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關於第一部

2009 年阿凡達上映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小學生。當時看到它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反響,心里其實沒有什麼波動。畢竟那個時候,阿凡達的票價相比起家里的一般消費還是太高了,全家也都沒有看電影的習慣。後來,自己在電腦上看完了阿凡達,自然是感受不到它在技術和影院體驗上的革新,只是感覺劇情設定還算有趣。當然了,那個時候我電影看得還很少,其實不會有一些人心里的「劇情俗套」這樣的想法和評價。

我真正對阿凡達的印象產生改觀,其實是後來在網上看到了它的花絮。從世界觀設定到技術創新,我第一次意識到一部電影的准備工作可以這樣豐富細致。更不要提它對電影產業的深遠影響和高居第一的票房成績。直到今天,每年去幾十次電影院的我終於開始了解到,這麼精細厚重,在電影工業的層面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電影,是極其不可多得的。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去年,阿凡達重映,我到影廳想要重新體驗一下這部劃時代的電影。但或許是因為阿凡達之後,3D 電影看的太多,熟悉的鏡頭和質感已經不能再讓我驚喜,甚至於我最後再電影院里小睡了一會。阿凡達續集,對於我來說是又一次機會,而這次體驗,絕對是一次驚喜。

驚艷的視覺效果

毫不夸張地說,在視覺效果和畫質層面 (不包含審美偏好),這就是我看過畫質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對於這類相對傳統的媒介,我一向是非常關心質量的。畢竟比起方便,電影遠遠比不過手機,我為它支付票價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更好的質量和體驗。就像我買紙質書籍,總是對於排版裝幀優秀的書情有獨鍾,而對於電影,能夠最大化影院體驗在我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凡達帶火的放映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 3D,一個是 IMAX。阿凡達之前,這兩種放映形式都是很小眾的,可能只有一些科學紀錄片在使用。但在阿凡達之後,IMAX 和 3D 標準的電影遍地開花。然而,同樣是 3D 電影,質量卻參差不齊,不同影廳運營的情況也很不一樣。有的影廳放映亮度很低,有的解析度不足,而到了電影製作層面,把較小的膠片拉伸放大成 IMAX 尺寸,或者用常規攝影機後期轉制 3D 格式,也是常見現象。這種粗製濫造的心態導致很多時候 3D 電影的尺寸還不如 2D 放映,甚至可以說還不如自家電視看著舒服。所以當我開始逐漸了解電影世界,我也自然而然地開始關注影廳的標準。在北京的時候,我會繞幾十公里去尋找杜比影院,我會在網上專門購買 3D 眼鏡夾片,並把質量糟糕的影院拉黑。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次觀影盡量不留下後悔和遺憾。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好的影院和高質量的電影,組合在一起才能夠相得益彰。阿凡達2就是這樣的電影。這次我觀看的放映格式是雷射 IMAX,4k 48幀,雖然票價昂貴,但最終體驗非常值得。前所未有清晰明亮的畫質和阿凡達極高質量的特效與 3D 水準結合在一起,可以說這就是我看過視覺體驗最優秀的電影。有人戲稱在一些粗製濫造的 3D 電影中,唯一有立體效果的是字幕。還有一些電影,只能用子彈這樣突出的個別元素來體現自己做了 3D。相比起來,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阿凡達2中水里漂浮的灰塵都能看得出空間感。雖然視效大片是好萊塢整體的一個標簽和代名詞,但那些碌碌之輩和卡梅隆比起來,仍然是雲泥之別。

對現實自然的美好幻想

阿凡達的世界是完全架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根據。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潘多拉星的設定,完全就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加強版」。或者說,是導演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一次美好幻想。

阿凡達當中最重要的設定,莫過於連通全球,包括一切動植物的神經網絡。對於大眾來說,「植物也有思想」可能是純粹幻想出來的設定,但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也有類似這樣的現象。有科學家研究認為,生活在森林中的真菌和植物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共生關系,地下的菌絲和植物的根莖糾纏在一起,互相傳遞營養物質和信息,對外界環境做出適應性的變化。這樣的網絡非常龐大,可以連接一片森林乃至大洲。其他的設定諸如阿凡達2中呈現的海洋中發光的光點,明顯採用了真實的海中微生物發光現象。而至於動物的習性、生態位、進化痕跡、造型體態,這些更加細節的方面我們都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其與現實世界生物的相似性。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當然了,在我們的地球世界上,人類沒有辦法在菌絲網絡里聽到「祖先的聲音」,甚至都還沒完全弄清它的運作。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阿凡達里描繪的自然世界是對地球的一種加強,一種有根據的想像。或者換種思路,其實這也並不是誇大,只是把復雜奇妙的自然現實翻譯成普通觀眾更容易看懂概念。具體到第二部電影,卡梅隆自己就對水下世界十分著迷,他曾經多次乘坐深潛器到達深海,觀察那里的生物和環境。前作鐵達尼號、深淵等,也都體現了這種喜愛。除此之外,他還參與或監制了一些自然紀錄片。從這些紀錄片里,你可以看到更多阿凡達2的靈感源泉。

