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如上,這段真實體驗,借來描述逐漸流傳在中文網際網路打著 【Liminal Spaces閾限空間】【Weirdcore怪核】標簽的短片,我覺得再貼切不過。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過渡」

作為一種難以明確定義的風格標簽,重點在於傳達比較主觀感受:懷舊,或溫馨或不安的情緒共鳴。顯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倘若不在這個標簽概念之下並加之社交媒體、短視頻、音樂、評論、社群互動組成的上下文語境,一張空盪盪的走廊照片並不會引人駐足。這種模糊性或許也它的魅力來源,形形色色創作者不斷詮釋、填充、細分,他們的精神體驗和滿足也不斷塑形著這場運動,【Dreamcore夢核 】 【back rooms】這些難以用線性的思維梳理出你前我後、彼此界限的標簽、概念的生成也就自然而然了。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我試著目光更集中的轉向「閾限空間」,因為它明顯是這類創作里的主要視覺內容。常見現代建築的過渡性空間,空無一人的走廊,樓梯,廢棄商場,休息間,候機大廳。我們奔忙下下一個目的時,無法不穿行、停留期間的空間。可為什麼如此常見場景,經由這樣一種風格創作中介後就產生了不太尋常的效果?

當一把錘子握在我們手中,敲打釘子時,它用得越是順手越是錘子,就卻越是隱而不見的,因為我們對這件物是沒有任何感知與理解的。只有當錘子不好用時,或是需要更合適的錘子卻找不到時,我們這才把手上的這件物作為一個對象,作為一個理論把握的對象,考察它的物理屬性,試圖改改善……顯然這類「Liminal Spaces閾限空間」視頻就同這個例子中一般,或是隨意的拍攝、過時的拍攝裝置,或是經過網際網路傳遞中反復壓縮而造成模糊感,把握不到明顯標識,把握不到一張張圖片切換的邏輯與蒙太奇效果,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了所謂的「過渡」空間。

何為「過渡」,它往往是就一個「目標」、「目的地」而言的。為了「一個自主設定的理性目標」而去「過渡」去「生活」,這是再常識不過的現代意識,它顯然是所謂自由的、無限進步的。那麼這種現代意識是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長或者培育出來的?顯然例子太多,在我念初中、高中時的應試過程中,我總會想「熬過眼下庸俗的、日復一日的訓練過程」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就可以去另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過一種更值得過的生活。坐著纜車似的,刷怪過關升級似的。

就如獨立遊戲《Katana ZERO》那段深深打動我的台詞一般:

「真的怎麼望都望不到頭,不知道山後有什麼呢。 在這里就會看到垃圾和髒髒的東西啦,滿眼只有燈光,好漂亮呢。 將來有一天,我想要把這里的一切都看到。」 「不會的,因為我們會去比這里更好的地方,很遠很遠的地方。」

回過頭來看,這似乎有些像康德-費希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告訴人們的「此岸世界雖然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但它是虛假的,彼岸世界我們從未生活卻是真理的所在。通過此岸世界只有通過否定才有價值,那麼就必須承認此岸生活的現實性,承認我們生活在這里。」它要求你不斷拼搏、求知,但永遠無法生活在真理之中。顯然具體到面對高考時的我,天真的就把「彼岸」與「此岸」的張力,當成了「高三壓抑忙碌的日常」與「遠方一線國際都市(北上廣)精彩富足充實的未來」的張力。結果,這個「彼岸」確實是「彼岸」,於現在的我來說依然是那麼遙不可及。

這與我後來庸常理解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口號「存在先於本質」也是同構的,「物是由本質規定,而人不是,人是由自己的選擇鑄就自己,人在走向未來前,什麼都不是。」但單向度的強調未來,隱約間就滑向否定過去,本質永遠在未來,在未生成的「目的地」,人只有漫無目的過著一種流浪式的生存。

「過渡」總是如此的被常識性的漠視,「目的」、「遠方」、「未來」總是更為值得關注。可如果我們的生活就是停滯在這樣一個無盡的「過渡」空間中,那個代表著各種光鮮指向的「彼岸」、「出口」總是不出現在下一幀里,下一張圖片里。這或許這種暴露,讓不安感成為了可能。

