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化石

Tag: 化石

科學家發現保存完好的古代甲蟲化石 將其稱為「愛登堡之美」

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們會收集化石和其他感興趣的物品,但一些物品可能被擱置多年未被調查,這並不罕見。這正是發生在一個獨特的、保存極為完好的蛙腿甲蟲化石上的情況,該化石在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展出了幾十年。盡管該化石已展出多年,但直到最近才被調查並確定為蛙腿甲蟲的一個新物種。 自1995年展覽開幕以來,這塊化石一直在該博物館的史前之旅(Prehistoric Journey )展覽中展出。它是在科羅拉多州加菲爾德縣的綠河地層中發現的。這塊甲蟲化石可追溯到4900萬年前,保存得非常完好,人們可以看到它翅膀外殼上的圖案。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發現的物種稱為"Pulchritudo attenboroughi"或"Attenborough's Beauty"(愛登堡之美)。 這種甲蟲是以「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的名字命名的。在化石記錄中出現這樣一種保存得非常好的甲蟲是非常罕見的。作為一隻完整的甲蟲,它們不容易被化石化。當甲蟲死在水上時,它們會漂浮起來。最終,它們會下沉,到達沉積物中,在那里它們的身體往往會四分五裂。 科學家們通常在化石記錄中找到一個單一的翅膀案例。然而,一些具有細粒沉積物的礦床特別善於保存甲蟲,往往導致幾乎完整的化石。這種類型的沉積物被稱為lagerstätten,位於科羅拉多州西北部的始新世綠河地層就是其中之一,該標本就是在這里發現的。 研究人員指出,識別甲蟲的種類是一個挑戰。在展覽展示中,它被標記為長角甲蟲,但其特徵並不吻合。研究人員說,最終,這只甲蟲彎曲的腿泄露了它作為蛙腿甲蟲的身份。 來源:cnBeta

新疆哈密首次發現大型恐龍化石:體長超20米 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與巴西科研團隊合作,研究了新疆哈密早白堊世翼龍動物群中首次發現的大型恐龍化石,並命名了兩個恐龍新屬種,這一成果8月1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發表。 ...

科學家正在研究澳大利亞新發現的翼龍化石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科學家正在研究名為Thapunngaka shawi的翼龍化石。這種翼龍被認為曾經在澳大利亞內陸上空飛行過。研究人員表示,它是一頭可怕的野獸,翅膀跨度達22英尺,以小型恐龍為食。 澳大利亞這種翼龍名為Thapunngaka shawi,這個名字的意思是"Len Shaw的矛嘴",後半部分是指它的發現者Len Shaw。屬名Thapunngaka的靈感來自於澳大利亞原住民之一Wanamara族現已滅絕的語言。 翼龍在地球上生存時間為2.28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束恐龍統治為止。科學家們對這種古老的生物仍有許多東西需要了解。4月份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表明,翼龍生理學的秘密在於它的脖子,它比長頸鹿的脖子還長,大自然巧妙地安排它在飛行過程中支撐它們沉重的頭部。上個月剛剛發表的研究表明,許多翼龍在從蛋中孵化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能夠飛行。 為了能夠飛行,翼龍的骨骼往往比其他恐龍更薄、更脆。這使得像保存完好的翼龍化石非常罕見。根據正在研究的翼龍頜骨化石,研究人員估計翼龍僅頭骨就會延伸到3.2英尺以上,並擁有40顆可怕的牙齒。科學家認為,這種翼龍捕食時,將在一些顫抖的小恐龍身上投下巨大的陰影,而這些小恐龍聽到它的聲音時,已經為時已晚。 按照科學界的標準,澳大利亞翼龍化石很少發現,但是Thapunngaka化石發現,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界對澳大利亞翼龍多樣性的了解。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在新發現的馬蹄蟹化石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大腦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所有化石記錄中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大腦之一。這塊化石是一隻3.1億年前的馬蹄蟹,它的整個大腦被發現時是完好無損的。研究人員指出,大部分關於古代生物的知識都來自於骨骼,因為軟組織不能很好地化石化。 研究人員獲得古代生物軟組織細節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找到被包裹在琥珀中的生物,但是琥珀化石的記錄只能追溯到大約2.3億年前。相比之下,Burgess Shale-類型的礦床最遠可追溯到5.2億年前。它們是泥岩沉積物,能夠以碳膜的形式保存軟組織,通常是腸道的軟組織。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軟組織可以包括神經系統的印記,但這是罕見的。 新發現的化石是一隻叫做Euproops danae的馬蹄蟹。它像往常一樣被包裹在黃鐵礦中,但第二種礦物在化石中發揮作用,導致大腦顯示為一條白色的條紋,與它身體的棕色岩石形成對比。大腦是由一種叫做高嶺土的白色粘土礦物復制的。 研究人員說,在大腦腐爛很久之後,這種礦物鑄件在大腦留下的空隙中形成。他們說,如果沒有這種白色礦物,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發現這個生物的大腦。科學家們確實將古代化石中的大腦與它的活體親屬的結構進行了比較,發現自從這種生物死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化石的中樞神經系統與活著的馬蹄蟹非常相似,並且與眼睛和附屬物的神經排列相匹配。科學家們對這一發現感到驚訝,因為在過去的3.1億年里,該群體有大量的形態和生態上的多樣化。 來源:cnBeta

