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

便是雪國,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作家川端康成在小說《雪國》里描述的那個唯美的鄉村世界,就是新潟縣。

從重要的糧倉基地到遭遇鄉村凋零危機,再到20年前舉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這個地方如今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戶外藝術節舉辦地,藝術節期間吸引全球50餘萬人前往。

就在前不久的五月底,浙江桐廬縣舉辦了大地藝術節發布儀式,正式與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聯合,引入後者模式,探索江南鄉村文化的新活態。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官網圖使用中國藝術家馬岩松作品《光之隧道》(上);桐廬大地藝術節發布現場(下)

許多人對此持有謹慎的觀察態度,畢竟,當下許多藝術節輪流於各地舉辦,並無深度結合,近年也出現過一些自發的藝術激活鄉村計劃,不夠成熟的理念與實踐甚至引發當地人的誤解,如今,「進口」的大地藝術節,又是否能打開新的局面?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這個節日與藝術無關,而與當地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

這一切,都需要從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創辦前的日本鄉村危機說起。

越後妻有是日本新潟縣南部一片覆蓋幾十個鄉村大約760平方公里大小區域的統稱。「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作家川端康成在小說《雪國》里描述的那個唯美的鄉村世界,就是新潟縣。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新潟縣所在的地區歷史上是日本重要的糧食產地,平原遼闊,森林茂密,麥浪一望無際,直到今天還有以「越光米」為代表的品牌深受大眾歡迎。據19世紀初的人口統計,新潟縣地區人口為145萬,是當時東京府人口的兩倍之多,繁盛的鄉村人口讓這片土地上錯落着大量農宅、糧食加工廠、基礎教育機構等建築,如果要選出一個地方來代表日本的農耕文化,新潟縣獨一無二。

然而還未等當地人反應過來,現代化進程已進入了日本,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日本的工業化浪潮迅速在沿海大城市集聚,新潟縣這樣曾經的重要區域淪為了現代都市的邊緣補給基地,「二戰」之後,東京超級都市圈的擴展進一步將這些地方的年輕人如「虹吸效應」一般帶往城市,隨之,鄉村老齡化、代際斷層、產業凋零、房屋空置、學校關閉。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越後妻有地區風景,官網圖

鄉村如何在城市現代化浪潮中獲得新生,在日本是一個幾十年來被探討的社會議題,最終總是需要落回到兩個問題上:

■ 一是如何讓鄉村文明以新的方式為現代人傳遞情感、講述故事;

■ 二是如何以成熟的產業鏈吸引年輕群體回歸鄉村,充實當地活力。

而新潟縣的危機在2000年終於遇到了轉機。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每年主題緊扣環境與自然,2018年主題「地球環境時代的美術」

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受邀決定在越後妻有地區發起大地藝術節,這個全世界最大型的戶外藝術節並無同類經驗可借鑒,只能憑自己探索新的模式,北川富朗和團隊廣泛邀請全世界各地知名藝術家來越後妻有地區創作,提供空屋、土地,引薦當地民間手工藝,要求只有一個,「這不是一個有關藝術的節日,藝術只是一個催化劑,是用來呈現當地歷史和人的生活方式」。這讓前來參與的藝術家們首先意識到,自己的作品不是因為這里有一片閒置地方來安置,也不是讓鄉村為藝術服務,而是深入了解這里的鄉村文化、農耕文化,讓「藝術節只屬於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

從2000年創辦,每三年一屆,到去年已舉辦了七屆的大地藝術節,先後在越後妻有地區展出了600多個藝術作品,最終200餘件被公認是與當地環境協調的好作品而永久性保留。首屆藝術節上,來自前南斯拉夫藝術家瑪琳娜·阿巴拉莫維奇創作的《夢之家》,至今仍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這棟超過100年歷史的兩層木屋被改造為民宿,其中4個房間分別被染成紅、青、綠、紫色,房間里沒有桌椅床鋪,僅有一個木盒子,入住者可以穿着同色連體睡衣在里面過夜,翌日記下自己的夢境,是為《夢之書》。這樣一本匯集許多普通遊客夢境的《夢之書》,已於2012年出版,出現在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紀伊國書屋書架上。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散落在田間的作品

