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序 言

自東吳以來,高僧大德是這裏的常客,隨意請出一位亮個相,都是一時之選:首傳佛經的西域僧人支謙與康僧會,頑石點頭的另類梵衲竺道生,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道行高深的寶志,精通律學的僧祐,三論宗祖師吉藏,牛頭宗創始人法融,法眼宗肇基者文益,宣導人間佛教的太虛法師。還有許多,不一而足,都是傳世人物。

從古代江南地區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聖地,到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研究和傳播的中心,這就是南京的崇高歷史地位。每當佛教遭厄、禪道中斷,陷入末法之際,這座城市總是挺身而出,承繼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蘇與振興之責,默默堅忍。從東吳到南朝,一代代譯經大師在此翻譯大、小乘佛經數以千卷,無愧於全國重要的譯經中心。及至近代,又有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融經籍收藏、雕刻、印刷、流通和研究於一體,嘉惠士林,使諸多教義重新昌明,功德無量。

二零零八年,南京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更贏得佛界的仰望。從明代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出一大批珍貴文物,尤以七寶阿育王塔為最,盛放著聖物——佛祖釋迦牟尼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1400 餘年後重現天日,惟用『罕見』,不足以表達。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日,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棲霞寺隆重舉行,海內外高僧大德有幸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中國佛教發展源遠流長,而南京在這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一席,扮演的角色絕對名列前三甲。以上爬梳的諸多內容足以昭示,南京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江南佛都。致敬,可愛的南京!

朱國美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一日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王永順、號黑子,祖籍山東臨沂,1959年生於南京,職業畫家,擅山水。師承錢松岩、蕭平先生。現為中央新影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美學會理事,民進中央開明書畫院畫師,民進江蘇省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出版有《金陵百景圖》《王永順山水畫集》等多種,是一位被收藏界譽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畫家。

作品欣賞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成祖祭母報恩寺

大報恩寺位於古長干里,其前身是六朝長干寺,宋名天禧寺,元為慈恩旌忠寺。永樂十年(一四一二),成祖朱棣以紀念太祖夫婦為名,實為懷念其生母碽妃,敕令工部造九級琉璃寶塔,以揚先皇后之德。報恩寺工程浩大,徵集良匠軍工計10 萬有餘,耗時17 年。主要建築分南北兩部:佛殿和塔,僧房和禪堂。其中最著者為八面九級琉璃寶塔,高78 米,外壁為白瓷磚,中皆佛像。底層四面開門,四壁鐫刻四大天王金剛護法神像。二至九層為八面開門,四實四虛,隔層錯開。每層覆五色琉璃瓦、拱門、腰檐和欄杆。拱門上琉璃製成飛天等飾物。九級之上為塔剎,下部為鍍金覆蓮盆兩個。其上是黃金寶頂,下有九級『相輪』。全塔有152 個風鈴,另有140 盞『長明燈』,每日用油64 斤。大報恩寺香火興旺,遊人絡繹,成為絕色一景。清康熙、乾隆南巡,先後登塔並賦詩讚美。嘉靖末寺毀,塔則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羅智墳寺名靜明

據《金陵梵剎志》載,靜明寺在都城南郊安德鄉,乃一小剎,西去所領弘覺寺五里,明正統年間造。朱偰《金陵古蹟圖考》言:岩山靜明寺,在山西谷,昔多古木,景色幽邃,明閹人羅志遠建也。羅智是明代宣德、正統年間南京守備內官監太監,與鄭和、王景弘等為同僚,是鄭和、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後勤補給的主要領導成員。靜明寺是羅智生前施建墳寺,其墓亦在周邊。所出土的墓志銘寫道:嘗於城南安德鄉購地一所,山清水秀,生氣攸聚,卜為壽藏,且旁建梵剎,具章上請,賜額『靜明寺』。靜明寺規制不大,但構建之初頗為氣派,蒙英宗賜額,並降護敕一道、佛經一藏以鎮山門。羅智墓早年被毀,甘熙《白下瑣言》卷二有載:『宦官羅志遠墓前有二石柱,其一云:自小髫歲侍宮闕,親見宸顏喜悅時。另一仆不可讀,俱在靜明寺側,寺即志遠建也。』現存遺址可尋,石刻等遺蹟仍目可所及。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戒律中興古林寺