科學家在琥珀化石中發現3.1億年前馬蹄蟹的大腦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化石記錄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腦之一。由於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保存方法,人們發現了一隻3.1億年前的馬蹄蟹,它的大腦完好無損。 我們對古代生物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骨骼--軟組織很難變成化石。有些機制在保護這些脆弱組織方面比其他機制更好,最著名的就是琥珀了。然後,科學家可以掃描琥珀包裹的生物以對它們的大腦和其他器官進行成像。 據了解,最古老的琥珀包裹體可以追溯到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然而伯吉斯頁岩狀礦床可以追溯到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這些泥岩沉積物還可以將軟組織保存為碳膜--最常見的是腸道,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發現神經系統的部分印記。 通常情況下,伯吉斯頁岩類型的化石被認為是在動物被埋在泥土中時產生的,泥土慢慢變成了一種固體碳酸鐵礦物--菱鐵礦。這保存了整個身體,從而為科學家們帶來了許多詳細、著名的三葉蟲和馬蹄蟹化石。 新發現的標本是一種名為Euproops danae的馬蹄蟹。它像往常一樣被菱鐵礦包裹,但在這個故事中,還有另一種礦物起了作用,這種礦物使得它的大腦呈現出鮮明的白色形狀,這跟棕色岩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我們的化石中,Euproops的大腦是由一種叫做高嶺石的白色粘土礦物復制,」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John Paterson指出,「這種礦物鑄件是在大腦腐爛很久之後在大腦留下的空隙中形成。如果沒有這種明顯的白色礦物,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大腦。」 當研究人員將這個古老的大腦跟其現存親戚的大腦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其基本結構在此後的數億年里似乎沒有什麼變化。 Paterson說道:「化石的中樞神經系統跟現存的馬蹄蟹非常相似,它們的眼睛和附屬物的神經排列方式也很相似。它還顯示了食道通過的同樣的中央開口。考慮到這一群體在3.1億年的時間里發生了大量的形態和生態多樣性,這是相當了不起的。」 這樣的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古代動物的生物學及長期的進化過程。 來源:cnBeta

