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教育 Page 2

教育

不怨,才是人生修行的圓滿

怨氣、怨恨,誰都不喜歡,誰都不想有。 然而,這個世上有太多太多惹人生氣、令人不快的人和事,我們不斷地責怪、埋怨,對身邊人不滿、對周遭事不滿、對所處社會環境不滿...... 佛門「人生八苦」之一就有:怨長久。 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怨氣。 怨這東西,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我們既無法驅除,又不能放任不管。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處理它呢? 在《論語》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如何遠離怨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人非草木,人與人相處,難免產生各種矛盾與糾紛。 孔子告誡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別人,這樣怨恨就自然不會來了。 《菜根譚》里也強調自省和寬容: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在唐代,狄仁傑和婁師德一同為相。狄仁傑十分看不起婁師德,非常排斥他。 有一次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向他詢問婁師德的才能,狄仁傑說話很不客氣,說婁師德沒有知人之明。 武則天卻說,她之前並不了解狄仁傑,重用他,全是婁師德的功勞,又命人將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十幾篇奏章拿出來。 狄仁傑非常慚愧,感嘆:「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包容,然而婁公卻沒有自誇的神色。」 其實,婁師德對外,寬容待人;對內,自律自製。 當時,長安政局風雲變幻,形式復雜,特別是酷吏橫行,羅織罪名陷害官員,就連狄仁傑也一度鋃鐺入獄,險死獄中。 而唯獨婁師德,躲過迫害,得以自保。並非因為他和酷吏關系多好,而是因為酷吏實在從他身上挑不出毛病。 可以想見,婁師德究竟律己到了何種地步! 一次他和另一位宰相李昭德一同上朝,婁師德因身寬體胖,行動遲緩,害李昭德等了半天。李昭德因而怒罵他是鄉巴佬。 一般人聽到這種話,恐怕也難以和顏悅色,婁師德卻笑着說「我不是鄉巴佬,誰是鄉巴佬」。 對內,嚴格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對外,體諒寬容別人,宰相肚里能撐船。如此,既能減少怨人,也能減少別人怨己。 如何對待怨: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對孔子說:「以德報怨,怎麼樣?」 孔子說:「那拿什麼來報德呢?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里這樣解釋「直」:不要防衛過當,卻也犯不着逆來順受、忍氣吞聲。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麼回報,也能夠怎麼回報,那就怎麼回報。 老舍說:「大丈夫當恩怨分明。」 恩怨分明就是「直」。恩怨分明的人,愛憎就分明,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面對別的人的善意,懂得報之以桃李;面對別人的惡意,不違心地大度做聖人,但求問心無愧。 歌手張韶涵15歲那年,家里債台高築,她只得外出打工,為家還債。 26歲那年,事業正如日中天,卻因心髒病放下一切。不知情者如家人,甚至母親都誣陷她棄養。 她的形象因此一落千丈,事業也遭遇滑鐵盧。 時隔多年,當她重新回到公眾面前,經年回首,她說: 「我不原諒傷害過我的人,他們只是提醒了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我寧願逆流而上,也不願隨波逐流,善良是一種選擇。」 在農夫和蛇的故事里,善良換來的是農夫的死亡。 人與蛇是這樣,人與人也是這樣,不要受了傷還強迫自己笑着原諒。 有句話說: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讓你變得堅強,但我只想說,傷害就是傷害,沒有這些傷害,我也會變得更堅強。 其實,比起感謝傷害你的人,我們更應該感謝自己,是自己熬過了黑暗的歲月。 以德報怨,固然是美德,但恩怨分明,以直報怨,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有一回,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伯夷叔齊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是否有怨,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還有什麼怨恨呢?」 在商朝末年,有一個孤竹國,孤竹君有三個兒子。伯夷是長子,叔齊是三子。叔齊有才華,孤竹君想把王位留給叔齊。 孤竹君去世後,叔齊覺得自古以來王位該傳長子,不能給他,所以他就跑了。另一邊,哥哥伯夷覺得父親既然說王位傳給三弟,如果自己接受,就是違背父道,所以他也跑了。 兄弟倆相互讓賢,都不願繼承王位,竟都跑了。最終老二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在出逃的路上,又巧遇碰到一起。 到西岐邊境的時候,武王正興兵伐紂,兩人就攔住周武王的馬車,大聲說:「你父親死了,不去安葬,卻大動兵戈,這算是孝嗎?你是商朝的諸侯,卻以臣弒君,能稱得上是仁嗎?」 後來周朝建立,伯夷、叔齊拒絕吃周朝的糧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以野菜為食,最終餓死。 伯夷、叔齊相互讓位,舍棄富貴的生活,出走隱居,後又拒吃周朝的不義之糧,餓死在首陽山。 他們的行為都是自己的選擇,根據心中的仁德行事,認為這樣做符合心中的仁,他們只求仁德,不求其他。 這個世上,求名、求利、求健康長壽,求任何其他東西,都需要外部條件,或天時,或地利,或人和。一旦求不得,心里便會生怨。 唯有求仁一定得仁,既不用別人同意,也勿需別人配合。因而不會有怨,也不會怨人。 好比在公交車上讓座,不管對方是否表達謝意,我們都做了自己內心認可的一件好事。 對於我們,讓座這件事本身,並非是為了要對方表示感謝。如果我們本來就想着得到感謝,那麼我們讓座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們本來只是想讓座,也那麼做了。所以,即使對方不說感謝的話,我們也不會因此不高興,更不會心生怨念。 結語 生活中,怨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負面情緒,既無益於人,也無益於己。 人非聖賢,不可能做到無怨,但卻可以試着和諧相處。 在跟怨恨、怨氣相處的過程中,一要遠離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二要擺正對待怨的態度,以德報怨固然是美德,以直報怨也是智慧;三要求仁而得仁,依據心中的仁德行事,便不會有怨了。 孔子說:不怨天,不由人。這是理想境界,也是一種長期的自我修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做人,贏在人品,輸在算計

踏實做人,心安一生。 ——茲心 人生,所有的算計,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局。 人品,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是最強的靠山,也是最好的風水。 人品,最硬的底牌 人這一輩子,人品永遠排在第一位,人品永遠比錢珍貴。 錢沒有了可以再賺,人品一旦毀掉了,不管再努力,做事都不會成功的,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左傳》中有句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此處所說的「立德」,便是指會做人,擁有好人品。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中,「立德」被排在了首位。 只有能力而沒有人品的人,再努力也沒什麼用。 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之際,人才緊缺,有個叫金安清的人上門投奔。 金安清在理財方面頗有建樹,但是人品不佳,曾經貪污了別人很多財產。 金安清去應聘曾國藩的幕僚,結果吃了曾國藩的閉門羹,據說曾國藩曾連拒他七次。 但是後來,曾國藩還是見了他,曾國藩比對自己小的金安清極為客氣。 有人覺得奇怪,便問原因,曾國藩說,「此等人如鬼神,敬而遠之可也。」意思是說,這樣的人不能得罪,但是也千萬不能親近。 金安清不死心,又去找了林則徐,林則徐聘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人心術不正,果斷辭退了他。 而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人名叫江忠源,為人放盪不羈,又嫖又賭,很受大家的非議。 但曾國藩對江忠源卻是一見傾心,結為好友,並且預言江忠源將來「此人他日當辦大事,必立功名於天下」。 有人問為何這麼說,曾國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無文飾者,必成大器。」 曾國藩看出江忠源雖然有着放盪不羈的行為,實質卻是一個血性忠義之人,表里如一,坦盪真誠。 之所以打動曾國藩,並不只是靠着幾句言談。 江忠源歷來視錢財為身外之物,參加會試期間,三次為友人負靈柩歸葬,哪怕典當衣物,徒步當車,也要將朋友的靈柩送回老家。 他的俠骨柔腸,對人的同情和俠義之氣,曾國藩都看在眼中。 果不其然,咸豐帝登基後,詔令部院九卿舉薦賢才,時任禮部左侍郎的曾國藩舉薦了江忠源。 從金安清和江忠源兩人的故事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而是人品。 好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但能力卻不能彌補人品的缺失。 人品好的定義很簡單,就是與人為善,善待周圍的人。 一個人心善,他就會發出光芒。 人品看不見摸不着,卻一定能讓人感受的到:好人品,自帶光芒;壞人品,污濁一片。 人品,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是最強的靠山,也是最好的風水。 算計,機關算計害自己 社會上,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凡事都習慣算計,喜歡排兵布陣,習慣於斤斤計較,為了個人的私利,不惜動用一切辦法,甚至失去了底線思維。 有些人,甚至連枕邊人、身邊人都算計。 在某知名論壇上有這樣一個文章《大家身邊有沒有特別愛算計的人?》結果引發了幾百人的集體吐槽。 網友A說:「十年前,我一同事,跟我同一時期進公司,認識沒幾天他就回家結婚去了,結果在他老家打電話給我讓幫忙充200話費,回來後說不還了,就當隨的份子錢,又沒發喜帖又不熟。」 網友B吐槽到:「我表姐,在以前有小靈通的年代偷偷把她男友的小靈通和我家的座機綁定在一起,家里莫名其妙幫她交了一年的話費,一個月一百多,好幾年前的事。」 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誰輕誰重,掂量掂量就知道,別以為就自己一個人聰明,別人都是傻子。 鄭板橋曾在給弟弟的家書中寫到:「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可哀可嘆,吾弟識之。」鄭板橋可算是看得清,認得真。 一個人如果總是想方設法去算計別人,費盡心機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得利,那麼他的生活必然是不快樂的,而且最終算計的只能是自己。 俗話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無不是教育人們在對人事物上不要太算計,看似占了便宜,實是吃了大虧。 朋友之間相互算計,最後就算贏了,但是失去了友誼; 情侶之間互相算計,就算贏了,但是失去了信任和愛情; 陌生人之間相互算計,就算贏了,但是會多一個仇人。 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千算,天則一算:天道輪回,因果相報。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低層次的父母, 總是在滿足孩子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01 一味在物質上富養孩子,只會養出孩子不匹配的消費觀。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件嗎? 在日本留學五年的汪佳晶,25歲了,從未勤工儉學,每月張口找母親要7000元學費和生活費,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是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然而,更讓人可悲可嘆的是,母親在沒有生命危險後,還以「孩子有精神病」為孩子辯護,但最終還是輸給了法律。 是什麼,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對自己舉刀相向的惡魔?正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無底線的溺愛,無底線的物質滿足。 有一句話,叫做窮養兒子富養女,窮養兒子,才能讓男孩學會吃苦,學會擔當。 富養女兒,才能讓女孩有底氣,有見識,不會被他人的小恩小惠迷了眼。 這句話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到了現在,很多家長不管男女,都在富養孩子,父母們總是在說,再苦不能苦孩子。 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瞧不起,自己苦點累點沒事,只要是孩子要求的,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不能委屈了孩子。 於是,不富裕的家庭硬是養出來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富二代。 孩子隨隨便便一雙鞋幾百上千,自己買一件幾十塊錢的衣服都要猶豫很久,家長總是在付出,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期望着自己的富養能夠讓孩子的未來更好。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欲望也在增長,小時候想要的是幾十塊錢的玩具,長大後想要的幾千塊錢的電子產品,上萬塊錢的護膚品,幾百萬的房子車子。 一味的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只會養出一個沒有金錢觀念的孩子,只會向父母伸手的孩子。 02 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總是在無私的奉獻,哪怕在外工作再苦再累,也要牢牢的把孩子護在羽翼下,不讓孩子經受一點風雨。 但是往往,這樣無私的愛只會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在《少年說》中,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一上台就聲淚俱下,質問父母: 「我想問爸爸媽媽,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 「自從你們開超市之後,就一門心思全在工作上,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面對女兒的控訴,父母一直硬撐着,強顏微笑,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不好好打理超市,哪來的經濟收入? 最後一刻,這對父母終於忍不住,雙雙掩面抹淚,只能說:「爸爸保證以後多陪陪你!」當然,孩子期望父母的陪伴,這很正常。 但是孩子能這樣一邊理所當然的享受着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物質生活,一邊控訴辛苦工作為她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的父母,只能說明父母的愛給的太多了。 所以孩子才會習慣對父母的付出麻木無感,熟視無睹,甚至索取更多。 同樣是這期節目,13歲的男孩李仁志告白父母,感恩「外賣配送員媽媽」引發了「集體淚崩」。 當這個胖墩墩、一臉憨厚的男孩登上樓梯,坦然地說: 「我的媽媽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賣配送員……」 「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一些善意,因為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媽媽,我覺得你很偉大!」李仁志,是這樣評價媽媽的職業的。 同樣是孩子,有的孩子無視父母的付出,一味的索取,而有的孩子以媽媽的職業為榮,更是看到了媽媽工作的辛苦,我想,這樣的孩子,以後一定能有責任,有擔當,更能善待他人。 03 溺愛的孩子的父母,你們的無私不是偉大,而是愚蠢。 「我這套浦東的房子280平,是我23歲的兒子送給我的。你們的兒子會買房子給你們住嗎?他可能還指望你吧?」一位上海的單親媽媽自豪地說! 她不是富豪,她只是一個工人出生,有着三次失敗婚姻的女人,但是她卻是一個成功的母親。 在中國長大的她,對待自己孩子和大多中國父母一樣,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自己再辛苦也不能讓孩子受苦。 於是,回到故土以色列的她,支着春卷小攤掙錢,孩子放學回來後,沙拉就在給孩子們做餛飩,下面條,如果沒有那番話,她可能就如同一個中國普通的單親媽媽那樣,辛苦把孩子們拉扯大。 直到一天,一個鄰居訓斥她的兒子:「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着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又轉過頭訓斥沙拉:「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從那以後,沙拉學會了一句話,特別狠心,才能特別愛! 於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不再待在母親的羽翼下,而是早早開始學會掙錢養家,後來她的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領域獲得了成功。 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而不是讓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不讓他嘗一絲苦澀。 糖吃多了,孩子就不會感覺甜了,只會感覺膩,自然也不會珍惜,只有吃過苦的孩子,才會明白那些甜蜜有多珍貴。 所以,不要再溺愛你的孩子了,你無私的奉獻只是感動了你自己,但是卻害了孩子的一生。 你總會老去,孩子總有一天會面對這世上的風雨,到時候沒了你的保護,他自己又沒有獨立的能力,他的人生必將舉步維艱。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為了讓孩子放下手機、iPad,德國人竟想出這種辦法效果絕了

這幾天老師發現家長群里經常有媽媽吐槽孩子玩手機、iPad. 上圖中讓媽媽頭疼的問題,何嘗不是當今國內家長們共同的苦惱呢?生活中,孩子注意力被電子產品霸占着,動手觀察能力弱,缺乏創造力。 前段時間,我跟一位在德國的閨蜜閒聊,也聊到了這個話題,那麼,德國人如何避免孩子過多接觸手機和iPad等電子產品?↓ 閨蜜還說: 喬布斯發明了蘋果電腦,全世界都在用,但他卻不允許他的孩子小時候玩iPad,因為他和孩子說,iPad是發明出來「連傻瓜都能用」的,會玩iPad並不代表你聰明,而是因為太簡單。 現在,中國國內的孩子「自然缺失症」非常嚴重。從孩子的心靈成長角度講,我們現在提供的以認知為主的教育是碎片式的,不利於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 正像《寂靜的春天》的作者雷切爾•卡森所說的:「知識的重要性遠不及感受一半。如果信息是種子,日後可以成為知識與智慧,而感受就是沃土,種子必須在其中發芽生長。童年就是准備土壤的階段。」 其實,無論是被稱作擁有全球最好的教育的芬蘭,還是十七年培養出18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日本,亦或技術發達精益求精的德國,你會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的老師和爸爸媽媽們通常非常注重自然教育。 經常帶孩子去公園里、森林里,一玩就是一整天,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有趣的細節,在玩耍中還能鍛煉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力。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太有錢?免除所有信用卡債務,FRMer 果然是我想進的銀行

太有錢?免除所有信用卡債務,FRMer:果然是我想進的銀行 今天小編看到了一個非常讓人震驚的消息,就是一家銀行免除了一整個國家的所有信用卡賬單!難道真的是太有錢了嗎?很多FRMer紛紛表示果然是我想進的銀行。這件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通銀行宣布退出加拿大信用卡市場,免除所有信用卡債務!美國大通銀行宣布,決定退出加拿大信用卡市場。 為了盡快脫離加拿大市場,他們決定免除旗下兩張加拿大信用卡的所有債務!兩張信用卡分別是亞馬遜聯名卡和萬豪聯名卡。據報道,有居民已收到免除6000多美元債務的郵件。 真的是太有錢了吧!可能有人不知道大通銀行其實就是是摩根大通集團的一部分。 摩根大通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金融機構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該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在100多個國家/地區市場開展業務。 總資產規模達到2.7萬億美元,該公司業務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金融交易處理和資產管理等等,其中,消費者和商業銀行業務由大通銀行來提供。 很多FRM學員都發表了他們自己的看法,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FRM學員一:寧可錢不要了都要撤市,應該是計算好了。 持卡人看似占了便宜實質上背後是經濟衰退的反映。 FRM學員二:強烈建議,交通銀行和平安銀行效仿西方先進的金融操作理念,花唄什麼時候給免一下啊。 FRM學員三:說明要錢的成本高於免除所有債務要高,還有就是加拿大金融風險到這個地步了? 學員四:其實不管怎麼說,一家銀行能夠做到這樣的話,的的確確是有自己的實力在的。當初想考FRM也是瞄準了這家銀行去的。 摩根大通,任何一個學金融的差不多都想進去吧!至於為什麼學FRM呢,就是因為FRM證書的含金量比較高,自己是高學歷碩士研究生,如果再有FRM資格證書加持,想進這家銀行也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機會。 畢竟企業大了,能夠學的東西才足夠的多。 雖然很多人說大企業學不到真正的技術,但是其實大企業和小企業相比,尤其是金融行業的話,還是有很多人差別的。 也有很多FRM學員表示,是不是以後去哪個國家,都要辦張他們國家的信用卡呢?說不定自己什麼時候就會遇到這個好事。 你們感覺呢?如果要是你們,你們會不會選擇去摩根大通?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你們對FRM證書感興趣的話,可以聯系我們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沒進重點高中的孩子,就考不上好大學嗎?看看調查結果怎麼說