古林寺位於城西馬鞍山余脈,有『中興戒律第一祖庭』盛譽。初名古林庵,屋僅三楹,圓方百尺。明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改庵為寺,經擴建遂成大剎。一世祖如馨和尚,字古心,系律宗南山正宗自隋唐以來集大成者。南山律宗是佛教重要宗派,以研習和傳揚戒律為旨。創建者唐代道宣因長住終南山,故稱。北周時律宗漸衰,至元明法系幾無傳承。明代中晚期,造詣精深的古心大師居此說法,南山律宗闡揚光大,四方求教之僧盈門,古林寺聲名在外。是時,幽棲寺僧雪浪奉旨督修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恭請古心襄助。其間於塔基處發現鐵函一枚,內藏《寶志說戒圖》。古心仿圖中戒壇於寺中設壇傳授戒法,一時被譽為『天下第一戒壇』。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受神宗敕賜,並更寺額『振古香林禪寺』。清康熙時賜名『古林律院』,乾隆時又賜額『古林律寺』。後屢毀屢建,現已無存。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寺名『兜率』謂知足

兜率寺位於江北老山獅子嶺西華峰下。一六四四年,明亡清興,江山易主,許多明遺民心系前朝,削髮為僧,潛隱山林。是時,本土狀元焦竑再傳門人江浦秀才曾繼藩遁入空門,於老山建茅庵,法號白藥,成為獅子嶺道場的創始者。寺廟不斷拓展,追隨者甚眾。繼藩圓寂後,道場改稱兜率寺,常海和尚繼之,經數十年募集,終成名剎,引來許多僧人來此養息,成為禪林著名的方便道場,亦稱『養息道場』。常海年邁後,真空法師為方丈,新建大殿五間,大樓十二間,禪堂五間,文殊殿五間,三聖殿五間。又樹良好道風,名聲日隆,使其成為眾僧仰慕的清修勝地,一時各方僧眾常居。一九二五年,真空法師突遭橫禍,被土匪槍擊而歿,兜率寺自此沉寂。寺廟自開山以來,前後建有瓦屋、草屋計一百零五間,鍾、鼓、法器俱全,經卷收藏亦宏。『文革』中遭劫難,房屋等寺產幾乎盡毀。現已部分恢復,香火接續。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因之名僧鷲峰寺

鷲峰寺在白鷺洲公園內,建於明天順五年(一四六一),為紀念唐代名僧鷲峰而得名。屬中剎,下轄回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原有佛殿三楹,殿前為四大天王殿,殿後為毗盧閣。左廡之半建觀音殿,右廡之半建輪藏殿,各簇以多間迴廊,彩繪其壁。東、西廊前分立鐘樓和鼓樓。又於正殿之東闢地數畝建佛堂、方丈以作講經之所。明清以來,鷲峰寺屢興屢衰,與其他名剎不同,其獨到之處在於身處景致絕佳的白鷺洲之中,得益於環境的烘托。其幾度衰敗又幾度博興,則源於達宗、性海等法師的恆心堅守;而募資捐建者,始終代有其人。民國已降,鷲峰寺歷經風雨侵蝕,又遭火災,加之市內小火車向南延伸,經白鷺洲穿越該寺達門東石觀音廟,昔日朝拜熙攘的名剎就此衰落。新中國成立後,鷲峰寺為普通百姓所占。20 世紀90 年代,寺廟整修復原,又新增大雄寶殿等建築,面貌為之一新。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臨江而立弘濟寺

出燕子磯公園向西南不遠便是觀音閣,建於洪武初年,因閣後絕壁上有傳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繪觀音像,故名。其後,閣毀,於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就閣建寺,規模勝舊,賜名『弘濟殿閣』,萬曆間正式改稱弘濟寺。清代,為避高宗乾隆皇帝諱,更名永濟寺。後寺毀,僅存若干石刻,乾隆御題石碑3 塊,兩塊嵌於峭壁,分別為乾隆十六年和二十二年乾隆游寺題詩,另一塊嵌於崖下,碑文多已漫漶不清,但碑額『御書』兩字清晰完好。弘濟寺為明朝南京名剎,寺院殿閣皆臨江峭壁而築,《金陵四十八景》之『永濟江流』即指長江流經永濟寺的場景。有天王殿、金剛殿、祖師殿、無量殿、觀音閣等廟宇,占地甚廣。其中觀音閣懸於岩上,勢若俯墜,驚險無比。呂柟在《游燕子磯記》中把它與洛陽龍門相媲美,可見當年氣勢。清同治年間,殿塌寺毀,江水遠離。如今觀音閣得以復建,再現舊景。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古心瘞埋天隆寺

