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不正者,德不來

編者按:根據孔子第75世孫孔海欽教授講座音頻整理,內容:《千字文》。

【經典原文】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孔老師素講】

「德建名立。」一個人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夠流傳歷史。中國的讀書人,以前叫士大夫,他們追求的是名。一個注重名節、名望、名譽的人,可以拋棄一切的利益,甚至生命,成就自己,千古留名,這是中國的士階層所追求的。所以好名的人,他可以放棄所有的利益,不注重名的人為了利益可以放棄名。

形不正者,德不來

在古代,因為名而讓天下人知的,如泰伯、伯夷、叔齊等。名為什麼要立,為立名就要放棄能夠影響立名的事情和利益。棄名的人就一定也不要德。所以,不注重自己的名,也不會注重自己的德;不注重自己的德也不會注重別人的利益。所以一個尊貴的人,是注重名氣、名望、名譽的人;一個追求利益的人,他就不會去追求名。

在現實生活當中,名就是一個人的臉,名不要的人就是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就是不要德的人,不要德的人就是只求利益的人。《管子·心術下》第三十七:「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形象如果不端正,是由於他沒有培養好德行;他的思想不專一,是因為他沒有治理好自己的內心。端正形貌,整飭內德,萬物都被掌握把控。為什麼有的人利慾薰心,為什麼有的人會不擇手段來獲取自己的利益?是因為心沒有治好,一心總想快點賺錢,快點得名,快點得利,而沒有考慮到,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所以德建名才能立。

名有實名和虛名之分,實名是明制守規,是通過自己所積的德立的名,靠自己的學問、貢獻、付出積累起來的名,得到人的認可。這叫實名。如果是虛名,那就會遭到禍害,圖虛名者招實禍。

《禮記·玉藻》:「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屍」,這些都是「形端表正」的表現。一個人走路穩定,走路穩重,舉手恭敬,眼睛不斜視,嘴巴不亂說,不打咳嗽,打噴嚏,在公共的場合不做這一些事情,不搖頭晃腦,屏住自己的氣息,站有站相,立有立相,坐有坐相,和顏悅色,這些都叫形端表正。

形不正者,德不來

在科舉過程中,尤其是唐朝時期,科舉考結束以後還要面試。面試,主要是考察「身言書判」四個方面:「身」就是身體儀表儀容,要相貌堂堂;「言」就是言語,要做到說話一個字不重復,一個字不多餘,干淨利索,有言語的藝術;「書」就是書法好,一個人字寫不好就很難內心端正,字寫不好,很難顯得有水平,有文化;「判」就是寫判詞的水平,也包括對事情的判斷力,對一件事情的過程,懂得評判。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就看對是非的判斷能力,是非的判斷能力不是以合乎自己的利益為准,而是以合乎於道義和規律規矩為准,合乎於道義和規律規矩就是「是」;不合乎於道義和規律規矩就是「非」;所以一個人能否做到「身言書判」,就是考驗一個人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的事。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空谷就是形成於兩座山之間的一個地帶,一個區域。小時候經常在鄉下居住,一到山上曠野之中,就在空谷當中對歌。在少數民族地區,山山相間之間可以互相對歌。這是一種情趣。為什麼山距離那麼遠,對歌會聽得到呢,這就是「空谷傳聲」,隔山對歌。有空間才能夠傳聲,空間非常重要。一個人心地的空間大,胸懷就廣大;一個人心地的空間小,遇到問題就長茅草。不舒服,郁悶、痛苦、寂寞、彷徨、悲傷,茅草長出來了,這就叫「茅塞」,其心路被茅草堵塞了。打開茅塞,便是「茅塞頓開」。可見,給自己的空間、山谷非常重要。只有擁有自己的山谷、空間才能夠使自己的聲音傳出去。

「虛堂習聽。」自然界傳聲主要靠空谷,家道家風家訓的傳承靠虛堂。虛堂以前叫「明堂」,「明堂」就是自己家的客廳。家族在這個「明堂」里頒布家族的重大事宜和家訓、家教、家道的傳承。在單位的「明堂」、虛堂叫着會議室、禮堂。「習」是實踐、踐行。「虛堂習聽」在虛堂上一定要善於傾聽。工作也好,家庭也好,都必須善於傾聽正能量的話。一個人所有的煩惱,就是背離了「明堂」的祖訓,背離了會議室、禮堂公布的法律法規的傳承。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易經·系辭》當中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如果不長期積累善、德,不能成名,所以成名實際上就是積善;為什麼有的人會滅身呢?因為積惡的東西、積殃的東西積多了,只要惡不積就不足以滅身。

有的人為什麼有禍呢?禍因惡積。有的小惡,積多了,就變成大惡。有的人認為沒得到利益,就去傷害別人,這是惡。有的人認為利益得少了,別人得多了,就去傷害別人,這也是惡,就是傷天害理。傷天,就是損傷了天理良知;害理,就是傷害了道理。用違法的方式去傷害別人而得到,這叫做禍,這些事做多了,就叫做積殃。有的人為什麼事業很順利,家庭沒有變故,愛情、婚姻、父母子女教育都非常好呢,因為「福緣善慶」。

形不正者,德不來

一個人所有的煩惱,就是背離了家德家風、家訓家規和明堂的祖訓,背離了在單位會議室所做的決定而造成的。會議室研究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大家的共識。按照規矩做事、做人,就不會有禍。遵守法律和制度,就會得福。福,不是修來的,而是遵守法律,貢獻社會來的。貢獻越多,不求回報,福就越多。

一切的機遇都含有福和禍,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當中說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要善於化禍為福,轉危為安,不要得福而忘乎所以,因禍而自暴自棄。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璧是一種玉器,直徑有一尺,即三十厘米多的圓形的玉,價值連城。君子比德於玉。玉,是寶,但比玉更有價值的是時間。《淮南子·原道訓》曰:「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寸陰,就是「一寸光陰」。表示時間很短。競,是比賽爭勝的意思。寸陰是競,就是珍惜時間。

古人為什麼會用「一寸」形容光陰呢?以前古人做了一個人形的木頭架子,當太陽光慢慢偏移了中午的時候,這木頭架子的影子就越變越長越變越長,即代表着時光流逝,光陰一寸一寸的流逝掉了。所以「寸陰是競」就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即使是一點點時間,也要把它看得非常寶貴。有時候我們學習知識,就是在一分鍾兩分鍾當中獲得的,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在珍惜時間方面,有大量的論述,像《論語·陽貨》當中說:「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陶侃曰:「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陶淵明詩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李大釗說:「浪費了時間,就是犧牲了生命。」魯迅說:「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所以,我們不要去浪費別人的時間,不把自己最寶貴的最珍貴的時間,陪別人度過無用的時光。

《詩經·車鄰》雲:「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不樂於做好事,不樂意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去學習,去做一些事情,那我們將逝去時間,很快就到了八十歲,成為耄耋老人。雷鋒曾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愛因斯坦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業余時間。業余時間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廢掉一個人。」不論是老人、小孩,還是中年人,去了一天,就少了一天。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時間,「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珍惜時間的人。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這人就長壽,就是一個富有的人。一個人最大的奢侈,就是浪費時間,為了尺璧之寶而浪費寸陰,都是不值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