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在上一篇文章《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一):「賽博」與「朋克」的溯源》中,我們對「賽博」與「朋克」兩個詞進行了溯源。

那麼,在了解了「賽博」與「朋克」分別是什麼後,我們現在是否可以把賽博(Cyber)與朋克(Punk)兩個詞給正式地合並起來呢?不,還差一點,現在,距離它們的結合就差一個契機了。這個契機就是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賽博朋克」正式誕生的「助產器」。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與賽博朋克文學的誕生。

二、賽博朋克的正式誕生:科幻文學新浪潮運動

1、科幻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當世界進入19世紀後,工業革命不斷發展、自然科學研究不斷深入,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決心與能力在科學與理性的基礎上,以工業化的力量不斷向前推進。科學發現、科技發明與技術的不斷更新,讓一些作家開始以科學與技術的全新視角為基礎,通過一定的合理想像,去描繪未來人類社會的圖景。

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出版了一部小說:《科學怪人》(又譯為《弗蘭肯斯坦》)。這個故事講述了瘋狂的科學家維多·弗蘭肯斯坦想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全新生命體,結果卻被自己造出的這個生命體給反殺的故事,較為深刻地探討了科學與人性的關系。

總而言之,現代第一部科幻小說誕生了。(不過,《科學怪人》到底是不是現代第一部科幻小說,學術界還有爭論,本文採用將其當作是第一部的觀點。)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隨後,雖然美國作家愛倫·坡也發表過一些科幻小說,比如我們在前文提到的《被用光的人》。但要說讓科幻文學真正得以大發展的,還是得歸功於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兩位科幻文學巨擘: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與《海底兩萬里》、威爾斯的《世界大戰》,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而威爾斯於1899年發表的作品《當睡者醒來時》直接開創了科幻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先河,他在這篇小說的前言中寫道:「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資本主義勝利的惡夢。」威爾斯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一直持批判態度,他認為:「資本主義必將導致災難」。

20世紀初,在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代表的一批震動世界的科學成果的影響下,科幻文學於20~30年代迎來了一次創作高峰期,如維基所描述的那樣:

所以這個時代的科幻文學又被成為「太空歌劇時代」。

在此之後,《新奇科幻》的主編約翰·坎貝爾以對作者極高的寫作要求,帶領科幻文學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期間,以艾薩克·阿西莫夫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科幻作家涌現,科幻文學也變得更加具有嚴肅性與科學性,俗語來說就是更加「硬核」了。

而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與著名的銀河帝國三部曲更是增加了科幻文學的嚴肅性、科學性以及深度。

2、科幻文學新浪潮運動

在1950~1960年代,核武器的裝備與各類核試驗、美蘇冷戰所帶來的核戰陰雲、以越南戰爭為代表的冷戰大背景下的局部熱戰、科技與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負面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災難,讓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們陷入了一種迷惘與恐懼中,而社會上同時彌漫著的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也在麻痹著人們的神經。很多人不再對科技秉持樂觀主義的態度,認為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技術發展並不一定會將人們帶進更美好的未來。

與此同時,舊有的黃金時代科幻創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頸。這時候,一些科幻小說家們認為,科幻題材到了該推陳出新的時候了。

於是,在1964年,英國科幻作家、《新世界》雜誌的主編麥可·穆爾考克發出了聲音:科幻小說需要一場全面的革新運動。麥可先生大手一揮,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就這樣開始了。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實際上,麥可·穆爾考克深受美國五六十年代「垮掉一代」反文化運動的影響。在那場反文化運動中,「垮掉一代」的年輕人們以各種激進的方式去反對美國政府的對外戰爭,去挑戰美國主流文化與社會結構,批判美國社會的虛偽、空洞、陳腐以及物質至上,希望改變「技術專家治國」所帶來的「去人性化」壓力。而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則在其1955年的詩歌《嚎叫》中,如此控訴當時的美國社會:

