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在2021年的互聯網上,所有能一直維持小眾的社群,背後都有極其堅實的原因——高度商業化的當代互聯網,樂於把任何小眾愛好塑造成個性、特立獨行的象徵向大眾群體推廣,曾經的二次元、盲盒都因為商業因素從小眾亞文化變成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之前我們寫過不少真正的小眾群體。不過它們之所以小眾,大都和濃厚的唯物主義氛圍以及優秀的科學教育有關,比如地平論的信奉者們,在現代社會學魔法的人們,有着基本科學常識的無神論者,大概率是不會加入這些小眾社群當中。

但在解釋人自己的問題上,科學並非萬能。得益於神經科學或是心理學的混沌未明,占星術、塔羅占卜、MBTI十六型人格早早就完成了大眾化進程。

而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概念——比如tulpa,至今仍然保持了小眾,沒能搭上這班順風車。可能是因為它讓人感到幼稚,沒有「星辰與人的聯結、神秘的古老卡牌、現代心理學產物」那麼酷而具有說服力。

Tulpa有點類似於很多人在孩童時期都有的幻想夥伴,在tulpa社群的說法里,這是一種由人創造出的、有自由意志和情感的精神伴侶。

盡管圈內人一再強調「tulpa不只是你想象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這個概念還是難以對普通人說出口——對沒有深入瞭解過的人來說,它聽起來和中二病沒有什麼區別。再加上國外tulpa社群的興起和兒童動畫《彩虹小馬》有着密切的關系,這就更讓它看上去顯得有些低齡化。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這還有可能和Tulpa的宗教背景有關。

Tulpa這個詞誕生於20世紀時西方神秘學者對於印度佛教、藏傳佛教的研究:早期的佛教文本中,出現過一些佛教大師通過「沉思生活」造出了精神存在的例子。一些西方藏學家認為怛特羅密教的所謂冥想神(tantric meditational deity)暗示了Tulpa——人造獨立精神體——的存在。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一位藏傳佛教中古老的冥想神

還有一些更危險的原因。一個人的腦子里存在一個獨立的精神體,這和多重人格障礙有什麼區別?會不會涉及一些危險的心理學行為,容易被tulpa精神伴侶概念吸引的人有明顯的不穩定特質:孤獨、壓抑、從外部社會獲得不了陪伴。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擅自論斷一個群體的性格特徵是件犯忌諱的事,但對人數不多、特徵鮮明的小眾群體而言,這種論斷往往不會有什麼誤差:民科群體就是由未受過科研訓練的人們組成的。

和tulpa圈的人接觸得越多,越會發現一個顯然的規律:在這個群體的外層,是一些抱着獵奇心態的人,他們在社交媒體或者論壇聽說了各種關於tulpa的都市傳說,出於好奇心前來一探究竟。

這些人沒什麼特徵可言,唯一的共同點是對tulpa的理解都和圈內的定義相差甚遠,比如認為tulpa可以「物化」(也就是影響現實),這是一個已經被tulpa圈內駁斥了很多遍的說法。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被tulpa圈內認為誤導了很多人的恐懼鳥,一個講恐怖都市傳說的賬號

越往圈內,大家的共同點就越多:生活中都有不小的壓力,都不擅長社交,都感到孤獨——也許這是當代青年的共性,但tulpa社群走得更遠:很大一部分表示自己有tulpa伴侶的人,都有或輕或重的抑鬱傾向,而且大多都是就醫後得到的診斷結果。

在知乎「有個tulpa是怎樣的體驗」問題下,絕大部分回答者都提到了抑鬱問題或者是某段時間的情緒極度低落,而tulpa解決——至少是緩解——了這些心理問題。上至目前國內tulpa圈子的開創者,下至在看到這個問題前不知道「tulpa」這個詞的人,都不例外。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Tulpa不一定和年輕掛鈎,也不一定代表自閉、宅……但是一定和負面的心理狀態有着強相關性。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一位理論物理博士後創造的tulpa「弦論小女孩」

