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太空

Tag: 太空

美國宇航局發明新的方法來預測太空人吸收到的輻射量

在地球保護性大氣層之外花費大量時間的太空人暴露在明顯更高水平的輻射中。在將太空人送往火星執行長期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預測長期航天飛行所帶來的輻射風險,而前往月球、火星和其他深空目的地的太空人將因空間環境而面臨更多風險。 ...

中國研發千米級超大型太空飛行器 終於開始造殲星艦了嗎?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發布了「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地球、工程與材料、信息、管理、醫學、交叉等九大領域,可以說每個項目都是重量級的。其中,「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項目尤其讓人感興趣。 該項目指南提到,尺寸達千米量級的超大型太空飛行器是未來空間資源利用、宇宙奧秘探索、長期在軌居住的重大戰略性航天裝備,需通過結構模塊化設計、多次發射、空間組裝的方式進行建造,並解決極其復雜的耦合動力學問題。 這對超大型太空飛行器的動力學設計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 一是結構的輕量化設計,以最大程度減少發射次數,降低建設成本; 二是結構的可控性設計,以有效抑制組裝過程中組合體軌道與姿態漂移、控制結構變形與振動。 本項目的科學目標包括: 1、瞄準超大型航天結構的減重設計和空間組裝需求,提出滿足在軌動力學要求的組裝結構輕量化設計新理論; 2、建立空間組裝過程的「軌道-姿態-結構」耦合動力學新模型,揭示空間組裝過程的耦合動力學演化新規律; 3、提出空間組裝過程的「軌道-姿態-結構」一體化穩定控制新理論; 4、探索解決超大型航天結構動力學試驗「天地一致性」問題的新方案。 研究內容則有四大方面,分別是:超大型航天結構的輕量化和可控性設計、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過程的動力學演化、空間組裝過程軌道-姿態-結構一體化穩定控制、空間組裝過程動力學與控制的地面模擬試驗。 按照要求,項目申請的直接費用預算不得超過1500萬元。 網友:瞄準星辰大海的我兔,終於開始造殲星艦了嗎? 殲星艦第一次在《星球大戰》中登場 來源:cnBeta

Arianespace Soyuz火箭向太空發射了34顆OneWeb網絡衛星

據媒體報導,OneWeb的網際網路衛星群在繼續增長。美國東部時間8月21日周六下午6點13分,Arianespace Soyuz火箭攜帶OneWeb的Launch 9任務中的34顆衛星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Arianespace代表在當天的更新中寫道,發射原本計劃在8月19日周四進行,但由於「最終自動序列期間發生了非象徵性事件」,該嘗試在倒計時時間晚些時候流產。 問題很快被發現並解決了,發射被重新安排在8月20日周五下午。但在OneWeb的要求下,發射很快又推遲了24小時,「為跟最新發射相關的任務規劃准備留出了額外的時間,」Arianespace周五通過Twitter表示。 這34艘衛星總重12165磅(5518公斤),按計劃將在發射後3小時45分鍾跟Soyuz分離。它們將被部署在地球上方280英里(450公里)的近極軌道,然後在未來幾周遷移到海拔746英里(1200公里)的運行軌道。 Arianespace和Roscosmos對這次發射進行了網絡直播,它照亮了拜科努爾黎明前的天空,但Arianespace的直播視頻在發射後不久就結束了。Roscosmos在Twitter上更新稱,Soyuz和它的Fregat上級在數小時的太空飛行器分離旅行中表現如預期的那樣。 現在太空中有288顆OneWeb衛星,它們都是由Arianespace在9個不同的任務中發射的。OneWeb目標還遠未完成。這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公司去年年底脫離破產保護,它最終打算在近地軌道運行約650個寬帶太空飛行器。 Arianespace代表在描述周六的任務時寫道:「OneWeb的核心目標是為所有光纖無法到達的未連接區域帶來連接從而彌合數字鴻溝。」 「一旦部署完成,OneWeb星座將使用戶終端能提供3G、LTE、5G和Wi-Fi覆蓋,提供全球高速接入--通過空中、海上和陸地,」Arianespace補充道。 根據Arianespace的任務描述,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OneWeb將在2021年底開始向地球北部的一些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包括北歐、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蘭島和冰島。隨著星座的建立,全球覆蓋也將隨之展開。 來源:cnBeta

NASA分享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海報:藝術風格拉滿

作為一個長期項目,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歷多次延期。假如一切順利,NASA 將於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正式將 James Webb 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不過今天,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發布了一張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為主題的新海報,可知其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與此前分享的系列海報一樣,NASA 允許任何人下載、列印、並張貼。 (來自:NASA 官網) 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比,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部署於類似的軌道環境,但集成了百倍於前者的先進功能。 NASA 將該項目稱作一個「技術奇跡」,因為它能夠收集傳播時間幾乎與宇宙年齡幾乎一樣長的光。 詹姆斯·韋伯的這項特性,為天文學家們研究大爆炸不久後的宇宙星系形成等潛在場景開辟了新的可能。 在紅外功能的加持下,詹姆斯·韋伯能夠透過太空塵埃雲進行觀察。此外由於功率巨大,這台太空望遠鏡還能夠尋找水蒸氣特徵,進而提升 NASA 尋找和研究類地系外行星的能力。 來源:cnBeta

超級計算機幫助保護地球免受太空風暴影響

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使用Frontera超級計算機來改進空間天氣預報系統,避免極端空間天氣事件的最壞影響。上一次重大的空間天氣事件在1859年襲擊了地球,但是破壞度較小的空間天氣事件經常發生。 這些事件會炸毀電子產品和電網,擾亂全球定位系統,導致北極光的范圍發生變化,並提高太空人或穿越兩極飛機乘客的輻射風險。如果像1859年那樣的極端事件再次發生,它將完全摧毀電網、衛星和通信系統。『 在白宮國家空間天氣戰略和行動計劃以及國家戰略計算倡議的推動下,2020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創建了空間天氣與量化不確定性(SWQU)計劃。它匯集了來自各學科的研究團隊,在空間天氣建模領域內推進最新的統計分析和高性能計算方法。 這個計劃是六個項目的組合,其中包括Gabor Toth的項目,不僅有領先的大學團體參與,而且還有NASA中心、國防部和能源部國家實驗室,以及私營部門。Gabor Toth幫助開發了當今卓越的空間天氣預測模型,該模型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用於業務預測。2021年2月3日,NOAA開始使用Geospace模型2.0版,這是密西根大學空間天氣建模框架的一部分,用於預測地磁干擾。 Geospace模型2.0版主要變化是細化了磁層的數值網格,對算法進行了若干改進,並對經驗參數進行了重新校準。Geospace模型是基於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全球表述,其中包括磁流體動力學,像等離子體這樣的導電流體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特性和行為,這在空間天氣的動力學中起著關鍵作用。Geospace模型預測了地球空間與太陽風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地面上磁擾動。這樣的磁擾動會誘發地電場,從而損害大規模的電導體,如電網。 該模型發出的短期預警為電網運營商提供了關於有害電流的預報,並允許它們有時間來緩解問題和維護電網的完整性。盡管Geospace模型很先進,但它只提供了大約30分鍾的預先警告。現在團隊致力於將提前量增加到1至3天,這樣做意味著了解太陽表面的活動如何導致可能影響地球的事件。 改善空間天氣預報的提前量需要新的方法和算法,這些方法和算法的計算速度遠遠超過今天使用的方法和算法,並且可以在高性能計算機上有效部署。Gabor Toth使用德克薩斯高級計算中心的Frontera超級計算機來開發和測試這些新方法。其中,一個關鍵的算法改進涉及在一個模擬模型中結合等離子體的動力學和流體細節,研究者通過發明智能近似值和算法,比粗暴的模擬快了一百萬倍,這可以使Geospace模型預測速度加快10到100倍。 Gabor Toth團隊一直在努力使空間天氣建模框架在未來的超級計算機上高效運行,這些超級計算機嚴重依賴圖形處理單元(GPU)。作為第一個目標,他們著手使用帶有OpenACC指令的英偉達Fortran編譯器將Geospace模型移植到GPU。他們最近設法在單個GPU上以更快的速度運行整個Geospace模型。他們使用支持GPU的Longhorn機器來達到這一里程碑。在傳統的超級計算機上以同樣的速度運行該模型需要至少100個CPU核心。 來源:cnBeta

《OPUS:龍脈常歌》9月1日Steam發售 太空探索冒險

由來自台灣工作室SIGONO INC開發和發行的《OPUS:龍脈常歌》8月18日今天公布最新預告,宣布將於9月1日Steam正式發售,本作聚焦太空探索冒險,敬請期待。 ·《OPUS:龍脈常歌》:Steam地址。 《OPUS:龍脈常歌》是一個結合太空探索與冒險解謎的敘事遊戲。小行星「龍脈」,由於其礦藏蘊藏的巨大能量,成為眾人爭奪的目標,立志探索龍脈的少年,將與能唱出龍脈之歌的少女一同冒險,他將借用少女的聲音解謎,揭露宇宙的遠古神話。 「我會找到龍脈,榮耀家族」,被家族流放的少年李莫,希望為家族找到龍脈,戴罪立功。幾年來卻一無所獲,直到意外拯救了能探測龍脈的女巫——艾妲,卻沒想到這看似美好的相遇,會成為兩人此生無法承受的重擔。 ·《OPUS:龍脈常歌》最新預告: 來源:3DMGAME

Aurora Propulsion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射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設施

極光推進技術公司(Aurora Propulsion)是一家為小型衛星開發推進器和脫軌模塊的芬蘭公司,不久後將首次把其技術送入太空。該公司已與火箭實驗室簽約,在今年第四季度將其首顆AuroraSat-1立方體衛星搭乘Electron火箭進入低地球軌道的共享任務。 ...