保存完好的化石揭示了恐龍呼吸方式的演變過程

據媒體報導,利用來自南非的一塊保存得特別好的化石、一個粒子加速器和高能X射線,一個包括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團隊發現,並非所有恐龍的呼吸方式都一樣。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了一個主要的恐龍群體,包括像三角龍和劍龍這樣著名的生物是如何進化的。 該研究發表在《eLife》雜誌上,這是一份針對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的同行評議的開放性科學雜誌。 並非所有動物都使用相同的方式和器官來呼吸。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認為所有的恐龍都像鳥類一樣呼吸,因為它們有類似的呼吸解剖結構。然而,這項研究發現,異齒龍不是這樣的--它反而有槳狀的肋骨和小的、類似牙簽的骨頭,並且為了呼吸,它的胸部和腹部都在擴張。 異齒龍是鳥臀目中最古老的恐龍,是三大恐龍群之一,包括三角龍、劍龍和其他鴨嘴龍。其他類別是蜥腳類,以及像霸王龍這樣的蜥臀目恐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明尼蘇達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系的博士生Viktor Radermacher說:"我們實際上從未知道這些(鳥臀目)恐龍是如何呼吸的。有趣的是,異齒龍是這個群體的祖先,它有這些(新發現的)解剖片,但它的後代卻沒有。這意味著異齒龍是恐龍的祖先和我們所知道的更大、更有魅力的物種之間的一個缺失環節。這給了我們一大堆信息,填補了我們對這些恐龍的生物學知識的一些相當明顯的空白。" 研究人員用位於法國的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的同步輻射器--一個巨大的、以光速旋轉電子的甜甜圈狀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高功率X射線分析了新的異齒龍標本。利用這些X射線,他們能夠以數字方式重建骨架,並確定恐龍的獨特特徵。 Radermacher說:「我們得到的信息是,有許多呼吸的方式。而地球上的生命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都有不同的策略來做同樣的事情,而我們剛剛確定了一種新的呼吸策略。這表明,利用恐龍和古生物學,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地球上動物的多樣性和它們的呼吸方式。」 來源:cnBeta

研究:「大型波痕」化石記錄下古代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巨大海嘯

據媒體報導,大概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並終結了恐龍長達1.6億年的統治。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場改變世界的大災難的直接證據,即海嘯發生後隨即形成的「大型波痕(megaripples)」化石。 雖然我們現在的氣候變化看似非常快,但跟白堊紀末期相比只能算是一種悠閒漫步。一顆直徑至少10公里寬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撞上了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這種撞擊會引發海嘯、地震、火山爆發和廣泛的野火。海洋會變成危險的酸性,大量的岩石和菸灰會被拋入大氣層並阻擋太陽長達18個月之久。總體來說,地球上多達3/4的生命被滅絕,這其中包括恐龍和約93%的哺乳動物。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些災難性後果之一的物理證據--海嘯。雖然經過了數千萬年的時間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但在地下1.5公里的地方,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科學家們在岩石上發現了巨浪中的大型波痕化石。這些波紋看起來平均間隔600米,平均高16米。該團隊表示,它們的方向似乎跟撞擊坑完全一致。 這一突破來自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地下的地震成像數據,這些數據是Devon Energy在尋找石油資源時收集到的。該地區跟希克蘇魯伯撞擊地點直接隔著墨西哥灣,在大災難發生時,由於較高的海平面,該地區水深約60米。 這種深度很可能幫助它們保存了這麼長時間。研究小組指出,在波浪過去、水穩定下來後,風暴和其他自然干擾的力量不會到達那麼深的地方,這使得海床得以保持其波紋模式並一直到它變成化石。 這項新發現希克蘇魯伯撞擊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的事件提供了更多的物理線索。其他的近期研究發現,被海嘯大量從水中拋出並埋在3000公里外的泥漿中的魚、由蒸發岩石形成的玻璃珠雨點以及在水沖回火山口時迅速沉積的物質。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34億年前的甲烷循環微生物化石 拓展了早期地球的可居住性邊界

