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格但斯克協議》與團結工會

1943年9月29日,華勒沙出生於德占波蘭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波波沃村,他的父親鮑萊斯瓦夫是一位木匠,但被德軍關到集中營強制勞作,戰爭剛結束就去世了。華勒沙被他的母親一手帶大,塑造了日後堅韌不拔的性格。後來,華勒沙的母親和繼父移居美國,他與1961年在利普諾職業學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67年6月,華勒沙作為船舶電工進入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

在當普通工人的時光里,華勒沙便深刻體會到國家出現的問題,他的工友至多選擇發幾句牢騷,而華勒沙卻把所見所聞深深記在腦海中,並開始對政治感興趣。在1968年三月事件中,華勒沙就試圖阻止工友參加針對學生罷工的政府集會,他第一次參與政治事件就表現出了優秀的演講和領導能力,且極富魅力。1970年12月事件中,華勒沙主動組織了格但斯克造船廠的罷工行動,並被選為罷工委員會主席。這次罷工造成了慘重的流血事件,30名工友的罹難讓華勒沙意識到幾次零散的罷工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有問題的,他必須要團結更多人。

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1976年6月,因為多次參與非法公會以及煽動罷工,華勒沙被造船廠辭退。盡管他又找了幾份工作,但那些僱主都不願久留這個與政府作對的人。同時,華勒沙及其家人一直處在秘密警察的監控之下,他的住所被竊聽,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華勒沙仍繼續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與KOR進行深度合作。

1980年8月,當格但斯克造船廠舉行罷工時,華勒沙躲過警察,潛行到造船廠的圍牆處翻了過去。當他邁著自信的步伐走向吃驚不已的工友時,波蘭的歷史軌跡走向了新的道路。

8月16日15:00時,華勒沙率領罷工代表與造船廠領導人進行談判,會談過程通過廣播傳達到每一位工人的耳朵里。在華勒沙的壓力下,廠長勉強同意部分滿足工人的訴求,包括為12月事件的遇難工人修建紀念碑。但工人的訴求沒有被全部滿足,而且華勒沙不希望僅僅因為廠長的小規模讓步便解散罷工,他希望進一步增強工人的力量以爭取更多權益。在與21個工廠工人代表團經過多次會議商討後,造船廠罷工委員會決定阻止部分工人離廠,同時在晚上宣布建立廠際罷工委員會(MiędzyzakładowyKomitet Strajkowy簡稱MKS)。這是一個旨在團結和領導所有工廠、所有工人、指揮所有鬥爭運動的組織。MKS的建立是波蘭工人鬥爭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充分喚醒了工人階級的政治性與鬥爭意志。

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此時,波蘭政局發生了巨大人事變動,蓋萊克在八月工潮中感到心力交瘁,突發心髒病被迫住院,他將權力暫時交給了信任的政治局委員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Stanisław Kania)。卡尼亞匆匆上任之後趕忙成立中央反罷工小組,開會商議對策。

17日到18日,已有沿海地區的156家工廠加入MKS。格但斯克教區主教亨里克·楊科夫斯基前往造船廠二號門舉行彌撒,在正門的廣場上豎立了木質十字架,以紀念12月事件的受害者。幾位工人將兩塊寫滿了字的大木板掛在工廠的大門上,上面寫滿了經過反復商議定下的政治訴求,被稱為「MKS的21個要求」。 條文除了要求漲工資、休假和保障罷工者人身安全等要求外,還史無前例地增加了針對性的政治訴求:諸如恢復之前因罷工而被開除的學生和工人、保證言論、新文和出版自由,根據工作資歷而非黨員身份選拔幹部。工人還創造性地提出政府應該公開完整的經濟現狀,這樣可以讓社會各階層都參與到改革中。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一條,要求「根據國際勞工組織關於成立自由工會權利的第87號公約,接受獨立於統一工人黨和企業的自由工會。」MKS呼籲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卡尼亞最初對「21條」嗤之以鼻,試圖與其他工廠單獨交涉來破壞MKS的團結,但此舉收效甚微,MKS的力量正飛速增長。波黨拒絕與MKS談判,繼續用電視播放以偏概全的信息對罷工者施壓。作為反擊,波蘭工人直接在造船廠里修建了印刷廠,大量傳播他們的刊物和海報。在波蘭各大城市,人們踴躍對造船廠的罷工者捐款,來自國外階級兄弟的籌款也不停抵達。由於八月工潮越鬧越大,已經有大量外國記者和人民群眾與造船廠的工人發生接觸,卡尼亞意識到紙已經包不住火了。他被迫同意讓副總理巴爾齊科夫斯基與MKS代表進行會談。