中國航天員完成太空離心機組裝 網友:一共分三步

太空離心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航天員如何解鎖組裝太空離心機?近日,航天員在核心艙內,完成了太空離心機的組裝。從視頻來看,航天員們先是拆除門板緊固螺絲,然後打開門蓋,然後拆除電機和驅動組件緊固螺絲。 再取出轉子,安裝離心機轉子,最後合上門蓋,設定初始值。運轉正常後,關機收工。利落的動作,讓網友大呼「最帥天團」。 還有網友調侃:「我知道,一共3步,一拿出零件,二進行組裝,三組裝完成」。 據了解,太空離心機用於對實驗樣品進行離心分離。 七夕當天,在太空出差的3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還從太空發來七夕祝福。 資料顯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於6月17日9時22分發射成功。 而在東京奧運會期間,三位航天員在空間站也能看奧運。原來,地面技術人員通過衛星把電視信號實時轉進空間站,航天員通過電腦螢幕就能看到電視直播。 網友們獲悉後,紛紛稱贊國家航天技術強大。 來源:cnBeta

維珍銀河發布視頻 推廣太空旅行服務

據媒體8月15日消息,維珍銀河官方發布一則4分鍾左右的視頻,推介其運營的太空旅行服務。視頻中,維珍銀河詳細介紹了太空飛行器Unity的整個飛行過程,並著重介紹了乘客在太空中的感受。 通過視頻,我們清晰的看到Unity升空的全過程,包括起飛、空中釋放、飛離大氣層、太空巡航、返回大氣層和著陸等多個步驟,整體耗時約一個小時左右。在上一階段的太空飛行中,一位富豪花費了25萬美元購買了一個座位,跟隨理察•布蘭森一同前往太空。如今,已有600餘人排隊等待體驗太空之旅。 維珍銀河宣布,從現在起,想要體驗維珍銀河太空旅行服務的人將需要支付45萬美元的座位費。除了富人,維珍銀河太空旅行還將向那些熱衷於在微重力條件下進行僅持續幾分鍾實驗的研究人員開放。 有意思的是,維珍銀河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日前通過他名下的維珍投資集團陸續以不同價格出售了1040萬股維珍銀河股票,賣出的價格區間為每股25.75美元至34.39美元,共占據維珍銀河股票的4%,總價值約3億美元。自7月份理察•布蘭森通過旗下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飛機成功體驗太空旅行之後,這家公司一直保持了較高的熱度,本次理察•布蘭森成功套現,也讓外界開始重新審視維珍銀河的現有業務。 自維珍銀河2019年上市以來,理察•布蘭森已經進行了多次的拋售。2020年5月,理察•布蘭森就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套現了約5億美元。今年4月份,理察•布蘭森又套現了1.5億美元,三輪總計套現約9.5億美元。有消息稱,目前理察•布蘭森還持有維珍銀河18%的股份。 除了理察•布蘭森之外,維珍銀河的其他高層均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套現。今年3月份,在理察•布蘭森第二輪套現前夕,維珍銀河公司董事長Chamath Palihapitiya甚至清空了自己持有的維珍銀河全部股票,最終套現2.13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察•布蘭森拋售維珍銀河公司股票之後,全球各大機構下調維珍銀河的股票評級。瑞士信貸旗下分析師Robert Spingarn於本周四將維珍銀河評級從「跑贏大盤」降為「中性」,目標價從33美元降為30美元,原因是最近維珍銀河的股票發行受到限制。摩根史坦利旗下分析師Kristine Liwag也發布研究報告,將維珍銀河的評級從「持有」下調至「減持」,目標價為25美元。Kristine及其團隊預計至少在2022年夏季之前,維珍銀河公司將很難再有大的動作。 來源:cnBeta

沒穿加壓太空衣?貝索斯、布蘭森觸太空飛行安全紅線

8月14日消息,7月首次登上太空的億萬富翁們都顯得風度翩翩。藍色起源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在飛船著陸後還戴著一頂牛仔帽,維珍銀河老闆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則說自己穿在身上的藍色連體衣很「性感」。 在全世界太空旅行領域一些頂尖安全專家看來,還有一點格外引人注目:兩家公司都沒有給飛船上的乘客配備壓力服,從而保護他們免受地球大氣層外快速減壓帶來的潛在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機構都曾從致命事故中吸取到慘痛教訓,因此普遍要求太空人進入太空時穿上加壓太空衣,但這些標準並不適用於那些競相將太空商業化的太空旅遊公司。美國國會也免除了此類企業對機組成員的安全監管要求。 「事實是,當你進入太空時,你需要穿的不是漂亮衣服,而是正確的衣服,」前歐洲航天局官員、國際太空安全促進會執行理事托馬索·斯戈巴(Tommaso Sgobba)說。 上個月兩起私人太空飛船的成功發射推動了美國商業太空行業的發展。支持者說,減免規則是快速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這種模式應該加以推廣。 今年早些時候,維珍銀河負責太空任務和安全的總裁邁克·摩西(Mike Moses)在一場聽證會上對議員們表示,該行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為了支持更多人進行太空飛行,需要更多時間就未來該採取什麼樣的監管框架展開知情討論。」 但斯戈巴和其他人表示,監管機構該對這些企業進行更多限制,畢竟火箭發射是出了名的危險。火箭就像是巨型炸彈,歷史也證明其難以達到高可靠性,而嚴酷的太空環境幾乎沒有給人們留下容錯空間。 行業顧問喬治·尼爾德(George Nield)表示,自上世紀60年代初以來,美國已經進行了379次載人航天飛行,其中4次以致命事故告終。在2018年之前的10年時間里,尼爾德都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負責商業發射的辦公室主管。這一統計數據意味著載人航天飛行大約有1%的失敗機率。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會審查各種發射申請,確保一旦發生事故不會傷害地面或過往飛機上的公眾。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也會審查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但美國國會禁止該機構制定保護機組乘員的任何規則。 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沒有回應置評請求。而這項暫停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對機組成員進行安全監管的法規始於2004年,在數百萬美元游說活動的推動下,法規效力至少會延續到2023年。 斯戈巴、尼爾德和其他一些人說,這項法規不該再起效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擔心一場災難可能會使蓬勃發展的商業太空行業沉寂數年時間。 「我認為,是時候更新我們的載人航天監管框架了,」尼爾德說。 過去,美國國會議員在延長太空安全監管禁令方面從未猶豫過,畢竟該行業在國會中有強大的盟友。但現在一些人呼籲進行改變。「隨著太空旅遊的興起,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再束縛負責安全監督的機構手腳,」俄勒岡州民主黨眾議員、眾議院交通和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彼得·德法齊奧(Peter DeFazio)說。 商業太空公司堅持認為,所謂的「學習期」對於業務快速擴張至關重要,太空安全監管方面的禁令應該延長。他們表示,企業只需要遵循寬泛的安全措施,而強制實施的規章制度過細過嚴會阻礙創新。 商業航天聯合會(Commercial Spaceflight Federation)主席卡麗娜·德雷斯(Karina Drees)說:「如果所有太空飛行器都要以同樣方式進行嚴格監管,那會從根本上限制這些太空飛行器的設計特點。」這一組織的成員包括藍色起源、維珍銀河和其他幾十家公司。 載人航天災難 除了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之外,SpaceX已經利用載人龍飛船將NASA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億萬富翁賈里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向SpaceX購買了龍飛船上的座位,最早會於今年9月15日發射升空。此外,德克薩斯州的太空旅遊公司Axiom Space已經和SpaceX簽訂合同,最早將於明年1月份將付費乘客送入太空。而波音公司和內華達山脈公司(Sierra Nevada)也在開發可用於載人的太空飛行器。 近期商業太空發射取得的技術成就不可否認,但長期以來的太空飛行安全記錄令人警醒。最致命的兩起事故均發生在太空梭上。太空梭共執行135次任務,前後共有14人死亡。 2014年10月31日,維珍銀河VSS Unity太空船在一次試飛時發生一起嚴重事故。當飛船加速時,一名試飛員不小心撥動開關,啟動了一個用於在下降時減速和穩定飛船的裝置,導致飛船解體。 負責調查民用太空事故的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發現,當時負責打造這艘太空船的公司存在很多安全漏洞。NTSB說,設計人員沒有預料到發生人為操作失誤的可能性。 設計的秘密 布蘭森表示,這次事故調查讓他的公司變得「更安全、更好」,維珍集團接管了太空船的製造。商業航天聯合會的德雷斯說,該行業對NTSB的建議「立即做出了全面回應」。 斯戈巴說,因為沒有統一的安全標準,而且私人公司設計飛船時都傾向於保密,因此很難知道飛船到底有什麼樣的保護措施。 他說,最近幾次載人航天發射中乘客都沒有穿加壓太空衣,這似乎是商業太空公司在設計飛船時所遵循的做法。NASA等機構都要求太空人在太空飛行的危險階段穿上加壓太空衣,防止飛船意外失壓。1971年,聯盟11號宇宙飛船失去壓力,造成三名俄羅斯太空人死亡。 斯戈巴說,設計人員會設置多層保護措施來防止此類事故發生,但失敗的後果非常可怕。資深太空飛行人員認為,在飛船發射升空和再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穿加壓太空衣是有意義的。 SpaceX和波音公司的太空船都要求使用加壓太空衣。因為這兩家公司都為NASA太空人提供載人航天飛行服務,必須遵守該機構的安全標準。 尼爾德說,商業太空公司有可能證明不穿加壓太空衣進行太空飛行是合理的。他說,畢竟使用加壓太空衣需要大量培訓,還可能會產生一定風險。 他說,對這些公司來說,關鍵是要遵循60多年來人類在太空旅行學到的基本安全措施,其中包括嚴格的安全審查、獨立審計和分享安全方面的經驗教訓等等。 「按兵不動,寄希望於一切進展順利,從長期來看可能不是一個合理策略,」尼爾德說。「我們該主動想想如何做到這一點,這樣這個行業才能安全、成功。」(辰辰) 來源:cnBeta