天隆寺建於明初,原名極樂庵。宣德年間,寺僧弘升奏請賜額『天隆極樂寺』。據乾隆元年(一七三六)七月寺廟冊籍記載,當時江寧所屬12 個寺,天隆寺位列第三。寺後玉環山建有塔林,瘞埋南山律宗中興初祖古心以及歷代祖師,自明清至民國,共有大小墓塔50餘座。惜乎,兵燹人禍,難以抗拒。太平天國時期,激戰雨花台,天隆寺建築幾乎皆毀。同治、光緒年間雖有小補,但無復當年氣象,石塔所剩無多。石塔多為四面或六面形,部分塔身為腰鼓狀,精雕細刻,花卉、動物紋飾,線條流暢,浮雕精美。古心名如馨,俗姓楊,溧水人,20 歲出家為僧,精研佛法。後遠至山西五台修行,深究律學,得道而返,居城西古林庵傳授戒法,受教者甚眾。經數十年不懈努力,終使律學受到僧俗重視,得以中興,為萬曆皇帝所讚譽,賜物賜號,以示褒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古心圓寂,葬於天隆寺。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四海承平靜海寺

靜海寺始建於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為鄭和下西洋而立,在他第二次返國時由明成祖敕建,一為表彰鄭和『海外平服』之功,二是船隊平安而歸,冥冥中認定海神護佑,賜額『靜海』,取『四海平靜』之意。三是供奉鄭和從海外帶回諸藩國贈送的象牙、玉石等珍品,以及種植自南洋帶回的珍貴樹種。當年規模甚宏,被譽為『金陵律寺』之冠。正德年間重修。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被火焚毀。鴉片戰爭後的1842 年8 月初,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鑒等於靜海寺與英國使臣『議和』,最終於29 日在英國兵艦『康華麗』號上簽署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靜海寺占地2 萬多平方米,原有大雄寶殿以及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諸殿以及鐘樓、潮音閣、方丈、僧院。清咸豐年間遭劫難,更於一九三七年侵華日軍進攻南京中被毀。現相繼修復遺存門廳、主房、廂房和院落等。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佛音嫋嫋泰山寺

泰山寺始建明初,原稱東嶽廟,最初供奉東嶽大帝,即道教泰山神黃飛虎,繼而又奉其妹『碧霞元君』。後受佛教影響,轉由道場漸以供佛為主。清咸豐年間,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廟內僧人德緣化募重建,但規模不復從前。寺廟建於山頂,從山門至廟門有132 級台階,系光緒五年(一八七九)當時駐紮浦口之防軍提督黃仕林建。民間傳說,農曆三月二十八和四月十八日分別是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辰日,所以多在三、四月間舉行廟會,朝山進香,慶賀山神和元君華誕。其間,香客要吃飯住宿,又要遊玩嬉戲,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隨之出現,遂為一個綜合性民俗活動,民眾從四鄉八里前來進香祈福,交換農副產品,觀看文藝表演。人們抬著東嶽大帝和泰山老母神像『出會巡街』,舞龍、耍獅、跑龍船、踩高蹺、抬花轎、跑驢舞等表演緊隨其後,一路鞭炮鑼鼓,歡呼雀躍。

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

供養毗盧寺因名

毗盧寺位於城中,原為明嘉靖年間所立小庵,因供奉毗盧而名。後毀於清咸豐年間兵燹。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僧量宏於兩江總督署前初創小庵,後遷址於今地。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曾國荃督兩江時又請僧海峰重建。海峰曾客居南嶽衡山齊公岩,曾氏禮佛時與之相識投契,許約『如今後我督兩江,定為汝造寺』。海峰即立誓代曾禮天下名山。後曾國荃果然如願,感其至誠,即招來擇地建寺。經一番擴充,毗盧庵數年間即成大剎,江南佛寺以毗盧為甲等。有萬佛樓為其一大特色,另有萬佛塔,佛像雕鏤極精。寺中以供奉高10 米十一面觀音像而聞名,像身通體潔白,為採用寶島阿里山檜樹獨木雕成,是日本著名雕佛師門井耕雲的傑作。如今已無存。民國時期,毗盧寺曾為『中國佛教會』所在地,一時間高僧名士雲集於此,商討弘化大業,成為當時全國佛教中心。現已逐步復建,再現往日風采。

來源:kknews王永順中國畫金陵古今寺廟蹤覽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