現在中考競爭越來越激烈,可能兩個人只是差了三五分,可一個能上重點高中,另一個只能進一般高中。三年下來,是不是重點高中的孩子考的大學肯定比一般高中的差呢?是不是這一步走岔就要步步落於人後呢?看一個調查吧。 為了驗證名校對人到底有沒有」促進「作用,美國經濟學家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的對象是一所美國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紐約市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這個學校很像中國的官辦重點高中,錄取學生不看什麼家庭背景、推薦信和課外活動,只看考試成績,而且是一考定終身。它每年在全紐約舉行一次統一的入學考試,27000人報考,錄取率只有5%。 所以你千萬別說美國沒有應試教育,紐約初中生為了進史岱文森高中可是擠破了頭。在為了上好大學就要先上個好高中這件事上,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可以說是有共識的。 就在大部分人篤信進名校才有好未來的時候,經濟學家問了一個絕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想過的問題:上這種重點高中真管用嗎? 如果你比較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考上名牌大學的比例,那顯然是史岱文森高中更厲害——但這里有個問題:也許是因為史岱文森的學生本來就厲害。所以真正的問題在與,史岱文森高中,到底對學生有沒有「促進」的作用? 經濟學家想到一個好辦法。有些考生是只差一兩分沒考上史岱文森高中,有些考生是只比錄取分數線高了一兩分而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這兩類人的實際水平,幾乎沒有區別。這就為研究提供了一個自然試驗:經濟學家只要跟蹤這兩撥人,看他們日後考大學的情況,不就知道史岱文森到底有沒有用了嗎? 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史岱文森高中對這些幸運考上了的學生一點促進作用都沒有。 差一分沒進名校和壓線進名校的這兩類人,在日後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相當於中國的高考成績)、和最後去了哪些大學,這兩個指標上沒有表現出任何差別。而且,連微小的差距都沒有! 也就是說,如果你差一兩分落榜了,千萬別在意,考沒考上對你的前途根本沒影響。 這個結論非常令人吃驚。難道說好高中里面的好老師、好同學對人一點影響都沒有嗎?——至少在高考成績上對你沒有什麼影響。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當年中考因兩分之差,又不願交借讀費,沒能去當地的重點高中就讀,而是去了一所普通高中,但後來他還是考上了重點大學。類似的例子,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 經濟學家對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是相同的。如果你被名校錄取了但是沒有去名校,而是選擇了一個一般的學校。你的前途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至少在日後的收入水平上沒有影響。 孫松是一位重點中學的老師,九年級語文組組長,對於這一觀點的看法是不反對,也不支持。 他認為,第一,選校不如選班,選班不如選師。其實在重點高中里面,不可能每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師資力量就是最好的。重點高中的普通班,也許還比不上普通高中的重點班。 第二,學生應該報考適合自己的學校,不應盲目地追求上重點高中。成績一般的學生,雖說進入了重點高中,但是由於自己的成績平平,在學習節奏上會跟不上老師、同學,這樣他在班上的受關注度就會很小,也會喪失學生的自信心,不利於身心和學習的健康發展。 有着24年班主任教學經驗的羅福權老師也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不應把考上重點高中當作學生考上好大學的唯一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優勢,老師和家長不應只看到目前能否進入重點高中,應該看到學生所具有後續發展的特質。 作為老師和家長,不應該只看重孩子的成績,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方法、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全方位地發展,考取適合他的大學,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中更順暢。 孩子正上初二的盧女士,她的觀點是,孩子一定要考上重點高中,這樣才能考上好的大學。首先,因為在重點高中里面,學習氛圍好,老師管教嚴格。若是單靠孩子的自律性,很難保證孩子在學習方面能夠更加努力,考取理想的大學。其次,在重點高中里面競爭大,家長不用壓制他學習,他自己就會與周圍的同學相比較,若是成績趕不上,他自己會產生壓力,壓力也是學習的一種動力,在這一學習環境下,孩子一定會加倍努力。 如果是在普通高中就讀,身邊的同學都是學習平平,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滿的心態,學習將會停滯不前。所以認為孩子一定要考上重點高中,這樣才能考上好的大學。 一位姓江的家長說,孩子能考上重點高中,這能給他帶來一個更有利的學習環境,老師的付出,加上他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學的機會就會更大。但考上重點高中的孩子不一定都能考上大學,身邊這樣的例子很多,去年就有朋友家的孩子在重點高中讀書沒有考上大學,而另外一個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孩子很輕松地考上了大學。 她認為,考上重點高中,只能說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資源和更好的平台。一個好學校,一個好老師的引導很重要。現在的孩子家長的話他不一定聽,但老師說的他就聽,家長說十句,還不如老師說一句。但老師再好,學校再好,孩子不努力,也不行。 所以,就算考上重點高中,孩子得會利用好這個資源,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支持幫助,讓他如虎添翼,這樣對他以後考上大學或者說對他的成長和將來的發展才能有更好的幫助。 十五歲的陳鵬萬里,剛參加過中考的他說:「考上重點高中不一定就能考上大學,只能說,有了一個相對更好的機會。重點高中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我認為重點高中普通班的師資不一定趕得上普通高中重點班,所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2017年將走上中考考場的楊江琪說,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大部分同學,相對而言學習更好,學習能力更強,整個班級學習的氛圍就更濃,這更能鼓舞我提高自己。但是,考上重點高中不一定就能考上大學。雖然重點高中的師資普遍來說更好,但是能不能考上大學關鍵在於自己。 正在家中預習高一課程的劉宇同學,發表了對這一看法的觀點,他認為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要上重點高中,才能考上好的大學。因為在學習過程中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學習上的自律性,是金子總會發光,普通高中的學生照樣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 美國經濟學家得到的這個結論,雖然真實可信,但也僅供參考。畢竟中美國情不同,強行套用肯定會出問題。但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確定:一考定終身,已然成為歷史。未來,牛人不管到哪里都是牛人。 如果你身邊有要參加中、高考的孩子,不妨把這篇文章轉給他,減減壓。學習哥想說的是,不管那些只差幾分沒進名校的人,後來怎麼樣了,學習哥都希望你是進名校的那一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你知道,哪個國家的幼兒教育做的最好嗎?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美國。 經過多方面考察和研究之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基礎教育體系最好的國家是芬蘭! 第一名:芬蘭 芬蘭,一個歐洲北部只有530萬人口的國家,是全世界學生課時最少、復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當世界上許多國家以「大量製造」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之際,芬蘭卻在幾十年前就選擇回歸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勵、不強調學生從小就與人爭,而是去啟發、協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同時建立可以一生追尋的正面學習心態。芬蘭人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他們認為不同的人才我們都需要。在芬蘭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是芬蘭的國際競爭力。 芬蘭孩子每天上課時間短,假期時間長,在家中的時間很多。在芬蘭家庭中,爸爸媽媽不會盯着孩子陪讀,甚至連「作業做完了嗎」這樣的問題都不會問,但是不管工作如何繁忙,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另外,芬蘭人實在是太熱愛運動了,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芬蘭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要進行戶外運動,在運動中揮霍汗水的暢快,是人體的身心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方式。科學也證明體育運動對人類認知發育具有積極作用,比如記憶力、 注意力、信息處理能力、情緒控制和社交能力發展等。曲棍球等集體項目中就能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徒步等戶外項目中也能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毅力。 第二名:法國 作為一個經濟實力超凡、文化底蘊濃厚的國家,法國培養出了眾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發達的學前教育一直是法國教育的一大亮點,法國的幼兒專家說:在法國璀璨的藝術歷史中,幼兒教育功不可沒。 在法國幼兒園,無論是老師還是助教都權責明確。孩子們入園之前需要能夠大小便自理,穿衣脫衣,穿鞋拖鞋,吃飯等,老師只在特殊情況下給孩子提供幫助。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法國的父母也不惜辛苦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讓孩子自己裝飾房間,自己決定玩什麼遊戲,充分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權利。 許多聞名於世的美術作品都來自法國,其輝煌的藝術成就與法國教育的特點密切相聯,這一點在法國人對孩子音樂和美術的教育上可見一斑。在法國,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而且非常在意美術活動的指導作用。不僅如此,比起其他玩具,父母更願意為孩子選擇手工製作的工具材料,為孩子創設可以隨時隨地塗鴉的條件。譬如,家里的牆壁上貼有很多供繪畫的紙張,繪畫工具材料也隨處可見。 第三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 其有140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這奠定了澳洲文化多元的社會背景。澳大利亞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評價體系是在澳聯邦政府推動下多種力量參與的成功典範,也是獨特性與多元文化檢視和諧統一的完美體現。 所以澳洲的教育更推崇「平等和多樣性」,老師們為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們精心准備的有其民族特色的物品。活動中,有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玩各個民族的遊戲、過各個民族的節日等,讓每個孩子都熱愛自己的國家、家鄉。這種對文化差異性的重視,不僅使孩子受到尊重,也成為孩子學習文化多樣化的資源。 家長們一定會擔憂是否會有安全問題,澳洲教師的觀點是:園內提供的材料和場地都是安全的,孩子們在戲玩過程中有些小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為安全問題而剝奪孩子更多的發展機會,而應該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第四名:加拿大 大家都知道,目前在中國有很多私營幼兒園可謂極盡奢華,讓孩子從小就享受貴族一般的待遇,當然價格也不菲。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應該去這種高大上的幼兒園,那麼在加拿大恐怕會失望。即便是最好的幼兒園,在加拿大都顯得很簡陋,而且面積不大。但你要明白,幼兒園並不應該做成面子工程,孩子只要得到最好的教育、最體貼的關懷就行,至於裝潢豪華不豪華,在加拿大根本不會看重。 試問,三四歲的孩子,作為家長捨得讓他們在戶外「摸爬滾打」,甚至踢踢球、刨刨沙麼?估計大多數家長還是會讓孩子只在室內好好學習、好好吃飯。但加拿大的幼兒園,很多都是室外空間比室內空間大很多,比如小跑道、沙坑、滑梯、鞦韆、甚至小的足球場。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都會讓孩子有很多時間在戶外運動,鍛煉身體,嘗試變得勇敢。 在整個幼兒園時期,加拿大側重的教育是在保護孩子的同時,讓小朋友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小開始獨立。總的來說,加拿大的確是兒童的天堂,關於兒童的福利也很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移居加拿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第五名:丹麥 當我們還在為幼兒園能否給孩子最基本的身心安全而焦慮時,丹麥 — 這個全世界幸福值最高的國度 —— 在幼兒園這件事上早已現代化了100多年。丹麥被譽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被人們稱之為童話國度。幸福指數和教育理念也有着密切的聯系,幼兒園是接受教育的開始,丹麥的幼教系統非常的先進,原因在丹麥政府巨大的投入。 丹麥的幼教系統有多成熟呢?小孩從六個月開始就可以報名參加托兒所或者家庭幼師。當然,兩種教育機構的收費也不低,都在2700~3000元一個月之間,對無業低保人員則可以大幅減免到幾百塊。其中托兒所一般是16個兒童和4個老師,地點在政府提供的幼兒園,有巨大的活動場地和各種設施。 「遊戲是兒童的天職」是幼兒教育的名言。在丹麥的所有幼兒園,這也是一個基本現實, 「玩中學」 (Learing by play)的概念深入人心。丹麥幼兒園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的戶外活動,無論刮風下雨、冰雪嚴寒,兒童每天必須在戶外活動2小時以上,下雨則穿着特製的雨衣。 第六名:日本 日本的幼兒園教育環境都很簡單樸素,內部陳設很普通,除了鋼琴、電視機和收錄機顯得先進一些,其他硬件比國內大城市的幼兒園要差很多。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當然不缺教育經費,之所以這樣,是體現了其特殊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要堅持以孩子為本,要充分發掘孩子的潛能,不能將孩子淪為科技產品的奴隸。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生活在更大的壓力之下,打造一個適應幼兒生存發展的環境,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在環境中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和意識。 日本幼兒園要求統一服裝,幼兒要根據季節調換衣物。到了幼兒園後,幼兒要脫掉套頭衫,換上玩具專用服;如果要戶外活動,則要換運動鞋。每天幼兒都要經歷一套換衣程序,母親們不會幫助孩子換衣服,而是讓其自己完成。日本幼兒園通過採取這種教育方法,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很多日本育兒專家認為,鍛煉抵禦寒冷的能力,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同時增強其意志力。因此,當我們中國孩子在冬天穿上厚重羽絨服的時候,日本孩子往往穿得比較少。這在歐美國家也很常見,孩子穿得比較少,客觀上要求他們通過運動讓自己更暖和,自然而然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 第七名:美國 美國的教育屬於個人中心型,重視個性,突出個人,注重個體的自由選擇。在美國人眼里,兒童是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自我實現是兒童自身的自然發展過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條件即可。美國人比較重視兒童自我意識的自然發展,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美國的成人力圖使兒童發現自身存在的能力。 在美國的幼兒教育中,大人們認為孩子應該獲得和成年人一樣的平等和尊重。與中國幼兒教育相比,美國幼兒教育更重視幼兒獨立個性的培養。在美國,孩子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照顧他們,因此美國人就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在我的心目中,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無論深度還是難度,都和中國教育沒法比,除了兩樣:一是閱讀,二是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沒什麼好說的,老美從小就熱愛各種運動,整個國家的運動氛圍相當好,無論運動環境、運動設施還是運動場館都是一流的。最讓我驚訝的,還是美國人對閱讀的重視。美國非常重視閱讀,家長常常帶孩子到社區讀書館借大量的兒童繪本給孩子閱讀,學校也鼓勵孩子閱讀,所以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 了解完其它國家的教育,你有何感想?或者哪種教育理念更適合自己的小孩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沒上U.S. News排名的學校就是「野雞」?這10所「榜外神校」

前一段時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因為虛報數據被取消U.S. News的排名,除了感嘆排名數據不靠譜之外,很多人對此都表示: 不論是否有排名,伯克利的實力都在那擺着,不會有人去否定它。 是的,真正的好學校盡管不參與排名,或者是很少宣傳,依然能夠憑借頂尖的學術實力、強勢資源、科學的教育理念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 除了伯克利之外這樣的學校還有很多,它們因為種種原因並未參與到U.S. News排名中,但實力不俗。 今天就為大家按類別盤點了10所「不參與U.S. News綜合排名」的大學,希望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些寶藏學校! 為了幫助大家看的更清晰,按照不參與排名的原因對這10所大學進行了分類、整理,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為大家介紹: 深耕某一領域的它們不參與綜排 首先為大家介紹的,是幾所專注於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領域的專業大學,其中包括專注於商科的、專注於工程的、專注於傳媒的、專注於音樂的等等。 因為他們所開設的專業和教學較為單一,所以並未排在U.S. News的綜合排名中。 但正因為如此,在專一領域深耕的它們,可以說都是其領域中的佼佼者。 1 Babson College 巴布森商學院 「創業家的搖籃」 別看巴布森商學院不在U.S. News綜合排名中,在U.S. News本科創業學專業排名中,巴布森已經連續22年排名全美第一了。 這所專注於商科教學的學校,有一半以上的課程都是創業、管理、金融、會計等相關的。 學校還有一個專門的課程,除了進行商業基礎概念的教學之外,還會給資金讓學生自己去想商業計劃,在校園里創業。 有的學生可能會去做學校Logo的周邊,有的會進行互聯網運營等等。這樣的創業環境,簡直真實到學生出了門馬上就能開公司… 盡管是商科院校,巴布森也很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有在校生表示,自己在大一的時候一半以上學分的課程都會是與人文相關的,你可能剛學完商業理論,下一節課就要學習莎士比亞。 這樣如此優秀的培養環境,吸引了每年大約500多家企業不遠萬里來到這所學校進行招聘,有99%的畢業生都能在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工作或繼續攻讀研究生。 慶幸的是,巴布森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成績,它更加注重你是否從小有領導能力,是否對商業有很強的興趣,是否有過從商的經歷。 棕櫚之前錄取巴布森的學生基本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商科個人項目,包括帶領團隊參與股票大賽、成立自己的創業公司等等。 更現實的是,如果你是家族企業的繼承人,這個背景也會給你的錄取帶來一定幫助。 這也是為什麼巴布森校園里的絕大部分同學,都是屬於「學不好就只能回家繼承家族企業」的那種… 2 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羅斯霍曼理工學院 「工程師的煉獄」 和巴布森類似,Rose-Hulman也是專注於理工專業的學院,所以並沒有出現在U.S. News綜合排名中,但是我們能從U.S. News的其他排名上看到,只要有能排的,它基本上都是第一第二…… 它在全美不授予博士學位的學校中排名工程專業第一,其中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等幾乎都是全美第一。 這所學校創立於1874年,校園占地超200英畝,然而在校生人數卻不到3000。 學校非常重視本科教學和小班教學,對學術非常嚴謹,會有嚴格的作業、嚴格的考勤制度、嚴格的測試,你甚至可能拚命地學,也得不到一個理想的GPA。 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壓力很大,但是挺過去就能成功的地方。 很多畢業生都表示雖然在這里四年的學習非常痛苦,但是他們在羅斯霍曼學到了在MIT、加州理工等排名更高的牛校都學不到的解題思路和思維方式。 數據顯示這里的應屆畢業生幾乎100%可以獲得工作機會,很多名企甚至會不計成本從美國各地飛往Rose-Hulman開設宣講會和招聘會。 如果你是個徹頭徹尾的理工愛好者,那麼這所學校再適合不過了。但如果你還希望在大學里接觸一些人文專業的知識,那麼可以考慮下面這所學校。 3 Cooper Union 庫伯聯盟學院 「只開三個學院,也能個個全美前10」 庫伯聯盟實際全名為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柯柏高等科學藝術聯盟學院),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地區的著名私立大學。 學校設置了工程學院、建築學院、藝術學院。雖然僅有這三個學院,但他們都在全美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在U.S. News工程專業排名中,庫伯聯盟位於不授予博士學位院校中的第...