俄太空人9月將進行12小時太空行走 將科學號實驗艙的線路連入國際空間站主體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8月12日電 據俄航天集團消息,俄羅斯太空人9月將進行12個小時的太空行走,從艙外將科學號實驗艙與星辰號服務艙的輸電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俄航天集團早前發布消息稱,俄太空人奧列格∙諾維茨基和彼得∙杜布羅夫將於9月2日和8日執行太空行走任務。 ...

波音公司Starliner太空艙發射計劃因閥門問題再次延遲

當地時間8月13日,美國波音公司表示,由於推進系統的閥門仍存在問題,該公司的Starliner太空艙的第二次無人飛行測試將推遲至少兩個月。此次飛行測試原定於2020年12月實施,目標是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但波音公司多次推遲了飛行測試。 ...

如何在太空中建造太陽能發電場?

北京事件8月13日消息,1941年,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發表了短篇小說《推理》(Reason)。這是一個關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警示故事,其奇特的背景設定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那就是一個能收集太陽能,並通過微波向行星傳遞能量的空間站。 ...

Hiya Toys 新品 1/18系列 電影 異形 瓊·蘭伯特(太空衣) 可動人偶

1/18系列 電影 異形 瓊·蘭伯特(太空衣) 110mm高 可動人偶 Alien – Joan Lambert in Nostromo Space SuitA PREVIEWS Exclusive! One of the three crewmembers chosen to explore LV-426, Lambert...

NASA革命性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迎來重大里程碑

據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在7月23日成功完成了任務地面系統的關鍵設計審查,這些系統分布在多個機構,包括位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空間望遠鏡研究所(STScI);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以及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IPAC。STScI將主持科學運行中心,而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將提供任務運行中心,加州理工學院/IPAC將容納科學支持中心。 ...

憑什麼你上太空我買單?貝索斯上次天刺激亞馬遜用戶退訂Prime服務

8月12日消息,7月20日,亞馬遜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乘坐自家太空公司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號火箭進入太空。但這一行為刺激到很多亞馬遜Prime會員,他們紛紛退訂亞馬遜Prime訂閱服務。 返回後,貝索斯感謝亞馬遜客戶和員工讓自己的這趟太空旅行成為可能。他表示:「我要感謝亞馬遜的每一位員工和每一位顧客,因為你們也為這一切付出了。」「說真的,對於亞馬遜的每一位顧客和每一位員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你們。非常感謝。」 圖示:7月20日,貝索斯四人一行完成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 然而,貝索斯所感謝的一些客戶認為,這次太空之旅促使他們不再為亞馬遜Prime訂閱服務支付每年120美元的費用。 「伙計們,我剛剛取消了我的亞馬遜Prime會員,感覺很好,」一位用戶在Facebook上說。「我已經受夠了在網上購物,也受夠了為億萬富翁的火箭旅行埋單。我想我得告訴全世界。」 就在貝索斯結束太空之旅幾天後,不少亞馬遜用戶紛紛取消Prime訂閱服務。 對凱蒂來說,做出這個決定花了很長時間。 她在2004年就注冊了亞馬遜Prime服務。「那時候,這里似乎就是網上買書的好地方,」凱蒂說。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對亞馬遜產生不同看法。 「首先,我意識到這家公司對出版業的負面影響,」凱蒂指的是多年來亞馬遜與圖書出版商亦敵亦友的關系。她補充說,「然後又發現亞馬遜倉庫工人受到的惡劣待遇。再後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消費主義越來越讓自己感到惡心。」 對凱蒂來說,貝佐斯的太空之旅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說:「我看到群組里的人發帖選擇退出。我讀了之後,感覺一切茅塞頓開。」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位名叫凱特的前亞馬遜Prime訂閱用戶身上。隨著更多關於亞馬遜如惡化對待員工的故事曝光,她意識到自己的消費習慣對環境的影響,並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Prime訂閱服務。 「2020年7月,我第一次開始真正記帳,」她說。「看到自己在網上花了這麼多錢,這很不符合我的價值觀。而且我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方式來實現。」 當貝索斯前往太空時,退訂Prime服務的決定變得清晰起來。 凱特說:「整件事就是這樣一場奇觀。一個人積累了如此多的財富,以至於完全與普通人的現實脫節。」 凱特表示,盡管她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也不考慮再用,但她理解為什麼數百萬美國人繼續訂閱亞馬遜Prime服務。 她說:「對很多人來說,Prime和亞馬遜讓他們可以獲得其他渠道無法獲得的東西。」「我很幸運,自己可以去當地的很多商店,其中一家商店出售大宗商品,能幫助減少一次性塑料。」 來源:cnBeta

沒有大腦和眼睛卻有驚人智力的黏菌Blob已被送入太空

據媒體報導,一種被稱為Blob的單細胞黃色黏菌正在向國際空間站(ISS)進發。Blob是一種自然產生的黏液黴菌,學名Physarum polycephalum。現在,歐航局(ESA)計劃將Blob送往ISS以便在微重力下觀察它,他們清楚地知道,用它的昵稱來稱呼它更有可能讓這種黴菌獲得電影合同。 ...

航天製造創企Varda與Rocket Lab簽訂製造三個太空飛行器的協議

據媒體TechCrunch報導,航天製造初創公司Varda Space Industries正在快速發展。在宣布了4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後僅幾個星期,Varda就與發射公司Rocket Lab簽訂了製造三個Photon太空飛行器的協議,以支持該創業公司的初始任務。 ...

BepiColombo水星探測任務人員分享太空飛行器飛掠金星的新圖像

JAXA和歐空局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名為BepiColombo的聯合任務,執行任務的探測器於8月10日飛過金星。下面的圖片是由任務控制人員分享的,圖像顯示了太空飛行器飛過金星進行重力輔助機動時的黑白特寫。歐空局說,該圖像是由太空飛行器的Mercury Transfer Module Monitoring Camera 3拍攝的。 ...

馬斯克稱SpaceX可以為NASA生產太空衣

8月11日早間消息,據報導,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提出,其SpaceX公司或可以幫助NASA製作下一代太空衣。此前,監管機構在周二的一份報導稱,NASA當前的項目落後於原計劃,並將花費超過10億美元。 馬斯克「吹過的牛」,估計很快又要實現了SpaceX星艦的首次軌道飛行,你期待嗎? 隨後馬斯克在一條推文中寫道:「如果需要的話,SpaceX可以來做。」 此前馬斯克的公司已經成功完成了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的發射,飛船上的太空人所穿的就是SpaceX公司自己開發和生產的太空衣。這些太空衣的主要目的是在飛船內部發生火災或艙內減壓時保護太空人。鑒於太空人有時需要在太空飛行器外的惡劣空間環境中作業,建造太空衣將是一項更加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對於馬斯克的提議,NASA發言人莫妮卡·維特(Monica Wit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機構上個月曾要求航天行業內的企業就「購買商業太空衣、硬體和服務」提供反饋。 馬斯克的這個提議是為了回應NASA監察局的一份報告(監察局是負責審計該機構欺詐行為和管理不善的調查辦公室)。這份報告是關於正在開發過程中的新艙外移動裝置(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在非正式場合,它們被稱為太空衣。 報告指出,當前國際空間站中的太空人依然在使用45年前針對太空梭設計的太空衣。監察局還強調,在過去幾十年中,這些太空衣被不斷地翻新,並且經過了部分重新設計,以繼續工作。 報告顯示,自2007年月以來,NASA已經啟動了3個不同的太空衣開發項目,並且從那時候起已經花費了4.201億美元用於開發。此外,報告還稱,NASA「計劃在投資大約6.252億美元」,用於太空衣的開發、測試和鑒定,從而完成一套用於國際空間站的太空衣,以及兩套用於載人登月任務的太空衣。到2025年時,太空衣開發的總成本將超過10億美元。 除了快速飆升的成本,太空衣的開發還面臨著其他一些挑戰,例如資金短缺,疫情所導致的影響,以及技術方面的障礙等。報告稱,新的太空衣最早要到2025年4月才能做好飛行准備。而此前NASA的計劃是在2023年讓新的太空衣開始服役。 NASA需要為其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提供新的太空衣,該計劃由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所提出的,在新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上任後,這一計劃繼續推行。阿爾忒彌斯計劃預計將包括未來幾年的多個月球軌道和表面的任務,NASA的目標是在2024年前讓太空人在月球上登陸。盡管NASA一直堅持2024年的目標,但監察局一再警告,該時間表受到幾個主要項目的威脅,而這些項目是阿特米斯成功的關鍵。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稱2024年的目標「實際上是可行的」,此前SpaceX贏得了一份來自NASA的價值29億美元的合同,該公司將使用其火箭太空人送到月球表面,此後SpaceX公司成為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關鍵部分之一。 太空衣由許多的部件組成,監察局指出,這些部件來自27家不同的企業。馬斯克也強調了這一點,他在一條推文中稱:「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廚房里有太多的廚師。」 對於該公司是否已經開始自己的太空衣開發工作,SpaceX拒絕發表評論。雖然該公司沒有公開披露太空衣計劃,但他們的確是NASA購買私人開發的太空衣和太空行走服務計劃表示興趣的公司之一,此前已經有近50家公司對此表達了興趣。 來源:cnBeta