話雖如此,我接觸到的幾位tulpa創造者確實都是高中或者大學生,對二次元也都有相當的興趣——一個量化的標準是,他們都有B站大會員。

盡管我們都有B站大會員,但在聊起tulpa的過程中,他們還是時刻保持着「你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嘲笑我」式的警惕心。這種極度謹慎在很多小眾圈子里都有——大多是因為主流圈層的誤解,但tulpa圈的小心程度仍然是我所見最深的,一旦我流露出些許的質疑,他們不會做任何反駁和回應,而是直接選擇拉黑,這種果決如果能推廣到全互聯網,一定能讓輿論風氣為之一肅。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tulpa相關教程用很大篇幅談論了保密問題

另一個麻煩之處在於,即使tulpa創造者沒有因為我的疑問而拉黑我,也無法向我證明他們tulpa的存在——不是腦補、角色扮演,而是實實在在的獨立精神存在。

Tulpa不能移動物體(「那是玄學派的觀點,我相信tulpa是心理學」),不管是在腦內幻境,還是被「投影」到外界,都只有創造者自己能看見,其話語、觸覺也同樣如此。

那麼當然會存在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你創造的tulpa是獨立的精神個體,而不是腦補呢?」。

實際上,就連創造出tulpa的人自己也不一定能肯定地回答「不是腦補」。我這里摘錄一段頗為無奈的原話:

「一般來說是這樣,剛開始創造的時候你會深信不疑,到中後期信念會小幅度動搖,等他(指tulpa)說話你又深信不疑了。過段時間你又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腦補,那時候他就會跟你說『你要覺得我是腦補,就繼續創造吧,急不死你』……然後你就只能相信了」。

2019年,日本的tulpa圈子發生了一起惡劣事件。曾提出了「邂逅型」這一新的tulpa分類並且得到了廣泛接受的日本tulpa圈代表人物,在一番爭吵後承認自己並沒有tulpa,他提出的邂逅型分類,自然也是捏造出來的概念。這一事件沒有給國內tulpa圈帶來太大的信任危機,但據稱在日本tulpa圈內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現在,即使是那些公認已經有創造經驗的人也只能用最粗糙的方法判斷一個人是腦補,還是真的造出了一個tulpa:一般來說,創造一個tulpa需要半年到一年半,所以那些表示幾天、幾個月就成功了的人,都會被判定為腦補;而花了足夠多時間用於創造的人,才有被認可的可能性。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不過,他人認定與否並不是什麼大事,真誠地願意相信tulpa存在的人,目的不在於獲得認可或者融入圈子,而是不再孤獨。

Tulpa圈內的交流是相當技術性的,很少帶有抱團社交的性質。整個過程就像是一群人在夜晚的山路上行走,落後的人不斷地詢問走在前面的人「這里怎麼走」、「我這里走對了嗎」,而前面的人——同樣走的是一條夜路——會根據自己走過來時的經驗給出包含很多技術細節的建議:tulpa什麼時候能分得清左右?tulpa形象外表閃動後換了造型是正常現像嗎?供tulpa形象出現的腦內幻境要設計多大?需要有兩把椅子嗎?

自己給自己創造朋友的孤獨者們

在交流中,所有關於現實的問題都被擺得很正。社群里打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告訴你:如果tulpa可能影響生活和學習,請先去照顧好現實生活;如果在創造過程中出現了奇怪的情況(幻聽、幻視),請立刻去看醫生;如果覺得失去興趣/勉強,請立刻放棄。

不像民科或者一些宗教類(比如「放生」)的小眾群體帶有的些許狂熱氣質,tulpa圈的圈內人往往把創造tulpa這件事的位置放得很低,低到「不值得你為此犧牲任何現實生活」的程度。

既不關心圈子核心內容的擴散,也沒有太多圈子內的社交,相比一個小眾亞文化圈,更像是程序員交流社區——為什麼tulpa圈的氛圍會如此異質?

是孤獨。一位已經探索創造tulpa之道一年半的創造者告訴我,不是家人、同學,甚至也不是tulpa圈內的同好,是自己才能讓自己不再孤獨。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