在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青梅竹馬,珍妮與她的朋友們就是「垮掉一代」的典型代表。正如文章《古典科幻、黃金時期、新浪潮和Cyberpunk,關於歐美科幻你知多少呢?<從原力到原爆:科幻小說的全球旅行>講座紀錄2》所提到的那樣: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相比硬科幻中有硬核的科技知識作為基礎,軟科幻則更加傾向於描述科技發展給人類造成的心理與自我認知層面的影響。當然,還有科技發展給社會層面帶來的影響。

由此,從形式上,這場新浪潮運動不再將星際旅行、太空探索等傳統的、較硬核的、帶著科學樂觀主義精神與科學崇拜的宏大主題作為重點,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因科技與工業發展而產生改變的人類社會形態以及人類內心。他們開始用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社會科學搭建批判與分析框架,對因技術失控而導致的灰暗的人類未來進行剖析與反思。同時,他們還融入更多的主流文學的元素,以加強作品的文學性,希望向主流文化靠攏。

毫無疑問,這場運動對於科幻文學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它是對黃金時代科幻創作傳統的一次極大的突破與叛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場新浪潮運動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這種創作類型有太多的實驗性質,而且在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心理描寫,情節也支離破碎,其中所蘊含的哲思也較為晦澀。同時,科學技術內容不夠硬核也是一個大問題。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對此抱有不滿、期望變革的科幻作家開始行動了。

3、賽博(Cyber)與朋克(Punk),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上世紀七十年代,控制論、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一批學科得到了新的發展。站在這些飛速發展的科學的基礎上,一批對新浪潮運動抱有不滿、期望變革的科幻作家登上了歷史舞台。以威廉·吉布森、菲利普·狄克、布魯斯·斯特林、約翰·雪莉、布魯斯·伯特克、帕特·卡蒂甘、魯迪·拉克為代表的這批作家,將目光投射到了上面所提到的科技上。在他們的努力下,科幻小說又重新回歸到了讀者們所熟悉的高科技、硬科幻的場景之中。同時,他們在創作中既結合進了自身所經歷的歷史,又繼承了新浪潮運動中關於未來科技失控給人類帶去不良後果的憂思。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1983年11月,美國作家布魯斯·貝思克在科幻雜誌《驚奇故事》上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名字為《賽博朋克》(Cyberpunk)。這是「賽博(Cyber)」與「朋克(Punk)」第一次被組合成一個單詞。而有趣的是,發明「賽博朋克」這個組合詞的布魯斯·貝思克其實並沒有想太多。他曾親口說過:「當時我只是想創造出一個既可以代表朋克態度又能代表高科技的詞匯。我之所這麼做,完全是因為自利與對市場導向的考慮,我希望給我的短篇小說起一個簡潔而且時髦的名字,從而能一下子就吸引到編輯的注意力。」

所以,貝思克將「控制論」(Cybernetics)與「朋克(Punk)」這兩個詞組合起來,更多的是一個精彩而奇妙的巧合。不過,也不得不說,貝思克真是一位非常實誠的伙計。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出版,這部小說以令人驚嘆的前瞻力與想像力,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未來社會的圖景:資本不受控制地大規模擴張、巨型跨國公司在很多地方取代了政府、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人工智慧、機械與人的肉體相融合的賽博格。這部作品被稱為賽博朋克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時獲得了星雲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和雨果獎這三大科幻文學獎項。

在這部作品中,來自社會底層的主人公、可以讓人類意識脫離肉體進入虛擬空間的技術、與商品交易一般冷漠的人際關系、被自己創造出的人工智慧所反噬的人類、以及書中開頭的第一句話「港口上空的天色猶如空白頻道上滿是雪花點的螢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盡管科技是那樣發達,但卻意外地充滿了灰暗衰敗氣息的、技術失控的未來。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當然,不僅是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還有另外一些與他志同道合的作家發表了諸多類似題材的科幻小說。1984年12月30日,科幻作家兼編輯加德納·杜佐伊斯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將威廉·吉布森這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稱為「賽博朋克」,認為「他們筆下是怪誕的硬派高科技內容」,也就是說,很硬核,但也確實挺怪誕。畢竟,像《神經漫遊者》中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是以往從未有過的。