歷經十年,《坎巴拉太空計劃》正式停止更新

告一段落。 2011年,《坎巴拉太空計劃》搶先體驗版上線,遊戲正式版則在2015年4月發售。至今,這款獨立遊戲遊戲已經走過了十年。本月4日,官方推出了1.12.2大型更新,本次更新重點在於修復90多個BUG,並對遊戲中部分內容進行一些改進。 在這些更新之中,遊戲官方Squad工作室還宣布了一個重要消息——這是對1.12.2版本的最後一次更新,也是對《坎巴拉太空計劃》的最後一次大更新。在此之後,官方依然會對玩家上報的一些問題推出小修正檔進行修改,但遊戲不會再做大版本更新。 關於《坎巴拉太空計劃》停更原因,Squad也明白的告訴玩家們,《坎巴拉太空計劃2》開發正在進行中,他們將會把所有精力轉向續作的開發。 作為經典獨立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憑借其近乎無限的自由度,和高度科學的模擬玩法深得玩家們的心,而從一開始的捏火箭沖出大氣層探索太空,衍生到如今飛機、坦克甚至高達暢游坎星,還有層出不窮的MOD給予了遊戲更大的可玩性,多年以來該遊戲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口碑。 「《坎巴拉太空計劃2》要來了!」 其實製作組早在6月展開1.12版本更新時就強調過,未來將會把工作重心轉向《坎巴拉太空計劃2》,上周發布的更新也算是對老遊戲的一次徹底告別。 而對於這次的停更通知,玩家們自然相當支持,紛紛在Steam上對官方表示了感謝。2017年Take-Two拿下了Squad公司《坎巴拉太空計劃》的遊戲版權,根據Take-Two去年發布的財報,遊戲續作將於明年發售。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明年遊戲就會和大家見面。 不過《坎巴拉太空計劃》當然沒這麼快「過氣」,畢竟遊戲的發行方——Take-Two旗下的獨立遊戲發型品牌Private Division也在六月宣布,《坎巴拉太空計劃》的次世代強化版將會在今年秋季在PlayStation 5和Xbox Series推出,已經擁有遊戲的PlayStation 4或Xbox One玩家可以免費升級。在續作到來前的這幾個月里,官方還是要為老遊戲操心一段時間。 來源:遊研社

太空有邊界嗎?宇宙最終也許會把自己「捲起來」

8月1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我們頭頂之上是天空,或者按科學家的說法,叫做大氣層,一直延伸到地表上方32公里處。大氣由各種各樣的分子構成。這些分子的體積極小,你每一次呼吸時,都能將數十億個氣體分子吸入體內。在大氣層之上,則是太空。太空中的分子數量要少得多,每個分子之間的空間也要大得多。 你有沒有想過,到外太空一游會是種怎樣的體驗呢?如果不停向前飛、向前飛,又會發現些什麼呢?在你看到的事物中,有些可以被科學家解釋;但有些事情,科學家目前還不得而知。就比如「太空是否有邊界」這個問題,科學家至今仍毫無頭緒。 行星、恆星與星系 在這次太空旅行剛開始時,你首先會看到一些熟悉的景象。除了地球之外,還有一系列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動,其間還分布著許多小行星和彗星。 你或許知道,太陽其實只是一顆平平無奇的恆星,之所以看上去比其它恆星都要大、都要明亮,只是因為它離我們更近而已。要想抵達下一顆恆星,我們需要跨越數萬億公里。假如你搭載的是NASA速度最快的太空探測器,也要過成千上萬年才能抵達目的地。 如果將恆星比作房子的話,星系就是一座由無數房屋構成的城市。據科學家估算,地球所在的銀河系中約含有1000億顆恆星。但如果我們離銀河系足夠遠,這1000億顆恆星的光芒都會融為一體,就好像我們從飛機上向下看城市建築的燈光一樣。 天文學家近年來發現,許多恆星、甚至大部分恆星,都有圍繞自己轉動的行星。有些行星甚至與地球十分相似,因此在這些星球上,可能也有像我們一樣的生物,幻想著外面的世界。 要想到達另一個星系,你至少要飛數千萬億公里。兩個星系之間的空間基本上空無一物,只有少許游離的分子,以及一些名叫「暗物質」的神秘分子。 利用大型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看到了成百上千萬個星系。但他們並未就此停止,仍在繼續朝各個方向開展探索。 如果你觀察的時間足夠長、可以達到數百萬年,你就會發現,星系之間的空間似乎在不斷增長。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一隻癟氣球上畫些點,把氣球吹起來之後,這些點之間的距離就會增加。宇宙中的星系也是同理。 太空有盡頭嗎? 如果你能一直向前飛、能飛多遠就飛多遠,最終會飛到宇宙的盡頭嗎?每個方向上的星係數量都是無窮無盡的嗎?假如宇宙有盡頭,那麼盡頭之處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尚未達成定論。不過許多人認為,無論你朝哪個方向飛,也許都無法抵達盡頭,只會不停地飛過一個又一個星系。 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最終也許會把自己「捲起來」。因此假如你一直往前飛,有朝一日也許又會從另一個方向回到原點。 你可以將這種情況想像成一個地球儀。在這個球體之上,無論你朝哪個方向一直走下去,最終都會走回原點。假如宇宙是這種情況,就意味著宇宙並不是無限大的(但依然比你能想像的大得多)。 但無論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你都永遠無法到達宇宙的邊界。科學家如今認為,宇宙不可能有止境。但沒人敢打包票,也許只有未來的科學家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葉子) 來源:cnBeta

將鍛鍊進行到底,航天員太空健身不能停

今天是第13個全民健身日,東京奧運會即將落幕,中國奧運健兒們再一次勇奪佳績,也吸引著更多人加強體育鍛鍊。通過健身來鍛鍊身體、強健體魄已逐漸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當然也少不了遨遊太空的航天員,那麼,太空健身和地面有什麼不同?在沒有重力的環境下航天員又是怎麼鍛鍊的呢? · 太空鍛鍊,不止是強身健體 在普通人眼中,健身是一種愛好和生活方式,而在太空,健身卻關乎到航天員的生命健康,是防止肌肉萎縮和骨質流失的重要手段。 在地球上,我們的日常活動都需要克服我們的重力,骨骼和肌肉始終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它們一直在「運動」。因此,在地球上我們即使平時不健身,也能夠維持自身日常生活需要的骨量和肌肉量。但太空是無重力環境,在地面再重的東西,到了太空也感受不到重量。比如重達130公斤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地面穿脫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但是在劉伯明、湯洪波出艙前穿著時候就顯得十分輕松。 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中航天員身穿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長期駐留空間站的航天員由於不需要克服重力,他們的身體會經歷一系列適應性變化,骨骼和肌肉對人體的支撐力大幅度減少,導致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縮。據統計,短期航天飛行後,人會損失10%~20%的肌肉,如不採取積極健身的對抗措施,在長期飛行中肌肉可能丟失50% 。因此,航天員健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肥」,而是為了讓身體在失重狀態下保持骨骼強壯,同時防止肌肉鬆弛。 · 太空健身,也可以豐富多彩 早期的載人航天活動受到太空飛行器的制約,空間小、飛行時間短、任務重,航天員們只能進行一些動作幅度相對比較小的活動。隨著太空飛行器艙內環境的改善,逐漸配置了各種健身器材,航天員們的健身時間、次數、運動強度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了。 天和核心艙中的健身設備,除了常見的彈力帶,還有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等健身設備,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的健身生活也可以豐富多彩。 拉力器 主要鍛鍊手、軀干和腹部的肌肉,能夠有效預防肌肉群的萎縮和力量減弱,維持部分肌肉群的強度,聶海勝在天和核心艙向大家展現了拉力器的一百種用法。 豎拉練腿 「搓澡式」練習後背肌群 太空跑步機 東京奧運會,蘇炳添跑出了百米9秒83的成績,創造了亞洲記錄,也成為了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在太空,航天員也在用「太空跑步機」進行特殊的跑步鍛鍊。「太空跑步機」類似於地面的跑步機,配有彈性束縛帶,將航天員「壓」在跑步機上,這樣航天員就相當於可以在正常重力下進行運動,鍛鍊骨骼肌。另外,「太空跑步機」必須採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員的鍛鍊影響太空飛行器上的其他設備和科學實驗。 在「太空跑步機」上奔跑,飛一般的感覺 太空自行車 和地面上的自行車不同,「太空自行車」是利用彈力帶增加阻力,航天員在使用期間需要將彈力帶套在雙腿上,通過克服彈力帶的阻力踩動踏板,並記錄相關數據。同時,在使用時還需要通過安全帶固定身體,避免漂浮。利用「太空自行車」進行鍛鍊,對防止航天員心臟和骨骼肌質量下降以及呼吸功能降低有一定的作用,還可以增加循環血量,改善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 騎自行車也可以很「燃」 神舟十二號乘組飛行期間,科研人員加強了對航天員鍛鍊防護效果的評估,必要時做出適應性調整,全力做好航天員在軌飛行的健康保障。 星空浩瀚無比,在飛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需要有堅定的意志,也需要有強健的體魄。目前,空間探索正在向更深的領域和更廣泛的空間發展,中國航天員將繼續奉命出征,在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國足跡,創造更多中國奇跡! 文章綜合參考《飛天英雄—追蹤航天員飛天足跡》 轉自中國載人航天 來源:cnBeta