據媒體報導,由博洛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34.2億年前生活在海底熱液系統中的甲烷循環微生物的化石。這些微化石是這種類型生命的最古老的證據,並擴大了早期地球以及火星等其他行星上潛在的宜居環境的邊界。 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這項研究分析了從南非巴伯頓綠岩帶收集的岩石中的兩個薄層的微化石標本。這個地區靠近埃斯瓦蒂尼和莫三比克邊境,包含了我們星球上發現的一些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沉積岩。這些微化石有一個富含碳的外鞘和一個在化學和結構上不同的核心,與細胞內或細胞質物質周圍的細胞壁一致。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Barbara Cavalazzi教授說:「我們發現了保存得特別好的微生物化石的證據,這些微生物似乎是沿著海底下幾米的熱液系統的溫水所形成的空洞的牆壁繁衍生息。被火山活動加熱的地表下的棲息地可能承載了地球上一些最早的微生物生態系統,而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例子。」 較冷的海水與較熱的地下熱液的相互作用會產生豐富的「化學湯」,條件的變化會導致多種潛在的微型棲息地。絲狀物集群被發現在空洞壁上的尖形空洞的頂端,而單個絲狀物則分布在空洞的底部。 化學分析表明,這些絲狀物包括生命所需的大多數主要元素。有機化合物中鎳的濃度提供了原始代謝的進一步證據,並且與在現代微生物中發現的鎳含量一致,這些微生物被稱為古細菌原核生物,它們生活在無氧環境中,使用甲烷進行代謝。 「盡管我們知道古細菌原核生物可以被化石化,但我們的直接例子極其有限。」Cavalazzi教授說:「我們的發現可以首次將古細菌化石的記錄擴展到地球上第一次出現生命的時代。」 她補充說:「由於我們在火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環境,這項研究也對天體生物學和在地球之外發現生命的機會產生了影響。」 來源:cnBeta

科學家掃描2億年前的化石 揭示了恐龍呼吸方式演變過程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輻射中心(ESRF)的高能X射線,展示了南非2億年前滅絕的恐龍Heterodontosaurus tucki是如何呼吸的。這項研究於2021年7月6日發表在eLife上。 2016年,來自南非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進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來到法國格勒諾布爾的歐洲同步輻射中心(ESRF),即最明亮的同步輻射光源,進行一項特殊的研究,掃描一隻2億年前小型食植物恐龍的完整骨架。該恐龍標本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化石,該物種被稱為異齒龍tucki。這塊化石是2009年由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南非馬坎達阿爾巴尼博物館的比利-德克勒克在南非東開普發現的。 現在這只科學家團隊利用掃描和ESRF科學家開發的新算法,以前所未有的細節虛擬重建了異齒龍的骨架,從而展示了這種已滅絕的恐龍是如何呼吸的,這個標本代表了理解恐龍如何進化的一個轉折點。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認為所有的恐龍都像鳥類一樣呼吸,因為它們有類似的呼吸解剖結構。然而,這項研究發現,異齒龍不是這樣的,它有槳狀的肋骨和小的、類似牙簽的骨頭,並且為了呼吸,它的胸部和腹部都在擴張。 異齒龍是最古老和最早進化的鳥腳類恐龍之一,該類恐龍包括三角龍、劍龍和鴨嘴龍等熱門恐龍。異齒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大約2億年前,在之前的三疊紀末期的一次滅絕中倖存。了解這種恐龍是如何呼吸的,也可以幫助古生物學家弄清楚哪些生物特徵使某些恐龍得以生存或導致它們滅絕。 我們早就知道鳥臀類恐龍的骨骼與其他恐龍的骨骼有著本質的不同,個驚人的新化石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鳥類如此獨特和成功。這項研究是位於南非的古生物學家和ESRF長期合作的結果,ESRF專門為古生物研究開發了非侵入性技術。ESRFX射線結合其高能量光束線配置,使得掃描這種完整的火雞大小的恐龍成為可能。 這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說明了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動物有許多呼吸的方式。而地球上的生命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動物都有不同的策略來做同樣的事情,而我們剛剛發現了一種新的呼吸策略。 來源:cnBeta

澳洲內陸發現「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全新巨龍曝光:身長一個籃球場!