如果說前面所述只是特殊性的個人信念,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更具普遍性的規模人口的物質生活方式轉變——隔離,那些本該嘈雜卻已然封閉的公共場所,空無一人的商場、電影院、辦公室間的走道、樓梯。它們像幽靈一樣媒介化為所謂的「閾限空間」呈現在網際網路中,或許會對都對常識性的把「疫情」狀態作為一種「過渡狀態」,有一個照舊生活狀態、如常的世界的人來說同樣感到不安。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再聊聊懷舊

自16、17年開始注意到 Vaporwave(蒸汽波)、Synthwave(合成器浪潮)以音樂、專輯封面、短片為載體在中文網際網路傳開。於此同時在更傳統的大眾文化領域,以劇集、電影作標志性劃分的話。一面是以《怪奇物語》(2016)為代表的直接以80年代美國作為背景展開故事、復刻重現流行元素的類型化成功,之後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美國恐怖故事:1984》《神奇女俠1984》,另一面以真人版《攻殼機動隊》(2017)為標志的重新挖掘美國80年代文化中作為反文化代表的賽博朋克,並強調視覺呈現的風潮,同年也在國內上映的《銀翼刺客任務2049》其呈現的末世屬性也幾乎同時把賽博朋克的批判性講到了盡頭。在模糊地帶《頭號玩家》(2018)又將二者中最光彩奪目的碎片雜糅縱情狂歡。為了更好梳理和統合這股風潮,我笨拙的嘗試提及「復古未來主義」概念( 見文章 時間是個渾圓:梳理「復古未來主義」)

後來,我們見證了這股以80年代美國、日本流行文化為主要母本的風潮,席捲了網際網路視覺呈現的一切,濫觴到了廣告片、自動生成海報、公眾號包裝。我們緊跟著《賽博朋克2077》的宣發而瘋狂,也目睹這場消費神話的幻滅,或許這是它以一種黑色笑話方式完成歷史使命,就此在中文網際網路中「賽博朋克」一詞的吸睛效果達到最頂點,開始退潮。一個表徵便是騰訊、網易打著這面大旗的《代號:SYN》和《代號:T》再也鮮有後文,甚至連官網頁面都消失的程度。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在銀屏系漫遊指南《 賽博朋克的崛起,消費主義的回潮》這期中,把握到了比風格標簽、概念更加「元命題」的關鍵詞——「懷舊」,提到了「…如果對未來想像如果止步於懷舊,我們也無法想像一個超越此刻的現實」批判性意味十足。

而顯然當下有逐漸散開的【Liminal Spaces閾限空間】【Weirdcore怪核】…懷舊作為一種構成元素依舊活躍。我認為這與前面所提及的作為默會知識、常識的現代意識相關。

面對一個現代世界,用社會學家韋伯的說法,其的重要特徵便是「更具可計算性來調節」與之帶來的就是:人面對的世界、勞動對象中所有不能被計算的東西被剔除,不被承認。任何差異、創造性變成錯誤的源泉。那麼在人眼中的現代世界便是一個合規率的、無限進步、自我療愈的巨大自動機,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只是作為資源耗材被吸收,並不會由此改變。

可人終究是活生生的人,怎麼會那麼輕易性甘願被劃分成「可計算的勞動時間」,甘讓「人與對象、人與自身、人與多樣性、流變性的生命時間」被切斷成鍾表式的空間化的時間,還宣稱這是自然理所應當。浪漫主義也就作為現代性的B面而創生了。而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從歷史中調取資源,調取超越個人生命經驗長度的共鳴,這發生過無數次,當下的懷舊浪潮也於此有關。

