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在觀眾印象中,相聲老藝人們在台下穿衣打扮、言談舉止都處處流露着「老范兒」。確實如此,比如:舊社會相聲藝人的發型一般分兩種,要麼像郭啟儒先生那樣剃光頭,要麼像小蘑菇、趙佩茹那樣留平頭。而像馬三爺、侯寶林從年輕時就一直留分頭,這在相聲門里已經算是標新立異了。穿衣打扮方面,說相聲的也都沒有特別愛講究的。台上大褂,台下小褂、中式便服是這行里最常見的打扮。西服革履的相聲藝人有沒有?當然有!北京張傑堯是同行和觀眾都熟知的講究人。西裝、皮鞋、禮帽這套行頭張傻爺一樣不差的都置備齊全了。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不光是天子腳下的北京城里有講究的相聲藝人,九河下梢天津衛也不乏緊跟時尚潮流的「老潮人」。相聲老藝人焦少海門下的二徒弟劉奎珍即使如此。現在聽說過劉奎珍這個名字的已然不多了,他當年可是個「好捯飭」的主兒。從發型上就能看出來,劉奎珍早年一直在師弟楊少奎掌穴的聲遠茶社獻藝。後台的演員基本都是光頭、平頭、圓寸之類的,唯獨他梳着油光鋥亮的大背頭。只要沒有演出,出門必是一身筆挺的西裝,腳蹬一塵不染的皮鞋。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然而,劉奎珍可不是只注重外表的繡花枕頭。在當時,天津相聲園子里有兩位公認說傳統單口「八大棍」最好的演員,一位是魏文亮、魏文華姐弟倆的師父武魁海先生,另外一位就得數這位人稱「摩登劉」的劉奎珍了。《賊貴奪刀》這塊活武魁海和劉奎珍都拿手,武魁海是用評書口使活,用相聲的手法翻包袱。而劉奎珍則注重語言細膩攏神兒,自然穿插現掛。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摩登劉」基本算是文盲,可他卻能口頭創作出《畫扇面》、《做大褂》這樣名家大蔓兒爭相表演的傳世佳作。傳統相聲《打燈謎》中「好字底」最難駕馭,一般演員使「把字底」或「湊腿兒」的居多。而「好字底」的使法最初就是由劉奎珍和師弟楊少奎臨場現掛碰撞出來的。這也算是給相聲門里置了產業。唯一的遺憾是藝門無後,滿身好能耐的劉奎珍一輩子沒有正式收過徒弟。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還有一位天津的「老潮人」大家應該不陌生,他就是狗神趙偉洲的父親趙心敏。門戶輩分上論着,他是劉奎珍的同門師侄。因為趙心敏的師父李潔塵跟劉奎珍是親師兄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師大爺的影響,趙心敏年輕時行動做派更是緊跟時代潮流。上午一身西服革履,拄着文明棍,帶着金絲眼鏡去起士林吃西餐,點起菜來一點不外行。吃完午飯,溜躂到園子里,換上大褂、圓口布鞋,一上台就能倒着口說《怯洗澡》。觀眾誰能想到台上一副「怯老趕」模樣的趙心敏其實剛從西餐廳出來。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趙心敏的相聲表演技藝不光讓馬三立贊不絕口,同行之間也是心服口服。就連馬志明都謹遵父親教導,「心敏的活,你要多聽、多看、多學,他的活瓷實 、地道。」事實上少馬爺也是這麼做的,馬志明表演的《打燈謎》用的就是「好字底」,其表演風格完全是宗趙心敏的路子。甚至連語氣口風、什麼地方停頓、哪幾個字重復都如出一轍。

相聲門兩位身懷絕藝的「老潮人」一位藝門無後,一位英年早逝

「說學逗唱」四門能占全的相聲演員屈指可數,寶字輩當中侯寶林、常寶霆兩位占全了這四門,而文字輩里就得數趙心敏了。其實說到學唱,趙心敏的嗓音條件並不好,聲線是略帶沙啞的。可就是這麼個「雲遮月」的嗓子學起京劇、評劇、地方戲來別有韻味。相聲界難得的大才,表演最具馬氏相聲神韻的老藝人年僅61歲就身歸那世了。讓觀眾只能從僅有的五六段存世錄音中回味這位高人的精湛技藝 。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相聲迷