海淀黃莊,曾勾勒出中國家長最繁忙的圖景。現在,走廊中除了偶見一兩家開放着大門聚在前台聊天的員工,就是已經上鎖的玻璃門。

3月31日下午5點-6點的1小時內,未有一個顧客上門咨詢。一位現場的工作人員前台的員工指着已經上了鎖的另一家培訓機構的玻璃大門說:就在今天上午,海淀教委剛帶隊檢查過這里,目前大廈內的培訓機構未有一家開放營業,門店只做咨詢服務,上課全部轉為線上方式。

在過去十幾年,海淀黃莊一直被視作中國教育重要地標之一。不僅因其毗鄰知名學府,還因為這里聚集着北京城內為數眾多的課外機構。每天放學後、每個休息日,都有大批家長帶領孩子上補習班的匆忙身影。如今,基於防控疫情的需要,這里的線下培訓活動在1月初被北京市政府暫時按動了停止鍵。

海淀黃莊的「熄火」已經持續兩個月,盡管按照機構門前告知書中的相關內容——在政府允許恢復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後,培訓機構需滿足相關條件和要求的前提下即可恢復營業——但由於近期政策對於課外機構監管趨嚴,線下復課行動仍在緩慢推進中。

截至3月30日,北京市已恢復72家培訓機構線下復課。但一些已經獲批開啟線下課外培訓的機構也表達了謹慎的態度。其中一位機構的管理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公司內部討論後還是決定暫緩開啟線下課程。另一家機構的內部人士則直接用「驚弓之鳥」,表達了機構此時的心情。

北京政策趨緊並非無跡可尋。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來自政策層對培訓機構的喊話和監管風聲愈趨緊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員儲朝暉告訴經濟觀察報:「1月18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文章直指在線教育亂象。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治理整頓校外機構被明確列為今年教育工作重點,到近期兩會中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種種跡象均預示着新一輪規范治理課外培訓機構行動已在全國范圍內醞釀。」

與以往幾次治理「風暴」不同,本輪政策的矛頭並不止於機構在課外培訓中的違規行為,更針對於課外機構作為「影子教育」,背後衍生出的教育焦慮、教育公平和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等深層問題。

在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另一方面的措施也在各地陸續出台。

3月31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十四五」規劃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布會上表示,進一步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學校的育人主陣地作用。義務學校要進一步增強課後服務供給,保障課後服務時間。

兩天後的4月2日,海淀一些小學家長相繼收到學校通知:為落實區教委有關課後服務精神,按照文件增加體育鍛煉和學業輔導時間。從4月6日開始執行錯峰放學時間。放學後將增加第一時段體育鍛煉和學業輔導(至16:00)。第二時間段:興趣班與社團活動(至17:50)。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研究會副會長馬學雷表示,政府目前在做的是基礎教育的系統性改革,以建設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從校內到校外,教育到教學,從學習到評價,從考試到招生進行系統性改革。所以,政策整體邏輯是希望校外教育配合整個基礎教育的系統性改革,不要助長教育焦慮,不要引導學生家長「搶跑」。

教培機構驚魂30天:流言、暴跌、焦慮......

「驚弓之鳥」

監管動向之下,教培市場距離下半場越來越近。「驚弓之鳥」,一家機構的內部人士用以形容目前其所處機構人們面對政策落地前的忐忑心情。包括他在內的眾多教育機構人士形成的普遍共識是,政策趨勢已定,「靴子」遲早落地。

在此風聲下,坊間各種監管細則的流言不脛而走。3月26日,幾份流傳甚廣的監管細則引發資本市場大幅震盪。

盡管後續教育部官方微博發表回應稱,國家和地方出台政策以官方渠道發布內容為准,謹防誤傳形成不確切信息。但上述消息還是在此前一天引發資本市場強烈反應。多支中概教育股公司在開盤後,集體下跌。截至3月26日收盤,中概股公司好未來收跌幅跌幅超7%、新東方跌幅超10%,跟誰學跌幅達41.56%,盤間一度跌幅超過50%。

而類似境遇曾在3月月初以一模一樣的方式上演。3月10日,一份網傳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將繼續暫停學科類校外輔導機構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的通知,引發資本市場強烈反應,中概股教育類公司股價紛紛大跌。根據新東方、好未來、跟誰學當日縮減市值計算,僅這三家教育培訓機構一夜間就累計蒸發約753億元人民幣。隨後,該消息被北京教委官方辟謠稱:並不屬實。

「流言、暴跌、焦慮」共同構成了過去30天教育圈的一副群像。

多位機構人士認為,行業將進入「嚴監管」時代的信號已經非常清晰。伴魚CMO翟磊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監管一定會越來越嚴格,不管是對K12也好,還是低幼教育、成人教育,這是趨勢。

