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士氣高昂,背後的故事感動7天7夜

近日,《大秦賦》熱播,劇中不僅展示了戰國末年各國相互征伐的場景,更為我們展現了2000多年前的生活、軍事細節。據悉,劇組為了儘可能地還原細節,先後搭建了1000多個場景,可謂用心良苦。劇中,秦國將士反覆吟唱過一首古老的歌謠,它就是著名的《豈曰無衣》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豈曰無衣》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詩歌。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反覆吟唱過幾次,特別是在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嬴稷的葬禮上,有一個長達兩分鐘的鏡頭,全體秦人都在吟唱這首詩歌,場面十分震撼。在觀眾看來,《豈曰無衣》這首詩歌除了振奮人心外,稍許有些悲壯。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其實,根據《左傳》和《吳越春秋》記載,在歷史上,《豈曰無衣》的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悲壯一點,也無可厚非。

故事發生在春秋末期,當年,楚平王聽信讒言,誅殺太傅伍奢,伍奢全家遭屠,唯有次子伍子胥(伍員)成功逃出楚國,發誓要滅掉楚國。伍子胥輾轉來到了吳國,輔佐吳王闔閭繼位。因為伍子胥和楚國有深仇大恨,伍子胥向吳王闔閭獻上「擾楚疲楚」之謀,吳國多次出兵侵擾楚國,讓楚國非常被動。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羞辱唐國和蔡國,吳王闔閭趁機聯合兩國伐楚。名將伍子胥和「兵聖」孫武聯手,大軍勢如破竹,攻破了楚國國都郢,楚昭王狼狽逃走。伍子胥攻占郢都後,為了給父兄報仇,不惜挖開了楚平王的王陵,鞭屍三百泄憤。楚國國君逃亡,宗廟遭毀,差點滅國。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正在楚國面臨亡國之際,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此人名叫申包胥。申包胥姓什麼,歷史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名叫包胥,由於被封於地,因此得名。申包胥為了復興楚國,只得向別國求援。當時,吳王闔閭幾乎稱霸江淮,能和吳國抗衡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晉國,另一個是秦國。考慮到晉國和楚國有仇,所以,當時唯一可能援救楚國的國家,只能是秦國。於是,申包胥通過「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來到秦國,向秦國第14代國君秦哀公求援。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可是,秦哀公和秦國大臣商量之後,並不打算援救楚國。申包胥哀求半晌,還是被拒絕,申包胥沒有放棄,他在秦國的城牆外哭了7天7夜,水米未進,苦苦哀求秦國出兵。7天7夜之間,秦國百姓紛紛被感動,秦哀公終於被申包胥打動。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秦哀公在感動之下,親自寫下了《豈曰無衣》。據《吳越春秋》記載:

(秦哀公)為賦《無衣》之詩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

秦哀公派遣夫子滿和子虎兩位大將率領五百乘來到楚國境內,和吳國軍隊開戰,與此同時,越國也從後方襲擊吳國,楚國百姓也配合秦軍一起抗敵,吳國軍隊最終退出了楚國,楚昭王因此得以歸國,楚國復興。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申包胥哀求7天7夜,誕生了這首《豈曰無衣》,全文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不過,這首詩中的「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並不是「和你穿同一件的戰袍、襯衣、下衣」的意思,這里的「同」,不是指「同一件」,而是「同樣」的意思。穿一樣的戰袍,比較符合戰歌的本意。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關於這首詩歌,後世也有其他說法,例如,有不少人認為這是秦國早點在抵抗犬戎入侵時時所創,是反侵略的戰歌,不過,筆者還是堅持這首詩歌是秦哀公時期所創,畢竟研究歷史講究考據,《左傳》等史書既然有記載,還是不要節外生枝了。

《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豈曰無衣》表現了古代人民對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民族精神,國家公祭日到了,這種精神到今日應該被繼續延續下去。

來源:kknews《大秦賦》里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