賽博朋克這個詞從此開始廣泛傳播開來,以威廉·吉布森為代表的那一批作家所開創的科幻故事類型被正式稱呼為賽博朋克。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貝思克在最初發明「賽博朋克」這個詞時,並沒有想太多,那麼,賽博朋克就真的與前文介紹的控制論、賽博格與朋克文化毫無關系了嗎?我們再回到貝思克原話中的重點:「既可以代表朋克態度,又能代表高科技。」至少,這也是他創造「賽博朋克」這個詞的重要原因。我們前面說過,賽博朋克這個詞的發明,是一個精彩而奇妙的巧合,因為,貝思克在無意間創造的這個詞恰到好處地詮釋了賽博朋克的內涵——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批引領賽博朋克科幻故事風格的作家們,無論是布魯斯·貝思克,還是威廉·吉布斯,大多都是出生於二戰結束後不久的嬰兒潮一代。他們經歷過美蘇冷戰、核戰陰霾、越南戰爭、航天競賽、計算機技術急速發展、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

那個充滿科技進步與動盪混亂的時代,使得他們以及當時的許多民眾感到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並不一定會給人類帶來幸福,也有可能讓未來的人類社會變糟。

可以說,科學技術從來都是中性的,它既可以被用來造福人類,讓這個世界越來越美好,也可以用來製造災難與恐懼。它是一把雙刃劍,全看它的研發者與使用者是什麼目的與態度。如果人類將科技應該為人類謀幸福的目標異化,那麼科技反過來就會將人奴役。上面所說的這些擔憂,對威廉·吉布森這一批賽博朋克科幻作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其次,在70年代,資本主義本身的擴張也讓人們看到資本這頭巨獸的可怕。巨型財團、跨國企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在歐美政治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金權政治成為了未來一種令人擔憂的可能。而隨著私人資本、巨型私人科技與工業企業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上擁有越來越強的能力,一種金權與科技合二為一的統治形式似乎正在揭開它的面具,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面容。

巨型跨國企業以其擁有的財富與科技,支配或者乾脆取代了傳統的政府,成為社會的實際控制者,而且它們還能通過發達的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網絡來掌控社會的方方面面,塑造符合其利益的商業體系、社會體系與文化體系。同時,由於資本主義本身的特性,失去了一切制約的資本,只會讓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巨型企業高層們的腰包,貧富差距也只會越來越大。而這些可能性也讓那一批創立賽博朋克科幻的作家們獲得了靈感。

第三,控制論(Cybernetics)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科學,其實延伸到了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自動控制、計算機、信息技術、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都有它的身影,而據維基的介紹:

注意,已經延伸到了社會系統,而社會系統就包含著政治與經濟體系。因此,誕生自控制論(Cybernetics)的賽博(Cyber),也成為了可能在未來統治人類的資本主義金權巨獸與高科技的代名詞。而且,這頭科技金權巨獸足夠強大,人的個體在其面前是如此渺小。

第四,朋克精神本身蘊含著抗爭與反叛的元素。如重慶大學余澤梅副教授在《賽博朋克科幻文化研究》中所提到的:

由此,我們看到,造詞者的無心之舉,卻讓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極為巧妙地詮釋了這種科幻文化所想要傳達的內容與精神內核。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對賽博朋克文化所表達的內涵進行最後的總結並放出本文的參考文獻與參考書目。

下一篇文章的標題預告:「 賽博朋克:一種對未來科技與社會形態異化人類的憂思」與「賽博朋克:一個關於未來的灰色預言」,敬請期待。

解析「賽博朋克」的含義(二):「賽博朋克」助產器——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