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如何塑造地區的飲食習慣?貴州人喜酸辣,最初只因吃不起鹽

貧窮如何塑造地區的飲食習慣?貴州人喜酸辣,最初只因吃不起鹽

貴州苗寨

作者蘭台

首先聲明一點,我所說的是貴州人喜歡吃「酸辣」口味最初的原因,並不是說現在貴州人喜歡吃「酸辣」還是因為吃不起鹽。

大家知道口味這種東西一旦形成了,就會有「路徑依賴」,哪怕後來鹽價下降了,貴州人當年用「酸辣」代替鹽的飲食習慣也保留下來了。

為什麼貴州鹽價這麼貴?

這是因為古代王朝,鹽和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朝廷專賣的;說白了,凡是專賣,也就是變相收稅了。

而貴州當年不產鹽,食鹽都要從四川等地運輸過來,而且貴州地區多山,素有「地無三尺平」之說,所以運輸費用也很高昂。

這就造成了明清時期,貴州鹽價一直居高不下,根據歷史學家統計,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貴州食鹽銷量最高的一年是乾隆六年,當年貴州全年食鹽售賣了50萬擔,按照當時貴州750萬人計算,即使食鹽在貴州銷量最高的一年,貴州省人均食鹽攝入量還沒達到聯合國規定的最低標準。

而身處貴州群山里的少數民族村寨就更慘了,「非得客民與之交易,則鹽布無所資」。

由於貴州鹽價有多貴呢?根據史料記載,在貴州偏僻農村地區,「鬥米斤鹽」,也就是說一鬥米才能買一斤鹽。

而清朝乾隆年間一鬥大米多少錢呢?

500—1000文銅錢。

而與此同時,乾隆七年四川鹽價是每斤10—20文銅錢。

貧窮如何塑造地區的飲食習慣?貴州人喜酸辣,最初只因吃不起鹽

貴州酸湯魚

而到了太平天國起義,全國各省開設厘金局,設卡收費後,更是大大提高了貴州食鹽的價格,當時每100斤食鹽就要徵收1.39兩白銀的鹽稅,導致貴州鹽價漲到天上去了。

根據《貴州通志·食貨志》記載,由於層層加碼以及胥吏的盤剝,到了光緒年間,貴州食鹽價格普遍在「數百文乃至千文一斤」。

其結果就是除了貴州有錢人家,普通人家很少吃鹽,「鬥米換斤鹽,斤鹽吃半年」是貴州普通家庭的常態。

由於鹽價太高,結果就是貴州人紛紛想出了各種替代食品,首先就是酸。

以酸調味,還能為食物增鮮,增進食慾,改變菜餚的寡淡無味。此外,貴州人吃酸也能起到祛濕防病的作用。雲貴一帶潮濕多霧,水鹼含量高,很容易出現風濕、關節炎等病症。通過常食酸味,生津祛濕,讓身體微微出汗,以維持體內平衡。

除了酸以外,貴州人還愛吃辣。

根據曹雨老師的《中國食辣史》披露,貴州應該是中國第一個普遍食用辣椒的省份。

根據康熙六十年的《思州府志》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其實貴州最早用「酸湯」和「辣椒」代替食鹽的也是苗族同胞,因為苗族同胞居住地區更為偏遠,獲得食鹽更加不方便,所以他們才會想出各種辦法找出食鹽的替代品。

甚至根據曹雨老師的《中國食辣史》記載,在舊社會貴州人招待客人吃飯,都不會問客人「飯菜是否可口?」,而是問「飯菜咸不咸?」

因為食鹽太貴了,所以捨得放鹽就能證明主人請客的誠意。

貧窮如何塑造地區的飲食習慣?貴州人喜酸辣,最初只因吃不起鹽

鮑魚、海參其實才是貴州真正意義上的名菜

當然,這里說的都是貴州普通老百姓的飲食。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貴州達官貴人們吃的依然是「燕翅席」,同樣以鮑魚、燕窩、魚翅、海參為上品,口味也以咸甜為主,食材以酥爛為主,燉菜居多。

然而現在說起貴州菜,大家想起來的就是酸湯魚、酸粉、絲娃娃、米豆腐,誰也不會認為鮑魚、燕窩、魚翅、海參是貴州菜的代表。

雖然某種意義上,鮑魚、燕窩、魚翅、海參真是舊社會貴州「席面菜」的代表。

END

來源:kknews貧窮如何塑造地區的飲食習慣?貴州人喜酸辣,最初只因吃不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