在開發超10年後 《坎巴拉太空計劃》正式停更

《坎巴拉太空計劃》開發商Squad近日宣布,在經過超過十年的開發更新後,他們正式停止了對本作的開發支持工作,集中精力開發續作《坎巴拉太空計劃2》。 《坎巴拉太空計劃》最初通過Squad的官網於2011年發售,給了玩家機會去打造和駕駛他們自己的全功能飛船,火箭和載具,使用現實中的空氣動力學和軌道物理學。 自2015年離開Steam搶先體驗以來,《坎巴拉太空計劃》一直處於活躍開發中,獲得了大量的更新和擴展。Squad計劃在今年秋季推出一個「次世代」更新,為PS5/XSX/S。 實際上早在今年6月Squad就已經提醒玩家,1.12更新將是本作的最後一個重大更新,現在他們只不過是重新確認長達十年的旅程就此終結。 現在Squad加入了開發商Intercept Games,繼續開發《坎巴拉太空計劃2》,這款遊戲計劃在2022年發售,登陸PC,PS4和Xbox One。 來源:3DMGAME

NASA分享「歐羅巴快帆」太空飛行器製造過程的幕後照片

據媒體報導,NASA分享了一些歐羅巴快帆(Europa Clipper)太空飛行器建造過程的幕後圖片,它們詳細展示了其團隊在為軌道飛行器任務做准備時所做的工作。NASA稱這個創造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編舞」,它詳細描述了許多不同地區的實驗室和團隊如何合作建造飛船。 歐羅巴快帆的主潔淨室位於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那里用於組裝太空飛行器。然而氣體各種儀器和組件則在美國和歐洲的其他地方製造,包括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和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 歐羅巴快帆將前往木星的軌道,在那里它將飛越巨大行星的衛星--木衛二進行。NASA指出,歐羅巴快帆有一個厚厚的鋁拱頂,旨在保護太空飛行器免受木星的輻射,這是JPL建造的一個巨大組件,幾乎已經完工。 與此同時,巨大的推進裝置最近從戈達德被送往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便專家們安裝各種組件,這些組件包括電纜、無線電、天線和電子設備。假設一切按計劃進行,NASA預計系統集成評估將在今年年底左右進行。 目前,歐羅巴快帆計劃於2024年發射。一旦太空飛行器到達木星,它將進入木星的軌道並投入時間研究木衛二,據悉,這顆冰冷的衛星有一個巨大的內部海洋。木衛二已被確定為地球外生命的潛在來源,這使得它成為更大任務的一個關鍵的天體調查的一部分。 來源:cnBeta

10年前的今天 ​NASA的朱諾號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以觀察木星

2011年8月5日,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行星際旅行,前往巨型行星木星。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管理朱諾任務及其運作。太空飛行器的目標是進入圍繞該行星的軌道,並使用其成套的科學儀器和照相機來觀察木星的大氣層、重力和磁場。 對該行星屬性的了解可以揭示出有關其起源和演變的線索。朱諾號於2016年7月抵達木星,並進入圍繞該行星的橢圓極地軌道。它繼續對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進行觀測,傳回了這個氣態巨行星的壯觀圖像,直到今天,朱諾的使命還在繼續。 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大到除了太陽之外,太陽系中的所有其他天體都可以裝進它里面,木星系統就像一個小型太陽系,一共有79顆衛星圍繞著這顆行星運行。 盡管木星是我們太陽系中肉眼可見的五顆行星之一,但它的衛星一直沒有被發現,直到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的四顆最大的衛星。今天,它們被稱為伽利略衛星,以其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幾個世紀以來,越來越好的望遠鏡,以及後來的其他探測儀器揭開了木星的神秘面紗,比如它的大紅斑和大氣中的多色帶。隨著1970年代第一個太空飛行器飛越木星,我們對木星的了解成倍增加(先驅者10號、11號以及旅行者1號和2號),尤其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伽利略軌道器和大氣探測器。其他幾個太空飛行器(尤利西斯號、卡西尼·惠更斯號和新視野號)對這顆巨大的行星進行了觀察,同時利用其引力將它們加速到太陽系的其他目的地。與以前訪問木星的太空飛行器不同,朱諾號依靠的是太陽能而不是核能,它攜帶了三塊有史以來放置在行星際太空飛行器上的最大的太陽能板。 為了進行觀測,朱諾號攜帶了一套九種儀器: 微波輻射儀(MWR):測量木星大氣層深處的水和氨的豐度,並獲得大氣層的溫度曲線。 木星紅外極光成像儀(JIRAM):一個光譜儀,提供木星高層大氣中極光的圖像。 磁強計(MAG):繪制木星的磁場圖,並確定該行星內部的動態。 重力科學(GS):通過測量太空飛行器無線電信號的都卜勒變化來繪制木星內部的質量分布圖。 木星極光分布實驗(JADE):測量木星極光中低能量的離子和電子的角度分布、能量和速度矢量。 高能粒子檢測儀(JEDI):測量木星極光中高能量的離子和電子的角度分布、能量和速度矢量。 無線電和等離子體波傳感器(Waves):確定界定木星無線電發射和極光粒子加速的極光電流區域。 紫外線光譜儀(UVS):提供極地磁層中紫外線極光輻射的光譜圖像。 朱諾相機(JCM):一個可見光相機/望遠鏡,用於研究木星雲層的動態,發回圖像促進教育和推廣。 來源:cnBeta

太空「出差三人組」,新一季劇透來了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 6 月 17 日發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關燈睡覺?熱水泡腳?航天員們其實是在…… 關燈睡覺? 「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這個畫面,首次展示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摸黑」開展活動。畫面中,湯洪波正在為劉伯明進行眼底鏡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髒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監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於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一些空間病症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熱水泡腳? 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象。隨著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後,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准備工作。 鍛鍊不停! 太空里也騎「動感單車」 另外,為了對抗失重生理效應,航天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體育鍛鍊。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員有了更多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 航天員劉伯明已經完全習慣了太空跑台,即便是在失重環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矯健。聶海勝也躍躍欲試,開始使用太空自行車。 從容不迫 航天員太空邊喝茶邊工作 有了健康的身體,航天員就能順利開展各項實驗。中國空間站將實施 49 項航天醫學實驗項目,神舟十二號任務將完成 14 個項目。 天和核心艙搭載的人系統研究機櫃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實驗。據專家介紹,人系統研究機櫃涵蓋了骨、心血管、肌肉、腦等人系統各方面的生理機能研究,及細胞學機制研究。在軌飛行已經過半,三名航天員使用該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 在空間站,航天員一邊喝著「太空茶飲」,一邊有條不紊地工作,三人溝通交流中還時不時會心一笑,看來他們對各項實驗操作充滿了信心。 祝航天員們出差順利 平安凱旋! 來源:cnBeta

海雅 新品 1/18系列 電影 異形 凱恩 太空衣 106mm高 可動人偶

1/18系列 電影 異形 凱恩 太空衣 106mm高 可動人偶 "What's the last thing you do remember?""...I remember some... horrible dream about smothering." — Thomas Kane, was the...