至8月27日,加入MKS的工廠和企業已經高達630個,罷工者收到了幾百萬社會捐款,短短半個月就成長為足以撬動波蘭政治格局的龐大政治勢力。波黨對「持不同意見者」的逮捕和鎮壓從未間斷,知識分子奮筆疾書譴責政府的暴力手段、劇院每天都在組織愛國主義的藝術表演。波蘭正爆發沒有硝煙的戰爭。

卡尼亞無法接受僵持下去對波黨的政治和經濟損害,只能選擇妥協。8月30日,政府代表終於同意了MKS的部分要求,但拒絕釋放政治犯。華勒沙態度強硬,指出政府沒有談判的餘地,21條必須全文通過。8月31日下午4時,MKS終於迫使政府代表團簽署《格但斯克協議》,八月工潮以華勒沙和波蘭工人的全面勝利告終。

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1980年9月16日,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正式將蓋萊克從黨第一書記的位置上撤職,由卡尼亞接任。蓋萊克黯然下野的同時,華勒沙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個巔峰。9月17日,來自波蘭各地的工人代表在格但斯克匯聚一堂,華勒沙正式宣布波蘭有史以來第一個獨立的合法自治工會成立了,它的正式名稱是「獨立的自治公會—團結」,簡稱「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正巧,在罷工者中剛好有一位格但斯克國立高級美術學院的設計師耶日·雅尼斯澤夫斯基,他直接用波蘭語的團結一詞,「Solidarność」作為新公會的LOGO標志,大紅張揚的字體上飄揚著代表波蘭民族的紅白旗幟。此後,只要有團結工會出現的地方,這個標志都會出現,它已經成了團結工會的靈魂。

1981年9月至10月,團結工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萊赫·華勒沙以55%投票率的巨大優勢當選公會主席。大會發表公開講話,呼籲蘇東政治集團的工人階級為結社自由和他們的權益而鬥爭。團結工會在全波蘭各大行政區都設立了分部,巔峰時期參加公會的總人數超過1000萬,占波蘭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團結工會的創立使PZPR在波蘭看似穩定的領導地位出現了裂痕,團結工會與波黨的明爭暗鬥主宰了之後十年的波蘭政治。

正說波蘭史(八十六):萊赫·華勒沙與團結工會

雖然蓋萊克被免職,但波蘭的經濟危機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日益加重。國民總收入逐年下滑,到1981年下滑幅度達到15%-20%。經濟危機加劇了政治動盪。同年12月,卡尼亞在莫斯科與勃列日涅夫和其他華約國家領導人激烈爭辯,他強烈反對蘇聯對波蘭進行軍事干預的提議。卡尼亞指出,波蘭八月工潮和團結工會是工人階級鬥爭的自發產物,純屬波蘭內政,這即不是「反革命」,也不是外國煽動的反社會主義暴動。波蘭領導人解釋道,團結工會是波蘭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旨在改革,而非奪權。再加上美國總統的緊急調解,終於推遲了武裝干涉。

卡尼亞期望與教會和團結工會進行合作,而且對蘇聯表現出了一定的不服從。特別是克格勃通過竊聽器截取到卡尼亞對克里姆林宮的抱怨。在蘇聯的壓力下,卡尼亞於1981年10月18日辭職,被更加強硬的雅魯澤爾斯基將軍替代。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譎雲詭的最後十年開始了。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