具體的例子也容易舉出,前些年那麼多電影劇集不約而同把放在80年代,甚至具體到1984年,較為代表性便是1983年至1984年間正是網際網路脫離軍隊轉向民用的時刻,計算機從最早最為預先設定目標用於控制核戰威脅、打贏越南戰爭、文秘工作化、提供教育百科全書的工具,變成一種小型的、個人消費品通過交互界面獲得樂趣,成為可以探索可能,幫助思考的電腦。這並不這種技術宿命論的本質歸宿,而正是各種計算機不可計算的歷史偶然性,形形色色的人將自己的夢想、願景注入到了新技術的研發、使用和普及之中。(一個文化表徵上的例子便是,當時程式設計師長發涼鞋造型對IBM工程師白襯衣黑領帶的顛覆)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但浪漫主義也是顯然可以有不同立場取向的,在當時如日中天的那股計算機反文化潮流也是以矽谷為圓心新一代美國中產白男人表達反叛反抗權威的方式。某種意義上,個人微型計算機和迷幻劑、瑜伽、冥想等反文化工具屬於一個類別,將個體的思維和精神轉換到另一個世界,一個比現實更理想的「彼岸」,集體行動改變世界的意義與價值被消解,人們只要使用某種新技術,就立刻獲得解放。可以說這樣是新自由主義氣息的,也是其開始作為潮流興盛的年代。這點與《頭號玩家》所表現出對未來的態度,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絲毫差異。

(這兩段文字,大量引用復制了《網絡效應:浪漫主義、資本主義與網際網路》一書)

前幾年至今的這種懷舊風潮,這種浪漫主義的調用,原諒我胡說八道地將它稱為一次新自由主義在文化表徵上的「迴光返照」。典型的意象與符號比如是對美國本土倒閉購物中心遺跡痴迷,它也提供了大量閾限空間照片的素材。於此同時早期計算機的使用體驗: Windows 95/98 操作界面與圖標、網頁設計風格,生成圖片,GIF,也是【Dreamcore夢核 】【Weirdcore怪核】常用元素,甚至有一單獨門類【 Webcore( Old Web)】。

College - Auto Pilot MV內容為探訪倒閉的購物中心

懷舊、閾限空間與現代意識

顯然當下中文網際網路領域,多種多樣的口號、熱情、種種碎片化的文化形式都在散播興起 ,我們深諳它們都是浪漫主義的,深諳新觀念流行的非正式機制有時候它令人共鳴、興奮,比邏輯上令人幸福更重要,可誰能將我們引向未來?或許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多元嘗試。

當生活發生劇變,人與人關系醞釀著重組,人生活本身意義欠缺,浪漫主義式的回溯過去拯救當下就成為一種顯而易見的選項,診斷當下的病症,找到拯救當下病症的出路。這或許也是哲學家本雅明所說的「過去帶著時間的索引,把過去指向救贖」,讓「當下時間」從同質的、連續的時間或歷史中爆破出來。

我們見證了太多標榜著中立、客觀的神話如楚門的世界一般被打碎,這不由得使我藉由感興趣的,手頭接觸到的文化材料,反思常識,反思現代性、現代意識。

以詩結題

在我19年那篇提及復古未來主義( Retrofuturism)的文章中 ,我選擇了一首羅念生《時間》結尾,表達一種反叛線性時間觀的浪漫。現在我似乎對庸常的啟蒙主義,藉由普及一個概念,風格標簽的細分,來促成文化傳播,消費,用它們來標榜自己多酷,不那麼熱衷了。現在也想留下自己的兩首詩。

在雪面平穩緩慢地沖浪

自夏天討要結局 叫它作「期許」 攬上錨定的電桿, 高壓線錯綜阡陌; 註定在一支上的我, 定可橫渡至星海嗎?

往桌洞獻祭筆記 喚它作「逃離」 趕上倉惶的公車, 隧道口光亮灼灼; 隔斷在慶典外的我, 已經落到地心里嗎?

將懸空的魂抓起, 我不會把名字 送給歸身路上的場景; 即使從高處望一片地, 雪花也逆目光相迎, 阿莫西林,牛奶與霾 只是熵增的順序。

2018.12.14

在現代性里夜遊

在現代性里夜泳, 可我沒見過海, 也沒學過游泳。

2022.2.6

思想資源與引用參考

復旦大學公開課: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思想研究

中國大學MOOC:四川大學 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馬克思主義

A Video Essay On Liminal Space

Liminal Space: Transitioning Into Existence

Liminal Spaces (Exploring an Altered Reality)

(美)托馬斯·斯特里特著. 網絡效應 浪漫主義、資本主義與網際網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