NASA太空人分享對國際空間站上的「蜘蛛」做出的反應

據媒體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景象--一件大猩猩戲服、扁蟲、尤達。但蜘蛛在ISS自由漂浮的景象會出現嗎?--不會,這樣的場景只存在太空人的想像中。NASA、ISS現任成員Megan McArthur周四就分享了這樣一種感受。 McArthur在Twitter上發文寫道:「在空間站呆了100天之後,當我看到一小塊棉絮或食物漂過時,我的身體仍然會做出『蜘蛛』的反應,這是不是很奇怪?然後我的大腦就會插話說:『放鬆,你在太空,還記得嗎?」這里沒有蜘蛛。』」 這表明,我們在地球上的一些熟悉的人類反應並沒有在軌道上消失。 NASA的ISS Research Twitter帳號也分享了一則歷史趣聞。NASA說道:「雖然現在空間站上沒有蜘蛛,但空間站上已經有用於研究的蜘蛛了。金球蜘蛛被送往太空以研究蛛形綱動物在微重力下織網的方式是否不同。」 據悉,蜘蛛任務是在2011年進行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蜘蛛的太空網看起來跟它們在地球上編織的網非常相似。 來源:cnBeta

維珍銀河太空游恢復售票 票價提升至45萬美元

英國富豪理察-布蘭森旗下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周四盤後發布了第二季度業績,並宣布將重新開始售票,票價從此前的每個座位25萬美元大幅提升至45萬美元。該公司執行長Michael Colglazier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我們有一系列有目的的產品,以滿足人們想要分享私人太空人飛行體驗的不同方式。」 該公司還宣布,其下一次太空飛行測試將於9月下旬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進行,搭載義大利空軍成員。 維珍銀河的財報顯示,二季度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虧損為5600萬美元。營收為57.1萬美元,來自於5月份在太空飛行測試中的科學研究實驗。 來源:cnBeta

沒有大腦和眼睛卻有驚人智力的黏菌Blob將被送往太空

據媒體報導,一種被稱為Blob的單細胞黃色黏菌正在向國際空間站(ISS)進發。Blob是一種自然產生的黏液黴菌,學名為Physarum polycephalum。現在,ESA(歐航局)計劃將Blob送往ISS以便在微重力下觀察它,他們清楚地知道,用它的昵稱來稱呼它更有可能讓這種黴菌獲得電影合同。 「這個沒有大腦的斑點只有一個細胞,但它仍能夠移動、進食、自我組織,甚至將知識傳遞給志同道合的黏菌,」ESA介紹道。不過該機構沒有詳細說明志同道合的黏菌往往會分享什麼東西。 據了解,Blob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微重力對Blob行為的影響。這種生物在太空中的表現會有所不同嗎?微重力和輻射會如何影響它的進化? Blob計劃於8月10日發射到ISS,這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第16次NASA商業補給任務。一旦它到達,ESA太空人兼太空攝影師Thomas Pesquet將向Blob加水以喚醒它,然後他將根據兩項科學協議為它拍照。其中一個將研究在沒有食物的環境中,看看兩個Blobs是如何相互反應的;另一個則會在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析Blobs(食物是燕麥片)。 而在地球上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也將進行類似的實驗,然後將他們的實驗結果跟來自太空的延時視頻進行對比以觀察Blob在上面和下面的速度、形狀和生長的差異。這項研究的目標是讓法國和其他ESA成員國的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科學。據悉,這是一個教育實驗,所以沒有直接的空間應用。 法國國家航天局(CNES)正在跟該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合作進行這項調查。 CNES教育部門負責人Evelyne Cortiade-Marché在一份聲明中說道:「Blob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它能激發學生對諸如環境對生物體的影響和生物的發展等主題的好奇心。」 據悉,實驗將持續七天。在此期間,Blob的4秒視頻將每10分鍾自動記錄在micro sd卡上。之後,可能會被送到好萊塢的經紀人那里。 來源:cnBeta

33小時內兩次飛越金星:太陽軌道飛行器和BepiColombo將創造太空歷史

據媒體報導,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和BepiColombo將創造太空歷史,在2021年8月9日和10日兩次飛越金星,相隔僅33小時。 這兩個太空飛行器需要引力甩擺來幫助它們失去一點軌道能量,以便到達太陽系中心的目的地。這兩次飛越也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在同一時間從不同的地點研究金星的環境,而且是在專門的行星軌道器通常不會訪問的地點。 由歐空局和美國宇航局(NASA)聯合研製的的太陽軌道飛行器將於8月9日飛越金星,在UTC時間04點42分最接近金星,距離將達7995公里。在整個任務過程中,它反復對金星進行引力輔助變軌飛行,以更接近太陽,並改變其軌道傾角,使其脫離黃道面,以獲得最好的--也是第一次--太陽兩極的景觀。 BepiColombo是歐空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合作項目,將於8月10日UTC時間13點48分在僅550公里的高度上飛越金星。BepiColombo正在前往太陽系最神秘的行星--水星的途中。它需要飛越地球、金星和水星本身,再加上太空飛行器的太陽能電力推進系統,以幫助引導進入水星軌道,對抗太陽巨大的引力。 用這兩個任務上的科學相機不可能拍攝到金星的高解析度圖像--太陽軌道飛行器必須始終面向太陽,而BepiColombo上的主相機則被傳送模塊遮擋,該模塊將把這兩個行星軌道器送到水星。然而,BepiColombo的三台監測相機中的兩台將在接近時以及在行星從視野中消失後的幾天內進行拍攝。 這些相機提供1024 x 1024像素解析度的黑白快照,並被安置在水星傳輸模塊上,以便它們也能捕捉到太空飛行器的太陽能電池組和天線。在最接近的時候,金星將充滿整個視野,但隨著太空飛行器改變其方向,將看到行星從太空飛行器結構元素的後面經過。 這些圖像將被分批逐一下載,預計第一張圖像將在8月10日晚上提供,大部分將在8月11日提供。 此外,在最接近金星的前一周,太陽軌道飛行器的SoloHI成像儀可能有機會觀測金星的夜面。SoloHI通常通過捕捉風中電子散射的光來拍攝太陽風--從太陽不斷釋放的帶電粒子流--的圖像。 不幸的是! - 預計一個太空飛行器將不能對另一個太空飛行器進行成像。即使在它們最近的時候,太空飛行器之間的距離也將超過57.5萬公里。 自2020年2月發射以來,太陽軌道飛行器一直在用其測量太空飛行器本身周圍環境的四個原地儀器近乎持續地獲取數據。太陽軌道飛行器和BepiColombo的水星行星軌道器和水星磁層軌道器都將從不同的位置收集關於金星的磁性和等離子體環境的數據。同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Akatsuki太空飛行器也在金星周圍的軌道上,形成一個獨特的數據點「星座」。科學家將需要數月的時間來整理協調飛越的測量結果,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 飛越期間收集的數據也將為歐空局未來的金星軌道器EnVision提供有用的輸入,該軌道器在今年早些時候被選中,將在2030年代發射到金星。 太陽軌道飛行器和BepiColombo今年都還有一次飛越。 在10月1-2日的夜晚,BepiColombo將首次看到它的目的地,對水星進行六次飛越中的第一次--這次飛越的距離僅為200公里。這兩個行星軌道器將在2025年底被送入水星軌道,任務是研究這個神秘的內行星的所有方面,從其核心到表面過程、磁場和外大氣層,以更好地了解靠近其母星的行星的起源和演變。 11月27日,太陽軌道飛行器將在460公里處對地球進行最後一次飛越,拉開了其主要任務的序幕。它將繼續定期飛越金星,逐步增加其軌道傾角,以最好地觀察太陽的未知極區,這是了解太陽11年活動周期的關鍵。 來源:cnBeta