2021年,由卡梅隆製片,西格妮·韋弗 (阿凡達第一部中,女生物學家 Grace 和第二部中 Grace 女兒 Kiri 的扮演者)的紀錄片《鯨魚的秘密》上映。我通過網絡途徑觀看了這部紀錄片,對於其中揭露的鯨魚生活印象深刻:不同的虎鯨擁有不同的捕獵方式,外來的虎鯨嘗試融入群體,就需要學習本地族群的捕獵技巧;座頭鯨一集中,則描繪了座頭鯨的歌聲,一年一度的聚會,以及母親對幼崽的照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白鯨的洄游。數千頭白鯨旅行上千公里,聚集到加拿大的坎寧安灣,在淺水里清潔身體、社交、繁衍後代。如果看過水之道的朋友,到這里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水之道里水生動物的設定、行為、場面,甚至於故事上,都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這些現實生物的痕跡。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我看到一些人提到阿凡達的劇情老套無聊,對此我不以為意。不是說劇情不重要,實在是其中的自然世界太過美麗夢幻,同時又十分扎實,充滿細節。就算沒有什麼劇情,把它當成一部三小時的潘多拉星自然紀錄片,我都願意去影院欣賞。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請未看原片的朋友酌情閱讀!

關於劇情的想法

劇情老套?

劇情一直是很多人批評阿凡達的原因。第一部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故事老套。殖民者與土著相愛的故事,在與狼共舞、風中奇緣當中都反復講述過。對於這一點,我想倒不必過度苛責。畢竟是一部面向全球的大製作,你不能指望它像藝術片一樣講一個晦澀小眾的故事。此外,阿凡達雖然故事有些套路,但劇情節奏把握得很好,也沒有什麼過於牽強的設定和轉折。感染力方面,起碼當年完全調動起了我的情緒,總的來說在商業片的范疇里是很不錯的。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到了第二部,就情緒感染力而言,其實要比第一部差一些。畢竟整體故事線有些相像,潘多拉的基礎設定也早已介紹過,觀眾少了很多新鮮感,有些時候是可以猜到劇情走向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等了十多年間隔太久,導演在片子里也加入了很多「自我致敬」的鏡頭。雖然說相信卡梅隆此舉不是為了省經費,但相似的鏡頭太多,對於我這樣一個翻來覆去看了十幾遍的觀影者來說,其實是不太自然,不知道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這樣的選擇是加分還是減分。而且相比起第一部,第二部的角色數量和出場速度似乎都要更多更快。比起第一部形象鮮明刻畫生動的角色,第二部中的一些角色形象與存在感有些弱了。

不過即使如此,水之道的劇情仍然很扎實。每一環節基本都有鋪墊,就我看來沒有什麼硬傷。在商業片中,仍然算得上中上水準。我想這部劇情在邏輯上的扎實和在情感沖擊力上的降低,很可能是一體兩面的。第一部英雄崛起打敗反派,其實是一個很好講很容易出效果的故事。而第二部反派帶著更強大的力量卷土重來,如果不在邏輯上安排一些扯淡的事件,結局主角必然走向退卻。為了維持劇情基本自洽,這一部在劇情上幾乎只能變成過渡和鋪墊。所以我認為,阿凡達第二部劇情上相對第一部的減弱是種不得已的犧牲,說明了卡梅隆對系列電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整體規劃,正在為後面的作品留下鋪墊和積蓄力量。這就不像隔壁星球大戰,如果從戲劇性的角度,新三部曲個個有反轉有高潮,但最終拍來拍去還是天行者家和死星的這點事,完全無法從過去的故事里走出來。

Outcasts

下面聊一些我注意到的細節,首先是對照角色。雖然還沒有學習和總結,但從很多電影中,我都能觀察到境遇或性格、能力相似的角色,他們被安排在故事中,或者用來互相隱喻,或者用相同的特質來凸顯不同,或者因為類似的境遇而互相幫助共同前行。在水之道中,這樣的角色在我看來有兩組。一組是男主角 Jack,Jack一家,小兒子 Lo』ak 和圖鯤 Payaka,這一組都是因為反抗人類而被放逐、落單的個體。Jcak 和他的家人因為帶頭反抗人類被追殺,在水之道中選擇了逃避和自我放逐,並且一度也不被海洋民族的納威人接納,圖鯤 Payaka 則因為攻擊人類,造成同類的傷亡而被其他圖鯤排斥。Jack 的小兒子總是闖禍,在家里感到不受歡迎,又因為一些原因和海洋部落的人發生衝突,又成為了落單者。在故事當中,小兒子和圖鯤 Payaka 因為意外相識,互相幫助,成為朋友。而主角、小兒子和 Payaka 都是在逃避和放逐之後,在最後因為朋友和家人重新選擇了戰鬥。

