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落在一個人一生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寒冬。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前不久,一個名叫《一個人的籃球隊》的短片,看哭了很多人。

短片講述了一個因器官捐獻,引出的圓夢故事。

器官捐獻的主人公,叫葉沙,只有16歲,很喜歡打籃球,夢想是能打一場真正的籃球賽。

然而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突發腦溢血離開人世,一句話都沒有留下。

父母悲痛過後,替他簽了器官捐獻協議書。

很快,一個生命,7個器官,救了另外7個生命,這7個互不認識的陌生人,因為葉沙而產生了聯結。

兩年後,為了完成葉沙的籃球夢, 這7個人組成了一個「葉沙籃球隊」 ,5名隊員里,有年逾50的中年大叔,也有年僅14歲的小妹妹。

介紹自己的時候,他們依次說:

我是葉沙,葉沙的肺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我是葉沙,葉沙的肝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我是葉沙,葉沙的腎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我是葉沙,葉沙的眼睛。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他們這支特殊的隊伍,和職業女籃打了一場比賽。

那一場比賽中,職業女籃幾乎是在做陪練,沒有人搶球,沒有人攔球,不僅如此,女籃們還一邊指點一邊鼓勵。

直到他們堅持不懈地投進去一個三分球,全場都興奮地沸騰起來。

葉沙隊,這些器官捐獻受捐者們,終於合在一起,替葉沙完成了一個未完的夢想。

在葉沙追悼會的時候,器官捐獻志願者讓受捐者們集體錄了一段音,表達自己的感謝。

葉沙爸爸聽到後,激動地不能自己,仿佛錄音里對他說話的,還是兒子葉沙。

這讓葉沙爸爸覺得,自己的兒子並沒有走,他只是換了個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

死亡不是終點,生命因人內心中最大的善,才有了無線延續的可能。

但葉沙,給這些受益者們延續的不僅是生命。

他們還有的受到葉沙的觸動,身體逐漸恢復後,毅然簽署了器官捐獻協議,他們希望可以和葉沙一樣,挽救更多的人。

哲學家奧勒利烏斯善說過:

「善良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湧出。」

有時候,我們疑惑活着的意義,理解不了生命的重量。

看了葉沙的故事才明白,這世間沒什麼比救人性命更重要;

看了葉沙的故事才明白,舍棄自己去拯救別人,才是人世間最高貴的善良。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這世上總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善良與冷漠的抉擇關頭,成了英雄。

和葉沙父母一樣,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願意把愛奉獻給那些素不相識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偉大。

因為器官捐獻聽起來容易,當真正面臨生離死別時,讓至親至愛的人「身無一物」,將會是怎樣一種痛苦而艱難的決定?

去年11月,湖北大悟縣8歲男孩李執席因尿毒症晚期,陷入深度昏迷,並逐漸喪失自主呼吸能力,生命即將走入終點。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李執席的媽媽席艷知道兒子即將離開人世,忍痛替孩子簽了器官捐獻協議。

決定下的很艱難,每次席艷看着昏迷中的兒子時,就忍不住淚流滿面,痛苦地抓着胸口責備自己:好狠心。

在兒子清醒的時候,席艷曾經問過他:李執席,如果你的病確實治不好,爸爸媽媽把你的器官捐獻給別人好不好?

李執席懂事地說:

好,把我的器官給別的小朋友。

後來,每每想到此景,席艷的淚水都奪眶而出,她為兒子的懂事感到揪心。

但因為經歷過等待腎源和與腎源擦肩而過的痛苦,席艷夫婦又變得毅然決然,他們含淚說:

我們沒有等到換腎的機會,希望別的家庭不再有這樣的痛苦,只希望孩子走後,還能帶給別人生的希望。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盧梭曾說,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落在一個人一生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寒冬。

可總有很多善良的人,願意把自己當做蠟燭去融化別人身上的雪,直到把自己燃燒得乾乾淨淨。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佛家說:為死去的人造七層寶塔,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

因為心懷善念,在平凡的生活中,總會有很多普通人,願意為拯救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而做出莫大的犧牲。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捐獻造血干細胞是種什麼體驗?

最高贊的回答,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自述。

捐獻的過程,作者寫的很簡單,並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登記、匹配、檢查、抽取,捐獻者和受捐者,彼此不能見面。

然而盡管從不知道自己救了誰,而受捐者的一封感謝信,就足以讓人淚奔。

受捐者是一名上海的小女孩,患有一種先天性的遺傳疾病——粘多糖病,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骨髓移植。

孩子的爸爸在信中寫:

「這種病會造成患者骨骼發育畸形,肝脾腫大,顏面異常,孩子最多隻能活到30歲,作為父母,我們的骨髓都不適合我們的孩子,我是多麼悲觀啊,你知道嗎?

對於一個急需骨髓的人來說,您就是我的恩人了。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因為您的無私奉獻,我的孩子身體會好轉,會康復,會像健康的人一樣活着,也許這份奉獻沒讓您得到什麼,但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因為您捐獻的不止是骨髓,更是一份可貴的生命啊!您的無私奉獻,我們永生難忘!」

這封信,並沒有正規的格式,紙張也不華麗,患者父親的筆跡也不算好看,但是里面字字句句都有着失而復得的喜悅,和最真誠的感恩,讓人讀着無比動容。

和這個年輕人一樣,願意去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還有很多人,他們頂着來自父母親人的反對和質疑,冒着說不清的風險,卻依然選擇為那些焦急等待的人,給予一份生的希望。

捐獻之後,他們都會將這一天,稱之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但其實,他們又都是一個一個真實而平凡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是蹬着自行車的學生黨,可能是擠地鐵匆匆忙忙的上班族,還可能是一起逛過超市的小夫妻。

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寫道:

「除了善良,我不承認世上還有其他高人一等的標志。」

善良是對生命最神聖的註解,擁有它你便掌握了最偉大的生存法則。

沒有什麼能比挽救生命更神聖,也沒有什麼比人性的善良,更值得我們去致敬。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一個人的籃球隊》出乎意料地火了,讓原創團隊們非常激動,他們感慨地寫道:

「我們興奮的不是話題上了熱搜,不是被各大V轉發,而是這兩三天志願登記的人多了兩萬人。我們不僅在記錄時代,好像也在讓這個世界變得稍微好了那麼一點點。」

更多人的善良和勇敢,或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財富。

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中,展現了很多身患絕症的孩子們最後的狀態,他們一邊飽受折磨,一邊又樂觀而堅強地面對未知的每一天。

安仔,是一個胖乎乎的11歲小男孩,患有骨腫瘤,先是被截了肢,後來腫瘤轉移到肺部,再次病發後,危在旦夕。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他的媽媽最終決定,捐獻兒子的眼角膜,她說:

「媽媽對不起你,媽媽不想簽這張紙,但是,這樣做,一是兒子的生命能在這個世界延續,二是可以挽救一個病人的痛苦。」

後來,安仔的眼角膜,讓一個3歲的孩子重新看見了世界。

製片人在節目播出後說:

「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紀錄片,我們需要傳達出的是當人面對困境時做出的努力,還有背後一種中國人的憐憫、勇氣和善良,這是我們要表達的東西。」

16歲少年離世,他的器官卻組成了一支籃球隊

的確,這個社會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會有很多我們無力改變且讓人沮喪的現實。但這個社會,因為很多人心底里存在的善良,有了無限的溫暖。

余華在《活着》里說: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理由。

也因如此,沒什麼比生命更重要,能救人生命的善良,便是人間最高的善良。

用善良,善待生命,用善良,還給善良,或許才是讓生命延續的唯一方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