《孢子》:從微細胞到太空帝國,生命進化中的遊戲變遷史

本文系作者: 卿之  投稿首發於 公眾號:迷失攻略組 近日,有一位好友在與我聊起遊戲這一話題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10年代推出的遊戲有沒有哪一款是讓你至今難以忘懷的? 我的答案是《孢子》,除了豐富的遊戲內容,最主要的是有情懷加成,它是唯一一款我和堂哥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孢子》這款遊戲是我以前看大堂哥玩才得知的。我記得當時每次放學就和幾個堂哥一起去看著他玩,那時候直接就被遊戲的玩法所吸引住了,而現在,更多的是懷念當時的青春。既然曾經的回憶被好友的話題所引出,也趁著這顆懷舊的心尚有餘溫,寫了這樣的一篇測評。 《孢子》是一款模擬類遊戲,它和《紅色警戒》、《魔獸爭霸》活躍於同一時代下。在那個RTS當道的情形之下,《孢子》同樣成為了多數玩家喜愛的熱門遊戲,它完美將多個遊戲類型與自己的遊戲內容所結合。 《孢子》遊戲的開始之初,你需要在一片銀河之中選擇一顆星球,接著在多個生物階段之中選擇其一開始遊玩(剛開始只可選擇細胞階段)。 生命之起源•細胞階段 關鍵詞:休閒、生存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細胞階段。選擇此階段之後需要從肉食或是草食中選擇一種,也可以選擇成為雜食動物,選擇完之後細胞階段正式開始。 在細胞階段中肉食類動物需要擊殺其他動物,並吃掉它的肉塊,而素食動物則是吃地圖上的綠色小球,與休閒類遊戲《大魚吃小魚》類似。 這種《大魚吃小魚》的玩法看似簡單,卻一定要時刻注意,在你將其他生物視作美味的同時,也有更大的生物將你視為它嘴里的一頓美味,你永遠不會想到在哪個角落中會殺出一隻什麼樣的龐然大物。 完成細胞階段的要求是將進化槽積蓄滿,進化槽位於螢幕最下方,每次食用與自己取向相符的食物都會為進化槽積累一定的進度。但只是如此未免太過無聊,所以進化槽也設置了四個小階段,當達到小階段時除了獲得新的器官之外,還可以吸引配偶繁衍後代從而開啟一次小進化,保證了這一階段的可玩性。在小進化中玩家可以肆意改變自己生物的體型,甚至是為它安裝各種器官增強它的能力。 群體意識的萌芽•生物階段 關鍵詞:沙盒、動作、生存、角色扮演繼承制、隊伍式冒險 當你完成細胞階段之後,你的生物以及脫離了低等生物的范疇,長出了雙腳來到了陸地之上,遊戲的第二個階段生物階段,正式開始。 生物階段開始後需要定義一次生物的外形,從這次的外形編輯系統中可以發現,相比生物階段,生物階段的器官更加多樣且強力,同時獲取食物的方式也更加困難。要知道,走上陸地的可不僅僅只有玩家,還有其他大量的生物。 如果碰見的是草食生物倒還好,你不蹬鼻子上臉他是不會揍你的,如果遇到肉食動物,要麼比誰拳頭硬要麼就比誰跑得快。而在地圖上,除了包括你在內的普通生物之外,還有體型極大殺傷力極高的史詩型生物,如果將這種比作巨人,那麼普通生物連螻蟻都不如,一根手指直接滅殺。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自然。 和細胞階段一樣,生物階段也有多個小階段,當你達到第一個階段時恭喜你,你終於有腦子了,你解鎖了群體能力。 魯迅先生曾有言:「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成群」。在這樣一個物競天擇的環境下,活下去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是抱團。螢幕下方的主指令欄左邊的那個有聊天氣泡的綠色按鈕就是讓你用來社交的,千萬不要將其無視。 我大概地說一下一個簡單的思路吧,首先,為了保證後代的繁衍組建出一支完善的生物群體,以及獲得新的能力,交配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就是與其他生物之間的互動。群體系統不僅可以作用於自己的同類上,也可以作用於其他生物上。 當你發現一些對你沒有敵意的部落群後,你要做的,就是利用聊天氣泡按鈕與他們玩耍嬉戲,去和他們交好。當你們的友好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們的冒險群體便自動達成。剩下要做的,便是積攢滿進化槽向下一個階段發展。 虎狼之師or烏合之眾• 部落階段 關鍵詞:沙盒、RTS策略、歷史、管理、外交 生物階段進化到最終點後,部落階段,正式開始。這一階段相對其他階段要稍加硬核,主要玩法已經上升到了策略層面。在這一階段中玩家不再只是以單生物視角遊玩遊戲,而是以一個上帝視角去管理去運營整個部落群體,還要去其他部落進行互動。 在軍事方面,《孢子》的部落階段和《魔獸爭霸》《紅色警戒》這種RTS一樣,你可以建造各種各樣的建築,也可以造兵從而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兵力。 在內政方面,和《三國志》《信長之野望》這種戰略類SLG一樣,在發現其他的部落之後,你可以通過實行不同的戰略方針來決定與他們的外交態度。 不論是揮師滅之還是與之同盟這都取決於自己。如果有自信的話你也可以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從而做大接著吞滅其他部落,一場春秋戰國般的縱橫捭闔於此上演,是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還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全都取決於你的大局觀。 星球大一統•文明階段 關鍵詞:沙盒、RTS策略、科技、超級武器、管理(人口與建築)、外交(貿易、同盟和戰爭) 你成功地解決了其他的部落完成了大一統,在經歷了部落階段的戰火並進化至最終點後,一個文明的底蘊,就此形成。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的大一統部落在進化至文明階段時卻內部分裂,你需要重新完成一次大一統征服整顆星球。 在文明階段中,自定義的不再是生物,而是建築和各種各樣的載具,比如飛機坦克戰艦。而玩法和部落階段一樣,同樣是以策略為核心,與和你同種類的其他國家在軍事上以及政治上進行博弈。 和部落階段不同的是,這一階段的策略性要更加復雜,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更頻繁且重要,略微燒腦。在軍事方面,在達到第一階段之後解鎖超級武器,或多或少能都感受到一種《紅色警戒》的既視感。 還有個小彩蛋,你在生物階段見到過的那些巨型生物還記得嗎?在文明階段中你還會碰見他們,只要你派出你的載具單位,被秒殺的而是他,以報當年虐殺之仇。 科技的巔峰•太空階段 關鍵詞:沙盒、RTS策略、科幻、超級武器、外交(貿易、同盟和戰爭) 稱霸星球之後你的目光顯然投向了更遠的地方,這次,是太空。在進入太空階段系統會根據你在前四個階段的生存取向來決定你的職業,職業不同技能也不同。由於太空階段我玩得比較少,所以只能粗略地表達我遊玩時的一些感受。 在太空階段中,滑鼠滾輪向下滑動你能看見廣袤的銀河,其中有多個星系需要你駕駛飛船穿梭其中。當到達目標星系之後滑鼠滾輪向上滑動你會看見這些星系之中還有很多顆星球,你可以選擇進入星球,如果被其它文明所占據,你需要先獲得通行權。 進入一顆沒有被其它文明所占據的星球之後,你可以用飛船拐走這棵星球上的一切,包括樹木,甚至是你之前遇到的巨型生物都可以拐走(這里同樣有個彩蛋,你在生物階段時會遇到UFO來綁架,就是當下階段的這個UFO)。要知道,UFO綁架的能力是非常NB的,就連關七(溫瑞安《說英雄誰是英雄》里的最強武林高手之一,結局是被UFO帶走)這種神人級別的存在都無法倖免,綁架是我在太空階段最喜歡乾的事。 回到話題上,太空階段的主要玩法並非是綁架這種惡趣味的事,而是稱霸銀河系,與其他星球上的文明進行外交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外交結盟,也可以對其實施軍事打擊。除了這些基本的決策之外,你甚至還可以使用技能來影響對方,比如武士的技能是勾結宇宙海盜侵略目標,吟遊詩人使你的敵人對你友善,還有很多其他職業,我就不一一闡述了。 太空階段的策略性為各階段之最,同時也是最燒腦最復雜的,在B站上做全流程的大佬都極少有能制霸太空階段的。而除了遊戲本體之外,可以自己安裝MOD來增加遊戲的可玩性,比如在太空階段中甚至可以裝上高達的MOD組建高達。 從《孢子》各個階段的玩法來看,在生物的各個階段中這款遊戲覆蓋了休閒、ARPG、RTS、SLG等多個類型的玩法,不僅是在向玩家展示生物的進化,也向玩家展示了遊戲的變遷,其內容是極其豐富極具深度的。 這款遊戲它最大的魅力正是在於這點,它在給玩家提供一個沙盒世界的同時,給玩家展現了多種多樣可變的遊玩方式,保證了玩家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全新的體驗而不會感到厭倦。讓玩家在體驗到多種類型玩法的同時,且不感到違和這點是十分難得的,這樣獨特的架構在如今看來也是十分罕見的,即使將它放在現在的遊戲市場之中也毫不過時! 來源:機核

太空模擬經營遊戲《星際漫遊者》8月5日將登陸Steam

空間站模擬建設遊戲《Starmancer》將於8月5日在Steam發售,暫不支持中文(未來可能更新中文)。遊戲中,地球發生了一場浩劫,人類為了能在群星之間找到棲身之地,啟動了「星際拓殖計劃」。成千萬上億的地球平民將他們的意識傳入了玩家的記憶庫,將他們的精神、心智以及人類這個種族的未來都交給了一套人工智慧拓殖系統,也就是玩家。 玩家身處奇怪的類太陽恆星系統,需要履行拓殖系統的職責,建造並管理一座空間站。記憶庫已經出現損壞,但是玩家要維持其中無數心智與精神的生命,同時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回歸艦隊。 來源:遊俠網

哥白尼哨兵2號《太空探索地球》系列:馬爾地夫馬累的環礁群

哥白尼哨兵2號任務本周將我們帶到馬累上空 - 馬爾地夫共和國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馬爾地夫共和國由大約1200個小珊瑚礁島鏈組成,這些島嶼被分組為環礁群,散布在9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當中。我們在圖片中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小島,綠松石的顏色描繪出清澈的淺水,上面點綴著珊瑚礁,與印度洋的深色形成鮮明對比。 馬累島位於北馬累環礁的南部邊緣,在圖片的右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該島很小,可以在大約一個小時內走完,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北岸。馬累既是貿易中心也是旅遊中心,通過蒸汽船線路與斯里蘭卡和印度相連,圖片中也可以看到幾艘船。 馬累的人口超過20萬,但面積僅約為8平方公里,因此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開發後的城市幾乎覆蓋了整個島嶼。 馬爾地夫80%以上的土地高於平均海平面不到一米,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國家。這使得該群島特別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為了應對這一不斷上升的威脅,馬爾地夫正在努力提高該國島嶼的復原力,其中包括建造胡爾胡馬勒人工島,它在胡爾胡馬勒機場島的東北方向可見。該島是通過將海底的沙子抽到一個水下的珊瑚平台上而建成的,該平台高出海平面約2米。開墾出來的土地提供了一些亟需的空間,也將有助於滿足馬累地區的工業和商業發展。 衛星數據顯示,在過去25年中,全球海洋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海水變暖、冰川融化和冰原減少,使得海平面上升對馬爾地夫這樣的低窪島嶼構成真正的威脅。 在2020年11月升空後,哥白尼哨兵6號麥可·弗萊里奇衛星,這個專門測量海平面上升的最先進的設備現在已經完全投入使用,這意味著它的數據可以提供給氣候研究人員、海洋天氣預報和其他數據用戶。 來源:cnBeta