政策趨嚴下,謹慎、觀望成為這一階段關鍵詞。這種趨勢也出現在一些已經獲批可以線下復課的機構。其中一位機構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公司內部討論後還是決定暫緩開啟線下課程,現在也還是看看風聲和其他家復課後的情況。尤其是大機構牽扯校區過多,全面開課比較困難,因此普遍也不是特別着急復課。

政策將會從何釋出?3月31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回答記者提問「雙減傳聞」時稱,對校外培訓機構,將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施策,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從嚴審批培訓機構,強化培訓內容監管,創新收費管理方式,規范培訓行為,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

預付資金監管將成行業未來趨勢。互聯網教育專家、指明燈智庫創始人呂森林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機構對於監管還是比較擔心的,從北京這一輪治理力度來看還是很大的。線下復課機構都要求資金監管,這會給教育行業帶來極大變化,大機構憑借充裕的現金流和品牌美譽度將逐漸占領市場中一些中小機構市場份額,行業兩級分化趨勢將更為明顯。

3月21日,海淀區教委發布通知,要求校外培訓機構申請線下復課時,必須提交與銀行簽訂的監管協議。去年,包括、浙江、福建福州市、安徽合肥市等地教育主管部門下發關於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監管通知。

出於對政策的憂慮,去年還在疫情中風生水起的在線教育機構顯得愈發低調。一些機構謀求加碼低幼市場素質類賽道以規避學科類教育政策風險;一些則轉而布局教育硬件產品投入;在投放上,組建地推團隊,尋求新的投放方式是普遍的選擇。

在上述機構負責人看來,減少曝光力度,在家長培訓需求依然在的情況下低調謀求發展仍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預計在線教育行業2021年分層趨勢會更加明顯,一部分機構會繼續開拓下沉市場,而預計OMO(線上線下結合)將成為步入下沉市場的主要模式。

一位投資人表示,K12的投資本身就聚集在幾家頭部機構,目前情況下反而對它們接下來的Pre-IPO輪融資帶來一定難度,但目前政策還未全面落地,因此也存在不確定性。

據呂森林所了解的情況,想從事學科輔導的企業已經很難再獲批新資質。政策趨緊後一些機構正在退出教育培訓市場。大機構受益於政策會變得越來越集中,另外一些機構可能會變被打散回歸以前家教模式。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在3月30日的一次教育峰會上發言時表示,隨着「雙減」相關政策文件逐步出台,K12培訓相關教育機構、培訓平台的可持續發展將受到重大影響,生存成長空間會被壓縮,集中於K12的大量投資將不得不轉向互聯網教育其他賽道,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重組。

基於劉林判斷,互聯網教育可能在以下四個方面在今後會遇到重大的調整或者重塑格局,首當其沖的即制度環境。政策從2019年對互聯網教育持的態度是「促進、鼓勵」到2021年的「有序發展」。一旦進入有序,首先要進行規范。互聯網教育過去歸發改委、歸產業部門管,這次明確主責部門是國家教育部。換句話說,互聯網教育首先是教育,它是要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是按市場規范,政策的邏輯是民生邏輯不是產業邏輯。這個政策邏輯的變化會預示着互聯網教育整個發展的制度環境將發生重大的調整和變化。」

在劉林看來,「雙減」文件按計劃肯定會出台的,雙減文件不僅會對以K12為主要內容的部分互聯網學校、互聯網機構發生重大影響,而且由於板塊的牽引,集中於K12的大量投資將不得不轉向互聯網教育其他賽道,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重組。

雞娃依舊

3月30日下午3點25分,海淀區一所小學門前,放學的學生按年級依次魚貫而出,等候在校門外的家長已經將過道處密密麻麻圍了兩三層。劉雪琴接上自己的孩子,擠開擋在前面的家長,迅速帶着自己三年級的孩子回到家中。3點45分,即將開始線上2個小時的語文培訓課。每周有四天孩子都處於這種學習強度。

線下培訓機構正如「驚弓之鳥」,教育重鎮的北京海淀區「雞娃」氛圍依舊。

這樣的學科類輔導班劉雪琴在過去一年從未間斷,即使在北京線下停擺的2個月,她依然讓孩子堅持跟隨機構遷徙至線上。劉雪琴介紹,不報班沒辦法,孩子班里三十個人,至少有多一半的人都在課外報班。三門線上課,兩門都能碰到同班同學。「你說報班到比例有多高?」劉雪琴反問道。

談到最初入坑報班的原因,劉雪琴告訴記者是源於一次輔導女兒的無力感。「以前我們那個時代學習英語都用音標,現在隨着英語課程改革都用自然拼讀。這也導致我輔導女兒功課時很吃力。在請教女兒班級英語老師該如何解決後,老師只在孩子作業本上留言兩個字:課外。

