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小面館兒

離住所不遠的路口有一個小面館兒,是個夫妻店,主營刀削麵。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記得他們夫妻倆剛來這里的時候,在路邊支了個小攤兒。面攤兒不大,男人削麵,女人則張羅着倒鹵汁、端面、結賬。不管多熱的天,男人都戴個白帽子,紅背心外面套一個整潔的白圍巾,站在火熱的鍋灶旁,舉起一塊面,一臉的憨笑讓人覺得很實在。滿鍋沸水,一條條面片像一尾尾小魚,遠遠地竄進鍋里。面煮得差不多了,往鍋里扔一把青菜,不一會兒,幾碗熱氣騰騰的刀削麵便被麻利地撈了出來。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刀削麵

刀削麵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享譽國內外。曾問過男人,這削麵的手藝是否有師承,男人告訴我,做過兩年學徒。看削麵師傅都一樣往鍋里削,卻潛藏着行家里手的規矩,現在他也能像當年教他削麵的師傅一樣,1分鍾削出150餘條面片,每條面片長短20厘米左右,三四毫米的薄厚。他說:「面削得慢了,碗數不夠,顧客等得着急,而多削又有先下鍋的熟了後下鍋面心生硬的可能,關鍵就是削麵時速度的穩定。」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刀削麵的鹵汁,俗稱澆頭或調和,食材和口味多種多樣,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熬製的,有西紅柿、金針菇、鮮筍、木耳與雞蛋炒制的,並配上時令鮮蔬,小油菜、小白菜、綠豆芽、煮黃豆等,還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韭菜花、黃瓜絲、青蒜末、小米椒等輔料。這些澆頭、配菜和輔料因地域不同,受歡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一碗做好的刀削麵,色香味絕對是一種誘惑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面片中厚邊薄,入口外滑內筋,越嚼越香。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刀削麵一般有油潑、肉醬和西紅柿雞蛋三種鹵汁的澆頭。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根據個人喜好,放入適量的辣椒油和陳醋。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我更喜歡肉醬和西紅柿雞蛋放在在一起攪拌後食用。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這個夫妻店的刀削麵有油潑、牛肉醬和西紅柿雞蛋三種澆頭。我總是喜歡要兩種澆頭,牛肉醬和西紅柿雞蛋鹵汁一同倒入碗中,然後是多放醋,多放辣椒油,面片中厚邊薄,入口外滑內筋。一碗麵吃下來大汗淋漓,味覺獲得極大的滿足。案子上的幾個不銹鋼小盆里總有時令的小拌菜免費供大家自取。我驚詫那刀功,各種菜都切得那般細致均勻,曾經問過他們:「這是誰的手藝?」女人淡淡地笑着說:「切得多了就練出來了。」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有一次出差趕早車,天剛亮就出了家門,本來做好了上車後泡麵的准備,可一到路口,看到他們夫妻倆早已擺好的面攤兒,不禁心中一熱,要了一碗麵。他們一邊麻利地為我煮麵,一面和我問好。我問他們:「這麼早就出攤兒了,又沒多少生意。」那女人笑笑:「現在大家都忙得很,說不定就有人要趕早,我們早起一會兒,讓趕早的人有碗熱面吃,也好暖和些。」正說到這里,進來兩位環衛工人,要了兩碗刀削麵後,又讓老闆送兩碗麵湯,在一旁聊起了昨夜大風、落葉難掃的瑣事來。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幾年里,我總能看到他們小夫妻蹬着三輪車,一起擺攤兒,一起忙碌,還有時不時的陣陣笑聲,似乎有說不完的充實和幸福。他們夫妻倆在附近的口碑也很好,有人吃完面,覺得小拌菜好吃,就用塑料袋拿走一些,他們也總是笑笑說:「拿吧,吃着好了再過來。」即使不是在他們那里吃麵,想吃些小菜,倒碗麵湯喝,他們也總是笑笑不在意,有時忙起來顧不得收錢,便把大把零錢放在桌上,讓客人自己找零錢。

去年,他們夫妻倆租下了攤位後面的一處門市房,繼續賣面。簡陋的面館兒收拾得乾乾淨淨,桌凳整整齊齊,就連盛着醋和辣椒油的調料罐都擦得沒有一點兒油污,讓人看着舒服。我開玩笑地問他們:「都開店了,這幾年賺錢了吧?」那女人依舊是笑笑,說:「這是租的房子,就是維持生活。路邊擺攤不符合規定,趕上刮風下雨又不能出攤兒。」

租了店面成本高了,他們的面還是那個價錢。為了掙回成本,他們又添了餛飩,剁了滿滿一盆肉餡,當着大家的面,干淨麻利地現場製作,皮薄,餡大,還是那樣實惠,生意一直不錯。至今我也不知道這對夫妻的姓名,只是經常去他們那里吃碗刀削麵或餛飩,便匆匆地忙於自己的事情去了。

島上老饕侃百味|路口的小面館兒

一個簡陋的小面館兒,

一對年輕的夫婦,

一碗麵湯,

不僅溫暖了我的胃,

也時常溫暖我的內心,

總能讓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質朴平淡的幸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秦皇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