何如讓2-7歲的孩子主動做家務?父母可以這樣溝通

美國哈佛大學在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追蹤研究後發現,小時候會做家事的孩子與不做家事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和心理疾病上也有顯著的差異。研究者發現: 讓孩子參加家中的家事不只是幫助孩子分擔父母的辛勞,更關繫到孩子今後的人格成長,也因此關繫到孩子長大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 各國孩子的每日家事時間相比大約如下: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調查也發現城市的孩子家事的時間比鄉下或偏遠地區的孩子還更少。 其實,孩子做家事不只是幫家中分擔、培養孩子人格的發展,更是讓家長給孩子學習的大好機會,家長可以透過讓孩子做家事,進而引導孩子學習生活及社會等規范的道理。然而,做家事是需要掌握合適的時間,因為不同階段發展的孩子,都有符合各階段發展及開發他們做家事的好方法喔。 2-3歲 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想要做大人想做的事情,他們很想做、很想幫忙,如果不讓他們幫忙,他們還可能會生氣,但由於孩子的能力還無法參與所有家事,因此建議家長可以找一些簡單的工作讓孩子做,讓他們可以透過做家事,找到自信。 適合2-3歲孩子的家務: 關燈、擦桌子、攪拌食物、拉窗簾、用適合小掃把掃地、用小水壺澆花、餵魚、收拾玩具、幫忙提東西。 3-5歲 孩子在這階段還在嘗試自己的能力,因此對於家事積極想參與,並且有能力學好;這時家長可以有耐心的教導孩子怎麽把家事做好,只要孩子有意願學習,就能做得很好。 適合3-5歲孩子的家務: 洗菜、打開物品的包裝、把乾淨的衣服放進衣櫃、把葬衣服放進籃子里、吃飯前擺碗筷、把洗好的衣物分類疊好。 5-7歲 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言,做家事對可能開始變成不好玩的事情了。若之前孩子沒有做家事的習慣,他們也較難以把參與家事當做成自我訓練或體貼父母的好玩事了。這時的家長可以把家事當作一個榮譽事情,比方當孩子做了家事,多多鼓勵孩子,並跟孩子說他們幫了家里一個大忙,讓孩子建立對家事的興趣。 適合5-7歲孩子的家務: 整理床鋪,取信件,倒飲料,飯前擺桌子,飯後收拾桌子(但不要讓孩子收拾刀子)。 7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能力處理很多家事,可以多多鼓勵孩子做家事,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西班牙國會在2014年通過一項名為的法案,其主要強調家事教育的必要性,讓孩子負擔家中的家事。此法雖然不屬於強制性、審戒行的法律,但這法律開發了目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健康教育中最欠缺的教育觀點。 Kizipad提醒家長,讓孩子做家事是養成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做家事的好習慣,讓孩子能夠依照做家事慢慢培養出對自己、對家里、對社會負責的觀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課文里的牛郎被指「低俗猥瑣」 人教版編審 別這麼抬槓

關於牛郎織女的相遇,不少課本中都是這樣記錄的:牛郎聽信了老牛的話,偷窺仙女們洗澡並拿走了織女的衣服,當織女找不到衣服時牛郎主動跑出來 " 獻 " 上衣服並成功搭訕,後來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近日,有網友質疑,這個故事太荒唐,如果放到現在,牛郎這就是在偷竊,還有網友提議,課本應該與時俱進。 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陳先雲回應稱," 這是葉聖陶先生改編的民間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瑣的東西轉嫁到美好的愛情故事上。如果這麼抬槓的話,西方的神話故事,更經不起推敲,更荒唐更猥瑣。" 7 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自媒體 " 短史記 " 發布文章《那個偷窺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瑣牛郎,又回到了語文教科書》指出,2001 年,新審定通過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第七冊,將牛郎偷衣服等 " 細節 " 刪除,改為牛郎去到樹林,發現包括織女在內的眾仙女在湖邊嬉戲。 但在 2019 年 5 月第 1 版的統編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 那個猥瑣的牛郎,又回來了。" 在第三單元的第九課《牛郎織女(一)》里,老牛再次唆使牛郎去湖邊偷取織女的衣服,然後: "...

英國游學感想

你是否也幻想過有一天能靜靜佇立在英國這片安靜的土地上,感受英國的人文情懷。今天將為你講述真實的英國游學感想,看看這些從英國游學後回來的人的英國游學感想。 一、 英國游學感想:建築風格 據立思辰游學老師了解,英國的城市一般都保留着有古典氣息的建築,一次又一次的維修翻新但是都沒有改變屬於英國的人文氣息,屬於英國的傳統風格。去了英國回來的學生在英國游學感想中說道:「英倫風格的建築大多數都有很濃厚的教堂元素,給人的感覺是神秘、莊周、嚴肅,英國的教堂為哥特式,教堂頂端為彩色玻璃,顯得很古樸動人。」 二、 英國游學感想:課堂文化 英國的課堂看起來是自由靈活的,但是實際上每一堂課都有這堂課的教學指標,學校比較注重學生各方面技能的培養,並且學校有獨特的授課方法和教學手段。很多英國游學感想提到英國的課堂內容豐富有趣,有一定的創造性並且學生大多數人可以參與到其中,這是中國教學還比較欠缺的一些方面。另外英國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關系融洽也是課堂文化的一大特點,師生之間是平等友愛的。 三、 英國游學感想:人文情懷 「英國人的文明禮貌真的讓我感到贊嘆和由衷佩服。不論在哪里,都可以聽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詞。在路上陌生人總是用微笑與你示意,在公共場合大家都自覺排隊。」從這些真實的英國游學感想可以看出文明禮儀的意識已經融入英國人的血液中,英國人大多數比較嚴謹謙虛,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透露着平等的思想,尊重每一個人。這對去英國游學的學生的教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回想起來,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到英國去感受真正的英倫文化,真的要感謝我的父母。臨行前,爸爸跟我說,你沒走出去過,你會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世界。」從國外游學回來後有人在英國游學感想中感嘆道。確實,孩子需要在新的環境,遇到新的人,遇見新的風景,然後成就新的自己。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海外留學通

10幅漫畫提醒你,請Ta用自己的方式長大……

01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被人餵大的,而外國孩子則是餓大的。 很多家長,特別是祖父祖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恨不得替孩子吃飯。也有爸爸媽媽嫌孩子自己吃飯又髒又麻煩,看到孩子吃飯笨手笨腳的,索性就一餵了之。 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成長和獨立進食的樂趣,也無法培養起他們對於食物的敬畏之心。 02 多大的孩子能自己穿衣服呢?其實兩歲多的孩子就能夠穿戴簡單的衣物了, 他不會,只是因為你不願讓他嘗試、讓他犯錯。 03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說了多少年,但是就是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狠不下心來實踐。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尊重父母和長輩,但是如果你天天只做保姆的工作,孩子如何能夠升起尊敬之心呢? 04 有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也是鍛煉他們人際交往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 05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四五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學會自己整理衣物、書包,學習洗菜、擦桌了。 想要孩子成為精英,讓他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而保姆式的一切代辦型家長,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06 小朋友專心地畫畫時,如果媽媽總在旁邊評頭論足,恨不得親自上陣,那麼家長不讓孩子犯錯的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如果孩子探索的過程一再被打斷,父母無時不刻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那麼孩子永遠無法自己掌握學習的能力。 07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因為他們離大自然太遠了。天天宅在家里,面對鋼筋水泥的叢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呢? 有機會,爸爸媽媽多帶着孩子去大自然中撒野吧,讓孩子成為野地中綻放的野玫瑰! 08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人生哪能一帆風順? 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從中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摔倒、讓他學會如何自己站起來。那麼,孩子才會知道如何避免犯錯,才會在長大後不畏挫折,能夠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總是幫助孩子尋找藉口,讓他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他又如何成才呢? 09 不准做這個,不准做那個……這是好多媽媽的口頭禪。 但有的時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比一件干淨的衣服重要得多。衣服髒了可以洗,但是禁錮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孩子需要用心,用身體,用行動去探索世界,然後他才會愛上這個世界,進而富有激情的活着! 10 愛他,就要學會放手,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孩子終要自己學會面對一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5胞胎爸爸把家改成游樂園,看到「豪華型」推車,網友:想要同款

5胞胎爸爸把家改成游樂園,看到「豪華型」推車,網友 想要同款

有孩子的都知道,家里有一個孩子就已經手忙腳亂了。那家里有5個孩子,不,7個孩子呢?美國的一對夫婦就面對着這樣的生活。 37歲的查德(Chad)和35歲的艾米·肯佩爾(Amy Kempel)生下了五胞胎,而在這個之前,他們已經有了2個女兒。據統計,夫妻倆每天需要給孩子換80個尿布,用40個奶瓶。並且每天還得不停地洗衣服,因為孩子總是會吐到衣服上。如果幸運的話,每天他們能夠睡到三個小時。看到這里,我們只能對這對夫妻豎起大拇指,太不容易了。 的確,養一個孩子就已經夠耗費精力了,更不要說5個了,簡直是分分鍾的極限挑戰。但是,沒想到的是,奶爸查德挺住了,而且還展現了自己的多才多藝。 就拿餵奶這件事來說吧,以前Chad和妻子會給孩子一個一個餵奶。但是沒想到最後一個餵完了,第一個就又開始餓了。所以,為了能夠給孩子更好地餵奶,Chad就對家里寶寶們的小床和椅子做了一些變動,比如說加一個可以隨意彎折的東西,做成了下面這樣。 這樣的話,就可以做到同時餵奶了,而且還解放了爸爸媽媽的雙手。不過,一定要在旁邊看着。慶幸的是,這樣還是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不光是餵奶,即使是帶着孩子出門的工具,奶爸查德也已經改造好了。 經過他改造的手推車長這樣,不僅實用,甚至他還在上面裝上了遮陽傘。 在下面再放上一張木板的話,還能再帶上姐姐兩個一起上路。看到這里,網友紛紛感慨: @木易:這豪華版的推車,簡直跪服了,厲害厲害。 @站在瘦子的身邊:果然,現在沒點才藝連奶爸都當不了。 @棉棉瑪奇朵:所以一定要祈禱少生點,不然連養活孩子都養活不起。 @暮暮:一看孩子用的東西就知道夫妻倆是有錢人,再說了養不起人家政府還有補助,而對於我們來說,這麼多孩子簡直就是「災難」。 看到網友的這些評論,真的忍俊不禁。不過,網友說的問題也確實對。雖然,挨一次痛苦我們就能有5個這樣可愛的寶貝,還是挺讓人羨慕的。但是,照顧起來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不僅僅是前期像我們看到的這樣,餵奶、出行這些,還有後期的教育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我們應該怎樣照顧多胞胎呢? 1、固定他們的作息時間 將時間表固定下來的話,你就不會把自己搞得手忙腳亂、精疲力盡。孩子們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干什麼,尤其是在孩子們大一些的時候,這樣的習慣養成能幫你省去很多力氣。 2、盡量不要和家人分開照顧孩子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照顧多個孩子的話,總會有疏忽的地方。所以,盡量不要和家人分開照顧孩子,最少找一個幫手來和你一起照顧。這樣的話既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你也能騰出一些時間給自己。 3、鼓勵孩子獨立解決事情 這個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有了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家長們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也可以彼此商量着處理。這樣父母不會很累,也密切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 多胞胎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些辛苦,但是想想的話,幸福感也是滿滿增加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就算內心不舍,也要派孩子獨自出門,日本父母狠心背後其實是愛

孩子走向自立的過程,其實就是由一個個「第一次」組成的。 嬰兒時,第一次自己爬行、站起、走路; 年幼時,第一次自己過馬路、騎單車; 少年時,第一次自己去學校、去旅行; 成年時,第一次自己去工作、去生活; 每一次孩子靠自己完成的嘗試,都是他們人生中成長的一步,是學會自立所的必需品,也不能由其他人代替。 而父母們能做的,就是替孩子做好准備,然後讓孩子勇敢地出發。 在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初遣》,一直火了29年。 它記錄了一群2-7歲的孩子,第一次在沒有家人陪伴下出門的經歷。 年幼的孩子們被家長派出去買菜、坐車、去商店……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段絕不輕松的旅程, 對家長來說,這是一道煎熬折磨的命令, 但是,孩子們獨自出門時的表現,卻總能令人治癒感動,讓觀眾們「笑着流淚」。 有些路,孩子要一個人走完 母親節那天,3歲的小浬愛和爸爸要一起給媽媽一個驚喜。 所以她要獨自出門,去買湯料、蔬菜,取預定好的蛋糕,再給媽媽帶回一隻康乃馨。 但年幼的浬愛習慣了父母的陪伴,在家門外,她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一邊哭一邊回頭看着爸爸。 爸爸給浬愛塞了很多糖果,想給她勇氣,又忍着內心的不舍和心疼,叮囑女兒:「要看着前面」。 在爸爸的目光中,浬愛慢慢鼓足了勇氣,一步一步,逐漸走遠。 盡管邊走邊回頭,但她並沒有回去。 但獨自出門跑腿這件事,對小浬愛還是太難了,陌生的環境讓她覺得害怕和無助,讓她一直在哭泣。 在路上,浬愛拿出了爸爸給她的糖果吃下去,就好像勇氣又回到了身上,她止住哭泣,下定決心要完成今天的任務! 浬愛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去買了鮮花、拿了蛋糕。 這一路上,還有花店的阿姨去牽着她的手過馬路,有圍觀的路人給她加油。 就在大家的善意和鼓勵下,浬愛順利完成了計劃,又走回了家,而爸爸就一直在路口等待着她。 最後一段路時,爸爸想起身去接女兒,幫她拿手里的東西。 但不管怎麼心疼,爸爸還是沒有上前,讓浬愛自己走完了這段路。 畢竟孩子總要長大,家長應該放手,有些路,孩子得一個人走。 失去爸爸,哥哥成熟得令人淚目 在另一戶家庭中,爸爸去世,留下媽媽和4歲的柊哉、2歲的奏哉一起生活。 媽媽給兄弟倆一個任務,去十幾里外的地方買鮮花、咖啡和烏冬面。 之前,媽媽每周都會帶着孩子們一起去那里的花店,但這一次,沒有媽媽的陪伴了。 距離太遠,兄弟倆要乘着兩個小時一趟的公交車去。 2歲的奏哉還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連上公交車都要用爬的。 所有的重擔都壓在4歲的哥哥柊哉身上。 在公交車上,哥哥的小臉憋的緊緊的,他要時刻盯着路線,防止坐錯站。 下車後,哥哥牢牢抓住弟弟的手,牽着他向前走,還對他鼓勵、加油。 到了花店,哥哥給去世的爸爸買了一份喜歡的鮮花,又特地給媽媽選了一束,還學着爸爸生前的樣子,請店家用粉色的蝴蝶結裝飾。 其實爸爸去世後,媽媽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哥哥柊哉都懂,也正是因為如此,哥哥變得成熟穩重,像個小大人一樣,成為媽媽的小幫手,守護着弟弟。 回家後,媽媽問為什麼要給自己買花?哥哥羞澀地說出理由: 「因為想讓媽媽開心。」 媽媽把鮮花和咖啡放到爸爸的遺像前,為孩子們准備烏冬面,笑聲又回到了家中。 一次獨立出門的經歷,好像沒有什麼多大的改變。 但我們知道,今後給媽媽送花這件事,爸爸可以安心交給哥哥了。 教孩子獨立,狠心而必須 有人說,不教孩子獨立,是父母最無知和殘忍的行為。 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就像蒼鷹不會飛翔,只能淪落至悲慘的命運。 哈爾濱有個孩子小宇(化名),從小父母離異,被奶奶溺愛,家人都對他有求必應,無微不至。 但這樣長大他,18歲出國留學,2年花光200萬,卻連預科都沒通過。 回家後他進了一所大專,不到兩個月就放棄回家。 然後他整天玩遊戲,吃飯都要奶奶餵,唯一對家里人說的話就是要錢。 和《初遣》中的孩子們相比,他真是一點都不如人家。 盡管讓孩子們去獨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孩子們會害怕、哭泣, 家長也會擔心、忐忑、不舍、心疼,但最終還是會咬着牙把孩子送出家門。 畢竟只有孩子能夠獨立,他們才能真正的成長。 在《初遣》中,有個女孩心和,在5歲時被媽媽派遣獨自出門。 七年之後,節目組再去采訪她時,心和已經成了一個大姑娘。 媽媽說,家里的家務,做飯、洗衣等,心和都會幫忙。 自從心和上了一年級後,媽媽就再也沒有出門倒過垃圾了。 這樣「狠心」的獨立教育,初見成效。 獨立的教育是必須的,但家長們也別急着讓孩子獨自出門。 和孩子商量,讓他們理解自己要做的事,給他們提個醒,做好准備,保證安全,一個都不能少。 在《初遣》節目中,會有很多工作人員假裝成路人,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但無論如何,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都是指向分離,讓孩子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家長在適當的時候放手,是讓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高校試水不看論文、只憑教學評教授,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蔣華松,前不久終於評上了教授。 與被大家所熟知的「在大學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科研成果、論文數量」不同,這位在副教授崗位上待了12年的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用「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開啟了「教授」的大門。 ▲蔣華松 圖片來自江蘇省教育廳 在中國高校被普遍詬病「重科研輕教學」的今天,這一事件被媒體以「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解讀後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教師、學者為南林大這一職稱評審政策點贊,認為分類評估、人盡其才,能促進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論調,「開辟了一條高校職稱評定的新通道」「是大勢所趨」。 但隨着事情的發酵、傳播,更多的質疑聲隨之而至。 連日來,不止一位教師向記者反映: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是教授的三大職責所在,不可偏廢其一;教而不研不深,脫離了科研的教學不符合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甚至有學者直言,「評『教學型教授』是對公眾的誤導」。 這一事件為何在學界引起如此爭論? 你怎麼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當所有育兒技巧都失效的時候,我該怎麼做?

