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董仲舒

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人,從小研究《春秋》,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放下簾幕講習誦讀,學生按資歷深淺轉向傳授學業,有的沒有見過他的面。他多年不窺視園圃,專心致志到這種程度。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者士人都把他當老師加以尊敬。

漢武帝繼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對策結束後,漢武帝進用董仲舒為江都相,侍奉易王。易王是武帝的哥哥素來驕橫好勇。董仲舒用禮義進行匡正,易王十分敬重他。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易王問仲舒:「越王勾踐與大夫泄庸、大夫文種、范蠡謀劃討伐吳國,結果滅掉吳國。孔子稱讚股有三位仁人,我也認為越有三位仁人。桓公請管仲解決疑難,我請你解決疑難。

董仲舒回答說:「臣愚不足以回答大問題。聽說過去魯君問柳下惠『』 我想討伐齊國,怎麼樣?』柳下惠答道不行。回去後面有憂色,說:『我聽說討伐他國不問仁人,這種討伐他國的話為何問到我頭上呢!只是被問一聲, 尚且還感到羞辱,何況設計謀去討伐吳國呢?由此說來,越國原本連一位仁人都沒有。作為仁人,應當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因此仲尼的門下,五尺童子都羞提五伯,因為他們注重詐力而輕視仁義。只不過進行欺詐罷了,所以在孔子的門下值不得一提。五伯和其他諸侯相比還算賢人,他們與三王相比,就像石頭與美玉一樣了。

易王說:「太好了。

董仲舒在易王那里做國相,他治理國家,據《春秋》所論災害怪異的變化推論陰陽錯行的原因,所以舉行求雨的儀式,就禁閉各種象徵陽的事物,放開各種象徵陰的事物。他舉行止雨的儀式便與此相反。這種辦法在一個國家推行,沒有達不到目的地。

建元六年,遼東高廟、長陵高園宮殿失火,董仲舒在家中推論其中的道理,草稿還未奏上,主父偃等候董仲舒,私下看見,十分嫉妒他,於是竊取了他的書稿便上奏武帝。武帝召諸儒觀看。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這是他老師的書稿,認為太愚蠢了。

因此將董仲舒交法官審訊,被判處死罪,

漢武帝下詔書赦免了他。

董仲舒於是不敢再議論災害怪異的事情。而是從事教學活動,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公孫弘研究《春秋》不如董仲舒,但公孫弘辦事能迎合世俗,位至公卿。董仲舒把公孫弘看作是阿諛奉承,公孫弘十分嫉妒他。膠西王劉端是漢武帝帝的哥哥,尤其放縱態睢,多次迫害俸祿二千石的官吏。

公孫弘便對武帝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膠西王的國相。膠西王聽說仲舒是大儒,對待他特別好。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獲罪,於是稱病辭官。董仲舒一共在兩國為相,盡侍奉驕橫的諸侯王,他端正自身以率領屬下,屢次上疏諫爭,號令國中,所在之處都得到治理。

董仲舒辭官家居以後,始終不過問家中的產業,一心從事治學著書。

董仲舒在家中,朝廷如有重大爭議,便派使臣和廷尉張湯到他家問他,在他的對答中都有明確的看法。後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

從漢武帝開始即位,魏其、武安侯為相便推崇儒學。到董仲舒對策,突出孔子,罷黜百家,確立掌管學校的官員,州郡推薦秀才孝廉,都是由董仲舒提出來的。

漢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在家中病卒,葬於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他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

董仲舒去世後,全家搬到了茂陵,他的兒子和孫子都通過學習做了大官。

來源:kknews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