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首次打開科學號實驗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7月31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直播視頻顯示,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首次打開了科學號實驗艙的艙門。俄羅斯太空人諾維茨基向地面指揮中心匯報說:「已經打開了艙門」。俄羅斯航天集團指揮人員也證實艙門打開,並指出空間站和科學號實驗艙已經連為一體。 升空的俄羅斯太空人不久後將進入新太空艙的生活區。預計,太空人將對艙內進行檢查,並測量空氣品質,同時安裝空間過濾器。 俄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在Telegram上發文稱,「我們的太空人打開了艙門,將科學號實驗艙與空間站連為一體。一切都正常運轉」。 「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7月21日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由「質子-M」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7月29日,」科學「號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在完成對接3小時後,」科學「號調姿發動機異常啟動,導致國際空間站偏轉45度。為了糾偏,國際空間站啟動了」星辰「號服務艙和「進步MS-17」號飛船上的調姿發動機。這一險情未對空間站考察組構成威脅。 來源:cnBeta

國際空間站曾短暫意外失去方向 使太空人受到驚嚇

據媒體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在周四受到了驚嚇,一個新的實驗艙在對接後不久意外地啟動了推進器,使這個軌道上的空間實驗室失去了方向。這起事故發生在美國中部時間11點45分,在周四早些時候與空間站對接的俄羅斯實驗艙「科學」號(Nauka)意外啟動了其推進系統。據美國宇航局(NASA)發言人稱,推進器啟動後,國際空間站的方向改變了45度,當俄羅斯「科學」號實驗艙啟動推進器重新確定太空飛行器的方向時,這一錯誤得到了糾正。 NASA發言人還強調,在該事件中,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危險,事故發生後,推進器的啟動很快就停止了。 NASA在美國東部時間周四13點30分開始分享這次事故的最新情況,該航天局的公共事務官員Rob Navas 通過詳細說明概述了這次事件。 來自休斯頓的任務控制中心和國際空間站的飛行控制室的問候,在今天上午Nauka多功能實驗艙與國際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後,重新加入我們的報導。對接發生在中部時間今天上午8點29分。在對接後接下來的三個小時里,第65遠征隊的俄羅斯太空人Oleg Novi和 Pyodre Duvidov 正在對Nauka多功能實驗艙和國際空間站之間的接口進行例行的泄漏檢查,並打開了對接接口Zvezda實驗艙一側的艙門,俄羅斯飛行控制人員與兩位太空人一起正在進行整合,對新到的MLM或Nauka號與Zvezda服務艙之間進行其他指揮活動。 在中部時間上午11點45分,Nauka多功能實驗艙的推進器開始無意中意外地啟動。而這導致國際空間站的方向偏離了大約45度。太空人們從未遇到任何危險。休斯頓這里的飛行控制小組立即確認了這一情況。太空人們開始在空間站上進行恢復操作以恢復方向。國際空間站的Progress 78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上的Poisk艙對接,俄羅斯飛行控制小組迅速作出反應,使之發揮作用。 Progress推進器啟動,現在已經恢復了方向。因此,空間站恢復了正常的方向配置,而俄羅斯飛行控制小組則通過程序,思考如何停止和阻止多功能實驗室艙的推進器啟動。最初,Zvezda服務艙發現了我們正在脫離姿態控制的事實,並開始反平衡Nauka的推進器啟動,開始恢復姿態控制的過程,然後被移交給國際空間站的Progress 78貨運飛船,該貨運飛船接手了恢復姿態控制的工作。 目前還沒有解釋是什麼促使多功能實驗室艙的推進器意外啟動,但俄羅斯飛行控制小組表示,當我們從現在起大約30分鍾後回到俄羅斯地面站時,他們應該能夠向多用途實驗艙發送指令,使多用途實驗艙的那些推進器失效,並防止任何意外推進器啟動的再次發生,這種情況在中部時間上午11點45分再次發生。 在意外啟動開始大約一個小時後, Navias確認它們已經停止,空間站已經恢復了方向。與此同時,俄羅斯地面控制人員開始計劃重新配置Nauka的推進系統。新實驗艙長43英尺,重約22噸。在它與國際空間站的計算機整合時,開始出現了意外,到現在為止,發生的原因還不清楚。一旦完成了地面站的通過,俄羅斯飛行控制人員成功地重新配置了新的模塊,以防止將來發生這樣的誤射。 來源:cnBeta

Rocket Lab在5月任務失敗後重新開始執行任務 為美國太空部隊成功發射載荷

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恢復了發射火箭的業務,此前在5月份的最後一次發射中出現的問題導致機上的載荷完全丟失。該公司迅速調查了這個問題,並在一個多星期前宣布,它已經完成調查工作,確定了問題並實施了糾正措施,以確保它不會再次發生。 今天的發射從該公司位於紐西蘭的1號發射場起飛,對於Rocket Lab而言是一次挽回顏面的發射,事實上也非常成功:它為美國太空部隊運送了一顆衛星到低地球軌道。這是火箭實驗室為空軍提供發射服務序列中的第二次任務。 這次任務的電子運載火箭上有一顆名為 "巨石"的演示衛星,它配備了一種新型的可部署傳感器,如果它能按設計工作,就能為未來太空飛行器設計中明顯更小的衛星總線鋪平道路,例如服務於氣象和觀測的衛星。 在發射失敗和客戶載荷損失後的這種快速轉變,是火箭實驗室迅速扭轉外界對其火箭質量和任務完成能力的最好案例。然而,考慮到最近的這次事故是一年內第二次導致任務失敗的"異常狀況",公司肯定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受到更多的關注。 來源:cnBeta

傑夫·貝佐斯2000年接受采訪時大談太空夢想的視頻再現網絡

據媒體報導,傑夫·貝佐斯在建造自己的太空火箭之前很久就想成為太空億萬富翁。本月,這位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乘坐藍色起源(Blue Origin)宇宙飛船成功完成了亞軌道旅行。現在,貝佐斯於2000年在參加Charlie Rose采訪節目的視頻再度在網絡傳播開來,期間,貝佐斯大談了自己的太空夢想。 Rose問貝佐斯,如果他不是亞馬遜的CEO那麼他會做什麼。這位億萬富翁回答道:「好吧,如果我能做任何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技術問題,所以我並不抱太大希望--但如果我能做任何事,我想去幫助實現太空探索。」 當Rose追問更多細節時,貝佐斯稱:「嗯,我的願景是,我會坐上火箭飛船、進入太空,你知道,去看看一些東西。」當聽到「火箭飛船」這個詞,Rose開始咯咯地笑起來,演播室的觀眾也加入了進來。 在采訪中,貝佐斯還提到,未來20年,技術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從而使得人們能更容易地進入太空。 現在,這段視頻再次出現,部分要感謝RPG Enterprises董事長Harsh Goenka周二在Twitter上的分享。 2000年6月底,這集The Charlie Rose采訪節目播出。同年9月,貝佐斯創立了自己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亞馬遜創始人很可能已經認真考慮過有一天會發射到太空,但他當時並沒有向Rose透露任何關於藍色起源的消息。 來源:cnBeta

太空人拍攝到廢棄Pirs模塊脫離國際空間站的過程

據媒體CNET報導,國際空間站即將迎來一個新模塊艙,即俄羅斯製造的Nauka(科學號)實驗室。但首先,它必須處理掉一個已經有20年歷史、不再需要的模塊。這個舊模塊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時得到了「壯觀的歡送」。 歐空局太空人和國際空間站機組成員Thomas Pesquet拍攝到了Pirs模塊的告別過程,從解除對接到它變成一個「流星」火球。 Pirs是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對國際空間站的貢獻之一。「經過近20年的服務,空間站最古老的Roscosmos模塊之一沒有得到獎章,而是在大氣層中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旅行,」Pesquet周二發推文說。 Pirs對接艙(稱為DC-1)充當了太空行走太空人的氣閘和太空飛行器的對接埠。這些圖片很好地展示了該艙和俄羅斯的 "進步 "號飛船解除對接後的情況。接下來的照片追蹤了Pirs和 "進步 "號飛船離開空間站的過程,最後一張照片顯示了一個火球。 「看到你的飛船的一部分在半空中飛走,感覺相當奇怪(可以這麼說--這里沒有大氣層)。幾個小時後,我們在前排看到了火球,這將是DC-1的最後一幕,」Pesquet寫道。 俄羅斯航天局分享了一段壯觀的國際空間站視頻,其中顯示了Pirs模塊艙解除對接的過程。俄羅斯航天局周一證實,Pirs和貨運飛船的不可燃元素已經落入太平洋。 Nauka實驗艙定於周四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它將承載科學實驗,但也將充當對接埠和氣閘,接替Pirs的工作。新模塊在發射後面臨一些技術故障,但目前正按計劃進行會合。 這是國際空間站的一個繁忙時刻。除了歡迎Nauka之外,機組人員正在為波音公司的Starliner的到來做准備,因為在其第一次試飛沒有按計劃進行之後,它將再次嘗試到達空間站。Starliner的設計是為了載人,盡管這次任務不是載人的。 國際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運行了20多年。Pirs的移除、Nauka的加入以及最近安裝的推出式太陽能電池板表明,該站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實體,隨著升級和新技術進入軌道,它也在不斷變化。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