以前總是聽身邊的朋友抱怨:「學了那麼多育兒的技巧,為什麼對我家孩子完全沒用呢?」-- 我總是不厭其煩的規勸:「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啊,得用心去了解你的孩子,才會解決問題哦。」 話雖如此,最近我也又一次感受到了無計可施的痛楚,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熟悉我家孩子的朋友都知道,小C和同齡孩子比起來算是高個女孩,即使生活在英國,她也是同班同學中最高的一位。以前,她認為自己長得高是一件非常驕傲自豪的事情,每當身邊的人誇她長得高的時候,她都會開心的說:「那是因為我吃的棒,愛運動,所以才長得高」。 而且我們一直非常注重「全納教育」,通過繪本和遊戲等形式讓她更好的了解以及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包括身體特徵,文化背景等不同),在這方面我們也認為她是非常有自信的孩子。 然而突然某一天,「長得高」卻成了她情緒崩潰的原因,而且毫無徵兆的就這樣發生了。她會隔三差五鬧一回,每次至少崩潰一小時以上,就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月。大概是因為我自己的成長經驗,所以當孩子因為身高問題而出現負面情緒,似乎也是我預料之中的事情,我本以為自己可以很容易擺平這問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找出真正的問題 當小C無理由的大哭大鬧,我首先會做的便是找出情緒背後的問題。 經過了解後,原來是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同於她的朋友們,她無法接受自己的身高和別人不同,她希望和朋友們長得差不多高。關於她和朋友們膚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她都可以接受,唯獨不能接受的是身高不同。 同時我也聯系了學校老師,確認學校也沒發生某些事情而導致她想法上的這些轉變,所以我們認為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隨着她長大,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讓她逐漸不喜歡「比朋友長得高」這個特徵。 學習接納自己,是個非常難的過程。即使對於成人來說,也並不容易,更何況是4歲多的一個孩子。我們作為家長,除了需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也要幫助她積極的認識和排除這樣的情緒,從而讓孩子更好的接納真實的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了解了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我就進行了一系列措施來幫助她。 如何解決問題? 我根據以往的經驗,以及重新看了一些育兒書,嘗試了一些方法,然而效果並不如預期的那麼好。 先說說我都使用了哪些辦法去解決小C的情緒問題。 1 科普: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其實小C這麼喜歡看科普繪本,她非常明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不同。 但為了更好的引導和解決此次的情緒問題,我還是重新找出了家里那些關於《人的身體》的科普繪本和一些相關的科普視頻,和爸爸一起給她講解了:人為什麼是不同的?為什麼每個人的身高不同?身高和年齡的關系是怎樣的?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做了延伸的討論了:每個人因為自己的身體特徵而擅長做不同的事情等。目的是希望她不要過於的專注在身高這件事上,可以看到「身高」這個特徵背後可以做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花了幾個晚上一起共讀和復習這些內容,那小C因為身高這件事引發的情緒問題解決了嗎?--- 答案是:沒有。 2 繪本來幫忙 孩子哭鬧還在繼續,我就想到了需要請出她最愛的繪本之一《艾瑪花格子大象(Elmer)》來幫忙了。《艾瑪花格子大象》這個系列的故事中講了一頭花格子大象艾瑪非常的與眾不同,但她卻很受歡迎。 我們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和孩子一起讀了二十幾本關於艾瑪的故事,和她重申:花格子大象並沒有因為自己與其他大象的不同而討厭自己,相反她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並且對他人很友善,積極的幫助朋友,從而受到大家的喜愛。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系列的繪本故事,幫助小C了解: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這是非常快樂的事,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朋友都必須是一模一樣的。因為「你就是你,無人可替代。」 很遺憾,這次花格子大象艾瑪也沒幫上忙。 3 共情 - 談論媽媽的成長經歷 提到孩子的情緒問題,現在大家都流行使用「共情」這個技巧。我一直覺得,共情的首要條件是需要向孩子表達感同身受,只有我們真正的具備了同理心,我們才能走到孩子的心里,孩子也會明白我們是真的理解她的感受了。 在小C因為「長得比朋友高」而引起的困惑這件事上,我是真的感同身受的,因為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因為「長得比朋友高」而長時間處於討厭自己的狀態,我也特別羨慕朋友們的普通身高,真希望自己和朋友們能夠一樣。所以我真切的理解她的感受,這樣的共情對於我來說也不難。 小C每天睡覺前,我們都會有一段母女聊天時光。有時候可能幾分鍾,有時候可能會聊半小時。那段時間,我們聊天的內容也是常常圍繞「長得比朋友高」這件事。我告訴她我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很多因為「長得高」而引發的問題,以及自我思考,最終接納自己的過程。 當我們聊天的時候,她完全釋然了,心情變好了,也不會哭鬧了,然後覺得自己長得比朋友高也挺好的。然而第二天,或許因為一點點小事而又觸發了她的記憶,她就立馬又大哭,喊着:「我就想要和我的朋友一樣高,我不喜歡我自己長得比她們高。」 這樣反反復復的,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小C那糾結的心情。 也許很多爸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很崩潰,但我看着孩子哭鬧的時候,反倒讓自己冷靜了,突然明白:我自己花了那麼多年才接納自己,我怎麼可能要求一個4歲的孩子在一夜之間就釋然了,完全的接納自己呢? 共情的辦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並沒有幫助孩子徹底治癒。 4 利用遊戲來幫忙 問題一日沒解決,其他該嘗試的方法還是要繼續。 我喜歡和孩子玩遊戲,遊戲不僅僅可以早教,也可以作為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好辦法。比如我們假扮長頸鹿和小兔子是好朋友,當小兔子遇到困難時候(拿不到冰箱上層的食物,吃不到最高處的草等),長頸鹿可以輕松的利用自己的身高優勢來幫助好朋友解決問題。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理解自己身體的某些特徵帶來的優勢,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遊戲起到了輔助作用,至少小C哭鬧的頻率降低了一些,每次提到長頸鹿也會破涕而笑了。 5 請老師來幫忙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小C上學的那幾天會因為身高問題而哭鬧,其他時間很少發生這種情況,所以我覺得或許老師可以幫忙想一些辦法。 和老師解釋了具體情況後,老師在學校午休時間請出了孩子們的好朋友Jigsaw Jenny(一隻毛絨玩具小狗)來幫忙。Jigsaw Jenny一般是在孩子們需要幫助或者有行為問題的時候才出動的,在小朋友心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小C非常喜歡Jigsaw Jenny,我們也期望它可以幫助小C。Jigsaw Jenny認為小C是獨一無二的,不希望她被其他人取代,而且正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才可以成為最棒的團隊和最好的朋友。 Jigsaw Jenny的單獨陪伴,讓小C興奮了好幾天。但幾天之後,一切問題回到原點。 這個時候,我有種想哭的感覺。 所有育兒技巧都失效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嘗試了那麼多辦法,那些育兒技巧也並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該怎麼做?我還能做些什麼? 我開始反思整個過程,我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真正的傾聽了孩子的想法嗎? 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了嗎? 我理解了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了嗎? 我具備了同理心,感同身受了嗎? 我嘗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那既然我自認為已經做到了這些,心里便坦然了很多。也許就像我自己經過很多年才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那也就要給予孩子時間吧。也許幾天,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但我會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幫助她。 因為自己當年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認為這樣的問題簡直是庸人自擾,所以我自己花費了很長很長時間才得到解脫。但幸運的是我的孩子會得到我的理解,接納,支持和幫助,相信她會做的比我更好。 想到這些,我覺得我需要放下那些育兒技巧,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和孩子的心是聯結的,相信我們會一起努力解決問題的,最終會排解因此帶來的負面情緒。 於是,我抱着孩子,對她說:「媽媽長得高,比很多朋友都高;因為你是媽媽的寶寶,所以你也會長得高,比很多朋友都高。只有媽媽的寶寶才會這樣的特別,這樣的獨一無二。」 小C聽了,興奮的跳起來說:「對啊,我是媽媽的寶寶,才會長得比我的朋友高。我的朋友的媽媽沒有我的媽媽高,那我的朋友肯定也沒有我長得高啊。我喜歡做媽媽的寶寶,我才是最特別的,所以長得高也沒關系啦,我肯定和我的朋友是不一樣的啦。」 原來,媽媽是如此的有魔力,只要媽媽一句這麼有愛的話,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這件事讓我最近有特別多的感觸,也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 生活是動態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幫助孩子的,也是父母。 育兒知識有必要學習,這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從容的去面對孩子的很多問題。但有時候,育兒這件事也許根本不需要很用力,一個擁抱,一句有愛的話,就可以解決問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養之道

孩子,我不欠你的說得真好

「我們很有錢嗎?」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國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所以,古語雲:「富不過三代。」 下面看一個故事,就可以更好了解中西方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差異。 「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去年暑假,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的一個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干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里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明白了...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着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孩子似乎被施了「魔法」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孩子,我不欠你的! 中國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 孩子小時候為他遮風擋雨,把一切都安排好,將他保護在自己的翅膀下面;孩子長大了,甚至成家了,中國的父母仍然里里外外給孩子操持着,他們的一生似乎都在為了子女而活,全然不見自己生活的蹤影。 無論是年輕的父母們,還是已經年老的父母們,孩子不僅僅需要我們的寵愛,他們更需要我們放手的愛!我們的子女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有能力獨自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中國的父母們,咱們要學會放手,不要再做一個生活全包的父母了。無論是教育子女,還是照顧孫輩,我們都要時刻記住,父母不欠孩子的,爺爺奶奶也不欠孩子的! 說得太好了,這個故事對每一個家庭都有深刻的意義,對我更是啟發非常大!希望全中國的每一個父母都能讀一讀這個故事! 無論是與子女相處,還是教育孫輩,都要時刻記住我們不欠孩子的,孩子需要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而我們也總有一天會退出孩子的生活,他們終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新西蘭海邊的奇特圓石什麼來頭

天氣炎熱,人們喜歡去海邊踏浪,沙子、礁石這些在海邊都很常見,但你見過海岸上有渾圓的大石頭嗎,而且還不止一個。在新西蘭南島東海岸的摩拉基小漁村附近的海灘上,就散布着五十多個大小不一、形狀渾圓的石頭,它們被稱為摩拉基大圓石,重達幾噸的大大小小的圓石緊緊相依在這片安靜的海灘上,眺望着大洋彼岸,靜靜地守護着這一方淨土。然而,最古怪的是這些大圓石並不全是實心的,還有部分是空心的。 根據摩拉基原住民毛利人的傳說,這些巨石來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大航海時期。當時的海上霸主阿雷德歐魯號不幸被重創沉沒,船上的葫蘆和番薯滾出船艙,與葬身海底的船員的靈魂纏繞交織在一起,並被沖上了岸,隨後逐漸演變成為巨石,守望着這片海域。雖然這種說法純屬傳說,但是關於摩拉基大圓石到底是怎麼來的科學家還真說不清。 散落在海灘上的奇特圓石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這些大圓石形成於始新世—古新世之間,大約距今6500萬—3300萬年。統計結果表明,在海岸線上佇立的五十多塊大圓石中,有三分之一直徑為0.5—1米,另外的三分之二直徑為1.5—2.2米,它們的形狀幾乎都呈圓形或近圓形,在那些含有裂隙或者中空的大圓石中,還能找到不少貝殼、魚齒、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遺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邱小平接受采訪時表示:「那些形似恐龍蛋的中空大圓石,如果它們恰好位於潮間帶、低潮帶中,在海洋潮汐、風化作用下將進一步分解,可能百年左右就會消失了。」 不過,完整的球形大圓石有較好的抗風化能力,這樣的大圓石還會保存相當長的時間。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大圓石仍然埋藏在海灘淤泥之下,潮汐侵蝕會不斷揭露出新的大圓石。使得這種世界奇觀長久地保存下來。 火山噴發和海底活動共同造就? 這些摩拉基大圓石是恐龍蛋化石?是外星人留下的信物?還是古代人埋藏下的文物?其實都不是,這些巨石是經大自然之手創造出來的。不過對於摩拉基大圓石的形成過程,地質學家們還有着不同的猜測。 邱小平說,新西蘭地處活動板塊邊緣,斷裂活動、板塊運動極其劇烈,火山活動頻繁。約在6500萬年前,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玄武岩被埋到了海底厚厚的淤泥中,「不安分」的海底構造帶又發生了劇烈的構造活動,產生了大量氣液壓力,繼而將海底的玄武岩給「頂」了上去。 「這就像壓力達到閥值時,壓力鍋會發生爆炸一樣,海底劇烈的構造活動提供了蒸汽爆破的動力,將海底的玄武岩炸碎,並使其上涌,開始的時候這些玄武岩是有稜角的,但在上涌過程中,由於擠壓、與周圍岩石的互相碰撞,這些有稜角的石頭被不斷磨圓,最終形成了圓球形。」邱小平說,「由於氣液中並不是純淨水,其中還溶解有碳酸鈣和二氧化硅,這些物質沉澱在產生裂紋的岩石中,會侵蝕岩石,在海水潮汐的沖刷和內部侵蝕的雙重作用下,導致了大圓石內部的溶蝕。」 海底沉積物形成的球狀結核? 然而,對於大圓石的成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地質學教授蘇新卻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摩拉基大圓石屬於沉積岩中的結核構造,形成於海底沉積物中。 蘇新指出,摩拉基大圓石最初是海水中來自陸地的泥、黏土、粉砂等碎屑,以及海水中微小生物殼體沉澱到海底的層狀沉積物,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沉積物中的流體攜帶了碳酸鈣等物質,圍繞一個特殊的沉積中心產生化學或生物化學沉澱作用,沉澱膠結逐漸向外緣發展、長大,變成了似球狀的結核。 摩拉基大圓石的「生長」過程很漫長,大概經歷了400萬年。這類圓形的結核通常形成於水體較淺的海域,後期的板塊構造運動將這些大圓石及其周邊沉積一起「推升」,從而使其暴露在海岸邊上,潮汐和波浪將周邊顆粒細小、沒有被膠結的沉積物沖刷帶走,便留下了這些大圓石。 蘇新指出,在大圓石形成過程中,由於上面覆蓋的沉積物逐漸加厚、對不斷埋深的大圓石產生了壓實作用,一些大圓石不堪重負而導致壓裂,形成了從內向外的那些網狀的龜裂紋。而少數中空的大圓石,其沉積中心可能是一些類似膠質的物質或者是生物骨骼,在後期遭到破壞和溶解了。 「事實上,沉積岩中的結核構造和各種成分的結核在地質上是非常常見的,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類似摩拉基大圓石的結核巨石。」蘇新表示。 其實,地質學家已經在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比如,新西蘭北島赫基昂加港的沙灘上也有,最大的直徑足足有3米;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坎農博爾河沿岸,這樣大型的球形結核,最大的直徑也有3米,猶他州東北部和懷俄明州中部發現的球形結核直徑則達到了4至6米,十分驚人。 此外,新西蘭當地的考古機構認為,圓石是海底生物與特有的地質結構相結合,通過化學反應生長而成的。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說法都沒能找到切實有力的證據支持,因此這些石頭形成的原因還有待考證。這些神秘的圓石景觀壯麗,帶給人巨大的震撼,也讓人為大自然的神奇而深深感慨。 相關鏈接 喝水會長大的石頭 除了摩拉基大圓石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奇特的石頭,有的石頭會發出聲響,有的還會長大。 這種石頭在羅馬尼亞的一個村落里被發現,當地人給它們起名叫特洛萬特。據說這種石頭能在水的作用下不斷生長,而且生長速度特別快。能從四五斤重的小石頭,長成成噸重的巨石。這種巨大的變化,讓當地人都摸不着頭腦。為了進一步弄清石頭的特性,當地的科學家對石頭進行了研究。科學家指出,這種石頭已經有600萬年歷史,由水、泥土以及其他物質組成。一些科學家表示,這種石頭含有特殊的礦物質,只要接觸水便能快速生長。還有一些科學家切開了這些特洛萬特,發現在石頭內部竟然有類似樹木的年輪。如今對於這種石頭為何喝水會長大的說法有很多,但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答案。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科技天下

德國的人才如此之多,必定和教育制度有關…

德國小學有1-4年級,小學生10歲時畢業,家長、老師決定上哪類中學 德國中學種類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種。我上過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簡單的,學生16歲(10年級)就畢業,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沒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繼續學習。當然理論上Hauptschule畢業生是可以考進Gymnasium的,但由於Gymnasium課程比Hauptschule難許多,所以基本沒人會去想這條路。 Gymnasium是最難的,只有這兒的畢業生才可以申請大學(18歲畢業,13年級)當然上什麼大學,什麼系是得看你的畢業考成績的(相當於國內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下午上課(因為德國中學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選修)。至於3外(正常學校有德語、英語)基本屬於選修,一般從7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選一門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學校而異)到11年級之後就可以不再學3外了(當然,如果你願意,可以繼續) 拉丁語並不是必須的,當然如果你想學生物活化學,最好學一下,大學招人時會優先考慮。 至於課表,我總計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語 數學 英語 化學 物理 生物 政治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學(宗教還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級以後可以不學) 美術 或 音樂 地理 歷史 體育 AG 由於我只上過這兩所學校,其他的並不清楚所以不作評價! 總的來說我覺得德國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歲時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雖然有點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斷但在10歲就決定今後的路(能否上大學,干什麼職業,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點太早了?比如這次狂歡節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這似乎已成慣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學生品質差,放假會到處亂喝酒,擾亂社會治安。這點我很不認同,因為這兩所學校的人我都接觸過,我覺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質並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還勝過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覺得他們是天之驕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學生。 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個朋友,喜歡畫畫,想當設計師,但不行,因為10歲那年別人認為他就是一當藍領的料,所以沒送他進Gymnasium,上不了大學,他就沒有資格去考設計,只能當建築工人了。可能這種體制是可以降低失業率,保證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職業歧視也在這種制度下產生了,我覺得,可以分不同類的學校,可以在中學階段就決定你的將來,但可不可以晚一點?最好在14歲左右,讓學生成熟了以後,給出自己的想法,再參考老師、家長的意見,決定。而不像現在,由老師和家長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畢竟,大器晚成的人還是不少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別把錯都推到手機頭上 你真的去了解過孩子嗎