而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椿的作品《家的記憶》則將一棟空屋用密密麻麻的黑紗線交織起來,角落里的書、家具無不被黑網網住,以此提醒觀眾被遺忘的家園記憶。針對新潟縣曾經發達的紡織業歷史,墨西哥藝術家達米安·奧爾特加選擇了一個廠房,讓無數條白絲線從天花板垂下,絲線上的結組成六角形,變成雪花結晶體的形狀,這個結合了棉花與「雪國」意象的作品《雲之經線》,已是觀眾必看的作品之一了。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光之館」,將傳統的日本家屋形象與自然光線美妙融合,官網圖

當然,還有許多作品是富有童趣的,即便是一家三口來觀看也能夠感受到藝術講述的情感與故事,美國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在越後妻有創作了「光之館」,以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為構思,將傳統的日本家屋形象與自然光線美妙融合。草間彌生的《花開妻有》以一朵盛開的波點大花寄寓了將這個地區及植物的活力延續下去的希望。還有以實體繪本形式歌頌農耕生活的作品,俄羅斯藝術家夫婦伊利亞與艾米利亞·卡巴科夫創作的《梯田》,直接將農民耕作的形象放置在了梯田中,在農田里樹起了彩色的農民雕塑,呈現出犁田、播種、插秧、割稻等動作狀態。從觀展台看過去,宛如一頁頁農耕主題的繪本畫面。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梯田》的創作過程,藝術家與農田主人經歷許多磋商

參與藝術節的藝術家群體中,多位中國藝術家留下了精彩作品,藝術家蔡國強在2015年創作了大型裝置「蓬萊山」,這個源自中國神話故事的作品,使用了近1000件由稻草製作而成的草船、飛機等作品,從里山美術館空中垂吊下來,這些作品是蔡國強邀請當地的孩子們在當地編草藝術大師指導下完成的,它們圍成的圓圈,恰好形成了一條龍的造型,這也在喻指歷史上秦代徐福東渡尋仙最終定居日本的傳說。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蔡國強 蓬萊山,官網圖

藝術家馬岩松獲邀參與大地藝術節之後感受到:「大地藝術必須長在特定的環境中,有所針對。」去年他創作的《光之隧道》以金木水火土意象改造了一段當地觀光隧道,遊客行走其中,會引發古典與現代、人與自然、張揚與隱身等多重關系的思考。此外,諸如鄔建安的《五百筆》、幾米的《Kiss&Goodbye》等作品也都頗有亮點。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馬岩松改造的隧道是當地1996年專為游覽「清津峽」建造,演員福山雅治已「打卡」

正如蔡國強作品里能看到當地人的參與製作,這是北川富朗團隊非常重視的部分,在藝術節融入當地的理念倡導下,藝術節的組織運營由本地居民與世界各地義工組成,藝術家的大多數作品致力於展現當地的歷史生活,製作過程中聘用當地工匠,在藝術衍生品開發上與當地傳統手工藝結合,如草間彌生作品的圖案形象被加入到當地手工藝品的包裝上,大受遊客歡迎。每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衍生出的食品與手工藝品還會在東京商場舉辦展銷會。這些舉措最終讓每一屆藝術節為新潟縣創造出大約50億日元的經濟效益,而前來藝術節的遊客人數,也從第一屆的16萬增長到了第七屆的50萬。最重要的核心在於,藝術節每年緊緊圍繞藝術與自然主題,開發與保護並行,並為當地民眾帶來就業與經濟利益,越後妻有地區的民眾也從創辦初的懷疑到如今與之產生信賴互助的聯結。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村民與作品,官網圖

即使當地民眾並不很懂藝術作品,但能感受到的是作品中對當地風物的尊重,對日常生活的藝術趣味化,就像北川富朗形容說,如果一件作品能讓村里的老人為之一笑,那它就是值得出現在越後妻有的。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振興鄉村、呈現江南文化是「中國版」的核心方向

如今大地藝術節移植進入浙江桐廬縣,不僅因為桐廬自古受江南文人喜愛,諸多風景被畫入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有着典型江南鄉村文化的氣韻,也因為桐廬的鄉村自身處於轉型時期,在多番考察藝術節情況後,看到了雙方合作的可能,並且提出了「鄉村振興是桐廬大地藝術節的唯一命題」基礎理念。