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大的恐龍!古生物學家表示,澳洲內陸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南方泰坦巨龍(Southern Titan)」。這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身高約5到6.5公尺,身長相當於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長邊。古生物學家認定這是新物種。 ▼「南方泰坦巨龍」學名「Australotitan Cooperensis」,來自泰坦巨龍家族,是全球15大恐龍之一,也是澳洲體型最大的恐龍。這種恐龍生活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專家推測,南方泰坦巨龍身高可達5至6.5公尺,身長則為25至30公尺,大約相當於一個籃球場的長邊那麼長。 ▼2006年時,南方泰坦巨龍的骨骼化石在昆士蘭州西南部一處農場出土,暱稱為「古柏(Cooper)」。「伊羅曼加自然歷史博物館(Eromanga Natural History Museum)」主任瑪肯西(Robyn Mackenzie)表示:「根據存留下來的肢骨尺寸來推估,這種新的泰坦巨龍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5種恐龍之一。」 ▼2006年南方泰坦巨龍的骨骼化石首次出土後,科學家進行保密挖掘和研究,直到2007年才首度公開展示。「昆士蘭博物館(Queensland Museum)」的古生物學家霍克努爾(Scott Hocknull)稱,想要證實南方泰坦巨龍為新物種,是一項「非常耗時、非常艱鉅的任務」。 科學家透過3D掃描技術重建南方泰坦巨龍的骨骼模型,來比較其近親,並將該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PeerJ》上。同一地區還發現了很多其他恐龍的骨骼,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相信會有更多新發現!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耶路撒冷大衛城與8000萬年鯊魚牙齒化石之謎

科學家們在一個完全不應該出現鯊魚牙齒化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藏匿點:在耶路撒冷大衛城的一個2900年的遺址中。這離預期發現這些化石的地方至少有80公里。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藏品,但可能這些8000萬年前的牙齒是一個系列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所羅門國王去世後。同一小組現在在古猶太的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類似的無法解釋的發現。 首席研究員Thomas Tuetken博士(美因茨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在Goldschmidt會議上介紹這項工作時說。 "這些化石不在它們原來的環境中,所以它們被移動過。它們可能對某人很有價值;我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類似的物品在以色列的不止一個地方被發現。" 這些牙齒被發現埋在一個鐵器時代的大房子改建前用來填充地下室的材料中。該房屋本身位於耶路撒冷最古老的地區之一的大衛城,如今在主要是巴勒斯坦的Silwan村發現。它們與2900年前作為食物垃圾被扔掉的魚骨以及其他填充材料(如陶器)一起被發現。耐人尋味的是,它們與數百個球狀物--用於密封機密信件和包裹的物品--一起被發現,這意味著它們可能與某個時期的行政或管理階層有關。通常情況下,考古材料的年代是根據它被發現的環境來確定的,因此起初人們認為這些牙齒與其他的發現是同時代的。 編號為#07815的角鯊牙化石來自耶路撒冷遺址。來自耶路撒冷遺址的#07815。資料來源:Omri Lernau Tuetken博士說:"我們起初認為這些鯊魚牙齒是近3000年前傾倒的食物的殘骸,但是當我們提交論文發表時,其中一位審稿人指出,其中的一顆牙齒只可能來自已經滅絕了至少6600萬年的晚白堊世的鯊魚。這讓我們重新審視樣品,測量有機物、元素組成和牙齒的結晶度,證實了確實所有的鯊魚牙齒都是化石。它們的鍶同位素成分表明其年齡約為8000萬年。這證實了在大衛城發現的所有29顆鯊魚牙齒都是晚白堊世的化石--與恐龍同時代。不僅如此,它們不是簡單地從該遺址下面的基岩中風化出來的,而可能是從遠處運來的,可能來自至少80公里以外的內蓋夫,那里也有類似的化石。" 自從第一次發現後,該小組在以色列其他地方的馬雷沙和米克內遺址發現了其他鯊魚牙齒化石。這些牙齒也很可能是出土後從原來的地點轉移過來的。 "我們的工作假設是,這些牙齒是由收藏者搜羅到一起的,但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證實這一點。首先沒有磨損的痕跡,這可能表明它們被用作工具,也沒有鑽孔,表明它們可能是珠寶。我們知道,即使在今天,鯊魚的牙齒也是有市場的,所以可能在鐵器時代就有收集這種物品的趨勢。這是猶大宮廷的一個富足時期。然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確定"。 已經確定的鯊魚牙齒來自幾個物種,包括來自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群體Squalicorax。長到2到5米長的這種角鯊只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與恐龍晚期在同一時期),所以在確定這些化石的年代時起到了參考作用。 布魯克-克勞利博士(辛辛那提大學)在評論時說:"Tuetken博士及其同事的這項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什麼以盡可能少的假設來處理一個研究問題是如此重要,以及有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最初的假設。它還強調了應用多種工具來回答一個研究問題是多麼有益。在這個案例中,作者同時使用了鍶和氧同位素,以及X射線衍射和微量元素分析來確定牙齒化石最可能的年齡和來源。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這些努力揭示了一個關於過去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的更有趣的故事。我對這項工作感到非常興奮,並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許能夠揭開這些牙齒化石從文化沉積物中被發現的奧秘。" 來源:cnBeta