5000多人參與浙江24小時APP調查,85%家長很困擾教育專家和醫生一針見血指出—— 別把錯都推到手機頭上你真的去了解過孩子嗎 「今年暑假,你遭遇過這樣的手機戰爭嗎」,我們在浙江24小時APP和錢江晚報教育微信公眾號「升學寶」上發起了調查,有5000多位家長參與投票。 大家都意識到了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可也明白在如今新媒體時代,「70後」與「10後」之間對於網絡已經有了不同理解。是堵還是疏?如何疏?如何堵?這個難題,困擾着包括錢報記者在內的家長們,我們該怎麼有效面對信息時代和電子產品這把雙刃劍? 來自校長的建議 給足孩子豐富的生活 讓他們沒時間玩手機 對於孩子玩手機的現象,杭州市九蓮小學校長蔣曉認為手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強制性地制止孩子玩手機只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在蔣校長看來,家長首先要思考孩子愛上玩手機的原因。「現在很多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管孩子,一放暑假,就放在家里由老人帶,孩子自己沒有豐富的生活,和老人玩不起來,大家們大多各有各的安排,在沒有其他事可以做的情況下,玩手機、看電視幾乎成了他們唯一的娛樂。」 孩子是最會看樣學樣的,在家看父母玩手機,出去看見別的人玩手機,既然大人們都玩得不亦樂乎,那肯定是因為手機很好,孩子們這麼想,就很自然地產生了興趣。於是,當孩子玩遊戲正玩得興致勃勃,突然要被停止,自然會和家長起衝突。 蔣校長覺得父母必須認清事情的本質,盡可能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比如,游泳、打球、旅行……如果孩子非要玩手機,可以約定玩手機的條件以及時間,遇到哭鬧也不能妥協,因為一妥協,孩子下次一定還會採用這種方式來延長時間,這可以培養孩子准時守信的品質。當然,讓孩子玩手機,也要關注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也要關注玩的內容,暴力色情的更要引起高度重視。 杭州天杭教育集團副校長黃曉君持相似的觀點。在她看來,現在孩子使用手機是無法避免的,手機和網絡是學生與外界接觸的主要平台,在暑假里老師也會布置一些藉助手機的作業,比如日常打卡等。「暑假前,家長最好能和孩子約法三章,制定好使用手機的規則。」 來自專家的分析 家長不要「自以為是」 事先交流非常重要 在杭州市教科所家庭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韓似萍看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手機衝突,問題並不出在孩子玩手機上,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她曾和一個高中生聊過玩手機這個話題,在學生看來,手機是他們做作業時的夥伴,如果遇到難題困惑,可以藉助手機拓寬思維;平常的學習生活太緊張而無趣,手機里有很多有趣的信息,看起來非常過癮;他們可以通過手機里的社交平台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不願意和身邊的大人傾訴,手機就成了他們的『樹洞』,是他們發泄日常情緒的工具。」韓老師認為,當家長發現孩子使用手機時,應當先聽取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而非一味地站在大人的角度指責孩子。 同時,家長還應該避免一些「自以為是」的固化思維。韓老師就遇到過一個家長,她抱怨孩子周末做事太磨蹭,起床、吃飯都拖拖拉拉,也經常因此和孩子發生衝突,但是經過一番深入了解,韓老師發現這個孩子「只是覺得放假了就應該好好休息,睡個懶覺或是玩玩手機」,而在家長的潛意識里,認為即使在周末孩子也應該非常自律,當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家長預期時,家長就要生氣忍不住批評孩子。許多時候家長會下意識地用自以為「對」的准則去要求孩子,在確立准則時並沒有事先與孩子確認過,有時候他們自以為「對」的准則,可能並不適合孩子的實際需要。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也應該更加注意,在孩子使用手機時不能強制性地將孩子手機沒收,尤其是在孩子玩遊戲在興頭上時,忽然將手機收走,他們一定會很氣憤,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這樣的行為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身份不被認同。因此,在處理手機問題時,事先交流非常重要。 來自醫生的警告 不僅僅會影響視力 更可怕的是阻礙發育 從成長的角度看,浙江大學醫學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奚望認為,學生應避免長時間玩手機遊戲。研究表明電子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方面遊戲中豐富的畫面有助於孩子視覺發育,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反應力;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過多使用手機遊戲不利於社交,以及正常的情緒控制發育,造成情感障礙或社交障礙等,更不要說大家都知道的影響視力了。 同時,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多媒體設備正在改變人腦的工作方式,使我們關注於事物的細節,而非對其進行整體把握,從而較難完全理解信息。 研究人員選取了300名志願者,對其進行4項測試,測試發現,閱讀紙質信息的人比閱讀電子產品信息的人,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換句話說,經常閱讀紙質內容的人更聰明,並且善於全面理解內容,而電腦閱讀會讓你死磕細節,很難把握整體。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就為了兩小時手機使用時間 初一男生簽協議按手印

如何把孩子從手機里搶回,家長們急了怎樣把手機從父母那里拿出,孩子們也急了 就為了兩小時使用時間初一男生簽協議按手印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暑假就是一場和手機的戰爭。必須打敗手機,才能把孩子搶回來,好好寫作業。 為讓孩子放下手機遠離遊戲,不少杭州爸媽上演了與孩子爭奪手機的大戰,簽協議、按手印、發獎金……簡直無所不用其極,然而結局卻出人意料。錢報記者跟不少家長聊了聊,找到了幾個典型案例,里面可能就有你們家的影子。 故事一 每天陪爸爸吃午飯就為了求開機密碼 今年暑期,六年級學生小孫每天中午11點都會准時出現在爸爸單位的食堂,和爸爸一起吃午飯。飽餐過後,小孫的頭等大事是掏出手機,讓爸爸幫忙打開。「他每回來我單位,會忘記帶鑰匙、帶水,但從來不會忘記帶手機。」孫爸爸嘆了口氣告訴記者。因為兒子這次期末考成績不錯,所以允許他暑假每天玩1小時手機。當然,小孫每天要獲得此項福利,必須要完成當天的所有任務,包括作業、運動等。 「孩子大了,但我們還是不願意把手機的支配權交給他。」孫爸爸說,手機上的網絡遊戲對孩子來說誘惑太大了,一旦把持不住,容易沉迷其中。 孫爸爸的這套理論,來自兩年前的經驗教訓。在小孫四年級時,他覺得兒子長大了,應該有一定的自控力了,所以把手機的支配權給了他。「剛開始沒什麼,有一天我敲門走進他的房間,看他表情有些慌張,我就問他要手機,他竟然說手機找不到了,還裝模作樣在房間里到處找。」孫爸爸當場戳穿兒子的小把戲,一頓嚴厲斥責後,小孫交代他之前玩了一會遊戲。 孫爸爸給了兒子一個改正機會,沒有收回手機。結果一個星期後,他發現兒子竟然凌晨兩點還在被窩里玩手機。從那以後,小孫要使用手機,必須要從父母那里拿。孫爸爸還專門給手機設置了一組超復雜的密碼。 「現在的小孩太聰明,簡單的密碼會被破譯,只能設置復雜一些。」孫爸爸說,千萬不要輕視手機對孩子的吸引力,還有他們的「聰明才智」。據他回憶,有一次,小孫玩好手機後,他沒有及時收回,因為手機屏幕是關着的,所以沒在意。一個小時後,他突然發現兒子又在使用手機了,以為密碼又被破譯了。一問才知道,兒子下載了一個「黑屏」的屏幕保護,他以為是關機了,其實手機沒關。 故事二 簽協議按手印達到要求才能玩 小唐下學期念初一,暑假還沒有正式開始,就請求媽媽給她買手機。 考慮到初中的作業量、學業難度都要比以前大很多,還要面對中考,所以小唐剛提出買手機的申請時,媽媽沒答應。可耐不住女兒一個星期的軟磨硬泡,加上她在小升初過程中的出色表現,媽媽又心軟了,前提是簽訂一份《手機使用協議》。 根據小唐自己草擬的使用協議,今後每個周末,她有2個小時手機使用時間,但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1、保質保量完成作業; 2、上課表現良好、發言積極可增加使用時長,反之扣除使用時長; 3、考試在班級前五,根據名次獎勵時長,未進前10扣除時長; 4、周一至周五每天練習半小時古箏,周末練習一小時,未到時間在手機使用時長里扣除。 此外,每次使用完手機,小唐必須把手機交給媽媽,如果拖延歸還時間,下次手機使用時長也要相應減少。在這份協議下方,媽媽和小唐一同簽了字,小唐還按上了手印。媽媽這才帶上她去選購手機。 媽媽坦言,如此謹慎也是被逼無奈:「記得有一次,她拿我的手機玩遊戲,一口氣玩了一個多小時,完全聽不見我說話,我批評了兩句,讓她別玩了。沒想到她一氣之下,竟然把手機往地上砸,我當時嚇了一跳。女兒從小到大都很乖巧,可一玩起手機就像變了個人,我能不擔心嗎?」 媽媽一開始拒絕給小唐買手機,完全是出於本能。只是後來轉念一想,孩子出生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不讓她接觸手機不大可能。但孩子自製力有限,必須定個規矩,讓她學會有節制地使用手機。 簽訂協議後,媽媽和小唐就再也沒因為手機吵架了。「我很吃驚,她能夠自覺遵守條約,而且有了條約後,我的脾氣也好了很多,看到她玩手機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暴躁了。」媽媽告訴記者。 故事三 不玩手機獎勵100元結果母子冷戰 小狄下學期念九年級,因為馬上就要中考,一放假媽媽便和他約定:如果暑假不使用手機,獎勵他100元。「他答應得很爽快,放假頭幾天也控製得不錯,可過了2天就不樂意了,說寧可不要100元獎勵也要手機。」媽媽無奈地說。 兒子反悔讓她非常生氣,堅定了沒收手機的決心。但小狄的態度也很強烈,他氣憤地告訴媽媽,如果不還他手機,他就不寫作業。 「我實在拗不過他,雙方總要有一個人妥協,最後還是把手機給了他。不過我倆直到現在還在為手機冷戰。」媽媽告訴記者,母子二人目前的狀態是,誰也不理誰,雙方除了必要的交流外,不會多說一句話。「我早就想結束冷戰,但沒想到孩子的脾氣這麼烈,實在沒辦法。」 對於這件事,小狄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因為放暑假本來就應該好好放鬆。「平常我們學習已經很累了,為什麼暑假里想玩一會手機都不行?而且我每次拿起手機不到一分鍾,媽媽就會開始嘮叨批評我,實在是氣人。」小狄說,身邊的同學都在玩手機,在QQ群里聊天,一起玩玩遊戲是同學間的一大樂趣,為什麼家長無法理解,而且別人都可以玩,為什麼自己不行。 「其實我也會想要克制玩手機,有人在旁邊幫忙約束,我也能接受。但是直接沒收我的手機,我就會很生氣,生氣過後又有點後悔。」小狄說。 故事四 找爺爺奶奶藉手機趁着媽媽去上班玩 呂女士有兩個女兒,大寶馬上要讀六年級,二寶馬上要讀三年級,兩個孩子平常都很乖巧,而且成績優異,堪稱「好孩子」的典範。然後一到暑假,她也會被手機問題困擾。 「我沒有給她倆買手機,她們要玩手機,也是拿我的去玩。本來以為,我上班後她們就沒手機可以玩,會乖乖地寫作業,後來才知道,每次我一走,她們就纏着爺爺奶奶要手機。」呂媽媽無奈地說。 因為老人待在家里太無聊,她給家中二老買了智能手機,讓他們聊聊微信、看看視頻,可萬萬想不到,自己給老人准備的手機,最終變成了孩子的娛樂工具。 「老人的手機里什麼娛樂軟件也沒有,但孩子拿到手機隨便一摸索就全都學會了,老人寵孩子,由着她們玩。」呂媽媽說,更無奈的是,每次在她回家前,孩子就會主動歸還手機,她還抓不到絲毫把柄。「幸虧是女孩子,通常拿手機只是看看視頻,玩玩小遊戲,要是玩上了大型手遊,那就難辦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2019美國畢業生起薪最高的大學都有這些……

根據U.S.News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中值為$51,784。 然而事實上,一些校友的收入遠不止於此。 根據PayScale的數據,以下10所全國大學的的畢業生起薪中值最高。 *以畢業後有三年工作經驗且最高學歷為本科的畢業生為考察對象 10、左治亞理工 US NEWS排名:35 起薪中位數:$68,100 2018-2019學年學費: 州內:$12,424 州外:$33,020 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美國頂尖的公立大學,絕大多數本地人會稱呼學校為Georgia Tech,GT,亦或是Tech。它隸屬於佐治亞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 of Georgia)的公立學校。 在GT,你能遇到有着各種各樣的興趣和目標的人。這是一個有着無限可能,並且你可以追求自己理想的校園。GT的理工氛圍相當濃厚,它與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並稱為美國三大理工學院。有南方MIT之稱,本科工程學院人口占全校的60%(碩士和博士35%)。可以說,在GT就沒有差的工程專業。 9、普林斯頓 US NEWS排名:1 起薪中位數:$68,400 2018-2019學年學費:$47,140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成立於1746年,前身為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它是美國歷史第四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是美國獨立戰爭前僅有的9所大學之一,也是常春藤盟校的8所之一。 作為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精英式的本科教育與高深卓越的學術研究聞名於世。從2001年到2019年,普大一直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在全美大學的前兩位,其中17年超過哈佛大學排在全美第一位。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難進的大學之一,2019年的錄取率僅僅只有6%。 8、倫斯勒理工(Rensselaer) US NEWS排名:49 起薪中位數:$68,400 2018-2019學年學費:$53,880 倫斯勒理工學院成立於1824年,是一所私立大學。該校由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斯蒂芬·萬·倫斯勒(Stephen Van Rensselaer III)先生於1824年創辦,是美國最早的工科大學。在二戰期間該校還是美國軍隊的重要研究和教育機構。 RPI與許多美國著名的公司,如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朗訊、IBM、AT&T、摩托羅拉等有着廣泛的聯系。RPI既向這些公司輸送大批高品質的畢業生,又從這些公司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資助。故而RPI擁有美國高校中的第一個高科技公司孵化中心。 倫斯勒理工學院最受歡迎的專業包括:工程、計算機與信息科學與支持服務、 商業、管理、市場營銷和相關支持服務、工程技術和工程相關領域、數學與統計學。 7、伍斯特理工(Worcester) US NEWS排名:59 起薪中位數:$68,800 2018-2019學年學費:$50,530 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是一所以科學教育為基礎、組織嚴密的私立學校。成立於1865年,該校有14個院系,提供了在本科和研究生層面提供多樣的專業,包括理科、工程類學科、商科、社科及人文學科,學生可獲學士,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最富盛名的是其工程類教育。 近年來排名在US.NEWS一直穩定在40到60名。名聲好主要體現在,當地人認為WPI是培養優秀工程師的地方,就連學校教授上課也會打趣地說,我們鄰居MIT怎樣怎樣。在所有專業中,機器人專業是WPI最出名的優勢專業,申請難度應該也很大,國際生、碩士學位招的很少。 伍斯特理工學院最受歡迎的專業包括:機械工程; 計算機科學; 電氣與電子工程; 生物工程與生物醫學工程; 化學工程。 6、史蒂文斯理工(Stevens) US NEWS排名:70 起薪中位數:$69,000 2018-2019學年學費:$52,202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偽斷舍離,掏空了多少人的生活

武漢有一個網店店主,她對斷舍離上癮,剛搬進了247㎡的新家時,每隔10天就要扔一次東西,陸續扔掉了大大小小500樣東西,最後家里只剩下9件家具。 她現在購物的原則就是,每買一件進來,就會舍棄掉同類的一件物品,這樣才能達到總量平衡。 看到她空無一物的家,有人羨慕這種輕松的生活狀態;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不太現實。 我們曾經采訪過一位叫黃慶軍的攝影師,他把一些普通人的家當擺到自己房子前,用鏡頭拍下。除了生活必備的鍋碗瓢盆,江南古鎮人家里有一箱古籍,民間藝人家里堆滿表演道具…… 或許每個家里都有需要整理的雜物,人生也有需要整理的負擔。怎樣的斷舍離才適合中國人? 關於物質 斷:不是「不買」,而是學會挑剔 不買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不難,難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生活。 過去中國匠人認為造物最高境界便是「物以載道」。 一件好的器物,能夠反過來引導我們找到未來生活的模樣。 對於「買」,應當挑剔地買,認真地用。就像挑剔終身伴侶,在其身上感受到一起生活的沖動。如柳宗悅所言,「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用,彼此溫暖相愛,共渡每一天。」 舍:不是一味丟棄,而是懂得物盡其用 較之舍棄,中國人認為的是「物盡其用,物盡其美。」 中國有一門化殘缺為美的傳統手藝,叫金繕。以天然大漆粘合缺口,再敷上貴重的黃金,把原本的那道傷痕,變成光透進生活的地方。 中國人對舊物的不舍,不只是留戀回憶的溫度。不論過去或好或壞,懂得直面,才是真正的放下。即便是昨日擊傷自己的石頭,拾起來便是往後反抗生活的勇氣。 離:不是沒有物慾,而是不被物慾左右 《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80後90後占了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71%。但同時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 人對物質有欲望很正常,尤其是年輕的時候,生活本來就是由「想要」構成,有了追求的執念,所以一直往前走。但以透支去追求虛榮,過着不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物慾只會把人困在苦悶的漩渦里。 柳宗悅曾說,「良器能純化周圍的一切,人們的心慌意亂, 也能因此而心平氣和。」 關於情感 斷:摒棄無意義的社交 眼下這個講人脈的時代,不少人微信里有幾百上千個好友,總有回不完的信息。真正友誼,不需要親密無間,看起來素淡,但有着深入靈魂的交流。 梁實秋和冰心留學時演話劇結識,回國之後,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平時主要靠書信字畫的往來。梁秋實生日時,冰心送過他一幅字: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實秋最像一朵花。這幅字被梁實秋隨身攜帶,直到他病逝。 真正的友誼,是愛對方的思想、性格、作品,更甚於愛他這個人。 舍:死去的愛情,好聚好散 人生會遇到很多人,即便曾經愛得海枯石爛,事業不同,興趣不同,分別無可奈何又無可挽回。分別不必難過,但切忘好好告別。 徐克和施南生即使婚姻不再,她依然是他公司的總裁,她的名字依然會出現在他影片里,他們依然會攜手同行,從十指緊扣變成了兩手相握…… 因愛生而聚,情淡而離,一起時好好愛;分開,各自安好。 離:和諧的親情,是留有距離感 「中國式父母」,一句「為了你好」,就能反駁孩子們的所有反抗。從小就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大學時給孩子選專業;讓在北上廣打拚的孩子回家考公務員…… 這些愛,有時來自父母內心的焦慮,比如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於是焦急讓孩子養生;比如工作不穩定,於是讓孩子考公務員。 過分管束,過分傾倒了自己的焦慮,反而讓兩代人越來越疏遠。人生終究屬於自己的,長輩訓言可以是寶貴的人生指南,最終走哪個方向、走得快或慢,應該自己決定。 關於精神 斷: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現代都市人懼怕孤獨,為了合群趕赴各種應酬,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慢慢失去自我。 人始終要脫下偽裝,學會享受孤獨。獨處,是從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中出走,回歸內心的平靜。 朱熹喜歡花半天時間靜坐,獨處時心境澄澈,是妙悟世間真諦最佳狀態;歐陽修在萬籟俱寂的夜里讀書,在書中與古人私語,在孤獨中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獨處讓人清醒,看清自身的渺小,不為浮名虛利所迷惑,不囿於得失與成敗。 舍:孤獨治癒庸俗 許多人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擔心自己下次能不能得到更好……太想獲得外界意義上的認同,反而聽不見自己內心。這樣的心,自然變得庸俗。 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或許才是治癒庸俗的良藥。 蔣勛年輕時,曾背着包,帶着兩件襯衫,一個人去旅行。他看見流浪的人是如何生活,看過家徒四壁的人,卻能一開心就脫了衣服在水里唱歌跳舞。 也只有一個人行進,才能不斷地與自己對話。唯有見過各種生活,方知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離:人活到極致,是素與簡 盲忙是現代人最大的通病,想要的很多,但沒有一樣是正在想追求的。其實歷盡世間喧鬧浮華,便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貴;嘗遍天下美食,便知曉清淡的歡愉才是人間至味。 宋朝詩人林和靖舍名舍利,草廬為居,屋前種梅樹,賣梅子維持簡單生活。他時常往來煙水之間,看白鶴起舞,隨口吟詩,將一生過得詩情畫意。 越高貴的人,越樸素: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中現,人情淡始長。 舍棄,為了把精力留着追求心中摯愛。斷舍離,不過是叫我們在擁有和舍棄的一次次選擇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 跟風或者強迫自己斷舍離,何嘗不是一種執着?斷舍離也好,其他生活方式也好,不過是讓我們活得舒心,那又何必在乎扔與不扔。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每個月160塊德國孩子零花錢越來越少