如果說這次事件只是劉雪琴報班的引子,那麼進入輔導班前一次分班模擬考,讓她真正意識到再不報班為時已晚。

入學前,課外機構通常會安排一次測試。成績優秀的進入相對超前的學習班型。成績一般的安排在普通班型。成績較差的去強化班型。班型並不固定,孩子在進入輔導班級學習後會根據學習情況,轉去其他班型。

按照劉雪琴所述,原本以為英語不好,但數學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在接受數學考試後,10道題目僅答對兩道。這一下刺激了劉雪琴,讓她意識到再不報班,孩子很可能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競爭中出於劣勢。

作為央企一名職員,劉雪琴感受過知識給她帶來的競爭優勢。如今,在面對下一代成長,她無法忽視孩子在小學就處於知識競爭的劣勢地位。

「教育是抗跌增值的一個砝碼。」一位家長如是說。改革開放四十年里,中國經濟經歷了飛速的發展,而對於教育和知識的認知也在被人們不斷完善。而退到二十年前,人們也許想不到,教育產業如今會發展到全民報班的狀態。

儲朝暉認為,目前家長的焦慮主要來自於目前考試評價機制過於單一。分數作為升入名校的唯一途徑會促使「望子成龍的」「的家長,通過報班的方式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數。當輔導機構在獲客中宣傳自身如何能夠更好提高分數時,或渲染全民報班的過程中會家長增加一定焦慮,但並不是引起家長焦慮的主因。

文都教育一位老師介紹,北京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進入「海淀六小強」和「西城四金剛」,拿出了「削尖了腦袋拚命往里擠」的架勢,從小學開始,學生的課餘生活就被英語、奧數等各類輔導班、興趣班填滿了,輔導班的費用也在逐年上漲。

一位教育人士表示,超綱超前學習在課外機構屢見不鮮,這也打亂了整個教學的安排。但在劉雪琴等數位學生家長看來,在分數仍為導向的今天,校內教育不改革,教育評價機制不改變根本不能阻止家長對於報班的熱潮。

「至少我不會放棄自己孩子的課外培訓」劉雪琴說。

需求、資本與一次更持久的「治理」

當家長的需求與課外機構不謀而合,催生了教育培訓行業龐大的市場規模,而這也是校外教育監管的難點所在:在現行的升學制度下,教育的焦慮和需求彼此牽引,像滾輪般載着學生一路沖刺。

根據OliverWyman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中國K12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年復均合增速接近30%。2019年中國K12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其中課後輔導細分市場占比約六成,市場規模約4700億元。

而經過近20年發展,目前中國教育培訓行業已經形成包括學前教育、K12教育(小學—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等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體系。去年由於疫情原因,在線教育被按動加速鍵,一批以猿輔導、作業幫為代表的在線教育企業異軍突起。

資本瘋狂融入,也帶來行業亂象。馬學雷認為:「與以往不同,本輪在線教育企業違規增多,與資本密切相關。在線企業在資本的助推下需要角逐行業頭部排名,因此也造成了大量在招生引流、廣告投放中存在問題。」

與此同時,一批線下機構由於疫情影響宣告倒閉,遺留下大量欠賬無人償還。在教育亂象中,課外機構無證辦學、誘導消費、教育跑路、在線教師資質造假、虛假宣傳,常年居於消費者投訴前列。

頻發的教育亂象此前曾引起政策層關注。2020年12月,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校外教育與培訓監管處處長徐攀指出,針對培訓機構「超期收費、卷錢跑路」現象,教育部門要「內外聯動」,聯合相關部門定期開展排查檢查,嚴查嚴辦違法違規培訓機構,及時問責通報,建立動態更新黑白名單,不留死角。

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再次提出,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這是當前面臨的緊迫難題,這個難題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態難以形成。治理整頓校外輔導機構,目標是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治理的重點是整治唯利是圖、學科類培訓、虛假廣告等不良行為。

而與以往幾次規范治理校外機構邏輯不同,本次治理指向更為全面,力度也遠超從前。儲朝暉對經濟觀察報表示,2018年對整頓培訓機構用詞是「規范」,而這一次政策用詞是「治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治理力度遠超從前。機構跑路與教育亂象只是表象,深層次原因還是與課外機構給學生家長帶來的學業負擔有關。

在他看來,在學校這一國民教育體系外,培訓機構正在構建另一個「教育體系」,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事情。而現實中,多數培訓機構利用教育評價體系和考試招生制度不完善的漏洞,不注重開展全過程教育,只關心提高學生考試分數,一些家長在「唯分數論」的影響下,也僅從提高分數出發,花費大量資金和經歷用於參加校外培訓機構。

因此,儲朝暉認為:「面對這種愈演愈烈的不良趨勢,必須讓教育當事人認識到,大范圍過度培訓影響到教育考試評價結果的真實性,阻礙教育實質公平,不利於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和人的健康發展,所以需要引導教培機構遵從教育方針,為學生多樣性學習服務,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不足的補充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