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1940年2月,芬蘭軍隊總司令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如此評論中國。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此時,中國全面抗日戰爭正值第4年,中國軍隊從1939年底展開的「冬季攻勢」接近尾聲。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攻沒有取得決定性戰果,但一掃前幾年接連戰敗的形象,引起國際輿論注意。芬蘭抗擊蘇聯入侵的戰爭,也在同一個月走向結束。擁有絕對優勢的蘇聯軍隊付出巨大傷亡,終於突破以曼納海姆命名的防線。芬蘭決定接洽停戰。

蘇聯既是芬蘭抗擊的侵略者,也是中國抗日的援助者,三個國家如此奇妙的聯系在了一起。曼納海姆對此想必不會驚訝,30年多前,他本人就曾與這三個國家發生聯系。1906年到1908年,曼納海姆進行穿越北中國之旅時,同時擁有兩個身份:表面是芬蘭考古學者,實際是俄國騎兵上校。

考古學者的荒野漫遊

1906年8月,喀什噶爾兵備道道員袁鴻祐,清政府在南疆重鎮喀什的最高長官,接見了39歲的曼納海姆。袁道台到任已有五年,對遠道而來的洋人並不陌生。不久前,他接見過法國考古學者保羅·佩里奧,後者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自稱姓伯,名希和,字履中。或許袁鴻祐對此印象過於深刻,為曼納海姆簽發臨時護照時,也照著發音給他起了個中文名字「馬達漢」,意為「天馬行空,直達宵漢」。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伯希和是第3次訪華,准備從新疆、甘肅一路穿越北中國。曼納海姆持有芬蘭-烏戈爾學會的介紹信,原計劃加入伯希和考古隊。但是,伯希和認為曼納海姆不懂漢語和中亞語言,又缺乏學術訓練;曼納海姆也把伯希和視為缺乏動手能力,「傲慢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書呆子」。

兩人一拍兩散,各自行動。

曼納海姆在喀什逗留了半年多。他向英國總領事喬治·麥卡尼借了本語法書,自行學習中文,還向其他住在喀什的歐洲人了解當地情況,同時購置干糧、宿具,雇請馬隊、翻譯和廚師。1906年末,曼納海姆到南疆葉爾羌轉了一圈,路上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住在和闐的瑞典醫生拉奎特照顧,才得以痊癒。

曼納海姆在拉奎特家過了聖誕節。雖然地處中國邊陲,女主人卻端出了聖誕粥、各式糕點、自釀的啤酒和鮮魚。「這些聖誕食品使我們感覺完全處在北歐聖誕節的氣氛之中」,勾起了曼納海姆的思鄉情。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1907年1月底,曼納海姆離開喀什,出發東進,用一年時間穿越天山北路和河西走廊,抵達甘肅省會蘭州。第二年,他歷經陝西、河南、山西、綏遠、察哈爾,於1908年7月抵達北京,結束整個行程。曼納海姆曾說,馬達漢這個名字「在檢驗我的證件的官員中非常受歡迎」,但用得時間並不多。抵達伊犁時,他收到了從北京發來的正式旅行護照,京官沒有袁道台的情趣,把曼納海姆完全音譯,寫成了「瑪努厄黑姆」。「芬蘭國的一位紳士使用兩本護照旅行,對此在許多情況下我都無法解釋」,曼納海姆如此評論。

旅行中,曼納海姆一次次被北中國的景色震撼,在日記、書信、報告和回憶錄中留下記錄。烏什是「我在新疆看到的第一個自然風光十分美麗的城市。四周的峽谷在高山襯映下,景色煞是好看」;河西走廊「放眼望去,黃土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層層梯田一直盤升到山脊,看起來像一個有無數階梯的巨大台階。村莊星星點點,散落在山前或山溝深處」,是在歐洲難以看到的景象。

在中國時間越長,曼納海姆的描述就越柔軟。抵達西安時,他興奮地寫到「最後一天的行程是最有意思的一天。道路大部分時間在上百座墓陵中間穿過。在這些古代墓陵中安葬著唐朝和漢朝的帝王、王後及其大臣、太監和殉葬者」。站在渭河邊上,稱贊「從這里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廣闊的景象……柔和的色彩和數千年來養育了千百萬人口的這片肥沃盆地上的神奇田野,讓每一位過客倍感親切。」

同樣讓曼納海姆印象深刻的,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出發之前,他認為騎馬旅行嚇不倒自己,但是「長期遠離整個文明世界」,是個難做的決定。在中國生活幾個月後,他了解到「他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是有規有矩的」。鍾鼓樓定點報時,市集定期聚散,沒有城門的城市,也會按時放炮表示通行開閉。犯人頭上手上戴著木枷,走路非常小心,還要妻子幫忙,只為了不損壞枷鎖上面的紙封條。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官員貴族們形形色色。莎車知府潘大人「特別可愛,特別好客」,可以用一雙筷子把一隻鴨子分成幾塊。流放新疆的輔國公載瀾受過良好教育,彬彬有禮,舉止溫和,還帶曼納海姆去參觀新建的鑄幣廠、彈藥廠,讓他驚嘆「我簡直不能相信他竟然曾是義和團的領導人之一」。伊犁將軍長庚「目光敏銳,任職經歷豐富,熟悉邊疆」,曼納海姆相信「隨著長將軍的到來,以嶄新的面貌把帝國徹底推上東方舞台的新政治潮流的巨浪也滾滾而來。」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平民謀生的艱辛同樣震撼人心。初春的吐格爾木孜冰川,道路化凍,難以通行。曼納海姆發現山崖上有個土房子,住著8個工人,每天在冰川上坡處開鑿台階,在裂縫處搭建石橋,遇到商隊馬匹無法通過的情況,要用肩膀把貨物扛過去。如此艱苦的生活,收入不過是官府每個月給予的1兩銀子和3升麵粉,以及過路商人賞的幾個戈比或一些木柴。

作為學者,曼納海姆在和闐、於闐和塔克拉瑪干進行了發掘,收集了一批書卷、器物,還在吐魯番拓制了一份唐代碑文。此外,他還對甘肅神秘的堯乎爾人(今裕固族)進行考察,用人類學的方法詳細記錄這些人的體型特徵、生活習俗和社會組織方式,甚至連如何用牛糞固定帳篷底座這種細節都不放過。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讓曼納海姆遺憾的是,他由於行程安排沒有去敦煌,伯希和卻在這里收購到2000多卷堪稱極品的古文書,超過前一年抵達此處的英國人斯坦因。日後,伯希和在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上發表《敦煌藏經洞訪問記》,震撼了歐洲東方學界,影響力遠超曼納海姆在芬蘭-烏戈爾學會會刊上發表的《訪撒里與西拉堯乎爾》。

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中國之旅:光緒三十三年,從喀什騎馬到北京(上)

(待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