「德國孩子的零花錢越來越少!」德國《時代周報》8日報道稱,德國多家媒體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4歲至13歲的孩子,平均每月的零花錢為20.52歐元(約合162元人民幣),比兩年前減少了大約4歐元。 調查結果還顯示,3/4的孩子被允許自己管理現金,父母不干涉。70%的兒童用錢買零食,52%的兒童買雜誌和漫畫。對於孩子零花錢減少的原因,專家認為,主要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通過電子化方式給孩子送禮物,如下載音樂、電腦遊戲等。除了零花錢外,德國孩子每年在生日和聖誕節時平均獲得158歐元的現金禮物。 專家建議家長按「零花錢公式」給孩子零花錢:6歲到12歲的孩子,零花錢為每周0.3歐元到0.5歐元乘孩子年齡;13歲至19歲的青少年,零花錢為每月2歐元至3.6歐元乘孩子年齡。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人到中年,要學會「不合群」

是不是,在你年少輕狂的時候,喜歡追求刺激,也喜歡熱鬧,所以你總是處在人群的中央。 那個時候,你身邊總是圍繞着很多人,他們有些與你真心交往,有的與你虛情假意,但是有什麼關系呢?只要不孤獨就好。 可是,待到中年,你的思想也變得更加的成熟,不再像從前般不顧一切,也不再如過去般愛好熱鬧。 到了中年的你,開始慢慢的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開始愛上了孤獨的感覺,你不再害怕身邊沒有朋友,因為你學會了辨別人心。 「不合群」並沒有什麼不好,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是享受寂寞的。 人到中年,無論是誰,都更成熟了,也該成熟了。 前半生,看盡了人世間繁華落盡,也看遍了繁花萬千,看透了人心冷暖,看開了人生苦短。後半生,便要學會承受孤獨,即使不能兼善天下,也至少做到獨善其身。 人到中年,就要與優秀的人在一起,不要與其他人同流合污。 年輕時,為了工作,為了生活,即使心高氣傲、銳氣難當,也會說服自己忍氣吞聲,與那些人周旋。 到了中年,雖說也有自己的工作與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更是辛苦。 可此時,不必再強求着與那些污濁之人沆瀣一氣。即便是顯得那般「不合群」,可自己內心是滿足的、是快樂的便好。 人到中年,便無須與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勉強相處。 人生在世,最主要的是愛自己,如此,才有能力和精力去愛別人。 年輕時還會因為種種原因暫且與他們相處,可到了中年,便無須強求自己。 既然不喜歡,便無須忍受,自己快樂,最為重要。人到中年,要學會「不合群」,享受「不合群」帶給你的孤獨感。 人到中年,經歷了坎坷,也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慢慢的,你會明白許多曾經不明白的道理,也會逐漸的感受到了人心的不古。 漸漸地,你會明白,真情和開心最為重要。所謂的「不合群」,不過是不再想去取悅和迎合他人罷了。 往後餘生,追隨自己的內心,也別忘了初心。 有時候,你真的無須太過在意他人的目光。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只會讓你越來越累,這種壓力,會束縛得你越來越喘不過氣。 其實,你應該是為自己而活,為你愛的人而活。畢竟,人生短短數十載,若是連自己都活得不舒坦,若是連自己的愛的人讓你,都護不了周全,又怎麼對得起來世間走的這一遭。 或許,在許多人看來,「不合群」便是情商低,便是不適應社會需求的表現。 可事實並非如此,「不合群」不過是盡量避免與自己討厭之人交流相處,不過是少了些許迎合與取悅。 「不合群」,是拒絕平庸,是變得更加優秀。人到中年,便要活出自己,也要活得開心。 對於那些本來便沒有資格獲取你的尊重與笑顏的人,又何必勉強地說笑。 往後餘生,學會「不合群」。拒絕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與優秀的人並行,你才會更加優秀,與你喜歡的人相處,你才會更加快樂。 愛而不得的人,就算了吧,融不進的圈子,就不要硬擠,人到中年,你要學會「不合群」,而且享受這種「不合群」。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哪吒》爆火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受委屈

如果你的孩子生來就頑劣不堪,被所有人討厭,你會怎麼辦? 最近大火的電影《哪吒》中,哪吒父母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哪吒剛出生時,就被認為是妖怪,身體里的魔性難以馴服,而且出生三年後會被天劫摧毀。所有百姓請求李靖殺了這個禍害。 李靖卻說:他是我兒,他日闖出禍端,我用性命相賠。 旁人都嘲諷他、欺辱他,只有媽媽堅定地告訴他:別怕,有娘在。娘知道你是個好孩子。 為了幫助哪吒獲得認可,解除誤會,父親挨家挨戶磕頭求村民參加哪吒三歲的生辰宴。甚至求下「替死符」,希望用自己的命換兒子的命。 哪吒多像我們現實中的熊孩子呀,天生不完美,會任性、會淘氣。 但是父母的理解,給了他無限的力量,讓他有了與命運抗衡的勇氣。 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無論發生什麼都始終和他站在一起。這大概是世上完美父母的模樣了。 可現實中,許多父母同樣為孩子操碎了心,卻和孩子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不久,在雲南發生的一起悲劇,讓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揪心。 孩子長期在學校被霸凌,卻從未將此事告知媽媽。 直到有一天,孩子像交代後事般給媽媽打電話,媽媽這才起了疑心,連忙趕去找他。 可這時,孩子已經坐在窗台上,准備跳樓了。 「媽媽放開我,我不跳,就抽根煙。」這是孩子縱身一躍前,和媽媽說的最後一句話。 看完這則新聞,我如鯁在喉,腦海里浮現出無數個問號: 為什麼受了委屈卻不告訴媽媽? 為什麼寧願去死也不讓媽媽幫助自己? 為什麼?! 也許,是孩提時不慎摔倒哇哇大哭時,想要得到媽媽的安慰,媽媽卻說:又沒受傷,哭什麼哭,堅強一點! 也許,是比賽失敗心灰意冷時,想得到媽媽的鼓勵,媽媽卻說:讓你平時不努力吧,這下可倒好。 也許,是被同學欺負滿腹委屈時,想找媽媽撐腰,媽媽卻說:都是同學嘛,咱別跟他計較……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 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摧毀一個孩子,敷衍他三次就夠了。 看起來都是小事,可就是這樣一件件的小事,在孩子和媽媽之間築起一座高高的牆,日積月累,孩子有再多的情緒,你也看不見了。 因為,他的心門永遠對你關閉。 畢竟,像哪吒父母一樣看見孩子的真實感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視角里,用自己的方式愛着他。 那,作為父母還能怎樣才能讀懂孩子呢?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里去。」 說這話的人可不是我,而是著名心理學專家李松蔚,聽聽他和女兒的故事,或許能有所啟發。 北大心理學博士畢業的李松蔚,曾是清華大學的老師。 15年來,他只研究一件事: 如何用心理學中看似虛頭八腦的理論,來解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作為「接地氣」的心理學者,除日常的研究工作外,他還熱衷於回答網友提問,在知乎僅回答了151個問題,就收獲了46萬點贊,和35萬關注。 作為更懂孩子的「讀心奶爸」,他每舉辦一次直播,就能吸引上萬人參加,單場直播最高參與人數達2萬多人。 由於在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兩個領域有深厚經驗,並且人氣超高,他還成為熱門綜藝節目《奇葩大會》、《非正式會談》的特邀嘉賓。 心理學專家千千萬,為什麼大家都愛李松蔚? 那是因為,在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常常因為「劍走偏鋒」而產生奇效。 就拿他自己來說吧,他的女兒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在成長過程中也鬧過不少讓父母頭疼的「小插曲」。 比如,女兒在學游泳的時候,非常怕水,總也學不會。 教練越告訴她不要害怕,越適得其反。 李松蔚得知後,悄悄告訴女兒:每個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接納女兒害怕的情緒,再重新完成對於「害怕」的構建,讓女兒知道「害怕」其實是個好東西,這時她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現在,女兒已經學會游泳,一下水便像小海豚一樣自在。 不把負面情緒看成一個問題,而把它看成是克服心理障礙的利器,這就是李松蔚的獨特視角。 而父母的理解也是有力量的,能改變孩子的想法,讓他從心底里接受你的建議,而不是被迫服從你的意志。 在李松蔚看來,很多時候,父母讀不懂孩子,只是因為方法錯了。 有一次在圖書簽售會上,一位媽媽提了一個令她非常苦惱的問題: 孩子特別調皮,每次玩總是磕傷自己,怎麼說都沒用。到底該怎麼辦呢? 李松蔚告訴她:你好像已經把他定義成了一個沒有能力自我保護的孩子,可是我想給他一個新的定義,他是一個勇敢的、愛探索的孩子。 後來,這位媽媽按照李松蔚的指點,漸漸地,孩子果然很少再受傷。 其實,做了爸媽的人都能理解,平時處理工作和各種瑣事,就已經夠累了,孩子若再調皮、不聽話、哭鬧,簡直是要了命了。 於是,你要麼耐着性子跟他講道理,要麼簡單粗暴地制止他的行為。 可往往卻適得其反。 其實,不是你錯了,而是你和孩子之間溝通的管道沒有搭建起來。 在孩子脆弱、幼小的內心,多希望你也能理解他的委屈、難過、失望,能夠和他站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問題。 3~15歲是孩子心理形成的關鍵期,在這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母。 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成為高情商、有自信、敢爭取的人,讓他的一生都因為家庭而得到治癒。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別愛太滿,別睡太晚,別管太多

人世間,我們來來往往,分分合合,笑笑哭哭,嘗盡人間酸甜苦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為他人而活。 我們傾盡全力,勞神費心,到頭來,卻受傷最深。 我們能夠做好三點,人生便會更加有趣,更有意義。 那就是: 別愛太滿,別睡太晚,別管太多。 別愛太滿,要留三分愛給自己 《菜根譚》里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人的感情,也是這樣,七分留給他人,一定要留三分給自己。 愛的剛剛好,才是人間大智慧。 一位姑娘,瘋狂地愛上了一位男士。 在她眼里,這位男士,渾身都是閃閃發光的氣質。 就連缺點,也令她着迷。 她為他的點滴付出、細微關懷,經常出現在她的微信里。 她還多次暢想披上婚紗時幸福而甜蜜的場景。 然而,一年時間不到,卻看到她朋友圈里滿含淚水的側面照,下面寫着: 「從今後,不問過往。從今後,要對自己好一些。」 為愛傾心付出,最終卻丟了愛。 留一份愛給自己,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電影《我的早更女友》中,女主問男主: 「無條件的愛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發言權的嗎?」 男主誠摯回答: 「無條件的愛啊,那肯定是安全意識薄弱導致的不良資產過高,收支平衡那才叫愛呢,你給多了你知不知道?」 錢鍾書與楊絳長達六十餘年的愛情,可稱為愛情經典。 楊絳「下嫁」給了家庭條件較差的錢鍾書。 她放棄清華大學學業,陪錢鍾書出國留學。 為支持錢鍾書寫《圍城》,包攬了所有家務活。 但楊絳的愛,卻是有分寸的,錢鍾書也有表現機會: 他堅持幾十年做早飯,吵架時一直讓着楊絳。 《圍城》出版,序中感謝楊絳「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還稱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愛,是需要雙方互動的。 愛得太滿,物極必反。 別睡太晚,健康的人活得最賺 畢淑敏在《你要好好愛自己》中說: 如果這一世,你能愛惜身體珍重靈魂,那麼從這個港口出發,你會成為一個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駛入珍愛他人珍愛萬物珍愛世界的寬廣大海。 身體是改革的本錢,健康的人,活得最賺。 但現實卻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毀着身體。 有數據表明: 超過70%的年輕人有熬夜習慣,90%的年輕人猝死、腦溢血、心肌梗塞都與熬夜有關。 熬夜會造成心髒疾病、免疫力下降、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等15種問題! 好多人,過着「敷着最貴的面膜,熬着最長的夜」的生活。 白天,睏乏的你,下決心說一定早睡。 結果,晚上十二點過了,你還在刷朋友圈、追劇。 而對感情,歌曲《別愛太滿別睡太晚》中勸你: 「別在深夜偷偷想念,沒有愛的人會說晚安,孤單的心會更孤單。」 你熬的不是夜,是你的命! 你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才有更好的生活等着你。 不開心的事,請及早忘記;過不去的坎,請別再放在心上。 別忘了那句扎心的話: 一個男人拚命掙錢卻不注意健康,等於是在給另一個男人打工! 女人也是這樣啊,熬夜熬成黃臉婆,或者有了健康問題,就是在給另一個女人騰地方啊! 別管太多,要懂得給對方留白 曾看到過一句話: 黃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的角。 很多時候,你只需要管好自己就行。 對待他人,哪怕是親人、愛人,也要懂得給對方留白。 前段,北大超級學霸吳謝宇弒母案讓無數人震驚。 吳謝宇自小成績優異,看起來敦厚可親。 他中考第一、北大學子、GRE成績全球前5%。 這個從小就循規蹈矩的完美孩子,是母親謝天琴極度「要強、忠貞、刻板、道德潔癖」的模板。 但越是被壓抑的人,追求自由的欲望就越強烈。 一旦自由、愛情受阻,就會導致極端情緒爆發。 哪怕是弒母,都無所畏懼。 管的太多,看似是為別人好,卻最終毀了他人又毀自己。 台灣一位女作家,對孩子讀書學習和追求人生方向,看的很重。 但她卻並未給兒子太大的壓力,而是給他足夠多的自由。 看到孩子抽煙,她恨不得把煙從孩子的嘴里拔出來。 但理智告訴她,兒子早已不是她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 她於是少管了許多事,悠閒許多,兒子的壓力也小了。 懂得放手,是人間最大的智慧。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一直是兒子忠實的「保姆」。 朱雨辰上大學時,朱媽媽一手包辦宿舍鋪床等事宜。 她堅持十年,每天凌晨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朱雨辰外出拍戲,她就跟劇組,幫他做飯。 「他的每段感情我都知道,而且我都會干擾。」 她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完全沒有自我。 管的太多,72歲的老母親,一定很累很累。 但40歲依舊單身的朱雨辰,真的舒服嗎? 管的太多,身累,心更累。 出力,還不討好。 人生旅途中,沒有誰必須一路陪你走。 總有一條道路,需要你一個人走。 總有一段感情,需要你及時忘記。 總有一種健康,需要你自己呵護。 總有一種智慧,需要你學會放手。 餘生不長,從來就沒有來日方長。 好好愛自己,沒有人會心疼你。 你好,世界便是你的; 你不好,世界都是別人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見不得身邊的人好,是一種愚蠢