在故事當中,Jack 是魅影騎士,是納威族的英雄,但卻因為人類的追殺四處逃竄。如果單獨看他一家的故事,很多觀眾可能會忽視真正的兇手,轉而遷怒於 Jack。就像海洋部落里的一些成員一樣,認為是 Jack 帶來了禍患。而 Payaka 的設置在我看來,就是給了我們另一個反思的視角。人類的暴力並非因為 Jack 開始,也不會因為 Jack 的死結束。放逐英雄,逃避危險,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這一部電影如果總結來看,差不多就是「逃避可恥且沒用」,可以期待在第三部中,Jack 和 Jack 的後代會重新想辦法對抗人類保護自己的家族。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另一對對照的角色,就是 Jack 和上校。他們都曾經是軍人,擁有相似的出身,兩人也都站在族群對抗的第一線。而到了第二部,他們不僅都擁有了納威人的身體,還都變成了父親。這不僅僅對於 Jack 來說是重要的驅動力,對於上校來說也是如此。第一部中可謂冷血殺手的上校,在第二部中多少展露出了一些人情味。在最終大戰里,Neytiri 復仇的兇相把藏在暗處的蜘蛛嚇得發抖,在對峙中更是幾乎要把匕首插入蜘蛛的胸膛,而上校卻為了他放下了手中的刀。這樣的劇情設置毫無疑問地為未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最後蜘蛛獨自一人救起上校,又孤零零地找到傑克一家,疏離感已經非常明顯。到了後面,蜘蛛的態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了兒子,又擁有了阿凡達軀體的上校又會產生怎樣的想法,我想這都會是未來故事的核心。

宗教隱喻和 Jack 的子女

水之道中,Jack 的養女 Kiri,身上有濃重的宗教隱喻色彩。她是第一部中的女生物學家 Grace 所生,考慮到第一部中 Grace 死在靈魂之樹旁邊,並且在水之道里, Kiri 展現出了和艾娃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於常人的溝通能力,幾乎可以確定,她的出生就是艾娃直接導致的。

說到這里,相信有的讀者已經看出,這與耶穌降生的故事如出一轍。聖經故事中,聖母瑪利亞原本已經與大衛家族的約瑟訂婚,卻奇跡般地由聖靈的能力懷孕。而在阿凡達的科幻設定里,艾娃的存在和星球的神經網絡讓這樣的故事有了「理論基礎」。同時,Kiri 繼承了 Grace 的部分思想,擁有觀察和了解自然的強大好奇心,配合她與艾娃的特殊關系,使得她有潛力在未來的故事里大放異彩。西格妮·韋弗已經72歲,卻重新出鏡飾演一名小女孩。相信不光是電影里的 Kiri,電影外的西格妮·韋弗也會留下一段為人稱贊的故事。

《阿凡達水之道》:再次為大熒幕正名

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Jack 的幾個子女,都極具特色和代表性。養女 Kiri 擁有科學家的精神,能夠與艾娃對話;兒子 Lo』ak 雖然不斷闖禍,但也在這個過程里體現出了自己的智慧,不斷成長,最後拯救了自己的父親。蜘蛛則在人類和納威人,上校和 jack 之間掙扎,必然成為未來劇情中的橋梁角色。只有小女兒,尚且看不出明顯的走向。談到這,在水之道中領了便當的大兒子顯得格外像個純粹的工具人,著實是有點慘了。

Jack 又沉船了

最後一點比較簡短。繼鐵達尼號之後,卡梅隆手下又一個 Jack 被困在了沉船里。電影院里我嚴嚴實實地戴著口罩,本來是生離死別的高潮段落,但想到這里還是忍不住笑。當然了,這次不是在北大西洋,而是在潘多拉。我們的魅影騎士也在兒子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活了過來。不過此等相似性,還是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卡梅隆故意為之。

為大熒幕正名

2009年以前和以後的電影市場,完全是兩種面貌。2009年之前,中國共有四千多塊熒幕,而一年後,中國的熒幕總數便達到了六千多塊,直到2021年,全國共有熒幕八萬多塊。可以說,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阿凡達的上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對於全球市場也是如此,阿凡達之後全球 3D 熒幕激增,3D 格式已經成為了大多數電影的默認選擇。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給了他們重新走進影院的動力。

而在2022年的今天,面對疫情的沖擊,短視頻的影響,流媒體平台的沖擊,大熒幕需要重新證明自己。阿凡達2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不是情節設置精妙絕倫的懸疑片,也不是晦澀高冷的藝術片,它是最先進的電影工業水平的代表,是大眾化電影的標杆。它展現了頂級的技術能力、特效水平、藝術設計和放映質量,將大熒幕的體驗發揮到了極致。

這可能是它最珍貴的地方了。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沖擊下,去證明大熒幕仍然不可替代,去證明一個兩個多小時,完整扎實的故事體驗仍然能收獲觀眾的喜愛。也許在未來,隨著 VR 技術的成熟,電影院會徹底走向歷史。但至少在當下,讓我們好好珍惜並享受屬於大熒幕的狂歡。

相關連結

  • 卡梅隆《阿凡達》藍光花絮
  • 鯨魚的秘密 Secrets of the Whales
  • 菌絲系統是什麼?菌絲系統真的像網際網路一樣在森林土壤下傳遞信息供養森林嗎?
  •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