BANDAI: 21年7月 扭蛋 在扭蛋中發掘!!恐龍化石

新品價格    300円(稅込)/個 發售日期    2021年7月 廠商    BANDAI 石膏でできたカプセルそのものを掘って、古代生物の化石フィギュアを発掘!恐竜の化石は組み立てると驚きのビッグサイズに!夏休みのおうち時間に最適な商品です。 來源:78動漫

距今5.5億年 青藏高原發現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近日,據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消息,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進行野外考察中,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 這是繼湖北三峽地區之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個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產地,也是迄今為止在青藏高原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另一個是在2012年的安徽休寧縣藍田鎮的「藍田生物群」。 科研人員介紹,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活在距今約5.75億年-5.39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晚期,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夕全球分布范圍最廣的復雜生物群。 當達爾文寫下物種起源的時候,他和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最古老的動物化石是寒武紀的大約有 5.4 億年的歷史三葉蟲和腕足動物。 然而,隨著考古技術和人類社會的擴展,距今6.35億~ 5.41億年的埃迪卡拉紀出現在了人類的面前,這是一個地質演化巨變的時代。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括多種類型的宏體軟軀體生物,它們不僅對理解早期動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同的化石組合也是埃迪卡拉紀晚期地層劃分與對比的標志。 而此次新發現的埃迪卡拉化石以恰尼蟲為代表,這是埃迪卡拉紀晚期像樹葉一樣的葉狀體生物,生長於海底,距今約5.74億年-5.39億年。     此外,科研人員還發現了數量豐富的埃迪卡拉紀末期的管狀化石陝西跡,陝西跡普遍發現在距今5.5-5.39億年的地層中。 科研人員推斷,在埃迪卡拉紀晚期,柴達木板塊可能位於華北板塊附近,因為它們的地層序列和化石產出非常相似。同時,兩大板塊都具有埃迪卡拉紀晚期冰川的發育,表明該時期這兩個板塊很可能處於中-高緯度地區,而非此前認為的低緯度地區。 在寒武紀開始時,埃迪卡拉紀的大型生物群從岩石記錄中明顯消失了,只有少數埃迪卡拉紀的「倖存者」從寒武紀的岩石中被描述過。可能是因為埃迪卡拉生物過於原始,比不過寒武紀誕生的「妖魔鬼怪」們,就被漸漸淘汰了。 盡管許多埃迪卡拉紀形式的確切身份仍然難以捉摸,但我們對個體生物和更廣泛生態系統的理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提高。 青藏高原的這一批新化石的發現,必然會幫助我們推動對這個神秘時期的了解。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