把心胸放寬,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 ——茲心 綠葉希望花朵枯萎,卻不知花落之後是葉的凋零。 黑夜希望白晝逝去,卻不知晝盡之後是新的輪序。 萬物相連,眾生相依,冥冥之中,皆是天意。 人最大的愚蠢,不是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是內心對他人的惡意。 不盼別人好,是一種病 有人說,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你辛辛苦苦工作高升,有人暗暗希望你明天就被開除。 你忙忙碌碌一年生意興隆,有人暗暗希望你明天就天降災禍。 總有人以看別人倒霉,盼別人倒霉為樂,別人倒霉一點他們仿佛中了巨獎一樣高興。 不盼別人好,其實是一種紅眼病,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嫉妒他人。 人為什麼會妒忌他人,會產生嫉妒情緒呢? 是因為內心欲望的增長及深藏的攀比心理。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望人窮通常出現無能的人身上。 只有當能力與野心不匹配時,才會害怕別人展露能力,超過自己。 很多時候,越親近的人反而越不希望你過得好。 梁啟超開始嶄露頭角時,是康有為給了他提攜。 當梁啟超成為領軍人物後,對於年輕的無名後輩,他也不吝給與他們幫助。 唐才常、 章太炎等也由梁啟超的介紹,分別與孫中山先生相識。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如果別人比我們優秀那就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就是了。 把心胸放大,世界不是只有你面前的一畝三分地,不盼別人好只能讓自己心理不斷失衡走上邪路,好好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道。 越贊美,才能活得越美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棵樹,那贊美就是光,越贊美,人才能活得越美。 見不得別人好,不一定只是暗地里的心思,還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語打擊及背後搗亂。 言語是一柄看不見的刀,往往能夠傷人於無形。 不盼別人好的人,往往會言語刻薄,以打擊別人為樂。 人要想活得幸福活得開心首先離不開自信,而自信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來自他人的夸獎與贊美。 與不盼別人好的人長期相處,在他們言語打擊下,人的自信可能會被摧毀,變得自我懷疑,做事畏首畏尾,那人生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徐志摩在投入梁啟超門下後,梁啟超為徐志摩以後考慮建議他出國留學。 在徐志摩出國後,梁啟超也曾多次寫信鼓勵他。當其學成回國後,更是安排其作為泰戈爾訪華期間的翻譯。 多多贊美他人吧,不要吝嗇自己的言語。 給他人贊美鼓勵的同時,你也會收到他人反饋的笑臉與好意,在一個充滿善意的環境中,好運也會降臨在你身邊。 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 記得有一句廣告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細細想來,其實很有道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多個朋友多條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與人為善總是比給人添堵好。 盼自己好的最簡單做法就是盼別人好,「先富帶動後富」,當周圍的人都過得不錯了,整個環境也會發生變化,你也會從中受益。 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盼別人好,就是盼自己好。 梁啟超對徐志摩一片赤誠,對其多方提攜,而徐志摩對待老師的好意,也回饋了自己的真心。 在梁啟超病重的時候,徐志摩在外多次去信「第一事急於要問的是梁先生的病,聽說蹇老有電來,說病情不輕,不知如何?」 「梁先生病況如何?到滬三日,未聞消息,或有轉機耶?盼去協和一問。」 在梁啟超去世後,徐志摩也積極幫忙為老師出版遺稿。 人心換人心,你盼別人好,別人才能給你幫助,幫你過得好。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你給別人添堵,別人自然會給你使絆子。 紅眼病說好治也好治,說難治也難治,關鍵要看你能不能正視你自己。 當你心懷嫉妒事,不妨看看別人的短處自己的長處; 當你安耐不住要口出惡語時,換位思考一下想想別人的心情; 當你想落井下石給別人添堵時,考慮考慮以後的路。 把自己的心胸放大,世上不是只有你,見不得別人好,是最大的愚蠢。 茲心批註: (1)有容人之心,是一個人極致的教養。真誠地為別人的成績、進步、榮譽喝彩,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懂得欣賞別人,才會被別人欣賞。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見得身邊的人好,這是一種相互尊重,正是在對他人的尊重中,他的自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這樣的尊重,就是與人為善,自然為我們吸引來好人緣。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許多人喜歡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會覺得人生十分美好,這個世界十分美好。 (2)柴靜說的好:「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而我們每個人,正是要抱着這種推己及人的悲憫,清醒地認知到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才會懂得站在弱者角度上想問題。發自內心地把對方當回事,從而努力推動和創建一個人人平等相待、弱者也能被尊重的世界。因為,越是層次高的人,格局越高,越會懂得尊重他人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一種道德和責任。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江西硬手整頓暑期違規補課 突擊檢查45個縣區97所中小學校

資料圖:學生在上課。中新社記者 武俊傑 攝 中新網南昌8月9日電 (記者 王劍)為持續保持對違規補課的高壓嚴管態勢,江西省教育廳近日派出4個工作組,採取突擊檢查校園、走訪部分家長、學生及周邊群眾等方式,對全省11個設區市開展暑期違規補課明查暗訪,共查訪45個縣(市、區)97所中小學校。 記者9日從江西省教育廳獲悉,從查訪總體情況看,各地各校能貫徹落實省教育廳關於嚴禁暑假違規補課的「三個嚴禁、三個一律」的要求,全省中小學校暑期違規補課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江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仍然有個別地方和學校站位不高、重視不夠,對省教育廳有關政策規定認識不足,依然存在組織非高三年級學生補課、初三年級學生補課、向補課學生違規收費、違規向校外培訓機構提供教學場地等行為。」 針對上述情況,江西省教育廳暗訪組當場下達整改通知,責令立即停止違規補課行為、退回違規收費,並要求各地教育局持續跟蹤問效,督促整改落實;對發生違規行為的地方和學校,省教育廳將在2019年縣級政府高質量發展教育綜合考核中倒扣分數。 據了解,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門將於近期組織開展第二輪明查暗訪,保持高壓態勢不放鬆,馳而不息整治違規補課、違規收費行為。(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諾獎得主在哈佛的演講 我有四個忠告,為了未來所有的孩子

書房記 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榮譽博士) 最後,你們是人道主義者,我要求你們為了人道主義說話。 氣候變化帶來的最殘酷的諷刺之一,就是最受傷害的人,恰恰就是最無辜的人——那些世界上最窮的人們和那些還沒有出生的人。 ——朱棣文 01 感謝你們,讓我有機會同你們一起分享這個美妙的日子。 我不太肯定,自己夠得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人這樣的殊榮。 去年登上這個講台的是,英國億萬身家的小說家J.K. Rowling女士,她最早是一個古典文學的學生。前年站在這里的是比爾·蓋茨先生,他是一個超級富翁、一個慈善家和「電腦痴」(computer nerd)。 今年很遺憾,你們的演講人是我,雖然我不是很有錢,但是至少我是一個「書呆子」(nerd)。 我很感激哈佛大學給我榮譽學位,這對我很重要,也許比你們會想到的還要重要。 要知道,在學術上,我是我們家的異類。我的哥哥在麻省理工學院得到醫學博士,在哈佛大學得到哲學博士;我的弟弟在哈佛大學得到一個法律學位。 我本人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我想我的媽媽會高興。但是,我錯了。 消息公布的那天早上,我給她打電話,她聽了只說:「這是好消息,不過我想知道,你下次什麼時候來看我?」 如今在我們兄弟當中,我最終也拿到了哈佛學位,我想這一次,她會感到滿意。 02 接下來的第二樂章是送上門的忠告。 這樣的忠告很少有價值,幾乎註定被忘記,永遠不會被實踐。但是,就像王爾德說的:「對於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送給別人,因為它對你沒有任何用處。」 所以,下面就是我的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時候,不要忘記前人。 要感謝你的父母和支持你的朋友,要感謝那些啟發過你的教授,尤其要感謝那些上不好課的教授,因為他們迫使你自學。從整體看,自學能力是優秀的文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將成為你成功的關鍵。 你還要去擁抱你的同學,感謝他們同你進行過的許多次徹夜長談,這為你的教育帶來了無法衡量的價值。當然,你還要感謝哈佛大學。不過即使你忘了這一點,校友會也會來提醒你。 第二,在你們未來的人生中,做一個慷慨大方的人。 在任何談判中,都把最後一點點利益留給對方。不要把桌上的錢都拿走。在合作中,不要把榮譽留給自己。成功合作的任何一方,都應獲得全部榮譽的90%。 電影《Harvey》中,Jimmy Stewart扮演的角色Elwood P. Dowd,就完全理解這一點。他說:「多年前,母親曾經對我說,『Elwood,活在這個世界上,你要麼做一個聰明人,要麼做一個好人。』」 我做聰明人,已經做了好多年了……但是,我推薦你們做好人。你們可以引用我這句話。 我的第三個忠告是,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跟隨你的愛好。 如果你沒有愛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 我在你們這個年齡,是超級的一根筋,我的目標就是非成為物理學家不可。 本科畢業後,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待了8年,讀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後,然後去貝爾實驗室待了9年。在這些年中,我關注的中心和職業上的全部樂趣,都來自物理學。 我還有最後一個忠告,就是說興趣愛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應該只考慮興趣愛好。 當你白發蒼蒼、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時,你需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自豪。物質生活和你實現的占有欲,都不會產生自豪。 只有那些受你影響、被你改變過的人和事,才會讓你產生自豪。 在貝爾實驗室待了9年後,我決定離開這個溫暖舒適的象牙塔,走進我眼中的「真實世界」——大學。 我對貝爾實驗室的看法,可以引用Mary Poppins的話,「實際上十全十美」。但是,我想離開那種僅僅是科學論文的生活。 我要去教書,培育我自己在科學上的後代。 我在斯坦福大學有一個好友兼傑出同事Ted Geballe。他也是從伯克利分校去了貝爾實驗室,幾年前又離開貝爾實驗室去了斯坦福大學。他對我們的動機做出了最佳描述: 「在大學工作,最大的優點就是學生。他們生機勃勃,充滿熱情,思想自由,還沒被生活的重壓改變。雖然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他們是這個社會中你能找到的最佳受眾。如果生命中只有一段時間是思想自由和充滿創造力,那麼那段時間就是你在讀大學。進校時,學生們對課本上的一字一句毫不懷疑,漸漸地,他們發現課本和教授並不是無所不知的,於是他們開始獨立思考。從那時起,就是我開始向他們學習了。」 我教過的學生、帶過的博士後、合作過的年輕同事,都非常優秀。他們中有30多人,現在已經是教授了。他們所在的研究機構有不少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學。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即使現在,我偶爾還會周末上網,向現在還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學生請教。 我懷着回報社會的想法,開始了教學生涯。我的一生中,得到的多於我付出的,所以我要回報社會。 03 最後,你們是人道主義者,我要求你們為了人道主義說話。 氣候變化帶來的最殘酷的諷刺之一,就是最受傷害的人,恰恰就是最無辜的人——那些世界上最窮的人們和那些還沒有出生的人。 這個最後樂章的完結部是引用兩個人道主義者的話。 第一段引語來自馬丁·路德·金。 這是1967年他對越南戰爭結束的評論,但是看上去非常適合用來評論今天的氣候危機。 「我呼籲全世界的人們團結一心,拋棄種族、膚色、階級、國籍的隔閡;我呼籲包羅一切、無條件的對全人類的愛。你會因此遭受誤解和誤讀,信奉尼采哲學的世人會認定你是一個軟弱和膽怯的懦夫。但是,這是人類存在下去的絕對必需。……我的朋友,眼前的事實就是,明天就是今天。此刻,我們面臨最緊急的情況。在變幻莫測的生活和歷史之中,有一樣東西叫做悔之晚矣。」 第二段引語來自威廉·福克納。 1950年12月10月,他在諾貝爾獎獲獎晚宴上發表演說,談到了世界在核戰爭的陰影之下,人道主義者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相信人類不會僅僅存在,他還將勝利。人類是不朽的,這不是因為萬物當中僅僅他擁有發言權,而是因為他有一個靈魂,一種有同情心、犧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詩人、作家的責任就是書寫這種精神。他們有權力升華人類的心靈,使人類回憶起過去曾經使他無比光榮的東西——勇氣、榮譽、希望、自尊、同情、憐憫和犧牲。」 04 各位同學,你們在我們的未來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你們追求個人的志向時,我希望你們也會發揚奉獻精神,積極發聲,在大大小小各個方面幫助改進這個世界。這會給你們帶來最大的滿足感。 最後,請接受我最熱烈的祝賀。希望你們成功,也希望你們保護和拯救我們這個星球,為了你們的孩子,以及未來所有的孩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走去旅遊學院啊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鮮花裝點着麗江這座鮮活的城市,連撲面而來的春風中都夾雜着絲絲芬芳,讓人不由得心生喜悅。 剛剛看過了3月的櫻花,還沒來得及凋謝,4月的薔薇又都急忙的爬上了枝頭,朵朵競相開放。 麗江的花從來都不是吝嗇的,不管任何地方,花園、路邊,甚至的學校,都頗有「春色滿園」的味道。 而大學,更是一個鮮花集中的地方,每年花期時節,都被各色鮮花所籠罩着,成為名副其實花的海洋。 大學校園,純淨而唯美的代名詞。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沒有匆忙奔波的身影。陽光透過茂密的大樹斑斑點點地灑在小路上、草坪上,到處飄盪着花草的迷人香味,大學校園的獨特美景讓人無限神往。忘記北大、清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吧!跟着小掌的腳步,去看看身處麗江的大學校園! 旅遊學院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目前麗江唯一的本科大學。每年都有無數的外省學生慕名而來,至今已有16000多名學生。 更是因為處於麗江的關系,旅院不僅文化氛圍濃厚,更有獨一無二的景色。處於通往玉龍雪山的必經之地,以雪山為背景,抬首可望。 在這個萬物復蘇的時節中,旅院更是迎來了一個美麗而又浪漫的季節。 映雪湖 湖水藍天交相映的映雪湖,倒影里有雪山、藍天、白雲,分不清是湖水的藍,還是天空的藍。 最喜歡的就是靜靜地坐在湖邊一整天,期末的時候還有許多在這兒看書復習的同學。 ...

2019年日本大學升學率達到戰後最高水平

作者:德旺秦淮 8月8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消息,2019年日本大學(本科)升學率高達53.7%,比2018年度提高0.4個百分點,大學升學率實現連續4年提升,同時今年也是戰後日本大學升學率的最高水平。從學生性別來看,男性升學率為56.6%,女性為50.7%,相差只有5.9個百分點,性別差距逐漸縮小。另外,隨着2020年春日本推出「大學教育無償化」政策,大學升學率還可能進一步提升。 當前日本少子化進程加劇,高中生數量處於逐年減少的趨勢,為應對學生不斷減少的窘狀,日本高中不但招收全日制高中生,而且還積極拓展函授制高中生的數量來彌補生源短期的現狀,部分高中還積極走向海外,從國外獲取生源。從數據來看,2019年的日本全日制高中生數量為316.8萬人,比2018年度減少6.7萬人;函授制高中生數量為19.7萬人,比2018年增加了1.1萬,即使日本各高中都採取措施自救,也無法破解學生總體數量減少的難題。 註: 大學教育無償化是日本文部科學省2020年4月開始實施的以低收入家庭學生為對象的大學等高等教育無償化方案。這個方案除了減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費和入學金外,還發放補貼型獎學金。享受政策的對象為免徵居民稅的家庭以及夫婦和2個孩子(1人是大學生),加上標準年收入達不到270萬日元的家庭。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不靠譜的英語學習還要燒掉你多少錢?

正值暑假,朋友圈常常會看到,某某朋友孩子去了英國美國或是澳洲,參加國外的夏令營或是短期留學。 營地活動對於孩子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運動能力都大有好處。但我也聽說,有的朋友讓孩子去國外參加夏令營是為了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   這個問題,我們就比較有發言權了,丸子從六七歲開始就去參加國外營地,短則一兩周,最長三周。 雖然在營地丸子過得很是開心,也變得更自信更獨立、更喜歡挑戰。但實話實說,她的英語聽說能力,短時間可能是有了那麼一點進步,只要一回國就立刻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我幫大家算一算,孩子一個人去參加海外的夏令營,兩周的時間,加上往返的機票,花費會在三萬元左右。 如果本着開眼界、認識不同國家的人,體驗異國生活和文化的目的,我想孩子肯定是很有收獲的。但如果打着提高孩子英語能力的幌子,這個錢,家長就花得冤枉了。   誤區之一:讓孩子去國外生活一年 英語自然就好了 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孩子現在花大量的時間學英語,平時也用不着。不如以後直接送到國外學習一年,英語自然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的確,我們能看到很多小孩子跟隨父母移民到了國外,才上了一年幼兒園或是小學,哪怕之前沒有學過英語,很快就可以流利對話了。這種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通常只有12歲之前的孩子才具有。 語言學家對移民到美國的中國兒童(5~9歲)和中國青少年(12~16歲)的統計研究表明:在英語環境一年以後,9歲以下的兒童英語能力就會比漢語高,而且他們偏好喜歡使用英語,更喜歡英語環境和交講英語的朋友。 而在12歲以上青少年組,在美國生活三年以後,依然偏好使用漢語。   如果孩子只是短期去海外生活,哪怕去上一年的時間,之後又回到中文環境中,英語能力其實很能難保持下去,想要繼續進步,還是需要堅持長期學習英語的。 我們就見過這樣的例子,任潛知是童書媽媽北京讀書會書友的孩子,現在11歲了。他6歲左右跟着媽媽,去美國生活了半年。媽媽說當時是有不少英語的輸入,但是任潛知真的一直沒什麼輸出,也沒有發生別人說的英語上的神奇突破。 而且那個時候任潛知特別不愛說英語,大部分時間只願意用手比劃跟人交流,這讓他媽媽一度認為自己這孩子可能就是不喜歡學英語,缺乏學語言的天賦。 為什麼12歲是一道門檻呢? 為什麼12歲之前的孩子才具有這樣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奇妙,除了年紀小的孩子可以將自己學習母語的能力,遷移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上,還有一個關鍵——不同年紀的孩子日常聽到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小孩子關心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好吃的、玩具、動畫片和日常生活,孩子之間雖然語言存在隔閡和差異,但孩子對於事物的理解程度相當,通常使用的語言,語法句式也比較簡單,互相理解起來就很容易。 專家把兒童對話內容進行量化分析,得出這樣的特徵: 72%是此情此景的; 55%是剛發生的事情的延續; 6%是一個單詞的句子; 8%是簡單的日常短語; 只有2%是與當前無關的內容。   專家把兒童的語言環境特點概括為「簡單而精確「的高質量輸入。可惜到了12歲之後,孩子的大腦對這些簡單有效的內容就逐漸失去了興趣。 因為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們的喜好和生活變得豐富多樣,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越發深入,他們會使用的語法和句式更為復雜,而且交流起來也往往是大段大段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方的聽力跟不上,就很難產生交流。 所以,青少年面對的困境就和成年移民是一樣的——基本上都無法通過對場景的觀察來理解交談的內容,結果就是「因為聽不懂,所以聽不懂」。 一些語言專家進行了詳細的定量研究,成年人在國外一般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把外語說得很流利?他們發現:如果一個人能長期處於外語的環境中,外語達到流利程度的時間,是用一個人的年齡除以系數n,這個n等於6。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是18歲到國外,用18÷6=3,孩子一般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比較流利的程度。如果30歲到國外,則大約需要5年時間。   誤區之二:日常對話和高水平語言能力 其實是兩回事 很多家長特別看重孩子的英語口語應對能力。其實英語相對於漢語來說,是一門語法復雜、句式繁多的語言。 比起簡單的日常對話,能聽懂對方多樣的英語表達,還能使用更多的句式和表達方式,真正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才是高水平英語能力的表現。 要掌握更多的句式和表達方式,不要聽自己基本不懂的內容,可以多聽已經能基本聽懂的內容,這樣並不是浪費時間,因為在聽懂方面,孩子如果已經不感到吃力,才更有精力和注意力,去關注語言形式上的微妙變化,以及語言在文化層面更高階的學習要素。 「勉強聽懂」和「一聽就懂」存在着極大的差別。「勉強聽懂」常常是根據幾個詞匯猜測意思,或許應付考試可以。 「一聽就懂」才是高級的英語學習,它意味着孩子開始建立英語語音到理解的快速反應路徑,到了實際應用中,才能真正做到交流無障礙;而且在「一聽就懂」的能力基礎上,孩子可以快速分辨哪些是新內容,是自己可以猜測,進而理解掌握拓展的語言要素。 無論將來孩子出不出國 都應該先把英語基礎打好 絕大多數中國孩子,其實都不太可能在12歲之前去到國外上學,或在國外生活一兩年,那我們孩子的英語到底應該怎麼學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給大家講一講「馬太效應」,它指的是「強者讓他更強,弱者讓他更弱」的現象,由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於提出。馬太效應不僅僅可以用來解釋貧富差距的形成,理論上可以分析所有「差距」的形成。人們學習英語,也非常符合馬太效應。   就像圖中拿着大勺子的人總是可以喝到更多的湯,而本身能力弱小的人,就是算有同樣的機會,每次能得到的「湯」也是很少的。   本身英語水平較高的人,尤其是完全突破聽力難關的人,在外語環境中就會受到優待,提高得會非常快。因為交流的每句話每段話,他大部分都能聽懂,只有少部分不懂拿不準的,就很容易用聽懂了的內容,去理解和推測那些小部分不懂的內容,從而做到最佳的有效輸入。   而本身水平低的人就應了那句話,「因為聽不懂所以聽不懂」。即使有少部分能聽得懂,也是因為只聽懂了幾個關鍵詞匯,但是整個句子的大意都不明白,就很難去猜測其他部分的含義,更別說對話和交流了。   無論孩子以後出不出國,都應該先在國內把英語的基礎打好,等到有機會去到國外的英語環境下,「馬太效應」才能幫助他們學得更好。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沒有出國上過學,但是從小就喜歡英語,通過閱讀看電影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在工作生活中也需要時時使用,他們的英語水平甚至比在國外生活了幾十年的人還要好。 當你自己的內核和能力大,可以接觸到的范圍和理解吸收的內容才會大;而如果自身的語言能力還很弱小,就算在同樣的環境里,依然收獲甚微。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未來建築師|建築素養要從娃娃抓起