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相同的是,桐廬大地藝術節也是每三年舉辦一屆,今年將逐步開展全球藝術家公募、藝術節視覺形象發布、社會協同項目合作、藝術家駐地創作等多個步驟,將於明年秋季迎來首屆。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桐廬新合索麵、鍾氏傳人升掛項目燈籠,主辦方圖

桐廬有豐富的農產品與手工藝,但都缺乏品牌度,而這恰恰需要通過藝術節的運作來向外傳遞,同時背靠浙江與江南深厚的人文歷史,這是桐廬大地藝術節本土化的關鍵特徵,也是邀請全球藝術家創作的核心背景。事實上,為了體現桐廬對大地藝術節的期待,發布會就選在了桐廬縣最偏遠的新合鄉一處古村老屋鍾氏大屋「三星堂」舉辦,並啟動第一個藝術項目「桐廬新合鄉鍾氏大屋活態保護與利用創新方案設計大賽」。同時,青年藝術與青年創業也是藝術節重視的方向,桐廬大地藝術節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達成合作,決定共同設立「藝術創生學研基地」,為促進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提供共生與創生土壤。

發布會上,北川富朗與多位參與過大地藝術節的中國藝術家對話,探討藝術節在中國的落地發展,北川富朗非常強調大地藝術節是藝術家與當地人共同創作的結果:

「藝術家獨到的眼光和外來者的身份便於幫助他們發現當地有趣的文化特質,發掘閃亮的鄉土內涵,這是最具價值的。而在這一過程中,其作品的調研、製作、展示又離不開土地所有者的授權和溝通,在這樣的對話中,藝術家和當地居民不斷完善作品的解讀和深意,彼此理解並達到最終共識,令居民更加開放而自信的認識自己的家鄉。」

對藝術家而言,這種打破慣性思維的創作也帶來更廣闊的啟發,藝術家朱哲琴與鄔建安都表示,藝術從城市走向鄉村,重新定義了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也在把藝術拉回本質。

一個國際性的藝術節的成功,來自舉辦地的特質,也在於它內部的異質化,桐廬縣下面有200多個鄉村,如何在藝術創作與開發過程中,做到發揮自身特長,避免同質化,無疑是一個近在眼前的挑戰。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做法是通過舊宅、校舍、廠房、溪流、峽谷、森林以及手工藝來區分,但依然會有遊客在選擇游覽時發現部分村莊的形態與藝術作品形式是趨同的。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2019年主題為「巡遊瀨戶內海的島嶼、藝術和四季」(右)、直島南瓜,本文作者攝(左)

另一個可供借鑒的例子同樣是來自北川富朗團隊打造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這個藝術節是在借鑒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成功經驗後於2010年創辦,聚焦港口、水鎮和島嶼文化,在瀨戶內海數百座島嶼中選擇了12座島嶼舉辦藝術活動,不同島嶼也孵化出了不同特質。

直島是以安藤忠雄設計的收藏有4幅莫奈《睡蓮》作品的地中美術館知名,同時島上還有草間彌生兩個向海而望的紅黃南瓜裝置;豐島則以一個「水」主題的美術館與心跳博物館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小豆島不僅是動漫《魔女宅急便》的取景地,同時也有着濃郁的民間信仰文化,藝術家朱哲琴就是因為看到島上眾多廟宇建築而受啟發為2019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創作了作品《鍾舍》。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直島地中美術館、豐島美術館,官網圖

當遊客行走在這些島嶼上,似乎再難想到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化學工業、捕撈業的重要基地。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為桐廬展現成功經驗的同時,也反饋了一些不夠完美的缺憾之處,這些都足以為桐廬舉辦大地藝術節提供更多探討空間。而答案或許依然聚焦在如何深挖江南文化,在距離桐廬百公里不到的杭州,有一座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那里常年舉辦江南民藝主題展覽,先後舉辦過「江南鄉村工藝」「東方竹」「剪紙」等高水準展覽,展現了江南民藝從實用器到藝術品的歷史演變過程。相信其中不少藝術元素,會創新呈現於明年的桐廬大地藝術節藝術作品上。這些都讓外界期許着一種最好的文化活態,便是讓現代人重新將民藝、鄉村視為一種內化的、自在的生活方式。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來自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藝術節,如何與我們江南文化融生萬物

■ 民藝博物館「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博物館圖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