用故事屋鼓勵孩子們進行建築和設計交流 Storytelling Igloo encourages children to interact with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倫敦工作室Aberrant Architecture已經與倫敦北部的五所學校合作創建一個冰屋形狀的裝置,這是倫敦基礎教育設施,主要向年輕人介紹建築及其設計。 故事屋項目是該工作室與當地藝術中心Artsdepot合作進行。通過3D計算機建模軟件和數控模具,共有140名8〜14歲的孩子參與設計。 London-based practice Aberrant Architecture has worked with five north London schools to create an...

英國文化創意專業大學有哪些?

一、英國文化創意專業院校推薦 1.謝菲爾德大學文化創意管理MSc-Management該大學是研究型的大學,處於「羅素教育集團」的前十位,該大學總共培養出5為諾貝爾獎得主,最近一次是在1996年。 2.創意藝術大學學院在羅切斯特校區開設了創意產業管理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要求申請者有藝術、人類和社會科學士學位,或者在創意產業方面有兩、三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3.金斯頓大學在創意產業方面的研究生課程分五個方向,共設了20個不同專業。五個主要方向分建築環境、設計產業、遺產和視覺藝術、傳媒和表演藝術。 4.考文垂大學專門為工程師設立了創意企業的碩士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創立大、中、小型企業所需的商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向學生介紹從發展設計新產品到製作經營成品的全過程以及開發新型產品所需的工具和技術等。 5.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類的碩士專業,而且給學生提供在廣播、時裝、音樂、新科技等領域的短期實習機會。 6.倫敦藝術大學由著名的六所藝術、設計與傳播學院聯合而成,每所學院都有其獨特的學術實力和風格。 二、英國文化創意專業優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行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英國在電視,電影,廣播,廣告,舞台表演等領域都是世界級的水平。文化創意產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藝術類、設計類、傳媒類以及計算機類等。 文化創意專業分為兩類:技能類和研究類。 技能類是指美術,舞蹈,表演,設計等需要已經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申請是需要提供作品集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成績和英語能力也要達標。 研究類是指傳媒,廣告,品牌管理,時尚管理,新媒體研究,電影研究等。這些申請就會和普通的要求一樣,成績和英語能力達標即可。 三、英國文化創意專業就業前景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強大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無論什麼行業都會需要文化創意界的精英。因此去英國留學選擇文化創意專業,未來的職業發展之路將一片光明。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有: 1、文化藝術,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創作等。 2、創意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 3、傳媒產業,包括出版、電影及錄像帶、電視與廣播等。 4、軟件及計算機服務。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博覽大千

那些撐到最後的夫妻,20年後,他們的孩子會感謝他們

離婚的夫妻有多自私?20年後,孩子會告訴你什麼是惡果 如今,的離婚率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據最新的報道,有些城市的離婚率已達到63.7%,這個數據如果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國家的離婚率,就已經接近了世界離婚率最高的71%已經不遠了, 全世界離婚率最靠前的十個國家分別是,第一是比利時71%,:第二是葡萄牙,68%,第三是匈牙利,67%,第四是捷克66%,第五是西班牙63%,第六是盧森堡60%了,第七是愛爾尼亞58%,第八古巴65%,第九是法國55%,第十是美國53%, 看了以上數據,可能有人會說,你看我們國家的離婚率還可以接受,因為是在中間直,但是忘了我們國家是5000年文明的傳統型思想的國家,這些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有着天壤壤之,很多國家的環境,他是大的環境為主,小的家庭為輔,而我們國家,確實更注重家的感覺和家的氛圍,以及包括家族的利益,所以古代人喜歡給人留下家訓,這些家訓將影響着他們後代的一切行為,品德,人格甚至前途, 比如在西歐國家,他們認為離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管是社會男女雙方夫妻兩人還是孩子,他們都可以很坦然的接受離婚的這個現實,而中國人不同,我們已經習慣了大家庭,大家族,我們的教育多半是由家族來完成,而西方的教育多半是由社會和組織機構來承擔,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其他國家國家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是不太支持兩個人過不到一塊就非要通過離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夫妻之間出現矛盾,只能證明你們應該換一種相處方式了,而不是通過離婚來解決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一破(婚姻)毀三代,這個破就是指的婚姻。 因為一旦婚姻破裂,其實受傷的是孩子,這個孩子和其他的雙親家庭比起來,在安全感在歸屬感,在性格的平和這些層面,會有不同,甚至在前途和他們後來的婚姻上,都可能產生影響,所以,離婚需謹慎,但前提是結婚,也需要謹慎, 很多人其實不懂,每個階段有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重點,比如說剛結婚的時候,我們的來活潑可愛的孩子,當孩子長大,我們給他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大一點呢,告訴她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再大一點點幫他去把握好,怎麼找一個好的對象?當我們人生一步一步把這些事情按部就班的做好的話,我們的這一生也就會平和幸福, 但是現在太多的物質和磁場的紊亂,把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那種平靜瞬間打破,那我們誤以為外面還有更好的人,更好的事在等,讓我們把老祖宗的教訓棄之腦後,老祖宗教導我們,人永遠要把別人看的高一點,而自己低一點現在很多婚姻不幸福的根源就在於把自己看的過高,把別人看得過低,把自己的幸福放到前面,把孩子的幸福放在了後面, 其實誰不清楚,孩子是想既要爸爸又要媽媽了離過婚的人大概根本不會想到孩子的心情吧! 一位讀者給我們打來電話說孩子已經25歲了,從三歲開始和他爸爸離婚之後,她一個人一天打三份工來供養孩子,但是孩子25歲之後確認了父親,因為父親給他買房買車,甚至父親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所以他覺得很悲憤,很難過,明明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卻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於是我問她你要什麼效果,他說他要孩子和父親斷絕關系 我告訴他,這種天然的關系基本不可能能真正的去斷,就算是斷掉了對孩子的傷害也是不可彌補的,孩子既需要父親的力量,也需要母親的陰柔,這樣他才是一個真正的人,以後他才可以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真的想勸那些已經離婚,正在離婚,或者還在婚姻中的女人或者男人,其實外面的世界不是你看的那麼美,離100次婚,假如你自己不成長都不過是重復100次最開始的那種婚姻而已,何必要老孩子的幸福來作為你事錯的代價呢? 根據中國人民最高法院的統計,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有86%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溫暖和父母割裂的情感,孩子的人格一旦形成割裂和畸形,就很難再更改過來,一個不爭氣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個自私的父親,一個自私的母親 隨着改革開放,很多人為了生存,只能遠走他鄉,去打工賺錢養家,把孩子留在老家,有老人來照顧,這些留守兒童的心里留下的陰影,就如同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樣,有的時候單親家庭的孩子還不如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他至少沒有見過父母的決裂,在他心里,父母還是好的,因為對孩子來說,父親和母親就是她的天,她的天都塌了,你還希望她為你爭氣嗎? 很多撐到最後沒有離婚的夫妻,孩子將來的成就會告訴他們,一切都是正確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論壇

南京家長陷「預習焦慮」 搶購下學期課本感嘆難買

家長搶購下學期課本,感嘆「難買!」 一家書店小學課本櫃台。 距離新學期開學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多家長忙着幫孩子收心,在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同時還提前購買新學期的教材,以便孩子進行預習。對此,揚子晚報記者進行了采訪,很多家長反映,下學期的課本不容易買到,尤其是語文教材,由於今年更換部編版教材,目前只能買到一年級課本。 對於家長的「預習焦慮」,語文特級教師給出建議,提前預習教材相當於「搶跑」,其實沒必要,跟着學校的教學進度進行學習,孩子是可以掌握課本內容的。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李晨 實習生 張星宇 記者走訪 確實缺貨! 部編版語文課本需求量最大 昨天一早,揚子晚報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新街口的新華書店,展開一番調查。在圖書貨架上,一年級的語數外教材是齊全的;二年級只有數學、英語課本;其他年級除有少量英語課本,其他學科的課本處於缺貨中。在南京市江東中路新華書店,小學課本的貨架上,記者只看到了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和一年級的語文課本;四年級的語文課本很少,只有3本。 書店的工作人員表示,「新教材什麼時候到貨,目前也不清楚,每天都有可能。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也是前兩天才到的。往年8月份都到貨了,但今年可能因為語文更換部編教材的原因,遲遲沒有到貨。」這位工作人員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總的來說,語文新教材是最緊俏的,需求量最大。 家長李女士說,她家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四年級了,她還沒有買到下學期的課本,雖然老師並沒有要求家長購買,但是班上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長都想讓孩子在暑假里預習下學期的課本,她覺得預習很有必要。 另一位家長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我時不時就過來看看,但是一直沒買到三年級的課本。聽說是因為換教材的原因,可能改版以後新的版本還沒上來吧。而且因為改版的原因,也沒法向上一屆同學借教材。」 不少家長焦慮 家長群最熱話題:「請問,新教材到了嗎?」 「什麼時候課本能到啊?」「請問語文四年級上冊、五年級上冊的教材到了嗎?」家長馬女士給揚子晚報記者展示了一家書店讀者群的聊天記錄,從6月份開始,經常有家長詢問關於語文部編版教材的消息,得到的答復都是「再等等」、「到貨通知」。書店工作人員是這樣向家長解釋的,由於三至六年級語文教材改版,致使所有語文的教輔都要重新編輯、重新印刷,到貨都比較遲,請大家耐心等待,等不及的家長可上網購買,但一定要看清出版日期。 有心急的家長已經網購了新教材。毛女士的孩子馬上開學「二升三」,她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新教材一定要有的。「孩子班里布置的語文假期作業,其中一項就是臨摹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字,作為一項預習作業。如果不跟着節奏走,沒有做好預習,孩子新學期上課很可能跟不上。」 揚子晚報記者在淘寶搜索,語文一至六年級新教材銷量挺大,很多網店都賣出了數百本。一位客服告訴記者,關於新教材,最近咨詢量蠻大的,主要以家長為主。目前,網上的售價也比教材本身定價要貴一些。 特級教師建議 不推薦「搶跑式」預習,跟着學校節奏走 對於家長提前搶購下學期教材的現象,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南京市力學小學副校長陳芳認為,暑期提前預習新教材,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目前的一、二年級使用的是部編版教科書,開學後使用的教材和此前使用的教材本身就是一個體系的。而三、四、五年級開學後換新教材,這意味着教材體系、課文內容將有一定的變化。「學校已經展開教研,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整個秋季學期將圍繞部編版教科書進行教學、拓展,家長不必太過焦慮。」陳芳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有些家長習慣提前買教材,讓孩子提前預習甚至背誦,等到下學期開學上課時孩子覺得是「炒冷飯」,反而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語文老師一般不會推薦這麼做。「我們鼓勵孩子在假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外出走走看看、增長見識,做自己喜歡的小研究。」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新疆大學老教師手寫錄取通知書,墨香傳遞師者期望

執筆伏案,濃黑墨汁,小楷狼毫,一筆一畫,莊重地寫下每個新生的名字 …… 又到了一年一季的通知書發放日,新疆大學七位老教師用毛筆為 4700 余名新生手寫錄取通知書。 8 月 4 日起開筆書寫,7 名老教師比預期 5 天時間,提前兩天,完成了任務。 手寫錄取通知書上,一筆一劃,或遒勁、或清瘦、或端凝,浸染着墨香,古樸而匠心獨具。 7 人中最年長的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91 歲的王堡教授為自己沒能多寫而自責," 我寫得少,才不到 200 封。" " 毛筆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很喜歡書法,我把『立身以德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送給新生,作為共勉。" 王堡說。 81 歲的王寶華教授用她雋秀的小楷與新生隔空對話,72 歲的王鈞兵教授用行雲流水般的字體展示毛筆書法的美,71 歲的王開元教授則希望新生們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新疆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王輝介紹,新疆大學 2019...

開學季詐騙趁亂出沒,使館提醒留學生都說了什麼?

近期,英國迎來2019開學季,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們前往英國開啟嶄新的留學生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提醒,越是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越要提高安全警惕!因為詐騙團伙也隨之出沒,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近期接到多起新生求助,反映遭遇假冒使館工作人員或國內警方名義的電信詐騙,或在社交軟件結識可疑人員私自換匯後蒙受經濟損失。 為保證同學們平安留學,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提醒來英新生: 圖片源自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 一、警惕電信詐騙。 凡接到自稱中國駐外使領館、國內公檢法機關、快遞公司、電信公司等,聲稱有重要信函、文件或包裹需要領取,要求提供個人信息以核實身份,進而以信函、文件或包裹內物品表明當事人涉案為由,主動「協助」受害人轉接國內「警局」及「檢察院」電話(實為虛擬假冒電話)說明情況的,均為詐騙電話。接到類似電話不必驚慌,可掛斷後聯系中國駐英使領館或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12308熱線進行核實。 二、正規合法換匯。 部分留學生曾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結識可疑人員並私自換匯,有關賬戶因異常變動遭英方懷疑涉嫌洗錢而被凍結調查。還有留學生在向可疑人員支付人民幣後未收到英鎊,蒙受經濟損失。私自換匯不僅可能違反中英兩國法律,捲入洗錢犯罪案件,個人也將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同學們務必通過正規合法渠道換匯。從中國向英國匯款,留學生憑入學通知書、學費繳費單等材料可直接在銀行購買境外留學所需外匯,具體程序可咨詢國內開展外匯業務的銀行。 三、注意人身安全。 偷盜搶劫類案件在英國時有發生,建議同學們不要在公共場所露財顯富,不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消費盡量使用銀行卡,丟失後及時掛失。護照、身份證、BRP卡等重要身份證件請和其它財物分開存放,並留存復印件。如遺失護照或護照被盜,請聯系中國駐英使領館辦理證件補辦;如遺失BRP卡,請聯系英國內政部或英國駐當地使領館補辦。謹慎選擇租房地點,充分考察周邊治安情況,避免在夜間獨自前往偏僻街區。遇不良人員挑釁保持冷靜,不要正面衝突,可記下對方體貌特徵,設法脫身後報警。 四、保持身心健康。 近年來,在留英學生群體中每年都有數起因抑鬱症引發的悲劇。同學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無論學習還是生活,一段時期內感到不適是正常現象,希望同學們本着陽光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建議同學們主動和本校中國學生聯誼會取得聯系,積極參加校園里的各類文體活動,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並與家人、老師和朋友多交流,遇到生活中的困難及時向親友求助。 五、樹立文明形象。 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中英各領域友好合作,遵守英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注重言行舉止和個人修養,愛護公共設施,維護環境衛生,展示新一代中國青年良好精神風貌。如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保持冷靜,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報警並通過正當渠道理性維權,勿採取過激行為。如遇緊急情況,可聯系中國駐英國使領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收了學費還要收2萬元培訓費?上海一職校「校企合作」受到質疑

" 校企合作 ",是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為了謀求自身發展,提升教育質量,與企業合作培養專業人才的 " 雙贏 " 模式。然而近日,上海電子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同學小丁向 12345 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稱兩年前他報名參加了學校與上海半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項目,並繳納了 2 萬元培訓費,且約定小丁畢業後前往半城工作即可返還。如今畢業在即,雙方因用工方式談不攏,進而就 2 萬元培訓費是否該退產生糾紛。 校企合作項目,是否能收取培訓費用,本就存在爭議。企業還以此為條件,變相要求學生接受其用工條件。這一系列操作,是否讓校企合作變味了?學校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解放日報 · 上觀新聞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2 萬元培訓費錄用可以退 小丁是上海電子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一名學生。2017 年 9 月,升入二年級後的一次素描課上,任課老師張老師稱上海半城公司與學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開始招人了。張老師是校企合作項目中與企業對接的負責人,早在大一授課期間,學生們就從他的口中聽說過這個工作室。據了解,該工作室主要培養 3D 數字動畫方面的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後,還有對口進入上海半城公司工作的機會。對遊戲和動畫製作頗感興趣的小丁立馬就報了名。 小丁回憶,當時工作室規模小,招生數量有限,為此還設立考核機制 " 擇優錄取 "。在經過繪制四格漫畫連環畫的考核後,包括小丁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